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青年爱上共青团?

时间:2022-03-10 07:36:06

如何让青年爱上共青团?

虚拟互联网吸引青年、分众天下,真实的青年组织如雨后春笋,各有千秋。伴随这种新形势,“让青年爱上共青团”,日益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第一次去中山团市委采访,就感觉到一种活泼的朝气。团干部们在新形势下的工作创新,有一种实践出真知的独到见解。这个团委以“创新”见长:2012年底,第二届“中国社会创新奖”揭晓,中山团委、中山市青联申报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创建计划”荣获优胜奖。同年初,中山获批成为广东省内唯一一个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综合改革试验区,提出以“三个特色共青团”为目标,探索“青年社区学院、青年社会组织、社会企业”三驾马车为主要路径的试验区推进方案。

2013年,中山建设粤港澳社工义工合作试验区。2014年,中山获批为全团电子团员证试点,推进少先队组织建设创新。

2015年11月,第四届“中山青年大会暨万紫千红青年show”活动开幕,数万青年云集,展示自我。

中山团市委是如何联系、引导青年社会组织?“创新”是其王牌之一。

最近的“万紫千红青年show”平台,青年们都玩得很嗨,参加各种社团文化展示:从街舞到古筝,从少年军校领袖团到城市露营节,从三人篮球赛到微心愿等现代公益走乏了,去听讲座沙龙,比如百合网首席婚恋专家开讲“婚姻是人生最大的一次创业”,感受头脑风暴。

四年来,这个活动一直大受欢迎,青年们在创新的快乐中,融入这座博爱城市,熟悉共青团,爱上共青团。

记者采访了中山团市委书记丁凯,一位常于思考、勇于实践的读书人。28岁,他通过全国公选获任中山市发改局副局长,任职3年。2011年7月,他任团中山市委书记至今。

用现代公益理念打通体制内外

《中国青年》:跟你的团队聊天,觉得他们思维都非常活跃。在团队建设上,你的态度是?

丁凯:第一是团结,团结就是力量,无往而不胜;第二要激励,探索晋升、荣誉、信任、目标、责任、成就、情感不同的激励方式,这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学习;第三是信仰或者是信念。团组织要成为大家一起成长的平台,不能斤斤计较于眼前一城一地的得失。某种意义上来说,价值观就是核心竞争力。近段时间来,我们提倡学王阳明心学,读宋明理学,就是希望通过理性思考,发现并确立一些基本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构建生活的道理,养成一种“气节”。

《中国青年》:听说你常带团队走出去取经?请问有故事分享吗?

丁凯:前几年,大家对“社会企业”知之甚少,要开展相关工作也就困难。我们就去了香港,参观一个知名的点,邓丽君主题咖啡馆。当时开玩笑说,孙中山先生是两岸共同的精神家园,但孙中山是男神,女神就是邓丽君,能得到东南亚华侨的认同。她的三哥邓长禧先生设立了邓丽君文教基金会,在上海、台北、香港都有主题咖啡馆。

这个店,面积很小,20多个平方米,卖的蛋糕叫“甜蜜蜜”,咖啡叫“在水一方”,都以她的歌命名的。除了她的海报和纪念品,还会放映纪录影像。

《中国青年》:这家店和社会企业的关系在哪里?

丁凯:一般认为,社会企业通过商业运作,将盈利用于扶助弱势社群、实现慈善价值等等。这家咖啡店有基金支持,也获得社会福利署拨款资助,由香港精神病康复患者协会组建。当时是6名员工,其中有3名都曾患有精神疾病,已经康复。这家店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而且盈利捐给这个康复协会。

大家一看,就明白了“社会企业”是什么,回来之后就开始干。

《中国青年》:培训回来之后,你们做了哪些有益的尝试?

丁凯:培训时大家很兴奋,每天分享收获,回来后写调研,最后都转化为实际抓手。现在中山市,包括镇上、村里的每一个团干部,都知道什么是社会企业。这几年努力,陆续开花结果。

中山有一个小榄镇,在广东百强镇里面综合实力排第二,它推行“全民公益”。比如,通过众筹,把旧粮仓改造成“公益堡”,将整个镇动员起来,请小朋友来撬动,哪怕一分钱,捐给小榄镇“公益事业发展中心”。

这是一家民办非企业单位,2015年刚举办了第四届公益创新大赛。机构负责人是典型的利他型人格,原来是企业高级经理人,年薪也有三四十万,但辞职做公益了,每天很开心,2013年还当选为团市委委员。

小榄镇有一位团干部告诉我,她的朋友结婚,在门口设置一个慈善箱,礼金直接投进去做公益,这超乎我原来的想象。

小榄镇的例子让我看到,在人均GDP过了1.4万美元之后,用现代公益的理念,可以打通体制内外,可以凝聚80后、90后,也可以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落地的实践形态,可以凝聚起最大的精神公约数。

不能满足青年需求,就肯定无法凝聚青年

《中国青年》:前两个月,中山市刚举办了第四届“中山青年大会暨第四届万紫千红青年show”,最深的体验是什么?

丁凯:2012年,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展示交流会在深圳举行,我们用了两辆大巴,将全部团干拉到现场,每天都去观摩学习,回来后就琢磨怎么借鉴。到今年,我们已经搞了四届,也积累了经验。珠三角、港澳地区的80多个民间组织都来了,在这个平台上展现自我,共同促进草根公益组织发展。现在三四万人参加都没问题,这让中山共青团对青年社会组织的联系面和覆盖面进一步拓宽。

《中国青年》:你们的“SHOW”是如何吸引这三四万青年的呢?

丁凯:当时我们概括中山青年的特点:有钱、有闲、有爱。青年们自发加入各种组织,只求玩得嗨,不知道下一步往哪里走。他们当时普遍存在“缺”的问题:缺场地、缺资金、缺空间。在一起玩,搞个趴都没地方;社团要可持续发展,缺少资金;都想展示自己,对接不到更好的资源,包括政府、企业、媒体各种资源。

我们来帮青年解决问题,一起搞嘉年华青年大会,让他们愿意来玩。干一件事情,不能满足青年需求,就肯定无法凝聚青年。

《中国青年》:在这个活动当中,团组织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丁凯:我们没有大张旗鼓地宣扬,是无形的渗透和植入。大家都知道是共青团在搭建这个平台,要参加活动就得找团委。不过,目前,我也有困惑:这四年的建设下来,形势发生变化,他们的“缺”都在不同程度上缓解,那么明年的活动,更高的目标在哪里?

《中国青年》:你们在活动中推出“全城公益众筹”,提出了“中山长者危房修缮”计划,线上线下同时来进行公益众筹,这个应该也是一个意义?

丁凯:这是我们的“公益2.0”版本。在前期探访中,志愿者们发现雨天漏水是贫困户住房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夕阳避风港,我来撑起”的号召,线上依托“中山青年”公众微信号,同时在腾讯网络众筹;线下通过现场摊位推广众筹项目。现在看来,有几个镇区做的比较好,但募集到的款项远远达不到,可能动员方式还要改进。

公益项目要让大家直接看到效果,才有公信力,这是未来的目标。

《中国青年》: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建设,中山市团委是否在当地拥有较好的青年民意基础?

丁凯:这几年,通过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设,中山团组织起码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条腿在党委政府,一条腿在民间社会。联系青年群众的问题,我们做出了回答。全市最大的20家青年社会组织,都在我们自组织联盟里面。团组织对于他们来说,第一有存在感,第二有认同感,第三愿意追随你。在一些事件中,可以不信谣、不传谣。

但是在中山,在珠三角,经过了多年高速发展,外来人口的城市融入,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庞大的外来务工青年,如何覆盖,还要进一步努力。

上一篇:土耳其与以色列“和解”在即,暗战未已? 下一篇: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