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简单质朴

时间:2022-01-21 01:41:09

数学课堂简单质朴

近期听了倡导简约课堂的徐长青老师的数学课,和孩子们共同感受了简约课堂带来的快乐,也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了上好一节数学课,我们往往更多的考虑教学情境别出心裁,教学手段形式多样,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教学语言精确凝练……但是有时精心准备的课,教学效果还不如一节简单的、朴素的常态课。反思教学,是我们忽视了学生精彩的课堂生成和其中闪耀的智慧火花。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说到:最伟大的真理是最简单的,最伟大的训诫是易于理解的。但是当简单的真理被赘言遮盖,就通常不能让最需要它的人了解。人教版新教材内容删繁就简,贴近生活,文字大幅减少,文题活动和情景为内容的图片增多。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在课堂上,教学设计可以简单一些,质朴一些,更多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想什么,学生在做什么,给孩子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真正与学生形成心灵的对话和交流,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智慧火花的“剧场”。

一、情境创设,简单明了

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我们在教学时通过创设简单明了的教学情境,使新旧知识产生矛盾,激发求知欲。

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让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10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求出桌面的面积。可是这些正方形不够用,不能摆满整个桌面,这就与旧知识产生矛盾,学生就必须通过提问――答问的过程来解决。学生通过讨论,用不同的摆法解决了问题。有的全组同学把学具凑到一起摆满桌面;有的先按长或宽摆出一排,再移动学具,一排一排地摆;有的则按长、宽来摆,再通过计算来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老师并没有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充分思考,把知识灵活运用。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第一部教育论著《学记》中即有涉及“约而达,微而减”“能博喻然后能为师”的论述,从中可以看出“由繁到简,由博到约”的教育思想,自古就是教育的至理。过于追求表面的繁华和热闹的情景创设,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思考性和高效性。因此在情境创设时,应该简单一些、高效一些。

二、环节安排,简洁明快

教学环节是课程的枝干,我们一定要避免在备课时将环节设计的过于繁复,使得学生上课时,就像“赶场子”,来不及领悟,也来不及思考,而应该让课堂环节环环相扣、清新明快。

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整节课围绕做钟面展开,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看一看:今天我们要自己做一个钟面,我们先要干什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2.做一做:请你用材料袋里的素材,自己做一个钟面;3.说一说:介绍制作的过程及自己的发现;4.拨一拨:老师报时间,在自制的钟面上拨一拨,并和实际的钟面比一比,哪些地方要改正,想一想原因。在学生动手实践和组内交流的过程中把时、分、秒的认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融合进去,教学效果非常好。

新课标建议这部分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进行提升和概括,在活动中认识时间。去除多余的环节,学生才会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主动积极的探究,享受发现的乐趣。

三、教学手段,简单易行

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是服务于教学内容的,并非课堂越热闹越好。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需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

如进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时,让学生在组内用折纸的方法找出一张纸的几分之一,学生选择不同形状、颜色的纸,折出它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折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的沿边对折,有的沿对角线对折。有的同学在组内讨论时发现:不规则的图形,很难折出它的几分之几。这样,学生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为自觉地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挖掘,个性得以张扬。

苏轼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就是指要慎取、精取、取其精华。选择教学手段时,不妨简单易行一些,更多地应该考虑如何为教学内容服务,如何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课堂设计简单质朴,并不等于简而不精,朴而不丰;不只是关注自己的精彩,而是把空间和精彩留给学生;不是教师可以“偷懒”,而是要在备课环节上狠下功夫,胸藏千秋腹有底蕴,用简单而切中要害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学习的天堂”,让学生轻松地享受学习的收获。

(责编 田彩霞)

上一篇: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再认识 下一篇:浅谈中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