从“新学力观”到“扎实的学力观”

时间:2022-07-24 06:08:32

摘 要 “新学力观”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主张实行个性化与宽松化的教育;“扎实的学习观”在肯定前者合理性的基础上,突出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学生学力结构中的地位,主张实行确保基本质量的教育。从“新学力观”到“扎实的学力观”的转变体现了日本当局对学力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也引起了基础教育课程领域较大幅度的变革。

关键词 新学力观 生存能力 扎实的学力观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From "New Learning Ability Perspective" to "Actual Learning Ability Perspective"

——A Review of Japanese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n Recent Years

Abstract "New Learning Ability Perspective" focuses on the cultivation of abilities about problems and maintains education should be personalized and loose. Otherwise, "Actual Learning Ability Perspective" not only approves the points of former, but also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basic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the structure of learning ability. So it maintains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basic quality. For Japan, this change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blem of learning, and causes the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Key words new learning ability perspective; the ability to exist; actual learning ability perspective

2008年3月28日,日本文部省颁布了最新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规划小学在2011学年更新所有课程,初中与高中分别在2012和2013学年全面实施更新后的课程。这标志着日本政府在对宽松教育时期的改革理念和措施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在基础教育层面掀起的新一轮改革运动。目前,改革还在进行中。

1 学力与学力观

“学力”一词多见诸于日本教育学者的著作和文章之中,对于我国读者可能比较陌生。但是根据有关研究发现,这词极有可能起源于中国。日本学者柴田义松,根据白川静的《字通》等汉和辞典,考证学力的确最早源自中国,在12世纪南宋时期就已开始使用了,意为“深厚的学问”。①在中国的古汉语中,“学力”大概有以下三种涵义:学问的力量;学习的能力;学问的效力。而在现代汉语中,“学力”的涵义被窄化为“学习能力”。在日语中,“学力”的用法和涵义与我国相似。日本的国语辞典《广辞苑》对“学力”的两种解释广为人所接受:一是指学问的力量;二是指因学习而获得的能力或作为学习成绩表现出来的能力。②

学力观,就是人们关于什么是学力这个问题的见解和看法。有的人会把在校习得的书本知识看作学力,这就是一种学力观;也有的人会把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形成的学习能力、态度等看作学力,这也是一种学力观。由于学力观的主观建构性,导致多年来在日本学界都没有关于学力问题的统一看法,甚至出现不同时期或者同一时期的学力观的严重对立。这种学力观的对立与冲突往往激发日本社会与学界对日本学生学力问题的讨论,成为引发不同时期的教育课程改革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2 “新学力观”与“生存能力”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央教育审议会针对日本教育中偏重学力、“考试地狱”、学校教育体制单一和僵化以及学生身心健康等问题,反思二战后偏重基础知识学习的传统学力观,明确提出学校教育的目标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这种从重知识重能力向重视学生个性与创造性转变的趋势成为宽松教育时期“新学力观”产生的主要背景。

3 “扎实的学力观”的提出与“生存能力”内涵的变化

1999年3月26日出版的《周刊朝日》刊登了一篇题目为“东大、京大学生的‘学力崩溃’”的文章,受到日本社会,特别是教育界的极大关注。不只是国内的新闻舆论,一些国际性的学力评估调查也在印证着这一现象。2004年12月,日本发表了由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CD)实施的学生学习到达度调查——“PISA调查”和国际教育评价协会(IEA)组织实施的国际数学、理科教育动向调查的结果。结果表明,与上一次测验的结果相比,日本学生的学力水平呈现下降态势。③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下,人们把视觉聚焦在以“宽松教育”为口号的各项现行教育政策上,并认为“宽松教育”是导致现时普通学力下降的元凶。

2005年《创造新时代的义务教育》报告的出台直接导致了关于宽松教育改革的全面转向。报告认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即掌握型教育)与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即探究型教育)之间并不是对立的或者两者择其一的关系,而是综合进行两个方面的培养教育;强调要通过“掌握型教育”和“探究型教育”的综合来培养扎实的学力。针对宽松教育时期的“新学力观”过分强调个性化和自主性的问题,“扎实的学力观”更加注重回归基础和保证教育质量。但是这种“回归”不是指回到二战后各种教育改革的考试中心主义上,而是在强调“生存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针对现时学力下降问题所作的缓解性措施。

以2005年《创造新时代的义务教育》报告为起点到2008年最新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我们可以看出日本文部省对“生存能力”和“扎实的学力观”的内涵作出了渐变的修改。如下图1。

可见日本文部省在不断探索与发展关于生存能力和扎实的学力的概念。正如某些学者所指出,所谓“扎实的学力”实际上也是在不断明晰生存能力含义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概念。④日本官方明显倾向将扎实的学力作为生存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并在扎实的学力中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重要性。同样是对培养生存能力教育理念的坚持,“新学力观”侧重的是学习兴趣和态度、自主学习能力;“扎实的学力观”侧重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种从“新学力”向“扎实的学力”的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在生存能力概念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学力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扎实的学力”观点可以看成是“新学力观”的延续与发展。

4 “扎实的学力观”统领下的“保证质量”课程改革

第一,各学科和学科外学科的课时安排的变化。日本教育界普遍认为,当前日本中小学生学力下降的“元凶”是各学科课时数量得不到保障,从而导致各学科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反映到学力测验上来就是学生的学业成绩显著下降。2008年最新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大幅增加了学科课时数,特别是在1998年《学习指导要领》修订中课时受到大幅度减少的语文、数学和科学,大体恢复到原来的水准(1989年《学习指导要领》的水准)。

第二,课程内容上的变化。2008年最新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体现了“确保质量”的实践取向下对课程内容变化的要求,主要有课程内容的充实和课程难度的增加两方面的变化。

关于课程内容的充实,2008年的《学习指导要领》尤其突出了对语言活动的充实、数理教育的充实、传统文化教育的充实、道德教育的充实和体验活动的充实,值得关注的是在小学教育阶段新设置外语活动。在1998年版《学习指导要领》中被大幅度削减的各门学科的重要内容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在“数学”、“科学”和“社会”等学术性质较强的学科中尤为显著。

关于课程难度的增加,针对10年前的《学习指导要领》把部分课程内容上调导致课程内容难度降低的情况,2008年的《学习指导要领》对学科内容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增加了学习内容的难度。

根据以上变化可以看出,日本教育当局在确保基础教育质量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学力”的目标指引下,无论在课时的数量和安排还是课程内容的设置上都有回到1989年《学习指导要领》所规定的课程标准的趋势。但是,“综合学习时间”的保留、“生存能力”内涵中加入“扎实学力”的理念等证据表明,这种回归1989年水准的取向决不是简单的和机械的回复。文部科学省对于2008年最新修订《学习指导要领》的其中一个新提法可以看法日本当局在培养“生存能力”的实践转向上的所作出的努力:“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与思考能力、判断能力、表现能力等的培养之间的平衡。”这表明,日本文部省试图在理念和实践中将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与保证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质量有机统一起来。

5 结语

关于学力问题的观点的转变是导致日本最近2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转向的根本原因。以“生存能力”的培养为线索,我们可以看出“新学力观”与“扎实的学习观”之间继承发展的联系。特别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看似是针对学力低下问题而作出的改革因为“生存能力”内涵的变化而被赋予了长远的意义。另外,在改革中体现了日本作为教育强国的善于反思敢于改革的形象,值得我国借鉴。

注释

① 徐征.寻求超越:战后日本学力论争[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7.

② 広辞苑[Z].東京:岩波書店株式会社,1991:458.

③ 李广,马云鹏,高山达雄.日本义务教育改革动向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38.

④ 田慧生,[日]田中耕治.21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中日学者的视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87.

上一篇:论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多元文化教... 下一篇:南京市小学生语言断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