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时间:2022-02-26 05:37:36

中西方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摘要】原型是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具有约定性的语义联想。原型体现了文学传统的力量,它把孤立的作品连接起来,使文学成为一种社会交际的特殊形态。本文笔者将分别从女性神话原型、男性神话原型、漂流原型与世外仙境、寻找原型与归隐主题、亲情冲突原型与人伦和谐等五个方面比较中西方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原型理论;中西方神话;后世文学

原型理论是由加拿大批评家弗莱开创的,他吸收了莱格的心理学和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创立了原型论。他从文学角度对原型作了新的规定,认为原型有四方面的含义:原型是文学中可以独立交际的单位,如同语言的交际单位一样。原型是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具有约定性的语义联想。原型体现了文学传统的力量,它把孤立的作品连接起来,使文学成为一种社会交际的特殊形态。原型的社会根源既是社会心理的,又是历史文化的,它把文学同生活联系起来,成为两者相互作用的媒介。

以下笔者将分别从女性神话原型、男性神话原型、漂流原型与世外仙境、寻找原型与归隐主题、亲情冲突原型与人伦和谐等五个方面运用原型理论对比中西方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女性神话原型

希腊神话中的前俄林波斯神系叙述了开(下转第29页)天辟地、众神诞生和人类起源等。这组神话形成了女性神话原型。而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也有像“女娲补天”、“捏土造人”这样以女性为中心的神话故事。在母权制社会里,妇女处于社会的中心地位,他们在审美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地位是一致的,都很崇高,影响到后世文学中有许多歌颂女性的作品。

在西方文学中,这类作品比较多。如《荷马史诗》里特洛伊城因为王子劫来海伦而被围,仗打到第十年,海伦上城墙劳军,目睹她美貌的特洛伊将士欢呼“为她再打十年也值”。英国作家梅里美的《嘉尔曼》,主人公嘉尔曼是个聪明美丽、独立不羁、又十分任性的吉普赛女郎。她是一个具有强烈个性的、要求自由的女性。重要的是她的真诚、坦率、刚毅不屈。她蔑视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法律,用恶习的方式反抗社会,是社会的叛逆者。法国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美的化身爱斯梅拉达、莫泊桑《羊脂球》中令人同情的风尘女子、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纯洁的俄罗斯少女塔吉亚娜等等,这些作品都反映了西方作家对女性的关注、爱慕和同情。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里,女性虽然很多时候是作为男权生活的附属品出现。但在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类似屈原《山鬼》这样的作品,以女性作为“忠贞不屈、至死不渝”信念的象征,明显受到了上古神话传说的影响。曹植的《洛神赋》以女性形象作为诗人心目中美好理想的追求。

二、男性神话原型

希腊神话中的俄林波斯神系主要讲述以宙斯为众神之父的神的大家庭的故事。在这组神话中,男性垄断了海陆空三界权力部门,女性神被排斥在权力之外,掌管婚姻、爱情和文艺。这组神话形成的男性本位的神话原型,为后世文学的主流方向奠定了基础。

19至20世纪的西方文学作品中开始普遍反映以男性为社会建设中心的主题。主要的作家有英国的劳伦斯,美国德莱赛、海明威和德国的托马斯・曼等人,他们的作品都有突出的男性意识。特别是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鲜明地塑造了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子”性格,有明确的男性主义倾向,刻画了男性在社会生活中的磨难和坚强的抗争精神。

同样作为男性神话原型,中国的上古神话中有“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记载,象征着东方原始部落已经从母系社会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男性的形象是崇高的。如《山海经・海外西经》中所载的刑天:“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即使断首以死,也要对着天帝大舞干戚,这种顽强的抗争精神是何等的壮烈!他所象征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性格,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长河中的巨浪。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近代前。主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继承了这种思想,提出了“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到汉初又发展为董仲舒的“三从四德”,将封建王朝的男性主义推向了顶峰。

而这些映射在文学作品里主要是在南朝梁时期出现的宫体诗,在徐干、庾肩吾、徐陵、萧纲等人笔下,女性完全沦为了作家眼中审美的客体,不仅格调低下,而且诗风柔靡,将女性当作“物体”来看待,大多只有形态描写而缺乏内心活动的刻画。

三、漂流原型与世外仙境

希腊神话中描写了古代希腊人在海上和陆地上的漂流,其中最大的漂流故事是奥德修斯的故事,它开创了西方文学的旅程文学传统。

18世纪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直接师承了荷马史诗海上漂流的结构。描写一个19岁的少年鲁宾逊为了实现航海的梦想,不顾父母的劝阻,毅然放弃了安定舒适的生活,最终踏上航海征途的故事。在一次海难中,他被巨浪送到了一座荒岛上,从此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孤岛生涯。西方人热衷于冒险的精神与神话中的漂流原型有着莫大的关系。从荷马史诗、维吉尔史诗到骑士小说,从16世纪、18世纪的流浪汉小说到20世纪的漫游小说,旅程文学从古至今形成了紧密的发展脉络。

与西方神话的漂流原型交相辉映的是东方的仙境传奇。《山海经》及其它上古神话中记载的大量世外仙境,引发了历代文人墨客对仙境和世外桃源的憧憬和向往。其中较典型的是屈原的《离骚》、郭璞的游仙诗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通过对仙境的幻想和描写,向我们构建了一个世人心灵自由驰骋的栖息地。还有四大名著之《西游记》在神话传说基础上所描绘的神魔世界。

四、寻找原型与归隐主题

希腊古文学有许多有关寻找的故事,其中较著名的有伊阿宋寻找金毛。西方后世文学中从寻找物质到寻找精神理想的过渡,大致向我们勾画了希腊神话“寻找”主题对后世影响的发展过程。代表作品有中世纪骑士文学的寻找圣杯,歌德《浮士德》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充满了人定胜天的乐观精神,孕育出华夏民族的“乐感”文化心态,蕴涵了坚忍不拔、奋斗不息的民族品格。在后世的衍化中,“乐感”文化心态转移到处理社会冲突方面,这种置换,或表现为反抗黑暗现实,争取幸福美满生活的心灵动力,或转换成逃离严酷社会压迫,归隐山水的心灵抚慰。如陶渊明的《饮酒》组诗、王维的《山居秋暝》、林逋的《山园小梅》等都是寄情山水、崇尚先民农耕淡泊的生活。

五、亲情冲突原型与人伦和谐

西方人求个性,东方人重和谐。在前俄林波斯神系的神话中,天神吞食儿女,儿子夺取父亲王位的父子冲突,地母该亚与两代天神儿子的母子冲突等集中表现为神话里的亲情冲突原型。父与子、母与子的冲突从某种层面上说可以理解为子女个性从家庭伦理中的解放,而这种冲突正是由个性解放与伦理束缚所引起的。如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法国司汤达的《红与黑》,还有英国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中国的上古神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体现着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神话中体现的民族精神主要有:和谐相处、坚韧意志、抗争精神、创造意识、群体意识、献身精神。上古神话中通过“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这一系列厚生爱民的神话传说向我们展现了一幅远古先民分工明确、团结合作的劳动场景。它们为我们塑造的一个个道德偶像的神话形象,形成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强大的凝聚力,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本质体现。如《墨子》中“兼爱非攻”的和谐思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群体意识,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精神等。

由此可见,神话原型对中西方后世文学的影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神话意象是人类最初文明的标志符号,它具有原始性和象征性等特点。具体到原型理论的运用中,就要求我们要远观作品,从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去考察文学作品的构成,发现其中的原始因素、原始组织,或某种基本文化形态的象征意象。只要我们在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运用想象、联想、类比,就能够发现某些原始的神话因素和神话组织,从而对作品进行神话原型启示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张世君.外国文学史[I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I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谢选骏. 神话与民族精神[M ].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6.

[4]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 [I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美]雷蒙德・范・奥弗. 太阳之歌[A ]. 世界各地创世神话[C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上一篇:浅谈心里需求与市场发展 下一篇:浅谈《圣经》对电影创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