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理论范文

时间:2023-06-08 17:14:33

案例教学理论

案例教学理论范文第1篇

第一,“案例教学(case method )”于1870年首先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兴起,其目的是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以期达到对法律规则的理解,从而掌握法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这种教学方式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并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最终推广到了全世界,在不同学科教学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案例教学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构成要素:

(1)对象要素。案例是关于某种情境的记录或是描述,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通常应包含必须面对和加以解决的疑难问题。案例不含对问题的分析和解答,仅是对事件或事实的描述。

(2)目的要素。最早倡导案例教学的先驱人物,哈佛大学Charles・I・Gragg教授曾撰文指出,正是“因为智慧不是经由别人直接告知而得来的”(because wisdom can't be told),所以才有开展案例教学的必要。这一信念决定了案例教学首要的目的是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判断力,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其次才是学习和了解特定领域里的具体知识。

(3)过程与方法要素。案例教学通常应包括三个教学环节,即“课前的案例学习准备 ”、“课堂上的案例讨论与分析”和“课后完成案例作业报告”。

第二,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具有情境性、主体性、互动性、问题性、实践性等特点,但是最大的区别还是在于能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的对象是现成的知识和总结,学生只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后认真完成训练就可以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学生需要承担更大的学习责任,可任意采用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调查研究等方式自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和协作性及研究能力都能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高。案例教学因此而具有主体性价值、教育学价值和一定的社会价值。

第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对典型的地理现象(包括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剖析,达到对地理原理规律的深刻理解,进而举一反三,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地理学科基本知识和相关理论,认识到地理学科的特性,掌握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和相关技能。

地理案例教学基本上遵循以下流程:

教师:精选案例---讲解案例---重难点及学习方法分析---介绍学习资源、组织引导探究---改造扩宽案例---案例制作及实现---评价教学

学生:产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自主探究并取得成果---参与教学评价活动

在实践过程中,成功的案例教学需要克服一系列困难,包括案例选择、知识储备、表达陈述能力、机制保障等等。但是,在高中进行地理案例教学是完全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分析探究能力,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精力旺盛,对外部世界充满兴趣,有很强的求知欲,只要能创设出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地理课堂必将变得更加高效。

四、合适的教学设计是高效课堂的保障,地理案例教学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这些方面

①材料的独特性和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地理案例的可选择范围十分广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现象都可以用作案例的素材。地理案例应具有典型、直观、形象等特点,有值得关注和探讨的必要,地理学科的案例呈现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文字、图像图形、数据或者景观等多种形式。例如,在学习“北大西洋暖流和西北欧气候”这一案例时,可以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北大西洋地区的洋流运动,同时用图片展示北大西洋东西两岸自然景观的差异性,结合拉布拉多半岛和英国的气候示意图,呈现降水和气温数据。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查阅到更多与北大西洋暖流以及大西洋两岸气候有关的内容。以上多种呈现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投入和专注。

②启发性和主体性。教师在展示案例后,要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找出关键词,厘清逻辑循序,明晰相关概念,在此,要注意教师的责任是启发和调控,促使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学生是分析研讨案例的主体。例如,在学习“地中海式农业”这一案例时,先展示地中海地区的区域特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植被、交通、城市、人口等,然后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不同地区的农业景观图,将这些景观图与地中海式农业景观进行对比,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问题确定之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各组可以讨论同一个问题,也可以将一个问题分解,讨论不同的问题,最后汇总,得出结论。

③总结和拓展。案例教学的原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其作用就是总结出某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规律性原理,再实现应用方式上的迁移。因此,总结和拓展就显得格外重要。根据学生讨论和归纳的结果,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将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学生掌握分析同类地理现象的一般方法。以硅谷为例,从对硅谷的感性认识开始,结合时代特征和美国的政策导向等方面,引领学生对硅谷的崛起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高科技产业崛起的一般规律:大量高素质人才、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政策扶持等等。作为拓展,还可以让学生分析印度的班加罗尔、北京的中关村、武汉的光谷等国内外高科技中心成功和失败的地方。

案例教学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案例;选择;使用;分析;标准

法学理论课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以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众多法学之外的其他学科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既和其他社会学科的基础学科关联,又与实践性结合非常紧密,综合了民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等基础法律学科的法学知识,体系庞大,理论深厚,内容丰富,跨越度大,单纯的讲授式授课不能透彻地向学生传受课程的精髓,而克服困难的方法之一的案例教学法则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具有事半功倍之效和画龙点睛之功。但是在众多的繁杂的案例中如何来选取合适的案例,不是一个简单的随手拈来和即兴发挥的过程。而是一个精心选择和有的放矢的程序,其中有可遵循的主要原则,以及在此原则指导下的具体要求。

一、案例的选择

法学理论课程的案例选择具有一定的特殊要求,概因理论法学的抽象性与思辨性,所以在选择案例时需要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进行筹划,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效率为依据。

1.兴趣标准和能力标准

以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为依据,初步涉入法学殿堂的学生对于法学理论既有好奇心也有一定的门槛,毕竟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首先应结合教学中的热点、难点与关键问题迸行选择,案例选择适当,会使学生兴趣大增,信心大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这样既促进学生学习法律理论的主动性,也促进了学生积极地参与案例教学的自觉性。如果不是建立这个基础性原则上,即使是选择了非常经典而著名的法学案例,由于学生未能及时理解和感知,而导致学生不能理解和深刻感悟,则授课内容不能被吸收,具体案例也没能发挥相应的作用。

2.时代性与生活性要求

法学理论课程的抽象与高度概括性对案例选择题过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一开始授课时,对于初入门者来说,法律案例并非唯一的选择,生活中和社会上大量的法哲学和法理学问题都可以进入课堂进行法理学分析,这些案例是现实问题的反映,具有时效性,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制度深刻变革时代,法律又具有非常强的应用性和时代性,选择法学教学案例,应当紧紧把握时代特征。比如在正义问题的谈论中,可以引入公交车上座位的分配方式来解析,是排序原则还是需要原则等,既贴切生活,有分析生活,拉近了理论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充满了法理的内涵。

3.热点与焦点标准

有一种所谓的热点标准,是指教学案例是社会管理的热点问题,受普遍关注成为焦点。面对这些焦点案件,法学教学应当及时跟进,思考和回答热点问题。特别是那些当下发生的和身边发生的热点、难点和焦点事件都是法学分析的良好素材。尽可能地选取新闻时事报道的法律实践活动中的有关现象作材料,这样既可以保持新鲜感,将小小课堂与同学们所处的身边的大社会联系起来,使同学们感到不止是坐在课堂上,而且还是和时代、和地球的转动是同步的;又可以通过关注事物的发展来加以不断演化,形成一个可以不断利用的综合性比较强的源泉。选择这样的焦点案例,不仅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的拆迁安置补偿中的法律问题,而且也引发了受训对象的普遍热烈的讨论。几乎所有的受训对象都知道这个案件,绝大多数人都想在这个问题上发表意见和看法。关注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争论,有争论才会有是非,有是非争辩,才会有收获,也才能达到好的教学培养目标。当时发生的案件中并非是最为经典的案件,但是具有时效性的,能够与学生形成共鸣,容易得到学生的积极回应,并引导问题进入理论深层次的讨论。

4.案例应该具可分析性与展开的层次性

对于一些简单的要点分析,案例可以不做较高的要求,简单易懂而生活化的案例可以助于教学功效的发挥,但对于一些基本原理和原则性问题的处理需要对案例进行精心挑选。要求案例的选择必须能够体现法学理论课程的专业属性和专业深度,能反映和解决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对于专业性很强的理论问题和制度规范,开展案例教学时,应尽量选择具有一定难度且能体现专业性的案件作为例证。能够引出实践和理论的问题,是可以引发研究和讨论的。引发大家的讨论、争辩,才会有讨论、分析、研究的价值,才能够提高受训对象思辨的能力。

二、案例的使用

在具备一定数量和各种类型的案例的基础上,应对案例做不同的功能性分类,严格来说应该制定具体的表格或图表,分门别类地进行区分,针对性地使用。具体使用案例的规则,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案例教学法,首先应遵循必要性原则,案例选择和使用的根本标准是为了使受教育者接受课程内容,绝对不是为了某种授课风格的考虑。应当要有明确的教学意图作为组织线索。即案例的使用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而进行,确有必要方才采用。一定的课时总是有限的,过多与不恰当的案例的使用可能会喧宾夺主,淡化了问题的主旨。案例的使用应该紧扣书本的核心内容,以融通和化解课本主要内容为基本目的。

对于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与短处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案例教学法有着诸多显著的优点,但是如果不在适当的场合使用,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造成一定的负面效果。比如,案例本身与教材的理论内容相比,一般并不具备系统性和连贯性,那么在案例的使用中,首先应该有个基本理论线索的交代,然后才能用案例来融解疑难和坚硬的知识堡垒。那么案例的使用必须服从于基本理论线索的自然逻辑。案例的使用会占用大量的时间来复述和说明,而课时总量有限,法学基础理论不仅以民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等基础学科的基本原理为基础,还具有许多不同于的社会学科原理知识,跨度大过多运用费时耗力的案例教学法必然导致教学信息量的严重不足,案例教学只能发挥辅助和补充作用。

做到有的放矢,以目标取向决定行为选择,如何使用案例,案例的使用程度和面积,都必须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而服务,不能喧宾夺主,都应围绕教学的内容和目的而进行,要力保讨论始终围绕法学课程的教学目的进行,注意把讨论引导到相关法律问题的解决上去,并概括出与教学相关的法学理论知识,达到预期的法学课程教学目的。总体布局的要求则是主张在整个教材的布局上,案例的分配主要集中与主要的知识点和难点,案例教学的进行应当站在总揽全局的高度,对法学理论的整个教学内容进行宏观的把握和布局。

三、案例的分析

案例的分析是案例教学法的终点和重点,所有的案例必须在分析中获得讲授,在分析中被消化,被层层剥离和充分探讨。那么在分析时应该遵循的原则首先当是系统原则。案例的分析必须围绕教材总体的布局和思路展开,不能支离破碎或随意肢解。案例的解读虽然有不同的角度和去向,但都应围绕系统性原则有目的地展开,但也不能故意加以歪曲和延伸。一门课程所有涉及到的案例众多,案例之间并非毫无瓜葛的独立关系,而是有着内在逻辑的有目的使用,必须前后一贯,首尾相应,方能体现法学理论本身严密的逻辑性诉求,贴切课程本身强烈的说理性特征。

案例的分析方式也是一个值得与重视的问题,案例分析通常都是在讲授者的复述与分析中逐步铺开,受众一般只是简单地跟随着授课人的思路进行推展和思考,如此则有可能是重要的信息和关键性的论证说理被有意无意地简化或淡化,或者是讲授者自身的思维推进不一定满足学生的思维进展程度,造成脱节或延迟。那么讲授者应该采用鼓励和刺激受众参与案例的分析过程,讲授者有时是一个引导者和解说员的角色扮演,以受众的思维进度为速度,适当地辅助以导引和解释,在相互交流与沟通中实现案例本身的融解和助学功能。

案例讲授与分析自身应该多样化和生动化,讲授过程也应当适应受众的思维特点和能力发展之现实,是案例与其他手段进行结合,比如当下最为便捷的授课手段可以被有选择地拿来受用,多媒体和各种分析工具均可服务于既定目的。适当的跨时空比较和类比也能弱化案例本身抽象性的僵硬程度,因为许多案例并非服务于通俗与易懂的考虑,而是效忠于理论课程本身的主旨,从而使得案例本身也产生疑难度和理解的困难,通过经典案例与身边生活案例的通融于类比,是复杂的内容进一步融解到身边的事物中,是理解和顿悟成为更为便捷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姜伟国.案例教学中的互动策略——现代行政法学课堂教学改革[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1).

[2]徐学银.法学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标准[J].企业家天地,2007(12).

案例教学理论范文第3篇

1.1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精神实质

一是平等开放式讨论。平等开放式讨论表现为教师扮演与传统教学不同的角色。教师赋予学生课堂的话语权,成为学生发言的倾听者,使学生敢于、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激发学生继续思考,充当学生发言的沟通者,促进学生激烈辩论;学生思考与讨论的引导者,确保课堂讨论热烈和主题始终锁定教学目标,保障教学有序进行。二是多元发散的思维方式。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为了提供答案,而是营造氛围,使学生获取知识来源由传统的教师讲授拓展至案例自学、团队协作和教师的点评、总结。教学不再限于金融学的基础理论与知识,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重视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教师反复强调并使学生明白:面对同样的金融情景,永远不会有标准答案,答案因而是开放的、发展的和动态的,不同答案的差异在于与情景的匹配程度,让学生改变定向思维习惯。三是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和学生课堂积极性的调动,除了自我编写案例,教师往往会向学生征集案例。只有意识到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能动性,学生才能主动搜集资料提供符合要求和感兴趣的案例供教师选择。

1.2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者提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四要素,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强调知识的主动因素。金融学案例教学是指教育者遵循金融学教学目的要求,以真实事件为基础撰写的金融案例为素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情景中,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以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应达到运用语言和多种视听手段真实描述特定金融活动情景要求,以便学生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对金融活动、金融现象进行分析或解释,并提出方案。它不是通常的例子,二者的区别在于后者没有悬念,只是纯粹为支撑或理解某一观点。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以案例教学为基础,注重教学过程中不同类型、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尤其是中外)的案例比较。因而通过有利于学生对金融学知识进行有意义建构的多个案例情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组成团队主动进行资料搜集、比较分析和协作学习,借助讨论,根据间接经验建构出有关知识的意义。因此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成为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2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SWOT分析

2.1优势分析(StrengthAnalysis)

2.1.1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

为了让枯燥的金融学理论变得生动,案例对比式教学法针对性地引入实际发生的金融现象,让学生充当主角,扬长避短研究案例,提出观点,相互切磋,并鼓励、引导与教师平等辩论。同时利用案例的比较分析、点评与总结,使学生意识到在同一金融理论或思想指导下,背景不同,时期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也不同。这些都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1.2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与合作精神的培养

在学习金融学课程前,学生大多具备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知识,而金融学中的货币、信用、通货膨胀等内容是前面课程相关内容的深化,因此运用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容易激发学生联想,对比以前课程的论述,甚至让学生发散到更多学科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多学科多视角思考经济现象。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采用的案例,大多背景复杂、知识集成性强、跨度大,学生凭一己之力难以完成案例的阅读、研究尤其是比较分析,必须主动进行组合通过团队合作取长补短,方可高质量展开。

2.1.3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全局性、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教学过程的主动性和教学活动的创造性的有机统一。这要求教师必须采用综合性强、适用性广的典型案例,及时回答学生形形的问题,合理引导学生讨论,科学高效点评总结学生的对策,确保教学活动热烈有序。这些构成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挑战,应对挑战促使教师准确把握快速发展的金融学理论脉络,提高对金融现象的关注度,深化对货币政策、金融机构运行和金融改革等现实背后的理论认识,熟练驾驭课堂的技巧。

2.2劣势分析(WeaknessAnalysis)

2.2.1建立案例教学库的难度大

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案例教学库主要由任课教师创立。无论是金融学教材及其教辅资料,还是各高校金融学及其相关课程教学网站案例库,绝大多数是国外案例,且时效性不强。为实现案例的三大功能,我国金融学案例库应包含一定数量的国内典型案例。因此,精简、更新国外案例,选择、增加编写相当数量可与国际案例比较、鉴别和启迪的综合型与时效强国内典型金融案例,成为建立对比式教学金融学案例库的难题。

2.2.2传统文化背景与教育体制所形成的障碍

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强调个人主义、推理的力量、论辩、自我表现,鼓励质疑权威,这与西方社会推崇个人奋斗、宽容失败、鼓励冒险、自由、喜欢坦率直言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环境相一致。我国中庸思想影响深远,传统文化倡导尊长、礼貌与谦逊,当面怀疑他人观点,甚至质疑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目前教育体制仍为应试体制,强调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观和教育观,增加了大学生对基于能力中心的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不适应。传统文化背景与教育体制使我国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难以出现西方课堂上学生公开挑战彼此观点和质疑教师的活泼高效情形。

2.2.3耗时长与不适宜大班教学的限制

案例对比式教学法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是学生深入到案例的讨论比较中,这不可避免产生知识传授效率低耗用时间长的后果。本科金融学课程的总学时一般48学时左右,以货币资金运动、信用活动及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为载体,以货币政策和金融调控为手段讲授金融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而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经历,既有学时难以保证每章主要内容运用案例对比式教学法。以金融市场为例,先必须花一定的时间讲清楚金融资产等专业强的内容方可进行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同时为保证讨论比较的充分性和学生的参与性,20人左右的小班选择这一方式效果最好。我国高校教学课时减少容易增加难的困境和金融学大班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利于案例对比式教学的实施。

2.3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Analysis)

2.3.1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共识提供了机遇

随着高校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教育部质量工程的推进,教育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更要求课程授课情景化和拟真性,利用、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促进知识应用于实践。与此相适应,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日益受到高校、院系领导的普遍重视,在科研立项、经费保障、人员支持等方面受到照顾,这有助于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随着用人单位招聘对实践经验者优先的普遍推行,高校为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必须积累实践经验。重视实践教学逐渐成为高校的共识,而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可促使大学生重视和获得实践经验。这为案例对比式教学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2.3.2案例渠道拓宽,搜集编写便利

美国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相继发生,对政府、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形成了许多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如何趋利避害,众说纷纭,正是案例分析和比较的极好话题。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投资理财问题的大量涌现,金融学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体围绕股票债券等金融投资开设专栏节目,利用网络开设投资咨询服务;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拓宽与加强,国内高校吸收国外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研究的最新成果更容易。这些为金融学案例收集和编写提供了素材和经验,有利于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顺利开展。

2.3.3教育经费持续追加,教学形式多样化

随着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的颁布和近些年的执行情况,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呈增长趋势,目前已达到4%,这为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奠定了物质基础。搜集资料、邀请专家学者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等都需要资金,而各级政府对教学科研经费投入的持续增长,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将受益匪浅。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实践和研究的深入,在课堂讨论之外,诸如小组讨论、辩论会、情景模拟、学生自行准备案例与教师讨论等教学形式都可被引入,使这一教学法在形式上更加多样,为巩固、提升教学效果创造了条件。

2.4威胁分析(ThreatsAnalysis)

2.4.1保障制度措施缺失

制度的建立是推动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可靠保证。目前有关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工作量核算、案例对比式教学法质量评估和案例对比式的案例资源库建设以及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经费保障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的制度举措匮乏,严重挫伤采用这一教学法的教师热情和积极性,加剧他们对克服案例对比式教学法高风险的巨大付出而没有回报的担忧。比如可能因学生不适应而影响教学评价和教学进度,甚至不利于教学薪酬和职称评定。

2.4.2投入不足和师资力量薄弱

与单纯的课堂讨论不同,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需要较好的软硬件环境。比如计算机房成为专业实验室不可或缺的部分,还应配备必要的软件以保障较好地模拟实际金融运行,目前教学设施还难以达到基本要求。这一教学法要求教师既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高超的驾驭课堂能力。同时满足两方面要求的教师通常不愿意留在高校,导致高素质教师流失。部分高校教师资源不足,不能有针对性的对教师进行实践方面培训。师资现状堪忧。

2.4.3实践存在偏差

由于对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的关系认识不当和前者的理论实质认识模糊,教学出现如下情形:一些教师引入金融学案例,视案例比较为理论讲解的必要环节,甚至等同举例教学;一些教师过多使用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忽视甚至抛弃传统讲授法,导致学生的金融理论体系不完整。在课堂上使用案例时,或者表现为包办,案例展开全过程容不得学生的质疑,难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或者放任,听而不评,听而不言,缺乏引导作用。完整的案例对比式教学法过程因而缺失,学生误认为其与案例教学、举例教学大同小异,课堂吸引力不强。

3完善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思考

3.1夯实教学基础,正确对待传统教学

个人思维与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相应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这一基本前提,只有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才可能达到预期的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效果。一些理论知识难以通过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展开,事实上片面推行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必然造成学生无法掌握金融学的知识结构全貌,也无法严谨专业到位地分析现实问题,从而难以满足招聘单位的人才要求。考虑到目前紧张的金融学课程学时,以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左右将课程最重要和学生必须运用的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完成较适宜。因此,教师在实施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前,应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掌握案例必备的金融学理论知识。

3.2强化案例资源库建设和金融学科教师培训

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的重大项目应向金融学案例编写倾斜,加大相关项目立项和推进的力度;高校间应尽快建立交流合作机制,共同开发建设金融学案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以本土金融案例为基础,结合境外案例,拓展案例源泉,通过比较分析提升案例资源库编写质量。建议组建教授牵头、中青年教师搭配的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团队,邀请实践经验丰富、金融理论功底深厚的专家与知名人士参与教师培训,选派有潜力的主动性强教师到案例对比式教学法效果明显的国外高校研修,创造条件让教师开展这一教学法的研究,奖励教师到金融机构挂职锻炼。

3.3促使学生更新观念,改变学生的考核机制

鉴于国内大学生对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不完全适应,高校应多途径宣传这一教学的必要性和作用,促使学生解放单一的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思想,善于通过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而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教师因势利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学会扼要突出重点地论证自己的观点,理性辩论和科学对待不同的意见或质疑,营造案例对比式教学法适宜的文化氛围。为了使学生自由组合的团队活动、学生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的确定、学生成绩的评分标准等与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进行紧密联系,教师应强调学生的课前准备,引导学生的课堂讨论与监督学生的课后总结,在学生考核方面强化学生平常表现的跟踪与记录,大幅度提升课堂表现占金融学课程成绩的比重,减少学生教学过程中的搭便车行为。

3.4加快强制度建设,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高校院级机构领导应设法建立专兼结合的组织机构,统筹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制度建设以激励教师积极实践这一新型教学法,比如尽快制定案例编写工作量的计算与相应报酬办法,从物质与精神方面鼓励教师投身案例的编写、研究和教学中,在教师评价中加入教师案例对比式教学法设计与实施的评价内容与标准,并在评奖、考核和晋升中适度倾斜;通过制度设计在教学时间安排、场地安排、教学保障和金融学专业实验室建设等方面为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开展创造条件。

案例教学理论范文第4篇

保险学是以保险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法律两个方面揭示其本质及其运行和管理的内在规律性,阐述保险产品特征及其经营管理实务知识的一门学科。保险学课程教学除了具有明显的理论性,还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在教学中要力求实现保险理论与保险实践、保险国际惯例与中国实际、保险创新与保险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高度结合。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难以适应保险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要创新教学方法,在保险学课堂中引入案例教学,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努力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及独立分析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环境。

二、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

案例教学(caseteaching)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其产生于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构建主义源于认知心理学,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LAGET)提出。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单是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学习结果不是学生接受了知识,而是学生个体知识经验得到了改组。为此,倡导教学需要重视情境、协作、会话与意义建构等因素。其中,情境是基础,协作是关键,会话是纽结,意义建构是目的。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案例本身就是情境。在案例的情境中,存在着矛盾与冲突,而冲突与矛盾的解决要经过讨论、会话。在会话过程中,同时发生着协商与反思,往往需要通过人际交流与合作,达成共识。藉此,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以及对相关专题的调查、研究,学生个体知识和经验在与实际问题相互结合、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得到了改组,知识进行了重新的建构。

(二)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个体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种。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系统表征。产生式系统中涉及了某些内部目的、内部认识过程和内部知识,要求有目标驱动、集中注意、激活记忆和思维,调动原有的有关知识结构。产生式系统由多个产生式组成,处理复杂的问题需要产生式系统完成。这些产生式系统经过练习后储存在人脑中,保存为解决问题的技能。陈述性知识最初以命题网络的形式组成,在多种练习下,再转化为以产生式的方式表征,最后形成产生式系统。案例教学能够突出形成学生的程序性知识和产生式系统。为了解决案例内隐或外显的问题,学生必然独自地搜索、查找、阅读、理解和分析资料,获取信息,提炼观点。整个过程无形中助长了自学习惯的形成和自学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交往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案例教学是帮助学生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转化为产生式系统的有效方法。

(三)迁移理论

莱文的迁移假设理论认为,当一个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提出和检验一系列的假设,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思考顺序和假设范围。这种通过假设形成的思考顺序和假设范围会影响以后类似问题的解决,迁移到以后的问题解决活动中去。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发放案例材料后,一般都附有相关的问题。学生则以“当事人”的身份去处理案例中所面临的问题,寻求解答。学生通过阅读案例材料,查找、搜集与案例有关的信息,提炼自己的观点,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讨论,这一过程同时也就是运用所学原理、概念、方法等理论知识,形成对案例中问题的解决办法的假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的实际问题有效结合起来而形成学生自己的经验与理解。

三、保险学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大量的教学案例一般都来自于保险的实际业务,真实性、趣味性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做出判断,得出结论,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从而使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并学会解决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以弥补实践的不足和实际运作能力不够的缺陷。另一方面,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后,通过教师的总结归纳,再从实践回归到理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会更加深刻与全面。

(二)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保险学案例分析中,教师通常不给出标准答案,即便是告诉学生案例中的实际做法,也不意味着这种做法就是唯一的正确答案,事实上也不存在什么绝对正确的答案。只要每个方案能够自圆其说,论据充分,可以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方案。保险案例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学生发挥创造性的空间大,不拘泥于某一思维倾向,可以拓宽学生思路,积极思维,想方设法地研究分析、解决问题。这种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议论思考的自主学习办法,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要求的。

(三)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沟通

案例教学过程中经常要分组讨论,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交流辩论。藉此,案例问题的解决能够被学生切实认知,学生自身存在的知识、技能等问题也能够在协作过程中利用思维冲突及反思、在意义建构过程中不断得到解决,所以讨论的过程也是一个人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相互沟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说服别人以及聆听他人、综合他人智慧的能力。

(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案例教学是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式活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教师不仅要有广博而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不仅要熟悉保险业务的实际操作,还要熟悉相应的政策法规,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密切关注保险市场的风云变幻,以便给学生提供最及时和最生动的实践案例。因此,通过案例教学,特别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总结,可以使教师把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或得到的启示升华到理论高度来认识,这样,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也使教师积累了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学水平。

四、保险学课程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一)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或设计合适的案例

教师应明确《保险学》教学目标,结合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和相关知识要点选择或自行设计合适的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来源可以是教师从相关资料、网络,或深入保险实务部门收集的,也可以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设计的。从内容上看,保险学课程的教学案例的选择应遵循理论性、多样性、典型性、及时性等原则。理论性是指应选择那些蕴涵保险理论的案例进行研讨,通过提问、讨论、归纳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多样性要求案例尽量涉及保险领域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通过案例学习熟悉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实务;典型性是指案例的选择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切实揭示保险概念、理论和原理。这样才能使学生以一种历史的、国际的和现实的分析视角,灵活掌握和运用学到的知识;及时性是指选择的案例要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感,能够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和保险改革发展实际,吸收保险研究的新成果,反映保险市场的新动向,让学生不仅掌握保险专业的基本原理,而且还能紧跟保险业发展的脚步,站在时代的前沿,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视野。

(二)通过精炼的讲述带领学生阅读分析案例

学生阅读分析案例是保险学课堂案例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将精心准备好的案例及相关的问题下发给学生,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可以把网络中一些与教学案例有关的网页通过超级链接的方式制作在多媒体课件中,在授课时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展示出来。学生通过对案例材料进行阅读,了解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情况,分析案例的具体内容,为下一步的讨论做好铺垫。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往往要讲述案例的内容,但讲述一定要精炼。因为一方面课堂时间有限,如果为讨论其它事实而挤占了主要问题的讨论,就可能无法完成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如果牵扯到的知识点太多会扰乱学生的视线,造成思维上的混乱和疲惫,不利于知识的传授。所以教师在组织保险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是在讲述案例的时候,就要凭借自己的保险学知识,将纷繁复杂的案件事实精心“梳理”与“剪裁”,然后再描述给学生,以提高课堂效率。

(三)通过启发式设问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案例讨论的主体是学生本人,通常我们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个人案例分析;然后小组讨论形成统一意见,最后全班交流、辩论,找出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案例讨论中,教师尽管不是主体,但要发挥主导作用,即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应变能力。在讨论掌握上,教师要力保讨论沿预期的轨道进行,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并引导出与论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力争使每个学生都切实做到有效参与。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启发式设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设计提问时要做到以下方面:提问要少而精,有的放矢。在设计提问时,所提的问题要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教学目的服务,不能杂乱无章。问题过多易使课堂讨论流于散乱,不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和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知识。案例提问要有层次性,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差异性。学生认知的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案例问题的设计应由易到难、逐渐深入,利用不同的问题诱导学生对知识各个层次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达到全面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四)善于总结,准确点评案例

总结、点评阶段是保险学案例教学的最后阶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这个阶段教师必须通过学生的发言了解讨论的效果,必须要求学生将案例与理论结合起来,归纳出一般性的理论观点,教师必须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肯定那些好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对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给与适当表扬,形成激励效应;并指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对基本知识和观点做进一步的深化、拓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尚需深入思考的问题;最后,教师还要要求学生写出书面案例分析报告,从理论的高度,重新回顾、审视案例的讨论经过和解决方案,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效果。

摘要: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保险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双重特征,引入案例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选合适的案例,做好课前准备,全面把握好案例教学的课堂环节。

关键词:保险学;案例教学;保险案例

参考文献:

[1]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孙军业.案例教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3]刘子操,刘璐.案例教学在保险课程教学中的推进与设计[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1).

[4]叶晓凌.论我国高校保险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3).

案例教学理论范文第5篇

我们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被动地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充分的提高和发展。而案例教学法主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主要是让学生围绕案例进行准备、分析、讨论,最后得到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围绕教材进行的知识传授有很大区别,主要体现在:

1、教学主体不同。案例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围绕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能力培养,学生处于主要地位,教师只是教学案例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课本知识为主,教师处于主要地位,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2、教学目的不同。案例教学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交流,得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这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环境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传统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讲授理论为主,举例的目的只是让学生理解一些较难理解的理论。

3、教学模式不同。设计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占主要地位,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所有教学活动如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等都是围绕案例展开的,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占主要地位,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交流,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强,知识系统学习效率比较低。

二、案例教学的设计要求

由于案例教学的开展要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因此在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案例的讨论和分析中。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源于现实生活或将来走向社会时将会遇到的实际情况或问题,培养学生通过对已有(或已收集)信息的搜集、加工和整理。启发及鼓励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充分表现自己,锻炼自己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胆量、快速反应的能力等。

2、设计案例要具有情境性和启发性。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等对教学案例所涉及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的教学案例,如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及理解案例中的关系,最终得出合理、准确的结论。

3、案例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选择适合运用案例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案例为主线,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案例从选择、设计到如何运用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再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

结论

我们利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在完全理解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选择适合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内容,根据学校所提供的教学条件对教学过程进行思考;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的技能及理解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第三,教学案例的呈现形式一定要符合教学的特点,案例的描述过于理论化或过于通俗都会使案例教学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最后,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组织案例分析和讨论,切实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不断地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体系,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案例教学理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法学理论教育;应用

中图文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34(2016)01-0065-02

在20世纪90年代后,案例教学法成为我国各大高校法学理论教育法的主要改革方向,但在将近20年的改革中,我国法学理论教育中采用的案例教学法面临着很多困难,这些困难直接影响着各大高校法学理论教育教学的效果。在实践案例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案例教学法产生了很多疑惑。本文主要从案例教学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研究,探索案例教学方法在法学理论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探索案例教学法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在法学理论教育中的价值

(一)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在法学理论中,学生需要学习与法律条款、法学理论、法学概念等等相关知识内容,相对来讲法学理论知识比较枯燥泛味,很难以激发起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但在案件教学方法中,丰富的教学素材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于法律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际案件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会发表任何建议,学生必须自己根据案例所提出的问题,展开研究和分析,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1],同时需要充分说明此方法是否具备合理性和合法性。所以,在课余时间内,学生需要收集大量的法律法规数据和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可不断加强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交流和互动,在交流中,共同提高自身的法律知识水平,进一步达到法学理论教学的预期效果。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无论从专业性上来讲,还是从实践性上来讲,法学都是一门要求较高的学科。法学理论教育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实践性和专业性的人才。在法学学习过程中,既需要保证学生在学习中学习到相应的法律知识,也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可能太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司法实际操作能力,虽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具有具备的法律思考能力,但是却没有进行相应的法律实践,没有接触过法律实际案例,学生也不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不但要求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也注重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联系,综合运用在实际生活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为他们将来从事与法学相关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案例教学法在法学理论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一)案例教学系统的构建

传统的案例教学法主要包括如下几种方法:案例分析法,所谓的案例分析法其实是分析成文法和研究案例,并且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诊所式教育,所谓的诊所式教育方法也就是在行动中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和监督下,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法律活动进行法律学习,这就要求构成一个综合形式的案例教学模式,将审判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模拟法庭形式等等相结合,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促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案例,并且要求学生独立进行操作和研究,比如选取案例、自由辩论、组织模拟法庭等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不但要让学生能够真正运用法律条文,也能培养学生自身的问题意识,在研究案例中寻找问题和发现问题,然后进行深度的理论思考。判例式教学,所谓的判例式教学也就是指在英美法体系中占统治阶级地位的教学方式,在判例中隐含大量的英美普通法系法律规则,因此,教师可以将判例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结合各种教学方法,促使案例教学方法更加完善,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广泛关注,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帮助他们养成主动学习和判断思考的能力。

(二)选用贴切实际的课程案例

1.结合生活实际案例。在实际课堂中,很多法学教学都习惯引用人民法院选编的案例或者是新闻媒体报导的案例。可以说这些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真实性,案例内容上也体现出知识点的联系性、综合性。所以,这些案例具有较强的可分析能力以及说服能力,更加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但是这种类型的案例也存在着很大问题[3],新闻媒体所报导的案例因为媒体特点直接决定了新闻内容的偏向性和不完整性,这直接导致分析案例与真实案例的客观结论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另外,真实案例的内容是非常复杂的,这种类型的案例无法分清楚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甚至在分析案例过程中,经常会运用到没有学习过的法学理论展开分析,因此,这种类型的案例并不适应作为教学素材直接使用。2.教师运用自身实际参与的案例。对于那些教学丰富的教师,他们会选择自身参与过和办理过的案例进行教学,这些教师在工作中亲自参办过很多案件,可以说他们有着非常丰富的案例经验。选用这种类型的案例,最大优点就是讲授者亲身实践过,无论是案例的内容,还是案例的处理情况,讲授者自身都非常熟悉。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在讲授案例时更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选用这种类型的案例,实际上是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在高等院校中,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并不多[4]。因此,各高等院校可以根据自身法律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各种类型的案件处理中,这样既可以提高整体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可以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

(三)及时更新案例库

首先,从案例内容上来讲,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进行案例设计,更加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也有浓厚的兴趣深度思考案例。同时,想要保证优质的案例在教堂上充分发挥作用达到教育教学的效果,这就需要对优质案例进行科学设计,一方面,尽量选取真实案例,并且还原案例的真实状态。在叙述案例事实部分时,不能单单是法院所认定的部分,也尽可能的还原被告和原告所提供的证据和材料,教师积极鼓励学生思考怎样认定法律事实,不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一方面上,案例问题的合理设计。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采用一问一答的互动方式,既培养学生分析法律问题能力,也提供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这样学生就会了解如何处理法律纠纷。其次,做好更新案例库的工作。当前,我国每一年都会出台很多新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所以建设案例库并不是一件短时期内的事情,这就要求高校法学教师做好更新案例的工作,以备不时之需。更新案例教学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方面要做好典型案例的搜集工作,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可以运用新法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及时更新涉及法律条例变动的案例,运用新的司法解释和处理案件,提高案例库的准确率。

(四)课程考评制度的建立

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完备的案例库最终需要人们充分运用,所以健全相关鼓励机制和考评课程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一是,从教师层面上来讲,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科研是我国各高校考核教师绩效的主要方法,采用这种考核绩效方法,导致教师不重视改革教学理论教育方法,也不会进行司法调研或者进行社会实习等等。在考核高校法学教学的绩效成绩时,应该考核教师的司法实践能力,从而督促教师展开相应的司法实践,达到案例教学的预期效果。二是,从学生层面上来讲,案例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相关学习任务和讲授相关内容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同时还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在分析案例时保证有理有据。但从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课前准备情况来看,情况不容乐观,很多学生在课余时间很难以主动进行搜集与案例分析相关的信息和内容,想要改变学生这一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就应该建立考评体系,并且保证考评体系的合理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进行打分,课堂表现分数与期末考试成绩挂钩,这样学生想要在期末取得优异的成绩,不得不主动搜集与案例分析相关的资料,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各大高职院校,在法学课堂上,教师主要讲授法学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重视法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法学实践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具备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在毕业后不具备处理法律案件的能力。所以,在法学理论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度研究每一门法学课程的特征,针对性的展开案例教学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丽霞,徐忠颖.法学课程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设计--以国际法课程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1):152-154.

[2]吴斌,缪锌.服务性学习指领下基层应用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以四川理工学院为例[C].中国法学理论教育研究2013夏季论文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48.

[3]宋高初.论法学理论教育案例教学法[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102-105.

[4]闫仁河.论法学案例教学法若干问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2):94-95.

案例教学理论范文第7篇

关键词:保险学;案例教学;保险案例

一、问题的提出

保险学是以保险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法律两个方面揭示其本质及其运行和管理的内在规律性, 阐述保险产品特征及其经营管理实务知识的一门学科。保险学课程教学除了具有明显的理论性,还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在教学中要力求实现保险理论与保险实践、保险国际惯例与中国实际、保险创新与保险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高度结合。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难以适应保险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要创新教学方法,在保险学课堂中引入案例教学,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努力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 以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及独立分析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环境。

二、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

案例教学(case teaching)起源于20 世纪初的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其产生于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构建主义源于认知心理学, 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laget)提出。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单是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 更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学习结果不是学生接受了知识,而是学生个体知识经验得到了改组。为此,倡导教学需要重视情境、协作、会话与意义建构等因素。其中,情境是基础,协作是关键,会话是纽结,意义建构是目的。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案例本身就是情境。在案例的情境中,存在着矛盾与冲突,而冲突与矛盾的解决要经过讨论、会话。在会话过程中,同时发生着协商与反思,往往需要通过人际交流与合作,达成共识。藉此,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以及对相关专题的调查、研究,学生个体知识和经验在与实际问题相互结合、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得到了改组,知识进行了重新的建构。

(二)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 个体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种。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系统表征。产生式系统中涉及了某些内部目的、内部认识过程和内部知识,要求有目标驱动、集中注意、激活记忆和思维,调动原有的有关知识结构。产生式系统由多个产生式组成, 处理复杂的问题需要产生式系统完成。这些产生式系统经过练习后储存在人脑中,保存为解决问题的技能。陈述性知识最初以命题网络的形式组成,在多种练习下,再转化为以产生式的方式表征,最后形成产生式系统。案例教学能够突出形成学生的程序性知识和产生式系统。为了解决案例内隐或外显的问题, 学生必然独自地搜索、查找、阅读、理解和分析资料,获取信息,提炼观点。整个过程无形中助长了自学习惯的形成和自学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交往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案例教学是帮助学生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转化为产生式系统的有效方法。

(三)迁移理论

莱文的迁移假设理论认为, 当一个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提出和检验一系列的假设,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思考顺序和假设范围。这种通过假设形成的思考顺序和假设范围会影响以后类似问题的解决,迁移到以后的问题解决活动中去。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发放案例材料后, 一般都附有相关的问题。学生则以“当事人”的身份去处理案例中所面临的问题,寻求解答。学生通过阅读案例材料,查找、搜集与案例有关的信息,提炼自己的观点,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讨论,这一过程同时也就是运用所学原理、概念、方法等理论知识,形成对案例中问题的解决办法的假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的实际问题有效结合起来而形成学生自己的经验与理解。

三、保险学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大量的教学案例一般都来自于保险的实际业务,真实性、趣味性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做出判断,得出结论,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从而使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并学会解决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 以弥补实践的不足和实际运作能力不够的缺陷。另一方面,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后,通过教师的总结归纳,再从实践回归到理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会更加深刻与全面。

(二)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保险学案例分析中,教师通常不给出标准答案,即便是告诉学生案例中的实际做法, 也不意味着这种做法就是唯一的正确答案,事实上也不存在什么绝对正确的答案。只要每个方案能够自圆其说,论据充分,可以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方案。保险案例涉及的知识面广, 综合性强,学生发挥创造性的空间大,不拘泥于某一思维倾向,可以拓宽学生思路,积极思维,想方设法地研究分析、解决问题。这种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议论思考的自主学习办法,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要求的。

(三)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沟通

案例教学过程中经常要分组讨论,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交流辩论。藉此,案例问题的解决能够被学生切实认知,学生自身存在的知识、技能等问题也能够在协作过程中利用思维冲突及反思、在意义建构过程中不断得到解决,所以讨论的过程也是一个人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相互沟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说服别人以及聆听他人、综合他人智慧的能力。

(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案例教学是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式活动, 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教师不仅要有广博而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不仅要熟悉保险业务的实际操作,还要熟悉相应的政策法规, 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密切关注保险市场的风云变幻,以便给学生提供最及时和最生动的实践案例。因此,通过案例教学,特别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总结, 可以使教师把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或得到的启示升华到理论高度来认识,这样,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也使教师积累了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学水平。

四、保险学课程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一)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或设计合适的案例

教师应明确《保险学》教学目标,结合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和相关知识要点选择或自行设计合适的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来源可以是教师从相关资料、网络,或深入保险实务部门收集的,也可以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设计的。从内容上看,保险学课程的教学案例的选择应遵循理论性、多样性、典型性、及时性等原则。理论性是指应选择那些蕴涵保险理论的案例进行研讨,通过提问、讨论、归纳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多样性要求案例尽量涉及保险领域的各个方面, 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通过案例学习熟悉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实务; 典型性是指案例的选择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切实揭示保险概念、理论和原理。这样才能使学生以一种历史的、国际的和现实的分析视角,灵活掌握和运用学到的知识;及时性是指选择的案例要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感,能够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和保险改革发展实际,吸收保险研究的新成果,反映保险市场的新动向,让学生不仅掌握保险专业的基本原理, 而且还能紧跟保险业发展的脚步,站在时代的前沿,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视野。

(二)通过精炼的讲述带领学生阅读分析案例

学生阅读分析案例是保险学课堂案例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将精心准备好的案例及相关的问题下发给学生,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师可以把网络中一些与教学案例有关的网页通过超级链接的方式制作在多媒体课件中, 在授课时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展示出来。学生通过对案例材料进行阅读,了解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情况,分析案例的具体内容,为下一步的讨论做好铺垫。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往往要讲述案例的内容,但讲述一定要精炼。因为一方面课堂时间有限,如果为讨论其它事实而挤占了主要问题的讨论,就可能无法完成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如果牵扯到的知识点太多会扰乱学生的视线,造成思维上的混乱和疲惫,不利于知识的传授。所以教师在组织保险案例教学的过程中, 首先是在讲述案例的时候,就要凭借自己的保险学知识,将纷繁复杂的案件事实精心“梳理”与“剪裁”,然后再描述给学生,以提高课堂效率。

(三)通过启发式设问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 案例讨论的主体是学生本人,通常我们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个人案例分析;然后小组讨论形成统一意见,最后全班交流、辩论,找出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案例讨论中,教师尽管不是主体,但要发挥主导作用,即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应变能力。在讨论掌握上,教师要力保讨论沿预期的轨道进行,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并引导出与论题相关的理论知识, 力争使每个学生都切实做到有效参与。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启发式设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设计提问时要做到以下方面:提问要少而精,有的放矢。在设计提问时,所提的问题要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教学目的服务,不能杂乱无章。问题过多易使课堂讨论流于散乱,不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和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知识。案例提问要有层次性,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差异性。学生认知的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案例问题的设计应由易到难、逐渐深入, 利用不同的问题诱导学生对知识各个层次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达到全面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四)善于总结,准确点评案例

总结、点评阶段是保险学案例教学的最后阶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这个阶段教师必须通过学生的发言了解讨论的效果,必须要求学生将案例与理论结合起来,归纳出一般性的理论观点,教师必须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肯定那些好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对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给与适当表扬,形成激励效应;并指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对基本知识和观点做进一步的深化、拓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尚需深入思考的问题;最后,教师还要要求学生写出书面案例分析报告,从理论的高度,重新回顾、审视案例的讨论经过和解决方案,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 孙军业.案例教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3] 刘子操,刘璐.案例教学在保险课程教学中的推进与设计[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1).

[4] 叶晓凌.论我国高校保险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3).

案例教学理论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当前,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改革的一个重要模式。但前期的案例教学还停留在面对全体高校学生的共性研究上,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主要研究思政课案例教学专门化的问题,针对音乐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探讨音乐院校学生的特点和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案,为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深化与发展找到新的突破,也为其他专业院校(如艺术院校、体育院校、医学院校等)的思政课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一、我国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背景研究

案例教学法是指某一课程中,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把社会实践中较典型的,具有一定程度疑难性的真实案例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分析、研究,并解决问题,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起源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选取的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成效。这种案例教学法到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21世纪的教师》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 [2]。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之事。目前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当中,如法律学、管理学、行政学等,都引入了案例教学的方式,在这方面的研究也颇多。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案例教学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育没有完全发挥其育人作用,究其原因,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法简单传统、照本宣科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思政工作者都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积极谋求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学者也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尝试通过案例教学,给予学生实实在在的情景体验和脑力冲击,利用案例教学高度的拟真性、灵活的启发性、鲜明的针对性等特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热情参与,从而提升思政课的效果。理论上,各学者分别从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方式方法、具体程序、应注意的问题等各个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而在实践方面,大连理工大学对案例教学的探索走在了全国各高校的前面。该校在1998年就开始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成立了大连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究中心,主编了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案例教学教材《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而在实行案例教学后针对学生满意度的问卷调查也表明,该校绝大多数学生对案例教学持欢迎态度。2008年11月26日,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主办的“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讨会”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来自全国27个省市的150多名专家学者重点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编写和使用以及案例教学的开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可见,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教学可资借鉴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开展应注重因材施教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只有了解教学对象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将案例教学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英国伯明翰大学的拉埃丁(Richerd·Riding)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材料的表征方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即学生的认知风格与学习材料的表征方式匹配与否,将直接影响学习结果[3]。每一个学习者的认知风格,既有其优势、长处,有利于学习的一面,又有其劣势、不足,不利于学习的一面。当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特征与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相匹配的时候,便能够做出主动的努力。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很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尽管“因材施教”这一概念并非孔子本人提出,是宋代朱熹在总结孔子教学方法时归纳出来的,但其“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确实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论语》曾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认识到,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鲁、缓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在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因材施教的思想尤其重要,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之中,不同认知类型、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智慧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三、音乐院校学生特点与需求研究

目前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所进行的研究尚未深入和系统,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搜索相关文章也并不多,而且这些文章几乎都是面向所有的高校学生,只有一两篇是针对高职院校,针对音乐院校学生案例教学手段的文章尚为空白。而事实上,音乐院校学生与其他综合性大学以及高职高专学生的差异性是比较大的,个性特点和知识结构都比较独立,因此,面向音乐院校学生的案例教学必定不同于其他高校,需要做专门化的研究。

作为音乐院校的学生,其教育背景、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各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思政课案例教学实施的效果。艺术院校的学生人文素质相对偏低,他们对于政治理论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往往低于一些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太过于艰深的概念原理往往让他们抓不住要点也毫无兴趣。但另一方面,因为受到音乐艺术美的熏陶和艺术表演的训练,音乐院校的学生大多思维活跃、大胆活泼、敢于表现自己,这对于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的案例教学而言,是非常有利的。音乐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应该恰当地把握学生群体的优势和劣势,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利用学生的特长,把握学生的认知风格,找到适合艺术学生的案例教学方法。

音乐院校案例教学的功能不但在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更在于通过各种真实案例的接触,能够明白社会的道德原则与行为规范。而作为学生本身,由于大多数时间都用于专业技术的训练,对社会生活往往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离和脱节,对案例教学所承载的丰富内容有着内在的需求。音乐院校学生是未来社会音乐文化的创造者或传播者,他们必须真正的了解这个社会,认识这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明白这个社会的真实需要,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的优秀作品。音乐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多从事文艺工作,他们的思想相对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往往更加自由和无拘无束,利用思政课帮助他们塑造崇高的艺术精神和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认识,使其成为德艺双馨的人才,是音乐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四、音乐院校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案研究

第一,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具有可行性。笔者通过课堂实践,证实了音乐院校的思政课运用案例教学的手段,可以增强政治理论在学生心目中的理解和共鸣,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政治课的效率,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值得大范围的运用和推广,使其成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

第二,思政课案例教学应贴近音乐院校的实际。思政课案例教学不仅要注重课本知识的理解,更要注重贴近音乐院校学生的实际。音乐院校学生主要关心的领域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文化和艺术生活方面,这是音乐类学生生存发展的大环境或者说未来环境;二是大学生群体的状况和经历方面,尤其是艺术院校学生的状况,这是音乐类学生生存发展的小环境或者说现实环境。这两个环境与音乐院校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息息相关,故最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第三,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应侧重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大学生对社会的接触是间接的,艺术院校的学生也是如此,学校生活的实际决定了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的机会非常有限,要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并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来正确的理解这个社会,案例教学是重要的手段。案例教学的取材可来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要在贴近学生实际的前提下,深入挖掘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正确社会观念的引导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通过思政课堂的潜移默化,提升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四,思政课案例教学应注重音乐院校学生的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道德建设是主要的内容,演艺圈作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其道德示范作用不可小觑。音乐院校学生是未来的演艺工作者,他们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对今后中国音乐艺术领域的道德水平有直接的影响,在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中间也会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第五,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应灵活多样。案例教学的方式很多,可以是老师举出实例让学生思考分析,也可以是播放视频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也可以是抛出一个辩题让学生相互争论。老师在组织案例教学的时候应该灵活多变,但要注重教育性、娱乐性、知识性的统一,尽量做到案例的展现生动直观,问题的提出引人思考,得出的结论清晰明了,既要让学生乐于参与,又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收益。

目前,各高校均在大力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而案例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共性方面已取得重要的成果。本文从音乐院校的个性入手,探寻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的个性特征及方式方法,能为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深化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也为其他专业院校(如艺术院校、体育院校、医学院校等)的思政课改革找到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刘斌.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J].科学教育家,2008,(6).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案例教学理论范文第9篇

关键词:情知教学;信息技术;课堂

一、 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教学资料不断丰富,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不断深入,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我们一线教师以及广大教育研究者值得深思的问题。其实早在80年代初,大连市教育家冷冉先生借鉴古今中外教学论的精华,同时总结我市50多位优秀教师经验,提出了情·知教学理论,这一理论已经明确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近日来,大连市开展了学习冷冉先生的教育思想,笔者对情知教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际,把情·知教学理论应用到其中,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二、 情·知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案例分析

情知教学理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把认知因素和情性因素辩证统一起来,把认知观点和情感论观点加以整合,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均作为课堂教学目标加以实现,从而提高课堂绩效。结合情知教学理论的学习,笔者对信息技术课堂分析如下:

1.从容淡定,让微笑之花永绽放

其实信息技术原本是冷冰冰的技术,缺少一定的人为情感,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上培养学生的情感因素,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思考的。在笔者的课堂上,微笑的表情是一直存在的,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教授曾这样说:“教师的微笑对学生来说,是理解,是信任,是鼓励,是宽容,他们从微笑中感受着老师的爱,对生活充满了自信。教师的微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笑容,是暖暖的阳光……”,所以教师的微笑就像是一面镜子,照亮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阳光的课堂中快乐的学习,只有教师有亲和力,学生有活力,课堂才能有生命力。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挑战的动机

信息技术的课堂中,主要是技能操作类的过程。在课程的导入时,如何有吸引力的导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可以说对于课程进展至关重要。在《建立工作表》一课中,笔者在上课前播放陈一冰在参加吊环比赛的精彩瞬间,将这个课程设计成一个小小奥运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十只手指管键盘》的课程前,先表扬学生,“我们学习画图程序使用,同学们都很聪明,画出来一幅幅漂亮的作品,那你们还记不记得,画图的时候,应用最多的设备是什么?”通过鼠标输入设备功能的不足,引入键盘这一输入设备,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对键盘学习的热情。

3.小组合作与竞争机制,创建生生互动、组组评比的平台,让学生勇于挑战

21世纪最需要的就是人才,但是这人才是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的。小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竞争意识。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团队的合作下,学生们可以勇于接受挑战。

在《十只手指管键盘》的课程中,让小组同学合作,找出键盘中的成员总数,通过实际操作,分析出键盘各个分区的功能,让学生体会小组合作的乐趣,让他们在交流中体会分享的乐趣,在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在此课程中,笔者设计了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对各小组有一定的评价,同学们在每次评价之后都有着不服输的精神,斗智斗勇,信心十足,提高了学生们挑战的积极性。

4.用情感打动学生,让课堂成为精神的家园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情感渗透,达到以情感人的效果,让师生在这精神的家园中产生共鸣,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需要长期摸索的一个重点。

在《建立工作表》一课中,笔者设置头脑风暴——作品创作这一环节,要求每个小组在一定时间内做出相应的作品。(1)初中生每周的生活消费情况统计,通过表格的制作让学生体会父母供他们上学的不易,对学生进行孝顺父母的情感教育;(2)正巧九九重阳节,把中央电视台中关爱老人的节目向学生进行传授,让学生对自己的姥姥、姥爷、爷爷、奶奶传递自己的关爱,同时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制作重阳节相关的表格;(3)班级通讯录的制作,让学生汇总班级成员的联系方式,qq等信息,做出相应的表格,让他们同学之间彼此珍惜这份难得的友谊。

5.寓教于乐,寓学于乐,让学生在快乐中挑战

从某种程度上说,信息技术课就是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信息技术课是学生比较喜欢的科目,但是每周就一节课,如何在这四十分钟让学生玩中有所获,也就是如何把信息技术课设计的快乐和谐,需要教师花费心思。

在《十只手指管键盘》的课程中,笔者通过《键盘小能手》小游戏(见下图)让学生来练习键盘中八个基本键,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游戏性,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通过游戏化的教学,让学生快乐、开心的记住了八个基本键及其指法,同时即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也让课堂氛围更加和谐。

三、 总结

案例教学理论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S.S.案例解析 David Nunan 任务型教学理论

1.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一直存在“费时低效”的状况,学生学了十几年的外语却不会进行简单的日常交际。因此,如何改变我国外语教学现状,外语界一直在做着不懈的努力。近年来,国际上广泛采用任务型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许多语言学家对任务型教学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并辅以试验论证,如Willian Brown,David Nunan等。那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如何运用任务型教学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本文就该理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加以讨论。

2.“任务型”教学

2.1“任务”的定义及要素

语言学家David Numan把任务的定义概括为:交际任务是指学生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领悟、使用、输出语言和互动的课堂交际活动,它重点关注是意义,而非语言形式。也就是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所需要的并不是简单的语言形式,而是可理解的输入和合适的输出机会。因此外语课堂教学应包括“变化性互动(modified interaction)”的各项活动,即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学生会以意义为中心,尽力调动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的资源进行理解和交际,从而自然地、有意义地促进目的语的习得。

D.Nunan认为,任务具有六个要素,即任务目标(goals)、构成任务的输入材料(input data)、基于输入材料的各项活动(activities)、学生的角色(learner role)、教师的角色(teacher role)和背景(setting)。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语言教学时,其任务并非是让学生记忆孤立的单词、脱离语境的句子、枯燥乏味的语法规则,而是根据具体的目标设计出各项能将词汇、语法和功能有机结合起来的交际活动。通过这些任务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2.2“任务型”教学的基本理念

任务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以任务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法。它强调以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为中心,学生在学习时首先要考虑如何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是如何学会某种语言形式。它以设计、执行和完成“任务”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和目的,把学习者个人的经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任务型教学力图让学生通过完成真实生活任务而参与学习过程,并使学生形成运用外语的能力。它不仅仅强调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且从更广泛的层面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而,笔者认为,任务型教学不但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而且是一种教学模式。在“任务型”课堂上,学习者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任务的参与者之间的交流是一种互动的过程;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进行对话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

3. S.S.案例

3.1 S.S.案例的设计

S.S.案例是选自于Challenges的课堂教学片断(摘自于David Nunan,《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S.S.指的是Searching and Sharing。S.S.案例有七个chain,每一个chain都环环相扣,形成任务链。在每一个chain中,作者把语言的听、说、读、写交叉循环地运用到教学中;并且为了使学生能融入课堂活动中,作者还采取不同的呈现方法让学生接触语言材料;采取图片展示,教授单词意义;用图表演示讲解语言结构;采用多种方式的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比如回答问题、短文填空等。首先,作者选取真实的材料作为设计任务的资料,让学生从这些材料中寻找信息(search something),然后,设计各种任务让学生参与(sharing),最终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

3.2 S.S.案例解析

根据D.Nunan的任务型教学理论及任务的六个要素,笔者以S.S.案例中第一个chain,即chain a为例,浅析这一教学实例。在chain a中,有六个step.它们是:Step 1 Reading;Step 2 Questionnaire;Step 3 Writing;Step 4 Reading;Step 5 Note-taking;Step 6 Discussion,在Step 6中,还有两个task。

在Step 1中,选取的是关于人物介绍的一篇短文,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短文中,主人公的名字是Charlotte,她是一个性情温和的女孩。她在伦敦找到了一份工作,因此想在附近租个房子。她也找到了一些公寓,但对这些地方都不是很满意。并且,文中还讲述了她自己要租房住的原因。老师所选取的材料,是以真实的人物信息资料,讲述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因而,笔者认为,它适合学生的学习。

Step 2中,学生的任务是回答问题。假设的场景是发生在一个租房机构,对方向Charlotte提出一些有关个人信息及住房的问题。老师已把有关的问题陈列出来,学生可根据短文简单填写有关的信息。例如问题有Occupation?摇?摇?摇,Present address?摇?摇?摇。在这一教学环节设计中,老师采用了TD(Transitional Device)转换方法,即把前面复杂的文字转换成了填空等较为简单的形式,便于学生理解及掌握。

Step 3 Writing,写作在语言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输出环节。对于学生来说,也是较难的一个任务。然而,在这一环节的写作,老师并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写,而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写作的平台。老师给出了一篇短文,要求学生根据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在此,老师扮演的是一个任务协助者(helper)和监督者(monitor)的角色,让学生自主地完成任务。因此,笔者认为,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降低了任务的难度,学生不仅能理解及掌握该短文的意义,而且有利于对一般时这一语法结构的学习及巩固。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涵盖了D.Nunan学习任务的六个要素,体现了任务型教学理论,即以设计、执行和完成“任务”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和目的,把学习者个人的经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在Step 4和Step 5中,也采用了TD转换。在Step 4中,老师以租房广告作为真实材料的输入;而后通过填表的方式整理信息,即Step 5。

Step 6 Discussion,老师把有关Charlotte信息列出,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要求学生用正确的语言进行表述。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从寻找过渡到参与,即from searching something to sharing activities。因此,笔者认为,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地掌握短文的意义,而且达到了教学任务的目标即在语言交际中学习语法知识,而不是让学生学习脱离语境的句子、枯燥乏味的语法规则。

3.3“任务型”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效果

通过对S.S.案例的解析,笔者认为,任务型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是可取的、有效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上不再是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而是开展语言的综合活动。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任务的布置中多次出现了小组活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合作来实现任务,并感受成功。3)确立学生的自信心。任务型的学习活动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接触英语的机会,允许学习者按照自己的速度来吸收和产生语言,允许他们有一个沉思阶段,允许他们在有把握时才输出语言,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用英语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识,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结合我校英语课程教材《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走出牛津》内容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4.1教材的特点

《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走出牛津》是针对高职学生的语言学习特点和教学基本要求,突破传统的教材编写模式,强调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英语和功能。练习采用任务型,通过教学互动来完成,体现快乐教学法,从而达到更有效地训练语言功能的目的,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该教材选取的文章,篇幅短小明快,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使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成就感。而且选材取自日常生活与实际工作场景,语料时尚、新鲜有味、富有现代气息;通过场景的复现与逼真的演练,横向拓展主题覆盖面,增加信息含量,丰富教材的内容,训练学生实际使用语言交流和处理业务的能力。

4.2任务设计示例

为了实践任务型教学新思想,现对《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走出牛津》Unit 5 “Sea Water and Rain Water”进行任务的设计。该课的任务目标是学习使用情态动词来表示建议和使用介词by来表达方法。学会说出节约水的方法和建议。整课的任务编排要由易到难,形成一个连贯的系列。

Step 1:Ask students to think of different ways of saving water,list their suggestions on the blackboard.

T:How can we save water?

S1:We can save water by fixing dripping taps.

S2:We can save water by not playing with water.

在第一个任务里学生要根据自己所具有的生活经验来回答问题,并学会用介词by来表达方法这一语法知识。

Step 2:Students work in pairs to ask and answer each other questions and make a list of other ways of saving water.

在第二个任务里学生通过做两两对话进行操练,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此时学生间的合作相当重要。老师扮演监控者的角色,当学生需要帮助时给予提示,做一些解答工作。

Step 3: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write down the different ways they have discussed of saving water.Write a report.

在这个任务里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任务进一步有力地促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况相结合,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Step 4:Invite some students to come forward and talk about the suggestions in their reports.Make a display of some well-written reports on the display board.

在这个任务里老师要监控学生的讨论,确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加汇报活动,并展示学生所写的报告,有利于课后的交流和学习。

Step 5:Consolidation

Presents further grammar and vocabulary exercises as well as listening,reading and writing skills development tasks.

5.实践探索的体会

教学设计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是语言学习的习得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协调者。英语的课堂教学应该更加生动活泼,更加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课堂活动组织形式的小组化、个别化,更加能加强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学生语言能力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等)与“任务型”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说和写的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域能力、策略能力等)”是一致的。《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走出牛津》教材的结构、内容安排为任务型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恰当使用将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施。

参考文献:

[1]Peter Skehan.语言学习认识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4.

[2]Jeremy Harmer.怎样教英语.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00.8.

[3]David Nunan.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2000.10.

[4]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9).

上一篇:农村实体经济范文 下一篇:园林经济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