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声嘹亮 第2期

时间:2022-06-17 03:42:18

读“大江东去”,你就得是苏轼;读《卖炭翁》,你就得是白居易;读《满江红》,你就得是岳飞;读“生当作人杰”,你就得是李清照。

“我家有个读书人,但没有读书声”,这是爷爷讽刺我的话。爷爷对我读书不出声不满意。

其实我读书并不是不出声,只不过是读得快,无标点,声音小,呜呜啦啦,全篇读下来,看似紧凑,其实我把词句都读碎了,像一盘剁碎的黄瓜,乱七八糟,没油没盐没滋味。爷爷说我读书像“羊吃豆”。说白了,就是没有抑扬顿挫的语调,不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的。我读书是为了给老师背书,没注入那么多感情,没韵味,所以读过的课文多半都忘记了。

爷爷让我学习姑姑的读书方法。姑姑读得确实好,我曾经听她读过一篇名叫《太行风》的散文,她的语调时而快,时而慢,时而高昂,时而低沉,声音浑厚而有分量,好像真有太行风在呜呜地响。

这几天,姑姑的腿受了伤,在我家休养。每天下午,她都辅导我读《论语别裁》。有一次,我读到“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姑姑以《论语别裁》作者南怀瑾的语调解释道:“孔子听到别人唱歌好听,必定让别人再唱一遍,然后自己跟着唱和。”她拿着书,继续抑扬顿挫地念道:“孔子是很喜欢音乐的。音乐和诗歌,用现代话来说,即是艺术与文学的糅合……”哎呀,姑姑的声音真像个老夫子。姑姑读到兴头上,马上把书递给我,我就顺着姑姑的那种语调读下去,姑姑在一旁微笑地听着。等我的语调淡了,走味了,她再接着读,再把书递给我……就这样,我和姑姑轮流朗读,家里的书声开始嘹亮起来了。

姑姑看我愿意跟她学,很高兴,又给我读了“大江东去”。语调生动感人,我全神贯注地听着。她说:“读‘大江东去’,你就得是苏轼;读《卖炭翁》,你就得是白居易;读《满江红》,你就得是岳飞;读‘生当作人杰’,你就得是李清照。读书就是向好人学习。”

(指导老师:刘明华)

[点评]

这篇文章写了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个场景――读书,但作者却能把它写得绘声绘色。其原因有二:首先这是作者亲身经历、深有感悟的一件事,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有关读书的故事,但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与别人不一样的,所以同样的题材,是可以写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文章的。其次,作者对经历过的小事观察得细致入微,自己读书怎么不好,姑姑读书怎么好,姑姑如何教自己读书,都写得比较真切,有情趣,有鲜活的生活气息。

编者对这篇文章特别点评,就是要告诉初中生朋友,写作文不要忽视身边的小事,再小再普通的素材,只要用心体会,深入挖掘,都能写出好文章。

(当当)

上一篇:一起走过 第2期 下一篇:一件小事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