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体制改革对投资效益的影响

时间:2022-03-04 02:23:44

投资体制改革对投资效益的影响

提要本文从中央政府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入手,站在投资体制与投资效益关系的角度,从投资主体、投资资金的筹措分配与使用、投资的运行机制、投资的宏观调控几个方面,对此次投资体制改革对投资效益产生的影响进行阐述。

一、国务院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是我国经济活动中的一个纲领性文献

2004年7月《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公之于众。它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制定的重要法规,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投资领域最全面、系统的改革方案。《决定》指出,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改革政府对企业投资的管理制度,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落实企业投资自;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建立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发展多种融资方式;培育规范的投资中介服务组织,加强行业自律,促进公平竞争;健全投资宏观调控体系,改进调控方式,完善调控手段;加快投资领域的立法进程;加强投资监管,维护规范的投资和建设市场秩序。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最终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决定》的贯彻执行,对改善我国的投资环境,规范投资领域各类参与者的行为,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较为有效的发挥,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它标志着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

二、投资体制与投资效益的关系

投资体制作为投资运行的一种框架和规范,是指组织、领导和管理社会投资活动的基本制度和主要方式、方法,使研究投资主体、投资方式、投资调控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的总称。投资效益即投资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与所占用或耗费的投资之间的对比关系。二者是一种互为条件的相互依存关系,在不同的投资体制条件下,投资活动及其效益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在从属于计划经济的投资体制中,投资活动的主体是单一的,投资的组织者与实施者主要是政府及其所属的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投资的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投资的风险主要由国家承当。在这样的投资体制中,投资活动既无约束性又无竞争性,因此投资效益总是低下。而在从属于市场经济的投资体制中,投资活动的主体不单有政府,而且还有企业和个人以及各种民间机构,投资来源不仅有财政渠道,而且还有非金融机构的渠道、权益融资渠道以及其他各种渠道。资金的融通不仅可以在国内实现,而且可以向境外延伸。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责权利”一致的约束机制,加大了投资活动的竞争性和有效性,投资效益趋于最大化。

区分投资体制优劣的最终目标是投资效益的高低。投资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提高投资效益,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因此,效益原则是确定中国投资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最高原则。当然,投资效益是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投资体制改革对投资效益的影响

投资体制作为投资运行机制的总称,涵盖很多内容。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投资效益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

(一)投资主体。投资主体会从投资者的责权利方面促进或制约投资效益。投资主体作为产权主体和市场主体,它实施投资行为的能力首先体现在决策能力上,决策功能贯穿于从投资项目决策到组织实施乃至项目交付使用后对投资获利的处置的全过程。长期以来,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投资主体基本是政府。改革开放以来,投资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投资主体由单一的政府向多元化转变,以利于充分发挥中央、地方、企业、其他法人、个人的投资积极性。这为投资效益对提高设定了内在的动力机制。

此次投资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最为突出的一项措施是改革项目审批制度,落实企业投资自,彻底改革现行不分投资主体、不分资金来源、不分项目性质,一律按投资规模大小分别由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审批的企业投资管理办法。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政府仅对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进行核准,其他项目无论规模大小,均改为备案制,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和产品技术方案等均由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对于企业使用政府补贴、转贷、贴息投资建设的项目,政府只审批资金申请报告。中央政府慈祥措施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压力,并且能使企业真正站在独立法人的角度来考虑其本身的经济效益,减少了优质项目的审批风险,降低了审批阶段消耗的成本,缩短了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时差。这对企业投资效益的提高无疑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投资资金的筹措、分配与使用。资金的筹措、分配与使用适合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经营方式的转变直接相关的。良好的筹资体制与环境,可以有效地扩大投资规模,使投资资金及时到位,有利于合理分配与使用资金,改善投资结构,进而提高投资效益。

在这方面,此次投资体制改革强调要进一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允许各类企业以股权融资方式筹集投资资金,逐步建立起多种募集方式互相补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经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和证券监管部门批准,选择一些收益稳定的基础设施项目进行试点,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可转换债券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在严格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改革企业债券发行管理制度,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增加企业债券品种。按照市场化原则改进和完善银行的固定资产贷款审批和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运用银团贷款、融资租赁、项目融资、财务顾问等多种业务方式,支持项目建设。允许各种所有制企业按照有关规定申请使用国外贷款。制定相关法规,组织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和信用担保体系,鼓励银行和各类合格担保机构对项目融资的担保方式进行研究创新,采取多种形式增强担保机构资本实力,推动设立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规范发展各类投资基金,鼓励和促进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和重点建设工程项目。融资渠道的增加为投资意图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三)投资的运行机制。运行机制主要是指投资活动从确定项目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规范和程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是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投资运行机制,规范投资行为和投资管理,使投资活动真正纳入正常运行和持续协调发展的轨道,从投资的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上促进投资效益的提高。此次投资体制改革在投资运行机制的宏观层面上所作的努力包括: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规范政府投资资金管理、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效益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投资效益的提高。

(四)投资的宏观调控。投资的宏观调控主要是指政府对投资激励与平抑。不同的投资主体由不同的投资动机和行为特征。没有宏观调控不利于国家投资总量、结构、布局规划的实施,不利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运用各种不同职能的调控手段和机制,对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进行强有力的指导和调节,使投资活动有利于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同样是提高投资效益必不可少的。

此次改革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更是有目共睹。首先,完善了投资宏观调控体系。国家发改委要在国务院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相互协作、有效运转、依法监督,调控全社会的投资活动,保持合理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其次,改进了投资宏观调控方式。确立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全社会投资进行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的有效调控。建立科学的行业准入制度,规范重点行业和环保标准、安全标准、能耗水耗标准和产品技术、质量标准,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再次,注重多项投资宏观调控手段之间的协调。加强和改进投资信息、统计工作,建立投资风险预警和防范体系,加强对宏观经济和投资运行的监测分析。

综上所述,由于投资体制与投资效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此次投资体制改革的实施以及《决定》的颁布必将对未来社会整体投资效益的提高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投资领域中的矛盾是深层次的,不可能指望一个《决定》就能改变一切,它是针对我国的现状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所确定的投资体制可以说是一个阶段性体制。随着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投资体制还要进一步深化。但无论如何此次改革对我国今后投资效益改善的重大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上一篇: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改革方向 下一篇:穆迪内部评级系统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