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语文:在对话中学习对话

时间:2022-02-20 06:41:22

对话语文:在对话中学习对话

“对话”指人与人之间以语言、思维等为媒介的一种特定的沟通、交流方式和相互影响;教学正是以语言为媒介的在特定情境中的教师、学生、作者(编者)及文本间的多向互动交往方式,所以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对话。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其他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以语言为媒介的对话过程中吸收相关学科信息及知识,而语文教学是以语言为媒介展开的一场对话,影响和促进对话主体言语能力的发展,它的主要任务是在对话的过程中学习对话、学会对话。《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运用语言文字”是行为、是过程,旨在表达运用主体的观点、思想、看法、意见、情绪等,它能表现言语主体的个性、智慧及生命存在,“运用语言文字”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是对话的具体行为。对话与语文有亲缘关系。笔者以为,语文教学以对话为过程,以对话为策略、为手段,更以对话为目标,“对话”在语文教学中绝不是“植入”,而是本质,语文是实实在在的“对话语文”。

一、对话语文:经历对话过程学得对话文本的一般方法

站在文本的立场,对话语文要求教师和学生以文本为介质,在课堂这个具体的对话情境中,展开一场最终能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对话,即“教”学生在对话文本中“学”会能与文本对话,从而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对话者,如何促进学生由一个不成熟的对话者成为一个成熟的优秀的对话者,需要“教”学生一般的对话方法,引领学生经历一番对话,而后对话方法才能积淀并转化为对话能力。固然,发生在课堂的对话过程是以与“这个文本”的对话展开,但生成的对话收获应该是能与“这类文本”对话的一般方法,然后才能在无数次的对话实践中最终学会对话,生成对话智慧。

六年级上册的选学课文《看戏》是一篇叙事类文章,主要记叙了一个炎热的晚上,首都劳动人民聚集在“劳动剧场”观看京剧大师梅兰芳表演的《穆桂英挂帅》。文章以观众“看戏”为叙述视角,透过观众看戏时的具体表现,生动地表现了京剧大师梅兰芳高超的艺术水平和赤诚的艺术热情。组织学生经历与《看戏》对话的过程,应以能与《看戏》这个文本对话为支点,以收获能与叙事性作品对话的方法和能力为发展点,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目标明确的教学内容:“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笔者在2012年12月26日举行了“对话语文”教学个人专场,执教《看戏》2个课时,课堂教学以板块形式推进。

板块一:与课题对话。“第一次读课题,你很想了解哪些信息?”让学生收获读文先读题的一般方法。

板块二:与文本整体对话。学生带着在板块一中生成的阅读期待与文本初次对话,教师提示学生:你收获了哪些信息?能用几句话把这些信息组合起来吗?学生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与文本整体展开对话,与同伴交流合作,在整理《看戏》这个文本的主要信息中,收获的是叙事性作品只要抓时间、地点、人物这些主要信息,就能很快地整体把握文本内容这个一般方法。

板块三:与文本主要人物对话。事在人为,“人物”是叙事性作品的焦点,解读事件的性质和意义、关注事件中人物的表现是认识事件的一般规律,也是解读叙事性作品的一般方法。于是笔者在此板块的教学中,引领学生与观众、演员对话,发现观众、演员的表现以及其中掩藏着的思想、情感和生命状态。

板块四:与作者(编者)对话。文本是物质的,文本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读者和作者的对话交流中才焕发生命的光彩。阅读实质上是阅读主体借助文本与作者展开的一场对话,在对话中实现知识的传递,精神的交融、碰撞,生命的超越、升华。阅读对话以主体生命的存在和表现为最高目标,没有与作者对话的阅读是不完整的,与作者对话实现阅读主体生命意义的超越是阅读文本的一般方法。于是笔者在课堂对话接近尾声时,引领学生思考这是怎样的观众、怎样的艺术家,让学生的思维与作者的情感互相对话。

读题对话课题,产生阅读期待;梳理文本主要信息,对话文本整体;关注事件主要人物,与事件中的主要人物对话;最后理解和体悟文本情感,与作者展开对话。教学展开的四个板块正是对话叙事性作品必须经历的过程,学生经历如此对话,获得的是对话叙事性作品的一般的程序性策略。唯此,才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在对话中学会对话。

二、对话语文:经历言语实践习得运用言语的对话能力

文本是对话的产物,是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对话后生成的优秀作品。它文质兼美,往往是一篇篇极为生动的对话范例。对话语文以言语为起点,以言语为过程,以言语为终点,以言语为特质,只有矢志不渝地坚持自己的“言语”立场,才能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对话,从而不断提升对话主体的对话品质。

《看戏》堪称优秀对话作品。文中梅兰芳一生与京剧对话,塑造了无数美丽的女性形象,与《穆桂英挂帅》对话,传神地演绎了穆桂英这个铿锵而柔美的女英雄形象;观众与梅兰芳对话,开场时静静等待难耐期盼的热情,出场时尽情鼓掌发泄炽热的情怀,演出时静静聆听享受艺术的美妙,演出后涌向舞台捧起艺术的魅力?作者与观众和艺术家对话,笔随心动,文随情生,巧妙运用语言文字创作了美文一篇。炼字、遣词、造句、组段、谋篇都是极好的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对话的范例。如开头写天气的热是有对话意图的,写劳动剧场挤满了人是有对话意图的,写女主角千呼万唤才出来是有对话意图的,到结尾才点到演女主角的是梅兰芳,当时已66岁也是有对话意图的,努力想表现观众对艺术和艺术家的热情,艺术家对艺术的热爱。但教学对话是在有限时间内生成的,当对话关注点太多、太散时,很容易造成浅层次的流水状对话。

笔者在教学对话时,主要突破了文本语言运用的两个亮点。

第一,文本紧扣题目《看戏》,以观众为视角进行事件的叙述,其实质是用侧面烘托的语言运用技巧表现艺术家的艺术魅力。在教学时,要求学生与观众对话,画出描写观众表现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讨论:如果用一条线表示观众的表现,可以用曲线还是直线?这是个开放性的话题,可以用曲线表示,因为观众的现场表现是由安静而动荡,由动荡而安静,再安静而后动荡;也可以用直线表示,无论是静还是动,观众对艺术和艺术家的热情同样高涨,艺术家的艺术魅力同样令人期待和陶醉。在直线与曲线的对话中,让学生领悟侧面描写的语言运用方法,明写观众,暗写艺术家,借观众的表现,衬托艺术家的艺术风采。这是从“谋篇”的角度预设的话题。第三学段的学生应该试着多以篇章为落点,学习运用语言文字。

第二,《看戏》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补充课文,第八单元明确提出的语用训练点是“运用联想和想象表现艺术”。《看戏》最有生命力和表现张力的句子正是运用联想和想象表现梅兰芳美妙声音的一段文字:

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辽远而又切近,柔和而又铿锵。戏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优雅的“水袖”中,从她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

与声音艺术对话,把无形的声音转化成有形的文字进行表现,这是六年级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难点,即便是一个成熟的对话者,要生动地进行声音表现,也会有一定的难度。于是笔者在第二课引领学生与艺术家对话时,重点组织学生对话文本声音感受声音的美妙,发现作者是用心倾听,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等方法把无形的声音捕捉住的,然后链接《伯牙绝弦》,拓展《明湖居听戏》描写声音的优秀句段,强化运用联想和想象表现声音的方法,最后多媒体演示“水晶音效”,让学生与声音对话,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表现自己对“水晶音效”的独特感受。

当然,教材作为对话的优秀作品,有许多可圈可点的语言运用的精彩范例,以“言语”为立场的课堂教学对话,对话话题的选择和设计一定要注意合理取舍,突显重点,突破难点。

三、对话语文:经历思想碰撞追求对话主体的生命超越

站在学生的立场,对话语文努力唤醒学生生命的激情,实现与教师的人格平等,与文本的精神平等,与文本作者、编者的思想平等。鼓励学生在课堂里自由表达属于他们的意见,可以言说困惑、疑问和误解,也可以言说感受、发现和创造。精神的自由和平等是意识、是理念,流淌在对话语文课堂教学的时空里,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呈现,也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呈现。如此,课堂也就多了一些微笑、鼓励、理解、支持、包容、信任和关爱。于是当课堂中学生称“梅兰芳” 为“奶奶”时,就能理解那是学生当下的认知经验使然,轻轻一句:究竟该怎么称呼梅兰芳,读下去你一定会明白。既是对学生已有认知的呵护,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继续与文本对话的热情。

对话语文的课堂提倡童言无忌,童心张扬,童趣盎然,童真烂漫。教师围绕文本预设话题,话题简单而不失生动,简短而富有开合度,简洁而有思维深度,努力为学生与文本对话留足充分的话语空间,学生通过同伴交互性的沟通、交流、讨论等对话形式,相互促进和影响,相互碰撞和融合,实现儿童生命的完善和主体本质生命的超越。笔者在预设《看戏》2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时,只安排4个板块,每个板块讨论一个话题,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在课堂里更多一些即时生成,多一些精彩言论,多一些个性发挥,多一些生命拔节向上的创造。

上一篇:语文教育还是应多一份诗意和感性 下一篇:低段语文教学中听写形式的变化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