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测试中语调偏误的解读及对策

时间:2022-08-08 12:09:18

普通话测试中语调偏误的解读及对策

摘 要: 语调偏误已经影响了考生的普通话测试成绩,却未引起他们的重视。本文主要探讨语调偏误的表现形式和如何纠正这两个问题,以期引起考生的注意,从而提高普通话教学水平。

关键词: 普通话 测试 语调偏误

自1994年以来,全国已经陆续对教师、播音员、主持人、公务员等人员进行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在推广普通话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十多年来,该测试本身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上都已相当成熟,尽管如此,由于受到人为因素影响等原因,该测试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地客观、公正,它还有发展的空间。例如,《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中规定,第三题朗读短文的语调偏误项“视程度扣0.5分、1分、1.5分、2分。”这一项的评分历来是测试员之间分歧较大的问题,也是关系到考生定档的重要问题。在测试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考生在读单字词时相当努力,但一进入语流就显得力不从心,很多被掩盖的问题都清晰地暴露了出来,导致他们最终没有进入理想的等级。可见,朗读项的语调偏误对测试员评定成绩,考生通过该测试来说都很重要。本文希望通过探讨语调偏误的表现形式和纠正方法这两个问题,对普通话的教学有所启示。

一、语调偏误的表现形式

我们说普通话,并不是一个一个音节说的,也不是一个一个词语说的,而是连成一串,形成语流。朗读短文正是考察应试人连续发音时使用普通话的准确程度和流畅程度。朗读短文一共读约400个音节,除了考察静态的声、韵、调之外,还要考察“啊”的音变、停连、重音、速度、句调、词语的轻重格式,等等,可以说涉及了普通话语音的各个方面,而且分值较大,有30分。朗读短文的扣分项目有:错漏、声韵缺陷、语调偏误、停连不当、朗读不流畅和超时。这几项中,语调偏误和声韵缺陷是考生失分较多的,是考官根据考生朗读短文的整体语音面貌来评定的。

根据《评分细则》,对语调偏误项的扣分是“视程度”扣0.5―2分,这个“视程度”也不是“无法可依”的,依据概念解释中对“语调偏误”描述的5类问题的判定,出现1类扣0.5分、2―3类扣1分、4类以上扣1.5分或2分。在实际测试中,多数考生的级别集中在一级乙等、二级甲等、二级乙等这几档,一般来说,声韵缺陷和语调偏误这两项的扣分加起来分别为0.5分、0.5分或1分、1.5分,对于一级乙等的考生语调偏误一般不扣。这在测试员中已经达成共识,问题在于考生对语调偏误知之甚少从而导致普遍失分较多。要想改变这种情况,首先我们要了解语调偏误的表现形式。

(一)语流中声调有系统性缺陷。

声调是普通话的门面,也是方言语调体现最明显的地方。汉语的每个音节都有稳定的静态声调,可是,当一个孤立的音节进入到语言组合的语境中,它原有的单字声调就要发生变化,这样就产生了“动态的声调”的现象。因此,一些考生在单发四个声调时还能勉强发对,但一进入语流立即露出了“马脚”,体现出方言痕迹,或是调值不到位或是将某声调读成另一声调。比如阴平起音不够高,只有33或44度,去声降不下来,一般为53度。特别是上声调值的音高变化在语流中较为复杂,可能是24,也可能是21或211。上声在测试中失误率最高,最容易形成系统性的错误和缺陷。

(二)语句音高的高低升降曲折等变化失当。

语句的整体声音形式较为复杂,它不同于字调,不能因为音节有四个声调的变化就把语调看作音节四声的扩大。整句音高的变化就是句调,它由众多的音节连缀而成,不仅同音高有关,同音强、音长、音色也有关。常见的句调有四种形式: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分别表示不同的思想感情。句调变化失当是语调偏误的重要表现形式。

(三)词语的轻重音格式及句重音失当。

语流中,轻重音格式和句重音是形成语调的重要方面。普通话的轻重格式没有固定的规律,给学习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也不是完全没有规律。双音节词有95%是“中・重”格式,即第二个字应读得稍重且长;轻声词是“重・轻”式;少数是“重・次轻”式。句重音是语流中句子的某些成分读得较重的现象,它也可以用轻读方式表示。轻重音格式及句重音失当是方言语调的一种表现形式。

(四)语速过快、过慢或忽快忽慢,音长的变化不规范。

语速即规定时间内音节之间的疏密度。朗读短文正常的语速是每分钟读200―230个音节左右。低于170或高于270个音节,就显得太慢或太快了。语速过快,吐字归音就不到位了,发音含混,容易带出方言音。语速过慢,可能造成不连贯、拖沓,与文章本身应有的节奏不一致。停连是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停顿和连接,它与标点符号的停顿并不完全一致,我们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过快或过慢的语速及停连不当会影响普通话语调特有的韵律。

(五)语气词带有明显的方言痕迹。

常见的语气词有“的、了、么、呢、吧、啊”,常在句尾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语气词是虚词,不受重视,又常在句末,在日常交际中比较容易自由发挥带上方言痕迹。一旦形成习惯把方言的语气词带到普通话测试中,就应按一类语调偏误来扣分。

二、语调偏误的纠正方法

如上所述,朗读短文的语调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这项测试涵盖了声、韵、调、轻重格式、高低强弱、停顿等的综合方面的考察,也是对考生普通话水平的一个综合检验。多数考生在普通话测试中,对前两题的声、韵、调的错误或缺陷还能有意识地克服一些,但一进入短文朗读的环节,语调的偏误就明显地表现了出来,导致在这一项失分较多。主要原因一是考生普遍关注字、词的准确度,对语调的敏感度不够,缺乏关于语调的基本知识;二是考生虽然对自己的语调偏误有所认识,但没有能力纠正,只好听之任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纠正语调偏误。

(一)多听勤说,培养普通话语调的语感。

在测试中,一些考生对自己的方言语调浑然不觉,甚至引以为豪,认为自己说的和中央台播音员没什么不同;更多的考生虽然感觉有些异样,但一进入语流就没法控制,无力改变。因此,要让学生普通话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必须注意对学生进行语感的训练。一是多听,考前每天早晚坚持听广播电台或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和五十篇朗读短文的录音,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普通话语感。二是勤说,跟着录音熟读测试的短文,找出自己的语调和普通话语调的差别,有针对性地练习,并充分利用课内外一切机会说普通话,长期坚持就能形成正确的普通话语调。

(二)练习吐字归音,提高发音质量。

一些考生的发音单听字、词问题不大,但一旦到句子当中,就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语调偏误。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考生的吐字归音不到位,发音质量不高。在讲解了吐字归音的要领及枣核形特点之后,可以进行词语辨正训练和绕口令训练,帮助学生提高咬字的准确度和清晰度,达到声音饱满、弹发有力、字正腔圆。我们发声吐字应当准确清晰,在此前提下,其他的朗读技巧才能发挥作用。

(三)结合自身情况,扬长避短。

根据《评分细则》中对语调偏误界定的5种表现形式,考生可以分析自己存在哪几种语调偏误的类型,先易后难,争取消灭一种或几种语调偏误的类型,稳扎稳打,凡是会发的保证不出错,将偏误类型控制在3类以下;这样,这一项就不会失分较多。有些语调偏误只要考生意识到则完全可以避免,比如语速过快、过慢或忽快忽慢,这可以由考生自己把握。有些语气词的方言痕迹也可以在平时的训练中改正过来。普通话轻重音格式只要记住双音节词大都是“中・重”格式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偏误。

普通话测试中的“语调偏误”是朗读短文的考察项目,但其实在第四题说话中也可以表现出来,只不过它包含在“语音面貌”这一项中;在第二题读词语中也略有反映。很多考生对此一无所知,虽然很努力,却因语调偏误的问题只能拿到相应的等级。可以说,“语调偏误”与否直接影响到考生能否通过普通话测试。我们有必要让考生了解该测试的评分细则,“知己知彼”,让其在平时注意语调的规范,就可以从容应对测试。

参考文献:

[1]冯玉珍.论普通话水平朗读中的方言语调问题.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2]卢锦明,刘海霞.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难点与对策.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6,(3).

[3]王俊霞.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方言语调”与“语音面貌”区分.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4).

上一篇:浅析日语比喻修辞手法的生成机制 下一篇:如何有效进行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