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美化论文:校内文化中的环境美探析

时间:2022-02-10 07:50:52

环境美化论文:校内文化中的环境美探析

作者:包兰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显得曲折、隐讳和复杂。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增强高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高校完成教育任务,创造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非常强烈、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环境的美,主要是指一定范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风气,充分表现着历史发展的趋向,在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主要表现为: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校园外部环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转型同步的文化转型过程,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社会对教育和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和直接;师生对高校和专业的选择与要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实际。如何抓住改革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并迎接教育体制改革带来的挑战,是新时期高校教育发展面临的校园外部环境。要适应这种外部环境的需要,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首先要重视高校师生思想环境美的建设。

要提倡一种校园精神。“一所学校所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它的精神,它的思想感情和素质。学校的精神反映了它的老师、学生、家长、社会和国家的状况。”例如,我国抗日军政大学的抗大精神,“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北大精神,“红色工程师摇篮”的清华园精神等等,这些高校的校园精神,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在办学的实践中培植和提炼出来的校园群体意识,不但反映了学校的特点,而且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奋斗方向。在这种校园精神鼓舞下的师生,受到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和驱动,增强了努力工作和学习的精神力量。这样的学校,不但能为社会、为国家造就无数的优秀人才,而且在社会上也最有知名度和社会地位。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念。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辩别力。”我们的教育方针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很明显,只有专业知识的教育是不够的。还要培养学生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辩别力。即在大学教育中,构建学生完善的人格修养,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种文化便有着一种自己的价值取舍标准,有着实现其价值的特殊方式和途径。受教育者在科学、正确价值观的支配下,才能坚持为社会、为人民奉献自己的知识和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的人才。形成和谐奋进的舆论环境,提高高校在同一层次,同一类型学校之间的竞争力。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着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并且对人的性格产生作用。良好的舆论环境,能够表现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人和人的各种社会关系积极进取的倾向。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能够形成健康、正确的思想氛围,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同心协力,共同奋进,为提高人的素质起潜移默化作用。在正确舆论的导向下,一所大学在教学质量、学术水平方面出类拔萃,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我国高等教育多层次,多渠道的办学竞争中,保持自己在同一层次、同一类型高校中的竞争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存的校园内部环境有关专家指出,当今中国高教体制核心的变革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学位制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构筑起我国教育事业完整的总体框架;学校与企业结合,参与开发与经营,使高校的内部结构,教师队伍和教育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上文、理、工互相依托,互为背景,给学术研究、科技开发和人才培养打开了全新的境界。要跟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高校必须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搞好教育环境美的建设。形成和谐、宽松的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竞争,最终体现为人才的竞争。一方面是学生来源的竞争,而更重要的一面是教师队伍的竞争。由于高校教师整体素质和个人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因此,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为高校教师提高业务素质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基础和条件十分必要。一个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除了改善教学设备和科研手段外,更主要的是努力改善人和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在高校范围内形成团结、民主、开放、宽容、活跃的学术科研氛围。增强服务意识,为师生疏导轻松、愉快的工作、学习环境。社会上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之中,处于人与人,人与物,包括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之中。而在这些关系之中,人和人的各种社会关系是主要的。增强服务意识,可以改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最佳的文化心态。高校的教育风格和管理模式作为一项教育系统工程,可以通过热情、文明、科学的服务方式来体现。在体现服务的过程中,能够让人与人的关系和谐、融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现解;缩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隔阂;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温暖,使人的生理和心理得到理智的满足与合理的补偿。由此,高校的教育目的和管理目标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交流中,在师生轻松、愉快的工作学习环境中得到全方位的落实。“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在新时期教育工作改革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加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服务意识。变传统教育观念,创建适合于教育发展的校园社会经济环境。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相衔接,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共同要求。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教育不单是上层建筑,通过劳动力和再生产,成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要因素。转变教育观念,创建适合于教育发展的校园社会经济环境,让高等教育通过高校的教学和管理,直接或间接的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从而使高等教育的本质得到具体的表现。在高校的实际办学过程中,高校的发展规模、教育体制、教学内容等,要从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出发,优会效益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做好教学科研和改善办学条件,多途径创收,逐步改善教职工福利待遇的关系。让高校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激烈竞争中,以良好的教育环境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在人和环境的关系之中,朱光潜先生有过这样的论述:“人对环境的反映包括两种因素,它一方面受认识(知觉、记忆、思维)的指导,另一方面也受本能(身体组织中由人类长久经验积累下来的一些定型的反映方式)的推动。认识来自环境,它是对客观世界必然规律的认识;本能来自有机体的身体组织,表现为情感、情绪、愿望等。”反映或行动都有一个改变环境的目的,目标是“可能的”与“可愿望的”两项的融合。“可能的”是由认识(即对客观世界必然规律的认识)判定的,“可愿望的”是由本能(适合主体身体组织中定型反映方式的)决定的。可以说环境对人的认识作用和影响作用是十分强烈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

上一篇:天气环境论文:森林与天气环境论述 下一篇:矿业价值论文:环境对矿业价值的影响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