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资本的出口在哪里?

时间:2022-03-04 05:03:56

民间资本的出口在哪里?

早在2月香港《大公报》就通过总理三次提到“放活民间资本”,预测民间资本会成为今年两会热点话题。果不其然,伴随着温州立人集团民间融资案等新闻,放活民间资本,成为今年两会最炙手可热的一个话题。

显然并不只是话题这么简单:先是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放宽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多领域”,再有发改委主任张平声称新36条相关细则上半年出台,打破“玻璃门”、“弹簧门”,后有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提出“民间资本是水,实体经济是田。与其让水在地下暗流涌动,倒不如打一口井,给双方一个皆大欢喜的出口。”

那么,民间资本的“出口”究竟在哪里?鉴于目前国内实体产业空心化严重,房地产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作为国家重要财富的庞大民间资本的未来“出口”问题,无论对政府决策层还是拥有资本财富的民间投资人而言,都极为重要。急于“治水”的中国政府,是将这资本之水引入实体经济,金融行业,还是海外市场?

立人集资案,又一个冰山一角

“随着股市热、房地产热退去,投机性资金会大量涌入民间借贷,甚至我曾一度担心民间借贷引发‘中国式次贷危机’。”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中外管理》说。在他看来,温州立人集团是去年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爆发后倒下的又一张多米诺骨牌。

2012年2月3日,温州立人教育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董顺生被刑拘,涉及民间融资高达80亿元以上,涉及债权人数约6000人。以前以立人集团为经济名片的泰顺县,也因该集团的破产而被拖垮。2011年泰顺县财政总收入不到6亿元,泰顺借贷数额达到了泰顺县财政总收入的8倍以上。

“从银行借不到钱的立人集团,从创立之初就开始了民间借贷之旅。有了民间借贷之水,泰顺这条鱼才能活。”知名财经评论家叶檀对“立人”的下场充满同情。

在她看来,立人集团的多元化是资金压力下的被迫之举,仅靠学生的学费和民间的少量借贷已经无法维持集团的正常运营,2005年董顺生被迫投资房地产、矿业等暴利行业,民间集资债务规模和集资地域也在不断扩张。

“立人”最终在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下倒下,该公司许多房地产项目卖不动,资金无法回笼,而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投资的煤矿产业,由于当年新出的“限产”政策,无法取得预期回报。一家成立近10年的民间教育机构就这样瞬间倒塌。

从去年的温州风暴,到浙江老板集资跑路潮,再到“吴英案”、“立人集资案”,也只是民间集资的冰山一角。据住建部相关报告显示,民间资本的规模,远远超出此前业界预计。温州民间资本4500亿元到6000亿元,山西有1万亿元,鄂尔多斯是2200亿元,加起来高达约2万亿元。

“炒房团”、“炒煤团”、“炒股团”、“炒字画团”、“炒金团”……近年来,以逐利为目的的资本在全国范围内四处冲杀。大量民间资本游离于实体经济外,由实体经济贫血造成的产业空心化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一语中的――“民间资本不投向实体经济,而投向虚拟经济或者资产价格的炒作,首先就是因为市场部分领域限制进入。”

这一次,破解民间资本出路又一次剑指“垄断”,似乎中国经济难题很难绕过利益既得群体的改革。“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一次是否有所不同?《中外管理》采访的多位学者指出,从持续打压房地产的宏观政策来看,靠房地产带动中国经济前行已经靠不住,新非公36条等政策有意将之前支撑高房价的民间资本,有效吸引进许多重要产业中,增加其它产业促进中国经济引擎的权重。

其实早在2005年,国务院就颁布了“非公经济36条”,2010年5月又再次“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36条”),但长久以来在一些行业、领域,还存在着“玻璃门”、“弹簧门”现象,看得见进不去,或者进去一半又被弹回来了。

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并非易事。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新36条除了进一步明确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包括国防科技、能源、电信、铁路、市政、教育、医疗卫生等,突出的一点是终结了产业各自为阵的格局,形成了新的以各种资本相互吸引,以各种行业相互渗透,打破垄断,激活生产,有望形成宏观经济新的竞争格局。

3月7日,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与浙江代表团座谈时也指出要给民间资本之水以出口,灌溉实体经济之田。

放眼找寻好去处

那么,海量民间资本出口还有哪些?

“办银行,我相信绝大部分民企老板会将此作为一项事业来干,民间资本应是金融业发展主流。”郭田勇对此建言。此话得到了高层的印证。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3月7日表示,目前银监会正在进一步梳理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相关规定,下一步将出台有关实施细则。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标准基本和国有资本进入相同,没有特别的障碍。“实际上,当前一些中小商业银行在改制过程中已经大量进入了民间资本。”尚福林说。

事实上,不少民营资本在此前政府提倡建立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时,试图尝试参与,但因试点结果不甚理想而不得不退而观望。最近爆出的温州商人林春平虚拟收购美国“大西洋银行”虽为一出闹剧,但林本人的一句辩白――“把买美国银行的事说大一点,今后如果温州发展民营银行,我有机会能够介入”,很能说明民资参与银行业的迫切心情。

据全国工商联的调查显示,90%以上受调查的民营中小企业表示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而在过去3年中,全国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有62.3%的融资来自民间借贷。因此,让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方可更好地为实体经济输血。

除了转入实体经济和金融业,温州市的做法也值得借鉴――2011年初,温州市政府下发《温州市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方案》,使温州成为我国第一个放开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的城市。而全国工商联最新公布的2010至2011年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显示,投资海外成为民间资本的重要去向。当然,民间资本走出去,要多方考量国外当地法律、政治制度以及政治风险等因素。

其实,多位政府政策研究人士均表示:中央政府是真的仔细探讨民间资本出路问题,政策有了,关键看地方怎么执行。再者,大多数学者也指出,民间资本寻找出路,自身也要改变原有急功近利、追求暴利的投机思路,要以平和的心态投资实体经济,要耐得住寂寞培育市场,经营品牌。今后国家会花大力气将民间资本引向创新性高、知识产权和专利程度高的行业,促进经济转型。

上一篇:腾讯,开放中 下一篇:优酷吃土豆:一招险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