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改革

时间:2022-01-29 12:40:46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改革

摘 要: 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已不像十年前那样备受社会的青睐,出现了生源过剩、竞争加剧的场面。目前的专业英语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目标相距甚远。学生校内所学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远远满足不了拟就业岗位的要求。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人才是高校英语专业应对新形势下人才就业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英语专业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行了四分之一世纪的经济与社会改革。纵观这场经济改革的实际过程和当今社会结构的基本格局,可以认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在中国经济内部初步形成。然而,提供人力资本的教育体制仍旧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给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国内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需要而建立的,这种模式以特定的职业岗位为目标,以生产对象或生产过程划分专业,强化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教育,特点是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适应对口岗位的工作要求。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不足是专业面过窄,在培养方式上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素质,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在很窄的专业范围内发挥作用,缺乏对知识和技术的综合、重组和创造能力。这与经济发展的发展脱钩。

一、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很多弊端

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的是外语的交际技能,语言说到底只能是一种工具,她只有与其他职业技能融合起来并应用其中,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其价值,更加充分地为我国的各项经济建设服务。然而,目前高校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普遍存在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一面,“语言不精”、“专业不专”的现象还未能根本改变。在本科教育中,英语专业学生学到的是语言的基本能力,对于其他相关专业的学习不够深入,知识面不够宽。所以,单纯学习英语的毕业生往往在应聘时表现出一定的弱势。由于主要进行技能训练,外语专业毕业生一般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学习系统性的专业知识能力较弱,什么都知道一点,但什么都不太清楚。到了具体工作岗位上,需要尽快适应所承担的工作,所以学生校内所学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远远满足不了拟就业岗位的要求。

单一型英语人才不如复合型英语人才具有竞争力,就是因为英语专业学生知识面狭窄,除日常交流的基本技能外,对公文写作、经济贸易、电子科技等专业技巧和术语都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在特定行业中还需进一步学习。这就为国内各大院校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敲响了警钟。其课程的设置不能脱离市场的需求,其教学目标应瞄准市场,并最大限度地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基本标准保持相同。所以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人才是高校英语专业应对新形势下人才就业的重中之重。

随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多学科交叉,特别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求助于多学科融合来解决各种问题,促使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出现。21世纪,将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渐融合的时代,针对现代科学校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高等教育必须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使学生学习更广泛更均衡的科学知识课程,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

二、复合型人才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复合”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不同的两者或两者以上的合成。复合型人才,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一是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及多种专业的复合;二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复合。正如专家指出的,由通才转向专才,再由专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化,并不是一种回归,而是在更高起点上的又一次质的飞跃,具有更广泛、更丰富的内涵。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特征有以下几点:

1.基础宽厚,知识面广。

复合型人才要基本通晓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深厚的基础,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条件,也为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

2.知识的交融。

复合型人才具有多学科的知识,但这些知识绝非松散没有联系的,而是相互交叉、融合的,形成新的知识,并成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不仅有助于解决本学科、本专业的问题,而且容易有所创造。学科知识能否融合并综合地发挥作用,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

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路径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以下路径:基础教育不分文理科、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合理化及强大的资金支持。

1.基础教育不分文理科。

复合型人才的显著要求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从这个意义上讲,首先要打破高中文理分科应付高考的体制。基本教育阶段文科与理科为了高考而分科,阻碍了学生继续探索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热情,一心为了应付高考而放弃某一学科的学习。表面上是节约了时间与精力,其后果是造成了某一方面知识的缺失。据笔者观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心理成长的三个时期中,小学阶段学生除积累一些必要的知识外,倘若对学习有兴趣、对陌生事物有好奇之心,基本可以说成功;初中阶段,倘若对学习有兴趣、对陌生事物有好奇之心,也可以说成功;高中阶段,如果学生具有一定的个性倾向或兴趣爱好,有思辨的能力,又具有一定毅力,那么其发展的潜能不可低估。然而,强行的分科使学生的关注点马上变化,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心减少。进入大学后,部分同学尽管在大一、大二时间段不分具体的专业,但是文理科的局限性已造成了学生认知结构的缺陷。

2.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合理化。

目前我国的专业设置不合理,表现在学生一旦选定专业,就不能调换,此外,经济形势已发生变化,有些专业已过时。所以可选择的路径是高等教育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对学生的培养分三个不同阶段:第一、二年,进行宽口径的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教育;第三年,课程内容则偏重学生的应用知识,同时要到企业实习;第四年,学生需将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成具体项目。学校与企业密切结合的做法,学校专业的设置变得合理化,真正做到产、学、研一条龙。

四、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举措

1.改革目前的管理体制,增强外语人才政策的创新意识。

注意吸收借鉴一些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提高外语人才政策的集成度,涵盖外语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外语人才开发的各个环节,使外语人才管理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步推进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企业领导在外语人才选拔任用、业绩评估、激励监督等方面积极探索,在事业单位引进竞争机制,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建立外语人才市场体系,使市场配置外语人才资源的作用日益明显;改革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并建立各项新制度,保障和促进各类外语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

2.适应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方向。

通过市场调查,在掌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一套“语言+专业”的培养模式。比如英语专业内设置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和工程英语等方向。在培养方式上,坚持专业与基础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技术与素质并重的原则,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适应对口岗位的工作要求。

3.调整课程结构。

修订专业建设规划,大体上体现一、二年级侧重外语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针对三、四年级的学生开设更多富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从大一到大二,以培养大学生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基础、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为主,体现外语人才的语言优势。主要课程有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视听说、第二外语、英语笔译、实用英语语法等,初步确定专业意向。大三到大四阶段,学生在学习专业必修课的同时,可以选择满足某一专业方向的成组课。

4.注重第二外国语教学。

在全球科技、经贸高速发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十分频繁的今天,对于当代高校毕业生来说,学习并掌握一门第二外语无异于如虎添翼,对于其就业、社会适应性和在国内外进一步深造均有所帮助。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许多相关职位空缺,只有很小一部分是针对英语人才的,绝大部分职位招聘的是日语、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小语种人才。由于这方面的人才相对稀缺,企业在工作经验上的门槛放的比招聘英语人才的低出不少。根据市场需要,结合自身实际,适当缩减英语课程,扩展第二、第三外语课。

5.建立校内校外的各种英语专业实训基地。

首先要立足校内,利用网络建立专业侧重不一的实践中心。教师借用电子技术与网络技术配置形成内部的局域网建立起专业不一的英语实践中心。其次必须与有关企业签订协议,建立企业与学校合办的各英语实习基地。

6.以文化研究为切入,巩固和扩大外语学科的传统优势。

语言只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语言学习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当前,中国外语教学的一个紧迫任务是确立文化研究和文化学习在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在下一阶段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巩固和扩大语言学科传统优势的学科建设,突出文化研究的重点地位。(1)外语学校将重点加强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朝鲜语(韩国语)和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等学科的建设,建立健全语言、文学和文化等研究方向。各方向将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开出全面的基础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课程体系。(2)成立“跨文化研究中心”,切实加强文化研究。在同一语言学科点内加强语言、文学和文化之间的“跨学科研究”,将语言、文学和文化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交叉研究。大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并设立和出版文化比较方面的学术专著系列丛书。(3)充分发挥“中国教材与教法研究中心”的资源优势。研究中心将在外语教材编写理论与实践研究、外语教学方法研究和外语教学技术研究三个方面开展理论的、实证的研究工作。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建立适合我国外语教学需要的外语教材编写、使用和评价的理论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方法,指导外语教学实践。(4)大力发展高级翻译学院,高级翻译学院要以培养能在大型国际会议和各种高层次国际交流活动中充当同声传译等高难度翻译工作的拔尖外语人才为目标,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口笔译教学和科研体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合格的国际性口笔译人才。

7.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充实和提高复合型外语专业新的竞争优势。

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两个看似方向相向的影响:一方面,学科分类和专业方向越来越细化。另一方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必须传授广博的知识。对大学生实施通识教育是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每一所大学都必须在下一阶段打破文、史、哲、国、经、法等人文社科间的壁垒,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列入教学计划中。学生必须修完一定数量的哲学、地理、历史、艺术欣赏等人文社科类课程的通识教育学分才能进入专业课程学习,这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建立创新型国家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另外,还应该特别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设置与教学,作为外国语大学培养的人才,其首先应该对本国的文化有较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所学的外国语言,才能更好地体会所学的外国文化。

8.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的人才,专业教师应同时具备英语语言和专业知识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包括商务知识素质和社会实践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性的专业知识应是专业教师基本的素质。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是英语语言专业,他们基础英语的教学能力较强,但商贸知识欠缺,更没有商贸实践经验。他们虽然精通英语,但对于英语以外的其他专业知识了解不深,很难胜任英语专业方向复合课的教学。根据师资队伍现状,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应是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努力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强化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最终形成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富有朝气的师资队伍。

五、通过有效途径和方法,着力构建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

1.基础扎实。

基础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对每个人来说是必要的。基础性课程或课程的基础理论,只有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素质,才能使学生在知识激增的信息社会中适应知识更新和淘汰的挑战。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基础的“牢固”和“扎实”上下工夫,使学生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运用综合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同时,增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包括专业的基本实验和研究技能、计算机能力、中外文能力等,不断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竞争中的可持续力,以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

2.知识面广。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现代化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和知识、技术的迅速更新,另一个突出特点是高度综合性。这两个特点使得社会专业概念淡化,人们在从事一项工作或转移到另一个新的工作领域时,除了基础知识之外,广泛的知识面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等学校在教育内容上要紧跟上新技术革命的形势,更新技术,注重课程配套、知识结构和层次结构的完整性,扩大学生知识面,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专业训练,以后就能够适应不同专业、跨学科领域的工作或研究。

3.素质全面。

即要使学生具备把自己的事业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融为一体的品格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崇尚“真、善、美”,勇于坚持真理、热爱祖国的思想道德;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深厚底蕴的人文修养,具有自信、乐观、豁达、合群,不怕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等。

六、结语

英语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其功能是交际,这一功能决定了英语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即要求英语人才必须具有实际应用外语的能力。学校应将现有的教学模块进行重新整合,更新拓宽已有的学科课程内容,增设英语实践应用能力相关的课程,以及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从事英语专业工作的各种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培养出企事业急需的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就意味着这样的人才不仅要掌握基础扎实的语言能力,还要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意味着能在工作实践中具备在相关领域继续学习的潜质和创新能力。要实现这样的人才目标,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是重要的保证。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还会给英语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只有在办学实践中不断适应、不断调整、不断完善,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现代人才品质与新人本教育.教育研究,2011(11).

[2]人才模式与现代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研究,2011(5).

[3]武汉大学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湖北日报,2012.7.6.

[4]戴炜栋.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2009(4).

[5]刘艳萍.高职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6]王栋.大学外语教师认知研究及其对教师发展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

[7]戴炜栋,张雪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理论体系――思考与建议[J].外语研究,2011S(2).

上一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反思:由通识英语向学术英语... 下一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优化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