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业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提高科研能力

时间:2022-03-09 06:44:12

加强农业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提高科研能力

本文在分析农业院校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两个阶段: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浅谈了下自己的一点观点和建议,旨在加强农业院校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和科研能力水平的提高。

农业院校 研究生 科研能力

研究生们是即将肩负起“科教兴国”战略历史使命的生力军。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为主要任务。在二十一世纪逐渐变更和快速发展的社会和环境体系中,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模式也必将变得更加多样化。创新型、能动型、主动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中最有价值,并且最能率先体现自我价值的一类群体。但在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的弊端,这些弊端阻碍了我院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对这些弊端的去除,提高农业院校研究生科研水平。

一、农业院校现阶段研究生培养的弊端

现阶段现行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体制是将培养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即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入学后的硕士生利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课程学习后,进入科研训练阶段,学生在剩下的两年时间里由导师指定一个题目,学生对该题目进行研究并提交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获取硕士学位。经过现实证明,这种培养模式有很大弊端。

1.目前的农业院校硕士研究生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灌输式为主,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很少提问题,师生之间互动交流明显不足。另外,当前高校的职称晋升制度强调老师的研究成果和文章发表的刊物级别,因此老师的主要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写论文、做研究和申请科研资助上,而在硕士生教学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很少。教师给硕士研究生授课不认真,不考试,授几次课后就让学生写个报告草草完事的情况已成为普遍现象。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展,难以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目前大多数高校课程体系不能适应硕士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培养计划中设置的大部分课程是对本科生课程的进一步深化,包括英语、数学等公共课和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与本科阶段相比,很多内容都已学过,这些课程占去了硕士生课程学习阶段的绝大部分课时,使学生接触本学科领域前沿的机会减少。

2.本世纪以来,随着硕士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使大多数高校的教育资源处于十分紧张状态,为缓解这个矛盾,不得不让一些科研能力不强的人担任指导硕士生工作,这样的教师给学生的课题难以体现学科领域的前沿性和先进性,选题水平不高,课题严重脱离实际,影响了硕士生的培养质量。另外,很多老师在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又要指导多名硕士生、博士生课题的研究,工作繁忙。只好给学生确立一个重复性研究的课题。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很少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学生缺少在研究过程中开展可行性研究分析、立项论证、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等方面的全过程科学训练,使学生的研究工作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科研能力难以提高。另外,有些导师在为研究生们确定课题的时候多为其选择基础研究课题,不注重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对基础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并不一定十分了解,这就造成研究生选好题后,自己想办法解决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导师不再过问。其结果会导致研究生以达到自己顺利毕业为首要目标,倾向于走捷径,取有用的数据,甚至急功近利,弄虚作假,这对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害的。

二、农业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1.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他应具备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不唯书、不唯上的精神,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充满好奇心、有不断探索的兴趣和内在动力;他应有自信心、有想象力,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既有较强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又有较强的聚合思维的能力;他不仅应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而且应具有应用型的技能,能够把创新成果应用于实践。农业院校研究生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存在诸多差距,主要表现有:一是研究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不强,很多人考研并不是出于兴趣和爱好,而是出于就业的考虑;二是缺乏创新的精神和动手能力。杨振宁博士在评价中国教育时说:中国教育有两个优势,两个不足。两个优势:一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一个是应试能力强,在国际大赛中成绩都很优秀,获得不少荣誉。两个不足是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薄弱,缺乏创新精神和能力。而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则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因此,坚持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并举,树立多元人才观,采取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因材施教,提倡学科的交叉和融合,鼓励在学科的交叉点和结合点上发现新的生长点,同时将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2.培养研究生科学实践和科学创新的能力

科研实践能力是科研工作的基础,直接关系到科研的成败。部分研究生理论学习成绩很好,但实践机会少,动手能力差,有些研究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只会机械被动地做实验,不善于在实验中发现问题,不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由于强调跟踪国际前沿,农业院校研究生在这方面的培养十分缺乏。导师在为研究生们确定课题的时候多为其选择基础研究课题,不注重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而有些导师对基础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并不一定十分了解,这就造成研究生选好题后,自己想办法解决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导师不再过问。其结果会导致研究生以达到自己顺利毕业为首要目标,倾向于走捷径,取有用的数据,甚至急功近利,弄虚作假,这对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害的。因此,导师应积极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课题,为研究生提供科研实践的机会,在实际锻炼中磨练和拓展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导师可将自己主持的科研项目介绍给学生,尽早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并结合学生的兴趣选择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使学生的研究工作与导师所主持的科研项目结合起来,成为科研项目的组成部分,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从事科研工作的一般程序,使学位论文内容更加明确充实,同时可保证所选学位论文题目在本学科的研究领域之内,保证导师对学生研究工作的指导。在导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导师可以把自己在科研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成熟的思想和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科研实践中不断提高科研工作素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能力来源于科研实践和学术交流。科学研究是创造性的工作,要求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及正确分析各种矛盾的科学思维和善于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研究生的创新教育必须自始至终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在课程学习阶段,应侧重于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拓宽知识面,充实创新所必须的知识基础。有必要举办科研与创新方法讲座,使研究生掌握科研和创新的特点,还可通过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介绍其创新经历和科研体会等方式,再现中外著名科学家的重大发现或发明的背景、思维起点、灵感的诱发点等,使研究生直接感受其创新过程,领悟其成功经验和创新内核。在科研论文阶段,当遇到新的科研问题时导师可以组织研究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分析新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从研究生管理的角度看,还应结合院校的实际,建立有效的激励创新的机制,通过严格的竞争和淘汰机制调动研究生的创新主动性。

3.优化课程教学,提高科研能力

研究生课程教学一般分为三类,即学位基础课、必修专业课和部分选修课。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程为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动提供了宽广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得研究生具备了基本的科研、创新能力。必修专业课程,不仅提供学生丰富广阔的专业知识,而且直接引导学生通向应用领域,紧跟科学发展前沿,拓宽学术视野,激活创造性思维,提高对科学变化的“嗅觉”,随时捕捉对科研、创新的有用信息。而选修课程有的是针对专业方向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具体情况,进行“拾遗补缺”,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为科研、创新做好必要准备;先进的课程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运用先进的课程教学手段和启发式、研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的研究生教学过程不仅是导师引导研究生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的过程,而且是导师传授如何求知、如何创造真知的过程,更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样的课程教学氛围中,有着较高学术水平和独特思维方式的教师与具有一定见解、思维活跃的学生之间产生多种思维风格和学术观点的交叉、融会,迸发智慧火花,形成有益于研究生个人研究力和创造力发展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得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得以不断提高。

三、结语

以上是本人对完善农业院校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增加研究生的科学实践和科学创新机会以及优化课程教学等方面提出的一点浅显的看法和建议,通过以上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农业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振平,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探讨.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7,(469).

[2]李敏.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类型分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2).

[3]毛新军,徐锡山.谈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1).

[4]何沐蓉,凌朝辉,提高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重中之重,研究生教育,2007,(6).

[5]王岩,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化分析.科技与管理,2008,10 (1):135-138.

[6]葛治波.对研究生课程管理的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 (2):83-85.

上一篇:试论自我效能感研究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下一篇:简析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