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人学意义

时间:2022-02-09 10:04:41

中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人学意义

[摘 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如何深刻理解《决定》提出的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是进行文化改革发展的关键所在。从人学视域理解“以人为本”,中国文化建设应该实施“四人”战略,即“知识武装战略——文化人”、“自觉塑造战略——道德人”、“现实审美战略——和谐人”、“终极理想战略——自由人”。这“四人”最终统一在现实的、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在实践中不断“求真向善”,实现“生活和谐”的现实,通达“自由发展”的理想。

[关键词] 文化改革发展; 人学;文化;道德;和谐;自由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2)04-0079-07

一、问题的提出——如何理解文化建设的“以人为本”

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是“真正的人的哲学”,是作为一种“关于人的创造的和革命的能动性的哲学”。[1]213

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来说,人的问题不是局部问题,而是中心问题,它贯穿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一切最重要的哲学问题之中,是理解它的结构和方法的关键。[1]214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文化是人认识世界的产物,又是人改造世界的手段,更是人本身;人在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了文化,文化同时促进了人的发展;文化既是人的目的又是人的手段。

文化是一个民族特定的历史积淀。一个民族要想永久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既不能搞“文化断根”,又不能搞“文化拿来”,只能是在“继承与吸收”中不断地进行文化批判、文化融合、文化创新,也就是要不断地进行文化建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人民生活的新需要,引领社会奔向新的辉煌。

中华民族近百年的社会动荡对文化承续性的消磨、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对文化重要性的漠视,这些历史原因与现实需要将文化建设推上了议事日程。如果再没有自觉的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将面临着“文化断根”与“文化侵蚀”的双重打击,不是自讨灭亡,就将全面依附。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将给中华民族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当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将《决定》落到实处,不搞面子工程,“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深入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真正满足“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才能“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为此,必须遵循《决定》提出的文化改革发展的“五个重要方针”,尤其是其中的第三条。第三条的内容是:

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李长春在《就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有关问题向全会作说明》中指出:《决定》在总结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就是“五个坚持”:一是……三是坚持以人为本,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

这个“以人为本”恰恰是考量中国文化改革发展的重点,也是关系文化改革发展成败的关键,更是进行文化建设的根本。也就是说,我们要不断探究、不断深化、不断反思这些问题:中国文化改革发展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如何实现“以人为本”?如何让“人”成为文化的“本”?如何让文化成为“人”的“本”?用《决定》中的表述就是如何做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将“以人为本”展开在现实的中国文化建设实践活动中,从“以人为本”看,中国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什么。

二、从“以人为本”的“四有”到“四人”

任何有计划的行为都指向“将成为什么”,同样,《决定》也指出了中国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也就是说,中国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使人成为什么人”的问题,或者说,如何通过文化建设把人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进一步说,中国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最终都是为了那个“应然意义上的人”。正如苏联哲学家鲍?季?格里戈里扬在《关于人的本质的哲学》中写到的:

哲学不仅向人说明他在世界上的现实的实际情况,而且还要说明他的生活的使命,不仅说明他现在是怎样的人,而且要说明他应该成为怎样的人。[1]216

《决定》提出了中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

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同时,《决定》还提出要“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因此,必须思考人民的“精神需求”应该包括哪些内容?人民的“精神世界”将是什么样子?人民的“精神力量”又体现在哪里?这“四有”能不能全面体现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这“四有”是不是“应然意义上的人”的全部本质表现?

第一,作为个体的人一出生就被“抛掷”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能自由选择;就生长在人类历史实践的产物——文化之中,必须沐浴其中,接受熏陶方能生存下去。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生存经验的储存,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记录,是人类生存下去的秘密。对个体而言,接受身在其中的文化同样是提升个体生存能力的基础。因此,为了人类继续生存、更好地发展下去,每个人都有责任去自觉学习、传播、创新人类文化;每个人都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生物机能以接受尽可能多的优秀文化,为人类发展服务。

上一篇:法学本科生职业化培养的思考 下一篇:从《天圣令》看北宋政府水旱灾害应对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