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课程观下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

时间:2022-03-07 06:44:10

后现代课程观下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

摘要:后现代课程观描绘了后现代多元而开放的课程设计蓝图,给我们的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思维方法。在后现代课程观下,高校辅导员在对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应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大学生思想进步的引导者;大学生潜能激发的促进者;大学生个性张扬的鼓励者;大学生生活实践的倡导者。

关键词:后现代课程观 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 角色

在后现代课程观下,大学生是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在与辅导员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和价值体验。但同时应该看到的是,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生理、知识、个性、能力等都处于发展之中,辅导员在许多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在平等的理念前提下,辅导员又不可能完全等同与学生,多尔把师生关系喻为“平等中的首席”,意为师生关系首先是平等的,但在平等中师生的职责、作用是不同的,辅导员肩负着育人的职责,起着组织、引导、帮助、促进的作用。

(一)大学生思想进步的引导者

后现代课程观的过程理论准确地描绘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个自组织过程。自组织是指系统(事物)不是由于外部的强制,而是通过自己内部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自发地形成有序结构的动态过程。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不应该对学生强制灌输政治理论,而应该充当大学生思想进步的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在动态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密切关注社会存在的实际,主动适应时展的需要,在正确理论思想的指导下,将科学、故事以及精神结合起来,不断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及形式。同时,还应着眼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动态过程控制。高校辅导员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及时发现大学生接受或拒绝被一元化指导思想同化或顺应的“意愿”和行为出现的关口、交接点,把握大学生思想脉搏,及时加以引导。其次,在相互作用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在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体(即环境)动态的相互作用之中进行的。作为教育主体,辅导员应该有从他动走向自动,从独动走向互动的意识,进而在相互作用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4]此外,高校辅导员还需适应全球化和现代性背景不断变革与创新思政教育的模式,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二)大学生潜能激发的促进者

在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他们以自己的原有经验建构对新知识的认识。这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校辅导员应该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善于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大学生潜能激发的鼓励者。一方面要善于引导,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获取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勤于思考并大胆提问的习惯。教育方式要采用反思性对话、讨论、合作调查和问题研究等,而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另一方面要善于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鼓励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管理。通过成立大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社团活动中心等机构,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大学生个性张扬的鼓励者

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提倡多元化的教育途径和观念,推崇差异性、多元化的教育观念,主张个性的张扬,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情景性。在教育过程中,辅导员应该设法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知识,与人沟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鼓励其成长为具有独立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这就要求辅导员首先不应该以一个标准、一种个性衡量大学生,更不可以用固定思维来看待大学生,而是要承认并认可大学生的个性差异,树立因材施教的意识,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善于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一样的方式和手段,鼓励不同的个性朝着不同的但却都是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肯定,得到张扬。

(四)大学生生活实践的倡导者

后现代课程观强调教育的过程是个体发展的过程,而发展又是多因素的,非线性的。课程不再是单一的理论性的,体系化的书本的知识,而是向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这就是课程的内容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这就要求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这种关注并不仅仅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对大学生生活上的关心以及对大学生活园区的管理,而是更加侧重于贴近大学生生活,注重大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鼓励大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不断提高生活的品位,并进而提升学识和德行。这样,高校辅导员要积极走近大学生,做大学生的知心朋友。首先要建立与大学生的谈心制度。同时,辅导员还要善于整合校内外资源,努力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利用好现达的网络资源,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利用好各种社会资源,鼓励大学生走向社会,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认识社会,提高专业技能。

后现代课程观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师生的交往与对话。对话的过程也是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交往由于具有平等性和非强迫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因此,高校辅导员在作为大学生思想进步引导者、各种潜能挖掘者、个性张扬支持者以及大学生生活世界关注等角色的时候,都要明确自己首先是“平等中的首席”和多向对话交往者,在师生之间构建一种新型平等对话的关系。在这基础上,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材的研究者,创造性地开发教育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成就成功的大学辅导员角色。

参考文献:

【1】彭兴顺.新课程与教师共成长[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

【2】曾国屏.自组织的自然观[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朱怡,周小群.后现代课程观与思想政治教育[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1(11).

作者简介:曹东燕(1979-)女 江苏通州人 上海电机学院教师 讲师 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上一篇:鄂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支持体系评价研... 下一篇:比较分析中西方女权运动的萌芽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