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刍议

时间:2022-01-16 10:47:10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刍议

摘 要: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但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大学语文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教学

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高职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它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影响。

一、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

目前,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很多高职院校只注重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技能教育特别偏重,强调专业课、技能课的教学,而忽视了像大学语文等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大学语文教育举步维艰。作为一名高职语文教师,笔者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缺乏想像力,作业错别字连篇、语句不通,专业课教师也普遍反映学生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缺乏。事实证明,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是非常必要的。

二、大学语文的作用

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就是要通过听、说、读、写的强化训练,提高高职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将学生培养成真正适合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

1.大学语文学习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目前,很多高职学生对于包括大学语文在内的文科课程很少涉及,他们受到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将大量时间用于专业课的学习,没有更多的精力学学语文。这就导致了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文素质不高,审美能力较低等问题。由于缺乏深厚的文化修养,一些学生精神空虚、生活缺乏情趣,做事没有自己的想法,与人相处或无活可说,或语言粗俗。大学语文作品可以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提高其审美品味。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学生看到栩栩如生的人物,曲折动人的情节,生动优美的语言,就会产生很大的兴趣,引起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这些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因此多学习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2.大学语文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大学语文作品都是文学大家的经典之作,作为写作范例,认真阅读理解,就会提高学生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有了良好的综合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培养出合格的职业技术工作者。另外,快速的生活节奏、巨大的就业压力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使高职学生的心理出现了许多问题,大学语文恰恰可以弥补学生的精神缺失,因为文学作品具有审美教育作用。作家在创作中,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加工,塑造出众多艺术形象,告诉学生什么应该追求和热爱,什么应该鄙弃和蔑视,在文学欣赏中能深刻体味作品的思想美、哲理美和艺术美,从而使学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三、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1.大学语文课堂上应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学生读懂课文,不但要学生掌握字面意思,还要学生理清作者的创作思路;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做到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写作能力培养则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思路。高职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以写作话题作文为主,此时应加大实用文章的练习力度以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交际能力培养可按照不同的专业,将专业与口语交际训练结合起来。

2.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一方面,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讲授让学生深切地感受作者笔下的艺术形象,让学生了解作家独特的生活经历、经验、思想感情和理想等。因此,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必须理解其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时的相关情况,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教师通过理性的分析、判断,引导学生理解优秀文学作品的深刻主题。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扩充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一年级的学生应适当放宽阅读面,多阅读一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书籍。很多学生以为专业知识很实用,然而没有文学修养支撑的实用是缺乏深厚文化积淀的。因而这一阶段的课外阅读宜广不宜专,应广泛涉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二年级的学生则应逐步加大专业书籍的阅读比重,人文、社会科学与专业书籍的阅读比例大体保持平衡。三年级的学生专业书籍的阅读比重须进一步加大,这时应结合自身兴趣,有针对性地选择深度较强的专业书籍,在努力克服读书障碍的过程中有所体会,有所收获。

3.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利用课件、影片、资料、展览等各种手段将课文中的艺术形象还原为真实可感的场景和有血有肉的人物,学生在理解作品主旨的情况下,还可以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对作品进行丰富和补充。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真善美,抵制假恶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大学语文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加强大学语文的学习,可以对学生终身教育、人格塑造和人文精神培养起到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岂之.大学教师与人文素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0,(01).

[2]郑忆石.论文化素质与人格塑造[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06).

[3]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迎接知识经济的教育创新[M].武汉:华中理

工大学出版社,1998.

[4]周远清.强化“三个意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9,

(04).

上一篇:一唱三叹,蓄力造势 下一篇:吾家“损友”初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