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

时间:2022-02-22 08:38:33

儿童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

[摘要]社交焦虑是指个体对某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较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本文从生物、家庭、学校、个体四个方面出发,以期对社交焦虑的成因和缓解社交焦虑的方式提出一些有益的观点和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儿童 社交焦虑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099-01

社交焦虑是指个体对某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较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1]国内外专家对于形成社交焦虑的原因也做过大量的分析、研究。有先天造成的也有后天经历形成的,总之,类型有很多。不同的因素对于不同的个体而言,其影响也是大相径庭的。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

一、生物学因素

人类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作为焦虑这种心理问题也是有着背后的生理基础的。研究表明造成社交焦虑的生理机制包括唤醒系统和气质。当个体遭遇社交场合时,个体内部的唤醒系统便会对外界信号产生应激反应,进而影响个体的各种内部系统,做出不同的反应模式。[2]

人的神经系统在接受刺激时反应强度和速度是有区别的。较强的反应性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快速的反应可以增加人们在社交中的参与度,但同时过犹不及,也会造成一种过度反应性倾向。但过度的反应也会引起很多问题,个体焦虑水平的提高便是其中之一。这种反应性是天生的,并且会影响到一个家族里的几代人,具有一定的遗传性,这说明焦虑是一定先天性因素的产物。

二、家庭因素

(一)亲子关系

依恋关系可谓是亲子关系中最主要的关系,它包括三种形式,即安全型依恋、不安全―矛盾型依恋和不安全―回避型依恋。大量研究发现,不安全―矛盾型依恋和不安全―回避型依恋会导致儿童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其中心理学家Ainsworth(1972)等人曾经做过“Strange Situation”的实验。这个实验主要是设置一个场景,让婴儿和监护人员体会分离、团聚的情景和感受。在这里面不同亲子关系便会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通过这次实验,Ainsworth可以借机观察到不同依恋类型孩子的反应。实验推测出不安全依恋类型的婴儿将来出现社交焦虑的概率比其他类型的婴儿更高。

(二)教养方式

研究者认为,儿童社交焦虑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一定的关系。[3]倾向于过多操纵、控制子女按照自己意愿的父母会使子女形成懦弱、胆小、畏惧的负面性格,这为今后容易形成社交焦虑的问题造就了基础和铺垫。Greco和Morris(2002)在父亲与子女手工剪纸的实验中发现,存在高社交焦虑子女的父亲存在着更多的控制行为,乐意操纵女儿去做手工剪纸。国内对父母教育方式和儿童社交焦虑之间也做了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社交焦虑各因子和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父母对孩子情感温暖,孩子的社交焦虑就会明显减少;反之,孩子的社交焦虑就会很严重。

三、学校教育

在我国,学校在这一方面的教育还有很多欠缺。中国的父母大多本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教育理念,对待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中国当下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还是仅仅依靠课本授课,唯一目标是希望得到好的学习成绩。有些家长甚至避免孩子学习分心和出于安全考虑,不让他和其他的人进行人际交往。这样的教育模式也造成了当下的学生往往缺少必要的人际交往技巧,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差。有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不可避免地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焦虑情绪,更有甚者会造成“社交恐怖症”,其延伸的后续效果十分严重。

四、个体因素

(一)创伤性经历产生的不良定势

不良的人际关系状况是和痛苦的人际交往经历紧密联系的。有些人在经历了创伤性事件后,当时便会给他带来很大的痛苦,并且这种痛苦会一直持续很久,迟迟不能消退。这种可以被称之为心理阴影的东西,社交焦虑者报告最多的是那些在学校里被群体排斥在外的经历。

(二)不良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体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自我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在个体与客观环境,尤其是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社交焦虑的学生经常是由自身上一些错误的自我意识造成的,主要有个人中心化、自卑、妒忌和自负等。

【参考文献】

[1]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1.

[2]龚耀先.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3]金盛华,杨志芳.沟通人生――心理交往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上一篇:怎样使自己成为一名好老师 下一篇:高校图书馆的现刊催缺工作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