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在历史课中感悟生命的理性

时间:2022-02-28 06:47:23

如何让学生在历史课中感悟生命的理性

摘 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锻造人格魅力,营造和谐佳境,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创设问题情境,激扬生命活力。

关键词:历史课堂;生命教育;生命观;生命活力

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培养学生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健全人格,健康成长。作为充满人文色彩的历史学科,蕴涵着生命教育的内容,在实施生命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下,应该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而对生命化历史课堂构建的研究,正是顺应这一趋势的必然选择。

一、塑造人格魅力,营造和谐佳境

在学战历史时,请学生以二战德国法西斯奥斯维辛集中营一名狱卒身份上台进行忏悔,创造情境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法西斯暴行的残酷、血腥,激发其拒绝战争、维护和平的强烈感受。生命在战争中显得何等渺小,何等脆弱。通过这些血淋淋的史实,教育学生认识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是神圣的,我们应该去珍视和善待。推而广之,世界上、地球上每一个生命都是自然界的成员,都有其生存的权利,都应得到尊重和珍爱,人与人、人与自然都应和谐相处于这个世界上。

二、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

在讲述《》这一课时,我在讲解完了它的过程后,为了使学生对谭嗣同这位维新志士有一个鲜明的印象,就在屏幕上出示了他在从容就义前写下的一段话“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本来想给学生树立这样一个观念:谭嗣同死得光荣,死得从容,他想用自己的鲜血来唤醒当时麻木的中国人,同时也表现他对帝国主义的蔑视。但当我还没来得及阐明我的观点时,我听到下面几个学生在小声嘀咕:谭嗣同实际上是白白丢了性命,太迂腐了!我意识到如果一味地把我的观点强加给学生的话,学生可能不会接受。于是我放弃了通常的做法,组织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辩论,引导学生把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加以分析。学生的辩论相当精彩,我不由露出了喜悦的笑脸,这样的辩论结果,是原先所未想到的。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扬生命活力

在教学“楚国诗人屈原‘忧国忧民、以身殉国’”的史实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你怎样来看待屈原自投汨罗江这一选择?”学生在思考、辩论的过程中不但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对生命问题的认识与思考也在不断地深入和升华。

因此,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充分开发教材、生活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以增强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意识,使他们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也是当代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单位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实验中学)

上一篇:中学数学解题途径六法 下一篇:高职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