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中小学教育范文

时间:2024-04-10 11:23:57

普通中小学教育

普通中小学教育篇1

【关键词】教育;聋生;德育;研究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有关聋人青少年犯罪的报道屡见报端,社会上的聋人犯罪比例不断提高,犯罪手段由单一走向多样化,影响恶劣,越来越成为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正常人认为:“盲精哑毒”,聋人天生就是如此,其实不然,很多的聋人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是因为他们的人际交往产生了偏差,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聋人对社会、对健听人心存芥蒂,而社会上的健听人也对聋人心存戒备,认为他们不近情理,不可救药,造成两者之间缺少了良好的交往和正常的沟通。在这种环境下,不少聋人形成了自卑、多疑、孤僻、自私、偷偷摸摸、性情急躁的毛病。为此,我们要帮助聋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塑造自身形象,要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聋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帮助聋生战胜自卑心理,摆脱孤独,争取认识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认识生活、社会,构筑适应社会交往的良好的道德品德,以高素质融入社会。

(1)有助于聋生快乐的成长,有助于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及全民素质的提高。

(2)有助于转变教师观念,扩大聋生社会活动的范围,特别是普通学生的“手拉手”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聋生的交往能力,而且有助于聋生的品德教育。

(3)为其他聋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耳聋学生由于听觉能力的丧失,导致他们因聋而哑,语言能力发展缓慢。多数聋生不能使用口语与健听人进行顺畅地交流,而聋人习惯使用的手语健听人也少有人掌握。即使是作为聋生和健全人共同交流工具的书面语,在沟通上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受聋性思维和手语表达特点的影响,聋生的书面语表达经常是语病百出:如词序颠倒、成分残缺等。聋生社会交往面的扩大和语言能力发展的相对低下,给他们与健听人的沟通带来困难,甚至使交往难以继续和产生误解。

耳聋造就了特殊的聋人人群,也使他们在与健听人的交往中极易产生特殊的心理障碍。聋生较为普遍的不良心理有:自卑心理、封闭心理、多疑心理、嫉妒心理、甚至敌视心理。

三、开展活动

举办聋生和普通学生“手拉手”活动。聋生也是社会的一份子,必将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因此“手拉手”活动是培养聋生健康心理,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有效途径。

(1)请进来,加强校内交流。我们针对聋生与普通学生交往中的自卑和胆怯心理,我们组织学生观看《同在蓝天下》残疾人先进事迹录像片,在通过讲解教给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的方法: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不仅跟别人比,还要和自己的过去比。相信自己一定能行。为了增加聋生和健全人交往的机会,我们与西关小学、师专及理工中专等各类普校建立的长期联系,定期开展活动。我们邀请师专的学生来学校参加课外活动,聋生表演舞蹈、唱歌,和大学生一起做游戏,还教他们手语,大家相处的非常融洽。在平等的交往中,聋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长处,得到了尊重和认可,逐渐树立了自信心,和健全人交往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

(2)走出去,体验实际交往。学校的学习积累,是为了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基础,只有社会这个大舞台,才能真正磨练学生的意志。在学校的安排下,我们有计划的去外面参观、学习。我们去了理工中专、经济示范园区、残疾人的企业等地。每到一处我们都要求学生完成三件事:第一、认真听讲解并记录(在教师手语的帮助下);第二、向接待人员提一个问题;第三、向校外人员介绍一样自己的特长。在这过程中,老师及时给他们提醒帮助。返校后,老师组织活动他们展示,并且进行评比。学生在活动中树立了自信心,并且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3)家校联合,促进学生发展。为了指导家长,如何让聋生和健全人交往,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①每学期家访一次,对学生情况全面了解;②每学期召开两次家长会,进行“聋生和健全人交往”的专题培训;③趁每周五家长接孩子的机会,和家长做好沟通,做到有问题不积压;④开通热线电话,家长如有问题可以随时交流。

四、研究成果

通过对本校29位11周岁以上的聋生进行了一次“聋生思想品德问卷”,问卷显示:

(1)聋生的交往能力明显提高。愿意和来校的普通学生一起玩79%,认为自己的能力与普通学生相差不多52%,愿意和老师交流90%。

(2)社会公德明显提高。在公交车上主动为老、弱、病、残乘客让座93%,上学途中遇红灯,此时恰无来往车辆,你会绿灯亮时通过93%,在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上,你会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93%。

另外,聋生出走、小偷小摸、迷恋上网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五、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聋生出走、小偷小摸、迷恋上网等一些思想品德问题,是一个值得需要长期研究和实践的问题,这不是靠学校单方面工作就能实现的。必须构建起社会、家庭、学校以及自身四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合力,方能奏效。

普通中小学教育篇2

[关键词]科普剧;小学;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9-0083-02[WN]

科普剧以其独特的戏剧表演形式被广泛运用于小学科学教育中,使得教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将课程知识传授的严谨性和快乐学习的趣味性相互结合,使得课堂更具有多样性和互动性。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将科学化与生活化的科学知识传递开,使得学生能够结合实际生活经验理解并掌握理论的科学知识。新课改时代下提出的运用科普剧的教育形式,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

一、科普剧的基本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充足的课程资源,为课程的教学提供有用信息。[1]而科普剧是一种以科学互动表演为主要教育形式的独特的、新兴的教育戏剧。注重舞台表演,以活动为载体的形式为教学活动提供课程资源。科普剧的使用能够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开展科普剧活动时,应综合考虑科普的基本要求以及开展教育戏剧的内在逻辑,确保一切活动均能以现象明显、原理简单的科学实验为基础。科普剧通过融入科普知识,并策划好相应剧情,使得观众在观看戏剧表演过程中,能够展现自身科学探究能力,实现主动学习科学知识的目标。

二、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运用科普剧的具体措施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运用科普剧主要是借助科普剧将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戏剧表演形式展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印象,进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2]不同于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实验,也不同于一般性的将理论知识付诸实际行动的活动,科普剧是一项戏剧化的探究科学知识的活动。

一)加强课堂的严谨性以及趣味性

科普剧是一种将情境教学、体验教学以及过程教育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式,通过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感官进行教学,能有效帮助学生获得认知能力。例如,在《水》一文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幽默夸张的舞台表演形式,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了解到水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元素之一,让学生认识到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从旁协助学生学习,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的求知意识。在整个科普剧的过程中,要求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参与活动的演出、评价等过程,教师要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

二)加强互动环节,实现课堂的多样化

科普剧具有其独特的舞台表演形式,因此,互动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开展科普剧表演活动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剧中的角色来扮演,加强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互动环节,比如游戏、对话、问答、喝彩、游戏、比赛等,从而吸引其他观众的注意力,能够有效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各个观众。科普剧的运用突破了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加强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沟通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合作关系,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以及校长在活动过程中可作为演员参加演出,也可作为观众观看表演,从而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小学科学教育的开展。比如,在教学《声音的变化》一文时,由表演者演示自然界各种声音,并要求观众参与回答环节。加强互动环节,可以实现课堂的多样化。还可适当融入诙谐幽默的语言,使表演更加活泼,引人入胜。

三)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

大众化教育可以借助科普剧来实现,教师通过将抽象难懂的科学原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时能够对知识有深刻的了解,从而实现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学校在编排科普剧时,应结合课本,并充分考虑小学阶段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知经验,进行巧妙设计,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光》一单元的“资料库”知识时,教师分配给每一位学生一个玻璃三棱镜,并先演示太阳光通过玻璃三棱镜后所呈现的色彩的实验,然后组织学生搜集素材,编排出一个具有童话色彩的科普剧,加深学生对太阳光以及各种色彩的印象,以便学生掌握有关色彩的知识。科普剧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打破书本知识的束缚,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科学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从而使小学科学教育取得优良效果。科普剧遵循的是生活教育理念,让学生树立起在玩中学习的现代科普理念。[4]

四)重视科普剧的冲突性教育

科普剧和传统戏剧一样,具有一定的冲突性,通过展示一个个的冲突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科普剧情节的设计问题,做到合情合理的同时,还应引入适量的冲突,实现剧情上的突破。这样才能吸引观众,并能激励表演者全身心投入到表演中。在表演过程中适当加入情节冲突,能使表演者体验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冲突,打破学生在情景上的认知障碍。例如,根据教科版科学教材编排出的科普剧《沉和浮》中,通过巧妙地设置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再加上演员的精彩演出,一些基础性的科学知识很好地在课堂上得以呈现。表演过程中,表演者通过自己“身体体积的大小的变化”等形成情节上的冲突,引起了观众的兴趣,使他们带着疑问快速地融入到接下来的演出中。整个观赏过程中,每一次冲突都能让学生印象深刻,锻炼了学生更加细心、严谨地去探究事物的变化的精神,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到这一知识,提高了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效率。

五)注重科学探究的情境性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科学探究的情境性,通过设定有趣的情境,使得科普剧能够顺利完成。科学合理的情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在无形中将自己的思维、情感融入到科普剧的表演中,实现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的有效结合。表演者在这样的情境中能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而观众也能更好地理解剧情,最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在表演和观看过程中巩固自身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育课堂中引入具有教育戏剧性质的科普剧,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科学课程取得良好的效果。科普剧具有独特新颖的科普形式,为小学科学教育活动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营造出活跃的小学科学教学课堂氛围,使学生在生动形象、有趣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知识。科普剧通过利用多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科学课程资源,促进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充当着科学启蒙的角色,其广泛运用为学生们今后的科学课程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源.浅析科普剧――中国少儿科普教育的新思路[].科技资讯,201035).

[2]刘文利.学校科学教育需要科技馆积极支持[].中国教育学刊,20083).

[3]姚志明.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探索[].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9).

普通中小学教育篇3

xx县位于河北省xx市东南部,东临,南与相望,西与接壤,北与、xx港毗邻。全县总面积平方公里,辖个乡镇,全县人口万人,共有汉、回、满、蒙、壮、彝、朝鲜、布依8个民族构成。xx县是一个农业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县级财政收入万元,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

全县共有中小学139所,其中高中3所,初中14所,中心小学63所;全县共有在校生32876人,其中高中2426人,初中12073人,小学18377人;在岗教师2348人,1954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2034人,其中语文教师697人,普通话测试达到一级乙等的167人,占语文教师总数的24%,其余均为二级甲等,非语文教师1337人,达到一级乙等的140人,占非语文教师总数的10.5%,其余均达到二级乙等以上,全县教师都实现了持证上岗,而且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通话已基本成为广大师生的生活和工作语言。

就xx县地理位置来看,我县属于北方方言,按照权威的《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分法,xx方言隶属冀鲁官话区的沧衡片,从声、韵、调三方面分析,xx方言在声母上与普通话差别最小,韵母次之,声调最大。xx方言在声调方面有三个调类,在这三个调类中,除去声接近普通话外,其余各调类都与普通话有明显差异,听起来与普通话差别很大,因此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省教育厅、省语委《关于创建中小学普及普通话达标县的意见》精神,坚持把推广普通话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把创建中小学普及普通话达标县作为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工作,作为提高全县劳动者素质、促进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举措。我们不断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科学谋划,夯实基础,强化约束,狠抓落实,保证了我县语言文字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为创建中小学普及普通话达标县打下了坚实基础。下面将我县创建工作的具体做法和成效向各位领导、专家汇报如下:

一、健全机构,明确责任,确保全县语言文字工作的组织领导

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56个民族所有公民的通用语,学校是普及普通话工作的主阵地,说好普通话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创建中小学普及普通话达标县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按照河北省语委的具体要求,近年来,我们始终把语言文字工作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自2005年,县教育文化体育局更是把创建普及普通话达标县迎检工作做为全局乃至全县的大事要事来抓,并且将其作为提升xx品位、优化经济环境、提高教育质量、改造一代新人的主要措施,不断加大力度,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协调联动,扎实推进。2005年,县政府对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进行调整和充实,新的语委由主管教育工作的副县长任主任,宣传、教育、人事等5个部门的一把手任副主任,团委、公安等16个部门主管领导为成员。同时,对语委办进行了相应的变动,将语委办常设于县教育文化体育局,由局长任办公室主任,部分局领导班子成员和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任办公室副主任,并且配备了素质高、业务精、工作细的同志任办公室专职干事,具体负责全县中小学普及普通话达标县创建工作的日常事务。全县各乡(镇)校也都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在健全机构的基础上,又建立并实行了语言文字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县、乡、校以及领导与同志分别层层签订了语言文字工作责任状,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严格奖惩。同时,为使“创建”工作得到扎实推进,县语委通过及时召开调度会、协调会等,加强部署,明责加压,并且县语委主任董海英同志多次带领县语委有关领导深入全系统进行细致地工作调研,深挖不足、严肃整改。目前,全县语委机构健全,职责任务明确,形成了上下贯通、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为有效推进全县语言文字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真正实现了普及普通话工作项项有人抓、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人管的良好局面。

二、抓住重点,夯实基础,确保中小学普及普通话达标县创建工作的扎实推进

学校是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的主体和基础,学校推普工作的成败关系到整个社会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成败,推广普及普通话,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从2003年开始,教育文化体育局结合教育规范化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教师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等活动,着手开展了“校园推广普通话”这一重要工作,近两年来,随着规范化管理的不断深入,教育文化体育局党委更加充分认识到普通话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全局工作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借助全省中小学普及普通话达标县创建活动这一有利时机,立足自身实际,加大工作力度,借鉴外地经验,完善工作措施,全方位、多层面地组织开展了中小学普及普通话达标县创建活动。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具体阐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普通话是全民的社交语言,推广普及普通话是实现顺畅交流,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最大限度地弱化社会方言环境对创建工作的不利影响,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榜样和宣传作用,大力宣传语言文字工作的意义,不断提高人们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xx电视台开设了语言文字专题栏目,并运用飞字在全国各套节目中插播公益宣传广告,对用语用字规范化的意义及相关活动进行全面及时的宣传,很好地配合了普及普通话工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二是抓住每年九月份第三周的推广普及普通话宣传周机会,组织广大师生走出校园、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和乡村集市,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使推普工作的意义进入千家万户。2005年至今,共印发“推普”宣传材料1万余份,增强了全社会都讲普通话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促进了全民“推普”工作的顺利开展,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三是充分利用学校与社会涉及范围广这一有优势,借助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致信等形式广泛宣传,积极引导,提高学生家长对语言文字工作的认识,争取支持和帮助,做到了师长联手,家校共育,2005年至今,我们先后开展各项宣传活动近20万人次,为学校“推普”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大投资力度,改善“推普”环境

近年来,教育文化体育局着重抓了校园文化建设,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着力开展了校园“推普”环境建设。全县中小学普遍在校园及周边醒目位置、办公室、教室、会议室及各活动室等处所设置了有关“推普”的标牌和标语等,“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普通话是校园语言”等字样在各个校园随处可见。同时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站、黑板报及各种课外活动的宣传教育作用,时时处处给师生以提醒和规范,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推普”氛围。在教育资金十分紧张的条件下,很多学校投入大量资金,筹建起了语音室,全县现有语音室30个,语音设备1216套件,全县总投资达100万元。

(三)开展校园活动,丰富“推普”内容

一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全体教师在注重本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时,都十分注重规范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按照河北省教育厅、语委《关于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普及普通话的通知》要求,教育文化体育局坚持把教师对学生传授普通话情况作为教学视导的重要内容和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同时,为更大限度地发挥口语交际的课堂效益和作用,各学校将口语课进课表,上课堂,大大提高了授课效果。二是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口语实践活动。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各学校经常组织开展学生朗诵会、故事会、报告会、口语纠错、课前5分钟、课本剧表演、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形式活泼、内容多样的系列活动。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学生克服了畏惧心理、害羞心理,锻炼了口语能力、提高了普通话水平。三是开展校长、老师普通话朗读比赛,评委分别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担任,既起到了校长、老师模范带头的作用,又能够使“推普”工作在师生间相互监督、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作用。

(四)建立制约机制,规范“推普”行为

规章制度是行为的准则。在“创建”过程中,我们加强了规章制度建设。一是将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情况列为师生考核的重要内容。教育文化体育局制定“持证上岗”制度,凡普通话测试未达到相应等级的教师,一律不能颁发《教师资格证》,一律不能参加职称评定和评模选优,限期达不到应有等级的教师将被降级使用;学生普通话水平不合格或在日常交际中被发现未说普通话的,不能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二是开展活动加强激励。在提高普通话水平的基础上,教育文化体育局党委专题研究决定,局机关从局长到一般同志,工作中必须使用普通话和规范字。并且规定,各级各类会议、各种活动、乡校领导到局内请示汇报工作、上传下达文件等必须使用普通话和规范字。为增强激励效果,今年以来,教育文化体育局先后组织了全县教职工普通话朗读比赛1次、校长朗读比赛1次、中小学生朗读比赛各一次,参加活动的师生总数累计达4万余人次。三是建立群体性师生语言监督机制。全县中小学普遍建立了校园规范化监督岗,师生轮流值班,真正做到了人人监督别人,人人被人监督,有力促进了校园“推普”工作的有效开展。目前,全县各学校普及普通话工作正在实现“三个转变”:第一个是使用普及普通话由虚向实转变;第二个是广大师生由不愿说、不敢说向敢说、愿说转变;第三个是师生由“我要说普通话”向“我要说好普通话”转变。

(五)加大培训力度,确保“推普”实效

创建中小学普及普通话达标县,目的是提高师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实现师生由不会说、说不好到会说、说好的转变。我县由于地理位置所决定,方言较重,为此,我们组织进行了普通话与方言对应规律的研究整理工作,将研究成果编纂成《xx方言辨正》一书,分发到全县每一位教师手中,使全体师生有的放矢地进行自纠自改,有效地提高了学习和培训效果。在此基础上,根据师生特点,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地组织开展师生用语用字培训提高工作,确保“推普”工作的实效。主要抓了以下几点:一是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先后在全县教师中深入开展了“创建达标县,教师怎么办”、“推广普通话的意义何在”、“在‘推普’中教师如何成为先行者”等大讨论活动,引导教师从职业特点、历史责任和榜样作用等方面,认清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是教师职业特点的基本要求,是教书育人责任的具体体现,是带动影响学生的实际行动。思想认识的到位,使广大教师焕发出学普通话、用规范字的极大热情,形成了争先恐后、力争上游的喜人局面。二是认真搞好骨干教师普通话培训工作。搞好教师普通话培训,首要条件是具有一支数量足、素质高、分布广的辅导员队伍。为此,我们积极选派县教师进修学校的老师、教研室有关教研员,参加上级组织的普通话培训,促进普通话测试员自身水平的不断的提高。目前,我县有省级普通话测试员5名。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进修学校的培训阵地作用,大力组织开展全县普通话骨干教师培训活动。并且聘请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对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三是重视培训过程,拿出培训实招。为使全体教师正确使用普通话,教育文化体育局强化对全体教师的培训力度,注重对“推普”过程的实施监督。由“推普”领导小组制定出培训计划,根据计划组织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从普通话语言基础知识讲起,规范教师发音的音调和音准,尤其是xx方言中的平舌音与翘舌音混淆问题和调值与普通话偏离较大问题。四是确保测试质量。在教师普通话测试中,始终坚持“先培训,后测试;不培训,不测试”的原则,决不让一个不通过培训的教师仓促应试,临阵磨枪。同时,通过纪律要求和制度约束,坚决遏制测试中的弄虚作假、冒名顶替等不良现象的出现,确保了测试工作的公正性、公开性和真实性。

(六)细化工作程序,搞好“推普”榜样引领

一是实行“推普”工作专项汇报和督导制度。近两年来,各乡校每年就师生普通话培训提高、环境建设、宣传教育、档案资料整理等工作,向局党委和县语委作出详细汇报,教育文化体育局保证每年下乡专项督导4次以上,根据汇报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并提出全县性的规范化要求。二是突出典型示范作用。我们先后利用各种形式大力表彰了在创建普及普通话达标校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先进学校及先进个人,并通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方式,大力宣传他们的经验做法、实干精神和先进事迹,为全县各学校及广大干部教师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和追赶的目标。三是认真开展学校“推普”评估工作。xx县教育文化体育局坚持把“推普”工作作为规范化管理的重要考评指标,进行评估和督导,督导室、教研室、教育股联合考评,同一时间,同一步骤,按照省定评估要求和标准,对全县中小学的“创建”工作进行评估验收,对评估结果,实行按分排队,全县通报。通过评估验收,既达到了摸清底数、有的放矢开展工作的目的,又起到了表彰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自2005年以来,仅就“创建”工作,我县专门召开中小学校长调度会6次、现场会2次、下乡视导50多次,从而大大加快了创建步伐,提高了创建质量,为创建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三、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确保社会语言文字工作向纵深推进

社会语言文字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个部门的孤军奋战很难有所作为。近两年来,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高度重视社会语言文字工作,做到研究有专会,主抓有专人。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的实施意见》,确定了全县文字工作的方向、任务和目标;县语委积极发挥协调指挥作用,充分调动各成员部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在大力开展中小学普及普通话达标县创建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加强社会语言文字工作,挖掘深度,拓宽广度,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2005年,全县公务员已经逐步开始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在对外接待、外出工作等方面,均能使用普通话xxx书记和xxx县长始终坚持说普通话,为全县公务员“推普”树立了很好的榜样。目前,工商、建设、环保、广播电视、银行、电信等部门,都结合本系统的工作特点,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大量工作。

普通中小学教育篇4

我是1981年上的高中,那时候初中毕业生先考小中专(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中专,考上小中专的都是学习尖子),考不上小中专再考高中。我没有考上小中专所以考了个高中,能够考上高中也不容易,大多数初中毕业生既考不上小中专,也考不上高中,就回家务农去了,上高中还是挺难的。时间一晃过去了36年,期间我师专毕业到高中教书又离开了高中,国家高中阶段的教育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小中专取消了,除了普通高中以外又增加了职业高中。对于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只要愿意,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已不成问题,有数据为证,2016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5%,教育部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已有22个省份的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超过90%,北京、上海等地都达到95%以上,我老家山东的情况也大致如此。从普及的角度来看,从2016年的87.5%到2020年实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这个公认的全面普及标准,三年多的时间完成2.5%的增长应该不是难事。我个人更关心的是普及一个什么样的高中阶段教育。

第一,高中阶段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育其对未来规划发展的能力。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又包括中等专业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高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的重要环节,它承担着升学、就业、培养全人的使命,是承上启下、进行分流的重要环节。高中阶段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地位独特,它是学生从未成年走向成年、个性形成和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自身学习动机、个人学习意愿、学习目的和家庭对于教育的支持程度都对高中阶段教育选择产生重要影响,所以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教育,将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各自教育特色、优势以及职业发展渠道统一纳入到学生发展规划能力的培养当中,提高学生自主选择教育的能力。

第二,调整普通高中学校与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结构,压缩普通高中规模。相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接受教育人口数量比例的快速上升而言,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学校结构还存在较大问题。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采取分类指导的方式,在落后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等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还十分薄弱的地区,首要任务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调整普通高中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结构,这些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规模方面;在中等职业教育己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地区,主要任务是深化产教融合、挖掘办学特色;在中等职业教育己经具有较好基础、具备一定办学特色、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较强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性地区,则应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经济转型升级培养具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第三,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改变中职毕业生回报率普遍低于普通高中毕业生的现实。我们接受教育总是想通过教育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现实中相当一部分家庭子女接受完基本的九年义务教育后便直接进入了社会或勉强进入普通高中,考不上大学直接进入社会,这些人在劳动力市场中整体缺乏竞争力,择业范围窄、就业环境与待遇较差。即使如此,他们也不选择进入职业学校,学生选择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较低,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满意度偏低,表明社会普遍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未来要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提升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质量,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性观念,使职业学校毕业生投资回报率高于一般普通高中。

第四,拓宽中等职业教育进入高等教育的升学通道,扩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发展空间。参加高考是学生选择普通高中的最主要目的,甚至有不少学生和家庭愿意以非正式录取生或交纳不菲赞助费的方式入读普通高中,以获取参加高考的机会,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正视。目前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加高考的数量和可就读学校限制过多,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因而有必要拓展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通道,提升学生发展空间,要采取措施使大多数招收普通高中生的高校都能对职业学校学生开放,增加中等职业学校的吸引力。

普通中小学教育篇5

一、科普剧的基本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充足的课程资源,为课程的教学提供有用信息。[1]而科普剧是一种以科学互动表演为主要教育形式的独特的、新兴的教育戏剧。注重舞台表演,以活动为载体的形式为教学活动提供课程资源。科普剧的使用能够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开展科普剧活动时,应综合考虑科普的基本要求以及开展教育戏剧的内在逻辑,确保一切活动均能以现象明显、原理简单的科学实验为基础。科普剧通过融入科普知识,并策划好相应剧情,使得观众在观看戏剧表演过程中,能够展现自身科学探究能力,实现主动学习科学知识的目标。

二、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运用科普剧的具体措施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运用科普剧主要是借助科普剧将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戏剧表演形式展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印象,进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2]不同于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实验,也不同于一般性的将理论知识付诸实际行动的活动,科普剧是一项戏剧化的探究科学知识的活动。

一)加强课堂的严谨性以及趣味性

科普剧是一种将情境教学、体验教学以及过程教育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式,通过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感官进行教学,能有效帮助学生获得认知能力。例如,在《水》一文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幽默夸张的舞台表演形式,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了解到水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元素之一,让学生认识到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从旁协助学生学习,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的求知意识。在整个科普剧的过程中,要求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参与活动的演出、评价等过程,教师要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

二)加强互动环节,实现课堂的多样化

科普剧具有其独特的舞台表演形式,因此,互动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开展科普剧表演活动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剧中的角色来扮演,加强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互动环节,比如游戏、对话、问答、喝彩、游戏、比赛等,从而吸引其他观众的注意力,能够有效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各个观众。科普剧的运用突破了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加强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沟通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合作关系,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以及校长在活动过程中可作为演员参加演出,也可作为观众观看表演,从而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小学科学教育的开展。比如,在教学《声音的变化》一文时,由表演者演示自然界各种声[www .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音,并要求观众参与回答环节。加强互动环节,可以实现课堂的多样化。还可适当融入诙谐幽默的语言,使表演更加活泼,引人入胜。

三)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

大众化教育可以借助科普剧来实现,教师通过将抽象难懂的科学原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时能够对知识有深刻的了解,从而实现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学校在编排科普剧时,应结合课本,并充分考虑小学阶段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知经验,进行巧妙设计,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光》一单元的“资料库”知识时,教师分配给每一位学生一个玻璃三棱镜,并先演示太阳光通过玻璃三棱镜后所呈现的色彩的实验,然后组织学生搜集素材,编排出一个具有童话色彩的科普剧,加深学生对太阳光以及各种色彩的印象,以便学生掌握有关色彩的知识。科普剧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打破书本知识的束缚,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科学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从而使小学科学教育取得优良效果。科普剧遵循的是生活教育理念,让学生树立起在玩中学习的现代科普理念。[4]

四)重视科普剧的冲突性教育

科普剧和传统戏剧一样,具有一定的冲突性,通过展示一个个的冲突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科普剧情节的设计问题,做到合情合理的同时,还应引入适量的冲突,实现剧情上的突破。这样才能吸引观众,并能激励表演者全身心投入到表演中。在表演过程中适当加入情节冲突,能使表演者体验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冲突,打破学生在情景上的认知障碍。例如,根据教科版科学教材编排出的科普剧《沉和浮》中,通过巧妙地设置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再加上演员的精彩演出,一些基础性的科学知识很好地在课堂上得以呈现。表演过程中,表演者通过自己“身体体积的大小的变化”等形成情节上的冲突,引起了观众的兴趣,使他们带着疑问快速地融入到接下来的演出中。整个观赏过程中,每一次冲突都能让学生印象深刻,锻炼了学生更加细心、严谨地去探究事物的变化的精神,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到这一知识,提高了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效率。

五)注重科学探究的情境性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科学探究的情境性,通过设定有趣的情境,使得科普剧能够顺利完成。科学合理的情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在无形中将自己的思维、情感融入到科普剧的表演[www .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中,实现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的有效结合。表演者在这样的情境中能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而观众也能更好地理解剧情,最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在表演和观看过程中巩固自身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育课堂中引入具有教育戏剧性质的科普剧,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科学课程取得良好的效果。科普剧具有独特新颖的科普形式,为小学科学教育活动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营造出活跃的小学科学教学课堂氛围,使学生在生动形象、有趣的学习环 境中学习知识。科普剧通过利用多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科学课程资源,促进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充当着科学启蒙的角色,其广泛运用为学生们今后的科学课程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源.浅析科普剧——中国少儿科普教育的新思路[].科技资讯,201035).

[2]刘文利.学校科学教育需要科技馆积极支持[].中国教育学刊,20083).

[3]姚志明.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探索[].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9).

普通中小学教育篇6

基础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教育工程。学术我国在把教育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领域适度超前发展的同时.把基础教育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国家级期刊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f11.其霞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过,面对新世纪、新任务的挑战.基础教育决不能沿着传统的道路盲目发展,而应当用改革的眼光、改革的方法推动其良性运行、健康发展。对此,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教育学术界的诸多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实践,笔者对他们深表敬意。目前指导我国今后12年教育工作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制订12J,该《规划纲要》与中共十六大提出的2020年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体系中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目标之一)时间正好契合[31;而胡锦涛同志曾强调要围绕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目标.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闻。在此情况下,若能把基础教育放在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中加以思考.对其概念进行深入辨析。对其功能和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合理设计,则对我国基础教育功能、结构的优化和完善.乃至对我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

的深入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试对此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各位方家。

一、基础教育概念辨析

f一)主要概念的歧异性及其所面临的矛盾

1.主要概念的歧异性。基础教育的主要概念以顾明远先生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为代表。凝聚了我国学者的长期认识和研究成果.具有开拓创建之功.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但是毋庸讳言.它同样也有可以推敲和商榷的地方.而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歧异性。《教育大辞典》关于基础教育的定义和解释是:“对国民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

质的教育。也为继续升学或就业培训打好基础的教育。一般指小学教育,有的包括初中教育”,“它经常与普及义务教育相联系。”151笔者认为,这里的概念含有两个方面的歧异性。一是范围上歧异性。

“一般指”、“有的包括”的表述不够确切。且均与我国的有关实际不相符合。我国的基础教育主管部门所管辖的范围.实际上不止小学阶段乃至初中

阶段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还包括普通高中教育(61。基础教育的实际学习阶段,也包括了普通高中阶段的3年(即高一、高二、高三或十年级、十一年级、十二年级)川。二是层次和类型的歧异性。教育既有层次之分.也有类型之别.而有关的概念必须在两者之间有一个确切的定位。基础教育究竟是一个层次概念.还是一个类型概念.二者必居

其一。而这里“基础教育”的概念中则既有层次的成分(中小学教育),也有类型的成分(普通教育)。这些歧异性使概念本身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现

实的矛盾。’

2.主要概念所面I临的现实矛盾.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多样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全体社会成员个体发展道路多向度化的迅猛推进.教育的类型结构日益丰富多样:而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树立.“终结性教育”的概念也逐渐边缘化。逐步失去社会认同感.从而使现有的基础教育概念面临诸多矛盾。

首先是人才类型多样化与基础教育单一性的矛盾。在现代社会中,除了传统的知识型人才之外,已经形成了包括知识——技能型人才、技能——知识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等其他各类人才

的基本人才类型结构18];在教育实践中.培养这些人才的学校教育也渐具雏形。而在我国基础教育

的概念中。“基础”一词显然具有一定的比喻性。在其本体学科——建筑学中.“基础”就具有明是的

区别性。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建筑物(如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农业建筑物、水工建筑物、道路与桥

梁建筑物,或木结构建筑物、砖石结构建筑物、砖混结构建筑物、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钢结构建

筑物、索膜结构建筑物等等)各自需要适应自己建筑特性的不同形状、不同材料的基础(如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桩基础,或砖基础、毛石基础、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等等)。区别相当大。同样的道理。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体社会成员自身发展的全面需要.适应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也必然要有类型之别。这一点,在教育的各个层次、各个阶段都应当有所体现。如果把高等教育比喻作建筑物、把基础教育(初等、中等教育)比喻作基础,那么,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也必然需要不同类型的基础教育与之相适应.需要通过不同类型的基础教育培养出自己适宜的生源。只提供传统普通教育一种教育基础的基础教育是教育不够发达、不够普及时代的产物.显然不能够满足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这一时代要求,必须加以补充和完善。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是终结性教育与入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

矛盾。由于1985年以来教育结构的大规模调整,我国中小学阶段的教育类型已经空前多样化了.除了

“以初中后为重点的教育分流”所形成的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之外.还有因早期职业导向的

需要而形成的小学后乃至更早阶段的教育分流。而

根据终身教育的理念.这些“非普通”类的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屁然不应成为终结性教育.从人的可持续

发展的角度来看,接受了这些教育的学生.也应该有一条适合自己的求学、深造之路。否则。“教育公平”、“机会均等”在这里就会成为空谈。再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基础教育精英性之

间的矛盾。高等教育大众化最重要的是高等教育类型的多样化.即除了培养传统的知识型人才之

外.还要培养知识型之外的其他各类人才。而传统基础教育所提供的生源则具有明显的精英性倾

向。即着力培养能够通过普通小学、初中、高中的层层选拔.成功地挤过普通高考“独木桥”的准“知识型”学生。而从教育的适应性角度而言.这些学生只适宜成为培养知识型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的生源.并不适宜作为培养其他类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生源。

上述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现有的基础教育概念提出了严峻挑战.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基础教育的概念,科学地界定它的范畴。

(二)基础教育概念新探

笔者认为.基础教育不是一个类型概念。而是一个层次概念.它与高等教育相对而言.特指中小学阶段的教育。由于我国中小学阶段的教育结构已经日益多样化。“公民基本素质”、“继续升学或就业培-iJII”所需的教育基础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基础教育的内容已经不能再局限于“对国民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了.还应包含其他中小学阶段教育的丰富内容。关于这一点,20

世纪90年代初期张友渔先生主编的《政法辞书》中早就有所表述.书中提出了在我国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独立设置的初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列为义务教育的一种学校形式”19J的权威观点。《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lO年发展规划》也提

出了“职业教育以初中后为重点,实行小学后、初中后和高中后三级分流”的目标。这些观点和方略对基础教育的观念更新和制度创新都具有深刻的

启示意义。吉林省几台市2005年形成的在初一、初二、初三分别实施“绿色证书教育”、“分流教育”、“职业预备教育”的初中教育改革模式.则是我国基础教育界按照这一观念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所取得的实践成果(IOl。

二、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的功能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育应当具有完善的功能体系.能够为我国社会各类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中小学阶段的相应教育。这个功能体系包括以下两个基本方面.

(一)中小学阶段的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功能

基础教育中的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功能是其传统的功能.也是其迄今为止基本的和主要的功能。这个功能由来已久.曾经发挥了伟大的历史

作用,并仍然在继续发挥重要的现实作用。在基础教育的所有功能中,它具有原生性、基础性和

前提性。不仅普通教育需要这种功能.而且职业教育也需要这种功能。只是由于教育类型和层次

的不同,其容镀、内容、结构有所不问罢了。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这一功能是一种合理的、必然的存在,而且从总体上说,这一功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尤其是对于一些中小学阶段的职业教育(如体育、艺术、武术、戏曲、杂技等类学校所实施的职业教育)来说。普通文化知识教育过于弱

化、最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不能保证的情况必须得到有力的改变,不能放任自流。所以。基础教育的这一功能有其光明的发展前景.这是毋庸置

疑、无可厚非的。

(二)中小学阶段的职业教育功能

基础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功能过去长期被人们

所忽视,至今人们一般仍然认为,基础教育中不应包括这一内容。但是教育实践的发展变化正在逐渐突破人们认识的局限.使人们不能忽视它的存在。如.人们在高中及其以下阶段所接受的职业教育。相对于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来说。明显地具有基础性、可持续性,而不具有终结性。又如,我国在中小学阶段教育(即基础阶段教育)开设有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如高中阶段的中等专业教育、中

等技工教育、职业高中教育。小学、初中阶段的体育、艺术专业教育等等)。在国际上,一些发达国

家则在中小学阶段的各类学校中开设有职业教育的课程或内容(如澳大利亚在中学阶段所开设的

“新高级中学证书职业课程”【川.美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从幼儿园到大学后的生计教育1121.等等)。足见这一功能的普遍存在。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功能必然还会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2005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从教育体制上搭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互联互通的桥梁,搞好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合理分工和相互衔接.为各类学校毕业生就业成才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13J贝U从国家意志层面传达出了重要的改

革导向。

三、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的结构

2003年.笔者曾提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结构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翼.初等、中等、高等

教育各个层次.成长教育和继续教育各个阶段”【14】的观点。其中初等、中等教育可合称为基础教育。2007年.中央教科所所长袁振围教授也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说法旧.形成关于教育结构的一种基本共识。据此而青,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层次,应该具有以下两种不同的类型。

(一)普通基础教育

普通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基本教育类型、一种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形态.在人类社会从古代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启迪心智、凿破鸿蒙和普及文化知识、传承文明成果、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的今天.它仍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因而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f1日.其存在和发展都是无可非议

的。而作为这个教育类型的基础部分.普通基础教育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不仅为以培养知识分

子为使命的普通高等教育提供生源.而且为多数类型(如培养知识——技能型、技能——知识型人才

的类型)、层次(如初中、高中、大学阶段)的职业教

育提供不同普通文化基础的生源。在初中及其以下阶段的基础教育中,它应当占居主体地位。这是因为,人生之始,童蒙初开。人类经过亿万年生物进化

和进入文明时代后数千年社会历史发展所获得的最基本的认知成果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学习

和掌握.因而最需要接受的就是知识和心智教育。教育的制度设计必须反映这一规律。所以,除非有特殊的职业需要。社会的大多数成员都应在小学、

初中教育年龄段接受普通教育。因而普通基础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要求。普通基础

教育应当在深化教育改革中不断提高质量.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

(二)职业基础教育

如前所述。按照“基础”和“高等”的区别。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高中及其以下阶段各类教育均应称为“基础教育”。从类型结构来说。它不仅包括

传统的普通基础教育.也应包括“职业基础教育”。

“职业基础教育”包括各类中小学阶段的职业教育(如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体育学校、武术学校、文武学校、杂技学校、戏曲学校等所实施

的教育)。这些教育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是一种“终结性”的教育(特别是针对以体育竞技、杂技表演人才

为典型“特殊技能人才”教育.至今仍是基础教育中一个盲点【t7】).而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则应当是

一种成型性与发展性有机统一的学校教育.既为学

生阶段性成才创造条件,又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成为本类型、本专业具有更高层次学历的人才打下基

础【嘲。包容这一要素,发展和完善这一要素,应当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区别于传统国民教育体系的一

大特点.也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构建中的一项基本工程。《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提

出。要“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119].鲜明地彰显了这方面的国家意志。当然,这也是一项

难度大、阻力多、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进行探索的工作。

教育是社会人才需求的晴雨表。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探索和建构中.除了层次、类型这些教育的内部因素之外。还有经济与社会需求变化(特别

是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需求变化)方面的外部深广原因。教育职称论文投稿在高等教育中。面向第一、第二产业的“大理工类”人才和面向第三产业的“大文科类”人才的分

野已逐渐明朗阎,在初等、中等的基础教育中。这种

状况也必然要有所反映。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的构建应当在明确功能和结构的基础上.充分

考虑这些因素,进行整体优化,进而形成大文科类、大理工类布局均衡。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翼互动。知识型人才和其他各类人才的培养共同繁荣.

系统整体健康发展的局面。

普通中小学教育篇7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我国教育发展战略布局中,始终存在着一个令人担心的问题,这就是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战略不明。其主要表现是:(1)战略上没位置。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布局是: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这种战略思想指导下,普通高中几乎成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2)投资上没保障。可以说,在我国大中小学教育中,普通高中是唯一没有实现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的教育。其结果导致普通高中建设债务负担严重、编外教师工资及福利负担沉重、普通高中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财政政策对高中学校投入不利。(3)办学上没人管。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存在着不执行国家教育方针、不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在高中教育中大搞文理分科、不执行国家基础教育学制等“四种现象”。

基于以上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科学确立普通高中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刻不容缓。

在战略上必须明确

普通高中的科学定位

普通高中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延续,既是基础教育的终结阶段,又是高等教育的准备阶段。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既影响着中等教育结构,也影响着高等教育结构。因此,普通高中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健康运转的“枢纽”,它上影响整个高等教育,下影响整个基础教育,横向上又决定了我国的教育结构和教育分流。因此,必须尽快确立普通高中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战略地位。

必须承认,应试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表现。总体上讲,普通高中是我国应试教育表现比较突出的领域。现在普通高中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功利化教育倾向愈演愈烈。在这种背景下,普通高中在道德教育、实践教育、文化教育等方面既丢掉了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又远离了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几乎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普通高中不改革,中小学素质教育就不可能得到真正实施;普通高中不改革,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就没有基础。因此,必须确立普通高中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战略地位。

普通高中在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承担着特殊的使命,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期”,必须确立普通高中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战略地位。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都有自己独立的高中教育发展计划。如美国有“蓝盾学校”“科学高中”“人文学校”“州长学校”等项目;英国建有数学等特色高中;加拿大政府为科学高中的学生提供为期几个月的研究项目;韩国设有16所科学高中和19所外语高中,开办科学探求班,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等等。我国应该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加强普通高中教育的经验和做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普通高中发展战略。在保障上必须确立政府的主体地位

我国普通高中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至今没有确立政府投资在普通高中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在当前我国大中小学教育中,只给“人头费”,几乎不拨付其他任何财政经费的,恐怕只有普通高中了。在这种情况下,普通高中发展最大的资源是“好生源”,有了“好生源”就可以向重点大学输送学生,向重点大学输送的学生多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来上学,有了更多的学生来上学就可以收到更多的学费,得到更多的奖励。于是,千方百计地抢拉生源,千方百计地保障“好苗子”上重点大学,就成为学校办学的着力点。为此,重点保“好学生”,放弃大多数学生,也就成为普通高中教育办学的必然现实了。

政府投资不到位给普通高中带来的另外一个后果是:高中教师和教学资源设施的配备向高考需要保障的文化类课程倾斜,致使我国高中教育存在德育、体育、音乐、美术类教师和实践技术类课程教师配备不足,各种功能教学用房、教学设施、实验器材、实践场所、体育场地、图书资料匮乏。

笔者认为,国家应尽快出台加快普通高中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就如何确保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普通高中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作出具体的政策规定。一是各级政府要把普通高中的基本建设投资列入财政预算。普通高中是国民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应该承担基本建设经费。当前,各级政府应采取措施,通过整体规划,确保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化解普通高中发展中的各种建设债务。二是各级财政切实保障普通高中教师的工资待遇。各级政府必须在按照最近三年普通高中在校生数量重新核定编制的基础上,将高中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不留缺口、全口径地纳入财政预算。三是按照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需求配备各种教学设施。国家应该尽快出台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应该加大投入,保障普通高中教学设施的足额配置。四是保障普通高中的生均公用经费。国家应该出台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将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五是建立普通高中国家助学体系。现在,从义务教育到职业教育,再到高等教育,国家建立起了完善的助学体系。建议国家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将我国普通高中助学体系的这一“缺口”尽快补上。

在办学上必须保障国家

课程方案的全面落实

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了培养创新人才,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进一步加快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和力度,切实保障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方案的贯彻落实。

1.实施“文化课质量改进和提升工程”。我国教育向来重视基础知识文化类课程的教育教学,但由于受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我国的基础文化类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着严重的“知识本位”和“应试训练”的弊端,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文化类课程的教学在坚持为学生打牢基础的同时,必须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实施“音体美和实践技术类课程保障工程”。音乐、体育、美术类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始终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面l临的一个薄弱环节。而正是由于这些课程的开设不到位,严重制约了我国中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素质的培养。

此外,还应加强对普通高中办学的管理,严厉处罚破坏国家学制和课程方案的行为。

在体制上实施“高等学校

与特色高中联合育人计划”改革

尽管我国有一套从省到市、县的重点中学教育体系,但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我国中小学教育对天才青少年的培

养陷入了与常态青少年一个模式、一套课程、一种方法的“窠臼”之中,这对我国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形成了极大障碍。

如何加强对我国天才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现在有一种声音,主张实施所谓“早期超常儿童教育计划”。对此观点,我不敢苟同。中国人历来有望子成龙的文化传统,再加上我国实行的独生子女人口政策,往往把几代人的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因此,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再到校外教育,我国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视甚至在许多方面已经走上了歧途,不必要也不能再给我国儿童早期的健康成长加上另一个功利主义教育的“指挥棒”了。

笔者认为,应在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中启动“高等学校与特色高中联合育人计划”。所谓“特色高中”就是普通高中学校在国家规定的课程门类和课程标准要求之外,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师资水平、国家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趋势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资源,为那些具有兴趣和爱好的学生提供独特的学习、研究与发展机会,为具有特殊才能的青少年的成长创造条件。

“高等学校与特色高中联合育人计划”是由国家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或一些具有学科优势的教学型大学,与国家认定的“特色高中”采取联合办学或联合培养的方式,共同培养优秀高中生。其具体合作方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实施高中生“课程先修,学分互认制度”。高等学校认可特色高中学生的课程选修成果,按照高校的要求,特色高中学生在高中学习中提前选修的某些课程,经过一定形式的考核,大学承认其学习经历,并给予相应的课程学分。这种合作方式,有助于高中学校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人才的早期发现与培养。二是高等学校与特色高中联合办学。参与“高等学校与特色高中联合育人计划”的高等学校,可以通过联合开发课程、高校实验室等资源向高中生开放、高中生参与高校的科学实验,与高校科研人员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等方式,开展对有特殊才能的高中生的联合培养。三是实行“高考直通车”制度。就是高等学校与特色高中联合招收一定数量的具有天赋的预科生,从课程设置到教学管理,采取联合办学的办法,这些学生只要达到了双方制定的联合培养方案的要求,可不参加国家统一的高考,而通过面试等自主招生的办法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深造。这种办法与当前通行的高中教育相比,可节约将近一年的应试备考时间,对于加快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普通中小学教育篇8

关键词:E-Learning;自主学习;云服务;系统集成;解码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摇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002-03

一、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正在大力发展义务教育,普通中小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建设越来越完善。如何让每个学生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如何把名校的优质师资与全社会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相统一?让普通教育真正肩负起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是许多有识之士深入思考的问题。

普通教育云服务系统其实是面向全社会中小学生的远程学习系统,属于E-learning理念的在线学习平台范畴。在线学习平台解决方案被广范应用于各类远程教育、培训与在线考试等领域。在美国e-Learning解决方案已经占美国普通教育培训市场的三分之一。在国内,E-Learning应用较早的行业,包括政府、银行、保险、电信等,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也建立起一批形象工程,如电力远程教育培训系统、税务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各类公职人员的继续教育系统等。而面向普通中小学生自主学习服务并不多见。

随着流媒体技术与终端服务技术的不断提高,集普通教育类的数字资源、多媒体资源共享,支持在线学习、自主学习交流于一体的开放式云服务系统将是E-learning发展的主流方向。

二、研究的重点内容

普通教育云服务系统研究开发内容主要包括云服务系统研发、技能仿真录播系统集成、视频编解码技术嵌入等三个重点内容。

1.云服务系统研发。(1)功能设置。云服务系统是一套具有自主产权的E-learning开方式教学平台,可以作为中小学校在校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助;解决非名校中小学生寻求获得名校的优质教育,提升全社会中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功能上实现成品资源库、仿真视频库、自建资源库、互动学习、互动交流相结合的专业性开放式教学平台。实现了普通中小学校、校外辅导基地自建各种资源,指定实习内容,指定作业内容,指定测试内容,指定实况课堂;学生在学校、校外辅导基地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网上学习、网上作业、网上测试、网上课堂回放等;并实现资源的管理。(2)栏目设置。确定互联网入口栏目:教学互动、网上学习、网上作业、网上测试、实况课堂。普通中小学校、校外辅导基地教师入口栏目:仿真资源、教学互动、题库系统、网上作业、网上学习、网上测试、实况课堂。管理员入口设置栏目:学时管理、资源统计、成品资源。

2.技能仿真录播集成系统。该系统利用目前先进的录播与视频摄像采集技术,把普通中小学校名师课堂实况录制成高清视频,进行系统处理后至服务系统,形成名师课堂视频资源。这些课堂视频资源可以按学校、按姓名、按学科进行存储,便于访问者检索,访问者在观看这些课堂实录就像自己的老师当面在言传身教一样。

技能仿真录播集成系统设备包括高清摄像机、录播服务器、数据存储设备、操作电脑、音控系统等。由高清摄像机拍摄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过程,音控系统同步拾音;音频、视频经录播服务器,由录播系统录制成数字视频,并根据用户需求存放于数据存储设备,整个操作流程,通过操作电脑实现。这些存放于数据存储设备的数字视频可以跟服务系统联动,于互联网,实现资源方便的摄录、、共享。

3.视频编解码技术的嵌入。通信方式多样化,特别是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迅速发展,终端设备品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考虑到服务系统访问终端的复杂性,单一性播放技术常常不能满足现今复杂多样的终端环境。普通教育云服务系统研究开发过程中,嵌入了新一代终端视频解码技术。该解码技术核心优势是视频编解码的分层,将视频流以层为单位分成多个分辨率、质量和帧速率进行存贮,终端访问时,根据访问设备的软、硬件环境,网络环境,采用软件的方式选择其中一种编码层对应的形式进行解码。这样用户终端使用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用户的通讯环境是局域网、互联网、移动网络等所对应的视频编解码技术和视频流质量也不一样,软、硬件环境,通讯带宽决定了编解码技术的选择。在普通教育云服务系统的服务端嵌入以分层存贮为特点的视频编码技术,克服了以仿真视频资源为主的服务系统在视频访问效率上的难点。

这三部分组成了本系统的建设过程,构建了利用先进的录播与视频摄像采集技术,把中小学教师的课堂实况录制成高清视频,进行系统处理后至服务系统,形成课堂实录视频资源,并以层为单位分成多个分辨率、质量和帧速率进行存贮。终端软件在用户访问服务系统时,根据用户软、硬件环境,选择解码形式,确保视频播放过程的流畅度。在观看这些课堂实录就像自己的老师当面在言传身教一样。

三、技术关键及主要创新点

根据研发内容,设计三层技术架构:业务采集层、系统服务层、终端应用层。对应各层的关键技术为:云服务系统的软件技术、仿真录播的集成技术、视频编解码的嵌入技术。普通教育云服务系统技术架构如图1所示。

1.云服务系统的软件技术。云服务系统的软件技术主要是指系统编程技术,服务系统采用技术B/S结构,研发工具为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集成环境。以Entity Framework( Entity Framework)为数据访问技术,SQL SERVER2005为后台数据库系统,采用三层编程技术架构。Entity Framework数据访问技术集成于.NET Framework框架,与.NET的其他技术进行无缝结合,并且使用简单,开发效率高,运行效率高。同时AJAX技术在交互的处理、实时数据的传输、前后台数据的及时刷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具有实战性的编程技巧、算法模型、数据存储方式;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交互、AJAX技术的应用等都是本系统的亮点技术。

2.仿真录播的集成技术。仿真录播的集成技术是在理解视频录播原理的基础上,组建的一项集网络技术、音视频技术、多媒体技术、环境控制技术、软件应用技术等于一体的高科技系统集成工程。由网络摄像机、高清视频服务器、录播系统、网络交换机、终端控制设备经过高度集成,实现仿真项目的录制、传输、等功能。考虑到当今网络技术、多媒体传输技术和音、视频处理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仿真录播系统以TCP/IP网络协议为基础,采用全数字化、模块化、安全而开放的设计结构,基于B/S的应用平台,视音频综合压缩编码策略,仿真视频资源格式的自适应播放,资源分配及流量控制最优化,数据安全保护备份技术及分布式网络技术等先进的设计思想,提供标准化和技术成熟的软硬件产品,并在图像、数据、声音的多媒体综合处理及实时传输、交换、存储、显示等方面进行深度优化。

3.视频编解码的嵌入技术。视频编解码的嵌入技术主要是把分层编解码技术以中间件的形式内嵌在视频流播放系统中。针对不同种类的网络和用户终端,以及多样化的交互,传统编码技术具有单一特性,虽尽可能高的编码效率,显然,对于实际应用中的各种不同特性的网络结构和终端设备并非十分优化。视频编解码的嵌入技术采用多种编码模式和子像素精度运动矢量等新的编码工具,在空间分辨率下采样的转码中运用宏块预测模式信息的快速转码算法,并兼顾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容错编码、转码技术应用,减小信道误码带来的丢包现象。

本系统的主要创新点是仿真录播的集成系统为视频资源的收集与存贮系统,在线自主学习云服务系统作为业务支持平台,视频编解码的嵌入为终端访问进行了本质上的优化。上述三者的综合形成了一个由普通中小学校产生资源、本项目提供技术支撑、实现普通中小学校义务教育服务于社会的效应。

四、效益与展望

本项目的实施与研发过程预期实现以下成效,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1.技术应用成效。(1)建成课堂教学仿真录播集成系统,应用于普通中小学课堂教学,通过建设课堂教学仿真录播集成系统,实时广播教师的课堂教学,并进行存贮,可以实现一次演示,多次复用的效果,为各校提供了未来课堂教学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改善了原来的教师课堂教学只有少数学生可以看到的状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研发提供远程在线学习的云服务系统,应用于在校学生的自主式远程学习,解决非名校学生获得名校优质教育的自主远程学习与管理,通过构建远程在线服务系统,形成业务支持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与自建资源,可以实现在名校名师的远程在线指导下,进行网上学习、网上作业、网上测试、网上课堂回放等,并实现对学生及学习资源的管理。(3)积累专业资源量达一定规模,当系统资源积累到一定规模时,可应用于普通中小学生远程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普通中小学校数、其优质教学资源达到一定规模时,全社会普通中小学生不分地域、时间限制对服务系统进行访问;本系统根据访问情况提供学科教育资源、公共技能资源、实况课堂回放等服务。

2.社会效益。(1)探索了目前义务教育与教育均衡化发展的需求。由本项目提出的录像、录播、甚至远程直播式的云教学,是录播系统、录像系统在普通中小学校中的深入应用;实现了非名校学生也能享受名校的优质教育,向教育均衡化发展方向前进了一步。(2)推进了普通教育成果共享。普通教育建设成果的应用不再局限在校内而是被全社会所共享,为中小学生接受优质教育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3.技术转化,形成产业。系统实施过程,也是普通中小学校资源建设的过程。一旦普通中小学校成果与社会需求达到某种供求关系的时候,便会形成拓展。

普通教育云服务系统是基于WEB的在线服务系统,采用微软技术架构,适用于学生在线自主学习与视频云教学。旨在构建起普通中小学校与全社会的普通义务教育之间的桥梁,把各个层次的中小学校的优质的教育资源、优秀的教师资源经过整合供全社会普通义务教育合理共享,最终实现普通教育切实服务地方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切实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美好构想。我们团队在解决各项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正在进行实质性的研发,愿与各位专家进行此方面的深入交流。

参考文献:

[1]杨晓明,李小聪,段渭军,陈素清.高校短信息服务平台的研究与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2).

[2]樊建永.基于SMS的网络故障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1).

上一篇:直播营销宣传范文 下一篇:生活垃圾填埋污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