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管理漫谈

时间:2022-01-27 01:13:30

课堂管理漫谈

内容摘要:课堂管理是指教师负责课堂活动运行,保证学生安全以及让课堂活动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实施教学,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学习的一种管理模式。积极有效的课堂管理能够为教学活动营造有利的教学氛围,同时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和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然而在青少年课堂里实施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往往需要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管理方法,以达到促进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目的。

关键词:课堂管理 教学进程 青少年 解决方法

根据DiGiulio(1995)所说的,课堂管理是指教师负责课堂活动运行,保证学生安全以及让课堂活动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实施教学,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学习的一种管理模式。积极有效的课堂管理能够为教学活动营造有利的教学氛围,同时促进教学活动的顺便展开和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技能。然而,在课堂管理过程中,教师也许需要注意并解决一些常见的问题。这篇文章主要集中在分析讨论在青少年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其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1.学生的背景情况和常见的课堂管理问题

本文主要集中于分析年龄段在12至16周岁的中国青少年学生。根据中国的教育资源现状,通常一个班会有30或者30个以上的学生。

一些常见的问题可能会出现在课堂里。比如:有的学生不断地讲话,或者在教师讲课里发出一些其它的噪音,又或者是东张西望,等等。这些问题出现在不同的学生群体里则需要教学者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青少年学生的年龄和心智都不成熟。正如李淑敏和张恩涛(2010)所分析的那样,一方面,随着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的逐步发展,他们逐步体验到自身的成长,产生了情感上的叛逆。这一叛逆情绪和矛盾心理也将给教学者的课堂管理带来一定潜在的问题。再加上每个班的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很难一对一地做学生工作,这就给教师的课堂管理带来了进一步的挑战。

2.解决方法

2.1课堂规范和规则

第一种解决方案是基于Emmer,Evertson,Sanford,Clements,Worsham (1984:17)所研究并提出的理论依据而得出的:充分运用课堂管理规则或者是课堂纪律规定来解决。Emmer,Evertson, Sanford,Clements,Worsham (1984:17)指出,课堂规则的关键就在于它指出了课堂里的基本要求和规范以及对学生在课堂里的行为的一定程度的约束。积极有效的课堂管理是基于学生对自己在课堂里的行为规范的了解。也就是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他们在课堂里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系统的课堂规则有利于教师实施行之有效课堂管理。

然而,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意见。DiGiulio(1995:14-21)反对Emmer,et.al.所提出的用课堂规则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并声称,规则只适用于大的,复杂的社会,而不适用于班级这一小的学生群体。他认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出好的示范给学生让学生效仿,而不是制定规则来束缚学生的行为。从理论上讲这一观点是可取的。但在中国大班教学的模式里,这样的示范作用效果也许并不明显。

Bull & Solity (1987:134)与之意见不合并提出这个世界并非是一个理想的社会。他们认为Bull & Solity(1987)所提出的这种课堂管理方法很难达成。尤其是面临心理叛逆期的青少年学生,教师的示范作用更是微乎其微。分析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的根源才能最终解决这一问题。青少年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可能是由以多方面的原因产生的。社会或者家庭的不良影响就是其中一方面。教师不可能只依赖于自身的示范作用来解决这一问题。面临的是青少年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将课堂规范强加于他们身上也许会导致事与愿违的效果。

2.2“忽略”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

第二种解决方案就是忽略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O’Leary & O’Leary (1977)指出,当老师不断忽略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时,这种行为出现的次数会逐渐减少。Lemlech (1979:36)指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学生的某些不良课堂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在于吸引注意。同时,Bull & Solity (1987:140)也同意这种处理方法并指出,“忽略”这些不良课堂行为甚至可以起到杜绝这种行为再次发生的效果。当学生发现这种不良行为并不能吸引老师的眼球时,他们也就不再继续这样做。Emmer,et.al.(1984:101)建议忽略”法最适用于处理一些短暂的,轻微的课堂不良行为,例如上文提到的学生往窗外看。因为这些行为通常不会打断正常的课堂秩序和教学进程。

然而,O’Leary & O’Leary(1977:58)指出,一些“危险”的,会影响到课堂秩序或教学进程的不良课堂行为就不能采取“忽略”这一方法。例如,班上有同学突然发出怪声,吸引全班同学的注意。这无疑会打断整个教学进程。上文提到了,有时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的深层动机在于吸引注意力。这种注意力不仅可以来自于老师,也可以来自于同班同学。如果老师在这种情况下还是采取“忽略”的方法,只会让这种不良行为变本加厉。教学进程也随之受到影响。

2.3奖励和惩罚

第三种解决方法就是奖励和惩罚。较为普遍而简单的奖励方法就是表扬。Lemlech(1979:17)指出,当老师对某一行为做出肯定和表扬时,这种行为在今后出现的频率就会提高。O’Leary & O’Leary(1977) 建议对作不良课堂行为的同学的同桌进行表扬。但Emmer,et.al.(1984:58)指出,过于频繁的表扬会失去它的情感促进作用。由于学生受到过于频繁的表扬而让表扬本身变得“廉价”。

虽然表扬对课堂管理有积极的作用,但惩罚有时会比表扬的作用更为有效。Emmer,et.al. (1984:58),O’Leary & O’Leary (1977) and Lemlech (1979:41)都指出,惩罚不应该过于苛刻和频繁。因为首先,过于苛刻和频繁的惩罚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容易对其内心造成伤害。其次,过于频繁的惩罚和过于频繁的表扬一样,都会失去它们原本的有效作用。因此,适当地结合惩罚与表扬会对课堂管理起到有效的推进作用。

2.4非语言信号法

第四种方法就是Emmer,et.al.(1984:32)提到的非语言信号法。也就是用表情或其它肢体语言来暗示学生停止不良课堂行为的方法。McDaniel(1986)指出一个好老师总是知道如何运用非语言信号来进行课堂管理。例如,老师举起他的右手作为让学生安静的信号,或者用其它手势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关于非语言信号法在课堂管理中的运用,Kazdin & Klock(1973)用了相应的研究,并发现非语言信号能有效地将老师的情绪传达给学生。DiGiulio(1995:58)指出,非语言的信号法可以是师生之间简单的眼神交流。青少年学生往往有着较强的自尊心。这种非语言信号法能最大程度地保护他们的自尊,并有效地制止某些课堂不良行为。

3.结论

课堂管理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有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在青少年课堂里,学生的心理叛逆情绪会对课堂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不同的不良课堂行为需要教师运用不同的解决方法来应对,有时也可结合几种方法一起解决。上文所提到的几种方法各有利弊,因此,教师在运用时也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从而最大程度地推进课堂管理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Bull, S.L. & Solity, J.E. (1987). Classroom Management:Principles to Practice. London : Croom Helm.

[2]DiGiulio,R.(1995).Posit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AStep-by-step Guide to Successfully Running the Show Without Destroying Student Dignity.Thousand Oaks, CA:Corwin.

[3]Emmer,E.T.,Evertson,C.M.Sanford,J. P.Clements,B.S.,Worsham,M.E.(1984). Class

room Management for Secondary Teachers.Englewood Cliffs;London: Prentice-Hall.

[4]Kazdin, A.E.& Klock,J.(1973) The effect of nonverbal teacher approval on student attentive behavior.J Appl Behav Anal.1973 Winter, 6(4):643654.

[5]Lemlech, J.K. (1979). Classroom Management. New York ; London : Harper and Row.

[6]McDaniel, T. R. (1986).A Primer on Classroom Discipline: Principles Old and New. The Phi Delta Kappa. Vol.68, No. 1 (Sep., 1986), pp. 63-67.

[7]O’Leary, K.D. & O’Leary, S.G. (1977). Classroom Management:The Successful Use of Behavior Modification. New York ; Oxford : Pergamon.

[8]李淑敏&张恩涛《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0年第7期 p36-37.

李颖,长江师范学院外语学院教师。

上一篇:对培养我国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思考 下一篇:成语教学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