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搞好边远山区的小学作文教学

时间:2022-03-03 06:25:13

怎样搞好边远山区的小学作文教学

摘要: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由于偏远山区小学信息闭塞,思路狭窄,尤其是一些教师对学生的作文缺乏积极的指导,学生一听作文心理就害怕。我们只有借图画启发联想,练词造句;组织活动,实地观察,练说学写;结合课文,指导仿写,培养学生初步写作的能力。

关键词: 山区 作文 教学

如何指导好低、中年级作文教学,使小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呢?现我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小学低、中年级作文教学的一孔之见。

一、借助图画启发联想,练词造句,提高学生说话连贯的能力

指导学生看图说话,既能培养学生用词造句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偏远山区大多数学生个性胆怯腼腆,缺乏自信心,不善于说话。即使明白也不善表达,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学生说话连贯的训练,但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当一幅色彩鲜艳的画面展现在低年级学生眼前时,就会引起他们的观察兴趣,若让他们讲一讲图面的内容则往往讲得杂乱无章。这说明看图说话、写话对偏远山区小学生而言,还不会依一定的顺序观察和叙述,需要教师步步引导。例如:一年级语文第二册有一篇看图说话{打扫卫生)。授课时,我先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再根据图意,依次提了四个问题:1.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2.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3.图上画的是什么人?4.他们在干什么?按事情的顺序说出图意。学生回答:“放学以后,校园里有三个同学在打扫卫生。”当学生按照主导的顺序,把四个问题的答案连成一句完整的话后,我又变换主导词的顺序,启发学生按四种词序类

型练习说话。依次为:

1、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

2、时间、人物、地点、干什么?

3、人物、时间、地点、干什么?

4、地点、人物、时间、干什么?

学生对这种练习很感兴趣,都能快速正确地回答出来。通过反复地说,他们便初步懂得了同一幅图的观察和叙述的次序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紧接着我

进一步追问:“谁能说一说这三个同学怎样打扫卫生的?他们干得怎么样?”学生互相补充修正后,回答说:“他们有的扫地,有的拿簸箕,还有的在擦玻璃窗。”“干得怎么样?该用什么词来说呢?”学生纷纷回答:“很认真”、“很带劲”、“很辛苦”等词。最后我让大家评一评那个词用得最好,继而让学习完整连贯地说出一段话来。“放学以后,校园里有三个同学在打扫卫生,有的扫地,有的拿簸箕,还有的在擦玻璃窗,他们干得非常认真。”我又提要求,让学生按上述依次给的词序练习说话,他们情绪高涨,能把内容说具体,语句通顺。全班同学拍手叫好。可见,让学生把话说得正确,合乎要求,就非得反复练习,严格训练不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组织活动,实地观察,练说学写,指导学生从句到段过渡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学生作文就是把客观事物中的感受通过大脑的加工(即思维),再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客观事物,思维和语言三者密不可分地联系着,构成了学生作文的一个整体。偏远山区的学生生活接触面狭窄,活动范围主要是家庭、

学校,脑中所积蓄的感情经验毕竟有限,如果没有生活材料的积累以及纯真的感触,写好作文无疑是一句空话。

热爱生活,喜爱大自然是儿童的天性,偏远山区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象(如:奇花异草、山川湖泊、树木苍翠、珍禽鸟类等)是一幅幅翻不完的风景画,教师如能顺应儿童的心理,发挥山区的优势,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有目的地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看看,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第一手材料,作文就有了着落。如:小学语文第三册看图学文《秋天》着重描写秋天的景色。结合本课的内容及季节,课前我组织学生到野外“秋游”,一路上,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路边的树木、小草及田野里的水稻、农作物,让学生认识到秋天的景象,第二天在上完《秋天》一课后,便让学生回忆昨天看到的景色,先说后写。先让学生说出一句四素俱全的话,接着,我提出:在路上看到各种树木的叶子长得怎样?田野里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与春天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回想,通过引导谈话,学生脑子里形成完整的一幅秋游图景,学生能说出“道路两边,树木的叶子开始枯黄,有的已经落到地上”“田野里是黄澄澄一片的稻谷”;“山坡上农作物都成熟了”等句子,我又让学生连起来说一说,并以前面说的一句话进行比较,让学生懂得后者说得更具体,最后让学生以(秋游)为题写一段话,一位同学写道:“昨天上午,老师带我们到野外秋游,一路上,我们看到道路两边树木的叶子已经枯黄,有的开始从树上飘落下来,田野里一片片金黄的稻谷随风翻动着,飘来一阵阵的稻香,山坡上的玉米棒~个个裹着几层厚厚的衣裳,露出一撮撮浓密的胡须,正等着人们去摘。啊!秋天到了,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通过训练,逐步完成了从一句话到一段话的过渡,学生既学会了作文,又感受到大自然的美,真可谓一举两得。

三、结合课文,指导仿写,培养学生初步写作的能力

我在教学课文时,根据少年儿童模仿能力强这一特点,结合分析课文进行仿写,使读和写紧密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地讲清对学生作文有指导性意义的问题。对于刚接触作文的偏远山区的中年级学生而言,作文最大的毛病就是泛泛而谈,缺乏具体描写。为了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具体地描述,我便结合课文指导仿写,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但仿写要避免机械照搬,仿写是仿课文部分的好词佳句;仿课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仿课文观察方法、思维方法。如学习第六册《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教完后,我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思路,作者的观察顺序,对照课文相应段落写一篇作文题为《我爱故乡的梨子》,这样学生写起来就会“言之有物,抒之有情”了。

学生经过反复的模仿练习,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教师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来发展求异思维,从不同角度去选材。用“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和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从仿到创来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上一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 下一篇: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