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不再“沉默”

时间:2022-03-04 10:03:10

让学生不再“沉默”

摘 要: 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关键因素,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针对中学生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淡薄的现状,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了系统的说明和论述。

关键词: 问题意识 语文教学 创新精神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一旦形成,就会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①真正有创造力的人,往往能敏锐地发现和提出问题。未来的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于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创新精神的起点在于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然而,由于受几千年文化背景的影响,以及传统教育制度的束缚,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纵观目前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状态,脑中没问题,老师怎样讲,学生怎样听,就像学习的旁观者;还有的学生脑中有问题,但不敢也不愿提。

针对学生问题意识如此淡薄的现状,老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尊重独立人格,使学生敢于提问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老师要珍视学生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肤浅的、幼稚的、可笑的,也要给予一定的肯定,肯定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像电视剧《十八岁的天空》里说的那样:其实人与人之间是用心来交流的,有时候并不是学生没有问题,只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同时也是自尊心在作怪,不喜欢被别人嘲笑提出的是愚蠢的问题。老师应该细心留意这样的问题。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鼓励他们提问的方法也不同,也许是很天真的想法,但那也是有价值的,体现了其思考的力量。全国著名特级老师钱梦龙先生说:“课堂提问没有错误!”每一个思维火花的闪现,我们都应该珍视,从而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二、营造和谐氛围,使学生乐于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只关注一些所谓的尖子生而歧视“差生”。每位学生都有他的优点,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挖掘他们的潜力。老师尤其要关注那些在学习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言语表扬,还要用一些身体语言,比如微笑、注视、点头、肯定手势等方式进行鼓励。这种民主的氛围能够使得学生信任老师,有什么问题就会乐于提出来。另外,要创设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早在唐代,韩愈就给我们提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尊重,这样才能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易于提问

捷普洛夫说:“思维过程,通常是由于需要克服某种困难,需要理解某种事物,以及需要解决某种问题而开始的。换句话说,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教《分马》,老师可以这样设问:“课文写的是分马,但分驴、分牛都有,为什么用分马这个题目呢?”这个问题比较有意义,通过讨论,明确分马是主要的,能更好地表现主题,写“分牲口”太笼统,写“分马、分驴、分牛”太嗦,只有以“分马”为题,才能既突出重点又简明扼要。老师设置这样的问题就能激起学生认知的兴趣,引起学生认真的思考。一个巧妙的问题,就能使学生迸射思维的火花,就会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和强化。

四、教给提问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要提出有效的高质量的问题是很不容易的事,必须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书不可。知识的积累是提问的前提和基础。在学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以后老师就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古语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使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钱梦龙老师认为:“在训练初期,老师可作师范性提问,对学生的提问给予评价,让学生知道怎么提问是好的,怎么提问是不好的。”通过实践,我认为可以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提问。

1.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题目提问。

如在《师说》一文,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本文题目是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大部分学生都回答说不是,那么题目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学生经过互相讨论和老师点拨,最后指出,“说”是一种议论性文体,是“解说关于……的道理”的意思,那“师说”的意思就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对题目的质疑让学生更深切地了解了“说”这一文体知识。

2.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

如在《荷塘月色》一文中,我提问:“为什么课文结尾写到了《采莲赋》这段内容呢?好像与文章整个的感情基调不一致,可不可以删掉这一段内容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使得学生对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引导学生对人物的行为提出疑问。

如《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在记叙作者求学的艰苦情况时,写到他和同舍人的对比,一方是“皆被绮绣”,一方是“袍敝衣”。面对如此恶劣的生活条件,作者为何不以为然?

4.引导学生从发散或求异的角度对课文中已成定论的看法提出疑问。

如《雷雨》中的周朴园这个人物,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个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而又虚伪的资本家形象,对这一定论,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不要迷信所谓的“参考答案”,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能够看到这个人物身上真实可信甚至可爱的一面。

总之,要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纳、分析、筛选。只要指导得法,学生一定能提出有质量有创造力的问题。

五、培养科学素质,使学生勤于提问

科学在人人面前都是平等的,只是看你有没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灵。苹果落地是大家习以为常的现象,可只有牛顿能从中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水开后壶盖跳动也是大家司空见惯的现象,可只有瓦特对其进行了思考,从而才有了蒸汽机的问世。

参加一些语文知识竞赛和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活动和竞赛具有自愿性、主体性、开放性、创造性等特点,因而有利于学生主动活泼的学习,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这是终身受益的。

只重视课内的训练是不够的,读报、谈话、写信、打电话、讲故事、听广播、看影剧,甚至看街面上的广告都是很好的语文学习。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才能全面训练和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认知的敏感度,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学生谁都不信,教育就成功了。”教育培养的就是要有自己独特见解的人,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这一切的出发点,这是时代的要求,未来的召唤。

注释:

①毛大龙,吴建军.初中生学习心理.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1:68.

②捷普洛夫.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62.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2]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语文出版社,1997.

[3]张志善.中学语文教学论.语文出版社,1994.11.

上一篇: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下一篇:中学语文教学创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