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

时间:2022-03-07 02:06:02

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

【摘要】 农村城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有利于启动农村市场需求,引导乡镇企业集聚发展,而且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本文从解决“三农”问题路径探讨入手,分析了德州市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了加快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州市 农村城镇建设 “三农” 对策

一、引言

城镇是区域经济最活跃的成分,是区域发展的动力。区域城镇化的水平也是区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体现。城市化与工业化相适应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小城镇是个新型的正在从乡村性社区变成许多产业并存的、向着现代化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它基本上已经脱离了乡村社区的性质,但没有完成城市化的过程。”李云才先生在《小城镇新论》给出小城镇的定义是:“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的综合体和结合部,是一定社会范围内一定量的各种城市生产和生活要素与农村生产和生活要素的有机的空间结合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山东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城镇化的进程日渐加快,近年来,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而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事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它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对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影响。为此,德州市政府把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作为“十二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四大战略任务之一。本文对加快德州市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意义、制约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作了分析和说明,并提出了加快这一发展进程的思路及对策。

二、德州市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及主要特征

德州市,位于黄河中下游,山东省的西北部,是经济强省山东的北大门,南北与济南、天津两大都市相望。辖一区两市八县和两个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0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60万。主要特点:一是历史悠久;二是文化底蕴丰厚;三是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四是资源比较丰富,有着“南北借力、东西逢源”的地缘优势,并享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2012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拼搏奋进,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显著成就,其现状和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农村社区和工业园区的两区同建扎实推进。10万农户入住新社区,30万农民园区就业,26个农村社区被评为全省生态文明社区,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农村面貌实现较大改观。

第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生产克服洪涝灾害影响,实现“十连增”,并达到全国首个吨粮地级市,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增蔬菜面积24万亩、经济林9万亩,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20处,创建10处省部级健康渔业养殖示范场;农产品加工体系逐步建立,新增投资255亿元、销售收入2500亿元,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6家、市级33家;农产品质量水平全面提升,新增“三品”认证72个;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全面提升,4个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3家种子企业资产超亿元,启动8个国家、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

第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果丰硕。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37.3亿元,完成中低产田改造8.4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4万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8.6%。

第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加快。建设改造农村公路2000多公里,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2万人,新建农村中小学楼房校舍39.7万平方米,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6.8%,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6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800元。

第五,农村改革不断深化。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结束,农村金融改革、集体林权改革、供销社改革不断深入。

第六,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农村社区班子运转规范,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三、德州市加强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

第一,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是加快德州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按照中心城市为引领、县城为支点、小城镇为纽带、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注重科学布局,促进中心城区、县城、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集约发展。认真做好全市现代城镇体系规划,2013年9月底前完成所有中心镇修建性规划,12月底前完成所有农村社区修建性规划。启动12个示范镇建设,高标准做好产业园区、商贸区、居住区规划,抓好“四供两排”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重点镇扩大规模、增强辐射功能,实现城镇体系和格局的转型,真正起到示范作用。加强特色村镇保护,对确有独特历史文化底蕴、民族特色或自然风光的村镇实行保护性开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科学治理人居环境,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第二,农村城镇化建设有利于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发展一体化。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各类配套设施衔接,逐步提高标准和水平,建立投入保障和运行管理机制。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深入推进“全省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工程。加速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逐步实现农村客运公交化运营。高度重视农村社区道路规划,主干道两侧不得建房,小城镇、农村社区必须在公路1000米外建设。提高农村饮水安全水平,确保全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率达到95%以上,打造全国第一个整建制城乡供水一体化示范城市。继续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提高供电质量和科技水平。搞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化连片整治示范,促进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

第三,有利于推进农村人口市民化。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要逐步覆盖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常住人口。农村居民转入城镇户口后,原来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地经营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保持不变,自主选择参加城镇养老保险。入住小城镇和农村社区的农民可自主选择城镇居民户口、纳入城镇社保体系。研究出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具体办法,并向社会公布。

四、德州市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三农”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领导力量和资金投入不足;全市农业结构与市场需求还不相适应,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价格起伏波动大,农业转型发展任务重;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低,农民仍面临增收难、融资难和农产品流通难;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基础设施较差,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亟待加强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上下功夫,在发展现代农业上找出路,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做文章。

第二,德州市农村城镇化资金筹集渠道过于单一,其主要来源依靠政府投入。目前,小城镇的投融资体质虽呈现出多元化服务主体的特点,但政府仍然是最重要的投资者,各类企业、个人参与投资的较少,在吸引社会资本上缺乏有效的机制,不能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城镇化建设中来,而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乡镇财政状况紧张、资金短缺现象比较普遍,不利于农村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全市农村城镇的布局存在明显不平衡。而设市城市和建制镇密度最大的是山东半岛地区,其密度最小的是鲁中南地区,2012年,济南、淄博、青岛3市人口密度分别为352万、276万和270万,而滨州、威海、德州人口密度分别为63万、62万和59万,最高的济南市密度是德州的5.9倍。非农人口与总人口的比例地区差异也很大,2012年各地市非农人口与总人口的比例位于前五位的是济南、青岛、东营、淄博、枣庄,分别为51.01%、45.78%、45.66%、44.18%、31.93%,最低的滨州和菏泽分别为23.73%、17.08%(见图1),这种现象既不利于全省东西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不利于各地级市城镇化总体水平的提高与发展。

五、加快本市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2010年山东城镇化的基本战略是:强化以济南、青岛、济宁等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合理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以建设现代城镇为目标形成大中小结合、层次明显、联系紧密相互促进的城镇体系。到2012年,形成济南、青岛两个特大中心城市,15个区域性中心城市,29个中等城市,63个小城市,237个中心镇,1800个建制镇。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50%左右,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城镇人口达到4500万人左右,其中发达地区达到55%以上,欠发达地区达到35%左右,为加快本市的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实现城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议采取以下对策与措施。

第一,提高居民对发展农村城镇一体化重要性的认识。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做好“三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统筹农村城镇化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必然途径。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发展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性,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三农”发展上来,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凝神聚力,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城乡统筹,加大两区同建力度,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实现农业农村发展新跨越。

第二,科学规划,提高本市农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保护耕地,优化环境,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抓紧编制统一协调的农村城镇化发展规划。本市可在中心镇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地方区域性小城镇建设,这就需要从合理的区域发展角度,认真做好科学规划工作,注重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周边城镇建设相互呼应,使本市的城镇发展成为广大小集镇、农村与城市的桥梁和纽带。

第三,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强化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在突出特色的同时,注重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城镇化。着力培植5家跨乡镇、跨县市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力争新增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300个以上。通过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加快构建公益与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这样既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又可以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第四,深化改革,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严格程序、规范操作,公开、公平、公正地落实各项农业补贴政策。积极争取农业项目、资金,确保争取无偿资金同比增长15%以上。加强农民负担监管,组织开展农民负担大检查。充分发挥12345市民热线、承诺热线等平台作用,加大农业查处力度,确保接访率、查防率、处结率均达到100%,发展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回头看”活动,及时检查落实情况,提出整改措施,探索农村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着力解决进入小城镇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确保社会的长治久安。

第五,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实施城镇化战略,编制城镇化发展规划,优化城镇人口、产业发展布局,开展提质加速行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规划,并和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坚持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把农村社区建设与经济园区建设结合起来,与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同步建设,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就业向小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进而搞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化连片整治示范。

第六,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强化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做好“三农”工作必须求真务实。要认真落实中央政治局作出的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和省委十条、市委十一条实施办法,创新工作模式,改进方式方法,狠抓任务分解,确保“三农”工作稳步推进,取得实效。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强基固本、筑牢堡垒。要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深入农村、走进群众,问政问需问计于民,加大各类矛盾和纠纷排查调处力度,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加快发展致富的积极性,着力营造稳定有序、人与自然平安和谐的城镇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论中国小城镇的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1996(3).

[2]李云才:小城镇新论[M].气象出版社,1994.

[3] 梁亚民:西部小城镇发展模式[J].兰州大学学报,2001(4).

[4] 宋献生:关于加快广西小城镇发展的若干思考[J].桂海论丛,2001(4).

[5] 山东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十二五”及到2010年城市化发展规划[Z].2001.

[6] 诸大建:中国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人力资本对云南省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海南钛矿企业发展的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