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营造生命教育生态圈探索

时间:2022-03-10 09:43:17

生命教育营造生命教育生态圈探索

【摘要】在阐释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内涵及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发展历史,剖析当前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发现生命教育是在多种因素、多方力量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合力教育,需要营造生命教育生态圈,全方位守护生命。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圈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学界尚无统一界定。笔者曾在《儒家生命观及其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一文中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做了阐释,“大学生生命教育应包括以下三个层面:一是目标驱动,即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引导其规划自己的人生,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二是方法保证。应教育学生充分认识个体生命的共在性,尊重他人,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学生遵守所在群体与社会的制度和规范,增强他们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三是根本之基,即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进行生命与自我关系的教育,热爱生命、珍惜生命。”[1]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特点

1.开放性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双方身上。教师在开放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其开放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本身作为施教的一方,就是要有接纳包容的心态,同时其自身生命系统也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其传播的信息是一个流动过程;二是教师所教授的知识,生命教育方面的知识处于一个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师要主动介入到这种变化中去,同时又要传递这种变化;三是,接受教育的学生,他们是开放教学的主要力量,是一群有生命、有思想的处于开放状态的接收体。大学生作为教育的一个主体,其开放性表现为学生是在自我生命个性化前提下,带着审视批评的态度接收、吸收知识最终内化为自己智慧,学生只有处于开放的状态才能接收新的知识,获得新的收获。生命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通过各自开放活跃的状态,创造一个高度自由开放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的历程。2.参与性生命教育的参与性,主要指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全程参与到生命教育中。生命教育有对自我生理生命的认识和生存技能的培养,有社会生命的体验和精神生命的觉醒,这些内容如果仅靠教师苦口婆心地“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来,通过参与,进而发现自身存在的实际问题,也因为问题是跟自己息息相关的,所以,会相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真正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他才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学习知识、探讨问题、提高能力。而学生的参与就是激发生命活力的源动力,只有学生真正地参与,才能体现我们生命教育激发生命、引导生命的特点。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生命的体验,而且在参与过程中,大学生们表现出来或提出来的一些问题,又能作为教师进行生命教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真正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3.实践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命教育理论需要实践来检验。不管是课堂的教学过程,还是学生的社会活动,或是学生的实际生活都可以作为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环节。而且不同学校层次、不同大学阶段、不同类别甚至不同专业的学生,都有其个体差异性。适应新环境是大一新生的主要目标,需要转变学习方式、生活方式,调适理想中的大学和现实中大学的矛盾;大二、大三学生则要面临处理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毕业生则更多的是要面临就业与升学的选择。生命教育要分层教学,要让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在课堂中有体现,有探讨,有解决。要让课堂中学到的理论能指导学生实际生活,让课堂中的理论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检验、证明,最终提高生命教育的实效性。4.主体性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主动性、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体性[2]以及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大学生生命教育主体性的表现。首先,高校作为生命教育的主体,要主动顺应时展,重视生命教育,积极探索生命教育内容,营造生命教育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提高教学的主动性,变任务式为自觉式,主动提高生命教育的热情。其次,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和大学生既是生命教育活动的两个主体,又处于生命教育的关系范畴。高校是实施者,大学生是受施者,生命教育成功与否在于高校和大学生两个主体各自的成就感和收获感以及两者之间对话、沟通、融合等关系是否顺畅、和谐。再次,大学生生命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发地、积极地参与到其中来,让学生在生命教育中完成自我认识、自我觉醒、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过程。5.个性据很多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的研究,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对生命认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区,有时还会产生两个极端,过高地要求自己,或者过分地贬低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很多学生无所适从,不知道怎样与他人沟通,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内心是渴望与人交往的,可实际行动起来却羞于或是钝于启齿,有孤立或无助的感觉。而这些不良的心理体验,往往是由于个性缺陷引起的,所以,大学生生命教育要注重个性教育。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其实也是保留学生个性的一种做法。学生的个体差异造就了不同学生不同的个性,个性无所谓好坏,关键就在于教师的评价和选择,我们不能因为教育的某种要求而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将五彩斑斓的个性“纠正”为千人一面的共性。生命教育作为生命本真的教育,就应该还生命一个本真的色彩。

二、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发展进程

生命教育在我国大陆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最初的教育内容只是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而真正从生命教育的内在探讨生命教育的内涵,提出课堂教学要体现生命的活力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21世纪,生命教育才开始被部分院校尝试开展。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等五位教授在2006年,一起面向全校开设了有关生命教育的公选课,希望通过课程的建设,提高生命教育的价值认知度,也希望通过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对生命有新一层次的认识。2008年,生命教育在我国取得了重要发展:武汉大学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生命教育》公选课;浙江传媒学院成立了国内高校第一家专门的“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主要目标在于研究生命教育的理论、实践和资源开发;云南省教育厅在全省范围内的各级学校推广了生命教育,把生命教育作为各级学校的必修课,同时要求各行政领导亲自组织,这是我国生命教育史上不多的由政府主导的相对有规模的一次生命教育发起活动。2009年,天津师范大学也不甘落后,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了《生命教育》校公选课。[3]综上,可以看出大学生生命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而且目前并没有在国内各高校中全面铺开,仅仅处于部分高校尝试摸索阶段,所以,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还有很长一段要走,需要教育者们去探索、去践行。

三、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社会、家庭、个人都还对生命教育不够重视

在我国,生命教育的研究,从严格意义上讲还只是刚刚起步,我们的政府、社会、家庭乃至个人都还没有形成生命教育的意识,生命教育在我国的推行和发展,目前仅仅依靠的是学术机构、专业学者以及少数教师。特别是我国依然处在应试教育占主体地位,素质教育还尚未形成气候的情况下,仅靠一地、一校或少数人努力或实践生命教育是不够的。

(二)生命教育理论研究相对薄弱

由于生命教育在国内还是一个刚刚兴起的教育领域,没有专业的研究机构和实际操作的经验,生命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还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或者是借鉴国外和台湾地区的成功经验“蹒跚而行”。在生命教育日益被时代所召唤的今天,我们应加快生命教育理论研究步伐,重新认识和把握大学生的生命状态,立足本土文化,在吸收其它国家或地区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符合我国实际教育国情的生命科学理论研究,对生命教育的模式、体系进行进一步探讨和验证,丰富生命教育理论。

(三)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欠缺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把生命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环节中去,却忽视了把生命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进行教育,而现实却是我们现行的生命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对生命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我们要把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把生命教育作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就要求适合我国国情的能够涵盖生命教育系统内容的教材加快编著,正式课程与融入式课程相结合的生命教育体系的科学建立。

(四)生命教育配套设施不到位

目前,我国生命教育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相关教育制度也没有建立;专业教师师资力量缺乏,生命教育场所、设施不专业,生命教育氛围不浓。此外,当前还没有专门的生命教育教学、实践基地,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生命教育的深化和专业化发展。[4]

四、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的建议———构建生命教育生态圈,全方位守护生命

生命教育是一个平台教育,一个体系教育,不是单个因素的教育,也不仅仅是课堂教育,而是在多种因素、多方力量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合力教育。具体如图1所示。

(一)营造和谐社会大环境,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正能量

我们的政府应承担起责任,重视生命教育,从政策上加强对生命教育的行政干预,要充分利用舆论,借助多方力量烘托出一种社会氛围,影响我们的学校乃至我们的个人,让生命教育的正能量场传递到每个人。一是提高社会正氛围的影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过分追求利益最大化,在金钱面前表现漠视生命存在的现象,这对大学生的心灵是一种冲击,他们开始怀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迷失生命的方向,对自我生命的把控一片茫然。所以,社会生命教育要体现对生命的基本尊重和关怀,从而减少改革阵痛,优化社会环境,积极培养公众良好的生命价值观,进而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生命教育影响。二是充分发挥新媒体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作用,增强社会舆论环境的正影响。当社会的主流意识都在努力地追寻利益最大化,GDP、经济指标、利润收益横行天下,媒体舆论过度宣染物欲,甚至不乏色情暴力,这种漠视生命价值,忽略个体精神追求的社会舆论环境,必然会对涉世不深的学子带来负面的影响。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大学生群体影响愈来愈明显。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使大学生生命教育网络化,既丰富生命教育内容,又拓展生命教育载体和手段。

(二)打破学校教育取向中知识本位的制约,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打好主阵地

当今之世重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职院校为适应社会也及时提出以实现学生的就业为教育导向,重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这是十分正确的改革举措。但凡事皆有个度,过头了则可能顾此失彼。当学校教师只是一味看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将情感、心理教育当成可有可无的软任务,缺乏健全人格、人生观、价值观的构建培养,更不提及生命终极话题。教育理念的偏差最终导致我国大学生生命观的缺失。因此,我们要在高等教育进程中融入生命教育的理念,弥补高等教育对人和生命本身的尊重和珍惜,实现教育的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在具体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把生命教育只当做一种形式,当做一种应付检查的临时行为,而要切实把生命教育落到实处,制订具体的课程计划、方案,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教育中。所以,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把它割裂地安插在相近的课程当中,零敲碎打,则破坏了生命教育的整体性、连续性、系统性,使生命教育不能够更深入地进行。学校的生命教育应该是由文化熏陶、课程体系、教材编排以及课堂设计四方面内容组成的。

(三)重塑家庭教育,回归生命教育的起点

“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场所,并在这方面负责情感和认识之间的联系及价值观和准则的传授。”家庭是学生生命开始的地方,也是学生生命的根基所在,来自家庭内部的家庭结构、婚姻质量和生命教育意识都会严重影响学生的生命现状,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首要环节和途径。然而,在整体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家庭教育也逐步偏离自己的方向,变得功利化。面对孩子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天平,家长的取向砝码明显偏向了前者,一些极端的家长甚至唯学生的学习成绩是瞻,无视孩子的品德、个性、情感的养成,在价值引导上误导了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家长为了给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用以学习,把学生所有的业余爱好和业余时间都给剥夺了,使得学生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体验不到生命的丰富与多彩,也缺失了许多成长过程中应用的生命经历,学生在家庭教育中获取不到生命的乐趣和生活的智慧,当面临生活中的困难时,很容易表现出不知所措,也因此往往选错方向。因此,家庭必须参与大学生生命教育。高校要积极引导家长,一方面转变观念,一方面寻求方法,使家长真正参与到大学生的生命成长过程中来。

(四)唤醒自我教育,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升华

生命的自我教育不是独立完成的,而是在与他人或者外界相遇的过程中完成的自身转化,在这相遇的过程中,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个体生命成长的机缘与推动力,而自我的整体水平则会决定个体的成长力。个体生命的个性决定了个体对生命意义的体悟也千差万别。所以,大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关键在于大学生对自我生命的认识、领悟、改变、完善的过程。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大学生生命自我教育的引导,发挥大学生在生命教育中的主体性,从感化、提高认知入手,外界氛围熏陶,让学生从中自我体悟、不断自省,最终促进主体的生命成长,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升华。

[参考文献]

[1]瞿锦秀.儒家生命观及其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3,(01):43-45.

[2]江应中.主体间性:幸福感的价值观[N].光明日报,2008-7-13(8).

[3]钱淼华.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综述[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2):46-47.

[4]陈春霞等.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2):55-57.

[5]褚惠萍等.论大学生生命教育四元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125-128.

作者:瞿锦秀 任海华 单位:南通职业大学

上一篇: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下一篇:高中生物教学及生命教育的渗透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