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国的最佳时机

时间:2022-03-09 07:38:40

科技强国的最佳时机

陈宇峰

作者为经济学博士,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浙江利捷咨询首席经济顾问

科技强国不是时点上的问题,更不是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共同参与的长期积累过程

随着近些年国内经济增长步伐的加快,尽管政府和企业都加大了对科技研发资金的投入,但企业仍然无法成为这些研发投入的主体,光靠政府盲目的投资始终无法使得中国真正成为一个科技强国。可喜的是,在2007年度的通用获奖项目中,由企业独立承担或参与完成的占57%,获奖企业共获得发明专利189项,有企业独立完成的占28%。而且,民营企业也成为其中科研投入的主体,22.4%的项目中有这些民营企业的身影。所有这些数据都说明,对于科技研发投入的重要性,不仅已经从政府中得到充分的认识,而且也慢慢地深入人心,企业也开始逐渐认识到这些长期性研发投资的重要性以及在未来全球竞争中的必要性。这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发展信号。

我们不仅要问的是这些科技研发项目究竟有多大的社会经济贡献。有不少同事就抱怨,如此多的获奖奖项,但可用的不见得有多少,更加谈不上对社会经济的卓越贡献。不可否认,我们还都是科技知识的门外汉,如此评论未免有些狂妄自大,而且也显得有点俗气。但如果这么多的科技奖项都能对社会产生经济贡献的话,那么我们的经济增长估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且再大的外汇顺差和贸易顺差都有可能被这些科技进步所消化。一个很显然的现实,庞大的外汇储备和贸易顺差造成事实上的国内通胀压力,企业得到的大量资金不是投入研发渠道,而是疯狂涌入股市和房市,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通胀程度。

尽管对于国家的科研投入来说,还是一个公共产品投资,涉及到人民日常生活质量,而且还延伸到国家的国防安全等方方面面。政府的大规模投入方式可能是一个不错的模式,而且也是一个必要的模式。但必须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体制中,政府部门往往会由于知识体系上的缺陷或者监督机制上的不完全性,很有可能被那些道德败坏的专家所“俘获”。这些专家在事前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和政府官员进行讨价还价,漫天要价,而政府官员对此知之甚少,很容易被这些专家的专业词汇和美好蓝图所迷惑。要价越高,那么成交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为在这一情况下,要价变成了官员对能力的一种判断标准。而且,事后的质量问题也可以通过与同行、政府官员的“串谋”实现科研成果的粗制滥造,甚至造假。这就是为什么近些年我国重大研发项目的造假总是层出不穷的最主要原因。上海交大陈进教授的“汉芯”造假事件就是其中的典型例证。有人曾不失时机地评论,这是科学家精英缺乏职业道德、政府官员的无知等主观因素所造成的,但实际上恐怕还是我们在科研体制上并没有严格的约束机制在作怪吧!由此可见,在研发投入中,由于政府官员在专业知识上的天然不足以及高昂的事后考核和监督成本使得政府的巨额研发投资很有可能打了水漂。但是,一旦与市场相联,依赖市场的检验,这些应用性的专家必须通过市场上的价格和性能考量来考核,好坏也就脱离了某些人的主观意志,那么我们也就可能找一个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导向的“廉价”考核机制。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科技研发体制中一再强调市场、注重企业自主研发性的重要理由。

当然,这并不是说政府是完全不重要的。我们只能说,市场是更加根本的,更加基础性的,是一个更加廉价的考核和激励机制。而政府的作用是在于市场之内的辅助和增强,也就是诺斯等人所提倡的“市场强化型政府”(Market-Strengthen Government)。因此,政府在科技强国战略中不仅要为基础科学技术提供大量的研发资金支持,更为重要的是为社会的研发创新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这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科技强国不是时点上的问题,更不是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共同参与的长期积累过程。我们的科技强国之梦,依旧是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中国企业的锅盖游戏 下一篇:8小时工作制不再是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