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源安全保障法律体系研究

时间:2022-02-27 01:56:29

我国资源安全保障法律体系研究

【摘要】一国的资源安全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全,因此构建一套法律体系对资源进行保护是一项重要任务。针对我国资源安全保障立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该文提出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科学的资源安全观为指导思想,构建一套完善、权威、具有可操作性的资源安全保障法律体系,从而保障我国的资源安全。

【关键词】资源安全 法律保障 体系构建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资源匮乏和污染问题伴随着发展而日趋严重。资源不安全将对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资源争夺甚至可能引发战争,因此构建资源安全保障法律体系,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保护资源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

我国资源安全保障立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供给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并导致了人们对资源安全的担忧。所谓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的时间和技术经济水平条件下能够持续、稳定、及时、足量、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并确保人类发展赖以依存的自然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处于良好状态。中国目前资源安全态势严峻,相关学者纷纷就此展开研究。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单独的资源保障法,只是在其他特定资源环境保护法中零散地提到,例如土地、生物、矿产以及水资源等的保护。虽然这些对资源安全保障有重大意义,但是,我国有关资源安全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我国至今没有建立资源安全保障法。虽然在其他各项环境资源保护法中有一些明文规定,但比较零散,不具备系统性,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来保障资源的安全,因此实行起来可操作性不强。

第二,在指导思想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当前的指导思想并没有把资源安全问题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更没有很好地表达出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因此指导思想相对落后。

第三,有关资源安全的规章制度还不健全,缺少一些重要的法律法规。例如《资源综合利用法》、《石油储备法》等,因此不能给我国资源储备和高效利用以最基本的法律支持。所以,我国有关资源安全的规章制度有待完善。

构建我国资源安全保障立法的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在于不仅能让我们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还不影响下一代人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因此它需要控制好人口以及人口素质,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寻求发展之路。在各项实行纲要中,可持续发展的任务之一就是对资源进行高效地利用,合理适度地开采,在明确当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进一步挖掘可利用的资源,不断加强资源承载的能力。因此我们需要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彻到各项相关法律法规中,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核心,构建一套健全的资源安全保障法律体系。

科学的资源安全观指导。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有科学的资源安全观。只有做到这两点,我们的资源安全保障立法才具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资源安全观在发展中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国家资源安全策略。

我国资源安全法律保障的具体法律制度

保护自然资源系统的法律法规构建。大自然中,各种环境、各种资源之间各自独立,却又是自然生态系统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它们互相制约、互相依存才使自然生态系统保持长期稳定,如果某一种资源安全受到了威胁,这个系统也会陷入混乱之中,因此考察自然资源是否安全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看它所处的生态系统是否正常,比如对于外来干扰,此生态系统是否有很好的适应能力和恢复正常的能力。所以,资源生态系统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保护,具体来说,要保护它恢复正常的能力以及持续发展的能力。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来讲,第一,我们应该处理好自然资源保护法和污染防治法之间的关系,应该本着预防为主、防治为辅的原则,对自然资源进行综合治理。第二,国家需要设立一些新的自然资源补偿机制,例如自然补偿、利益补偿等。只有不断地完善这些自然资源安全保护法,才可能保证资源的可持续性以及可恢复性,我国的自然资源才能得到充分的保护。

合理开发战略性资源的法律法规构建。战略性资源是指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民生,并且在整个自然资源系统中起着支配的作用,一般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供给又具有中断性的资源。在国际买卖市场中,最常见的战略性资源有我们生活常用的水和食物资源,某些重要的生物资源如基因资源,还包括非可再生资源如石油以及某些重要的矿产资源等。一个国家的资源安全主要指的就是战略性资源安全,包括能源安全、石油安全、生物资源安全以及矿产资源安全等。以下几点是从上述几个方面来分析如何构建战略性资源安全保障的法律法规:

第一,关于水资源安全保障法律规范的构建。对于与水有关的问题及其衍生问题都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有效制度,比如水资源的产权制度,水资源的有效资源配置制度以及水的价格制度等。这些制度均需要完善,从而使用法律手段共建节水型社会,在此基础上,与水资源管理体制相结合,制定有效战略提高对水资源储备的重视,为国家可能出现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做好相应的充分准备。

第二,粮食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在社会上凸显,还有与之相关的土地资源安全,都需要构建相关法律体制。粮食安全已经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并且人们对粮食安全的信任度也越来越低,因此亟待解决。同样建立有效的土地保护机制也迫在眉睫。

第三,能源安全保障法律规范的构建。石油是能源安全中最受关注的,甚至算得上是全球关注的问题,因此对于能源安全方面的制度也急需建立并完善。

第四,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储备问题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应构建安全保障法律规范。我国的矿产资源虽然丰富,但是人均储量却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因此需要通过法律手段对矿产资源的管理以及储备方法进行具体的规定。

第五,生物资源安全虽然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但是也要做到有备无患。关于生物资源安全,我们要进行统一的规定,对不同部门不同职位的人要分工明确,使各个部门相互配合,趋于系统化,做好生物资源安全的保护并行之有效。

资源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构建。资源安全管理的具体操作表现为对资源利用的目标进行宏观调控。对于我国经济安全甚至政治安全的有效保障而言,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手段,也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各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然而资源安全管理要建立在全面、完善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所以构建一个有威信的资源管理部门和一套公众认可的资源安全管理法律法规是资源安全管理的关键,也就是由资源管理部门结合相应的法律法规统一管理、调控整个资源市场。

如何处理好资源开发和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实现资源管理目标的同时也实现环境方面的目标?这都归结为资源的产业化管理。与过去的资源计划管理不同,这种管理方式是在资源市场已经成型的背景下,把各种市场方面的影响因素都考虑在内的管理形式,它注重的是市场调控。因此我们要从市场的角度出发,不仅需要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更要结合国家的资源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只有两者互相配合,才有可能实现国家的资源安全管理。资源安全管理的法制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我们需要把资源安全管理与法律联系起来,通过法律路线,对资源安全进行保障。对资源管理需要实行三权分政的政策,由以往的所有权管理改为几个机构分工分块进行管理,并结合市场的自我调控作用,共同实现资源安全管理的现实目标以及未来目标。

第二,为了符合资源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在借鉴别国的基础上构建比较现代化的资源安全法规制度,比如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资源安全预警制度、资源危机管理制度、资源安全押金制度以及资源安全激励制度等。

中国需要在透彻研究资源安全关系的基础上,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安全效益兼顾等实体原则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方法原则,采取清理旧法、制定新法、缔结或加入国际条约等基本途径与思路,构建一个以资源安全法或自然资源法(内含资源安全法的原则性规定)为基本法,由资源权属安全、资源开发安全和资源安全监管等法律法规构成的,国内法与国际法相协调,程序法与实体法相结合,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相配套的资源安全法律体系。

综上所述,我国资源安全保障的现状不能满足资源安全的发展需求,现有的资源安全保护规定不仅少,而且不够集中,远不能适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权威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资源安全保障法律体系,结合明文规定的法律法规和市场调控作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科学的资源安全观为指导思想,来保障我们的资源安全。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政法学院,浙江省象山县人民检察院)

上一篇:论心理资本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经营者集中审查程序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