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课文资源,提升语言表达水平

时间:2022-03-04 09:17:50

挖掘课文资源,提升语言表达水平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课文中的精彩词、句、语段,让学生乐于赏析,积极积累,灵活运用,真正内化进入自己的语言仓库,并能在需要时招之即来,呼之即出,确实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语言表达能力 欣赏品味 内化积累 实践运用

高尔基曾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即使多么深邃的思想,多么新颖的素材,多么精巧的构思,通过无滋无味的语言一表达,以上的一切都显得黯然失色。小学课文文质兼优,但经历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习阶段的小学生,在说话、作文中却词汇贫乏、言辞枯燥。究其原因主要是平时阅读教学中重语言知识,轻语言训练。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材料,积累是被动的,理解是片面的,运用是缺乏的。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课文中的精彩词、句、语段,让学生乐于赏析,积极积累,灵活运用,真正内化进入自己的语言仓库,并能在需要时招之即来,呼之即出。

一、指导欣赏,乐于品味

入编教科书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隽永涵蓄,发人深省,它们都是学习语文、提高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凭借。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不少学生对精彩语句视而不见,这就需要我们用提高学生欣赏水平,实现语言模仿,提高写作能力最常见的方法来指导赏析课文中的词句,不断指点,养成欣赏品味的习惯后,学生每学一篇课文,他们都会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向那些令他们感性和震憾的词句。

1.教师指导学生品味恰当巧妙的词语

一篇课文,往往不乏一些形象生动、恰到好处的字、词语。如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的《桂花雨》中的“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教师多作点拨,引导品味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不仅花开香味浓,而且晾干泡茶、做饼也是另一种香气弥漫。作者所要描写的这一“桂花”,已经永远香在心里,不受季节束缚,香甜到了人们的生活中了。一字里头还有这么大的学问呢!学生对于类似这样的词便有了更浓的兴趣。在此后阅读课文时,他们可能会找到《草原》中“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的“飞”,也可能会找到《景阳冈》中武松的“闪”……

2.教师指导学生赏析别出心裁的句式表达

如带有匀称美的句式,四年级下册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中的“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带有参差美的句式,《詹天佑》中的“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过渡句,《圆明园的毁灭》中的“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而且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一过渡句自然流畅,值得学习推敲。

3.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匠心独运的修辞方法

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学习时,让学生“随文学习”并体会一些修辞方法是大有裨益的。如《林海》中的“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匆匆》中的“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等等。课文中的文学元素、语言学习资源异常丰富,真可谓“留心处处皆学问”。

二、理解内化,积极积累

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语言的学习与掌握,都是从词语的理解开始,学生只有准确深刻地理解了,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才能为乐于积累、内化奠定基础。教学中对重点词语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避免望文生义。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张冠李戴”可这样引导:先结合字典,初步理解;再联系语境,具体理解,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写“张冠李戴”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我”是如何“张冠李戴”的;最后根据关系,深入理解,让学生用“因为……所以……”造句,理解课文中“张冠李戴”的因果关系,再用“如果不……必须……”造句,让学生知道:“要想不张冠李戴,必须认真看书”,进一步理解体会鲁迅对“我”的关心。这样一来,学生真正理解了“张冠李戴”这个词,在头脑中进一步内化,它便成为了学生语言仓库中的一部分。

语言训练的重要目的,在于以有效的方法将课文中丰富的语言材料逐步贮存于学生的语言仓库之中,这样,一旦需要,才能涌于笔端。因此,阅读教学中,有了引导深入理解的基础,还可以多形式地将词语引入学生的记忆仓库,变成语言库存。一种是以新引旧,以复习促贮存。教学中,可在学生接触新学的词语后,以一词引一类,帮助积累。如《火烧云》中的“笑盈盈”引出“笑吟吟”“笑哈哈”“笑”……这样,学生在词语运用时,便可随机选择,而避免用词单一重复。另一种是以词带词,在搭配中积累。教学中,可根据词语搭配规律,以词带词。如可由《飞夺泸定桥》中“水声震耳欲聋”引导学生完成“雷声( ),琴声( ),鸟声( ),风声( )”等词语搭配。天长日久,乐于积累的学生的语言不仅有滋有味,更是有声有色。

三、加强实践,灵活运用

语言材料的理解和贮存,是以其“运用”为关键条件,因此,我们可以创设条件,提供运用机会,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内化,在语言运用中活化。如学生在一阶段后学习了“胸有成竹、缓兵之计、左右为难、出其不意”等词,教师可以提供运用语境,在学习《将相和》“完璧归赵”一段时,可让学生加以运用:秦王写信给赵王说以城换璧,赵王认为去也不好,不去也不好,真是(左右为难);蔺相如(胸有成竹)地提议还是去好,而且认为完全可以不使璧玉白白落入秦王之手;蔺相如见秦王一心赏璧,无意交城,便假说璧有斑点,把璧要了回来,这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蔺相如指出要秦王举行典礼才肯交璧,其实他用的是(缓兵之计)。

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语言的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得有个过程,教学中我们也要架设语言转换的阶梯,以引导拾级而上,逐步内化。如《第一场雪》一文中描写雪后美景的段落语言优美,词汇丰富,为落实词语的运用,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先借助课文,描述画面。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要学生借助课文语言,描述当时的景色,想象画面,感受其美。再指导运用语言,转化语言。要学生用上“罩上、挂满、堆满、随风飘扬、五光十色、毛茸茸、亮晶晶”等词语,以自己的语言描述雪后美景。最后可借助语言,落实运用,让学生运用上述词语描述“雨后美景”。

在阅读教学这片有待进一步开发的神圣领域里,只要我们积极摸索,采取有效的落实语言措施,既让孩子们找到学习课文的兴趣,也找到语言运用的钥匙,同时能促进他们阅读个性得到张扬,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小学语文教师.

上一篇:浅谈班级经营策略 下一篇: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转化“后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