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虽好 操作亦讲究方法

时间:2022-06-01 10:54:31

艾灸虽好 操作亦讲究方法

艾灸是一种使用燃烧后的艾条悬灸人体穴位的中医疗法,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灸法的种类繁多,操作方法多种多样,但使用灸法时必须严格按照中医基础理论和经络腧穴理论及针灸治疗的基本规律选取不同的部位、穴位。

每当我们走进针灸科门诊或病房,总能嗅到烟雾缭绕中夹杂着淡淡的艾香,这是很多病人在做针刺治疗的同时做艾灸的缘故,灸法是针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治疗疾病的总结。它是借助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艾灸的原料

艾灸的历史悠久。施灸的原料有很多,但多以艾为主,我国各地均有生长,以蕲州产者为好,故有蕲艾之说。艾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气味芳香,易燃,用作灸料,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及防病保健的作用。

艾叶以陈久者为佳,艾叶存放的时间越长越好,古人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艾绒质量的好坏对施灸的效果有一定影响,质量好、无杂质、干燥者效力大、疗效好,反之则差。

艾绒按加工、捣筛程度不同分粗细几个等级。一般可根据治疗的需要选用,直接灸时,要用细软艾绒,避免灸时松散脱落、灼伤病人皮肤、衣物。间接灸时质量要求可稍低,可用粗艾绒,当然,能用优质艾绒更好、更安全。艾绒贮藏时应放入干燥容器内,谨防潮湿和霉烂,并要不定期反复暴晒,确保艾绒质量,发生霉烂的艾绒不能使用。

艾灸的适用症

灸法的作用和适应症非常广泛,内、外、妇、儿各科急慢性病,不论寒热、虚实、表里、阴阳都有灸法的适应症,目前临床上以治疗寒症、慢性病及一切阳虚久病者为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温经散寒,活血通痹。适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症,如痹症、痛经、经闭等症;

2.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适用于治疗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如肾下垂、胃下垂、子宫脱垂等;

3.温阳补虚,回阳固脱。适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元阳外脱等症,如阳痿、、遗尿、遗精;

4.疏风解表,温中散寒。适用于治疗感受外邪表症及中焦虚寒性呕吐、腹痛等症。

病人在做艾灸治疗的时候,应注意不可移动,所以,在治疗刚开始的时候,就应该向医生讲明不同的舒适程度,特别是体弱患者。因为病人是否合适,对于正确取穴和进行灸疗操作和保持穴位的准确有—定的影响。当然,医生会根据他们的临床经验和取穴操作方便等角度,指导病人选择舒适、适当的。此外,病人还需使施灸部位保持平直。一方面使艾炷能平放,防止施灸时艾炷滚下,烫伤皮肤;另一方面,艾条灸及温针灸时能使火力集中,深透肌肤。

艾灸需辩证论治

有的人认为艾灸只是用火烤一烤、热一热身体而已,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灸法和针刺同样都是通过刺激穴位,调整阴阳,恢复机体各器官组织功能而达到治疗目的。灸法的种类繁多,操作方法多种多样,但使用灸法时必须严格按照中医基础理论和经络腧穴理论及针灸治疗的基本规律选取不同的部位、穴位。即艾灸也一定要辨证论治,对于疾病的治疗同样需要专业医生的指导。

艾灸的方法主要有艾炷灸和艾条灸。艾炷灸即将艾绒制成大小不等的圆锥艾炷,置于穴位上,点燃施灸。其中如蚕豆大者为大艾炷,常用于隔物灸,如隔姜灸、隔盐灸等;如黄豆大或杏核大者为中炷,常用于无瘢痕灸;如麦粒大者为小炷,常用于瘢痕灸。

我们平时看到的直径约为1.5厘米的圆柱形的艾卷为艾条,如果内掺药物则叫药艾条;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灸法,如灯草灸、桑枝灸等。

说到灸法,在这里不能不提温针灸,它在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是针刺和艾灸结合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又须施灸的疾病。操作方法是在针刺得气后,将毫针留在适当深度,在针柄上捏一小团艾绒点燃施灸。或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1~2厘米的艾炷施灸,直到艾绒或艾炷烧完为止,使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达到治疗目的,不过,温针灸也应注意艾灸的基本注意事项,如病人觉得太热,可随时调整针刺的深度或在皮肤上垫以纸片。

艾灸治病似乎是医生的事情,不过对普通大众来说,用灸法可防病治病、延年益寿,这称为“保健灸”,它操作简单,几乎不需要医生的指导而且老少皆宜,无副作用,效果较好。目前,逐渐被人们重视并采用,大量研究表明保健灸法能调整和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其抗病能力。

常见的保健灸法有以下几种:

足三里灸:足三里为防病治病的要穴,有补益肝肾、调和气血、扶正增元等功效,古人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说法,经常施灸足三里对预防中风、祛病延年有一定帮助,古人把足三里灸称为长寿灸法。

足三里一般采用温和灸,即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足三里,约距5厘米进行熏灸,使足三里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以局部皮肤稍红为度,每次灸10~15分钟,隔日施灸一次,每月施灸10次。

神阙灸:神阙穴即我们常说的肚脐,有温补元阳、健运脾胃、复苏固脱之效,在此施灸,可益气延年、强健脾胃,常用隔盐灸,即先将纸浸湿,铺脐窝面上,湿纸上用细食盐铺平,再放艾炷施灸,也可在食盐上放上姜片,再置艾炷灸。这样可避免食盐受热起爆,造成烫伤。灸至觉疼时,换炷再灸。隔日一次,每月灸10次,最好每晚9点钟施灸,每次以灸至局部温热舒适,灸处红晕为度。

涌泉灸:涌泉即我们的脚板心,它有宁神开窍、补肾益精、舒肝调气之作用。常灸之,有保健、益寿之功,是老年人保健灸的要穴,常用的有隔姜灸等,切取厚约2分的鲜生姜片,用针穿刺数小孔,上置艾炷放在涌泉穴上施灸,以自己觉得热,局部皮肤红晕汗湿为度,如感到灼热难忍则可将姜片向上提起,垫一些纸片或干棉花,放下再灸。隔日施灸一次,10次为一疗程。

值得注意的是保健灸法虽然男女老幼皆可运用,但一定要坚持,只有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施灸治病,除了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原则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施灸的先后顺序,临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阳部,后灸,壮数是先少而后多,艾炷是先小而后大,但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可酌情而施。特别应注意的是对实热症、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灸疗。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等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此外,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处理,如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的毫针刺破,放出水液,或用注射针抽出水液,经酒精消毒,并以纱布包敷。此外,在施灸时应注意艾火不要烧伤皮肤或者衣物,用过的艾条等应装入小口玻璃瓶或铁筒内,以防复燃。

上一篇:教育专家批评高校教学方法陈旧 下一篇:“北戴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