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几转变 设释新课改理念

时间:2022-02-22 09:55:15

数学教学几转变 设释新课改理念

【摘 要】新课程标准赋予了中学数学教师新的工作内涵和要求,作为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者,我们必须尽快在教育现念、角色等方面加以转变,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数学教学转变;以人为本

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人到信息时代后,原高中数学某些教学内容的“繁、难、偏、旧”,过分注重“双基”,以及对数学作为工具课所应起的作用的忽视……,都制约了数学课在培养现代公民数学素养中的功能的发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仅在理论上更加与国际中学数学教育接轨,而且教学理念更先进、课程设计更科学、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大面积推进,更符合我国的国情。下面,我将多次赴济南、青岛、武汉等地参加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后的收获结合我的教学经验总结为五个转变,与同行们谈一谈,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不同的教育观念产生不同的教育。传统的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这种传授活动的金科玉律。在这种理念下,教师祟尚钻研教材,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这种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往往超越教学过程本身,脱离学生的现实。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教学目标的预设性与学生主体发展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高中数学应为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发展空间。高中数学课程是以提高公民数学素养为基础的数学课程。什么是数学素养?数学素养是指必要的数学知识、数学的思维方式、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科学的认知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间题的意识和能力。叹新的高中数学课程定位于面向大众的基础课程,让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功能转变。这样的定位适合面向全体高中学生,可以满足不同层次高中学生发展对数学的需求,更好地发挥高中数学知识对所有高中学生的作用。所以,作为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对不同的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实施差异教学。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背景),合理创建问题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形成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数学教学因为过分预设和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课堂上倦怠应付,与创造的喜悦无缘,师生都无法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

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这与我们的新课改理念是一致的。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应该重视学生,诱导学生内在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表现自己的独立性,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应注重用一连串问题来组织教学;利用问题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以及与师生的交流来获取知识,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过程中不断地否定自己又完善自己,逐步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师生间相互交流思想、相互探究学习的双向活动,我们应积极转变观念,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本着与学生合作的态度,与他们建立平等的关系,形成师生互动、民主融拾的良好氛围,成为他们的朋友。课堂教学中,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倾听学生的心声,可以发现学生思维的“火花”,照顾差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教师要以亲切的言谈、优雅的举止、甚至每一次和学生目光的对视来实现交流,正所谓“亲其师才信其道”。

三、“用活”教材内容的转变

现行的课程方案包括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两部分,教学大纲是对各学科教学进行规范的纲领性文件,其主要任务是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教学大纲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出清晰明确的规定,而且还规定了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及深度、难度指标。还规定了详细的教学顺序,以及各部分内容分别占几课时等。但由于规定的过于具体细致,缺乏弹性,不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少。

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学生素质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对不同阶段目标的描述,以及对实施过程的建议,不是对教学过程进行规定或要求,因此,课程标准不直接对教学具体内容、教材编写体系、教学先后顺序等问题做出硬性的、统一的规定,只是对这些问题提供建议、指导和多种可供选择的设计模式。这样新课程标准就是一个“最低标准”,极富弹性,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较大的创造性,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新的高中数学课程形成了一个包括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在内的,并以学科类课程为主、活动类课程为辅的课程结构体系。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明确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并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人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接近实际的材料进行深加工,向“以人为本”的方向努力,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作交流和创新等过程,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情绪体验,让学生投人到现实的、充满探索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体会数学的探索过程,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和人类生活的联系,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给学生学习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一般的,明确知识(概念性知识)以接受式学习为主,默会知识(方法性知识)应以探究式学习为主。

四、评价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把数学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数学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更多的倾向于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应试能力,却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训练和培养。

新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建立“以人为本”的课程评价体系,首先要给学生参与评价的权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自评、互评及对老师的评价,都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看到别人的长处,是培养学生虚心好学品德的绝好机会;再着教师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通过多渠道、采用多种形式,多方面观察和评价。从静态的、单一的、终结性的评价转为动态的、多维的、发展性的、激励性的评价;从注重智力的评价转为注重多元能力的评价,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探索、体验的过程。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原则,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后教师还要善于利用评价所得到的大量信息,适时改善和调整教学环节和过程。

完善的评价方式的运用不仅能促进学生自觉开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还能使数学教育教学沿着素质教育的轨道健康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体现出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以上是我对新课改的一些肤浅认识,目的是领悟其实质,和同行们一起尽早适应新变化,以全新的姿态为新课改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

上一篇:烹饪大赛(例文) 下一篇:以人为本,多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