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知识管理范文

时间:2023-08-04 10:44:34

安全知识管理

安全知识管理范文第1篇

现代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安全意识不足。现代企业的很多领导只注重经济效益,忽略了生产安全的重要性,许多企业制定的安全方针都没有得到认真的落实,很多情况下只是做了表面工作,没有真正起到加强生产安全的作用。现代企业制定的安全目标不符合实际,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安全目标,这都安是全意识不足的现象。(2)对安全管理理念的认识不足。现代许多企业都是在事故发生之后,才开始考虑安全的相关问题再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事故的发生在不同程度上都给企业带来损害,这种管理理念非常落后,不符合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3)没有成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现在许多企业都没有成立专门负责企业经营生产活动的管理机构,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也就不能够很好的实现管理。(4)企业员工的安全文化不足。没有加强对企业员工安全知识的培训,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非常薄弱,相关领导者安全素质也不高,也就不能很好带领员工加强安全管理[2]。

二、在知识管理下加强企业安全管理的相关策略

1.加强对安全知识的运用

企业要分析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要把相关的安全知识进行整合分类。企业可以把生产安全说明书、安全建议、以及在实际生产过程的安全经验等这些安全知识相关的资料收集起来,并且把这些资料弄成电子资料,放在企业的安全知识系统中。收集了相关的安全知识,企业的员工需要不断学习这些安全知识,并且把这些安全知识运用到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可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通过资源共享,加强对安全知识的了解,同时企业还可以利用电子模拟软件和数据解析软件,根据相关安全知识通过模拟来制定安全有效的实施方案[3]。

2.加强对企业安全管理的认识

企业的领导层只有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才能够根据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措施,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有条件的话可以通过新闻、广播等方式宣传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提高所有员工对安全管理的认识。企业的领导层要把安全管理的相关认识传达给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部门可以通过交流会、座谈会以及开展相关的活动来加强企业各部门对安全知识的认识。

3.加强培训,建立安全奖罚制度

企业要不断加强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加深他们对安全知识更进一步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对安全知识的创造力,这样可以在生产经营中为员工提供准确的安全指导,保证员工的生产安全。企业还要建立安全奖罚制度,对没有根据安全知识进行生产经营的员工,即使没有造成安全事故,也要给予一定的惩罚,这样不仅可以起到警示作用,还加强了企业员工对安全知识的重视。在企业的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经营中有突出贡献的人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增加企业员工学习安全知识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知识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它对现代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建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企业在安全管理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企业要根据运行的实际情况,制定可有效的措施在知识管理下加强对企业安全管理,能够通过安全知识来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给企业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安全保障,加快企业的进步和发展。

安全知识管理范文第2篇

现代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安全意识不足。现代企业的很多领导只注重经济效益,忽略了生产安全的重要性,许多企业制定的安全方针都没有得到认真的落实,很多情况下只是做了表面工作,没有真正起到加强生产安全的作用。现代企业制定的安全目标不符合实际,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安全目标,这都安是全意识不足的现象。(2)对安全管理理念的认识不足。现代许多企业都是在事故发生之后,才开始考虑安全的相关问题再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事故的发生在不同程度上都给企业带来损害,这种管理理念非常落后,不符合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3)没有成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现在许多企业都没有成立专门负责企业经营生产活动的管理机构,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也就不能够很好的实现管理。(4)企业员工的安全文化不足。没有加强对企业员工安全知识的培训,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非常薄弱,相关领导者安全素质也不高,也就不能很好带领员工加强安全管理。

二、在知识管理下加强企业安全管理的相关策略

1.加强对安全知识的运用

企业要分析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要把相关的安全知识进行整合分类。企业可以把生产安全说明书、安全建议、以及在实际生产过程的安全经验等这些安全知识相关的资料收集起来,并且把这些资料弄成电子资料,放在企业的安全知识系统中。收集了相关的安全知识,企业的员工需要不断学习这些安全知识,并且把这些安全知识运用到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可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通过资源共享,加强对安全知识的了解,同时企业还可以利用电子模拟软件和数据解析软件,根据相关安全知识通过模拟来制定安全有效的实施方案。

2.加强对企业安全管理的认识

企业的领导层只有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才能够根据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措施,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有条件的话可以通过新闻、广播等方式宣传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提高所有员工对安全管理的认识。企业的领导层要把安全管理的相关认识传达给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部门可以通过交流会、座谈会以及开展相关的活动来加强企业各部门对安全知识的认识。

3.加强培训,建立安全奖罚制度

企业要不断加强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加深他们对安全知识更进一步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对安全知识的创造力,这样可以在生产经营中为员工提供准确的安全指导,保证员工的生产安全。企业还要建立安全奖罚制度,对没有根据安全知识进行生产经营的员工,即使没有造成安全事故,也要给予一定的惩罚,这样不仅可以起到警示作用,还加强了企业员工对安全知识的重视。在企业的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经营中有突出贡献的人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增加企业员工学习安全知识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知识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它对现代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建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企业在安全管理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企业要根据运行的实际情况,制定可有效的措施在知识管理下加强对企业安全管理,能够通过安全知识来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给企业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安全保障,加快企业的进步和发展。

安全知识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产品安全知识;知识转移;Agent

中国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7-31191-02

Research of Agent Based Farm Product Safety Knowledge Transfer Model

LIU Ju-xin1, ZHAN Jin-chuan2, LIU Zhong-ying1

(1.Economics & Management School of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China;2.Shanghai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Co., Ltd, Shanghai 200060,China)

Abstract:There is increasing number of people who pay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of farm produ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ow to us I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farm product becomes a focus in research area. From the view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 article research the farm product safety knowledge transfer mode, and use agent technology to construct it, trying to find a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farm product.

Key words:Farm Product Safety Knowledge; Knowledge Transfer;Agent

1 引言

目前,全球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恶性农产品污染事件众多,世界范围内由于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而引起的农产品贸易纠纷不断。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发现隐患,防止大规模食源性疾病暴发,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突出问题。随着知识管理理论研究与应用逐步成熟,知识管理为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本文结合知识管理中知识转移理论,分析了农产品安全知识类型及知识转移类型,并选取知识转移过程相对复杂的“专家转移”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Agent),构建农产品安全知识的专家转移模型。

2 知识转移概述

知识的获取、转移和创新是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主要活动。知识转移可以理解为知识的接受方吸收转移过来的知识,并将其调整和进一步地发展为自身知识体系一部分的过程。

迄今为止,知识转移理论及方法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Daniel Kim提出的OADI-SMM(Observe-Assess-Design-Implement with Shared Mental Models)循环模型;野中郁次郎提出的“SECI”模型;Gunnar Hedlund提出的知识传递和转化的动力等。本文主要参考华盛顿大学管理科学教授Nacy M.Dixon的研究成果。

Nacy教授根据知识的预期接受者、任务的性质以及被转移的知识的类型等标准提出了组织内部知识转移的五种类型:连续转移、近转移、远转移、战略转移以及专家转移,并指出要建立有效的知识传递与转移系统,必须保证知识转移的方法与待转移的知识类型相匹配。五种类型的知识转移见表1。

我国学者在知识转移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王开明对知识转移与扩散的过程和机理进行了研究;王君提出了一种基于Multi-Agent的组织内知识转移模型框架,并给出了该模型中实现知识转移的关键技术和搜索算法及其时间复杂度分析;吴冰研究了供应链中知识转移的过程,指出知识转移情境、转移双方的知识转移能力以及转移知识的内在特性是知识转移过程的三个要素。

3 农产品安全知识转移模型

3.1 农产品安全知识转移类型

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监控过程中存在知识转移现象。从知识转移发生的频率分析,可将存在的知识转移分为两类。

表1 五种类型的知识转移

一类是经常发生的知识转移,具有常规性特征。例如道口检验检疫过程中常涉及的出入境农产品检验检疫知识,如何判断某类农产品是否感染疫病、是否具备禁止入境的条件等。由于该类知识转移具备常规性,所转移的知识也相对固定,知识转移的源方和受方也相对固定,因此本文界定该类知识转移为上文所提到的“近转移”。由于对于与此类知识转移类似的知识管理方面研究较多,例如供应链知识管理等,且该类研究较为成熟,因此本文不将“近转移”作为研究重点。

另一类知识转移发生频率相对较低,涉及的知识属于显性知识,且为一般常规性知识。同时,虽然知识的接受方各不相同,但类似知识的使用场景具备很高的相似性。例如生猪养殖企业对于生猪养殖过程中某种药物特性、使用规范和技巧等相关知识的需求。由于该类知识转移发生频率相对较低,所涉及的知识为显性知识且具备常规性,而且源方和受方对于知识的使用场景具备相似性,因此本文界定该类知识转移为上文所提到的“专家转移”。由于该类知识转移所涉及的源方和受方具有多样性,辐射范围广,使“专家转移”的实现相对复杂,因此本文将“专家转移”作为研究重点。

3.2 基于Agent的农产品安全知识专家转移模型

3.2.1 Agent技术概述

Agent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产物,称为智能,又称智能体,是指具有感知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和与外界进行通讯能力的能持续自主地发挥作用的一个软件实体,由自含式软件程序构成,利用储存在知识库里的知识执行任务。Agent技术是分布式计算的一个分支,广泛应用于商业、制造、金融、电子商务等领域。

与其他计算实体相比智能具有以下特点:(1)自主性:Agent能够在没有外界直接操纵的情况下自主运行,且对自己的行为和内部状态有一定程度的控制能力。(2)主动性:Agent能够遵循其承诺采取主动行动,表现出面向目标的行为。(3)应激性:Agent能够感知其所在的外部环境,并能够针对一些特定事件做出相应的反应。(4)社会性:Agent可通过通讯语言(ACL)与其他(或人)进行交互,通过协商、协作共同完成复杂任务。(5)智能性:Agent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能比较准确地揣测用户意图,并能将复杂的任务加以分析、分解,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解决问题。

3.2.2 农产品安全知识专家转移系统体系结构

农产品安全知识专家转移系统以各农产品安全管理系统为基础,以各农产品安全管理系统作为主要农产品安全数据和信息来源,Internet等外部信息源为辅。信息收集平台获得的信息由数据仓库系统进行信息整合,最终为农产品安全知识库提供知识。农产品安全知识库则为农产品安全知识转移系统――基于Agent的专家转移系统提供最终用户需要的知识。该系统体系结构如图1。

图1 农产品安全知识专家转移系统体系结构

3.2.3基于Agent的专家转移模型

Agent技术在农产品安全知识专家转移系统中主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获得用户需求,自动检索及过滤知识和检索结果的推送。该专家转移系统主要由知识搜索Agent、知识过滤Agent、用户Agent、学习Agent四个子系统组成,如图2。

(1)知识检索Agent能够尽快地在知识库内搜索所需知识并对得到的结果进行处理。知识检索Agent根据用户输入搜索需求提取关键词,处理转换成知识库搜索的处理格式,进行知识库搜索,并将搜索结果存储在文档数据库中。

(2)知识过滤Agent根据过滤算法和用户需求对动态检索结果流进行过滤。信息过滤方法有多种,如基于关键词向量法、基于文献集的方法、多Agent过滤法、进化式信息过滤法等。基于关键词向量的信息过滤法是一种相似过滤方法,可操作性强,它是将表征信息单元的关键词与Agent搜索关键词看作两个向量(v1,v2),并对其进行余弦cos(v1,v2)夹角计算,得出两个向量之间的相似度,其值越大说明向量越相似。当相似性达到一定的度,该信息单元就被保留下来。在计算知识库检索结果与用户需求相似度时,可以使用类似方法。设wj为搜索结果j的关键词权重向量,p为该Agent给出的标准关键词权重向量,两者的相似度即Rj=cos(wj,p)。知识过滤Agent将搜索回来的文档按相似度降序排列并将前面的文档推荐给用户。

图2 基于Agent的知识转移模型

(3)每位用户都有一个用户Agent,用户Agent动态派生,其生命周期随着用户退出系统而终止。用户Agent负责与用户交互,获取用户需求,并将知识过滤Agent的过滤结果动态地生成网页,主动推送给用户。用户Agent在负责智能化人机交互管理的同时,还负责保证用户界面的友好性和统一性。

(4)学习Agent根据用户对过滤结果的评价反馈进行学习,从而动态地修改知识库中的知识。

知识检索Agent、知识过滤Agent、用户Agent和学习Agent互相协作完成用户所需知识的检索和推送任务,实现农产品安全知识的转移。

4 结束语

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如何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主动性及其对于农产品安全知识的获取水平是提高农产品安全的关键。对于农产品安全知识转移模式及其应用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主动性及其对于农产品安全知识的获取水平,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政府预防和应对突发重大农产品安全问题的决策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本文对该领域进行了初步探讨,如何使农产品知识转移模型投入实际运用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Nancy M. Dixon. Common knowledge: How companies thrive by sharing what they know[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164-168.

[2]詹锦川.信息技术在上海食用农产品安全监控中的应用――以商品猪肉安全监控为例[D]

[3]忻渊,黄立平,詹锦川,朱轶峰. 标准数据库在农产品安全监控中的应用[J]. 安徽农业科学. 2006,(09).

[4]野中郁次郎. 论知识创造的动态过程,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Hedlund Gunnar. A Mode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N-Form Corporation[J].Strategy Management Journal.1994,(l5):73-90.

[6]胡斌,刘仲英. 基于智能的多维拍卖模型的设计[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5.1.

[7]张建华,刘仲英. 当前知识管理系统模型问题与对策分析[J].情报学报. 2004.2(23,1).

安全知识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 企业安全管理模式 安全知识

伴随经济社会逐渐发展,企业生产安全方面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加强当代企业安全管理为企业当务之急。企业单纯通过传统安全管理模式渐渐不能胜任当前安全管理要求,企业要想强化安全管理最先要做的便是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企业在安全知识方面的认识,凭借开展相关安全活动,分享彼此间安全成功经验,凭借知识管理最终构筑企业安全管理。基于此本文以知识管理下企业安全管理模式构建展开视角,就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知识管理下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开展的必要性与意义

(1)伴随科技文化水平逐渐提升,知识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意识到,当代企业当中知识决定企业发展状况,知识管理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人们及时获取所需信息,知识安全管理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1]。建设完善企业知识安全管理工作,能为企业带来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的氛围。将企业知识安全管理工作做好,在保卫国家资产不受到损失的情况下,可以使企业稳步向前运行,为企业谋得更大的利益做好基础,争取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占有一席之地。

(2)知识安全管理工作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坚实后盾。使企业知识安全管理理想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杜绝犯罪的产生,为企业将风险降到最低。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使企业提高自身的防范能力与意识,是企业知识安全管理的首要目标。通过知识安全管理意识的提高,使得犯罪分子无处藏身,对企业的资产不敢有觊觎之心,才可保障企业发展稳步前行。只有把企业知识安全管理工作做好,担负好企业发展这一重任,才可为企业与员工真正谋福利,使员工静下心来,没有后续担忧,全心全力为企业效力。企业有了和谐的保障环境,员工从心里感到安全,才会将积极性与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分内职责做好。

(3)做好知识安全管理工作可有效面对突发状况。人们的生活中难免有一些突况,企业也不例外,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可能随时有突发事件产生。而为了避免这一状况,企业知识安全管理需要有相关机构与素质与能力各方面都很强的知识安全管理队伍组成。这支队伍的组成人员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应该临危不乱,积极应对,及时展开针对性应对措施,做好企业安全生产的后援团。

二、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开展现状

(1)社会问题导致企业内部产生问题。由于当前经济体制决定,我们国家正在经历经济、社会、意识等角度的转型变迁事宜,多重的社会利益也重新整改整合,各种经济矛盾也应运而生,这加速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把视角转向企业内部,同一时间也是安全管理问题最为活跃的时期。

(2)对于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不够重视。企业的相关领导总是着重放眼于眼前利益,紧盯外部市场,他们几乎没有时间整顿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工作,他们忽视了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可能给企业带来的灾难性的打击。很多企业领导对于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不够重视,诸多情况下只做表面文章,并未起到真正加强生产安全作用,对于这项工作的投入成本也相对较低。

(3)从事安全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的岗位不固定。企业基层安全管理力量偏弱这一问题应该被提上日程中来。现如今犯罪分子更多的使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犯罪手法也层出不穷,而恰恰相反的是,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措施与相关人员,不但没有进步,反而更退步或者减少了,企业内部安全管理与社会发展极为不匹配。

(4)企业内部安全管理人员往往权利和义务不平衡。企业内部安全管理人员的权利与义务不平衡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项重难点。当代企业有很多并未构建专门担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的过程当中并不存在统一管理制度,也并未很好实现管理。安全管理属于企业内部,没有对应的执法权力,却又规定了它的义务是管理企业内部安全。这种状况常使得安全管理工作进退两难。

三、对应企业安全管理现状的解决措施

针对于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存在的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想出办法应对,争取使安全管理工作不落于人后。我们应该通过强化体系,跟随经济时代潮流,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要适应时展要求,对工作中出现的状况积极应对,深入分析,及时准确的把握犯罪动机[3]。另外还要适当加深对安全管理制度的理解,并实时更新优化制度,提高它的灵活性与完整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安全管理工作科学化。将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在当代科技基础之上,让科技手段为安全管理工作铺路。在犯罪分子日益猖獗,盗抢科技手段日益崛起的时候,我们的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更不能屈居人后,给犯罪分子有漏洞可钻。我们要将稳定、安全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加大安全管理方面的科技投资,这样企业的未来收益将会更大。

综上所述,知识管理对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十分有利,与当代企业安全管理模式建立息息相关。当代企业安全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缺陷,企业想要凭借运行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举措加强知识管理下企业安全管理模式建立,凭借安全知识加强企业安全管理,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为企业相关部门生产经营提供安全方面坚实保障,为企业进步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刘铁忠,李志祥.知识视角下的企业安全管理能力增长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

[2]赵俊平,宋冬梅.基于杜邦式的中油炼化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改进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12.

安全知识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 高校 生态安全 教育

[作者简介]石贵舟(1974- ),男,安徽安庆人,南京工程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知识流与高等教育管理。(江苏 南京 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运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4SJB230)、2014年度南京工程学院党建与思政研究立项课题“高校实践育人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Z201415)和2012年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重点课题“知识管理视野下高校生态安全管理研究”(项目编号:GY2012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040-02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确实,高校是知识生产者和管理者,是知识的生产源和集散地。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主体,在知识的构建、整合、创新和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教育就是对知识的传播、应用和创新的过程。而高校生态安全教育方式与水平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知识的传播、应用和创新。因此,现代高校的生态安全教育要与时俱进。

一、对知识管理及高校生态安全的界定

知识管理尚无统一的定义,不同学者对知识管理的定义不完全相同。通常认为,知识管理指个人、组织或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知识和知识流动的过程、知识组织机构、知识资产、知识人员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以期实现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增值,从而促进知识的价值增值。因此,笔者认为,高校知识管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为实现高等教育目的,高校管理者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知识管理相关理论和方法,合理利用高校内、外部知识资源,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潜能,建立知识库,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创新,从而达到最佳的知识产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功效管理过程。

对于生态安全来说,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映。结合狭义生态安全的定义,笔者认为,生态安全是一种宏观层面的安全,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权、生存权、健康享乐权、必要资源权、社会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或人文)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系统工程,它是环境、经济、社会三大系统的协调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结合以上生态安全的定义,笔者认为,高校的生态安全包括高校的自然生态安全、人文生态安全、社会生态系统安全三个方面,即能为师生员工生活、学习、工作和科研提供良好的保障,同时高校自身运行良好,具有良好社会影响力,能为地方经济的振兴和科研服务的一种良好的状态。

二、高校生态安全的知识性分析

1.系统性。高校是以知识作为基本的操作材料和加工材料,几乎所有的活动都跟知识有关。高校自然生态安全包括高校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树木花草的种植,自然环境的绿化,校园整体的美化亮化都需要有生态学相关的知识作为积累。而高校人文生态安全更需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的学术讲座和探访神奇的科学研究,这一切都是在知识的应用和创新中体现知识系统性的魅力。高校的社会生态安全是社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社会声誉的综合反映和系统的写照,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了其知识的传递、升值过程,也正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2.动态性。高校的生态安全正如知识的学习和提高一样,不是一个固定不变、一劳永逸的事情,它会受到经济、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一所高校受其综合实力、科研水平、师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文明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其生态安全状况呈现动态性,这跟知识的学习一样,常用常新。

3.艰巨性。高校生态安全一旦出现问题后进行整治和治理,就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超出了前期的投入,所以高校生态安全又具有艰巨性。知识也如是,一旦用在了错误的地方,就会产生惊人的后果。例如,携带核弹头的原子弹用在战争上,会对人类产生毁灭性后果。当然,对于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要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准更需要经过专业的熏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具有一定的艰巨性。

三、影响高校生态安全的要素分析

高校生态安全包括自然、文化、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其中自然因素是直接影响因素,因为自然因素出现问题,生态安全问题就会直接表现出来。文化因素、社会因素是间接影响因素,它们主要是通过自然因素这一中介变量对生态安全产生间接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把自然因素作为文化、社会这两个变量的中介变量来研究生态安全,生态安全影响因素模型如41页图所示。从该模型可知:要想解决高校生态安全问题,可以从自然、文化和社会这三个因素入手进行研究。把这三个方面作为影响生态安全的3个一级指标,而自然因素又分为高校环境绿化、高校空气状况、高校植被情况、高校物种多样性、高校土地资源、师生居住情况6个二级指标来进行分析;文化经济因素可分为高校教育教学、高校的科学研究、高校的人才培养、高校的文化传承4个二级指标来判断;社会因素分为高校的生态安全意识、高校的生态宣传力度、高校师生数量、国家对高校的政策、高校规模扩张程度、高校拥有生态技术、高校科技教育经费、高校汽车数量8个二级指标来分析。这样我们可以从18个二级指标来判断生态安全的破坏程度,每一个指标有一个合格或良好的经验值(标准值),用管理学上的专家打分法对高校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估,邀请专家对这3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进行打分,打分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这个指标最终得分,再根据指标的相应权重,得出总的得分与相应的经验值比较,判断高校生态系统的安全程度。

四、高校生态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1.生态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一些没有设立生态、环境资源等专业的高校,其生态安全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编写、师资配备都不完善,要真正开展非生态专业大学生的生态安全教育就是不可能的事了。即使开设了相关专业的一些大学,主要是进行专业课教学,非本专业的大学生也是不可能得到相关的教育熏陶。从全国高校来看,每年招收的环境类专业学生不到普通学校招生总人数的0.5%,非生态专业学生占绝大多数,而在非生态专业开设与生态相关选修课的院校仅占全国高校总数的 10% 左右。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学生没有选修或必修过生态安全教育相关课程,没有接受过生态安全教育,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对生态安全和生态环境缺乏应有的敬畏之心、尊重之情,更不能主动参与环保公益活动。

2.生态安全教学设置不够合理。在教学体系方面,许多高校只重视生态专业或是环境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但是在非生态专业或环境专业的学生中,把生态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的非常少。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高校大学毕业生应该是具有生态意识、懂得生态文明、有专业技术的现代人,因此在大学教育教学的培养方案中,就应该含有生态世界观和生态伦理道德观的内容;在专业设置方面,对非生态专业的学生来说,虽然不是其专业课,但是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包括生态意识、生态的重要性、生态安全危害性及生态安全的基本技能技术等内容,并且有相应的学分。

3.缺乏长远通识生态安全意识。生态意识是开展生态安全教育深入开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就不可能对生态安全的危害性有深刻的认识。以下三种情况都是因为生态安全意识的缺乏导致的生态安全:一是过度开采带来的生态安全;二是盲目引进外资带来的生态安全;三是忽视森林资源保护带来的生态安全。我国的高校生态环境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虽有几百所大学开设了环境专业,但在专业学生中的生态环境专业教育不能代替在非专业学生中的生态普识教育,更不能替代生态文明教育。生态安全意识,事关21世纪我国能否顺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远景目标。

五、实施高校生态教育的对策

1.加强高校生态环境建设。要推进高校生态安全教育,就必须把高校生态安全教育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而加强高校的生态环境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强高校自然生态环境建设。高校要加强绿化,植树种花,注重校园美化,保护物种的多样性,维护高校生态平衡,让人在一个芳香宜人、绿树成荫的环境里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二是加强高校人文生态环境构建。如先贤感悟、节能降耗、低碳出行等的生态文明行为,这些均能激发师生践行生态文明的意识,也能自觉地内化自身素质,提升师生员工内在人文素养,表现为自觉的生态文明行动。三是强化师生的生态环境意识的构建。即让师生员工树立良好生态观,积极主动地投身到高校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反过来,参与又提升了其主体意识,强化了责任。因此,要提升师生的生态环境意识,让其主动关心生态安全建设,从而慢慢地固化为其行为,养成生态文明习惯。

2.深化高校生态教育改革。生态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理念。课堂教育是高等生态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对高校生态课堂教育模式的改革:一是改革高校的生态课程设置。高校可以在非生态专业、非环境专业的学生中开设生态安全教育选修课,课题内容涉及生态观、生态建设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论述、生态建设的不可逆性等生态安全的特性介绍,以及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大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态安全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注重生态环境师资的培育。一方面,可以在重点大学或研究生院培养生态教育师资力量,为生态环境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另一方面,加强师资对生态安全教育定期培训,提高高校现有师资对生态安全的教学能力和生态意识。三是寓教于乐,把生态理论教育融于社会实践中。例如,可以将生态理论融于大学生毕业实践的调查和学习中,让他们有针对性地对高校所在的地区的山川河流、厂矿企业、生态环境、物种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既让学生了解社会自然环境和生态状况,又得到相应的科学锻炼,也为地方政府正确有效地规划环境治理与城市发展提供科学的方案和依据。

3.加强高校生态实践教育。高校应视生态文明素养与人格素质、学术品质和职业素养一样重要。高校学生处、团委、学生社团等组织是推进生态实践教育的重要力量,在高校团组织生活会、院校活动中将引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议题,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能给广大学生带来普遍而深刻的教育作用。高校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电视台、广播站、校报等,开设生态教育专栏,倡导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并且邀请专家作环保讲座,交流生态环保的经验和体会。

4.建立高校生态安全知识库。高校的活动是以知识作为基本的操作材料和加工材料,高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均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因此,高校应该建立一个核心的生态安全知识库,集中高校的生态安全的理论知识、教学讲义、科学研究、生态历史资料、环境保护、毕业生生态论文、学术交流等知识组成的知识库。其核心知识库由校学术委员会作为最高的领导层,任命由校长和学术带头人为主的知识主管(CKO)决定其知识共享机制和范围,下设知识管理办公室,办公室由学校的科研处、教务处、校长办公室、信息中心组成,统一知识库的日常管理,保证生态安全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增值。同时,可以建立校园生态安全知识库的知识共享机制和知识激励机制。

5.建立高校生态安全知识链。高等教育是联系社会的纽带,具有较高的自由度与开放性。生态意识的形成,生态习惯的培养既可以在高校也可以在社会组织中获得。因此,高校生态安全教育应该具有一定的延展性,不能拘泥于某一组织或者范围内,应该与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开展合作,把生态安全知识的节点(高校、政府、居民社区、社会民间组织)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开放的生态安全知识链,让生态安全知识在整个知识链中流动起来,从而在知识流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共享、传播与创新。在实践上,高校可以加强与地方政府、居民社区以及敬老院、中小学等机构的合作。开放的高校生态安全知识链,可以有效地运用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让高校生态安全知识高效运行。

总之,高校生态安全教育的形式多样,要重视第一课堂的正面引导以及高校的内外结合,使高校生态安全知识得到普及和提升,真正持续有效地推进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石贵舟,余霞.基于知识流的高校核心竞争力战略构想及发展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2(23).

安全知识管理范文第6篇

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家庭教育薄弱、学校规范系统创新安全教育缺失、学生自身防范意识缺乏等原因,导致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安全问题频发。高校应营造知识管理氛围,创新学生安全管理思想和方法;家长应勤与学校沟通;学生应加强安全知识学习,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社会应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管理。

[关键词]

知识管理;“四位一体;”大学生安全管理;新模式

近年来,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给无数家庭带来沉重打击,尤其是“失独”家庭,严重影响了高校稳定、社会和谐。这些事故的发生与大学生本人、家庭、学校、社会均有密切关系。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其安全防范能力已成为每位高校学生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KM的内涵及其对大学生安全管理的作用

(一)KM的内涵。

知识管理简称KM,主要是指在组织中构建一个人文与技术兼备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过程,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目的,并回馈到知识系统内。这种管理模式所强调的是主动收集信息,即作为管理的主体要广泛收集对决策有益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到平台上,让每个人都能接收,知识管理者利用收集来的信息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然后提出更加有效的策略来加强管理。[1]

(二)KM对大学生安全管理的作用。

一是提高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大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多数都由于学生自身缺乏防范意识所造成,KM要求学生作为自身的安全管理者担负起重任,改变以往的思维模式,加大安全知识管理的力度,对安全信息进行提炼和积累,在头脑中形成深刻印象,从而提高安全管理意识,加强安全防范。二是提高高校学生安全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知识就是力量,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可充分运用KM模式加强对安全管理知识的学习,革新管理观念,并结合各院校实际情况创新管理方法,强化自身安全意识,进而引导高校学生重视安全问题,让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更加通畅,使学生安全得到保障。三是推进高校学生安全管理模式改革。传统的安全管理未能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会及学生本人的积极性,故效果不显著。KM模式要求每位学生管理者和关系学生安全的成员都参与到安全管理中,并对每位参与者的意见给予充分肯定,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让管理人员充分发挥潜能,促进KM模式在高校实施,推进高校学生安全管理模式改革,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二、大学生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日益复杂。

近年来,各高校纷纷扩招,大学生数量激增,生源素质有所下降,再加上QQ、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使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各种文化、习俗、观念交织碰撞、相互渗透,更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各种新媒体造谣生事,蛊惑、冲击大学生思想,影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各种安全事件偶有发生,给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形成巨大考验。

(二)家庭教育薄弱,家校联系不紧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很多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只重视学生的智育发展,对其生活能力、思想品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涉及生存问题的教育反而不重视,[2]家长对孩子的保护多于教导,[3]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很多家长更是包办一切事务,不让孩子参加实践活动,导致孩子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安全防范能力严重不足,孩子进入大学后便容易引发各种问题,未能及时解决便演变成爆发式突发事件(如自杀、他杀事件)或者缓慢式的焦虑、自闭等心理问题。值得关注的是,鲜有家长主动与学校教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共同商讨学生教育问题,有的家长因为溺爱孩子,竟然质疑教师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导致家校信任危机。这些情况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三)学校规范、系统、创新的安全教育缺失。

面对新时期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学校作为学生安全教育的主阵地,都把安全工作作为日常性工作来抓。但不可否认的是,部分高校只设定了各种规章制度约束管理学生的行为,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方法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未能使安全教育内容被大学生认同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所以安全隐患一直存在。[4]一些安全教育内容陈旧、方式老套,学校只是通过宣传减少传统安全隐患,不能与时俱进,缺乏系统的安全教育和规范的安全技能培养锻炼,导致学生安全常识不足,实际应变和安全防范技能缺乏,尤其是碰到突发事件时容易惊慌失措。

(四)学生自身防范意识缺乏。

近年来,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其中大部分原因都是由于学生缺乏安全防范意识所导致的,如搭乘黑车、财色被骗、误入传销组织等。如果大学生能通过学习了解相关常识、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增强自身安全防范意识,这些不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

三、“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安全KM模式

应用KM原理,笔者构建了学生学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关注“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安全管理模式.

(一)高校应营造KM氛围,创新学生安全管理思想和方法。

首先,建立健全大学生安全管理的领导机制和相关制度法规,做到权责分明、层层负责,尤其是对学校专门的安全保卫人员,必须明确其工作职责,对其制定严格的安全知识考核制度,影响其年终考核、个人晋升等切身利益,以此来督促其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其次,抓好安全教育教学,上好安全教育课。将安全教育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指派专任教师(辅导员、法律专业教师、学校保卫人员、安全教育专家)分不同专题设置教学内容,课程修完后需通过闭卷考试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考核。每学期针对不同年级召开安全教育专题报告、安全教育班会,专人负责强化学生的安全演练实践课、案例分析课、安全知识竞赛等,敦促学生加强安全知识学习,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其三,创新安全教育方法,激发学生安全知识学习的兴趣。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网络新媒体(微信、微博、QQ等)作为开展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学生进行各种安全常识、法律知识、安全事故警示教育,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学校可利用校园广播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板块,每天给学生播放安全教育常识、法制教育内容,在校园内设置开放的网络电视,专门播放法制频道或相关安全教育专题片,加强安全教育宣传,增强安全管理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其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安全文化活动,如安全防范演练等,使学生掌握安全防范实践技能,学会自我保护。

(二)家长应加强安全知识学习,勤与学校沟通,引导学生加强安全防范。

家长作为孩子教育的主要责任人,一方面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生理、心理及安全状况,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及时发现孩子潜在的安全隐患并及时处理;另一方面,应加强与学校教师尤其是辅导员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形成家校安全教育的合力,共同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三)学生自身应加强安全知识学习,提高保护自我人身安全的能力。

一方面,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安全教育的资源,包括安全教育课程,QQ、微信、微博的安全教育信息,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等,不断学习安全常识和法律知识,使家长、教师、社会讲的安全知识内化于心,自觉提高安全意识;另一方面,学生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安全防卫演练工作,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学习跆拳道等防身术,提高自身应对突发事件、保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

(四)社会应密切关注大学生群体,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管理,减少大学生安全隐患。

大学生大多虽已年满18岁,但其心智发展尚不成熟,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他们是社会应普遍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一方面,社会应密切关注大学生安全,及时妥善处理各种大学生安全事件,真正服务好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另一方面,当地政府部门、执法部门应与高校加强交流合作,整顿校园周边网吧、小摊贩以及住宿场所的治安环境,对出入校园、宿舍的人员严加盘查,减少学生发生事故的安全隐患。

作者:李馥利 单位:商洛学院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

本文利用KM原理探索了人文与技术兼备的“四位一体”大学生安全管理新模式,希望通过社会、家庭、学校、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确保大学生安全并顺利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郑文全译.知识管理和知识管理系统:概念基础和研究课题[J].管理世界,2012,(05).

[2]赵崇峰.对高校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17).

[3]徐运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研究初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安全知识管理范文第7篇

知识管理尚无统一的定义,不同学者对知识管理的定义不完全相同。通常认为,知识管理指个人、组织或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知识和知识流动的过程、知识组织机构、知识资产、知识人员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以期实现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增值,从而促进知识的价值增值。因此,笔者认为,高校知识管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为实现高等教育目的,高校管理者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知识管理相关理论和方法,合理利用高校内、外部知识资源,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潜能,建立知识库,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创新,从而达到最佳的知识产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功效管理过程。对于生态安全来说,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映。结合狭义生态安全的定义,笔者认为,生态安全是一种宏观层面的安全,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权、生存权、健康享乐权、必要资源权、社会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或人文)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系统工程,它是环境、经济、社会三大系统的协调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以上生态安全的定义,笔者认为,高校的生态安全包括高校的自然生态安全、人文生态安全、社会生态系统安全三个方面,即能为师生员工生活、学习、工作和科研提供良好的保障,同时高校自身运行良好,具有良好社会影响力,能为地方经济的振兴和科研服务的一种良好的状态。

二、高校生态安全的知识性分析

1.系统性。

高校是以知识作为基本的操作材料和加工材料,几乎所有的活动都跟知识有关。高校自然生态安全包括高校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树木花草的种植,自然环境的绿化,校园整体的美化亮化都需要有生态学相关的知识作为积累。而高校人文生态安全更需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的学术讲座和探访神奇的科学研究,这一切都是在知识的应用和创新中体现知识系统性的魅力。高校的社会生态安全是社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社会声誉的综合反映和系统的写照,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了其知识的传递、升值过程,也正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2.动态性。

高校的生态安全正如知识的学习和提高一样,不是一个固定不变、一劳永逸的事情,它会受到经济、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一所高校受其综合实力、科研水平、师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文明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其生态安全状况呈现动态性,这跟知识的学习一样,常用常新。

3.艰巨性。

高校生态安全一旦出现问题后进行整治和治理,就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超出了前期的投入,所以高校生态安全又具有艰巨性。知识也如是,一旦用在了错误的地方,就会产生惊人的后果。例如,携带核弹头的原子弹用在战争上,会对人类产生毁灭性后果。当然,对于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要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准更需要经过专业的熏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具有一定的艰巨性。

三、影响高校生态安全的要素分析

高校生态安全包括自然、文化、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其中自然因素是直接影响因素,因为自然因素出现问题,生态安全问题就会直接表现出来。文化因素、社会因素是间接影响因素,它们主要是通过自然因素这一中介变量对生态安全产生间接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把自然因素作为文化、社会这两个变量的中介变量来研究生态安全。从该模型可知:要想解决高校生态安全问题,可以从自然、文化和社会这三个因素入手进行研究。把这三个方面作为影响生态安全的3个一级指标,而自然因素又分为高校环境绿化、高校空气状况、高校植被情况、高校物种多样性、高校土地资源、师生居住情况6个二级指标来进行分析;文化经济因素可分为高校教育教学、高校的科学研究、高校的人才培养、高校的文化传承4个二级指标来判断;社会因素分为高校的生态安全意识、高校的生态宣传力度、高校师生数量、国家对高校的政策、高校规模扩张程度、高校拥有生态技术、高校科技教育经费、高校汽车数量8个二级指标来分析。这样我们可以从18个二级指标来判断生态安全的破坏程度,每一个指标有一个合格或良好的经验值(标准值),用管理学上的专家打分法对高校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估,邀请专家对这3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进行打分,打分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这个指标最终得分,再根据指标的相应权重,得出总的得分与相应的经验值比较,判断高校生态系统的安全程度。

四、高校生态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1.生态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在一些没有设立生态、环境资源等专业的高校,其生态安全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编写、师资配备都不完善,要真正开展非生态专业大学生的生态安全教育就是不可能的事了。即使开设了相关专业的一些大学,主要是进行专业课教学,非本专业的大学生也是不可能得到相关的教育熏陶。从全国高校来看,每年招收的环境类专业学生不到普通学校招生总人数的0.5%,非生态专业学生占绝大多数,而在非生态专业开设与生态相关选修课的院校仅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0%左右。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学生没有选修或必修过生态安全教育相关课程,没有接受过生态安全教育,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对生态安全和生态环境缺乏应有的敬畏之心、尊重之情,更不能主动参与环保公益活动。

2.生态安全教学设置不够合理。

在教学体系方面,许多高校只重视生态专业或是环境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但是在非生态专业或环境专业的学生中,把生态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的非常少。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高校大学毕业生应该是具有生态意识、懂得生态文明、有专业技术的现代人,因此在大学教育教学的培养方案中,就应该含有生态世界观和生态伦理道德观的内容;在专业设置方面,对非生态专业的学生来说,虽然不是其专业课,但是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包括生态意识、生态的重要性、生态安全危害性及生态安全的基本技能技术等内容,并且有相应的学分。

3.缺乏长远通识生态安全意识。

生态意识是开展生态安全教育深入开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就不可能对生态安全的危害性有深刻的认识。以下三种情况都是因为生态安全意识的缺乏导致的生态安全:一是过度开采带来的生态安全;二是盲目引进外资带来的生态安全;三是忽视森林资源保护带来的生态安全。我国的高校生态环境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虽有几百所大学开设了环境专业,但在专业学生中的生态环境专业教育不能代替在非专业学生中的生态普识教育,更不能替代生态文明教育。生态安全意识,事关21世纪我国能否顺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远景目标。

五、实施高校生态教育的对策

1.加强高校生态环境建设。

要推进高校生态安全教育,就必须把高校生态安全教育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而加强高校的生态环境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强高校自然生态环境建设。高校要加强绿化,植树种花,注重校园美化,保护物种的多样性,维护高校生态平衡,让人在一个芳香宜人、绿树成荫的环境里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二是加强高校人文生态环境构建。如先贤感悟、节能降耗、低碳出行等的生态文明行为,这些均能激发师生践行生态文明的意识,也能自觉地内化自身素质,提升师生员工内在人文素养,表现为自觉的生态文明行动。三是强化师生的生态环境意识的构建。即让师生员工树立良好生态观,积极主动地投身到高校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反过来,参与又提升了其主体意识,强化了责任。因此,要提升师生的生态环境意识,让其主动关心生态安全建设,从而慢慢地固化为其行为,养成生态文明习惯。

2.深化高校生态教育改革。

生态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理念。课堂教育是高等生态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对高校生态课堂教育模式的改革:一是改革高校的生态课程设置。高校可以在非生态专业、非环境专业的学生中开设生态安全教育选修课,课题内容涉及生态观、生态建设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论述、生态建设的不可逆性等生态安全的特性介绍,以及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大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态安全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注重生态环境师资的培育。一方面,可以在重点大学或研究生院培养生态教育师资力量,为生态环境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另一方面,加强师资对生态安全教育定期培训,提高高校现有师资对生态安全的教学能力和生态意识。三是寓教于乐,把生态理论教育融于社会实践中。例如,可以将生态理论融于大学生毕业实践的调查和学习中,让他们有针对性地对高校所在的地区的山川河流、厂矿企业、生态环境、物种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既让学生了解社会自然环境和生态状况,又得到相应的科学锻炼,也为地方政府正确有效地规划环境治理与城市发展提供科学的方案和依据。

3.加强高校生态实践教育。

高校应视生态文明素养与人格素质、学术品质和职业素养一样重要。高校学生处、团委、学生社团等组织是推进生态实践教育的重要力量,在高校团组织生活会、院校活动中将引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议题,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能给广大学生带来普遍而深刻的教育作用。高校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电视台、广播站、校报等,开设生态教育专栏,倡导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并且邀请专家作环保讲座,交流生态环保的经验和体会。

4.建立高校生态安全知识库。

高校的活动是以知识作为基本的操作材料和加工材料,高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均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因此,高校应该建立一个核心的生态安全知识库,集中高校的生态安全的理论知识、教学讲义、科学研究、生态历史资料、环境保护、毕业生生态论文、学术交流等知识组成的知识库。其核心知识库由校学术委员会作为最高的领导层,任命由校长和学术带头人为主的知识主管(CKO)决定其知识共享机制和范围,下设知识管理办公室,办公室由学校的科研处、教务处、校长办公室、信息中心组成,统一知识库的日常管理,保证生态安全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增值。同时,可以建立校园生态安全知识库的知识共享机制和知识激励机制。

5.建立高校生态安全知识链。

高等教育是联系社会的纽带,具有较高的自由度与开放性。生态意识的形成,生态习惯的培养既可以在高校也可以在社会组织中获得。因此,高校生态安全教育应该具有一定的延展性,不能拘泥于某一组织或者范围内,应该与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开展合作,把生态安全知识的节点(高校、政府、居民社区、社会民间组织)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开放的生态安全知识链,让生态安全知识在整个知识链中流动起来,从而在知识流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共享、传播与创新。在实践上,高校可以加强与地方政府、居民社区以及敬老院、中小学等机构的合作。开放的高校生态安全知识链,可以有效地运用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让高校生态安全知识高效运行。

六、结语

总之,高校生态安全教育的形式多样,要重视第一课堂的正面引导以及高校的内外结合,使高校生态安全知识得到普及和提升,真正持续有效地推进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安全知识管理范文第8篇

知识管理尚无统一的定义,不同学者对知识管理的定义不完全相同。通常认为,知识管理指个人、组织或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知识和知识流动的过程、知识组织机构、知识资产、知识人员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以期实现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增值,从而促进知识的价值增值。因此,笔者认为,高校知识管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为实现高等教育目的,高校管理者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知识管理相关理论和方法,合理利用高校内、外部知识资源,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潜能,建立知识库,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创新,从而达到最佳的知识产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功效管理过程。对于生态安全来说,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映。结合狭义生态安全的定义,笔者认为,生态安全是一种宏观层面的安全,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权、生存权、健康享乐权、必要资源权、社会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或人文)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系统工程,它是环境、经济、社会三大系统的协调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以上生态安全的定义,笔者认为,高校的生态安全包括高校的自然生态安全、人文生态安全、社会生态系统安全三个方面,即能为师生员工生活、学习、工作和科研提供良好的保障,同时高校自身运行良好,具有良好社会影响力,能为地方经济的振兴和科研服务的一种良好的状态。

二、高校生态安全的知识性分析

1.系统性。

高校是以知识作为基本的操作材料和加工材料,几乎所有的活动都跟知识有关。高校自然生态安全包括高校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树木花草的种植,自然环境的绿化,校园整体的美化亮化都需要有生态学相关的知识作为积累。而高校人文生态安全更需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的学术讲座和探访神奇的科学研究,这一切都是在知识的应用和创新中体现知识系统性的魅力。高校的社会生态安全是社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社会声誉的综合反映和系统的写照,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了其知识的传递、升值过程,也正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2.动态性。

高校的生态安全正如知识的学习和提高一样,不是一个固定不变、一劳永逸的事情,它会受到经济、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一所高校受其综合实力、科研水平、师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文明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其生态安全状况呈现动态性,这跟知识的学习一样,常用常新。

3.艰巨性。

高校生态安全一旦出现问题后进行整治和治理,就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超出了前期的投入,所以高校生态安全又具有艰巨性。知识也如是,一旦用在了错误的地方,就会产生惊人的后果。例如,携带核弹头的原子弹用在战争上,会对人类产生毁灭性后果。当然,对于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要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准更需要经过专业的熏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具有一定的艰巨性。

三、影响高校生态安全的要素分析

高校生态安全包括自然、文化、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其中自然因素是直接影响因素,因为自然因素出现问题,生态安全问题就会直接表现出来。文化因素、社会因素是间接影响因素,它们主要是通过自然因素这一中介变量对生态安全产生间接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把自然因素作为文化、社会这两个变量的中介变量来研究生态安全。要想解决高校生态安全问题,可以从自然、文化和社会这三个因素入手进行研究。把这三个方面作为影响生态安全的3个一级指标,而自然因素又分为高校环境绿化、高校空气状况、高校植被情况、高校物种多样性、高校土地资源、师生居住情况6个二级指标来进行分析;文化经济因素可分为高校教育教学、高校的科学研究、高校的人才培养、高校的文化传承4个二级指标来判断;社会因素分为高校的生态安全意识、高校的生态宣传力度、高校师生数量、国家对高校的政策、高校规模扩张程度、高校拥有生态技术、高校科技教育经费、高校汽车数量8个二级指标来分析。这样我们可以从18个二级指标来判断生态安全的破坏程度,每一个指标有一个合格或良好的经验值(标准值),用管理学上的专家打分法对高校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估,邀请专家对这3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进行打分,打分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这个指标最终得分,再根据指标的相应权重,得出总的得分与相应的经验值比较,判断高校生态系统的安全程度。

四、高校生态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1.生态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在一些没有设立生态、环境资源等专业的高校,其生态安全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编写、师资配备都不完善,要真正开展非生态专业大学生的生态安全教育就是不可能的事了。即使开设了相关专业的一些大学,主要是进行专业课教学,非本专业的大学生也是不可能得到相关的教育熏陶。从全国高校来看,每年招收的环境类专业学生不到普通学校招生总人数的0.5%,非生态专业学生占绝大多数,而在非生态专业开设与生态相关选修课的院校仅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0%左右。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学生没有选修或必修过生态安全教育相关课程,没有接受过生态安全教育,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对生态安全和生态环境缺乏应有的敬畏之心、尊重之情,更不能主动参与环保公益活动。

2.生态安全教学设置不够合理。

在教学体系方面,许多高校只重视生态专业或是环境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但是在非生态专业或环境专业的学生中,把生态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的非常少。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高校大学毕业生应该是具有生态意识、懂得生态文明、有专业技术的现代人,因此在大学教育教学的培养方案中,就应该含有生态世界观和生态伦理道德观的内容;在专业设置方面,对非生态专业的学生来说,虽然不是其专业课,但是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包括生态意识、生态的重要性、生态安全危害性及生态安全的基本技能技术等内容,并且有相应的学分。

3.缺乏长远通识生态安全意识。

生态意识是开展生态安全教育深入开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就不可能对生态安全的危害性有深刻的认识。以下三种情况都是因为生态安全意识的缺乏导致的生态安全:一是过度开采带来的生态安全;二是盲目引进外资带来的生态安全;三是忽视森林资源保护带来的生态安全。我国的高校生态环境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虽有几百所大学开设了环境专业,但在专业学生中的生态环境专业教育不能代替在非专业学生中的生态普识教育,更不能替代生态文明教育。生态安全意识,事关21世纪我国能否顺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远景目标。

五、实施高校生态教育的对策

1.加强高校生态环境建设。

要推进高校生态安全教育,就必须把高校生态安全教育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而加强高校的生态环境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强高校自然生态环境建设。高校要加强绿化,植树种花,注重校园美化,保护物种的多样性,维护高校生态平衡,让人在一个芳香宜人、绿树成荫的环境里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二是加强高校人文生态环境构建。如先贤感悟、节能降耗、低碳出行等的生态文明行为,这些均能激发师生践行生态文明的意识,也能自觉地内化自身素质,提升师生员工内在人文素养,表现为自觉的生态文明行动。三是强化师生的生态环境意识的构建。即让师生员工树立良好生态观,积极主动地投身到高校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反过来,参与又提升了其主体意识,强化了责任。因此,要提升师生的生态环境意识,让其主动关心生态安全建设,从而慢慢地固化为其行为,养成生态文明习惯。

2.深化高校生态教育改革。

生态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理念。课堂教育是高等生态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对高校生态课堂教育模式的改革:一是改革高校的生态课程设置。高校可以在非生态专业、非环境专业的学生中开设生态安全教育选修课,课题内容涉及生态观、生态建设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论述、生态建设的不可逆性等生态安全的特性介绍,以及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大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态安全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注重生态环境师资的培育。一方面,可以在重点大学或研究生院培养生态教育师资力量,为生态环境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另一方面,加强师资对生态安全教育定期培训,提高高校现有师资对生态安全的教学能力和生态意识。三是寓教于乐,把生态理论教育融于社会实践中。例如,可以将生态理论融于大学生毕业实践的调查和学习中,让他们有针对性地对高校所在的地区的山川河流、厂矿企业、生态环境、物种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既让学生了解社会自然环境和生态状况,又得到相应的科学锻炼,也为地方政府正确有效地规划环境治理与城市发展提供科学的方案和依据。

3.加强高校生态实践教育。

高校应视生态文明素养与人格素质、学术品质和职业素养一样重要。高校学生处、团委、学生社团等组织是推进生态实践教育的重要力量,在高校团组织生活会、院校活动中将引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议题,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能给广大学生带来普遍而深刻的教育作用。高校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电视台、广播站、校报等,开设生态教育专栏,倡导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并且邀请专家作环保讲座,交流生态环保的经验和体会。

4.建立高校生态安全知识库。

高校的活动是以知识作为基本的操作材料和加工材料,高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均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因此,高校应该建立一个核心的生态安全知识库,集中高校的生态安全的理论知识、教学讲义、科学研究、生态历史资料、环境保护、毕业生生态论文、学术交流等知识组成的知识库。其核心知识库由校学术委员会作为最高的领导层,任命由校长和学术带头人为主的知识主管(CKO)决定其知识共享机制和范围,下设知识管理办公室,办公室由学校的科研处、教务处、校长办公室、信息中心组成,统一知识库的日常管理,保证生态安全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增值。同时,可以建立校园生态安全知识库的知识共享机制和知识激励机制。

5.建立高校生态安全知识链。

高等教育是联系社会的纽带,具有较高的自由度与开放性。生态意识的形成,生态习惯的培养既可以在高校也可以在社会组织中获得。因此,高校生态安全教育应该具有一定的延展性,不能拘泥于某一组织或者范围内,应该与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开展合作,把生态安全知识的节点(高校、政府、居民社区、社会民间组织)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开放的生态安全知识链,让生态安全知识在整个知识链中流动起来,从而在知识流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共享、传播与创新。在实践上,高校可以加强与地方政府、居民社区以及敬老院、中小学等机构的合作。开放的高校生态安全知识链,可以有效地运用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让高校生态安全知识高效运行。

六、结语

总之,高校生态安全教育的形式多样,要重视第一课堂的正面引导以及高校的内外结合,使高校生态安全知识得到普及和提升,真正持续有效地推进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安全知识管理范文第9篇

基于Blog的知识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Blog系统在知识管理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1)Blog系统是企业知识专家信息、共享信息的平台。通过Blog平台可以帮助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技术专家在企业内部网络中及时有关技能知识。可以以最通俗、简练、明了的方式将知识共享于企业组织内部。帮助各层次技术人员及时通过网络共享平台找到自身需要的相关技能知识,进而促进组织内部知识共享与管理。(2)Blog系统提供技能培训的辅助管理。Blog系统是一种知识的记录平台、平台,同时也是一种知识的交流平台。通过Blog系统,可以将分散于不同组织内部和不同地域的相关人员集中在一起,针对某个问题进行跨时空的探讨、交流,是协作学习的平台。通过Blog系统也可以实现某一领域专家与一般技术人员的在线沟通、答疑,进而辅助企业技能培训。(3)Blog系统激励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习。学习型组织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发掘的途径之一,但是如何组织企业全体员工进行有效的集体学习是制约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瓶颈。Blog系统可以克服时间、空间的阻隔,可以将企业全体员工集中在一个平台进行学习,在这个平台中,只要登录就可以参与学习,每一个技术人员既是学习者,又是知识的创造者、者。在开放的环境中企业每一个成员都可以参与学习,在学习中共享、交流知识、经验。

开滦(集团)责任有限公司基于Blog的知识管理系统实施

开滦(集团)责任有限公司通过建立基于博客平台,可帮助专业技术人员解决知识的共享和交流问题。通过博客平台,无论何种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都可在网络上、共享交流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经验。将隐含于单个技术人员的隐性知识编码化和显性话,从而促进整个集团公司的知识共享,增进集团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开滦集团可以通过开放式Blog平台系统构建如图1所示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知识管理。在系统中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煤炭开采工人是主要的知识加工者。他们在一线的工作实践中会积累大量的经验知识,这些知识在初始阶段只属于他们的个体知识,存在于他们的大脑中。经过Blog文章的撰写,他们将隐含的个体知识编码形成初始的显性知识并共享于Blog平台。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在地域上可能分散于各个矿业分公司,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基于网络的Blog系统共享知识、交流经验。并且在不断地通过Blog平台的知识交流中,进一步修正自己的个体知识,更加清晰地对知识进行再次编码。经过如此反复的过程,积累经验、撰写Blog、通过Blog交流、形成新的知识、再次撰写Blog,可以使零散知识逐渐清晰化、系统化。在此过程中,企业知识由个体知识逐渐转换为群体知识并得以共享,个人的隐性知识逐渐通过反复的编码、修正形成企业的显性知识,实现了企业对知识的初步共享。但并未全形成企业系统的知识资源,并未将知识转化为企业生产力和竞争力。企业的知识管理专家,通过对现有Blog平台上的知识信息进行系统化的收集整理,在进一步对知识内容进行规范编码的基础上,按照企业的知识数据库的组织原则,将知识分门别类地存储于企业知识数据库中。同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也在知识Blog的撰写过程中进一步将自身的知识系统化,在编码的基础上也形成了自身的知识文档,通过知识系统将知识文档提交给知识数据库,形成企业的知识资源。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专门知识管理专家的共同努力,对已有负载于Blog平台上的知识信息进行精深加工,在专业系统编码的基础上形成企业的知识数据库,将企业各类知识以资源的形成固化下来。通过以上过程,在基于Blog平台的知识系统的帮助下,将企业的各类人员通过平系在一起,企业将自身的知识资源通过2个阶段实现了知识初级共享交流和终极加工固化。实现了企业对知识资源的系统管理。

企业知识博客系统对大部分人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全新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企业在实施前期一定要在企业上下做好宣传和必要的培训。要取得高层管理的支持和参与,以激发全体员工参与的积极性。要争取全员参与,使员工形成一种写博客、看博客的习惯,形成企业文化元素。

安全知识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铁路施工;路基施工;现场管理;探析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铁路路基工程施工现场进度管理

铁路施工关系到国家民生,对铁路路基的施工就有时间的限制,为了能按照路基施工计划的时间规定完工,确保铁路建设后期工作的政策进行,对于铁路路基工程施工现场的进度管理必不可少,路基施工的进度管理主要包括施工前的预算和现场监督,首先对于施工前的预算,施工前的预算尤为重要,关系到整个现场施工的施工能力,施工前的预算主要是根据施工的图纸和施工要求,对路基施工的施工量进行估算,明确施工的期限,结合施工的成本考虑,对现场施工所需求的工作人员的类型和数量进行预算,例如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同时还有对路基施工要用到的设备种类和数量进行罗列,确保能满足路基施工进度的要求。其次就是对施工现场的进行进行管理,对路基施工现场进行阶段性的施工进度监督,确保每段路基施工按时完成,对没能及时完工的路段要进行深入分析,把分析结果作为下个工程的参考,及时调整施工的人力、设备配置。

铁路路基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

铁路路基工程施工的技术指导

技术是路基施工质量的根本保障,但是目前的路基施工一线工人的专业技能普遍偏低,对于施工一线工人的招聘上都还是沿袭传统的包工头招工带队的习惯,大部分的一线施工人员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路基施工技术,一线施工人员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同时由于一线工人涉及的施工范围和人数都很多,对于一线路基施工人员的专业培训难道很大,施工技术很难得不到保证,不利于铁路路基施工质量的提升。为了保证每道工序施工的科学性,必须对路基施工进行技术的指导,根据施工路段的具体情况和技术性要求进行专业技术人员的配给,确保技术指导工作到位,不同路段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选择他们对施工人员专业指导的方法,可以选择施工前的培训,也可以选择施工现场的监督,把专业技术指导人员和一线施工人员的施工形成一种连带责任制度。

铁路路基工程施工的技术监督

铁路路基工程施工的技术监督是和现场施工技术指导相互配套的,路基工程施工过程中往往都是由于人为的原因,导致施工质量问题的出现,施工现场的技术监督是路基施工质量的一道保证,能及时发现问题施工路段,及时对问题路段进行整改,降低路基竣工后对问题工程整改的难度和成本。路基工程施工的技术监督是以路基检查为问题发现的渠道,以实际性奖惩为监督手段,首先要及时安排专业技术监督人员对已完工或者未完工的路基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要责令该路段路基施工的负责人进行整改,并且视问题路基的错误程度,对该问题路段的有关人员进行处罚,其中包括该路段的技术指导人员,起到警示的效果,提高施工人员的施工质量,但是对于检查没有问题的路基,要对该路基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奖励,促进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铁路路基施工的材料管理

铁路路基施工中的沙石、钢材等建筑材料质量直接关系路基建筑的质量,铁路路基施工的材料管理是施工现场管理的基本工作,路基施工的材料管理工作主要分为材料质量的把关和材料的储存安全这两方面,首先在材料质量的把关上,派专业的质量检查员对购置回来的材料的规格、质量、数量进行检验,再跟路基施工工程的相关规定标准作比对,只有检查合格的原材料才能收货,一旦发现问题材料要拒绝签收并反映给有关的负责部门。其次在原材料的存放上,在路基施工过程中往往都是由于原材料存放缺乏科学性,造成原材料的损坏和浪费,甚至影响都路基工程的质量,所以应该提高路基施工原材料存放的科学性,根据不同材料的不同性质制定相关的存放方案,注意原材料存放环境的选择。

铁路路基工程施工现场安全性管理

安全施工是铁路施工的基本原则,安全性的管理也是铁路路基施工现场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工作,路基施工的安全性环境直接影响到施工工人的工作情绪,是路基施工顺利进行的保障条件,路基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性管理主要包括施工现场的安全设备管理和施工有关工作人员的安全知识管理,对工作人员的安全知识管理是施工现场安全性管理的根本性措施,也是施工现场安全性管理的主要渠道,而安全设备管理是施工现场安全性的实际保障。

路基施工现场的安全设备管理

路基施工现场安全设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施工现场的安全性,路基施工现场的安全设备管理主要分为安全设备的装设和安全设备的维护两方面,首先对于安全设备的装设,要定期对路基施工现场进行安全设备检查,特别是在施工初期,施工现场的很多地方地方都没有进行安全设备的装设,对欠缺安全设备的施工点要及时装设,根据施工工种的安全性要求程度,对安全设备的装设数量进行考虑,同时还有对已有的安全设备的质量进行检查,根据测量得到的数据对安全设备的可使用性进行计算。其次对于安全设备的维护,为了延长安全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路基施工的成本,确保路基施工安全设备的质量,应该定期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设备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的安全设备要及时处理,不能存有侥幸心理。

路基施工工人的安全知识管理

对于路基施工工人的安全知识管理主要分为施工安全知识教授和安全意识培养两个模块,首先,在安全意识培养上,思想是行动的支配,要从根本上路基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性,提高铁路路基施工人员对安全施工的重视,那么就要从思想根源上抓起,加强对路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的培养,根据对铁路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的调查显示,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因为施工人员对施工安全的不重视,不把铁路施工中的一些安全注意事项当一回事,存在侥幸心理。同时很多铁路施工施工的发生都是因为施工人员缺乏突发事故处理知识、安全操作知识等,所以应该加强路基施工现场的安全知识教授和安全意识培养,让现场施工人员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提高施工人员的路基施工安全意识,例如可以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定期开展相关的安全知识讲座。

小结

铁路路基工程中最重要的工程关注点是路基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施工安全这三方面,施工现场管理作为铁路路基施工的指导者、管理者,应该做好路基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在施工过程中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监督好路基施工的进度,做好相关的安全性管理工作,为铁路路基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个安全施工环境。

参考文献:

[1]朱孟会,铁路路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12年03期

[2]罗浅楠、常小会、李俊杰,浅谈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应注意的问题,《科技致富向导》,2013年15期

[3]顾玉鹏,铁路路基施工现场管理与需要注意的问题分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33期

[4]陈景忠,铁路路基施工现场管理及注意问题,《企业技术开发》,2011年19期

[5]汪文、常汉明,铁路路基工程地基处理方式和质量控制要点,《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上一篇:政治哲学导论范文 下一篇:钢琴音乐教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