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17 09:59:18

未来的发展规划

未来的发展规划篇1

关键词:工业区;规划;发展;布局;生态工业区

Abstract: industrial zone is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as a kind of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promot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eans and appear. As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a kind of effective means, in reducing the cost of industrial infrastructure, stimula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yed a huge role. But should also be seen in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many problems,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aggravating, and land resource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ecomes more serious contradiction. Now in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m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dustrial planning and future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zone in China are reviewed, and then analyzes the industrial park planning, and main problems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layout and land discussed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finally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ecological industrial zone, are reviewed.

Keywords: industrial zone, Planning; Development; Layout; Ecological industrial park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我国工业区发展历程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区得到了迅速发展,追溯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初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陆续开放了4个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港口城市,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特区以港口、工业区为发展支撑,经济开发区则明确“利用外资为主,发展工业为主,出口创汇为主”,主要功能为工业区。其主要动力来自宏观的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其产业导向以外向型经济为主。

我国整体经济社会从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向,迈出改革与探索的艰难一步。以苏南、温州等地区为代表的乡镇工业、个体私营企业蓬勃发展,成为这一时期工业区发展的较为典型的模式。

苏南通常是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走的是一条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发展路径。采取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出资办企业,依靠农民自力更生发展商品经济,发挥地理优势,依托城市,充分接收城市经济的辐射,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这种通过政府直接干涉企业的模式,在特殊的转型时期里起到了很大的正面效应,成为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首选形式之一。

而八十年代以来,温州地区通过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工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利用个体私营,通过市场化来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形成温州模式。不同于苏南模式的政府过度干预,温州模式表现出的更多的是政府的无为而治。为中国的市场经济迈出了更远的步伐。

(二)20世纪90年代初――90年代末

改革开放全面深入,开发区遍地开花。该阶段在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导向下,由于结构调整、机制转换等客观因素,许多大中型城市的老工业区进行了结构调整。缩小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加快第二产业从市区撤出,代替以发展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对城市老工业区内污染重、能耗大、效益差的企业,有重点、分层次、分区域、分阶段的进行搬迁改造,成为这一时期工业区域调整中的主要内容。 “退二进三”很大程度上恢复了部分老工业区的生机,带动了郊区工业园的建设,通过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大力发展,一些远郊的卫星工业城镇也得到了加速发展的机遇。

(三)21世纪以来

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作用越来越显现。各种新经济空间不断涌现,以大学城、软件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城等为代表的教育科研区、高新技术产业区;以物流园、生物医药园等为代表的专业化园区;以民营工业园等为代表的私营经济园区,等等,显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度活跃,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造成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等问题。

该阶段东北等老工业基地面临体制创新、结构调整的关键期。而一些中小城市也开始了中心区“ 退二进三”等改造。国家提出了严格的土地政策,对各地开发区进行清理、规范化,促使工业区建设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工业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一)空间布局问题

就一个城市而言,往往有多个开发区、工业区、或其他专业园区,分属不同行政主体。由于历史原因,或体制问题或选址问题或建设时序等复杂的原因,往往造成布局混乱、空间无序,缺乏协调发展。老工业区一般工业、居住混杂比较严重,新的园区急功近利,常常改变原有规划意图,造成新的混乱。在市场经济主导下,企业的兴衰也往往决定着工业区域经济社会的兴衰,尤以远郊的国有企业或矿区更为显著。在旧有的城市功能分区的框架下,这些地区的企业消亡衰败后,往往很难有新生力量及时注入,致使许多旧工业区数十年如一日,看不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应有的成果,和市中区、新生商业区工业区的日新月异相比,如同是被时间遗忘的区域。例如西安纺织城,建于1953年,属于苏联援建项目。纺织城占地面积约5.3平方公里,集中分布了7家国有大型企业,企业职工总数5.1万人,其中在职职工2.8万人,离退休职工2.2万人。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其原有体制问题和布局的混乱,纺织城逐渐衰落,企业生产设备老化严重,产品结构不合理,长期缺乏技术改造和投入,企业经营陷入困境。西安纺织城地区是典型的老工业区,存在的问题也具有城市老工业区的普遍共性。

(二)土地利用效率问题

一方面我国人多地少,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资源十分宝贵。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用地扩张极为迅速,而园区之间的激烈竞争又造成了土地价值的流失,土地资源消耗迅速。另一方面许多园区的工业发展仍处在粗放阶段,工业用地利用率低,所造成的土地浪费也十分严重。

(三)基础设施与环保问题

基础设施先行已成为园区建设的共识,但各园区基础设施差异很大,以至于投资环境差别也很大。如苏州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是“九通一平”,不仅包括道路、给水、污水、雨水、供电、通讯、燃气等,还实行了集中供热,营造了优越的投资环境。但有些园区仅能达到“三通一平”、“五通一平”。例如,截止到2007年,江苏省国家级开发区单位面积基础设施投入为2.5亿元/公里,省级以上开发区单位面积基础设施投入仅为1.18 亿元/公里,其他则更低。基础设施之一的环保设施的投入也是园区建设的关键因素。各园区政策不一,环保设施投入力度也不一样。特别是面广量大的乡镇工业园,对水、气甚至土壤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有的地区甚至相当严重。

三、工业区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影响工业区规划的因素

1、区位选址

工业区选址的优劣,不仅关系到工业区能否迅速而经济的起步与发展,而且对所在区域环境及自身环境有着直接影响。工业区选址不当,就会污染城市环境,成为城市的污染源。工业区的选址应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对生产发展、人口平衡、资源利用、交通条件、资金使用、环境保护和城市结构的改善诸方面进行全盘考虑,综合平衡,防止仅考虑工业区起步时用地、交通等投资大小、经济效益多少,而草率划定工业区的地理位置。

工业区的性质

工业区性质是指工业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起的主要作用。性质的确定就基本明确了工业区的产业结构,确定了工业可能产生的污染量并使其控制在一定限度内。目前我国各地的工业区经济体制上主要是引进外地资金并受市场经济调节,产业结构上以发展现代工业和先进技术为主,由于工业区的建设项目很大程度受外来资金的影响,多数项目尚无明确。为使工业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正确确定工业区性质和产业结构,明确引进项目类型,作为选择适合工业区发展项目的依据,并测算发展规划以及能源、水资源的需求、基础设施的配套,进一步推算工业区环境容量。

(二)不同类型工业区的布局规划

包括两个层面:园区与城市的空间关系,园区内部空间关系。城市发展应统筹考虑各新、老工业区空间整合,整体规划各类产业发展空间。对于城市边缘式、近郊式园区,应强调与城市空间整体布局、功能互补、交通衔接顺畅、设施共建共享。对于相对独立的园区,应强化主城与新区的快速交通联系及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同时处理好内部各功能区之间的协调关系。

那些所谓独立的工业区很值得探讨。由于这种工业区的选址多在诸如风景区、涉外区、海港、空港等地,这些地区的市政规划不具有优势,特别是对于那些从国外引进的项目,用国内规划惯用的经济技术指标和系统模式能否与之配套,还缺乏实践检验。但根据目前在建项目的特点可以看出,独立工业区的市政规划,必须强调因地制宜的规划方案、略有弹性的负荷指标和足够的应变能力, 这是工业区整体规划布局中应当注意的。

因地制宜的规划方案

由于独立工业区市政条件缺乏优势, 优化的关键是因地制宜, 即研究如何

对自然条件和现有设施进行合理利用。比如给排水工程规划,对独立工业区而言,即使选择比较差一点的水源, 也比城市送水距离近, 加上工业区供水规模小,一般首先要考虑就地取水。通讯、供热、供煤气、供电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供电、通讯都是区域性的系统工程,即使是远离城市的独立小区也有可利用的条件。至于供热、供气很难利用现有设施,需要建设独立的供应系统。

2、略有弹性的负荷指标

目前工业区的水、电、热、气负荷指标尚无统一标准,只是依据国内同类工业能源负荷指标,虽然指标接近,但共同倾向是负荷指标偏大,而我国现行指标又大都是若干年以前制定的,从而造成人为的工程规模膨胀。这个潜在的超大投入问题很值得重视。

3、足够的应变能力

常规的市政工程规划是在确定的前提下做出静态优化方案。而现在工业区项目的不确定性及入区的不定时性,要求市政工程规划能有一个动态规划方案,具备应变能力,即能处理好局部和整体、近期和远期、功能和转换的关系,并且要充分利用已经成熟的技术,特别是对可能趋于成熟的新技术,在使用上应该有“提前量”。

(三)工业区的用地组织

以往城市规划中,对工业区内部用地缺乏比较细致的考虑。除掉工业用地,工业区规划应将仓库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公共福利设施位置、教育及科技活动中心、绿化及卫生防护地带、其他预留发展用地都做细致安排,明确的画在图纸上,根据建设前后次序,“对号入座”,建设项目暂时没有计划的,其用地也应加以控制,以保证工业区的建设能有秩序的进行。

四、我国工业区未来的发展趋势――生态工业区

早在1996年,美国可持续发展总统委员会对生态工业园区提出了这样的定义:一个有计划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工业系统,寻求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的最小化、废物产生的最小化,并力图建立可持续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关系。

生态工业区是产业生态思想在区域层面的重要实践形式,它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综合运用产业生态学、经济学、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把一定区域内彼此相邻的企业、社区等主体有机联系起来,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延伸资源加工链,实现物质、能量、信息等的闭路循环,达到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最小化排放,一方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最终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环境意识的逐步提高,解决工业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已迫在眉睫。同时,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经不起传统经济模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的发展之路,沿用“三高”粗放型模式,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这只能阻碍我国进入真正的现代化的速度。

综上所述,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区成为势在必行的发展新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工业区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与自然和谐共存原则

生态工业区应与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相结合, 保持尽可能多的生态功能。对于

现有工业园,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污染物产生和对环境的压力。新建生态工业区的选址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容量, 调整列入生态敏感区的工业企业, 最大限度地降低生态工业区对景观和水文背景、区域生态系统以及对全球环境造成的影响。

区域发展原则

尽可能将生态工业区与社区发展和地方特色经济相结合,将生态工业区建设与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要通过培训和教育计划、工业开发、住房建设、社区建设等,加强生态工业区与社区间的联系。要将生态工业区规划纳入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与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方案相协调。

3、高科技、高效益原则

大力采用现代化生物技术、生态技术、节能技术、节水技术、再循环技术和信息技术,采纳国际上先进的生产过程管理和环境管理标准,要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最佳平衡,实现“双赢”。

(二)生态工业区的规划要点

规划方法

生态工业区规划应建立在传统的城市和区域规划、生态工业区规划和环境规划方法的基础上。传统的规划方法, 如系统规划法、数学规划法、空间规划技术( 如GIS工具) 等均能在生态工业示范生态工业区规划中发挥作用。

2、生态工业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确定工业区的位置、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工业区规划范围;进行用地布局,规定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限。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或有条件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规定用地的使用强度指标和污染物排放指标;确定各项交通、市政设施的规模,用地界线,综合协调并确定供水、排水、供热、供气、防洪、供电、通讯、消防和环卫等发展目标,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控制点标高;确定工业区环境容量、环境保护目标,提出具体措施;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建筑管理和环境管理规定。

生态工业区应对物质资源配置和自然资源配置生态效应进行兼顾。工业区规划建设工作必须在工业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追求产业和环境的生态化。工业区生态规划应能引导基于人类活动所引发的人与自然的物质代谢及产物,能均衡、顺畅、持续地融合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的物质代谢之中,而绝非表面化的铺装和美化。

结语

综上,工业区建设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承担着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随着工业用地的迅速扩张,与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矛盾日趋突出,因此传统工业区在进行规划时应重点考虑生态环保问题,将生态建设纳入工业区的整体规划设计中,将我国工业区的发展引领到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参考文献

[1]王红原.工业园区规划的价值取向──以浙江省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为例[J].广西城镇建设,2005.11.

[2]关凤红.生态工业区规划探讨[J].科技资讯,2008.20.

未来的发展规划篇2

关键词:新疆;小城镇规划;思路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深入,新疆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在近些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开始朝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为了更好地推进新疆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全面提升小城镇的综合发展水平,需要当地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采取科学有效措施,推进城镇发展,为实现现代化城镇发展做出贡献。

二、新疆小城镇建设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的全面展开,西部地区经济地位和战略意义的上升,为推进新疆经济发展步伐,加快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速新疆城镇化发展,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但从发展现状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发展难点。

1、小城镇布局发展不均衡

新疆地域辽阔,各地小城镇的发展存在着区域不平衡性。数量上,北疆多于南疆、南疆多于东疆,北疆小城镇占总数60%以上,北疆铁路沿线成为新疆小城镇发展的密集地带。发展建设水平上,北疆也高于南疆、东疆,其中天山北坡为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

2、城镇发展水平低,规模不够大

小城镇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较小的规模不利于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利于规模经济效益的形成,并且限制了城镇功能的有效发挥和对腹地经济的带动作用,将会严重制约小城镇的健康发展。新疆有些小城镇规模过小、力量分散,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小,对周边的资源和资金的吸引小,使城镇功能的发挥受到极大影响,同时,许多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不高,非农产业基础薄弱,缺乏有利的产业支撑,就业机会少,对农村劳动力吸纳力弱。

3、小城镇二、三产业发展滞后

世界各国经验表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总是会由“一、二、三”的格局向“二、一、三”的格局演变,并最终形成“三、二、一”的格局,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也是如此。新疆现有的小城镇更多地表现为消费型城镇,而不是生产型城镇。新疆的小城镇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产业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发达省区市相比还有较大差异。小城镇建设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但是,新疆小城镇建设中二三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农业比重偏大,二、三产业起点较低,缺少支撑财政收入的支柱企业。

4.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基础差

基础设施是保障城市生产和生活顺利进行的各种基础性物质设施以及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总称,但是新疆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水平不高。很多城镇存在交通拥堵,出行不便,垃圾围城,环境污染等问题,一些城镇还存在供水紧张,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问题,与发达地区相比,新疆小城镇道路,垃圾收集和处理,公共绿地,公园和休闲设施,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很大差距。城镇基础设施投资渠道方面来讲,多数城镇仍主要依赖于政府投资,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5.对小城镇建设认识不足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资源丰富,文化多元,地域辽阔,但经济比较落后,自然环境恶劣且民族成分复杂,由于绿洲散布在干旱区的分布特征,各城镇相距较远,人口密度小且分布不均。新疆城镇体系存在着功能交叉和重合现象,表现在城镇间产业结构趋同和大、中、小城市、城镇与乡村之间功能不清,协调发展效应不明显等问题。多数县城和一般建制镇是为农业和为城镇居民提供生活服务的小区域中心城镇,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水平低,城镇的聚集和辐射作用弱。由于新疆的许多市镇是通过县改市、乡改镇等行政力量推进城镇化的结果,使城镇人口虚化扩大,大量乡村人口未经职业和空间的转移,而只是因为所在地行政建制发生变化而成为城镇人口。城镇中大量农业人口的存在,使城镇功能弱化,对周边地区带动作用不明显。

三、构建新疆城镇规划发展的思路、策略

1、新疆小城镇发展思想

(1)坚持总体规划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坚持搞好和严格实施总体规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建设当中,各级政府应根据小城镇所具有的区位优势及其制约因素,有针对性地、有重点地分期进行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指导和管理,搞好调控与协调,遵循规律,突出重点,切忌一哄而起。当前,新疆小城镇建设应根据实际情况,以现有小城镇为基础 ,坚持新建与扩建并举,以扩建为主,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切实提高城镇综合素质。

(2)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

发展小城镇,不能削弱农业的基础地位,尤其是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一定要充分利用小城镇连接城乡的优势,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城镇经济的协调发展。

(3)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依托的思想

加强小城镇建设,一方面要发展壮大产业,推动产业聚集,提高产业的关联度,这是农村城镇化的依托和功能定位的基点。另一方面,要把切入点放在产业发展的定位上,根据自身的区位条件,着重培育和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同时兼顾其辅助产业的发展,以便形成一个良好的产业链以及合理的产业结构,为小城镇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依托,并通过加快小城镇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2、城镇体系发展策略

(1)要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

发展小城镇只是城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发展小城镇应采取有重点,因地制宜,相对集中,形成规模的战略。要重点发展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各地区要根据本地实际,对小城镇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城镇密集区和中心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镇,要纳入所在区域城镇体系的总体规划,以组团式布局形态与中心城市或其他城市形成合理的功能分工,发展一批卫星城镇,形成为中心城市服务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小城镇。距中心城市较远的小城镇,要强化为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服务功能,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加工基地,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和文化中心,带动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2)加强现有小城镇的快速发展

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使基础设施投资能够相对集中,使一个县、一个地区成为经济的凝聚点,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小城镇是连结农村和城市的纽带,小城镇布局、规划应纳入整个城镇规划体系中考虑,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吸引和辐射功能。

(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带动小城镇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聚集过程,而是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不断地向城镇聚集,不断地创造出越来越多的二、三产业就业机会的过程。可见,经济发展是新疆城镇化的动力,产业支撑是城镇化的灵魂。坚持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与调整产业结构,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带动型企业,达到经济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的目的,形成新疆干旱区绿洲环境条件下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小城镇经济发展模式。

(4)建立小城镇多元化投资融资机制

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建设资金,建立各种有效的资金筹措渠道刻不容缓。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来共同参与小城镇建设,真正形成国家投资、地方投资、社会投资、个人投资和引进外资的格局,拓宽小城镇建设的筹资渠道。新疆小城镇的投资应以国家和自治区财政资金为引导资金,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小城镇各自的实际,吸引民间投资、银行贷款、国外投资等各种社会资金来促进小城镇产业的发展。

(5)积极培育完善小城镇市场经济环境

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处理好城镇化与市场化的关系,积极培育完善小城镇市场经济体制。要不断加强小城镇与较大规模城市联系,引进资金、技术、人才、设备、信息,同时要传递城市的市场信息给农村,引导农村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发挥以镇带村的市场功能。

(6)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是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新疆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条件,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抓紧做好全疆城镇供水水源规划,天然气利用规划和合理开发水资源,加快城镇供气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小城镇集中供热系统。进一步加快镇区的的管网改造,提高供水能力,缓解缺水小城镇和区域供水不足的矛盾。加快城镇交通系统建设。加快城镇公共停车场,行人过街桥涵的规划建设和人流高峰地段的交通组织。建设完善的城镇排污系统,改造和新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处理等级。大力发展城镇绿化和美化,增加城镇绿色空间。城镇新区建设,要确保绿化用地,做到同步到位。

结语:综上所述,鉴于新疆小城镇发展规划的研究是一项长远而宏伟的系统工程,本文取新疆小城镇规划发展的镇村体系规划构想之一隅展开探讨,希望对新疆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提供一种思路,为全面实现新疆地区的小城镇发展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春华,张小雷.新疆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2,(01).

[2]周斌.加快新疆小城镇建设 繁荣农村经济[J].实事求是,2003,(04).

[3]孙峻,丁烈云.中国小城镇建设研究进展[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1,(02).

[4]陈珏.借鉴内地经验发展新疆小城镇[J].新疆社科论坛,2004,(04).

[5]石晶,李青松.南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分析[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

未来的发展规划篇3

“家乡的明天什么样”。是未来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发展中的家乡”的最后一课。课程标准中明确说明:学生应该“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特点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本节课的教学活动,通过“家乡的未来规划”“信息交流会” “我为家乡绘蓝图”三个主题,使学生了解家乡的未来规划,畅想家乡的美好未来,歌颂家乡的明天,从而激发起学生为祖国,为家乡的美好前景而奋发图强的光荣的使命感。

二、教学理念

善于观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注重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力求突显活动的综合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特点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了解家乡的变化和未来的发展规划。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运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调查问题的方法,并能与大家分享学习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畅想家乡的美好未来,愿为家乡的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四、教学重点

组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为家乡的未来出谋划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描绘”自己心中的未来家乡。

五、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设计有创新、有胆识。

六、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自己所在门源县的未来发展规划目前正在实施的规划情况资料图或者记录短片。

2、为歌颂家乡、歌颂祖国的飞速发展变化准备小节目。

3、学生准备彩笔和纸张。

七、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导言)不同的家乡,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划,在家乡人的努力下,我们家乡的明天发展的越来越美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家乡明天一定会发展的更加美好。

活动一:家乡的未来规划

教师活动:为同学们展示自己家乡的未来规划图,并加以讲解。

学生活动:谈一谈看后的感受和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未来规划有个大概的了解,初步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师活动:揭示活动主题:家乡的明天什么样 (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自己阅读教材74页 “农村地区十年规划场景图”和小男孩讲解的自己家乡某镇的未来规划。体会应从哪些方面去了解自己家乡的未来规划。

设计意图:本班学生都来自农村、牧区,而我们门源县的未来发展也主要依托农业,因此,引导学生多从这方面了解家乡的未来规划。

教师活动:我们门源县的未来发展正在积极地朝着城镇化方向迈进。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75页,了解某城市的十年规划场景图和下方小女孩的讲解。

活动二:信息交流会

教师活动:借“大嘴青蛙”的话引出本课的第一个活动主题――“家乡的未来规划” 。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76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关注自己家乡的未来的同时也关注不同地区的未来。树立起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自己家乡的未来发展规划,获取信息。

学生活动:搜集关于家乡未来的信息资料记录在76页的“我们家乡的未来规划”一栏中。

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明确一些有效地搜集资料的方法和快捷的渠道,二是指导学生注意广泛地收集资料,不光收集自己家乡的未来发展规划信息,也要关注其他地区及全国的未来发展。

小结:我们的家乡正发生着飞速的变化,可以想象家乡的未来将会是多么的美好,作为家乡的主人,祖国的主人,我们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我们要从小立志为家乡的未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活动三:我为家乡绘蓝图

教师活动:出示“大嘴青蛙”的话引出本课的第二个活动主题――“我为家乡绘蓝图”.

学生活动: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绘家乡的美好明天,可写一写、画一画、说一说等。2、全班交流你为家乡绘制的蓝图。

“组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为家乡的未来出谋划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描绘”自己心中的未来家乡。”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体现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力求突显活动的综合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理念。

课堂小结:

未来的发展规划篇4

关键词:大学新生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10-154-02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对自身职业发展道路的设计和规划。大学新生清晰自己的职业定位,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寻找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契合点,是迎接未来职场激烈竞争的重要前提。教育大学新生树立和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理应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1、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大学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相对而言更是较为淡薄,以致于大学期间未能明确发展方向,选择发展路径,到了毕业时仍然不能对自身职业发展给出合适的定位,不仅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而且对今后个人的职业规划更是一片茫然。从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看,针对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1有助于大学新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面临着一个崭新的人生阶段。在新的环境下,由于角色的转换、学习重点转移、自我管理能力不足以及人际关系相对变复杂,大学新生往往出现自我认知错位、学习目的模糊、生活不适等等各类难题。通过教育大学新生树立和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了初步系统的认识。在指导大学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可以帮助他们分析以往形成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一方面鼓励他们发展其合理之处来增强学习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修正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大学阶段成长计划从而使大学新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换,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为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做好专业准备。

1.2促进大学新生实现个人理想同社会要求的有机结合

个人理想的实现离不开社会需要客观现实,只有与现实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理想才能开花结果;相反,如果脱离这个世界,个人理想就无从谈起。社会在不断前进发展,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使得社会实践越来越深入全新领域延伸,社会生产方式和职业产生必然变化,这就要求人们的职业追求目标必须与时展相符合。作为未来建设者,大学新生应该以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为己任,使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在努力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又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引下,大学新生能够全面审视与评价自己的价值观、能力、性格、兴趣等,正确地了解自身条件,对未来的自身职业发展作出准确定位,朝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去不懈努力力。而有了明确的、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大学新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经过努力奋斗,必然会实现人生发展目标。

1.3有利于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力资源配置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人难均成为我国社会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人力资源市场凸显着无序性和不均衡性。厘清问题的实质,人力资源配置的症结不在于市场没有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而在于高校学科发展的相对滞后、专业设置不合理以及大学生普遍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因素导致大学毕业生不能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由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学生不能自觉按照社会发展需求设定自身发展方向,更没有做到以社会需求作为职业发展目标,达不到人力资源市场要求。因此,从入学伊始即加强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有利于大学生完善自我概念,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明确自己的发展计划,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实现我国的人力资源高效配置。

2、当前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的现状分析

我国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上取得了较大进步,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教育还较为落后,培养方式和进程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大学新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具有很大局限性

大学新生在崭新的校园环境下,要面临着学习生活各方面诸多的困难和挑战,由于知识经验方面的局限性,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也存在误解。(1)认为在世界多变的形势下刚进入大学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时尚早,等到即将毕业时再作规划也不迟,没有认识到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学习生涯的指导作用,更谈不上结合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大学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确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2)以偏概全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概念,有的新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大学生涯规划,又有的新生把其等同于等同于职业目标或学习计划。(3)对学历和技能的混淆,认为大学学历就代表着高的就业能力。然而现实状况是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历,他们毕业后难以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技能方面的欠缺,就业素质亟待提高。(4)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表现出很强的功利性,没有结合自身发展特点来确定职业发展路线,只是把物质收入和社会地位等方面作为考量因素,使职业生涯规划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

2.2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师资匮乏

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队伍主要由少部分的学术型专家和大量的兼职教师及学生工作管理干部来组成。这样的队伍构成专业化程度偏低,缺少与社会环境相衔接、与职场要求相符合的实践经验,不能适应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另外,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一些高校教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持有抵触情绪,他们一方面认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最主要的任务应是把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学好,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毕业以后的事情。另一方面担心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常规教学,强调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等教育舍本逐末的表现。综观当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其教育理念、队伍结构和人员素质仍表现欠佳,远远不能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条件和帮助,师资匮乏严重限制了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

2.3高校对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已经相继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还没有能够深入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更没有认识到对大学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是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很多高校仅仅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放在大学阶段最后一个学年来加强毕业生的求职技巧和职业素质,导致大学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严重缺乏系统性,意味着高校不仅没有采取措施鼓励大学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而且还磨灭了他们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积极性。其次是高校没有形成完备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和功能健全的教育组织,缺乏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队伍,大学生对自身

职业生涯规划探索没有得到专业机构的帮助。

3、紧抓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特点下的培养途径探索

初入大学校园的大学新生正处在人生经历中一个全新起点,他们的价值观念还模糊不清、思维模式尚未成型,正因为如此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大学新生的思想特点也决定了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紧抓实际切实提高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3.1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要具有前瞻性

很多大学新生进入大学校园时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对自身的认识和未来的职业追求很多时候停留于当前,止步于片面。然而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大学新生在进行职业发展规划时,要认清未来职业发展趋势.顺应社会发展需求,既不能忽略当前社会环境下特有的时代要求,又以顾及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作为前提,结合社会未来发展趋势和社会职业需求进行大学学习和相应的社会实践,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出充分准备,使自己的规划与未来职业发展走向要求相契合。

3.2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要注重主体性

职业生涯规划说到底是大学新生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在明确自身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以及气质类型等前提下,确定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实现个人理想与职业追求的合理匹配,使自身的价值得到最大体现。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新生对自己未来发展道路的设计和实现职业目标的实施步骤,事关其一生的发展道路,是他们独立实践的初步尝试。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切不能因为认为大学新生思想尚未成熟而把家长和学校的职业意愿强加给他们,要充分认识到这是大学新生自己的事情,本来就应该由他们自己选择和决定。

3.3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要强调针对性

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要具有针对性。(1)对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级别层次的大学新生开展针对性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比如普通类本科大学新生要注意加强技能方面的培训,而高职高专类的大学新生更应注重文化素质的提高。(2)作为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也要具有针对性。每个学生个体都有自身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这就要求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擅长的具有不同的学习内容,从而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和个体潜能。另外,科学系统的职业规划需要学生本人了解职业环境、职业需求。这些必须由学生从社会实践中获得。

3.4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要战略性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学生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计划,目的是使他能够准确定位,明确职业意向,涉及到学生整个人生,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人生价值,有步骤实施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计划。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包含大学期间学习计划以及以后从事职业的规划。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要以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作为依据,在深刻把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前沿信息的前提下,增强大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身能力,毕业后从事自己心仪的职业,这就要求把大学生毕业后整个职业生涯的各阶段发展目标纳入计划之中,以全局带动局部,以局部促进全局。

参考文献:

[1]边慧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2].对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

业,2010(24).

[3]张洪田,张慧研.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索与实

未来的发展规划篇5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发展规划 问题探讨

Abstract Development planning is a way of school-based management, is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research, a review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lans, and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fter determining the rational thinking of school development goals and construction tasks. The process of compiling is a process of unifying methodology and practice.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planning; problem discussion

高校编制发展规划,能够通过规划的引领作用促成学校可持续发展,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路径选择。从做好编制工作角度,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值得在实践中探索和讨论。

1 编制方法与思维

编制发展规划是各高校根据国家和学校所在地区教育发展战略,系统研究自身现状、发展机遇,对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发展目标、建设任务、保障措施等作出部署并形成文件文本的过程。普通高校编制发展规划既是主办者对学校的要求,又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规律决定,一所有影响力的学校不是一朝一夕成就的,是学校几代人始终坚守目标,通过若干发展阶段的积累达到的。发展规划所承载的功能是对学校在一段时期内发展理念的呈现和目标定位的选择,具有指挥、统领和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从学校自身逻辑起点来看,主要有三个问题需要在规划中做出回答。一是我处在什么位置,二是我要向什么高度迈进,三是我如何达到理想目的地。三个问题紧密关联为一个整体,共同构成规划的脉络主线。理清并回答三者的关系,把涉及内容以文件形式呈现出来,即为编制过程。当中包含诸多相关要素整理、形势研判、情况调研、发展预测等,需要采用综合分析研究的方法。虽然规划的最终载体是文件文本,但文本内容是在研究基础上经过理性思考后提炼出的文字表达。即发展规划是研究成果,不能简单理解为文件起草,亦即不能把编制规划等同为写作过程。

规划的目标与任务具有统领未来发展的功能,所以指导编制规划的思维必须是顶层设计的战略思维,也就是需要用战略思维来指导综合研究,不能囿于某一方面的具体工作或短期内学校在某方面存在的不足来影响规划的谋略与部署。要始终坚持发展、前瞻、系统的原则,始终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在过程中发动并听取广大利益共同体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考察调研、召开座谈会、专题访谈、发放调查问卷、举办咨询论证会等多种形式,不断在交流碰撞中审视和定位学校,选择发展路径与目标。

2 回顾总结与提练

回顾总结上一规划执行情况是规划文本中的第一部分内容,是编制规划过程中的首要任务。总结需要展现三个方面的重点,一是学校目前具备的发展优势,二是学校在建设发展中值得总结的经验与教训,三是学校存在的主要困难和不足。三方面内容主要回答“我处在什么位置”,是自我认知的理性回答,是编制规划的逻辑起点,也是绘制学校发展蓝图的历史起点。

经验证明,自己的历史往往是自己最好的老师。能否从自身经历中发现错误作为教训,能否从现实条件和存在问题中找到新的发展切合点,是学校自觉自为能力的体现。学校发展规划是一个持续向前的认知与谋划,不能割裂上一规划的基础,也不能超现实地画饼。因此,总结上一规划的执行情况十分重要和必要。但这个总结不是简单回顾,或者展现功绩,它的鲜明使命是为编制下一规划服务,是审视和剖析自己,对自己的内省和检查。所以总结的一切着力点都应围绕编制新的发展规划来展开,要通过对上一规划执行过程中的成效、师生认可度、存在问题、社会反响等方面进行总结提练,最终回答学校现在的根本状态。

其一,要对学校的优势做出客观评价和分析。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必然会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与势,成为学校区别于其它院校,能够存在并发展壮大的动力。规划中必须有至高目标,该目标的依据起点就是学校具有的优势和特色。所以,客观评价和分析学校的优势,能够较好地定位未来发展至高点,也能增强全校师生对未来的发展信心。

其二,要对经验教训提炼出理性认识。好的规划是学校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学校的集体共识。规划的制定与执行,既是思想发展过程,也是实践进步过程。学校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校园文化、核心竞争力、与校外关系等要素共同构成了学校的特殊内涵。如何在实践中形成学校的良性发展态势,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反复碰撞磨合的结果。当中的经验与教训,有的是以牺牲时间、人力、物力成本换来的,是学校历史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与实践基础。编制规划就是要通过总结这些经验教训,不断提炼形成学校的发展历史,铸就学校的奋发精神和前进轨迹。该项工作需要广泛动员师生挖掘整理,把潜在或散落于上一规划执行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总结出来,使之成为新目标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

其三,要对存在问题分析成因。学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是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是确定发展目标重要的参考因素。但问题往往以不同形式表现,有的不被关注与重视,有的还会被误认为是发展优势。所以寻找存在问题与成因,需要通过系统的反复研究,用发展的视角来考量判断,使新的规划能扬长避短,找到最佳的历史切合点。

3 发展机遇与挑战

未来发展机遇与挑战,能够为学校的管理者和编制规划工作者形成对学校现在、未来与形势的综合认识,成为指导编制工作的思想武器,是潜在的工作基础。

高校的存在与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已是高等教育实践的共识。学校未来一段时期内可能面临的人口结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部署,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变化,都有可能给学校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其中的变化都有可能成为学校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是学校发展定位、招生规模、专业调整,以及校园文化、科研重点、师资队伍等方面建设的重要参考。编制学校规划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要将与学校办学相关的变量整合为学校动态平衡发展的常量,把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同最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态势匹配起来,形成学校在相对稳定的一段时期内的发展合力,引领学校向着预定目标前进。

党的十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党中央回顾总结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后,理性地调整了发展战略,必将给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与要求。这是高校在编制发展规划中面临的最大背景形势。如何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如何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流价值观等,都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中需要作出回答的问题。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目前各高校都还处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影响各高校的发展因素还很多,研究学校未来发展机遇与挑战,任务繁重,内容广泛。如果能够在国家重大战略调整中找到与学校改革发展的最佳切合点,并能把它体现在规划中,必将推进学校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较大发展。

4 发展目标与任务

发展目标与任务,是编制规划的重点,是发展规划的核心。总结经验与形势研判,都是为提出发展目标与任务服务的。在编制规划的整个过程中,发展目标与任务始终是需要时时追问的问题。确定目标与任务涉及的因素较多,作为立论依据的出发点也可以从多方面讨论,但从编制规划的工作层面,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发展性原则。发展原则是对规划的前瞻性要求,该原则要求编制规划要始终站位未来,即站在我将要到何地的思维来审视自己、把握态势、确定目标、选择路径等。当中,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层次性,二是可能性,三是必然性。层次性即学校的未来发展需要分层级设计,因为学校各项工作不可能都在同一高度和层面推进。可能性即规划中的某些目标需要努力才能达到,应预留发展空间。必然性即学校应担当的使命,是学校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必须在一定时期内承担的任务,需要在规划中具体明确。

二是契合性原则。契合原则即根据学校的现实条件寻找与之最适宜的目标、任务、路径等,是规划能否变为现实的关键。之所以要求编制规划应采用综合分析研究的方法,就是要通过研究找到契合点,使学校经过一段时期内的努力或变革后达到新的发展水平。发展规划与学校的契合度如何,是评估规划质量的重要指标。

三是系统性原则。学校的发展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校内校外、机遇与环境、历史与现实等诸多因素,编制过程中将要与诸多方面往来交流,所以编制规划从工作的启动、方案设计、进展安排、组织动员等都要整体部署,作为系统工程来推动;其次,从规划的内容而论,也必须是一个逻辑严密、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的行动计划,需要从整体、全面的角度来组织落实。

四是开放性原则。开放原则即在编制规划过程中要广开言路,向师生、校友、社会、相关单位和教育管理部门开放,吸纳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思想和资源,充分走民主之路,既立足本校,又借鉴其它学校的经验,把其它学校的实践精华融入自己的规划中,推进学校走开放发展之路。

五是思想性原t。编制并实施规划是学校的一种治理方式,是构建愿景并为之努力的措施,体现了学校的价值追求与思想境界。一份好的发展规划就是学校的一份动员令,体现了全校师生对自己学校的认同与认知。

5 保障措施与工作制度

好的规划最终只有落到实处才有意义。所以保障措施与工作制度是规划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保障规划落地的部分。

编制规划作为学校的一种管理方式,需要用组织管理的方法与措施来加以实施。所以应在规划中明确组织领导、工作条件、责任划分、考核奖惩、评价反馈等措施和工作制度。编制过程中,要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确定落实规划的组织机构,明确重要目标任务在人、财、物等方面的基本保障原则,把定期检查、落实情况等作为学校管理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写入规划,并建立评价反馈机制,以便及时修正规划中的相关指标,及时分析研究规划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最大程度地保障规划设计最终能变为现实。

未来的发展规划篇6

关键词:战略规划经营规划,统筹学理论系统方法

 

为了进入更广阔的市场,在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持稳定发展,中国企业都在积极研究制订发展战略和战略规划。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在研究战略、制订战略规划中普遍存在着目的不清、模式化、报告内容雷同、效果不突出的情况。根据战略统筹管理理论,产生上述问题的本质原因在于没有正确区分战略规划与经营规划的差别,同时又没有把握战略规划与经营规划科学完整地结合起来。因此,从以下十个方面区分战略规划与经营规划是企业做好战略规划的前提。

第一,制订战略规划的目的与经营规划的不同,这就决定了其他方面种种区别。战略规划与经营规划都有指导性,然而战略规划要通过协调生存和发展的关系,促进企业实力和活力匹配,为未来发展创造机会。对企业来讲,未来的发展机会多为隐形的、不确定的,可能是机会,也可能是风险(垄断性企业除外),创造条件、创造机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为了创造机会常常要限制企业某些环节的扩展,放弃某些眼前利益,调整某些对未来有影响的关系。而制订经营规划是要充分利用和扩大目前的机会,加大投资和竞争,扩张实力,以获取更多的收入和利润。不少企业为了做“世界500强”、要“实现双百亿”、要争“航母”,一味扩大规模、加强实力,仅仅是为了充分利用眼前的机会,这样很可能造成企业发展的不平衡,给自己留下更大的隐患。论文参考网。诺基亚公司提出“最大的危险就是太大了”,即是针对规模扩张的。所以,机会充分利用要与环境波动相适应,要有节制,要从战略规划上对经营规划予以指导。

第二,由于战略规划是针对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期环境的变化,所以在研究制订战略规划时,必须以更先进的思想为指导,要对现在所持的思想方法予以改造提升。一些企业创业成功后又渐渐衰落,并非不注重管理,主要是囿于成功经验形成的思维形式不能适应新环境。因此,研究制订战略规划要对既定的观念方法进行冲击调整。战略规划一经订出,就要在实施中成为全体管理者改造思想方法、发展思想的思想指导工具。而经营规划则是明确各种指标和标准,成为管理的直接操作依据。

第三,战略规划要在未来不稳定的环境中使企业以不变应万变,因此要注重制胜,更关注防败,是制胜和防败统一起来。而经营规划使企业以变对变,在特定市场中取胜,不更多地考虑防败。前几年中国某大家电企业一再掀起价格大战,虽然取得了销售收入和市场份额的增加,取得了战术的胜利,却造成了自己战略上的失败。

第四,战略规划突出整体的合理协调,如同中医讲求调养,讲求整体的健康水平,使企业适应性增加。有的企业不考虑中国市场环境中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过度剥离虽不创造收益但可节约成本的“不良资产”,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环境波动中失去原有的优势。美国有些企业为了稳定和保留研发人才,专门成立托儿所、洗衣房,使科研人员可以在工作休息时看望自己的小孩,从而能更安心工作。经营规划则重视优势的塑造,对没有直接收益或扩大收益的部分尽可能减除。

第五,战略规划制订要运用关于未来的模糊信息和知识,因此要较多利用社会知识力量。经营规划必须通过掌握清晰准确的信息进行设计。不少企业的战略研究过分强调掌握现实与过去的数据或专业知识,这就使其丧失了改造思想方法的功能,混同于经营规划。

第六,战略规划是要创造发展的主动权,所以,要关注合理性创新投资。凡是尾随其它企业的规划,虽省力而由于缺少创新而失去未来的主动权。经营规划是要在战略规划的指导下,加强优化竞争投资,应对同质化竞争趋势,更有效发挥主动权。

第七,战略规划强调战略合作要依据某个发展的共同目的,不一定要求直接增加收益。但经营规划强调合作中直接增加收益。许多上市公司发生多次重组且屡战屡败,实质的原因是为了追求增加直接收益,而不考察有无共同利益、目的。论文参考网。现在不少企业集团的规划既不像战略规划又不是经营规划,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各子公司与集团除了资本关系外并无共同目的。

第八,战略规划实施要采取战略成本监控,既不是生产成本的分析控制,也不是企业财务成本分析控制,而是针对未来的。经营规划是以收益指标为中心或者利润指标为中心,实行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控制,以求效率、效益最优。

第九,战略规划更多体现董事长的观念和水平,因此必须由董事长亲自主持研究并实施监控。凡是捉刀由外脑包办代做的战略规划,哪怕再好,也难以有效贯彻执行。因为董事长的思想方法没有得到新的发展。经营规划则是由总经理根据战略规划设计实施的。论文参考网。

第十,战略规划的研究制订绝不能单独使用系统方法,而主要使用统筹学理论,并在统筹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合理性要求,适当应用系统方法。系统方法的有效性限于在边界清晰、目标明确、信息准确等范围内才有效。而统筹学理论正是适应不确定情况出发把不可控因素尽量使之成为可管的,使发挥优势和保持平衡统一起来,以适应未来变化并争取主动。现在企业制订战略规划通常都用系统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理清了一些现实关系,但并未解决对未来的思想方法问题。经营规划较多是用系统方法,但也必须有统筹思想来指导。

根据战略规划与经营规划的区别,在确立决策权与经营权相对分离的体制下,选择相应的理论方法制订规划,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估规划,是企业制订规划并取得成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M] 中信出版社 浙江出版社 2007

[2] 吴晓波跌荡一百年[M] 中信出版社 浙江出版社 2007

[3] 郎咸平整合[M] 东方出版社 2008

[4] 松下幸之助经营沉思录[M] 南海出版社 2009

[5] 马钧中国最具狼性的总裁[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6] 伍柏麟中国市场化二十年[M] 山西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7] 科特勒 营销管理[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未来的发展规划篇7

合理的城乡规划能促进城镇化协调发展,是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首先,城乡规划能宏观调控和指导城镇化建设,能调节城乡人口及收入分配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促进工业化进程加快、提高城镇就业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及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领域,从而推动城乡经济和谐发展。 

一、我国城镇化现状 

根据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统计数据,1978-2013年,我国城市总数由193个增加到672个,城镇化水平由17.92%上升为44.9%。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由于城镇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由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的必经之路。目前,城镇总用地3.46万Km2,仅占国土面积的3.4%左右,却承载了全国44.9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GDP总量的74%的我国来说。有必要提高城镇建设力度和加速城镇化进程。《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也曾指出,到2050年。标志现代化发展水平重要因素之一的城镇化率还必须由目前的44%提升至70%以上。要达到这一目标我国必须每年实现1000万以上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若缺乏合理的城乡规划,不仅会使城镇建设面临人口虚高、空间建设布局无序乃至失控的问题,还会引起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矛盾趋于加深。城乡规划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能力去改善现状和创造未来”。 

二、城镇化中面临的问题 

1、城乡规划指导思想脱离群众 

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片面的追求政绩,具体工作中不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而是将重点放在了“面子”上,城镇化发展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中国北方一座县城,人口三十万左右,在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兴建柏油马路、政府豪华办公楼、大型商业综合体等,还在位于市中心的位置用复古的手段修建了很多明清建筑,以彰显其文化底蕴。但是对于市民所关心的环境问题、收入问题、住房问题等却不闻不问,可谓劳民伤财。 

2、城乡规划调控职能削弱 

有些地方下放权力,将市一级规划管理权限转交给区县,有些政出多门、审批程序复杂,开发区搞封闭式建设,未经过地方规划部门的集中管理。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对城乡规划管理调控职能的削弱,将不利于城乡建设的健康和谐发展。此外,未建立、健全科学的规划监管机制,各级规划管理部门间未进行有效沟通。同时针对不合理的规划管理行为未形成有效的奖罚、行政纠错与处理制度,使得规划管理监督工作处于力度小、效率低的窘境中。 

3、缺乏有效监管机制 

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地区的组织形式松散,在辖区范围内不能够形成统一思想,进而在辖区内的城乡规划中出现了很多版本,最终阻碍了城镇化发展进程。比如一些地区的县级市或是市辖区单独进行城镇化开发,而不经过地级市的规划审批,到头来使得城市建设一团糟,主要体现为区域划分不明、功能区规划不合理等,违背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不利于城乡协调有机的发展。而这种现象在国内很多地区都时有发生,主要原因是由于针对城乡规划建设领域,国家以及各省、市、地区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奖惩机制,加之城市规划项目往往不是由一届政府就可以解决的,所以在问责方面也存在时间与空间的问题。这对城乡规划工作起到了负面引导的作用。 

4、贫富差距加大 

一些地区的城乡规划基本原则是将该地区的优势资源组合。这有利于加速城镇化的进程,提升城镇化水平,可以在优势行业或是优势地区集中优势人才,使其更好的发挥作用,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在实际工作中,这种规划发展方式效果较为明显,但却也带来了相关问题,如对于一些行业的优势重组,势必会将一部分人力资源与社会资源淘汰出局,这样就导致了城市就业率下降,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三、保障城乡规划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建议 

1、降低规划主体及人为因素的影响 

第一,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积极研制能预测规划地区发展动态的信息系统,提高规划的科学、合理性。要在政府、规划单位中广泛利用3S 技术和信息化设施,如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等,推进各规划单位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在规划前通过网络全程把控区情,深入探究各类信息,分析和科学预测城乡空间的未来变化,并实时监测规划落实情况。第二,注重各规划部门的沟通与衔接。可成立跨部门计划制定组、协调沟通小组等开展关于规划、土地利用、保护环境等方面的论证与审批工作,促进各部门间有效交流、及时听取有关部门的意见。 

2、完善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积极培育、监管规划师 

针对城乡规划建设中的违纪行为,应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监督机制及责任追究制度,做到有奖有罚、奖罚得当, 对于严重违反规定的地方政府及其行政管理部门,要明确其处理、处罚条例及规定。并通过法定程序批准该规定, 使之成为受公众监督、执行力强的公共政策。同时,要提高规划队伍的专业水平及职业道德,帮助其有效融入决策程序,科学行使各项权利,要科学监督和管理规划师,将经济、土地集约利用率等作为审核指标及考评标准,针对考评结果未达到或超出预期成果一定比例的规划师和单位,应依法予以奖励或惩处。 

3、注重公众监督,推进民主规划 

要积极听取公众对规划设计的看法和积极建议,并在规划前予以采纳。如在规划设计人员调研阶段,要让规划人员应听取公众对当地民俗、民风等及未来发展的看法,使之充分了解城乡规划内容、步骤及意义,加大企业与民间多个主体、多层面的相互合作,发挥其对该规划和实施建设工作的监督、管理作用;规划后应形成民情考察评估体系,并采取公众听证制度,让百姓在规划落实过程中发表言论,推进区域民主规划与建设。 

4、减少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及生活差异性 

首先,应健全城镇化进程中的补偿机制。例如,针对规划中房屋被拆除的当地居民、个体户,要分析房屋类别、面积并核算应得的补偿金额或在后续购买新房屋时予以适当优惠。针对那些无力支付和购买新住房的居民,要给予贷款优惠。在土地补偿方面,要上调农村土地的征用价格,避免因土地征用双轨制而使得征地价格同出让价格之间差距明显,要实现资源共享,让迁移后的农民也享受土地级差收益中的一杯羹。其次,要对居民积极开展就业培训工作。政府部门应根据现有规划计划及产业需求,兴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推进就业的公平性,兴建人力资源免费培训基地,提高群众的就业水平。积极发展三大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帮助因规划中的劳动力人口顺利就业;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提高转化群体的生产、生活和受教育水平。 

结束语 

未来的发展规划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方法;策略

1.城市规划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时期内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并确定城市性质、城市规模以及以后的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城市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所做出的综合性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可持续发展指的是经济、社会、人口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需要满足现代城市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又要满足城市未来的发展需求。包括城市功能、规模、结构等各个方面。

2.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现状

2.1规划缺乏相应的地域特色。一个城市,一个故事,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城市规划就是要显示出当地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地理特色,然而由于规划者对当地特色的漠视,不同的特色城市景象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又一个的相似城市的罗列,并没有凸显出自己城市的特色,一个又一个复制的再造城市使城市本身失去了自己原有的文化底蕴与活力,同时也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城市间的竞争力。2.2规划缺乏一定的前瞻性。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私家车正在逐步走入家家户户,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这就导致了交通拥堵成为城市的通病,尤其是上下班的高峰期更是水泄不通,造成交通拥堵的原因除了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城市规划中没有给近期或者未来一段时间内留下一定的发展空间,规划缺乏一定的前瞻性。这不仅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且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3城市规划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我们都知道城市建设是规划先行,在城市建设中,规划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个城市的所有建设发展包括园林绿化、城市广场、商业街道等都应该纳入城市规划当中来,但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规划却是经常被随意改变的,这表现出了很强的随意性。当然,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再加上不同阶段领导的更替,这一切都导致了城市规划随意性的出现。2.4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缺乏绿化建设。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与低、好与坏,不单单是看城市的经济水平以及城市设施、设备的完善程度,还要看城市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且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合居住并不在于城市的大小以及建筑的高低,而是要看城市规划建设是否具有人性化,是否具有健康的生态环境,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就目前城市规划建设而言,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冲击力是不言而喻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注重了眼前的利益,只看见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致使现阶段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普遍恶化。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了生态环境这个基础,又谈何可持续发展。2.5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我国相关的法律还不够完善,并对城市规划并没有作出相应明确的法律法规,这就导致了相关审批部门无法可依,没有办法对权利进行制约,明知城市规划有不合理之处也无法顺利驳回,严重影响了审批工作的进行,导致了城市城市建设发展缓慢。

3.加强城市规划,不断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城市规划就是预测未来,通过行动改变和适应未来,其本质特征就是未来的一个导向性,任何一个规划都应该以一个目标作为未来趋向性的,所谓规划的内容和过程都是为目标而服务的,城市规划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依据,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城市规划建设来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3.1拓宽规划内容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建设内容不应该仅局限于城市本身,而是要将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和设施等诸多因素都需要纳入到规划范围之内,在保证以上因素相互协调促进发展的基础上,来寻找适宜城市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方式。在规划开始之初,就应该把所有因素以及需求等进行具体分析,保证城市能够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3.2树立人性化的规划理念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因此,不管对城市进行怎样的规划,都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树立为全心全意人民服务的精神理念,对于城市规划要提高到人性的高度来对待,否则即使再完美的技术条件,再雄厚的物质基础都是一时的,无法满足一定时间内城市的可持续发展。3.3加强城市环境治理力度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应该意识到目前我国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问题的严重性,讨论研究探索出具有针对性的城市规划方案,在实际过程中加强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与管制,以城市规划的力量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3.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法可依。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不仅可以使审批部门的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而且在实际建设发展过程中也能够有法可依,为城市规划建设以及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有力保障。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并且城市的作用与地位也日益突出,但是只有可持续发展才能推动社会和国家的进步,所以,我国城市规划必须立足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观点,以实现经济、环境、资源等协调发展,与此同时也能够赋予城市规划意义,最终以城市规划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作者:孔艺晓 单位:烟台市福山规划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冀英.浅析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0).

上一篇:消防员工作要求范文 下一篇:各个地区的民俗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