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市场的基本矛盾范文

时间:2024-04-17 11:30:14

旅游市场的基本矛盾

旅游市场的基本矛盾篇1

【关键词】 旅游经济 供求矛盾 喀什市

一、研究描述与结果

本文研究过程中针对喀什市游客进行抽样式满意度测评,得出可靠的论据。研究中选择不同的时间段,2014年4月15日―2014年4月22日在市内银瑞林大酒店、其尼瓦克酒店、香妃故里园、艾提尕尔民俗文化街区、喀什老城景区等地的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参加调研人数25名,发放问卷102份,收回102份。

1、旅游需求

本次调研中从客源地角度来看到喀什游览的游客中有国外游客,国内游客,疆内游客,其中疆内游客数量不断在增多,国内游客中援疆两省两市――山东、广东、上海、深圳等地游客比较多。游客从1989年的3.4万人次上升到2009年的142.47余万人次,全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截止2010年,完成全年接待游客235万人(次),旅游收入9.1亿元。

从人口结构来看,有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游客。从到喀什旅游的目的来看有以商贸、出差、观光、参加会议为目的的游客,其中商贸为目的的游客占的比例较高。这些游客在游览喀什的过程中体现出了不同的需求态度。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游客对喀什市旅游非常不满意2.5%,不满意3.7%,中立27.4%,非常满意51.7%,不满意6.4%,齐全8.3%。游客在吃、住、行、游、娱、购等方面存在不同的需求。同时存在对喀什相应的有形旅游产品及旅游服务持的态度出现不同反应。

2、旅游供给

随着喀什市旅游经济水平的提高,喀什市旅游产业已经形成规模大,经营范围广,服务多元化、特色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新局面。截止2013年度,全市已有国家AAAA景区1家、AAA景区3家、AA级景区4家,星级宾馆和社会宾馆107家,旅行社21家,旅游汽车公司4家,旅游从业人员2.3万余人。经积极向自治区、国家争取旅游发展项目资金,市政府已投资1200余万元新建一座集旅游咨询、质量投诉、导游服务、景区门票销售、订房服务、订票服务、订餐服务、网站查询、组团出游、旅游购物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游客服务中心。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是旅游经济活动的两个主要环节,分别代表着旅游市场上的买卖双方。它们之间既互相依存,又相互对立;既要相互适应,又必然相互矛盾。根据喀什市旅游需求和供给现状来看,喀什市的旅游需求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因变量,从旅游供给情况来看,喀什旅游业发展不断增强必然会导致旅游供求在数量、质量、结构、时间、空间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产生供不应求,供过于求,供求均衡等三种可能。

二、喀什市旅游供求矛盾分析

1、数量上的矛盾

数量上呈现出供过于求局面。主要原因是近几年来到喀什市旅游的人数呈增长趋势,但是喀什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是否能激发游客需求。通过游客测评,反映出游客重游率还是偏低。众多游客认为旅游线较长,耗费的时间过长,交通费较高,尤其是对内地游客而言,交通不太方便。比如坐火车从上海到喀什市大概需要80个小时,乘飞机需要8个小时,中间再乌鲁木齐停留半个小时。从现阶段喀什市的形势来看,近几年在喀什市和喀什市周围发生的一系列恐怖事件直接影响游客心理,出现已来的游客纷纷离开,已定的旅游团纷纷撤团等情况,许多酒店、景点景区空荡荡。

2、质量上的矛盾

质量上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通过游客满意度测评得知游客对喀什市旅游总体评价基本满意。但是对服务质量,景点建设,厕所,停车等方面有75%的人不满意。游客被本地环境、文化、资源所吸引反而质量上满足不了游客需求,出现供不应求的趋势。

3、结构上的矛盾

结构上呈现出均衡局面。从旅游供给的内容和项目上来看,喀什市旅游供给与需求呈现均衡状态。旅游供给在一定时间内是稳定的,固定的,而旅游需求是复杂多变。现阶段喀什市旅游业而言各种档次的旅游酒店,景点景区,农家乐,游乐场所比较齐全,能够对不同层次的游客提供相应的旅游服务和项目。

4、时间上的矛盾

时间上呈现出供不应求、供过于求的双层局面。旅游需求的发生是多变的,不稳定的,但在产生的时间上还是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在客源国或客源地区的节假日,旅游需求多。另一方面旅游资源方面特别是自然旅游资源表现良好的季节,旅游需求也会比较多。相对喀什市而言,气候原因导致在喀什旅游最佳时机为5―11月,是旅游旺季,而冬天与春初是旅游的淡季。喀什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热,冬无严寒,夏长冬短。平均气温在11.4℃―11.7℃,年降水量39―664毫米,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大,降水变化显著。日照长,蒸发强,气候干燥。冬季低温期长,夏季长而炎热。春季升温快,常有倒春寒;秋季短促,降温迅速。春季多大风、沙暴。浮尘日数频繁。

5、空间上的矛盾

由于供给的空间不可移动性,在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的条件下,旅游供给在空间上出现失衡,即旅游热点地区供不应求,旅游冷点地区供过于求。比如喀什市内从景点景区层面上讲,喀什老城景区、艾提尕尔民俗一条街、香妃故里园,中南亚国际贸易市场等热门区域需求量远远大于供给旅游环境容量,游客非常密集。除此之外价格因素是我们今后要讨论的关键问题,因为游客对价格非常敏感,旅游供给者只有通过价格变动才能占领市场。

三、喀什市旅游供求矛盾调整对策

1、全面改善交通条件

现阶段喀什市已经有道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线。但是从旅游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直达道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线的形成不广泛。对喀什市而言,到喀什旅游的国际游客基本上是低端游客,反而国内中高端游客数量较多。因此,抓紧现阶段的对口援疆工作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打造两省两市主干旅游专列,直达航空线必须尽快形成,发挥地域优势增加国际航空线。

2、提升旅游品牌

喀什市作为全国闻名的古城,并且作为“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交会点,商贾云集的著名国际商埠,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中原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等在这里交流荟萃,因而具有明显的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特征。使用喀什必须以文化为中心打造相应的旅游品牌。抓紧5A级景点景区,如老城区、艾提尕尔民俗风景区,抓紧当地特色文化打造饮食品牌、手工艺品牌(如土陶、丝绸、玉器、乐器、地毯等)。

3、大力投资改善景点景区环境

现在喀什市已有8个景区为全面满足游客各方面的需求,需要改善景区环境。当然环境方面需要改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硬、软件条件等。这就需要大笔资金,怎么办呢?当然只依靠本地远远达不到要求,因此需要国家在资金政策上的支持。其次需要引进国内外优秀企业投资建设,全面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以保护为前提对喀什市内各景点景区环境进行系统规划,改善景点环境。

4、抓紧旅游培训力度提高服务质量

喀什市近几年来旅游从业人员人数不断增多,无论导游还是司机,各类服务人员,管理人员,已保证了数量,但是质量上跟不上。从导游的角度来讲很多优秀的导游人才流失问题严重。酒店服务、餐厅服务、景点景区服务人员增多但是没有形成规范的服务体系,管理人员欠缺等问题导致供不应求。由此需要利用喀什现阶段职业教育机构增强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学习,增强服务意识,强化职业道德,理论结合实际强化从业人员实践能力。针对管理人员需要在岗,脱产等形式与国内优秀培训教育机构进行培训。同时要编写适合当地旅游服务的教材、参考书籍在全景点景区推行。

5、改善城市规划,优化城市公共基础设施

发展旅游业不仅仅要靠景点景区,还与旅游目的地的公共设施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喀什市而言,加强市内公共设施的改造很有必要。到喀什来的游客不仅仅有团队游客,散客也较多。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做好城市的解说系统。解说系统指的是市内道路指示牌,道路名称需要规范化。第二,需要增加为游客提供旅游资讯的服务中心的建设数量,并为游客提供收费租自行车服务,使更多的游客可以在市内自由自在的游览。第三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规范建设,规范管理全市范围内的停车场,尤其是市内老城区景区范围内,国际南亚市场等区域的停车必须着手做好。最后喀什市内已经有几十所为游客提供的公厕,但是因管理不规范出现公厕内肮脏的情况,破坏了喀什的形象,需要形成统一管理模式。全面改善城市规划,优化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创造旺季更旺,淡季不淡的新局面。

6、抓紧稳定工作,全力打造安全环境

稳定是福,动乱是祸,在喀什市内及周围各县最近几年以来发生多次恐怖事件成了喀什发展制约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喀什市的发展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影响非常明显。因此为游客提供安全的环境是一项紧要的工作。因为游客的第一需求就是安全。因此一定要严厉打击恐怖势力,加强社会治安,防御对社会的破坏。

(基金项目:喀什大学校内课题青年专项,课题编号:(12)1438。)

【参考文献】

[1] 田里:旅游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旅游市场的基本矛盾篇2

【关键词】旅游 人才流失 教育 方向

1 我国旅游专业人才流失状况

过去三十年,人才始终是支撑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1979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成立,是我国高等旅游专业人才教育的开端。目前已经形成了规模较大、层次齐全、形式多样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截至2008年末,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专业的普通院校810所,在校生4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965所,在校生40.46万人,在校生合计84.46万人[1]。而1990年我国仅有215 所院校开办旅游专业,旅游专业在校生共49022人,20年间在校生人数翻了17.2倍。目前,我国每年培养包括中专、大专和本科及以上教育的旅游专业人才约20万人。但这一规模与我国旅游业每年70万的专业人才需求还相差甚远。旅游产业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十分严峻。

尽管如此,旅游人才流失问题却一直是困扰旅游行业发展的重大难题。且这一难题随着旅游产业的日益壮大而日趋严重。学生从选择专业到初次就业不断流失,在初次就业中就有不少学生转行,在再就业过程中流失更多。

1.1 从毕业生就业情况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就业率情况堪忧

根据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2008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数据,旅游管理毕业生规模较大,但就业区间属于“B-”,211院校就业率区间“C+”[3],仅优于在管理学门类下19本科个专业中的审计学、档案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四个专业;旅游管理专科(高职)的学生就业率未能达到85%。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存在,并没有因为旅游产业壮大而改善,而这些未能初次就业的学生大多将流向其他行业。

1.2 从初次就业离职率看,旅游管理相关的职业居于前列

据2010年2月15日人民网-麦可思《2009届大学毕业生“职场新人”报告》对近5877份调研问卷的分析结果,在2009届大学毕业上离职比例最高的十大职业中,旅游领域的“餐饮/娱乐”居离职行业之首,高于”、“销售”、“生产/运营”、“房地产经营”等职业。“酒店/旅游/会展”居第八位,也进入十大离职最高职业的行列。调查表明,“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和“薪资福利偏低”是旅游专业人才离职的两个主要原因。这项调查是2009年12月份到2010年2月之间开展的,2009届毕业生此时才就业了半年,离职的风潮之高让人难以置信。

1.3 从长期就业情况看,旅游管理类学生较少留在本行业内

据北京日报报道[2],一般行业的人才流失率在5-10%,一般行业正常的人员流失在5%-10%左右,而旅游业企业员工的流失率竟高达20%以上,且资质越高的人才流失率越高。据统计,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旅游行业两年后,继续从事旅游业的大专生只有80%,本科只有50%,研究生更少。还有统计数据指出,旅游高等院校毕业生留在旅游业工作的只占20%。这些数据充分说明高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并没有将旅游类职业作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奋斗领域,而流向了其他行业。

从上述情况看,我国旅游教育人才培养已经与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产生了严重的错位。一方面旅游产业发展每年有很多人才需要缺口,而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就业却不理想,流失率很高。如果再不解决这一突出矛盾,改革旅游教育体系,我国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受到限制。

2 旅游专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2.1 旅游产业高速发展与旅游学科自身建设不足的矛盾

过去三十年,在我国经济社会大发展的环境下,快速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推动旅游产业不断向前,并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1993-2009年期间,国内旅游人次年均增速超过10%;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幅约17%,远远超过中国经济9.8%的平均增速。相较于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旅游人才培养则受人才培养周期的限制滞后于产业发展。从1979年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建立至今30余年,我国旅游学科发展没有像旅游产业体系发展那样形成一个相对完备的学科体系。具体表现在:第一,没有形成具有旅游学科自身特点的学科研究范式。旅游研究的方法论或者研究工具基本上都是从其他学科舶来。第二,没有形成较具权威的学术成果体系。旅游学科基础理论研究薄弱,旅游研究成果大多停留在应用层面。第三,学科建设载体薄弱。旅游管理目前属于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依托的平台低,学科地位弱,师资素质低,与大产业发展格局不匹配。第四,教师队伍建设不足。从事旅游教学和研究的众多教师缺乏旅游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旅游产业高速发展而旅游教育的基础建设不足,使旅游教育的发展无法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

2.2 旅游产业素质低与高等教育人才期望高的矛盾

我国旅游产业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方式属于粗放型、数量型增长模式,旅游产业的素质低。从产业组织合理化水平看,未能形成资源优化配置的产业组织结构;市场竞争秩序差,“零团费”现象严重等现象严重。从产业技术水平看,产业的技术及装备相对落后;劳动者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有限。据2003年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旅游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3]。旅游产业创新不足,产业素质低下已经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障碍。

2.3 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与教育人才结构的矛盾

旅游教育没有根据我国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搭建合理的人才结构,以适顺应产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数量的人才需求。从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看,旅游专业人才缺口很大。要支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职业技术人员提供基础性服务产品,也需要大量创新型高级人才引领研究方向和产业发展领域。据《全国导游人员、旅行社经理人员人力资源状况调查报告》统计,我国各类旅行社总经理及部门经理共50650人当中,持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只有26.9%,全国性的旅行社经理人员队伍中只有26.4%以前所学的是旅游管理专业。旅游企业需要大量的具有实践经验的创新型专业人才。从旅游教育供给上看,与产业发展需要错位。一是在旅游人才总量上供给不足。二是在供给的人才结构上不合理。在当前旅游教育所构建的职业技术教育、本科教育、研究教育、在职教育的体系中,本科教育人数超过中专职业教育人数,而高级创新型人才和职业经理人才匮乏。这样的结果是职业技术人才供应不足,没有实践经验的本科人才供给过程,而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创新型人才匮乏,形成结构性失衡。

2.4 人才需求应用型、多层次与旅游教育培养模式理论化、同一化的矛盾

旅游业是服务业,旅游消费是终端消费,产业特征决定了旅游业所需要的人才是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当前的旅游教育体系未能根据旅游产业这一特征来建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同一化、培养方式理论化,脱离了产业的实际需要。正如旅游学者保继刚、朱峰(2008)指出的“旅游人才需求的分层化与本科教育人才同质化之间的矛盾;行业的专业化要求与“宽口径、厚基础”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行业对理论和经验的双重要求与本科教育中实习缺乏之间的矛盾”[4]。要解决这些矛盾,就需要根据产业特征明确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构建合理的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结构,重塑旅游教育过于理论化并脱离产业实践的培养模式,并解决好学科地位和师资力量的问题。

3 对我国旅游教育发展方向的探讨

没有低技术的产业,只有低技术的企业。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是改变旅游人才流失状况的根本途径。

3.1 建立与旅游产业特征相符合的应用性、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旅游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根据旅游业是服务型产业的特征和产业发展需要,以培养旅游业应用性、创新型人才为总目标,构建不同阶段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人才结构和培养模式。要能根据世界经验及我国的特点进行人才需求预测,制定科学、客观的旅游教育发展战略来指导旅游教育的发展。

3.2 构建与产业素质相匹配的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的人才培养结构体系

“面向产业、服务产业”是旅游教育的指导方针。要根据我国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着力于构建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融合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经理人继续教育的不同层次、不同数量的人才结构体系。将旅游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并对各不同层次的人才更加产业当前及未来发展需要再进行专业化细分,与产业发展形成动态适应。如当前可以多培养旅游电子商务人才、旅游信息化、旅游会展、旅游地产、国际旅游人才等等。

3.3 建立旅游人才培养与产业实践相融合的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产业的性质决定了旅游教育要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是要为产业和社会服务的。旅游业提供的产品是终端消费品,所需要的人才以应用性和创新型为主体。这两种人才的培养都必须深深扎根于旅游产业实践。因此,无论是哪种层次的人才培养过程都不能离开产业实践。要通过制度设计,建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经历产业实践的规制;要通过资金支持,建设旅游专业实践必要的实验平台和实践基地;要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氛围;要通过利益共享机制,推动产、学结合的教学方式。最终形成与旅游产业实践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4 面向未来产业发展,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对于旅游产业这样的消费型服务业而言,创新是产业立足之本。要通过技术创新,优化产品提供方式;要通过市场创新,开拓更多的市场群体;要通过产品创新,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人才建设的重中之重。要调整教学方式,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改革教学内容,搭建创新型人才的理论体系;要改变教学环境,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例如可以设立创新基金和不同级别的“创新创业中心”,加强创新环境建设。

旅游人才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要加快中国旅游人才培养的步伐,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旅游事业发展的基础,最终还是人才。

参考文献

[1] 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357.

[1] 刘昊.本市旅游行业人才缺口30万[N].北京日报,2006年11月13日.

[1] 黄万华.关于湖南旅游教育发展战略的思考[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2).

[1] 韦力,王薇.我国旅游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总体评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8(2):20.

旅游市场的基本矛盾篇3

关键词:旅游人力资源;旅游企业;职业化管理

旅游业是我国的朝阳产业,近年来,以2008年北京奥运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契机,国内旅游业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势头。各旅游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急剧膨胀,但是,人才市场对旅游人力资源的储备不足,旅游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旅游企业面临着高速发展中的人才瓶颈问题。旅游企业只有以现有的人力资源为基础,加大企业内部员工职业化培训与管理,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逐步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中人的问题。

一、旅游人力资源市场的三大矛盾

1.市场对旅游人才的大量需求与广大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之间的矛盾

经济的拉动带动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市场上对旅游人才的需求量急剧上升,据2006年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旅游业专业人员约为600万,而实际需要专业旅游人才在800万以上,旅游业专业人才缺口至少在200万以上。旅游行业人才资源(指中高层管理人才)2010年将达到7万人左右,对比目前仅有的3万多人,缺口极大。然而来自各大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的信息表明,旅游专业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不足60%,并且同时就业的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从事的并不是专业对口工作。造成以上矛盾的主要原因包括两大方面:第一,目前旅游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及人才队伍建设上滞后于企业发展速度;第二,说明旅游人才教育机构在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与实际人才需求标准之间存在矛盾。

2.旅游业蓬勃发展与旅游人才的大量流失之间的矛盾

大量资料表明,旅游企业的人才流失率远远高于其他行业企业,与此同时,来自各大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有相当一部分旅游专业大学生不愿从事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据某学校对一届酒店管理专业的70名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表明:目前只有6人任职于酒店或者与之相关的行业,而其他64名毕业生都改做他行。

3.旅游人才缺口较大与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之间的矛盾

旅游人才的巨大缺口上面已经谈到,这里不作赘述。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首先是旅游从业人员中的绝大多数学历偏低。厦门市作了一项关于旅游人力资源的调查显示,2004年厦门市旅游业从业人员中旅游专业人员仅占28.68%;学历结构中中等职业教育占73.79%,大专教育占20.36%,本科教育占5.56%,硕士研究生教育0.29%,高学历者比重在各行业中属于偏低。其次是许多高校毕业的旅游专业大学生由于专业设置、教育体制等原因常常不能胜任行业中的实战工作。

二、旅游人力资源职业化建设的途径

1.为不同的职位定制相应的职业化工作模板并在企业内部推行

旅游企业各岗位员工的成熟度直接与该员工客户经验有关,但是,如果企业把每个员工的培养都放在工作第一线,这样既浪费时间、财力、物力、又得不偿失,如果有标准化的工作模板,员工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取间接经验达到成熟而投入工作,这样工作模板不仅仅是一个行为标准,更是一个企业内部知识传承的载体。比如,一个带团经验丰富的导游由于他/她接触过不同类型的顾客,走过不同的旅游线路,他/她掌握对不同客户的服务技巧,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旅游事故的发生,通过把他/她这些经验模板化,企业的其他导游即使没有这样的先期经历,在碰到同样问题的时候也会圆满处理。

职业化工作模板的标准是具体化和行为化,所谓具体化是要求从具体行为出发描述特定的工作环境和行为,具体化的另一个要求是把日常的工作程式化,即除了特殊的例外情况发生外,员工只要按照职业化工作模板开展工作即可达到预期的绩效;行为化说的是职业化工作模板既关注行为过程又强调行为结果,形式上是对既定行为的描述,但这种行为必定指向要求的结果。

2.组织开展系统化的职业化培训

旅游企业员工职业化程度不高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其中职业化思想和技能的缺乏是主要原因之一。开展职业化培训向员工灌输这些知识技能是旅游企业快速提高员工职业化水平的首要途径。

旅游企业开展员工职业化培训所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培训什么,即如何选择和开发培训课程。现在,许多第三方公司提供有关员工职业化素养方面的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心态修养、时间管理、职业礼仪等方面,可谓内容广泛,面面俱到,许多企业的做法是直接选择购买这样的课程。笔者认为,旅游企业的这种做法欠妥,因为员工的职业化素养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称之为通用素养,上面提到的心态修养、时间管理等都涵盖在这里;还有一部分是专业素养,这是职业化素养的核心部分,它与不同的岗位有关,并且与具体企业的企业文化相关联。旅游企业对员工职业化培训不仅要注重通用素质的培养,更要从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具体的岗位要求出发,开发出专业素养用于职业化培训。

3.在旅游企业内部建设职业化管理体系

职业化管理体系的基本思路是:根据不同岗位的业务特点及企业文化和组织战略,提炼出不同岗位员工的职业化模型,并最终形成职业化工作模板,并以此作为标准来规范和培训员工,提高其职业素养,改进其工作行为,提升员工的个人工作业绩,实现组织目标。如下图所示:

职业化管理过程是通过定期的职业素养评价,使员工的任职能力不断由较低的水平向较高的水平提升,工作行为由不职业向职业转变,因而员工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职业化水平越来越高,业绩不断提高。

职业化管理最重要的特征是员工行为的规范化,不仅要评估员工做了什么,结果如何,而且要评估员工是如何做的。它强调的是过程,即员工是如何达到目标的,在这里结果不再是唯一的员工能力的评价标准。职业化管理认为只有通过规范员工的行为,使员工职业化,才能确保业绩的不断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才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张建国.职业化进程设计[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2]李宏飞.职业化——21世纪第一竞争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3]郎玉屏.未来旅游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途径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50-52.

旅游市场的基本矛盾篇4

建设现代农业为旅游休闲农业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目前我国农业旅游功能实现大发展的时机已经来临:(一)城市化的加快带来了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和对自然.环境的疏远,使得人们产生了暂时逃离单调紧张的城市生活的愿望。而乡村地区一般具有新鲜的空气、纯净的水、绿色的景观,并能够

为户外活动提供充足的空间,是城市居民亲近自然、回归田园的理想场所。(二)乡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村村通路、家家通电,电信覆盖到乡村,为旅游休闲农业的开发提供了基本条件。(三)国家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战略,特别是适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为解决“三农”问题制定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时间表,旅游休闲农业将迎来千载难逢的政策机遇。

但是,“机遇”不等于“蛮干”和“盲目”。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特别是市场机制的作用绝对不可忽视。农业旅游的容量不是无限的,超出市场内在的容量值就会弱化其市场价值,造成边际效益递减。目前各地旅游休闲农业存在着一种一哄而上、遍地开花的趋势,而一旦旅游农业的市场供给超出需求,无论是农民的个人投资还是集体投资,都难有良好的收益,进而将会严重挫伤投资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发展旅游休闲农业,应综合考量当地的自然和文化特性,科学判断市场的需求规模和发展趋势,量力而行,有序推进,逐步完善,坚决避免一哄而上、急于求成的无序、盲目发展。

二、“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初期,政府介入很少,旅游休闲农业的产品也随着市场的演变自生自灭。旅游业自身的行业特征和国外发展实践表明,旅游业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的特殊产业类型。忽视政府的作用,或者说政府不去主动介入、放任自流的做法,是一种政府失职的行为。但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支持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也行不通,毕竟,政府财政的主要职能是保障社会公平、提供非盈利性的公共产品。旅游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产业进入市场,在其发展中应当处理好市场运作与政府监管的关系,政府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

政府的主要作用应在于:通过宣传发动,促进思想认识上的统一,调动包括农民、社区、基层组织在发展旅游休闲农业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真做好旅游资源的调查和评估,掌握可用干农业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找到本地旅游休闲农业的特色和核心吸引力;综合评估旅游休闲农业的目标市场,围绕主要目标市场的需求,结合本地的资源特色,规划、设计和开发旅游休闲农业的辅助产品,使农业旅游的内容逐步丰富完善;为有条件的地区制定专门的旅游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用规划来指导农业旅游的开发工作;组建旅游休闲农业的营销和服务网络,依托各地的政府网络和旅游网开展运营,通过政府主导营销的方式,解决农业旅游小规模、分散化的营销瓶颈问题。

三、“农业旅游休闲功能开发”与“生态和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

有观点认为,发展旅游休闲农业将对当地造成较大的文化冲击,破坏传统的乡村文化。同时,游客的大量涌入也将对旅游地的生态系统、古建筑等历史遗产造成破坏。但国外的很多研究案例表明的情况与上述判断相反:在农业旅游开发之前,乡村社区的一些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传承很少为人所知,处于逐步衰微的状态,有序的农业旅游不仅没有破坏乡村的生态系统、独特文化,而且在保持生态环境、发掘乡村文化上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开发农业旅游,通过发掘、包装和宣传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提高了乡村的知名度,复兴了乡村社区的自豪感,增强了居民对当地资源的重视程度,积累了保护环境、传播文化的资金储备。事实证明,在开发旅游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当地政府、群众和经营者总是会逐渐认识到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的重要意义,可以说宣传生态和文化资源最好的方法即是让它成为农业旅游项目的组成部分。

结合我国旅游休闲农业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的现实,仍要高度警惕早期的破坏性开发行为。在旅游休闲农业的开发过程中,特别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持开发利用和保护建设并行不悖、互相促进的原则,既要重视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更要加强资源的合理保护,还要整理和挖掘乡村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为游客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发挥旅游休闲农业的教育和文化传承功能。

四、“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的关系

在一些地方发展旅游休闲农业的过程中,由于农户分散经营,投资主体多元化,极易造成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具体表现在:一是公共资源利用无度;二是公共秩序混沌失序;三是公共福利供给短缺。例如:文化传承问题——一些地区发展中,由于社区成员缺乏责任感,导致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地域文化被外界同化,并逐渐流失;品牌维护问题——在旅游休闲农业开发过程中,一些地方的经营者受到利益驱动,致使拉客、宰客现象不断,同时由于过度商业化的开发,亦导致农村的自然属性大大降低。这都会造成旅游休闲农业的重要竞争资本——公共品牌受损,使得整体品牌的成长和发展遭遇障碍。

正确处理好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关系,避免公地利用矛盾的进一步恶化,需要当地政府、地方群众组织做出不懈的努力:一是要制定统一的规则、建立明确的制度,以此限制个体利益的不当膨胀

,杜绝个体农户的失范行为;二是要加强宣传引导,教育农户自觉维护、珍视地区旅游品牌,广泛树立公平竞争意识、自强自立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文化传承意识、优质服务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促进社区成员的互利共赢,才能在保障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实现个体利益。

五、“宣传造势力度”与“实际接待承载能力”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一些分户经营的农业观光休闲区域,宣传造势与实际接待承载能力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这些地方的实际接待能力取决于每家每户的投资规模,如果在旅游休闲农业的开发初期,不做广泛的宣传,就不能产生轰动的效应,也就无法有效地拉动市场。对于分散经营的农户来说,没有游客也就没有了效益,从而易于失去信心

,引起投资的回缩,影响农业旅游休闲功能的稳定、持续开发;反之,如果宣传力度过度,游客数量过多并超出其实际承载能力,必然影响旅游服务的质量,产生负向的口碑,损伤当地旅游品牌的信誉,影响今后游客的数量,最终还是会对当地投资经营者带来不利的影响。

旅游市场的基本矛盾篇5

【关键词】 旅游业 从业人员 职业化发展

旅游业是伴随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逐步成长起来的朝阳产业,特别是我国2008年北京奥运的主办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为国内旅游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相应地,各旅游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急剧上升,但由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时间不长,人才市场对旅游人力资源的储备不足,加上旅游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旅游企业面临着高速发展中的人才瓶颈问题。旅游企业只有以现有的人力资源为基础,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加大企业内部员工职业化培训与管理,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并构建科学的旅游从业人员职业化发展体系,才能逐步从根本上解决旅游业发展中人才的问题。

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人才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直接影响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旅游业是典型的服务行业,是汇集了劳动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人才的企业,旅游业务的开展是一项复杂的组织工作,是典型的人对人、面对面的服务工作。可以说,“人”是旅行社的核心,是整个企业的精髓和支柱,也是企业中惟一的能动要素,是最积极和基本的要素。旅行社市场竞争力的强弱,归根到底取决于员工队伍的素质。因此,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职业发展规划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对旅游业从业人员的需要急剧增加。相应的,导游人员需求也急剧增加,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目前我国导游人员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两大特点。

1、旅游从业人员的总量不足

根据统计部门预测,到2009年我国导游需要量在30万左右,而目前我国导游人数是20万人左右。导游的流失率较高,在持导游人员资格证书、等级证书的人员中,目前已不再从事导游工作的有65471人,占33.2%。不同等级的导游人员,流失率各不相同,资格和特级导游员流失率较高,初级、中级、高级导游员流失率较低。在持导游人员资格证书、等级证书的人员中,目前已不再从事导游工作的有65471人,占33.2%。其中,持资格证书人员的流失率为45.3%,持初级导游员证书人员的流失率为6.4%,持中级导游员证书人员的流失率为14.6%,持高级导游员证书人员的流失率为10.l%,持特级导游员证书人员的流失率为37%。

2、旅游从业人员学历层次低、等级结构、语种结构不合理

以导游为例,高中(中专)学历占41.7%,大专学历只占39.4%,而本科以上学历只占18.9%。导游队伍严重低等级(资格和初级)导游人员占导游队伍的绝大多数,为96.3%;中、高、特级导游员人数尚不到4%,特级导游员全国只有27人。外语类导游人员整体数量不足,尤其是一些小语种导游人员还很奇缺。2002年,来我国的韩国入境旅游人数仅次于日本,在主要客源国中排第二,而我国现有韩语导游人员仅413人,占外语类导游的1.9%,远不能满足对韩国市场的接待需要。

3、旅游从业人员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从总体上看,我国东部省(市)导游人员数量较多,中部和西部省(区、市)导游人员的数量较少,但西部个别省(区、市)导游人员严重不足。如西藏目前经考试合格的导游人员只有151人,导游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我国旅游业人力资源市场的矛盾分析

1、旅游人才需求与专业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

市场经济的拉动带动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量急剧上升。据2006年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旅游业专业人员约为600万,而实际需要专业旅游人才在800万以上,旅游业专业人才缺口至少在200万以上。旅游行业人才资源(指中高层管理人才)2010年将达到7万人左右,对比目前仅有的3万多人,缺口极大。然而来自各大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的信息表明,旅游专业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不足60%,并且同时就业的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从事的并不是专业对口工作。造成以上矛盾的主要原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目前旅游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及人才队伍建设上滞后于企业发展速度。二是说明旅游人才教育机构在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与实际人才需求标准之间存在矛盾。三是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导致部分人才培养效率低,效果不理想。

2、旅游业蓬勃发展与旅游人才流失之间的矛盾

旅游企业作为服务业,其人才的流失率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同时,来自各大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有相当一部分旅游专业大学生不愿从事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很多毕业生因为对服务业的偏见而改做他行。

3、旅游人才缺口较大与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之间的矛盾

在旅游人才存在缺口的同时,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也普遍偏低。首先是旅游从业人员中的绝大多数学历偏低。据厦门市一项关于旅游人力资源的调查显示,2004年厦门市旅游业从业人员中旅游专业人员仅占28.68%;学历结构中中等职业教育占73.79%,大专教育占20.36%,本科教育占5.56%,硕士研究生教育0.29%,高学历者比重在各行业中属于偏低。其次是许多高校毕业的旅游专业大学生由于专业设置、教育体制等原因常常不能胜任行业中的实战工作。

上述三种矛盾直接导致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的供应不足。

三、解决我国旅游业人力资源市场矛盾的主要措施

1、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完善培养机制

所谓人才培养机制,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进行的组合。因此,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就是要根据不同情况对以上诸因素进行优化设计组合,寻求一个较理想的符合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对旅游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人才培养开始从学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战略性转变,推动着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要从教育理念、发展战略、学院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重新审视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从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规划来看,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是要在2020年成为世界旅游强国,旅游行业人才的需求将日益旺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培养,而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旅游教育。旅游业属第三产业,具有服务属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强调知识的有用性,旅游企业对就业人员的需求除要求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多的是具备实践的能力和经验,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建立起以培养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为目标,以校内模拟实验室为基础、产学研合作办学为重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树立“素质、能力、技能”的培养目标,构建层次结构的课程体系。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素质、技能、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不追求系统性,专业课程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调职业技能培养,将相关理论课程融入实践课程,并按技能要求形成模块化组合,逐步构建“素质、能力、技能”的层次结构课程体系。通过学期考核、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及毕业答辩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大学期间几年的培养,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务技能得以提升。

(2)优化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和实训基地,着重培养应用性人才。首先,突出专业特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教学环节中应加强实践教学。其次,建立模拟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基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除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应用能力,特别是实践酒店服务技能、导游讲解能力、旅行社管理能力和旅游企业软件使用能力。实验室可以为这些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提供空间和条件,也只有经过实验室的初步培训,学生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具体岗位。最后,社会实践是培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必须十分注意对学生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校内外实践是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旅游管理专业应充分挖掘资源,创造条件,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旅游企业活动、培养职业能力,保证学生能够有大段的时间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充分地适应旅游企业工作环境,提高职业能力。

(3)产学研结合,建立校企合作,以满足旅游行业需要为目标的教学体系。产学研结合,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目标。对学校来说,通过产学研结合,制定了既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又满足社会、企业人才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通过合作教育,学生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学生对行业和社会进行零距离接触,专业意识不断增强,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也得到加强,培养了一批双师型教师;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了教学成本。对企业而言,无须付出前期培训费用,即可获得高质量、高素质的一线人员,提高了企业声誉;降低了用人风险和人工费用,提高了竞争能力和企业效益。也缓解了旅游旺季员工紧缺的压力。旅游管理专业应坚持以服务行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地方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与旅游企业紧密联系,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机制。

综上所述,以培养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为目标,以校内模拟实验室为基础,从产学研合作办学为重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适应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2、构建旅游业从业人员职业化发展体系

人才培养为旅游业人才储备提供了保障,但人才的留用和在岗培训也非常重要,因此,要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发展进行规划。具体方法如下。

(1)建立各岗位的职业发展模式,并逐步推广。旅游企业各岗位员工的成熟度直接与该员工接待客户的经验有关,由于资源限制,不可能把每个员工的培养都放在工作第一线,这样既浪费时间、财力、物力,又得不偿失。如果有标准化的工作模板,则员工就可以在短期内汲取间接经验达到成熟而投入工作。这中工作模板不仅仅是一个行为标准,更是一个企业内部知识传承的载体。职业化工作模板的标准是具体化和行为化。所谓具体化是要求从具体行为出发描述特定的工作环境和行为,具体化的另一个要求是把日常的工作程式化。即除了特殊的例外情况发生外,员工只要按照职业化工作模板开展工作就可达到预期的绩效。行为化说的是职业化工作模板既关注行为过程又强调行为结果,形式上是对既定行为的描述,但这种行为必定指向要求的结果。

(2)组织开展系统化的职业化培训。旅游企业员工职业化程度不高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其中职业化思想和技能的缺乏是主要原因之一。开展职业化培训向员工灌输这些知识技能是旅游企业快速提高员工职业化水平的首要途径。

旅游企业开展员工职业化培训所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培训什么,即如何选择和开发培训课程。旅游企业对员工职业化培训不仅要注重通用素质的培养,更要从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具体的岗位要求出发,开发出专业素养用于职业化培训。

(3)在旅游企业内部建设职业化管理体系。职业化管理体系的基本思路是根据不同岗位的业务特点及企业文化和组织战略,提炼出不同岗位员工的职业化模型,最终形成职业化工作模板,并以此作为标准来规范和培训员工,提高其职业素养,改进其工作行为,提升员工的个人工作业绩,实现组织目标。职业化管理过程是通过定期的职业素养评价,使员工的任职能力不断由较低的水平向较高的水平提升,工作行为由不职业向职业转变,因而员工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职业化水平越来越高,业绩不断提高。职业化管理最重要的特征是员工行为的规范化,不仅要评估员工做了什么,结果如何,而且要评估员工是如何做的。它强调的是过程,即员工是如何达到目标的,在这里结果不再是唯一的员工能力的评价标准。职业化管理认为只有通过规范员工的行为,使员工职业化,才能确保业绩的不断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才成为可能。

旅游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还有很多其他的细节工作需要做,这就有待于旅游行业本身的努力和旅游从业人员对自己的约束。

【参考文献】

[1] 王琼、李云辉: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21).

[2] 郎玉屏:未来旅游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途径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

[3] 汪明林、邱云志、于华友:旅游管理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4] 李家发、李家智、蔡书良:重庆旅游业发展与高职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3).

旅游市场的基本矛盾篇6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快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指示精神,从文化和旅游企业、单位抓起,从影响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突出问题抓起,以"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创建工作为切入点,着力化解群众身边因上访、事故和案件引发的不稳定因素,不断提高文化旅游行业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为全县文化和旅游行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组织领导 

成立全县文化和旅游系统"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党组成员、副局长、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任副组长,各科室人员和各下属单位、文化旅游企业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综治办,办公室主任由综合办公室主任兼任。

(一)综合办公室:统筹协调"三零"创建,承担"三零"创建日常工作工作。统筹推进"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和综治工作。

(二)公共服务科:指导图书馆、文化馆(站)、文艺协会团体开展"三零"创建工作,负责落实全县文艺创作、文化惠民演出、艺术展演展览和重大文艺活动的意识形态责任制。

(三)旅游文化科:负责指导非遗场馆开展"三零"创建工作,负责落实全市非遗展览、展示、演出等活动的意识形态责任制。

(四)资源开发科:指导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文化园、太行少年军校等景区景点开展重大文化活动及旅游项目单位开展"三零"创建工作。

(五)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负责法律法规宣传、执法监督检查和行政复议、行政应诉、行政赔偿等法律事务。指导旅行社、网吧、KTV、演艺场所开展"三零"创建工作。

三、开展范围

"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创建工作要覆盖到全县所有文化和旅游企业、单位,主要包括图书馆、文化馆(站)、景区景点、旅行社、网吧、KTV、演艺场所等企业、单位。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乡镇负责辖区内文化和旅游企业、单位开展"三零"创建工作。县文化和旅游局指导全县文化和旅游行业开展"三零"创建工作,并配合县委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和县信访局、县应急管理局、县公安局等部门做好"三零"创建工作,对职责涉及到的行业承担行业指导、管理责任。

四、工作目标

坚持目标导向,通过深入开展"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创建工作,促使全县文化和旅游企业、单位符合"三零"创建标准的数量逐年上升。力争到2022年,全县文化和旅游系统"三零"企业、单位达到90%以上,全县文化市场平安和谐繁荣。坚持问题导向,在全县文化和旅游系统围绕信访问题、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风险持续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通过查漏洞、补短板、建机制,将各类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化解在早在小;坚持结果导向,通过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力量下倾,务实社会稳定基础,提升治理效能,努力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五、工作标准

(一)局机关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三零"工作创建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

2.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提高舆论引导和舆情应 对能力,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3.建立定期例会制度,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每季度召开1次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创建工作,干部职工对"三零"创建工作知晓率达90%。

4.制定创建工作计划或方案,措施有力,针对性强。

5.矛盾纠纷妥善化解,信访积案妥善解决,预测预警预防重大矛盾纠纷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6.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安全隐患整治有效,应急处置机制健全。

7.法治文旅建设持续深入,公共服务优质高效。

8.开展平安文化市场建设,强化源头管控,健全监管机制,提升监管能力,深化市场整治,严肃执纪执法。

9.持续开展"黑广播"和非法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整治,确保广播电视领域意识形态安全。

10.持续开展"扫黄打非""扫黑除恶"等专项行动,全力净化全县文化市场经营环境。

11.加强疫情科学防控,有序推动复工复产。

(二)文旅行业企业、单位共性标准

1.组织领导保障有力。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管理机构齐全,责任落实到位,相关制度规范。

2.内部治安防范严密。防范力量配齐配全,配备专职保卫人员;群防群治工作扎实,智能防控措施落实到位,主要出入口、重点场所、要害部位、人员密集区域视频监控、报警器、硬质隔离等技防物防设施配备齐全。

3.矛盾纠纷妥善解决。安排专人负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相关工作,认真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相关制度,重大矛盾及时预警,当年无新发生的上访事项。

4.重点人员帮教到位。对单位职工及家属中的吸毒人员、容易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刑满释放人员、社区矫正对象、涉邪教人员、不良行为青少年等底数清、情况明。对家庭困难的人员、家庭有重大变故的人员及时帮扶到位,动态掌握基本情况。

5.安全隐患整治有效。每季度排查安全隐患,"两会期间" 五一""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要对风险点、危险源进行重点排查,对隐患的种类、数量、状态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并研究制定整治措施,全力抓好整改工作。

6.法制建设持续深入。企业、单位依法依规经营、依法治理、依法决策、依法运营、依法维权,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学习宣传活动,通过网络化、信息化手段,将相关法律知识宣传层层推送、不留死角,努力营造全员学法懂法,知法用法,遵章办事,有序管理的良好氛围,最终将各方面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三)围绕"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创建工作和平安文化

市场建设,结合文旅工作实际,提出文旅行业企业、单位个性标准

1.文艺协会:严格落实文艺创作演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意识形态审查机制,牢牢把握政治导向。对作品涉及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民族和宗教题材的,须报宣传部门审核。做好重大文艺演出和节庆活动安全生产工作。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全面摸清情况,及时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2.图书馆、文化馆〈站):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定期研究"三零"创建工作形势,预判预防重大矛盾纠纷苗头性问题。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开展公共文化设施及公众活动的安全评价,依法配备安全保护设备和人员,保障公共文化设施和公众活动安全。健全各类应急处置机制,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生重大情况,能够快速反应、有效应对。

3.文物保护单位:落实主体责任,文物保护单位负责人是"三零"单位创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配备专职保卫人员,严格落实出入登记制度。建立隐患排查台账,定期排除安全隐患,制定应急处突方案并定期组织演练,确保文物保护单位主体安全。

4.非遗场馆: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逐级把牢非遗作品创作、展演活动的价值导向观。严格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做好隐患排查与整改的常态化工作,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日常演练。做好非遗作品、剧目等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6.A级旅游景区:认真执行相关部门制定和颁布的安全法规,建立完善的安全保卫制度。消防、防盗、救护等设备齐全完好有效,交通、机电、游览、娱乐等设备完好,运行正常。建立紧急救援机制,设有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具备应急处理能力,事故处理及时妥当,档案记录准确齐全。

7.旅行社: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注重隐患排查治理,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严格规范租车行为,租用具有合法营运资质的车辆,与汽车公司签订规范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安全责任等要求;加强对员工特别是导游人员的教育培训,使其具备一定的安全专业知识和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对游客安全知识普及、案例警示教育等方面的提示;严格落实旅行社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和高风险旅游项目强制安全责任保险制度,主动提示游客投保旅游意外伤害保险和出境游救援保险,做好旅行社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有效化解和转嫁企业及游客安全风险与矛盾;积极开展"三自主两公开一承诺"工作。

8.网吧: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注重隐患排查治理,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加强对企业员工教育培训,完善应急预案并组织开展训练演练,全面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强化风险发布和保险保障,积极开展"三自主两公开一承诺"工作;不得制作、下载、复制、查阅、发布、传播或者以其他方式使用法律、行政法规、条例禁止内容的信息。

9.KTV: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

制;注重隐患排查治理,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加强对企业员工

教育培训,完善应急预案并组织开展训练演练,全面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强化风险发布和保险保障,积极开展"三自主两公开一承诺"工作;不得设立在《娱乐场所管理办法》禁止的区域内;提供的文化产品内容应当符合文化产品生产、出版、进口的规定,所播放的曲目和屏幕画面不得含有法律、行政法规、条例禁止的内容,所使用的歌曲点播系统不得与境外的曲库联接。

10.演艺场所: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注重隐患排查治理,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加强对企业员工教育培训,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并组织开展训练演练,全面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强化风险发布和保险保障,积极开展"三自主两公开一承诺"工作;不得设立在《娱乐场所管理办法》禁止的区域内,提供的文化产品内容应当符合文化产品生产、出版、进口的规定。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企业、各单位要提高政治站位,把开展"三零"创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深入分析研究,找准薄弱环节,制定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工作措施,并全力推动落实。

(二)强化结果导向。突出重点排查,加强排查整治,将各类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化解在早、在小。要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和诉求多元化解体系,引导干部职工依法依规、依靠组织化解矛盾纠纷和诉求,并广泛疏通民情,畅达民意,保障和维护干部职工民主权益和根本利益。

(三)注重宣传引导。完善学法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强化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及开展工作的能力。综合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载体,广泛宣传"三零"创建工作,选树典型,以点带面发挥示范效应。

旅游市场的基本矛盾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旅游管理专业;旅游企业

1 职业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中的 矛盾

1.1 师资队伍建设与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的矛盾中国论文联盟

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不仅要能够讲授一般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能够指导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双师型”。目前,由于职业院校的快速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明显滞后。很多教师旅游理论知识方面非常丰富,但缺少在旅游企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其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旅游企业要求脱节,一个“双师型”教师的成长需要时间的积淀和实战经验的积累[1]。

1.2 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投入与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

职业教育带有鲜明的职业岗位性,必须具有个性教育,也就是要加强实践性环节教育,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使之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需要。加强实践环节,必须要有能满足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环境和条件,需要经费和设备的大量投入。近几年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尽管我国对教育投入的总量不断增加,但是生均占有教育经费数目前仍相对不足。经费投入不足仍是困扰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1.3 规模发展与学生就业的矛盾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就业情况如何,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生存与发展有重要影响。笔者在调研中深切地感到,凡是与企业结合紧密的学校,其毕业生就业情况就好,培养的学生质量就高,受社会和企业欢迎和接受的程度也高。

2 “校企合作”对发展旅游管理专业的 作用

2.1 校企合作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

质量的关键是师资。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学生,必须有高水平的教师。职业教育需要的是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由于受到过去“重理论、轻实践、轻技术”的影响,培养的人才理论有余,实践能力不足。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也存在着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相对较弱情况,与现实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多数教师缺乏实际经验。在与旅游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学院可以组织教师到旅游企业学习,及时了解和掌握旅游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教师把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也可以从旅游企业中引进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经验的旅游管理人员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教师,从而优化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2]。

2.2 校企合作促进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

教学专业化要求旅游院校要突破传统的决策水平,深入调查研究、吸收旅游企业、旅游协会等专家参与,对旅游业的发展形式、发展趋势、专业就业等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与学校一起对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岗位知识、技能要求等进行论证,做出决策。

1)通过校企合作专业办学指导方向更明确。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线。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基础文化课以够用、适度为原则;旅游专业理论以实际、实用、实践、实效为原则,应大幅度增加实训教学。

2)专业设置市场化。学校对学生的专业教育、道德教育、成才教育等诸多方面充分采纳旅游企业的意见,不仅能获得真实的市场需求信息,也能有效地弥补课本知识落后与社会发展的不足,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学校按照旅游市场的导向的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够迅速地适应岗位需求。

3)教学具有针对性。学校与旅游企业的合作也包括让旅游企业参与制定人才规格、课程计划、评估标准等方面,使学校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克服教学内容的老化、教育方法落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和发展相脱离等方面的弊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 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就业

“校企合作”能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的机会,学生能在实践中学习,掌握技术、提高能力。以我校为例,学校每年一次的导游员大赛,邀请了本地多家旅行社的参与,旅行社的经理们也担任评委,有的旅行社会借机挑选所需人才。旅游企业的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通过比赛又提高了实践能力。学生入学不久就会由学院安排到旅游企业参观,进行行业认知培训,并在旅游旺季和毕业前到旅游企业实习。因此,我校的毕业生都具有很多带团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能力。校企合作不仅让学生学到了实践经验,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3]。

参考文献

[1]贺绍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进展与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2]王爱华.校企合作办学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7(3)

[3]李汉斌.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初探[j].成人教育,2007(4)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技师学院)

旅游市场的基本矛盾篇8

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省、市政法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启动“六五”普法工作,坚持普治并举,进一步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深入推动全行业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旅工作全面发展,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的目标任务,促进我市外事、侨务、旅游行业全面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根据市建办印发的《泸州市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的通知(泸法建组发〔〕5号)工作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我局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

一、提高认识,增强主动性

继续组织全局干部职工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制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等重大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围绕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促进和保障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切实维护归侨侨眷、外籍驻泸人员、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二、抓住重点,突出针对性

大力宣传“六五”普法重点内容,结合外事侨务旅游工作对象,扎实开展好《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四川省安全生产条例》、《旅行社条例》及实施细则、《四川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规定》、《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和外事管理规定的学习宣传,以局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为龙头,坚持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和职工学习会经常性学法制度,坚持局领导班子重大决策前法律咨询制度。加强对旅游企事业单位的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推进依法诚信经营,在全行业营造学法、守法、用法的普法氛围,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大”理念。

三、普治并举,确保实效性

结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国安全生产月”、“绿盾行动ⅶ”、“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活动,依托泸州旅游网站,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加大普法宣传。进一步健全局党组的议事、决策机制,坚持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和科学决策,不断推进执政方式的规范化、制度化。继续开展旅游市场以安全为重点的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切实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严格依法行政,大力推行阳光政务,努力提高机关行政效能。针对行业特点和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组织各区、县和旅游企事业单位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千方百计把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在基层,切实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广泛发动干部职工,深化平安建设,积极争创平安单位。

四、完善制度,抓好督促指导

上一篇:城市规划发展规划范文 下一篇:扶贫工作报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