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工程导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8 13:52:23

安全工程导论论文

安全工程导论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CDIO;课程体系;实训课程

一、引言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工程活动的真实背景环境,这就要求工程教育培养的学生具备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工程活动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这不仅涉及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还包括与工程活动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等非技术要素。二是强调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的完整生命周期,注重工程师系统构建能力的培养。所以要实现培养能够胜任这个生命周期中所有活动的工程师的这一目标,工程教育必须重视工程的实践本质要求,能够提供真实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CDIO能力。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理念,某校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从八个方面展开。

二、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课程体系建设

1.CDIO背景环境的建立。CDIO背景环境的建立包括CDIO理念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条件的保障等多个方面。从诸多环节保障学生能深刻认识安全产品(以“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形式输出的产品)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过程,并培养其相关能力。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安全工程专业制定了12项毕业要求,从个人基础知识、人际交往能力、安全产品建造能力以及学科知识等方面对学生的培养提出要求。在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基础上,安全工程专业制定了基于CDIO模式的课程体系。通过数学等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培养学生思考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一系列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设计安全产品的能力,通过金工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等课程为学生提供安全工程实践环境,掌握安全产品的实施和运行知识,具备相应的能力。同时,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培养,综合各种通识类课程的教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专业利益相关者参与课程体系建设。按照CDIO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应能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并得到专业利益相关者的验证。根据某校专业培养目标修订制度的规定,安全工程专业每四年修订一次培养目标,同时对课程体系进行修订,保证课程体系建设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修订的过程分为两个层次完成:第一层次每年开展一次,主要进行修订资料的积累,由学院院长牵头组建包括所有专业教师在内的课程体系修订领导小组,在开展用人单位调查和毕业生调查的基础上,初步明确课程体系的修订内容;第二层次四年开展一次,按照第一层次积累的修订意见修改课程体系,并召开行业专家会,确定最终的修订方案,制定新版课程体系。专业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学生(通过毕业生体现专业获益)、专业教师、用人单位和行业专家(通过行业专家来评价专业获益)。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均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并从学生获知需求、教师在专业上的成长、用人需求等角度出发,协助调整课程设置,行业专家则从行业发展的角度评价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保证课程体系能得到专业利益相关者的验证。3.综合性教学计划的设计和实施。按照CDIO教育理念,本专业构建了相互支撑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并明确将基本个人能力、人际能力和对安全产品的构建能力的培养融于其中。(1)着眼于基本个人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基本个人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实现。包括数学类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奠定牢固的自然科学基础,英语和计算机是应用工具类课程,以一系列思想政治课为思维导向,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并注重职业生涯规划;学科基础课包括热工基础、工程力学、电工学、流体力学等课程,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2)着眼于人际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通过一系列通识类课程以及毕业设计课程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处理好个人和团队之间的关系,发挥个体优势,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并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就复杂的安全工程问题与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同时通过安全法律法规等课程的讲授,培养学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工程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3)着眼于安全产品构建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安全产品构建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各种实践环节实现。第二学年开设部分学科基础课程,重点培养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第三学年主要开设部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并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实践(金工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安全专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并以注册安全工程师和安全评价师执业资格考试的主要科目为参考设置安全评价综合实训等一系列实践课程。每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均设有一定学时的课程设计,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系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学年组织开展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注重将学位论文与工程实践项目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从论文选题、设计方法和应用价值多个方面建立论文质量评审指标,考察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4)工程导论课程的设置。本专业开设必修课《安全科学基础与职业发展》作为工程导论课程,一方面激发学生对安全工程领域的兴趣和动力,另一方面讲授安全工程实践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框架,并且引出必要的个人和人际交往能力。(5)设计—实验经验的培养,在课程计划中包括两个或更多的设计—实验经验,其中一个为初级的,一个为高级的。初级的设计—实验经验培养课程包括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系统安全工程课程设计、锅炉压力容器安全课程设计、机械安全课程设计、电气安全课程设计。其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已经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设计能力在逐年提高。高级的设计-实验经验培养课程主要包括毕业设计,最后以毕业论文的形式考核。培养学生围绕复杂安全工程问题开展设计,要求有充分的设计论证和正确的设计方法,并提供设计图纸或设计方案或体系。本专业通过两层机制对毕业设计环节进行质量控制:一方面,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与评审流程进行质量控制,严格控制毕业论文指导与评审过程。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贯彻CDIO理念,培养学生从构思、设计到实施、运行的工程实践能力,专业邀请安全工程领域的专家和企业指导老师共同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发挥促进作用。在近三年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本专业分别邀请过北京市安监局、北京市北一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东燕京矿山设备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的老师指导学生实践,并对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论文与实际联系更加紧密。(6)工程实践场所保障。安全工程专业近年来在二十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组织安全工程专业全体学生在基地进行了实习活动。课程体系中包括的金工实习、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都有对应的工程实践场所,各类课程设计都有对应的实验室环境保障。(7)综合实训课程培养多方面能力。通过开设安全评价综合实训课程、安全人机综合实训课程、消防工程综合实训课程,既为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和主动学习提供了保障,又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保障了学生以及教师的个人基础知识、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安全产品建造能力的获取。(8)通过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毕业要求达成度,每门课程设置与毕业要求相对应的课程目标,通过分析所有学生的课程目标达成度来评价毕业要求达成度,以此来进行学生成绩的考核,评价学生在个人基础知识、人际交往能力、安全产品建造能力以及学科知识等方面的学习效果。

三、总结

某校安全工程专业依据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理念制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并建立了CDIO背景环境。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相互支撑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并明确将基本个人能力、人际能力和对安全产品的构建能力的培养融于其中。最终通过工程实践场所的保障和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展,保证了对学生工程系统构建能力的培养。

安全工程导论论文范文第2篇

安全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本科专业发展至今,国内众多学者就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广泛交流和深入研究。当前关于该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即培养通才式安全科技人才和培养行业性安全科技人才。前者要求毕业生掌握适用于各个行业的通用安全科学理论和实务处理方法,以适应大社会的需求;后者仅要求学生掌握某个特定行业领域的安全科技知识。鉴于历史原因,安全工程专业大多设置在能源矿业、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土木建筑等专业特色鲜明的工科类院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少数文科类高校也有开办此专业。由于当前国内安全生产现状的严峻性及国家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全国现有130余所高校开办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该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培养模式上主要采取传统的教学理念,课程教学只注重相应课程知识点的讲解,未考虑该门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偏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多门课程之间存在教学内容的重复,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安全学原理三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多采取大班制生产实习方式,局限于认知层面的观摩与参观;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弱,普遍反映所学知识“泛”而不“精”。再者,现今的本科生都出自90后,多为家庭的独生子女,个性较强,团队协作能力欠缺。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有必要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加强该专业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安全类应用型人才。

二、CDIO理念下的安全工程教学改革

(一)基于CDIO理念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与专业培养模式息息相关,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安全工程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在此,我院拟结合安全工程专业的自身特点,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核心,以未来职业规划为导向,基于CDIO理念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形成一、二、三级课程群。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见图2。其中,一级项目为安全工程导论课(安全科学发展动态)及毕业论文(设计),学生能够从中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系统训练。二级项目由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专业特色课程等组成,专业类课程又可以进一步归类为安全管理类、安全技术类;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联系,针对具体课程开设课程设计;三大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旨在促进安全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融会贯通。二级项目主要以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创新、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三级项目在二级项目下进行拓展,为加强核心课程与二级项目而设立的相应课程群,如安全管理类课程包括管理学概论、安全管理与安全法学、安全心理学、保险与安全经济学等。 CDIO理念下的安全工程课程体系区别于传统的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通过采取实验课程的研究性教学、特定专业课程设计的设置、创新创业项目资助来贯穿相应的核心课程,学生可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实验课的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是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与专业相关的课题开展研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从中吸收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实践活动。实验教学作为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体现出综合性、直观性等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研究性教学理念引入安全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教学中,完全相符CDIO工程教育理念。安全工程专业的研究性实验教学内容可区分为基础性、综合设计性、创新性三大类。基础性实验教学主要为强化专业理论理解和培养基本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综合性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处理工程和前沿课题中的安全问题;创新性实验是整个实验教学的核心,由学生自发组建研究小组,围绕教师的研究项目或学术前沿课题,通过查阅文献、搭建实验平台、收集数据等,达到良好的实践效果。因此,CDIO工程教育模式要求高校应加大安全工程专业的综合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扶植力度。此外,高校应该大力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向全体本科生开放,为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自主实验、参与创新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供平台。开放性实验室可成为学生备赛的训练场,自己动手,积极性增加,也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学生借助该平台选定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备、拟定实验方案、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指导老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实验室开放、实验资料、解答实验问题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给学生创造一个研究型的学习环境。同时,实验室还为全校学生创造了一个交友的平台,许多获过奖项的学生在这里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高年级引导低年级,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必须加大相应的经费投入。各高校可以结合本校特色,设置安全系统工程实验、安全人机工程实验、工业通风实验、矿井通风与除尘实验、火灾爆炸实验、机械安全实验、安全检测实验、电气安全实验、锅炉与压力容器实验、地下工程安全防治实验、软件模拟仿真实验等。

(三)多样化的实习教学模式

认识实习是让学生了解安全工程专业的主要知识点及职业特性,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共建校外产学合作认识实习基地,采取教学参观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实习模式,加深学生对安全工程专业的认识。生产实习是在系统掌握安全工程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后实施,实习地点尽量满足多样化,如港口码头、建筑施工现场、火电厂、变电站、化工厂、造船厂、矿山等。毕业实习单位可由学生自主与就业单位取得联系,或由指导老师推荐。毕业实习的内容可以涉及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矿山、核电、建筑、道路交通、港口、酒店消防、地铁施工、金融保险、安监部门等多个领域,与地区经济建设、生产实况、科研现状紧密结合。依据CDIO教育理念,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以保障各类实习基地的有效性与延续性。

(四)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多样性

课程设计主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是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当前课程设计普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课程设计题目偏少、时间安排不充足、教师重视程度不够、考核方式不科学等,这是高校需要共同解决的一个问题。毕业设计是安全工程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系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安全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安全技术与管理、安全科学研究及安全工程师的工作。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应该紧扣学生的毕业实习单位,以便让学生更早融入工程实践中,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学生也可以根据未来的就业方向及科研兴趣进行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按照“导师—学生”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指导教师。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尽量满足工程设计需要,与实习项目相吻合。毕业设计题目类型多样化,可涉及核电项目、建筑施工、公路隧道、煤矿水害、船舶重工、消防灭火、石油化工、银行保险、矿山等多个行业的安全问题。

(五)科研训练项目的设立

安全工程作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特色专业,要求毕业生在工作中要有较高的创新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开展科研训练是遵循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利于创建良好的创新型学习环境。为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了解安全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可以组织和实施校级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同时,专业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申请部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生也可以直接参与专业教师的在研课题。福州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近年获批的立项课题涉及企业安全文化体系构建、煤矿水害防治、建筑施工用电风险管理、学生公寓人机不安全因素辨识、校园安全风险分析、大学生职业安全健康素质调研、手机人机界面设计、建筑工程安全培训模式构建、防火涂料研制等。学生通过参与各类科研训练,由此贯穿项目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全过程,不仅拓宽了安全工程领域的科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自身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团队的建设

为更好地贯彻CDIO工程教育理念,必须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当前从事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的多数教师是在本科毕业后直接深造而走上教学岗位的,生产现场的实践经验比较缺乏。各个高校可以有计划地安排青年专业教师深入工矿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并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或主动聘请在各类企业中专门从事安全管理与安全技术的优秀工程科技人员到高校任教,弥补专职师资队伍工程经验不足的缺陷。安全工程专业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以便及时将企业最新的技术进展反馈给本专业的学生。改革安全工程专业教师的考核方式,不能仅以论文为指标,还需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综合评价。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每个专业教师负责若干名学生的学业辅导,定期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加强学生在职业道德、诚信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指引。

三、结论

我院拟在国内率先将国际先进的CDIO教育理念与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探索安全工程专业新的工程素质培养模式,以实现为国家培养创新型安全类人才的目的,这与当前工科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完全相符合。新时期下,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学理念应该由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型教育向重实践、重能力的素质型教育转变;必须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从而更好地融入现实安全工作之中。

安全工程导论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本科生;煤矿安全工程;全英文教学

在经济趋于全球化的当代,全英文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在与国际接轨、适应教育国际化方面做出的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重大举措[1]。目前,全国各高校都在根据本校学科、专业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全英文教学[2-5]。如何规划建立重要学科的全英文教学与授课体系,培养适应时代潮流的国际化人才,以及在建立过程中所应注意的问题,成为高校教育改革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所以要大力发展全英文授课体系,有以下几个原因。1.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国际化人才。我国学生英语能力普遍只体现在读、写,由于环境造成学生在沟通方面听不懂、不敢说。全英文体系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使得学生摒弃只是以参加国家等级考试为目的而学习英语的思想。让学生在双语环境下学习英语,通过听、说来大大提高学生英语沟通能力。另一方面,扩大毕业生的国际视野,开阔眼界,从中学习前沿知识,提高就业竞争力。2.提高学校竞争力。学校通过全英文课程的建设,引进国际化教学方式,与国际教育进行接轨,教学面向国际,既宣扬了本身特色,也从国际当中学到了知识。学生提升了竞争力,从而学校的就业率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就提高了学校的竞争力。3.吸引国际留学生,面向国际进行招收[6]。随着全英文课程体系的全面建设,使得一些国际留学生在选择学校时,不用过多在乎语言方面上的障碍,并且能够更多地了解本学校的专业特色,使得更多的留学生有意向来本校学习。非英语国家的高校都开始或有意向进行全英文教学体系的建设,这对学校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提高有较大的意义。“矿井粉尘防治”作为矿业安全领域的导论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是中国矿业大学的特色专业。因此该门课程的全英文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一、授课形式

传统的授课形式注重将知识条例按照灌输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这种形式往往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压力,以通过考试为目的,使得学生不能发现学习的乐趣。全英文教学的授课过程是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以专业典型的课程为原型,使学生除了有一定的英语能力的提高外,还促使其学习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提升自身能力。传统的授课形式与全英文授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语言氛围、思维方式以及知识获取途径等方面。因此,为了更好地使学生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应在授课过程中做出一些改进,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安全工程专业“矿井粉尘防治”课程的全英文授课过程中,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分别尝试了以下改进方法。

(一)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开拓思路。在上课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的形式,多向学生抛出比较发散、回答面广的问题,开动头脑风暴,凡是学生能够理解的问题,均应该鼓励、启发学生回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互动式教学

在实验课上,除了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培养其动手能力外,还应采取讲课与练习不同的结合方式,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通过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提问、思考,再提问、再思考,从而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讨论式教学

在课程安排中,应在教学课程过程中穿插两到三次讨论试教学。在讨论式教学的课堂上,老师会在这节课之前一段时间提出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应涉及之前所学的知识,然后给学生时间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学生可在课余时间进行分组讨论,也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然后在讨论式课程中,对该问题给出一个理性的回答。另外,也可以采取辩论的形式作为该课程的上课形式。针对之前的学习,提出一个可讨论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通过辩论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识,通过辩证分析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

(四)案例教学

选取比较经典、发生时间较近的煤矿事故案例,对该案例进行分析,其中包括直接原因、间接原因、预防措施、责任人以及从中应吸取的教训,进行详细的分析,让学生通过分析对课程内容有更深的理解,掌握事故分析方法。并且,通过分析使学生加强安全意识,为以后的就业提供经验,防止有同类型的错误发生,或在发生事故时做出正确的决定。以上是在教学课堂上做出的改进,通过不同的方式达到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思考,加深学习内容理解的效果。

二、教材建设

为了培养面向世界的国际型人才,使学生真正走在时代前沿,了解本专业先进技术,在课堂上了解一定的知识往往是不够的。教师在课堂上将学生引入一个领域,而真正要对这个领域有着深刻认知还需要自己在这方面的大量阅读与学习。因此,除了改进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方式外,为学生提供一本既涵盖当今先进技术,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本门课程,又可以使学生轻松带入的教材尤为重要。全英文教材的编写要兼顾专业与语言两个方面。例如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矿井粉尘防治”,在课程改革之前,本门课程的中文教材为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粉尘防治理论及技术》。在课程改革背景下,通过调研、收集国内外同类课程教材选用情况,从中选取出几本能够很好地将本门课程的知识网络涵盖,并将其中较为基础的内容截取出来,结合优秀的学术期刊论文重新整合成一本适合国内本科学生阅读,能够在书中既学习到基础知识,也了解到学科前沿技术的教材。此外,随着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时代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电子形式传播知识的途径成为一个教学的重要手段,这就为一些学生在课堂中没有记清楚或者有些小疑问提供了方便,。在上课过程中,教师会将上课全过程录成视频,经过剪辑后放到网上,供学生反复观看学习,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使得学生带着新问题在新的一节课中与教师进行交流。值得一提的是,本门课程专门设计了网页,学生可以根据网址登录到矿井粉尘控制这门课的网页中,这个网页涵盖上课视频、讲义、幻灯片以及教案等学习材料,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学生学习。除此之外,如果学生仍旧有一些问题,可以在网页上留言提问,有专门的人员定期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将传统课堂与网上课堂相结合,使学生在课上听讲提问,课下反复观看复习,完美地将课本与电子相结合,大大提高授课效率。

三、测试形式

传统教学中考试一直是作为鉴定学生最后成绩的标准,在全英文教学中也应当是重要的环节,但是怎样的测试形式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该门课程主要借鉴了欧美发达国家教学过程中的分布式考核形式,摒弃之前的一次考试就可断定学生成绩的形式,即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次不同形式进行考核,最终成绩应为几次考核按照一定比例的综合作为评定标准,深入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并根据考核情况对之后的课程进行调整,尽量使更多的学生达到理想的状态。在考核上主要由以下两部分组成。1.在授课期间增加几次随堂测验。随堂测验通常在授课结束后剩余的一小段时间进行,所出题目比较简单,往往是这节课或上节课的一些重点,学生只要认真听就可以记住,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此过程不允许相互讨论,独立式完成。2.安排课程论文大作业。教师在授课初期即将作业布置下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学生可在今后的授课中认真听讲,从中去找资料,或者在之后的课余时间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安排时间进行汇报,学生要将准备的内容转换成幻灯片上台汇报,在汇报结束后老师会针对汇报的内容进行提问。其中,老师布置的问题可以是多道,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中选取一道题进行发挥。汇报形式可以为单人汇报或小组汇报,若为小组汇报,其在课余时间需要找出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最终选取一名代表上台汇报,而老师提出的问题需要整个小组进行回答。老师根据幻灯片制作、汇报内容、表现状态等内容进行打分。经过以上两个环节的测试,按照一定的比例将两次测试的得分进行整合,得出该学生在本门课程学习之后的最终成绩。通过上面对测试环节的改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摆脱“高分低能”这种不良现象,增强教学效果。

四、结语

全英文教学是目前高校普遍面临的重要改革课题,教学体系的合理建设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强学校竞争力,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型人才。矿业安全工程专业“矿井粉尘防治”课程作为本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全英文体系建设这一方面进行了探索,对授课形式、教材建设、测试形式进行了改革,以期能够培养出适合本专业的面向国际的人才,并在全英文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不断吸取经验,更正一些错误,完善考核措施,优化教学理念与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马吉平.专业课全英文教学探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

[2]邵红红,黄根良,王兰.金属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2).

[3]帅传敏.对高等院校全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2).

[4]秦志杰,宋友林,贾瑜.高校物理类专业课英文教学探索———以群论为例[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5]毛军,梁小燕,MarcHen.流体力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1,(4).

[6]牛振东,刘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英文培养建设方案[J].计算机教育,2012,(5).

安全工程导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交通信息工程;控制;培养

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100多年来,汽车以其特有的优越性为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汽车普及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交通环境质量下降、事故频繁、道路拥堵等许多社会问题。尤其在现代社会,交通状况日益恶化。智能交通系统(ITS)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这是解决当前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正是适应当今交通领域发展需求而建立起来,它以交通运输系统理论为指导,以大交通系统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及综合化为研究背景,以信息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为技术基础的交叉型学科,能为智能交通领域培养专门人才。本文结合实践教学经验,讨论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硕士生培养的相关问题。

1 培养目标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严谨求实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工作作风,具备宽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现状、发展方向和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良好学风,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领域科学研究和专门技术工作及教学工作能力。在传统交通工程理论基础上,能实现道路交通规划、管理和控制智能化,可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生产部门从事本专业教学、科研和技术工作的专门人才。

2 主要研究方向设计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可设置4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交通信息工程与技术、智能交通系统理论与关键技术、交通控制理论与应用、交通安全工程。该学科与相邻的交通规划与管理、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协调并进,主要相关学科包括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等。

3 课程体系设置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是以信息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为技术基础的交叉型学科,课程体系设置应体现综合性、交叉性。如表1所示:研究生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8学分,学术活动记2学分。专业学位课程包括交通运输工程学、智能运输系统导论、交通信息控制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现代控制理论、随机过程、小波分析及其应用。专业选修课程包括专业英语、交通工程、交通设计、交通仿真技术、交通控制理论与方法、模式识别、交通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智能、DSP高级应用技术、CPLD/FPGA理论与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数字通信、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数据采集与数据挖掘、数理统计、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数值分析和交通运输学科发展前沿讲座。

表1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课程安排

4 教学(科研)实践

硕士生教学科研实践环节分教学实践、科研或生产实践和社会调查3项。其中教学实践采取专业课程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带本科生实习、实验、课程设计、协助导师指导毕业设计等形式。科研或生产实践适用于没有或缺乏本专业生产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将其安排到生产部门学习和实践。社会调查指依据课题进行某一方面广泛调查研究,并以专题报告的形式提交有关部门。实践环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其中1项或2项进行。具体由指导教师和教研组(研究室)负责安排检查和指导,并对实践效果进行考核。

除此之外,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硕士生还应至少做一次不少于1小时的前沿性学术专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除外),并提交不少于2000字的宣读报告,由指导教师和教研室负责对其学术报告质量进行考核,不合格者重做。参加不少于2次学术活动,学术活动内容包括校内外学术讲座、学术会议、教学或科技比赛等。

5 学位论文撰写

5.1 前期准备

在正式进入学位论文工作前,需按硕士生中期检查标准,从政治思想、学术水平、科研能力、课程成绩多方面进行中期筛选,如硕士生必须在省、部级以上刊物或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公开1篇以上等。筛选未通过者不具备学位论文撰写资格,推迟论文写作时间,直到中期检查考核合格为止。

5.2 开题报告

在导师指导下,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撰写论文开题报告,确定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内容包括: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拟研究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线路、完成本研究已具备的基础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工作进度安排、参考文献等。严谨的开题工作是做好硕士生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基础。

5.3 答辩控制

严格答辩是保障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硕士生学位论文水平的强有力措施。答辩工作由系答辩小组组织。答辩小组由组长一名,成员4~7名,秘书1名组成,其中教授级导师比例不低于30%,校外专家比例不少于20%,采取院级公开答辩的形式进行。每个硕士生答辩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对论文选题、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存在明显错误的硕士生论文,不通过毕业答辩,不授予硕士学位。

5.4 监督审核

硕士生论文监督审核机制包括初期检查、中期检查和后期检查三部分。初期检查是研究生导师对论文的选题、研究内容、可行性等进行质量把关,及时纠正研究生写作错误。中期检查是系教研室通过中期答辩的形式对论文质量进行集中检查,考核研究生论文执行进度。后期检查是学院对通过硕士论文答辩的论文组织专家进行检查,以保证答辩质量。

6 结语

智能交通系统作为解决当前复杂交通问题的有效手段,急需与之适应的具备多学科交背景的专门人才。本文借鉴多年教学实践工作经验,探讨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法,期望能对交通领域人才的培养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刘鸿.论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J].江苏高教,2002(6)

2 王站军,廖湘阳.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战略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4)

3 李素琴.张晓明碱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多样化的认知语境阐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6)

安全工程导论论文范文第5篇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计划设置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关于制药工程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有关精神,结合郑州大学和化工与能源学院关于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重新修订的指导性原则,培养既懂制药又懂工程同时擅长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体现我们在培养制药工程人才方面的特色,我们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与改革,通过精选、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将医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趋势和学术动态引入课程,建立创新的“平台+模块+课程群”的课程体系。所构建的课程体系,在注意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注意学生工程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学校发展目标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

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平台和学科基础课平台。公共基础平台课主要包括政治、体育、大学英语、大学物理、大学计算机基础、微积分、线性代数和画法几何及计算机绘图。公共基础平台体现厚基础的特点。学科基础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和跨学科基础课,学科基础平台课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与现代仪器分析、物理化学、电工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生物化学和药物化学。学科基础课平台体现宽口径的特点。

模块课程分为专业课模块、实践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专业课模块课程主要包括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制药分离工程、制药反应工程及设备、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制药工艺学和药理学。实践模块分为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以及课外实践环节五部分。实验主要包括大学物理实验、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化工热力学实验、制药工程仿真实验和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实习包括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分别为2周和3周;课程设计包括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和制药工程工艺与设备设计,制药工程工艺与设备设计替代原版的化工设备设计;课外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实践。不同专业可设置不同模块,一个专业可有2—3个模块,每个模块学分大致相当,让学生自主选择,体现专业基本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课程群主要由学科选修课(含学科前沿课)、跨学科选修课等组成,主要是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体现创新性。本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药用高分子材料、环境与安全工程概论、制药工程新技术研究进展、创新药物开发过程、GMP、药剂学、遗传学、毒理学等组成;交叉学科选修课主要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专外与文献检索、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管理工程、生命科学导论、资源、能源、环境、社会、绿色过程工程导论、工程计算方法及应用软件科技论文写作等。

二、制药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郑州大学是工科院校,培养人才的重点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因此,学校的本科教育紧紧抓住“工程应用型”这个含义,工程问题是这个专业学生最终面临的问题,因此,从工程技术性的角度来制订实践教学模式,所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注意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注意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尤其注重实践环节的训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3-4]。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充分发挥郑州大学工学学科之优势,强化学生“三个环节”,即实验课环节、课程实习环节和毕业设计环节的实践训练。

专业实验:本着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原则,教师采取与学生平等讨论、切磋交流、协同合作的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验氛围。在专业实验的设置上,可分为以下三大部分。

一是基础实验。采用教师教、学生做的方式,实验过程中注意系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是开放性的设计研究型实验。在这个实验室里,学生是实验的主角,从实验的设计构思、实验步骤的拟定、实验问题的处理到实验材料的挑选等事无巨细,均由学生自行做主。这一方面可以集中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另一方面可为他们将来从事新产品的开发、试制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是利用多媒体仿真技术进行仿真实验。仿真实验可以将传统实验加以提高和扩展,用一些传统实验方法不容易做或做不了的实验,在仿真实验中轻而易举就能做到,既训练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又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技能,也可结合工厂部分工段、仿真多媒体课件开展模拟操作实验,训练学生的工程能力。

专业实习:专业实习突破原有工科或药科学生的实习模式,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药学实验,而要突出工科院校的特点,贴近工业实际,把制造技术、质量意识、市场竞争、工业安全与法律约束等内容联系起来,注意发挥传统学科的交叉作用,充分发挥化学工程的传统特色和生物化工的成果,围绕重要药用原料、中间体和辅助材料的生产工艺,以及典型药品的合成与制剂,带领学生到有特点的药厂参观学习,了解制药企业的生产实践,让学生在制药车间感受工业化制药过程,建立工程制药观念与思想,提高解决应用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题目应具有新颖性,与医药工业相结合,解决工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内外医药研究的新趋势、新工艺、新技术。通过毕业论文,使学生获得较好的课程设计、药厂设计等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学院先后与开封制药集团公司、开封兴化精细化工厂、开封抗生素厂、河南辅仁药业、安阳利华制药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建设了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形成实验室———中试室———校外大中型医药企业车间相配套的实践教学基地模式,从而使学生有了接触制药工业与制药工程技术的良好条件,学生因此有较多的机会参与工业生产过程的操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实训实践,学生在实习基地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工业实际进行对比,并对其进行初步应用,加深了对制药工业与工程的感性认识,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产学研结合,极大地改善了本专业的办学条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供了保障。理论实践并重的特色培养模式,使我校的制药工程专业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广博的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了满足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5]。

安全工程导论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网络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训

青岛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在原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技术方向的基础上组建了网络工程专业。在组建该专业时我们对市场做了充分调研,并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等规范[1-3],结合我院原有的办学资源,制定并多次修订本专业的培养计划,特别对实践环节进行了反复的论证,并参考了兄弟院校的一些做法[4-6],制定出了相应的实践环节教学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取得了许多的经验和体会,下面做一简要介绍。

1网络工程专业实践环节建设思路

根据《规范》的相关要求,结合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我院将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基本定位在“信息技术”型人才,需要考虑基本理论和原理的综合应用,特别是要侧重实践和工程化。但同时网络工程专业又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通讯相关的交叉、边缘专业,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同时具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技术的基本知识和网络工程专业的工程技能,使得毕业生就业可以从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网络安全系统的设计、软件开发、网络应用等几个层面进行,从而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基础(即学科基础课程应涵盖硕士生入学考试大纲所要求的全部内容)。

本专业培养计划由通识课、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平台课、专业课(包括必修课、方向选修课及专业任选课)等组成,因此实践教学体系应做到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应结合专业特点与社会需求,认真研究并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改革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加大与生产、科研、社会实际结合的力度;改革实习、社会实践环节的设置,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和相关社团活动。

总之,实践教学体系是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

2网络工程专业实践体系的具体内容

从学科平台角度来看,网络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两大部分(如图1所示)。

(1) 学科实践技能。包括:

学科基础实验及课程设计――帮助学生完成基本的学科实践技能,涉及到的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字逻辑、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

一级学科平台实验及课程设计――帮助学生完成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学生所必备的实践技能,本部分同本学科的其他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以下简称3个专业)的学生掌握的内容基本相同,设置中同时考虑实验和课程设计,某些课程还同时设有实验和课程设计环节。涉及课程有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概论、软件工程等。

(2) 专业实践技能。包括:专业平台实验及课程设计――针对网络工程专业的特点,体系上分为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网络程序设计等几块。

从课程形式形式上来看,可划分为以下几个系列(如图2所示)。

(1) 实验系列(以下课程均包含实验内容):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网络管理、网络程序设计、网络信息安全技术、Web系统与技术、网络系统设计与规划、数据库系统概论、软件工程、网站规划与实现、电子商务、J2EE企业级开发技术、网络互联技术、Intranet组建与管理、计算机网络协议分析。

(2) 课程设计系列:计算机程序设计(C)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C++面向对象课程设计、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3) 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包括校园网维护实习、网络施工实习等)、毕业实习。

(4) 实训:专业方向综合实训、网络应用实训。

(5) 认证培训:包括CCNA、CCNP、网络安全认证等(可选)。

(6) 毕业设计: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同时也为今后工作作好准备。

在课程与学时数上,以学科基础建立学科基础平台课,以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设立专业课,并辅以选修课作为专业课程的补充。根据“基本技能初步综合技能高级综合技能创新技能”的梯度模式,设置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实训,外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同时全程一直设有开放实验。其中,必修与选修学时占总学时的19%,加上公共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中的实践学时,约占总学时的21%。

在课程性质上,属于核心或主流技术领域的教学内容,采用必修课;属于新兴技术领域的内容,采用选修课;属于能力外延扩展或深度提高的教学内容,采用课外的开放实验。

3网络工程专业实践体系的建设与管理

3.1实验室建设

我院原有计算机硬件实验室、组成原理实验室、软件机房,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新建了网络实验室,综合布线实训室正在组建中。

3.1.1网络实验室

网络实验室有4组网络工程实验的设备,每组由4台路由器4台交换机和8个计算机组成,每组4人,总共每次可容纳32名学生。实验室还配置了实验管理平台,学生通过访问控制管理服务器可实现对网络设备的实验配置,实现在多个网络实验设备之间的平滑切换。教师可通过访问控制管理服务器对每个试验组进行方便、快捷的监控和管理,无须手工线缆插拔,以保证设备端口的使用寿命。

网络实验室承担的教学任务有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管理、网络系统设计与规划、网络互联技术、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计算机网络协议分析、网络程序设计、Intranet组建与管理等课程及课程设计、网络工程实训、网络应用实训、开放实验室、毕业设计等。

3.1.2综合布线实训室

综合布线实训室主要承担网络布线、网络测试、工程实习实训等课程的学习。综合网络布线是网络工程教学的一部分,是必须通过实践环节才能够真正掌握的教学环节。“网络工程实训”、“网络施工实习”等环节就在本实验室完成。

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建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工具使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训锻炼”培养学生按规范进行预算、设计、施工、测试、竣工等工程设计的习惯。学生只有养成了按标准进行工程实施的习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实践基地建设

目前我们已经和学校网络中心合作,以校园网和网络中心为实习基地,开展校园网络的维护、管理和应用工作。同时我校正在进行新校区的建设,其网络建设工程也是相当繁重的,我院正在与校方协商,让学生参与到校园网的建设当中。我们还与青岛本地较大的网络公司建立了良好联系,定期介绍学生到他们那里实习。

3.3实训基地建设

我院主要与青岛软件产业园建立了实训基地协议,学生在那里主要进行网络应用、网络程序开发等方面的实训。目前已完成了多批次的实训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4资格认证

目前,国内计算机方面的资格认证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革,大大增加了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因此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参加一些资格认证方面的培训,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又可获得某一方面的资格证书,为将来走上社会提供一个更好的机会。

3.5师资队伍建设

如果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师工程实践经验较少,或者工程能力较弱,那么学生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加大培训力度。为了锻炼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我们派教师到水平较高的高校参加某些课程的培训,派教师参加企业的专向培训,还鼓励教师参加在全国召开的与网络工程有关的各种会议或培训。目前部分教师获得了CCNA、国家网络安全工程师等资格认证。

(2) 科研融入教学。鼓励教师将科研融入教学,让学生能紧跟社会的发展和学科的前沿。网络工程专业教研室组建了“网络安全技术”、“网络规划与设计”和“无线自组网技术”等科研小组,便于集中精力从事专门领域的研究工作,促进教学。

(3) 加强“双师型”师资的培养。我们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既能担任教师,也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即“双师型”教师应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证书”。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让教师积极参加纵向、横向项目的申请和开发研制。专业教师要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真题真做,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同时安排专业教师到青岛市软件产业园进行定期实训,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技术培训,考取专业技术职务证书。

3.6开放实验室措施

课堂上的学时毕竟有限,老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将所有的实践环节全部照顾到,同时,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不同,因此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完不成相关的实践环节。为兼顾好、差两类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网络实验室”和“网络布线实验室”以开放实验室的形式向计算机学院的所有学生免费全天开放。只要学生有学习的兴趣,我们就提供实验环境。

4网络工程专业实践环节特点

本实践体系主要有以下特点。

(1) 本专业的办学理念为注重理论、强调实践,突出能力,面向社会 ,采用“理论+实验+实战(实训)+综合设计”等多级强化教学模式。

(2) 充分利用校内,最大化利用校外资源。充分发挥实验设备、实验室的潜能,选取尽可能多的课程在实验室教学。和学校网络中心合作,以校园网和网络中心为实习基地,开展校园网络(主要是学生宿舍)的维护、管理和应用开发工作。与青岛软件产业园等实习、实践基地联合,实现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应用密切结合。

(3) 最大化利用课堂外时间与资源。由于网络工程专业的工程特性,要取得很好的成效难度更大。应用层次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仅仅靠计划学时内的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在课堂外花更多的时间进行编程能力、实践能力的训练。为此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环节设置,给学生提供具体的任务要求和必要的条件,例如开放专业实验室、建立科技活动室等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条件。

(4) 分阶段渐进式教学。实践教学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本技能实践,第二阶段为专业技能实践,第三阶段为校内外工程化训练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划分体现了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要求,遵循由易到难、由认识到应用、步步推进的原则。最后所有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环节完成对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理论+实践)的总体检测和评估。

(5) 层次化、模块化教学。从学科基础、专业平台、专业方向、专业选修等层次、模块组织实践体系的教学。每门课程的实验部分都包括基础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同时对于有重要实践要求的课程采用实验与课设兼顾的方式。为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特意设计了一个综合课程设计,它涉及的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程序设计等。对于每一个专业方向(主要包括网络应用、网络工程、无线网络等),我们都设计了一个5周的综合设计。这样可以使我们的毕业生在今后能够根据不同类型用户的需要,可从事网络工程的规划、设计、开发;开发基于网络的计算机软件;从事信息网络安全工程的设计和维护等。

5总结

目前我们已在实践体系的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果,针对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构建了由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具体体现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建设了相关的实验室和基地,提出并实施了有关的执行和管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与改革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实践教学:(1)继续组建新的实验室,如信息安全、协议分析等实验室;(2)选取部分实验教学比重较大的课程进行一体化教学,即将实验室作为课堂,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提高教学效果;(3)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 施晓秋.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实践课程体系构建[J]. 中国大学教育,2008(12):35-37.

[5] 肖锋,唐俊勇,容晓峰.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12):180-182.

[6] 吴怡,蔡坚勇,洪亲. 论网络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体系及改革方案[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3):87-92.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for Network Engineering

LI Dao-quan, XUE Wei-hua, JIANG Mei, ZHANG Jun-hu

(College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Qingdao 266033, China)

Abstract: A kind of building ideas of practice teaching for network engineering is put forward, a kind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composed of the experiments, curriculum design, internships, practical training, and graduation design etc. is designed, the prac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laboratory, internships, and practice training base etc. is introduced, the implementation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are proposed, at las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re given. The pract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gram is conduciv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par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o culture talents of high-quality network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network applications for society.

安全工程导论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油池火灾 羽流中心线温度 数值模拟

0 引言

火羽流是火灾的初始基本形态,在竖直方向上,火羽流可分为3个较为明显的区域,即连续火焰区、间歇火焰区和浮力羽流区。羽流中心线温度和羽流中心线速度是火羽流的重要特征参数,因而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目前,许多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1-8],其中McCaffrey[2]通过实验将羽流中心线上的平均温度随高度的变化和平均速度随高度的变化分为了三个区域,即稳定火焰区、间歇火焰区和浮力羽流去。并且随着随着经济的发展,现有的消防规范无法适应现代的各种特殊建筑,性能化建筑防火分析与设计应运而生,(Fire Dynamics Simulator)作为建筑火灾发展过程计算模拟的主要工具,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采用模拟油池火,并将模拟的结果和McCaffrey模型进行对比分析,主要分析了火焰中心线上的平均温度和平均速度。

2 理论基础

2.1 虚点源

Heskestad的理论模型中认为虚点源的表达式为

式中,D为火源直径或当量直径,m;Q为火源的热释放速率,KW。

2.2 自由扩散火焰的平均火焰高度

间歇性函数I(z)的值随着高度的增大而由恒定值I逐渐减少,最终为零。平均火焰高度指的是间歇性函数I(z)的值降为0.5时所对应的可燃物表面以上的火焰高度。Heskestad等分析了多种来源的实验数据,给出了如下描述无量纲火焰高度表达式为:

对于标准状态下的火焰高度表达式为

(3)

式中L、D的单位为m;的单位为KW。上式的适用范围为7

2.3 自由扩散羽流中心线上平均温度

许多学者对火焰上方的浮力羽流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中心线上的平均温度和平均速度遵循下列关系。

不同热释放速率下火焰中心线上的温度和垂直速度的实验值与理论值对比图如图1和图2所示。

3 FDS模拟计算

3.1 数值模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值模拟技术也随之不断的发展。由于隧道火灾的实验研究过程受限,要进行全尺寸实验或缩小尺寸的模型实验都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而使得数值模拟技术在隧道火灾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为隧道火灾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目前主要的火灾发展模型有区域模拟、网络模拟和场模拟。本文中采用5.0来实现对隧道火灾的模拟。其中5.0为美国国家标准研究所(NIST: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建筑火灾研究实验室(Building and Fire Research Laboratory)开发的模拟火灾中流体运动的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该软件采用数值方法求解受火灾浮力驱动的低马赫数流动的NS方程,重点计算火灾中的烟气和热传递过程。

3.2 计算模型

如图3所示,本文中采用的火源为0.4×0.4m的正方形火源,单位面积火源单位面积火源功率分布取57.5KW。计算区域为1.8×1.8×3.0m,火源位于计算区域底部中心,尺寸为0.4×0.4×0.1m,网格大小为0.02m。计算时间为90s,结果取10~90s的平均值。顶部与四周均为开口,环境风速为0。

即虚点源位于可燃物表面下方0.2574m的位置。

火焰高度采用计算公式

结合FDS的温度分布图如图 可以看出,计算出来的火焰高度和模拟的火焰高度几乎一致。

4.2 羽流中心线温度分布

按照火羽流中心线上平均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随高度的变化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Z为0到3m,为对流热流量,假设=0.7Q=6.44KW,=-0.2574m,T单位为℃。采用matlab编程可以得到火羽流中心线上的平均温度分布图,如图6所示。其中图4、5为FDS模拟的羽流中心线上的平均温度分布图。通过理论计算和数值分析可以看出在火焰的上方随着高度的增高,羽流中心线上的温度有所降低。由FDS模拟的情况和理论模型计算的情况大致相同。只是通过理论计算的最大温度大于FDS模拟的温度,通过FDS模拟的最大温度为597.920C,而理论模型计算的最大温度为8100C.这可能是由于模拟中还存在一些影响因素在模拟的过程中还没有加以考虑。

7火羽流中心线上平均温度随高度的变化

4.3 羽流中心线速度分布

火羽流中心线上的平均速度随高度的变化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Z为0到3m,为对流热流量,假设=0.7Q=6.44KW,=-0.2574m,T单位为℃。采用matlab编程可以得到火羽流中心线上的平均温度分布图,如图10所示。其中图8、9为FDS模拟的羽流中心线上的平均速度分布图。通过理论计算和数值分析可以看出在火焰的上方随着高度的增高,羽流中心线上的速度有所降低。FDS模拟的结果表面在羽流区间先是速度有所增加,接着速度开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将数值模拟的结果,通过无量纲化可以得出火羽流中心线上平均温度随高度的变化图,如图7所示。其中横坐标采用,纵坐标为,均采用对数坐标轴。可以看出与温度分布类似,火焰结构也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区域:连续区、间隙区和羽流区,由于油池火燃烧的过程中是需要考虑很多因素的,但是在FDS中并未全部考虑进去,所以模拟的情况和真实值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值。

5 结论

通过利用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FDS)软件对油池火灾中火羽流特性进行了模拟分析。采用Heskestad提出的计算方法,对火羽流的虚点源、火焰高度、火羽流中心线上的平均温度以及平均速

度等进行了计算发觉计算的平均火焰高度和模拟的结果基本一致,羽流中心线上的温度随高度的分布和羽流中心线上的速度随高度的分布和FDS模拟的趋势是一致的,但是理论情况中的羽流中心线上的最大温度比FDS模拟的结果更大一些。与此同时与基于实验的McCaffrey模型进行对比分析了火羽流中心线上的平均温度和平均速度随高度的变化,发觉同样呈现出三个区域即稳定火焰区、间歇火焰区和浮力羽流区。

参考文献:

[1] Hasemi Y,NishataM.Fuel shape effect on the deterministic properties of turbulent diffusion flames [C]/ /Proceeding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Fire Safety Science.1989:275-284.

[2] McCaffrey B J.Purely Buoyant Diffusion Flames:Some Experimental Results[M].Washington DC:National Bureau of Standards,1979.

[3] 霍然,胡源,李元洲.建筑火灾安全工程导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

[4] Karlsson B,Quintiere J G.Enclosure Fire Dynamics [M].Florida:CRC Press LLC,2000.

[5] Heskestad G.Fire Plume SFPE Handbook of Fire Protection Engineering[M]. Massachusetts: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1995.

[6] 陈志斌,胡隆华,霍然等.基于图像亮度统计分析火焰高度特征[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8, 14(6):557-561

[7] DavisWilliam parison of Algorithms to Calculate Plume Centerline Temperature and Ceiling Jet Temperature with Experiments [M].Washington DC:National Bureau of Standards,1979.

[8] 程远平,陈亮,张孟君.火灾过程中羽流模型及其评价[J].火灾科学, 2002,11(3):132-136

[9] NFPA Fire Protection Handbook,Smoke movement in buildings[M].18.Auflag,Boston 1997.

安全工程导论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应用型人才; 司法信息安全;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10-30-02

Discussion on applied talent cultivation of judicial information security

Huang Shaorong

(Guangdong Justice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2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social demands for information security talents, the importance of training applied information security talent is pointed ou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udicial information security talent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ome advice is presented in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and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s. Its cultured goal is to train higher technology applied talents that are needed, good at theory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pplied talent; judicial information security; talent cultivation

0 引言

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信息安全问题日显突出,信息安全形势持续恶化,信息安全事故不断发生,信息安全建设已经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焦点。目前,我国信息安全产业已经取得巨大成果,国家已制定了互联网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与地方性法规270多部,对信息和网络安全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信息安全形势仍然严峻,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信息安全技术发展和相关法律法规制订滞后、信息安全科研和教育落后、信息安全人才存在巨大缺口[1]。信息安全专业人才是当前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在许多领域需要大量掌握直接技能型知识、有更具体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大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培养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有全面信息安全专业知识、能够防范计算机犯罪的专业执法人才和计算机网络应用与安全管理方面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1 司法信息安全专业特点

“七分管理,三分技术”,信息安全不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法律、管理和技术等问题相结合的产物,法律和管理在司法信息安全专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对社会需求、行业需要、就业市场进行广泛调查,明确了人才需求情况的基础上,浙江警官学院、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和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等警察类高职院校先后开设了司法信息安全专业。

司法信息安全专业主要面向政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各类经济管理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网络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和信息安全部门,培养能够从事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维护、网络管理与维护、信息安全设备维护和数据库系统的开发与维护等技术工作和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人才。该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知识,而且要有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的素养,毕业后能够在政府部门、商业、军事等信息安全防范工程应用领域及信息安全防范工程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信息安全工作。

司法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通过三年学习,必须具备如下三方面的能力。

⑴ 基本素质 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协作和公共关系协调能力;具备一般军事队列指挥、擒拿格斗、防身自卫及机动车驾驶等警体技能;具有较高的英语应用能力。

⑵ 信息安全处理能力 ①计算机操作能力:具有较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计算机安全意识,能够操作和维护计算机信息系统。②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维护能力:掌握网络的基本原理,熟练应用网络安全防范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能进行网络设备的日常维护、局域网络的设计实施和网络安全的监测及防范工作。③数据处理等能力:具有一定的数学推理和编程能力,能够用数据库解决基层部门的数据统计、管理等问题。

⑶ 法律与警察岗位基本能力 掌握我国有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法律、法规,具有较高的执法能力;掌握计算机与计算机安全犯罪的特点,能够主动采取相应的技术防范措施。

2 课程体系建设

司法信息安全专业培养的是法律与信息安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围绕司法信息安全专业的核心目标以及毕业生的能力要求,课程体系设置必须以“强化能力,突出应用”为思想,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2]。我们根据社会需求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及时引入行业的最新技术,突出职业教育的应用实践性。注重法律基础知识,突出信息安全技术的专业性。

司法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群建设可以从法律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课程上进行外延和拓展,课程体系的设置可分为基本素质课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等。

⑴ 基本素质课程 包括大学生健康教育、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形式逻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理论体系概论、廉政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普通体育、警用枪械。

⑵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 包括职业沟通、司法口才、礼仪训练、毕业项目设计与论文。

⑶ 专业基础课 包括法理、刑法、宪法、刑事诉讼法、网络信息安全法规、高等数学、计算机导论、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安全防范技术与应用、动态网页设计。

⑷ 专业核心课程 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网络监控、电子取证、加密技术。

⑸ 拓展课程 包括软件工程、网站建设与维护、信息检索技术、警察业务、应用文写作。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即能从事法律方面的工作也能从事信息安全技术方面的工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由于教学内容比较多,课内教学时数中包括有大量的实践性教学,实践课教学时数占总学时数50%以上[3]。

3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司法信息安全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许多安全技术和方法必须在实践过程中才能认识和掌握,实验、实训、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为了突出高职教育的应用性,我们开设了大量的实践类课程,包括计算机组装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数据结构实验及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数据库实验及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网络课程设计、网络安全技术仿真实验、网站建设综合实训等[4]。

高职院校的实训中心是组织实践教学、强化技能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场所。为切实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给信息化人才提供先进的实践场所,必须完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所需场地与设施,积极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信息安全综合实训中心(包括信息安全综合实训室、网络安全攻防实验室、网络应用实训室、数据分析综合实训室、电子物证鉴定设备、电子商务实训室、计算机基础实训室、电子数据取证实训室等)和提高司法能力的实训环境(如三维模拟监控实训室、模拟监所现场、亚伟速录室、模拟法庭、安全监控实训室、刑事照相实验室等),形成系统的实训环境。

对于比较复杂的信息安全实验,需要的设备较多,如果目前的教学条件不能满足大量学生进行并发实验,也可以采用虚拟实验,借助多媒体、仿真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在计算机上营造可辅助、部分替代甚至全部替代传统实验各操作环节的相关软硬件操作环境,学生像在真实环境中一样完成各项实训任务[5]。

加强校内实训的同时还要进行校外实践,学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建设稳固校价企合作关系,联系定点的对口实习机构,或者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实习机构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实践,配备校外指导人员,对学生实训、实习进行指导和考核,把实践性教学落到实处。同时引导建立司法行政单位、公安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接收毕业生实习的制度,为学生实现教学与实习结合提供条件,实行“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的实习模式,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4 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资源是学校办学资源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发展必不可缺的重要条件[6]。信息安全技术快速更新,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要掌握信息学科的多个领域及物理等学科的知识,而且还要不断跟踪信息安全的最新动态。学校应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司法信息安全教学团队,促进校内司法信息安全专业建设,为专业教师提供技术培训和进修学习的机会,及时派送教师进行行业培训以及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议,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更新知识结构和内容,同时要求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倡导教师之间互相学习、集体备课、讨论交流,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为了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学校还要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或顶岗实践。此外,也可邀请企事业单位一线专家、技术人员到学校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定期为学生开设讲座或座谈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5 引入职业资格认证

由于专业设置的特殊性,要求本专业的毕业生除了掌握信息安全防范技术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有相应的IT行业从业资格。在国家职业大典中,网络信息安全行业的职业资格有网络技术人员、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安全防范评估师、信息安全工程师、数据恢复工程师等,国家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院校应结合专业,引入适合的职业资格认证,同时跟企业合作,完成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通过职业资格认证+订单培养,充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7]。

此外,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还必须在以下几方面继续改进:

⑴ 改革教学方法,以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教学等方法推动项目驱动教学法、分层教学法、任务实训法、案例教学法和研究性教学法广泛采用,建立视频网站和教学资源库,进行交互教学,与课堂教学形成互补。

⑵ 以工作流导向的实训课程教学体系为基础,建立课程配套教学资源库,并以课程改革推动教材建设,编写基于工作流导向的任务式实训模式教材[8]。

⑶ 鼓励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突出学生的面向应用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⑷ 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实现无纸化考试,重点测试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职业资格认证代替学科考试。

6 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对其岗位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警察类高职院校必须从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司法信息安全专业,时刻关注相关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热点,加强高职司法信息安全专业标准订制、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注重工学结合,与企事业单位形成良性互动,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强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司法信息安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任熊,李畅.高职院校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江苏经贸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79-81

[2] 于璐.高职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

技术学院学报,2011.6:26-27

[3] 陈晓明.信息类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分析与实现―以“司法信息技术”

专业建设为例[J].计算机教育,2010.14:56-60

[4] 蒋文保,李忱.高校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型探讨[J].信息

安全与通信保密,2007.9:172-175

[5] 郑洪英,廖晓峰,李传冬等.设置信息安全专业教学体系的探讨[J].教

育教学论坛,2012.9:114-115

[6] 李振汕.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和设计[J].职业时

空,2011.7(6):33-35

[7] 沈洋.高职院校信息安全人才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厦门城市职

业学院学报,2012.14(2):13-16

[8] 李玲俐.基于工作流导向的“网络信息安全”实训教材建设[J].计算机

安全工程导论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思路;模式探索

1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构成生存环境的基本要素。而当今在全球经济及科学技术水平飞速增长下,人类活动伴随着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使得资源枯竭和世界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为缓解一次资源的耗竭,满足人类需求,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废弃物进行合理的再生利用将成为目前最为有效的途径。因此,废物再生利用技术必将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领域之一。福州大学为响应国家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与时俱进培养社会需要的全方位人才,在环境与资源学院筹建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新专业。基于该学科的特性,论述了循环经济发展需求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并围绕培养目标提出专业建设新思路及模式探索,为高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积累有益的探索经验,为社会输送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2基于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建设思路与探索模式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以下简称专业)要求学生建立“资源循环”基本知识框架,能够认知到资源循环在循环经济发展中享有重要地位,并积极主动对专业课程展开深入的学习。因此,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扎实资源循环理论基础和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知识,能从事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及新能源开发利用,能源环境保护以及固体废物资源化开发、研究、设计与管理等复合型工作的高级人才。以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专业的建设思路应创新性地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辅以课堂理论教学,积极拓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将其培养成符合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基于这一思路,文中在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学生创新教育及构建教师团队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2.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办学特色。课程设置应当基于专业培养目标,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宗旨,致力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以本校环境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等课程设置为鉴,辅以参考其他院校相关专业的异同点,提出了专业的课程设置。根据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全校性选修课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主干课程为:资源循环导论、新能源技术、生物质能技术、环境材料学、生物质的开发与利用、再生资源分选利用、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与工艺、再生资源工艺和设备、材料制备与加工原理、环境流体力学、普通化学、无机与分析化学、化工原理和有机化学。在课程规划与设置中应体现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并最大化实现教学内容的科学规划、课程体系优化,同时突出实用性教学。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辅以多媒体教学,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以互动式教学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认识到课程内容的重要性[2]。

2.2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与课堂、社团和合作基地息息相关,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开展形式,其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类。认识实习环节主要在于通过课程教师和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面授课,以及工人师傅的现场解说,对企业运作方式及相关工艺过程有初步的认知。在实习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学会从专业技术人员的详细讲解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提取有价值的实践生产经验,对未来的就业领域形成初步的认知。通过各类实习的有序开展,使得枯燥的理论知识可视化,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并最大程度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为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积累有用的实践经验。2.2.1存在的问题作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实践环节,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步入社会后能力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反映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管理规范化程度、教师与学生水平的重要标志[3]。近年来,诸多原因导致高校中毕业设计环节仍存在许多问题,如: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内容重复老套过于简单化,缺乏创新性和实际性,论文格式不统一;毕业设计时间安排不合理,实验态度不认真,导致数据胡编乱造不具合理性,缺乏使用原理解释实验数据的能力,使得毕业设计环节流于形式;选题方式和指导方式缺乏互动性,学生在选题过程中没有及时主动同指导老师交流沟通,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缺乏有效性指导与建议,导致其质量难以保证。2.2.2解决策略(1)与科研相结合,实现教学与科研共赢。将学生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与其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是实现教学与科研共赢的最佳方式。基于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具体情况,指导老师将具体研究方向合理地分成若干个难易程度适中、工作量饱满又不失新颖性的毕业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提前进入实验室锻炼基础的操作技能,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背景和任务,同时指导老师也有更多的机会与学生接触,引导其明确课题的研究方向,并及时与学生讨论毕业设计期间存在的问题,提出实质性的修改意见。(2)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来制定学生毕业设计任务和目标,能使学生接触现有的实用工程技术,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的题目若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给出,则毕业设计的要求、目的、任务和设计(实验)成果应由学校负责审查与评定。设计(实验)过程可以选择在企业内完成,但毕业答辩需在学校进行,以保证对所有毕业成果有统一的评判标准。这种模式不仅可以解决目前出现毕业设计题目缺乏创新性、与实际不符等具体问题,又可缓解“一师多生”指导力度不足,同时学生和企业也可相互了解,为就业的双向选择奠定了基础。(3)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国家培养人才究其根本就是为社会、为人民服务,促进社会的发展。在当前的循环经济条件下提出的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创新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各大高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毕业设计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不仅能使毕业设计具有针对性地服务于社会,也使学校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发展动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善课程结构。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该模式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是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学生服务于社会的体现形式。(4)与学生兴趣爱好、就业方向相结合,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大学4年理论知识的储备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毕业设计题目,也可依据今后就业意向,选择与本专业并非密切相关却也符合学校要求的题目完成本科毕业任务。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也能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挖掘潜能突破自我,给未来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5)加强指导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提高毕业设计成果的质量。毕业设计有序开展前期,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文献检索,收集资料归纳总结,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该过程离不开指导老师的精心引导。教师应跟进学生毕业设计的各个阶段,通过不定期检查或例行组会的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结合具体情况及时给出合理的修正建议,提高毕业设计的高效性与质量保证。(6)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监管力度。各学院院长、院教学督导组、指导老师应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前期准备、理论剖析与文献检索能力、数据处理到得出设计成果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与定期的检查。毕业答辩是检验学生的毕业设计能否达到学校要求的关键,也是衡量教师指导水平的重要手段。送审过程中对于未达标的学生坚决不允许其申请答辩,答辩过程中,每一位委员会的教师都应客观认真、严格合理地依据学生的口头报告与论文撰写表现给予答辩成绩,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科学严谨态度与学习风气。

2.3学生创新教育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专业,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下,必须紧紧围绕创新精神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1)实验教学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的科学素养。将科研性实验与课堂授课相结合,以科学前沿为导向,及时更新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结合课堂知识撰写科学文献综述,或做相应的调查分析、例行小组学术报告会等,逐步形成科研创新思维。(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的校内校外科研课题。针对有浓厚科研兴趣、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其加入教师的科研队伍,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或让其到当地的企业中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对现阶段的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有初步的了解。该模式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使得他们能够实地接触到国内外最先进的科研成果,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把握能力、归纳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科研信心。(3)引导学生撰写专利,鼓励其参与申报过程,强化知识产权意识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申报本校与大学生相关联的科研训练项目(SRTP),指导其撰写相关的科技论文,培养科研意识。学生自主选择有兴趣的科研项目,学校大力支持并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学生可自由选择专业指导老师。该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对科研的热情,这有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学术风气,对日后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4)学校应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提供轻松的外在环境。高校的综合实力评估不仅体现在强大的师资队伍上,也包括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周期性的组织学生参加各界专家学者开设的学术研讨会,了解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建立科研竞争机制,拟定相关的科研条例,从各方面调动学生参加科学理论与科研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4创建优质教师团队,保证人才质量实力强大的专业建设与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是息息相关的,着重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科专业教师团队是当前新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5]。(1)加大力度引进本专业领域人才,制定各项优惠条件招募高层次的人才,特别要向新专业建设时急需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和主干课程的骨干教师抛出高枝,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为新专业的开设创造良好的内在条件。(2)重视现有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老教师的指导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支持教师进修访学,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水平。(3)优化教师聘用结构,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方式,实现社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也可聘请相关高水平的专业人员(如:企业单位、科研院所职员或其他高校等高水平的人员)担任新专业的兼职教师,逐步建成结构合理、极具发展潜力的优质教师团队,为新专业的建立打好基础。(4)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结合“十三五规划”要求,建议行政部门督促地方普通本科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规划、配套政策,落实培养引进专项的经费是否到位,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3结束语

循环经济的发展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而资源循环产业是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循环人才的培养则是循环经济、资源循环产业发展的保证。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至关重要。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新兴专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该专业的发展将以社会需求为宗旨,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导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结构,加强专业性实验室建设,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常立忠,施晓芳,王海川.基于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的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模式探索[J].大学教育,2014(1):46-47.

[2]潘育松,王静,潘成岭.对我校复合材料专业建设的思考[J].广州化工,2013,40(6):161-162.

[3]张庆乐,董建,王虹,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U].中国电力教育,2012(05):66-67.

[4]张亚平.狠抓科研促教学,质量同步上台阶[J].内江科技,2008(4):67.循环经济视阈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与探索循环经济

[5]关勤.新专业建设急加强的四个方面[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6):87-88.

安全工程导论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词:高师计算机专业;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课程

人类进入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信息提供能力和检索能力风靡全球.

网络已成为人们尤其是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最快途径.网络以其数字化、多媒体化以及虚拟性、学习性等特点不仅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交往方式,而且正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取向,甚至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网络犯罪,所有这些使得高师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从事网络教学、实践的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这不仅因为,自己一方面要传授学生先进的网络技术,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学生不要利用这些技术从事违法活动而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违法与不违法只是一两条指令之间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将来可能成为老师去影响他的学生,由此可见,在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中开设与信息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课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抓住机遇,研究和探索网络环境下的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教学的新特点、新方法、新途径、新对策已成为高师计算机专业教育者关心和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结合我校的实际,就如何在高师计算机专业中开设信息安全法律课程作一些探讨.

1现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特点

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定位,按照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思路,沟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课程联系.全校整个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含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教师教育课程(非师范除外)、实践教学课程”四个大类,下面仅就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特点介绍.

1.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是按学科门类组织的基础知识课程模块,均为必修课.目的是在大学学习的初期阶段,按学科进行培养,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口径.考虑到学科知识体系、学生转专业等需要,原则上各学科大类所涵盖的各专业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应该相同.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科学概论、网页设计与制作、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

1.2专业方向课程各专业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设置主要课程,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同时可以开设2—3个方向作为限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在任一方向课程组中选择规定学分的课程修读.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导论、软件工程实训、计算机系统结构等.

1.3现有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一些不足计算机技术一日千里,对于它的课程设置应该具有前瞻性,考虑到时代的变化,计算机应用专业旨在培养一批适合现代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发展要求的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技术人员,现有我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是针对这一目标进行设置的,但这一设置主要从技术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广泛的使用网络、更关注信息安全这一事实,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承担起自觉维护起信息安全的责任,作为高师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里应该考虑到教育学生不得利用自己所学的技术从事不利于网络安全的事情.

2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必要性信息安全学科群体系由核心学科群、支撑学科群和应用学科群三部分构成,是一个“以信息安全理论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信息工程和信息安全等理论体系为支撑,以国家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安全防护为应用方向”的跨学科的交叉性学科群体系.该学科交叉性、边缘性强,应用领域面宽,是一个庞大的学科群体系,涉及的知识点也非常庞杂.

仅就法学而言,信息安全涉及的法学领域就包括:刑法(计算机犯罪,包括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故意制作传播病毒等)、民商法(电子合同、电子支付等)、知识产权法(著作权的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等)等许多法学分支.因此,信息安全教育不是一项单一技术方面的教育,加强相关法律课程设置,是信息安全学科建设过程中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途径与任务.

高师计算机专业,虽然没有开设与信息安全专业一样多与信息安全的有关技术类课程.但这些专业的学生都有从事网络工程、软件工程所需要的基本编程能力、黑客软件的使用能力,只要具备这些能力且信息安全意识不强的人,都可能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干出违反法律的事情,例如“yai”这个比cih还凶猛的病毒的编写者为重庆某大学计算机系一名大学生.由此可见,在高师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中开设相关的法律法规选修课程是必要的.

2.2可行性技术与法律原本并不关联,但是在信息安全领域,技术与法律却深深的关联在一起,在全世界各国都不难发现诸如像数字签名、pki应用与法律体系紧密关联.从本质上讲,信息安全对法律的需求,实际上来源于人们在面临信息技术革命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新可能的时候,对这些可能性做出选择扬弃、利益权衡和价值判断的需要.这也就要求我们跳出技术思维的影响,重视信息安全中的法律范畴.

根据前面对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内容的特点分析可知:信息安全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事计算机技术的人员很容易转到从事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上,加之信息安全技术是当今最热门技术之一,因此,在高师计算机专业中开设一些基本的信息安全技术选修课程、开设一些与法律体系紧密关联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选修课程学生容易接受,具有可操作性.

3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特点

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众多,有数学、计算机、通信、电子、管理等学科,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知识,理论与实践联系十分紧密,新方法、新技术以及新问题不断涌现,这给信息安全课程设置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使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了解、掌握这一新技术,我们在专业课程模块中开设《密码学基础》、《网络安全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作为专业选修课.我校本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每学期都对知识内容进行更新.

(2)对涉及到的基本知识面,分别采用开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讲座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信息安全知识体系,如有操作系统、密码学基础、防火墙技术、vpn应用、信息安全标准、网络安全管理、信息安全法律课程等.

(3)对先修课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习信息安全技术课程之前,都可设了相应的先行课程让学生了解、掌握,如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程序设计和数论基础等课程.

(4)注重实践教学.比如密码学晦涩难懂的概念,不安排实验实训,不让学生亲手去操作,就永远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防火墙技术只有通过亲手配置和测试.才能领会其工作机理.对此我们在相关的课程都对学生作了实践、实训的要求.

4涉及到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内容的特点

信息安全的特点决定了其法律、法规内容多数情况下都涉及到网络技术、涉及到与网络有关的法律、法规.

4.1目的多样性作为信息安全的破坏者,其目的多种多样,如利用网络进行经济诈骗;利用网络获取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情报;利用网络显示自己的才能等.这说明仅就破坏者方面而言的信息安全问题也是复杂多样的.

4.2涉及领域的广泛性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互相交织,信息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作用甚至超过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最活跃、最有潜力的推动力.信息的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到军事政治等机密安全,小到防范商业企业机密泄露、青少年对不良信息的浏览、个人信息的泄露等信息安全问题涉及到所有国民经济、政治、军事等的各个部门、各个领域.

4.3技术的复杂性信息安全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也涉及到管理问题,信息安全技术又涉及到网络、编码等多门学科,保护信息安全的技术不仅需要法律作支撑,而且研究法律保护同时,又需要考虑其技术性的特征,符合技术上的要求.

4.4信息安全法律优先地位综上所述,信息安全的法律保护不是靠一部法律所能实现的,而是要靠涉及到信息安全技术各分支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来实现.因此,信息安全法律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兼具有安全法、网络法的双重地位,必须与网络技术和网络立法同步建设,因此,具有优先发展的地位.

5高师信息安全技术课程中的法律法规内容教学目标

对于计算机专业或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应深入理解和掌握信息安全技术理论和方法,了解所涉到的常见的法律法规,深入理解和掌握网络安全技术防御技术和安全通信协议.

而对普通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由于课程时间限制,不能对信息安全知识作较全面的掌握,也不可能过多地研究密码学理论,更不可能从法律专业的角度研究信息安全所涉到的法律法规,为此,开设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了解信息安全技术的基本原理基础上,初步掌握涉及网络安全维护和网络安全构建等技术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数字签名法》,《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等.

6高师信息安全技术法律法规课程设置探讨

根据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信息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课程,其中多数涉及信息安全技术层面,主要以选修课、讲座课为主,作为信息安全课程的补充.主要可开设以下选修课课程或讲座课程.

(1)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基础讲座:本讲座力图改变大家对信息安全的态度,使操作人员知晓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的含义及其职责范围内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让学生首先从信息安全的非技术层面了解与信息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内容包括:国内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概貌、我国现有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简介等.

(2)黑客攻击手段与防护策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借此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了解常见的安全漏洞,识别黑客攻击手法,熟悉提高系统抗攻击能力的安全配置方法,最重要的还在于掌握一种学习信息安全知识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3)计算机犯罪取证技术:计算机取证是计算机安全领域中的一个全新的分支,涉及计算机犯罪事件证据的获取、保存、分析、证物呈堂等相关法律、程序、技术问题.本课程详细介绍了计算机取证相关的犯罪的追踪、密码技术、数据隐藏、恶意代码、主流操作系统取证技术,并详细介绍了计算机取证所需的各种有效的工具,还概要介绍了美国与中国不同的司法程序.

(4)信息安全标准与规范:信息安全建设过程应该依据相关标准和规范来进行,信息安全测评和认证也应该遵循通行的标准.本课程的目的就是,帮助学员初步了解掌握信息安全领域最著名的标准规范,包括进行系统安全测评用的tcsec和cc(iso15408,gb18336)标准、衡量安全工程过程成熟度的sse—cmm规范,以及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认证的bs7799标准等.

上一篇:安全工程概论论文范文 下一篇:校园安全问题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