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实现的再思考

时间:2022-01-23 07:34:33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实现的再思考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教学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同硬币的正反面一样,工具性与人文性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主体框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是应当侧重于工具性,还是侧重于人文性,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在笔者看来,这两者不应该是割裂的,而应该是融合的。本文着重谈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现人文性。

一、高中语文及其人文性再思考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这是毋庸置疑的。那我们为什么说它是基础学科呢?可能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基于感性认识而缺少相对深入的思考。课程标准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才对语文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再从经验的角度来看,高中语文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小学、初中及其课后获得的语文素养的基础上的,而这种基础性往往更多地给我们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这个角度讲,其与课程标准是吻合的。

我们还可以先来看这样一段话,其来源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致同学”:在本册教科书中,我们将追问科学的意义;尝试解释一些人生难题,探讨生与死的价值……万紫千红的语文天地给你们带来什么?是思考的凝重,还是情感的愉悦?是思想的自由,还是交流的畅达?……从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人生的难题、科学的意义、人生、生死、情感、思想等,哪一样离开了人文?而我们看到的这些文字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岂不又正是工具性体现?

所以说,今天我们来理解语文,就是要给学生提供适合高中阶段学生接纳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而对高中语文的理解,亦如“致同学”所给我们的提示:更多的应该是人文性。或者再说得更明确一点,高中语文应当为人生观、世界观处于成型萌芽期的高中学生提供更多的人文思想。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实现的策略再思考

人文性并不是天然地呈现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目标,笔者以为可以考虑如下一些策略:首先需要我们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使自己能够在高中巨大的应试压力中解脱出来,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为学生的思想成长奠基。更新教学观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且说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在我的高中语文课堂上是否还存在“思想霸权”现象呢?恐怕不同程度上还是有的(应试形态下的标准答案意识是造成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种思想霸权的影响下,人文性就缺少生长的土壤,即使萌芽也会被扼杀。所以,要想期待人文性能够在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上能真正实现,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更新我们的教学观念,允许学生思想的多元性,只要其符合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其就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其次是对教材的处理。除了教学观念的更新之外,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我们“不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结合人文性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实现来看,笔者以为可以这样理解: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告诉我们可以怎么做,但不是告诉我们一定要怎样做。因此,无论是《南州六月荔枝丹》,还是《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我们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解读;无论是“浸着血泪的爱国诗篇”,还是“秉笔直书的史传”,还是“与旧世界决裂的宣言”,我们都应该基于学生的实际需要而赋予它们以新的意义。第三,是注重课堂上的生成。我们说高中语文课的一个精彩之处就是课堂上的生成,尤其是那些能够将师生推向高峰体验的生成,其中往往又蕴涵着大量的丰富人文因子。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我们可以回顾出相当的一部分这样的精彩课堂或者片段,分析其中的原因,其实也不令人意外,因为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交往活动,而作为教学的两个方面,师生都是具有不同思想基础、不同思维特点的人。由于思想基础不同——我们应当注意到高中学生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也是十分多元的,所以我们的高中学生在课堂上往往都能迸发出许多思想的火花;由于思维特点不同,所以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都能绽放出思维的花朵。

如当学生面对鲁迅先生笔下的刘和珍时,学生固然能够感受到这是“真的猛士”,也有少数学生基于生命第一的认识,质疑是否需要这样的真的猛士。面对这一质疑,我们应当如何引导?不顾学生实际给学生灌输同一观念肯定是不行的,但面对这样的认识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笔者的办法是重述民国十五年左右的社会背景,让学生比较那个时代下作为一名有担当的学生,应当在苟活与斗争之间做出怎样的抉择。而当有学生提出“作为学生,我们也可以其他的斗争方式”时,我肯定了他的观点,并指出每个人都有选择实现自身价值的不同方式,只要于国于社会有利,都是值得肯定并赞赏的。

人文性是一个大概念,内涵与外延都十分丰富,上述策略于大家面前可能只是一种小技巧。尽管如此,作为来自于笔者实践的一点思考,可能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高中语文课堂上人文性实现的阶段性思考

回首笔者对高中语文课堂上有效实现人文性的一点探索,应当说是有一定的经验累积的。例如在对人文性的认识当中,笔者只是认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只要是非工具的,那就肯定是人文的。其实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我们的语文从来就不是这种简单的二元组合。再如对语文教学的设计与构思如何才能彰显人文性的思考,笔者曾经以为人文可以是一个单独呈现的环节,可通过教学实践我才发现其只有基于一定的知识基础,基于必要的文化背景,才能让学生生成我们期待的人文性认识。又如对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我们曾经有过既期待又害怕的心态,尤其是对于人文性而言,我们不知道现在的高中学生会冒出什么样的奇怪的想法,而现在我们知道多元思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不光期待人文生成,更能促进我们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和人文视野的扩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与纽带,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而这种使命的承担与完成,靠的正是语文课堂上人文性的体现,这一过程可谓“道阻且长”,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机智与努力。

(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

上一篇:阅读教学与情感培养 下一篇:怎样读史来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