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新题型(二)

时间:2022-01-07 11:47:44

【中考原题】

1.文中加线的部分(罗马废墟,一个千古流传之绝响,一个万世不灭之辉煌)是对偶(也叫对仗)句。根据其特点,删改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使上下联对仗工整。

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改后: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选自山西省2003年中考语文试题)

2.下列各项中,能与“四面湖山归眼底”构成对偶的一项是()。

A.万紫千红总是春 B.万家忧乐到心头

C.千锤万凿出深山 D.万户争传新乐府

(选自重庆市2004年中考语文试题)

3.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小石潭凄寒幽静

下句:_______________

(选自吉林省2004年中考语文试题)

【解题指导】

以上各题着眼于语文实践活动效果的检测,以对联作为考试内容。近年来,考题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对联,除运用对偶这一修辞形式,还有平仄的要求。关于对联的写法,一般要注意四点:一是上下联字数相同;二是上下联相应位置的词词性相同;三是用字要避免重复;四是下联末字用平声字。

例1的设计显示了与众不同的特色,首先是在阅读材料中提供了范例,学生下笔有了参照。其次,要删改的上联内容通俗明了,这一对联,最难对的是“苟有恒”这三个字,但设计试题时把这三个字保留了下来,这就降低了难度。把“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浓缩成与下联形成对偶的一句话,“何必”与“莫过”相对,“一日”、“十日”分别与“三更”、“五更”相对,“曝”、“寒”在这里是意思相反的动词,上联“眠”、“起”与下联“曝”、“寒”相对,于是连起来就是“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这是一副流传比较广泛的劝学励志类名联,如果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留意过此联,解答这道题就变得更加容易了。

例2是选择题,难度相应也是降低了。“万紫千红”与“千锤万凿”含有两个数词,与“四面湖山”没有对到,“乐府”是诗名,与“眼底”不同类。形容词“新”与动词“归”词性不同,没有对到。而答案B中的“到”与“归”一样都是动词,且意思相近,“心头”与“眼底”是同类事物,对得很工整。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B。

例3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首先要选出一篇熟悉的文章,确定与“小石潭”相对的地名,然后用四字词语来概括该地方特点。摘引原文相对要容易一些,如《醉翁亭记》中写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从中找到地点――琅琊山,以及琅琊山特点――“蔚然”、“深秀”,连起来就是:“琅琊山蔚然深秀”。《岳阳楼记》中写到“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从中找到地点――洞庭湖,以及洞庭湖的特点――浩荡、壮阔。连起来说就是:“洞庭湖浩荡壮阔”。另外,还可自行创作,如“岳阳楼壮美雄奇”、“桃花源和平宁静”。

【相关链接】

1.对对联。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广东省2004年中考语文试题)

2.请根据课外阅读的外国名著,补全下面的名人对联。(3分)

上联:搏命运风浪奏出一支支悲壮的乐曲(贝多芬)

下联:炼钢铁意志____________________(奥斯特洛夫斯基)

(选自福建福州市2004年中考语文试题)

【模拟练习】

1.修改句子的画线部分,使它和未画线部分形成对偶。

(1)石间细流脉脉,如丝如缕;水塘中闪闪的碧波,就像锦缎一样。

改为:石间细流脉脉,如丝如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半山之间的袅袅炊烟,如细丝盘绕,又似织女的缕缕青线;江中帆影点点,如诗如画。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中帆影点点,如诗如画。

2.在上下联空白处各加一动词。

上联:轻风________细柳 下联:淡月_______梅花

3.根据下列对联,猜一位文学家姓名。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参考答案】

相关链接:1.示例:①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②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③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2.示例: 写下一页页辉煌的篇章

模拟练习:1.(1)塘中碧波闪闪,似锦似缎(2)山间炊烟袅袅,如丝如缕2.扶映3.司马迁

(江西南昌市第十六中学)

上一篇:现代文阅读练习:《富人》阅读 下一篇:我和母亲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