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学新常态

时间:2022-01-21 07:49:56

政治教学新常态

【摘 要】政治课比较枯燥,说教性比较强,理论比较抽象,虽然新教材的编写是以生活逻辑为主线,但是淡化了知识的体系,同时在高一、二的教学过程,基本上都是采用小步子按照“部分――部分――整体”的顺序进行,结果造成知识之间缺乏联系,这不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从而影响学生的能力发展。

【关键词】政治教学;新常态;效益

纵观这些年高考方案,虽然几经修改,但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考查要求不但没降低,反而有提高的趋势。面对这种种问题,作为政治教师该如何应对呢?我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进行了初步探索。

1.“雄心”是成功的关键!明确奋斗目标,为备考提供动力支持

进入高三复习后,学生普遍产生倦意感,很难保持较长时间的学习兴趣,总觉得“学海无涯苦作舟”,往往产生消极被动的学习状况。很多学生会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教师。这种被动学习的态度与行动,显然与“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高考改革方向相悖,因而也就难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消极被动的状态呢?

法国有个人叫巴拉昂,曾经是穷人,后来从推销装饰画起家,最终成为法国首富。临终前,他说不想把自己成为富人的秘诀带走,就立下z嘱:谁若能答对“穷人最缺少什么”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他留下的100万法郎专项资金。消息通过媒体传出后,许多人给出了答案,这些答案包括:金钱、机会、技能、帮助、关爱,等等。可是,打开巴拉昂的保险箱后,最终发现答案却是:雄心。看到这个答案,我们不难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奥苏贝尔“动机理论”中得到启示:要改变学生学习现状,就需要学生产生自我实现的动机――考入理想的大学。

2.为高考磨砺意志,调整心态,“享受学习”

学习是苦中求乐、先苦后甜的过程。如果学生只认为“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话,那只能说忽略了学习的另一面――“享受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新知识,发展了新能力,这本身就是一种体验成功的享受过程。高三这一年,既是漫长的,又是短暂的,只有调节好心态,才能在决战中笑得甜、笑得久。

3.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那么,学好政治应掌握这些方法呢?根据这些年的教学来讲,必须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首当其冲――制定复习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合理的计划是每件事情取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步骤。有了计划,事情的进展才会有条不紊,时间的利用才会更加高效。

(2)万变不离其中――重视并吃透教材

从历年高考主观试题的参考答案中可以发现:答案=教材语言(约占80%)+时政语言(约占3-5%)+材料语言(约占15-17%)。政治要得高分必须对教材内容很熟。面对四本教材怎样才能牢固地掌握呢?奥苏贝尔认为,能否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因素,只要能建立起这种联系才能防止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

4.争分夺秒――利用好课前、课中与课后的时间

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把好课前预习关。

课前预习很重要,想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使学习进入良性循环,并保持较高的效率就不能不重视课前预习。那么,怎样预习?建议按下列三个步骤去尝试:首先是纵览章节、引言和子目。了解基本内容,明确学习方向,还易于整体地把握方向。其次是根据高考考纲,来了解教材的要点、难点,并把重要的知识目标划下来。最后是把不懂的知识点确定下来,以便在上课时关注老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②引导学会高效听课,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

我在一轮考点复习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流程包括:重点知识回顾(提问或默写)考点梳理考点练习(用往届高考题、模拟题)易错点对比本节问题归类学生时事点评。40分钟稍纵即逝,建议学生根据教师授课流程,有针对地听课,以提高听课的效率。

③督促学生及时做好课后复习。

艾森浩斯的遗忘规律启示我们要及时复习。因为遗忘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复习则是战胜遗忘的利器,应当连续不断地进行。应尝试构建知识网络图。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综合能力考试多以现实生活中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对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例如,对于《哲学常识》的学习,必须根据各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来把握,然后再从宏观上形成对哲学的整体印象,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另外,综合能力测试既反映学科知识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对对于规定的知识内容,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记忆,还要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为此,对于每个知识内容,我们必须懂得“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科内跨教材的知识渗透,把不同内容的政治知识融合起来。

5.加强反思――促进能力的深度发展。

在复习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思”包括很多方面,可以是对教材结构的反思,也可以是对一道题的反思或者是考后反思、阶段反思等等。时时反思将有利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此重点谈谈考后的反思。考试结束后,首先要反思考试得失。总结本次考试进步的方面,同时更重要的是找出失分的原因。失分是由于“基础不够扎实”、“思维不够灵敏”、“表达不够清楚”、“根本不懂”、“考时忘记了”、“掌握不准确”还是“粗心大意”、“审题错误”、“书写不够规范”等原因造成的。这些原因的更深层次又是什么呢?一般而言,各种具体原因大体都可归入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心理与身体素质和考前准备五个方面。如“审题错误”是众多学生失分的重要原因,要进一步分析是粗心大意造成的还是时间不够用造成的?是心理紧张造成的还是根本就没有读懂题目造成的?当然也可能是由于思维定势造成的。只有在要找到失分的根源,才好对症下药。

上一篇:激励机制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现状研究 下一篇:六年级数学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