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知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02:20:01

专业知识论文

专业知识论文范文第1篇

就国外而言,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艾伦•斯温杰伍德的《社会学思想简史》(陈玮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约翰逊的《社会学理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波洛玛的《当代社会学理论》(孙立平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刘易斯•科塞的《社会学思想名家》(石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法国社会学家雷蒙•阿隆的《社会学主要思潮》(葛智强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乔森纳•特纳所著的《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杰弗里•亚历山大的《社会学二十讲》(贾春增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马尔科姆•沃特斯所著的《现代社会学理论》(杨善华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乔治•瑞泽尔的《当代社会学理论及其古典根源》(杨淑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乔森纳•特纳等人合著的《社会学理论的兴起》(侯均生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就国内而言,主要有:周晓虹的《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侯均生主编的《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杨善华、谢立中主编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贾春增主编的《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刘少杰主编的《国外社会学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另外还有文军所著的《承传与创新:现代性、全球化与社会学理论的变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文军主编的《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高宣扬的《当代社会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等。总之,著名社会学家及其代表作、社会学概论和社会学理论类图书,是社会学学科的核心,也因此构成了社会学学科馆员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学发展史与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发展史

从总体上描绘了社会学学科发展的来龙去脉以及学科演变的内在逻辑进程,因此无疑是社会学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我们可以把社会学的发展划分为以下5个阶段。(1)社会学的奠基时期,时间大致为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代表人物是孔德和斯宾塞。(2)社会学的形成时期,时间为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代表人物为古典社会学三大家: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3)社会学的“帕森斯王朝”时期,时间为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在经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学的美国本土化之后,社会学在现代化转型时期的美国出现了繁荣。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兴起、经验社会学研究以及社区研究的硕果都成为社会学发展的历史性丰碑。以《社会行动的结构》为代表,社会学出现了“帕森斯王朝”一统天下的局面。(4)社会学的“群雄割据”时代,时间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基于西方社会在此历史阶段出现的社会突变,社会学家纷纷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理论挑战结构功能主义。符号互动理论、交换理论、戏剧理论、冲突理论和常人方法学等应运而生[4]。(5)各种“新综合”理论的阶段,时间大致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社会学的发展促使新一论家吸取以往理论经验与合理成分,从而建构出各种新的综合理论。如新功能主义、理性选择理论、哈贝马斯的沟通行为理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和布迪厄的实践理论等,都是这种发展倾向的具体体现。当然,这也是社会学理论在当展的典型形态[1]。社会学发展史与社会学理论总是密切相关、相互交织在一起。因此,在弄清楚社会学发展史的基础上,随后紧跟的就是社会学理论这一问题。关于社会学理论流派的划分以及理论范式的认识,本身就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难题。国内的认识分歧比较大,国外理论界的争论更是如此。例如,约翰逊和波洛玛等人都有各自的相关体系。在此,我们仅以特纳和瑞泽尔的认识,简要概述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与演变状况。当代著名的社会学理论家乔纳森•特纳认为,西方社会学理论可以概括为7种基本的理论倾向。它们分别为功能主义、进化理论、冲突理论、交换理论、互动理论、结构理论和批判理论[5]。而在瑞泽尔看来,20世纪50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社会出现的巨大变革,尤其是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贝尔首先提出了解释“晚近历史大变迁的理论”[6]。由此引发了围绕“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争论,并产生了一些后现代的大理论。其中包括福柯的“后结构主义”理论、鲍曼的后现代社会学、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尤其应当指出的是,瑞泽尔专门在第八章详尽地介绍了“当代的女性主义理论[6]”。

社会问题

美国社会学家文森特•帕里罗等人在《当代社会问题》一书中从4个角度对此进行了详尽的分类和研究。首先,有些问题对个人安康产生了挑战。主要有三大类:第一,酗酒和吸毒问题;第二,由而带来的问题,诸如色情、和同性恋问题;第三,犯罪和暴力问题。其次,有些问题对社会平等产生了挑战。相关问题有:种族关系问题、种族歧视问题、贫困问题和性别不平等问题。再次,有些社会问题对社会机制产生了挑战。具体表现形式有:家庭问题、教育问题、劳工问题、医疗保健问题和精神健康问题。最后,有些社会问题对整个人类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挑战。例如住房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等[7]。当然,对社会问题的理解还涉及以下诸多相关理论。例如,社会学的定义;社会问题四要素;社会科学家的作用———确定研究思路并进行调查研究等。另外,社会学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对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社会整合理论、文化失调理论、社会解体理论和社会冲突理论[8]。对这些理论的认识不仅会加深对社会问题的领会,而且可以通过社会问题和相关理论的互动,促进对社会学这门社会科学的理解,最终完善个人知识结构,提升社会学学科馆员在知识和信息方面的服务质量。

总结

专业知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德育思想 教学渗透

中学地理以“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为目标,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与现象向学生渗透德育思想,其重要性不容置疑。地理涉及自然、人文两大板块,能在教学中让学生全面认识家乡,从而在情感态度上接纳全面协调发展的理念。土地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德育思想的培养,如何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德育思想的培养,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从地理教学的角度,通过实践,获得了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德育思想的途径和方法,概括列举如下,以供同行参考、指教。

(一)联系身边的社会时事。根据身边发生的某一时事热点,结合课堂专业知识,让学生自我去感悟,去思考。学生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的学习效果往往优于课堂教学,这需要教师对某一时事热点进行剖析,适当的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处理问题时,关注该时事发展的整个过程,并结合书本知识思考。最后,教师再以总结性模式,将该时事中出现的德育思想陈列于课堂,让学生了然于心,从而升华学生人文主义情感。

曾经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涉及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教师适当的引导,例举类似人口普查需要了解的相应问题,“你家庭和邻居每户有多少人?都是什么学历?”、“你的家人或邻居有没有在外地工作或学习的?”、“有没有外地到本地来工作或学习的?”、“为什么要在异地工作或学习?”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直接涉及到人口数量、人口再生产、人口迁移以及人口迁移的原因,让学生通过人口普查这一的社会时事,从身边调查、了解相应的问题,在作答过程中,领会到人口容量、影响人口容量的原因、人口迁移及其迁移原因等。最后教师陈列出各问题涉及的人文知识,重点强调科学人口观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口观。

(二)注重知识的迁移。知识的迁移性,可运用于德育思想的培养。各类习题中,经常出现课本知识的迁移考题,我们可采用“拿来主义”,对某一地理环境现象及其这一现象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强调如何避免地理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及补救措施。然后将这一地理现象迁移到本地类似的事物当中,学生便能把从它处得到的情感认知,迁移到本地事物当中。当地事物的亲切感更甚,迁移情感更利于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如“泾渭分明”涉及水土流失,环境影响,迁移到宜宾的“金沙江和岷江分明”。一条由黄土高原流出的河,因水土流失,含沙量大;一条由秦岭发源的河,植被保护好,水质清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水土保持良好的秦岭,不仅河水清澈,且物种丰富;泾河流经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劣。将二者进行比较,探讨成因,提出保护植被,走人地可持续发展的人文思想。然后迁移到本地的金沙江和岷江流域各异的含沙量情况,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把之前提及的环境观,在本地相应的地理事物中予以嫁接,进一步促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环境观。

(三)指导地理知识的探究性学习。开展知识的探究性学习,实践验证理论,有助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地理学科的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转换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充分让学生走上前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依某一身边的地理事物,抛出探究性学习话题,让学生自我去了解,去认识,理解。教师结合专业知识,适当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用赏识教育眼光对学生得出的结论予以肯定,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结论回归课本,自我检验课本知识。最终,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四)分组撰写地方知识论文。地理知识的覆盖面广泛,而且有别于课堂案例,是学以致用很好的选材范围。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地方知识论文,不仅能考验学生知识熟识与运用程度,更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通过合作式论文撰写,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个人是生活在集体中、社会中的,个人价值也在集体中得到实现。既然是集体,就需要彼此理解与沟通,个体分工协作,才能共同促进集体的发展。在写作中,学生的观点互补,能将问题实质进一步阐述,而这一切所获得的成果,也使学生感受到众人智慧的强大,坚定其正确的价值观取向。

以“身边可再生资源的保护”为话题,让学生分组撰写论文。各小组成员需大量调研,再将数据汇总,讨论分析,才能最终写出较高质量的论文。这就迫使学生们首先要明确分工,各工序任何一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最终的结果,所以学生们务必要相互协作,在互助中共同完成各自的工序。论文写作前,对数据与论点的讨论,尤为激烈,这也要求各组学生懂得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不要以个人为中心,一切要以集体利益为重。而最终论文质量的优劣,也正是小组成员配合是否默契的反映。所以,分组撰写地方地理论文,不仅是专业知识的运用,更重要的是教育了学生树立如何的价值取向。

(五)设计地方材料习题。德育思想可渗透到地方知识的方方面面,以地方材料为背景设计习题,也能熏陶W生的德育思想。地方习题的设计和编写,是以专业知识点为考点,在背景材料上着重选择学生身边的事迹。学生会在解题思索中,不知不觉受到德育思想的感染。地方习题的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材料的问趣,学生对该材料不陌生,使原本抽象复杂的问题,变得贴近生活,更能理解。在掌握考点的同时,也对有关材料中所体现出的德育思想加以了了解。所以,展现出地理学科人情味与真实感的地方习题,同样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力武器。

在编写“地震救灾”材料的习题时,不仅可从地震形成的原因和后续地质灾害的影响方面设计,还可在材料中加入全国各地对地震灾区救灾物资运送路线的设问。学生所在的当地,捐献的救灾物资,怎样能到达地震灾区?采用什么交通运输手段?让学生在分析救灾物资运输时,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德育思想的可贵。在习题中体现对生命的重视,对道德的尊崇,对人的价值的关怀。因此,在设计编写习题时,可加入蕴含德育思想的地方材料。

专业知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IB课程国际化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68-02

一、 IB课程综述

IBO是国际文凭组织(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的缩写,它是一个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注册登记的国际教育组织,被称为"成熟的国际化的素质教育",面向全世界的儿童和青少年提供3个国际文凭教育项目:小学项目(PYP)、中学项目(MYP)和大学预科项目(DP)。学生在IB体系中修读相同的教材,毕业时参加全球统一考试,试卷的命题及批阅均由IB总部直接统筹规划,全世界的IB学生学术水平因此得以统一,毕业文凭亦被公认为全球最高水平。

二、IBDP三大核心课程的特点

对于国内学生来说,考大学无疑是一生最重要的事情,IB课程中的大学预科项目DP,就更加受到国人的关注。在DP课程中有三大核心目标,分别是:⑴知识论(theory of knowledge,简称TOK)。TOK的目的在于:刺激学生对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批判性的反思。TOK的核心并不是知识内容,而是一种思考的技巧和态度。⑵拓展性论文(1nhe Extended Essay,简称EE)。EE是学生就感兴趣的学科内的问题进行独立和深入的研究而形成的4000字的论文。着重培养学生分析、综合以及评价知识的能力。⑶创造、行动、服务(Creativity,Action and Service,简称CAS)。CAS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富于同情心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与其他人进行有效合作的能力。

三、 对教师的要求及教师角色和职能的转变

(一) 对教师的要求变化

1.具有良好专业态度

首先在课程的授课方面,要求教师具有对待专业的职业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思考,需要教师具有专业的高度和对专业知识热爱的态度。一方面以自身的学术气息影响学生,一方面以专业的角度引导学生。教师对学科的认真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态度。

2.培养国际理解的态度。对世界的关注与了解、对其他文化的宽容和理解,这样的老师必然会培养他们的学生成为热爱世界和平、关心人类的"全球公民"。国际理解教育重视国际知识的传授的同时,使学生了解各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元化背景以培养具有国际理解的态度和精神的人才。

(二) 教师角色和职能的转变

1.突出指导者角色

指导者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以指引、引导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学习方向、方法的参考,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达到学习目的一种方式。教师的目的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通过使学生对其校内和校外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反思,和教师一起探讨这些知识经验的可靠性和合理性,同时鼓励学生形成对知识、经验和对他人的知识、经验的判断,并进而认识到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意识到本土文化的特点和局限,是一种跨文化的学习和探究。

2.成为学生的评价者

严密而严谨的评价体系是IB课程的特色之一。评价IBDP课程中,几乎所有的学科都采用了内部评价的模式。教师成为评价者,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准确的判断。通过这样的内部评价操作,相关的能力和素养都可以在两份报告中得到一定的反映,形成全面的评价结果。教师的判断可能受到学生以往学业的影响,也有可能对学科领域内的全球学业标准的见解有限,或者深受自己学校的一般标准的影响,因此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在学生评价上显得尤为重要。

IB课程的教育模式为教育者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思路和方式。教师角色和地位的转变,对教师职业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乃至身心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学生自主教育,发展教师能力,是当前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特征。

参考文献:

[1]雅克・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艾・爱因斯坦,利・英费尔德.物理学的进化[M].周肇威译.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顾彬彬.国际文凭项目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4]洪光磊.知识论――门培养求知者的新型科目[J].外国教育资料,1995(5):9-18

[5]谢益民.国际文凭项目的学业评价特点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8):4143

[6]徐辉.国际学校和国际学校课程述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6):4l

[7]徐辉,王静.国际理解教育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85_89

专业知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 自学考试 毕业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57-01

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国务院1981年创立以来,一直把毕业论文的写作、答辩和考核工作作为自学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毕业论文是衡量考生是否具有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整体掌握情况的重要方式。吉林医药学院自2005年起承担吉林省应用心理学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来,已有近十年的办学经验。在这十年的办学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的问题,并进行深入系统的教学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改革具体情况做一总结。

一、制定毕业论文写作规范

报考应用心理学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考生生源背景较复杂,他们来自于大专院校、中小学、医院、军队、公安系统、企事业单位等各行各业,对于这些考生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写作论文,他们并不知识论文的具体要求和规范。另外,他们的知识层次和专业背景不同,导致他们对毕业论文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他们希望可以将自己的工作领域与应用心理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完成论文,但他们找不到有效的方法。此外,他们的工作任务较繁重,导致他们没有大块的时间去研究毕业论文的写作。基于以上原因,吉林医药学院组织教师专家组,在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写作能力进行摸底调查以及对毕业论文考核大纲进行详细分析之后,制定了应用心理学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并形成标准下发给每一位考生。写作规范详细规定了写作的内容要求、格式要求和排版要求,并另附符合标准规范的论文一篇供考生参考,使考生对毕业论文写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写作规范的制定和下发,减少了考生对毕业论文写作前期的摸索时间以及后期排版定版的时间,避免了考生因不了解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而延误写作进程,使考生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论文的写作上。

二、由专门教师对毕业论文的选题及写作进行培训

仅仅将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下发给考生是不够的,他们仍然很难找到合适的选题并顺利完成论文。因此,吉林医药学院将考生集中起来,选派专门教师利用四个学时的时间对考生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从查阅资料、提炼观点到论文选题、论文写作,使考生更进一步了解写作规范的同时,学会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工作经验,选取论文写作的角度和范围,初步确定毕业论文的写作方向。此外,教师还要对毕业论文写作进程进行详细的说明,使考生了解确定论文选题、上交初稿二稿三稿,上交毕业论文定稿以及论文答辩的具体时间及进程,做到心中有数。这一阶段使考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明确了如何选题以及如何进行整个论文的写作,使考生进一步明确了论文写作的方法,增加了考生写作论文的信心。

三、学生自主选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针对应用心理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大部分为社会考生,工作任务较重的特点,在这一阶段,吉林医药学院不再组织集中时间的毕业论文培训,而是改为由学生自主选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根据自己时间与教师时间,双方协调沟通以完成毕业论文的方式。

首先,将教师的研究领域和研究专长进行汇总,并下发给每一位考生。考生根据自己的工作背景、生活经历、知识结构,选择自己想要研究的方向,并根据教师的研究专长,选择自己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每一期指导教师所带学生控制在4-6人,原则上不超过8人,以保证指导教师对论文指导的质量。如果考生人数较多,则可分几轮进行毕业论文的指导。之后,指导教师与考生一对一沟通,进一步指导考生确定选题内容。此阶段结束后,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阶段基本完成,接下来就进入到考生的论文写作阶段。

四、学生与指导教师定期沟通完成论文

题目确定之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结合指导教师的时间,与指导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沟通,进一步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鉴于应用心理学专业自学考试考生的分散性、多地区性和多职业性的特点,教师与学生对毕业论文的交流不拘泥于面对面的沟通方式,还可以采取电话沟通、网络沟通等多种沟通形式。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包括查阅相关资料、题目的选定、假设的提出、实验的设计及完成、量表的选择、被试的选取、测验的进程、数据的统计与整理、数据呈现,直到论文的完成。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及时与教师交流,接受教师的指导。学生需要按规定时间上交论文初稿,教师对初稿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继续进行修改,并上交教师审阅,直到教师认为可以定稿,学生方可上交定稿。原则上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修改次数不少于三稿,一般需要根据学生写作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这种分散指导的方式一方面解决了大部分考生无法集中统一时间进行上课的难题,另一方面也使得考生的毕业论文切实得到了具体的指导,保证了毕业论文的质量。考生在这一阶段通过查阅资料、与导师沟通、不断修改论文,最终完成论文写作。

五、对毕业论文进行答辩

学生的毕业论文完成以后,按规定时间上交。上交后的论文需要先经过由三位教师组成的专家组进行进一步审阅,合格方可答辩。审阅教师若提出修改意见,则让学生按照修改意见进行修改,修改完成后可参与答辩。

大部分考生从未有过参加论文答辩的经历,因此对毕业论文答辩会产生担心、恐惧的情绪。为了保证考生能够顺利通过答辩,对于应用心理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考生,我们采用先预答辩再让其参加正式答辩的方法。预答辩时间为每个考生十分钟,考生需要在五分钟之内陈述论文的具体内容,之后由专家组根据论文内容进行提问,考生回答。这种方式使考生对正式答辩的过程进行了模拟,他们在真正答辩时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此外,专家组提出的问题会引发考生的进一步思考,并了解到答辩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使考生对最终答辩的准备更能够有的放矢,提高通过率。

六、总结

通过对应用心理学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环节的一系列改革,虽然增加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但是使考生真正学会查阅资料、确定选题、写作论文的方法,并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同时,也保证了自学考试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提高了应用心理学专业自学考试考生的专业素质,真正达到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彩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J].文教资料,2014,(9):161-162.

[2]陈连军,杨学坤,张铁军等.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交际,2010,(4):205-206.

专业知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情报公安情报学科特点基本理论

一、情报与公安情报

(一)情报的概念

从某些与情报有关的著述来看,关于情报的概念和基本属性大致可以概括为知识论、信息论和认识论等方面的观点。

知识论认为,情报是一种有用的知识。有学者认为“情报就是作为交流对象的有用知识”,并认为对情报作这样的理解,难免有失之过宽的片面性。但这是从当时情报学所研究的实际对象出发的,有较广泛的适应性,容易为人们所理解,有助于情报的充分交流和利用,促进整个情报、信息产业的发展。美国中央情报局国家评估办公室前主任谢尔曼-肯特将知识视为情报的最根本含义。情报泛知识化难以使人们真正了解什么是情报,使得情报与其他知识或其他消息的区分不明显,有可能造成情报工作中的主次不明,不利于抓住主要矛盾。

信息论认为,情报是一种有用的信息。塔拉卡诺夫主编的《情报学》认为情报是以信息的形式存在的。信息是以语言、文字、图像、数字、图表、表格等形式提供情报的一种方式。对信息内容感兴趣者称之为情报用户。情报信息论的观点没有把情报与信息完全区分开来,从而容易造成情报即信息、信息即情报的混淆,不利于情报学科的发展。

认识论认为,情报是一种认识意义上的信息,只有那些特殊意义的信息才能成为情报。情报认识论强调主体对信息的认识地位,在情报与信息的范围上作了明确的界定,认为情报与主体的目标利益密切相关,并且这种利益会随着人物、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从公安工作来看,情报是认识意义上的信息较为符合情报的含义。因为人们要消息或进行报告,首先要对事物进行认识。同时,这一概念明确告诉我们情报工作的对象是信息,是人们认识后认为对处理有关事情有用的信息。《现代汉语词典》对情报的解释:关于某种情况的消息和报告,多带机密性质。例如情报员、军事情报和科技情报等。分析这一概念,我们知道情报是和情况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消息或报告,一般情况下具有机密性。

综合情报概念的不同论述和词典对情报的解释,现把情报定义为是一种经主体识别后认为符合其利益需要,能够为其带来效用或产生影响,具有一定机密性质的信息。

(二)公安情报的概念

从情报的概念出发,我们可以得到公安情报的基本概念,即与公安工作有关的消息或报告,一般具有机密性质。公安情报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从主客体划分的范畴出发,公安情报具备以下具体的特点:首先,公安情报的主体应当是公安机关。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或者受其聘用的人员,其所从事的情报收集、处理、传递等情报过程的各种行为,从公安机关外部来说代表了公安机关的行为,其行为责任应当由公安机关来承担。从公安机关内部来说,对于有过错的情报人员,可以追究相应的行政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其次,公安情报的客体,即所获取的与公安工作有关,对公安工作决策起关键作用的信息。从公安日常工作来看,情报与信息两者之间随着时间、空间等条件的变迁会发生转移。两者之间经常处于一种循环的过程。如身份证只是证明身份信息的证书,但是在特定时间和场合,经过情报分析可以成为有价值的情报。再次,公安情报工作的具体内容与公安机关的职责有关。从依法行政的角度来说,公安部门的职能应当由法律进行规定。我国《人民警察法》第二章规定了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职权,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权和刑事侦查权。由此看来,公安情报主要包括了公安行政管理情报和公安刑事侦查情报两大类内容。

综上所述,公安情报是指在公安机关的主导下,为了履行公安机关的法定职责所获取的能够对公安事业预测和决策起支撑作用的,具有一定机密性质的信息。

二、情报学与公安情报学的关系研究

公安情报学是隶属于情报学的分支学科,是普通情报学理论在公安领域的具体应用。

(一)公安情报学与情报学具有天然的密切关系

从学科名称与历史渊源看。从学科名称看,公安情报学,顾名思义,“公安”是定语,“情报学”是落脚点,公安情报学是公安学与情报学交叉融合的产物,是情报学的分支学科。从学科历史渊源看,公安情报学用作学科名称首先是作为情报学的分支学科提出来的,公安情报学自诞生之日起,便被学者理所当然地定位于情报学的分支学科,是情报学在公安领域具体应用所形成的新兴的应用性情报学。

公安情报学专业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安家”后,第一批专业师资大多拥有情报学与信息管理学科背景,公安情报学建设初期的学科理论体系主要是通过参考情报学知识体系构建起来的。在公安学独立建制成为一级学科之前,公安情报学找不到合适的上位类学科,业内研究者自然而然地选择把情报学作为公安情报学上位类学科,以获得学科理论支持,快速实现公安情报学科体系“从无到有”的转变。

(二)实践工作与技术方法相同

情报工作离不开基础信息的采集、录入、加工、处理、传递、利用与管理,情报工作与信息工作有着同样的表现形式,遵循大致相同的工作流程,都由情报信息获取、组织、加工、存储、分析、传递、服务、利用及管理等基本环节构成,都强调情报信息安全保密、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都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与信息化建设,具有共同的规律特点。其次,情报工作与信息工作在情报信息采集、加工、处理、检索、分析、传递和管理过程中的基本方法、技术、手段具有很大程度的通用性,都需要依托计算机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检索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技术手段,都需要依托信息分析理论与方法从事情报研究工作,都需要运用大致类似的管理手段对情报信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与管理,情报学的研究成果可供公安情报学借鉴与利用,公安情报学的成果亦有助于丰富情报学知识体系。

(三)学科的研究对象、内容及重点相似

从学科研究的基本对象看,情报本身就是信息,是经过人的主观判断,对特定的人、组织机构具有价值的那部分信息,情报与信息具有相同的属性特征,其表现形式也完全一样,以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痕迹、物品等方式存在。从学科研究内容看,信息工作是做好情报工作的基础与前提,情报学作为研究信息现象与信息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对所有行业的情报工作与信息工作及其相应的学科建设,均有基础性的借鉴价值与指导意义,是各行业应用情报学的基础性学科。公安情报学自诞生之日起,便不断吸收和借鉴情报学、信息管理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理论、方法、技术与管理手段来充实和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公安情报学内容框架同情报学具有一定程度的共性,均以情报信息搜集、组织、加工、处理、存储、检索、分析、传递、服务与管理等技术、方法与一般规律作为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从学科研究重点看,两者都将情报分析视为学科的核心。公安情报学将情报分析作为情报工作的灵魂。综观全国各大高校情报专业的研究方向和课程体系,无论是普通高校情报学专业还是警校的公安情报学专业,在专业研究方向的设置,课题体系的安排上,都将情报分析(或称情报研究、信息分析、信息分析与决策、信息分析与预测、信息分析与咨询等)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或专业主干课程,在各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将培养学生的情报分析或信息分析能力作为重要的目标,而近年来出版的公安情报学和情报学类教材、论著和论文,大多都将情报分析摆在学科的核心位置。

三、公安情报学的学科特点

公安情报学在与情报学有着密切联系的基础上,还与情报学的研究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一)公安情报学具有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能确定本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和一般内容,也决定着这门学科的研究方向和发展方向,可以说,明确的研究对象是衡量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公安情报学以公安情报与公安情报活动为研究对象。所谓公安情报,是指公安机关通过侦查手段、秘密力量、日常办案、日常管理、社会调查、公开资料等途径获取的有关违法犯罪活动、公安管理及其他与公安工作相关的各类情报信息及其分析研判后的成果。可见,公安情报工作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宗旨之一是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敌对势力、犯罪分子,往往给“情报”信息赋予对抗性、秘密性等独特属性,从而使得公安情报学具有明显不同于普通情报学的研究对象。

(二)公安情报学拥有一套符合自身属性的研究方法

适当的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不适当和不科学的研究方法直接影响科学研究的质量,产生错误的结论,甚至使整个科学研究失败。公安情报学的研究要获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就必须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来适应所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对象。公安情报学在研究公安情报工作实际过程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公安情报学自身属性的研究方法,如《犯罪情报分析讲义》中就提炼出了犯罪情报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犯罪制图分析、犯罪模式分析、案件过程分析、案件比较分析(串并分析)、系列案件案犯特征分析、犯罪团伙分析、个案案犯特征分析、犯罪控制方法分析等。这些方法显然是普通情报学所不具有的研究方法。

就公安情报学总体而言,另外两种研究方法也是该学科常用的独特方法:一种是情报信息关联法,公安情报学采取关联法取决于情报信息具有关联性,这种关联性是由案件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决定的,即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案人员、涉案物品等情报信息之间必然存在逻辑上的相关性。面对公安情报信息资源呈爆炸式增长的趋势,公安情报学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情报进行存储、整序,还应当研究如何通过融合分析、归纳推理、人工智能等方式来实现情报的挖掘和关联。另一种则体现为情报信息还原法。作为公安情报学的研究对象,公安情报与其他类情报如科技情报、商业情报、市场情报等强调情报内容的新颖性不同,强调案件的还原性,只有能使案情复原的情报才是有价值的情报。因此,在公安情报学的研究中,还原法应当成为其关注的研究方法。

(三)公安情报学具有比较健全的专业知识体系

公安情报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情报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经过十多年的积淀,公安情报学相关的理论和学科体系的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健全的专业知识体系。这些专业知识体系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模块:一是公安情报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公安情报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公安情报史,以及为借鉴国外公安(警察)情报工作的做法、经验及其公安情报学理论成果而进行的比较研究。二是公安情报业务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公安情报的收集与研判、现代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公安情报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三是公安情报专门工作的研究。主要研究刑侦、经侦、禁毒、边防、国保等领域专门情报工作的特征、规律和方法。四是公安情报应用的研究。主要研究公安情报在犯罪控制、预警、处置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四)公安情报学的人才培养已经形成规模

许多公安院校顺应公安情报工作实践对情报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已经开始着手培养应用型情报专门人才。2004年公安大学率先挂靠侦查学招收公安情报分析方向本科,2005年刑警学院侦查学专业增设犯罪情报方向,为公安情报领域专业化建设和人才培养开了先河。之后,重庆警察学院、北京警察学院等多所公安院校也已经开设公安情报学本科专业,而在江苏、浙江、甘肃、辽宁等地公安院校中都设有公安情报学方向,很多公安院校设有独立的公安情报系或公安情报教研室。上述公安院校确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即培养具备扎实的公安情报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情报的收集、判断、分析、处理的方法与技术,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公安情报活动的能力,能在公安各警种从事公安情报收集、分析、研判和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例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公安情报学系每年招生本科生2个区队约80人,二学位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班学生2个区队约70人,情报分析方向硕士研究生约8人。该系各类在校学生约450人,自创建至今已经为全国公安机关输送毕业生400余名。

(五)公安情报学的研究成果相当丰硕

专业知识论文范文第6篇

火轮高吐,赤日炎炎。比天气更“热”的,是中石化长岭炼化公司(以下简称长炼)“长炼知识管理系统”的“知识论坛”栏目—“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新平台。

近日,油品处储运主任黄伟良在论坛里发表了《成品油首站返回13台油罐改造项目值得商榷》主题帖,今早,帖子已被管理员高高置顶,随即引发热议。从储运学组的专家到中心化验室的化验员,跟帖者上百,一场跨学组、跨岗位、跨年龄、跨级别的“头脑风暴”席卷长炼上下。短短10日,讨论内容已由资金、效益延伸至安全、操作,一个周密完善的《13台返回罐改造方案》摆在了公司领导的案头。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长炼,这样的事数不胜数。通过长炼知识管理系统,员工能随时掌握石化行业的最新动态,化解工作中的技术难题:想学习时,到知识库里冲冲浪;有问题了,与“知识论坛”的网友连连线;遇到疑难杂症,就在“专家黄页”里找高手指点指点……长炼知识管理系统,为企业5000多名科技人员搭建了学习交流、解难释惑的高效平台,它是员工心中的“充电器”,是公司领导眼里的“智多星”。然而,对企业而言,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困境求解:“秘密武器”

助力转型升级

在国内,知识管理这一“舶来品”或许还是新鲜词。而对长炼来说,它是与员工结缘十载的老朋友,更是企业突破困境逆势发展的秘密武器。

知识管理,指通过对企业信息进行处理,实现知识最大程度的共享和利用,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世纪初,受国企改革和中石化总公司战略部署调整影响,面临关停撤并危险的长炼,毅然选择了走科技创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科技创新,人才为本。如何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独具慧眼的长炼领导人,将目光瞄准了“知识管理”。2003年,长炼启动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研发工作,成为全国石化行业第一个“吃螃蟹”者。

十年磨一剑。从依托“中国知网”起步,到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从简单的知识标引、入库功能,到标引、入库、查询、交流、智能搜索集于一体;从仅有的长炼石化商情网,到石油化工专业网站、企业特色知识库、知识论坛、专家黄页4大部分综合发力……长炼知识管理系统在艰难探索中完成了两次重大升级,实现了由“基本体”到“复合体”的成功蜕变。

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点燃了企业创新的星星之火。系统应用以来,员工年均撰写的论文数量由72篇增至469篇,群众性科技创新成果由52项增至213项,合理化建议由500项增至1307项,群众参与科技攻关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技术理论和实践水平大幅提升。

强大的知识资源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速。至2013年5月,公司共实现技术革新和科研项目51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近300项,拥有专利70余项,原油加工能力由250万吨/年增至800万吨/年,产值400亿元/年,成为中石化行业重要的新技术开发与应用试验基地。老牌国企长炼,依靠科技创新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协同创新:“超级大脑”

屡破技术难题

长炼厂区,占地800亩的千万吨炼油装置正紧张而有序地运行。这个投资57亿元、历时3年完成的长炼油品质量升级改造“大项目”,从组装到运行,多次受惠于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挖掘隐性知识,集成员工智慧,是知识管理要破解的第一难题。

难在哪?因为隐性知识仅存于人脑之中,很难甚至无法被他人获知,而它恰恰又是企业知识最宝贵的部分,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是知识管理的关键。与长炼同期引进知识管理理念的企业不止一家,中途放弃的却不少,原因就是卡在这里。

怎样将隐性知识显性化?长炼科协灵活运用中国科协组织推广应用的创新理论,几番深思熟虑,办法破茧而出。

2009年,长炼与清华同方合作开发的知识交流平台—“知识实践社区”诞生,一个名为“知识论坛”的栏目高悬于知识管理系统首页最醒目处。知识实践社区根据工作内容,将长炼科协所属的24个专业学组分为9大类,对应“知识论坛”的炼油、化工、工程与设备、安全环保、节能减排、企业管理、信息技术、油品储运、科普生活9个交流区。各学组成员可根据需求在本学组所属的交流区发帖,也可跨学组交流。

知识实践社区开辟后,立即受到员工热烈欢迎。围绕企业大难题、大热点,一场场技术攻坚战在网络上打响。

2011年,“大项目”南区建成投产后,国际新兴环保工艺技术S-Zorb装置运行不稳定,辛烷值损失较大,多番努力未果,装置主管只好在“知识论坛”发帖求助。帖子立刻有了回音:有人主动与外厂同类装置同行交流,在网上公布了心得;有人专门去做研究,把调研情况晒了出来……智慧滚雪球,问题迎刃而解,辛烷值最终由1个多单位降至0.5个单位,仅为国内同类装置的一半,当年增效1000余万元。

知识管理出效益!尝到甜头的长炼人再接再砺,系统的隐性知识挖掘功能不断升级:“知识论坛”与企业“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巧妙结合,论坛优秀主题帖将被选为“讲、比”课题立项并获奖,已立项的“讲、比”课题也可晒到论坛集智聚力,这种动态“讲、比”不仅推动了问题快速解决,还为基层科技人员参与创新提供了极大便利;新增“专家黄页”栏目,255名专家在线支招;开发了个人经验和技能的格式化挖掘功能,引导用户主动归纳、提交隐性知识……

知识管理出成果。至2013年8月,长炼知识管理系统的注册会员已达3166人,员工参与率75.47%;“知识论坛”发表主题帖35089个,参与101767人次,每天有近百人次分享交流;通过系统发起或参与的研讨活动2000余项,技术攻关结题664个,创利近3亿元。长炼知识管理系统,成了企业货真价实的“科技思想库”。

知识共享:“网络大学”

打造业务精英

“长岭炼化的知识管理系统用信息技术打造了一个知识共享的平台,对提高公司的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作用显著,值得推广!”2013年7月,石油化工专家曹湘洪院士在考察完长炼后高兴地说。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与目的,它能帮助员工“站在巨人肩膀上看问题”,让企业知识得以充分利用。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建立知识的共享网络、数据库和知识库,帮助员工获取显性知识。

长炼知识管理系统的知识共享功能,主要通过“2网19库”来实现:“2网”即长炼石化商情网和石油化工科技网,由专人管理,每日及时更新,确保信息准确;“19库”指19个企业特色知识库,它由“石化科技信息全文数据库”等13个自建石化专业知识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9个外购综合资料库组成,具备联邦检索功能,方便员工在异构库中统一搜索、下载资料。

“2网19库”是知识管理系统的基石,也是资源整合的最佳成果。至2013年8月,知识库已收录文献2600余万份,囊括石化科技、中国期刊、科技成果、专利技术等多种信息,堪称国内石化企业的《百科全书》。通过知识库,员工可以随时查找所需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也可以上传资料与他人分享知识成果,实现“一人培训、全员受益”。此外,系统的学术活动信息专栏坚持及时更新,为员工创造了更多学习机会。2012年9月,应用化学专家何鸣元院士来长炼授课,通过知识管理系统闻讯前来听讲的科技人员就达500人,主动求知、自主学习的氛围在公司已经形成。

让隐性知识尽快沉淀下来,也是知识管理的任务。为解决“人走知识走”的问题,长炼知识管理系统在知识库中专门增加了“论坛精华”库。“论坛精华”将“知识论坛”的精华帖摘录下来,既保存了论坛的先进思想,又为他人提供经验参考。2013年,公司炼油一部一名高级技师了关于判断某装置烟道挡板开关诀窍的主题帖。该帖在“论坛精华”公布后,很快得到其他部门技术人员的关注,经改良后被成功运用于新的装置,经进一步交流提炼后,该经验被炼油装置广为推广借鉴。为生产判断和调整带来了极大便利。

长炼知识管理系统,突破时间、空间、人员、经费的壁垒,为每位员工创造了平等学习、迅速提升的机会。登陆知识管理系统成了许多炼油人每天的必修课,企业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对此,新进厂的大学生感叹道:“知识管理系统为我们年轻人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让我们的成长道路更加畅通。”

凝聚升华:“精神家园”

孕育创新文化

走进长炼,提起知识管理,十之八九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与炼油人相伴11年,长炼知识管理系统不仅记录了他们成长的点点滴滴,还分享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是企业思想的汇聚升华之地。正如一位技术人员所言:“长炼知识论坛,‘炼油人’的网上家园。”

在长炼,讲创新、比创新、迷创新蔚然成风。这种蓬勃向上的创新文化,便是“精神家园”凝聚的正能量。

创新文化扎根于知识管理理念的深厚土壤。率先自主研发石化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本身就是一大创举!为了这个创举,长炼上下联动、全员推进。李华,长炼董事长兼总经理,是公司知识管理的发起人,也是最坚定的探索者。在他的全力支持下,长炼建立了由科协牵头,公司领导、各部门负责人支持,各专业学组技术骨干参与的知识管理专家委员会和秘书组。知识管理专家委员会每月召开专题研讨会,总结、探索、商议改进知识管理系统的方法。秘书组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每季度编发1期《长炼知识管理简报》,向全长炼科协所属19家会员单位和24个专业技术学组通报知识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随着知识管理工作的推进,像技术质量处唐乳林、炼油一部常压催化区班长葛大兴这样的“草根专家”、“平民英雄”不断涌现,尊重人才、敢于创新的文化在企业蕴育而生。

创新文化在制度建设中成长壮大。如何下好知识管理这盘棋?作为项目建设的牵头单位,长炼科协为此绞尽了脑汁。为鼓励员工分享知识、大胆创新,长炼科协制定了360度的考核激励制度:一是实行网络积分奖励。在“知识论坛”发帖者,个人和本学组均可赢得积分;跨专业学组交流者,还给予特别奖励。二是设立知识贡献奖。根据员工在知识管理系统作出贡献的大小,每季度评选出“论坛之星”、“最佳指导奖”、“最佳建议奖”、“最佳知识贡献奖”、“最佳参与奖”、“论坛精华帖”和动态“讲、比”成果奖等,由公司主要领导亲自颁发奖金和证书。三是将员工业绩与职业发展挂钩。通过系统自动考评、同行互评、专家考评、专家委员会综合考评等方式,对员工知识绩效进行实时考核和永久性保护,将其知识贡献记录在绩效评价系统中,作为晋级、升职和加薪的依据,有效激发了员工自主创新的热情。

创新文化凝聚企业发展的动力。长炼知识管理系统通过激发创新思想、保护创新成果、激励创新人才,孕育出了崇尚自由、珍视公平、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使员工将自己的前程与公司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效地稳定了科技人员的队伍。2011年,在外单位高薪诱惑下,长炼部分生产骨干流失。信息化学组会员在论坛发起了“怎样留住技术骨干”的讨论,引起8968人次关注,150人参与讨论,受到公司领导重视,问题最终圆满解决,企业也留住了宝贵的人力资源。

2012~2013年,长炼人收获了知识管理的丰硕果实:2012年,长炼知识管理系统顺利通过湖南科技成果鉴定,并获国家著作权保护;2013年,中石化总公司知识管理总体规划项目组调研长炼知识管理系统后,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获得了‘三项显著成效’(利用知识管理创新培养发现人才的方法、降本增效、驱动协同创新成效显著),在中石化集团知识管理四个评估维度总分最高,具备示范标杆条件”。

如今,长炼知识管理系统的第三次升级已拉开序幕。中石化项目组调研报告显示,长炼知识管理系统在系统功能、支撑体系建设方面的水平等于甚至超过BP、埃森哲等国际知名的知识管理企业。相信再次升级后的长炼知识管理系统,将以国际一流水平的知识管理,引领中国石化行业的创新风潮!

专业知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后专业化;时代;工作研究

引言

根据国外现代主义专业化模式,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也复专业化时代提出了成熟的核心属性。其中,在我国未来社会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对社会工作的内容与特性进行详细的研究,主要核心是以正式的全日制职业和专业组织以及伦理法规等进行社会工作 [1 ]。所以,在后专业化时代的社会工作中,可以利用借鉴专业化理论的核心特征,建构出一个对应的后专业化过程的概念框架,并且通览西方社会工作实践理论进行相结合是未来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

一、 行动反思实践与批判反思实践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有许多批判理论可以借鉴,以解决对社会结构的批判反思问题。所以说无论是尚恩的行动反思模式,还是伊拉奥特的专业能力发展模式,都是基于英美实用主义传统,试图帮助专业学生和实践新手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实践情景时,发展出情景有效性的专业方案。所以,在研究行动反思实践与批判反思实践的发展方向时,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并且让学生在此次实践中明白社会生活与校园生活的差距 [2 ]。但是在社会工作领域,对于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的各种实践理论长期以来重视不够,这也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明显感受到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的差距。所以很多的社会工作研究者认为,实践中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形成,不仅仅需要在行动中反思,还需要进一步划分成关于行动的沉思,以及在行动中的迅速直觉性思维和行动。

二、 证据为本及增权实践的发展方向

证据为本的专业实践背后的知识观是实证主义,对应的专业实践论是一种科技理性模式。而增权实践策略虽然把专业实践中的不平等权力关系当成改变的对象,但是依然共享一种实证主义的权力理论。这种基于实证主义的科技理性模式容易导致新的专业知识权威层级问题和差异困境。然而,一些复杂的变动性强的实践情景可能会遇到许多始料未及的情形,这就要求实践者能够使用构想实验,阐明有效的专业实践模型 [3 ]。因此,社会工作者就像其他人际关系专家一样,都使用综合性的理论来构想他们的实践情境。所以,当我们遇到时就可以建构一种理论框架来理解情景,然后提出解决方案,并通过行动检理论构想的效能,这种就叫做证据为本及增权实践的发展方向。所以,要真正解决专业权威不平等问题,还要处理好知识论与专业理性的问题。

三、 福柯主义者的话语实践策略

福柯主义者与社会学家和建筑学家历史学家以及作家在1972年的法国杂志的圆桌会议上一起讨论社会工作,并且对未来社会工作发展的方向进行了研究。其中在司法设置和惩罚技术逐渐退居二线,并且对种管制手段和技术也发生转变。所以,现代社会是一个更加精细监督和连续监督的禁闭社会,从而保证人的正常化和社会秩序 [4 ]。于是,社会工作也就进人整个规训体系,对社区和家庭进行访问,并对访问对象进行分类判断和监督、规训,以保证正常人的连续性。所谓知识考古学类似尼采的道德谱系学,不是就各个时期的重要人物的思想进行系统总结,也不是要描述历史发展的结构主义转换,而是就陈述方式本身,就其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策略和转换进行断代考察。但是随着启蒙时代的到来,理性占据了思想家的头脑,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要求个体成为一个生产性的主体和有效率的主体。所以说,福柯主义者虽然反对提供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的社会工作方式,但是通过霸权意识形态对个体产生异化支配效果体现了社会工作的话语权利。

四、 优势视角和抗逆力强化项目

反思实践理论知识是主流社会工作的一种科技理性与知识论以及实践论。并且在社会工作的研究方向中,应该用一种新的视角去看待不同社会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例如,在医学工作模式中,可以采用现代精神医学的技术术语进行构建新的工作模式,这种方式对于我们要帮助的会对我们形成致命的影响。曾经著名的理论学家萨理贝认为各种诊断标签能够成为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身份,并且这些社会中的称谓和角色能够很快的让别人对其身份进行识别和认识。所以说在社会工作中,一个一旦被贴上具体的标签,这个人的性格和经验以及社会背景就清楚的显示出来 [5 ]。另外,在优势视角和抗逆力强化项目中,所有扭曲的原因都是由具体的原因和解决方案,比如假设人类关系中,很多的疾病和生活习惯等都是有相当多的联系因素,所以在治疗的时候也要根据这些因素找到针对性的解决方式。通过以上的做法,能够把个人和朋友以及家庭等在日常生活中所有可能带来的因素进行抛弃,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加深或者减少相互之间的联系。事实上,有很多的文化和精神上的转变能够帮助他人进行治愈。因此,社会工作是人类关系维系的主要方式,也是人类发展必须要有的社会职能。

结语

总之,在进行后专业化时代的社会工作研究时,主要是以行动反思实践与批判反思实践的发展方向和证据为本及增权实践的发展方向以及优势视角和抗逆力强化项目为方向。

作者简介:

班启辉(1994.7)男,布依族,贵州省惠水县,在读贵阳学院,专业:社会工作,论文研究方向:社会工作方面。

参考文献:

[1] 郭伟和.后专业化时代的社会工作及其借鉴意义[J].社会学研究,2014,12(15):217-240.

[2] 文军.上海社会工作职业化路线图―迈向职业化时代的中国社会工作[J].社会观察,2015,11(71):124-129.

[3] 王瑞华.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战略的分析与实施[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10(24):110-112.

[4] 尹逊震,吴广宇.专业化: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J].科技信息,2015,11(26):723-724.

专业知识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新课标 体育教师 素质 培养途径

新课程以来,我们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更新。在知识日异更新、信息突飞猛进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果体育教师没有文化内涵,没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怎么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呢?因此,研究体育教师素质的构成与培养途径是摆在我们全体体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的课题。

1.新课标下体育教师素质的构成要素

1.1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高尚的师德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素质。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动力和导向的作用,只有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准高,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体育教师的职责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更多的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具有感染、陶冶、引导和教育作用。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感召作用,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师德素质的培养应该是体育教师个人修养最重要的一部分。

1.2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素质

专业知识素质是教师从事本职工作的基础,是教师专业素质和水平的体现。体育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体育教师的立足之本,在教师知识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体育教师必须精通所教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达到掌握准确、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运用熟练的水平。对于教材所涉及的问题要能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举一反三,以为教学打下牢固坚实的基础。要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要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及时将本学科最新的信息、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开阔他们的视野,催发他们心中创造的种子。

1.3具有深厚的教育科学知识

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最有效、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经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教育科学理论科学知识论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因此体育教师应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深入研究和掌握教育规律,知识的内在规律,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还要掌握和及时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成果和动态,并加以吸收、借鉴,从而用于指导体育教学实践。

1.4具备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除了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外,还必须有较高的教育研究能力和科研能力,能够对工作进行反思性总结,不断总结教学训练经验,将之上升到理论高度,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思想观念,其所蕴含的新的体育教育观念、体育理论和体育教学方法,势必会给体育教师提出新的挑战,体育教师要适应新的体育科学的发展,必须具有从学校体育实际出发,进行科研选题,制定计划,选择和运用科研方法,以及撰写论文的能力,探索和发现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2.培养体育教师素质的途径

2.1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是体育教学观念转变的前提。只有体育教师自身具有现代体育教学思想,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学生观念的转变才有可能实现,学校体育的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目前“应试教育”正向“素质教育”转轨,学校体育不仅仅要培养体质健壮的人,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手段培养政治思想高尚,意志品质顽强,身心健康,能适应各种复杂多变环境的人才,从而增加学校体育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

2.2要坚持进行师资培训

注重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是体育教师防止知识老化,调整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适应社会发展的有效措施。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就要搞好继续教育,在学历进修和业务进修等方面加大力度。体育教师必须不断补充、更新知识,利用多渠道进行业务学习,通过师德教育,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掌握体育与健康方面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技能,努力提高素质。学校要鼓励教师“请进来,走出去”,请外面有名专家来校讲座,派教师出去参加业务进修、学位进修,提高各项素质。

2.3要加强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体育教育同其它教育一样,有着自身的规律,开展体育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因此,必须了解和研究规律。现代教育要求体育教师不仅仅是“教书匠”,更应是一个具有探索和创造能力的科研型教师,体育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参加和加强体育科学研究,结合教学、训练、群体竞赛实践,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在实践中认真积累第一手资料,及时地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分析,善于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不断在研究中形成新的理性认识。

总之,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对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赋予了新的内涵。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体育教师一定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全面素质修养的培养,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探索,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晓春.体育教师素质谈[J].体育学刊,2000,(4).

[2]王捍东.新世纪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J].体育函授通讯,2001,(4).

[3]姚蕾,尚庆猛,姜德卫.体育教学良好心理气氛的构建[J].体育学刊,2002,(2).

专业知识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法律诊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6 ― 0166 ― 02

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经历了一个跳跃式发展的阶段,期间关于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学术型”为主,还是以“应用型”为核心一直存在争议。由于培养目标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方案与计划,进而影响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因此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怎样培养”是法学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同层次的学校,应根据学校地域特点、目标定位等具体情况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类型。

一、“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及其对地方本科院校法学专业的影响

(一)“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应用型人才,是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它的实现途径应是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其反映在法学教育中,形成“应用型法律人才”。对此,笔者理解为“具有足够理论基础和系统的法学知识,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法律职业技能,能够适应不同类型单位的法律实务工作并且具有较强的法律伦理和职业道德的专门人才”。大多数地方性高校的师资、实习机会、硬件设施等教学资源极其有限,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寻求自身发展的理性选择。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学校不仅可以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也能使学生的素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防止出现毕业生所学非所用或者无法与用人单位要求对接的尴尬情况。

(二)“应用型人才”与实践教学

从上述“应用型人才”的内涵来看,其必然与法律职业教育紧密联系。实践性是法学教育的基本,目前各高校常见的实践形式包括各种类型的实习、毕业论文、案例研讨、职业实训、模拟法庭等。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思维,锻炼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形成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后两篇)

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解决法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相结合的问题。教育部、财政部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要求各高校要加强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比例,增加实践课程,加强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可见,完善法学实践教学是为法学学生奠定扎实技能的基础和主要方法。也是顺应时展,解决法学教育困境的有效措施。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国外一些法学教育比较先进的国家,不管是大陆法系的德国(设置两年左右的实践培训)和日本(司法研修所内设置16个月的实习),还是英美法系的英国(为期两年的职业训练和实习)和美国(法律诊所教育模式),其法学实践教学形式大多体系完整,逻辑严密。

上述国家的经验对我国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有丰富的借鉴作用。实践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因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具备系统性。这一原则包括两方面的要求:

第一,各种实践环节的设置应杜绝任意性和随意性。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需要事先对实践教学体系充分论证,进行整体设计,在相对完整的教学周期内按计划完成各种环节。当然,一个完善体系的形成总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适当遵循灵活性,满足学生需要。

第二,各个环节之间应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来安排。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不同,对于其能力的培养、考查就应设计不同难度的实践教学活动。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分层次、递进式的设置实践环节,既能使学生接触到多种类型的实践方式,又能使学生在运用知识和转换思维的技能训练上有足够的空间一步一步提升。

(二)全面性原则

美国首法官霍尔姆斯曾经说过:“法律不是逻辑的结果,而是经验的积累。”实践教学通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动手、动脑能力有所增强,获得法律实务经验。因而经验积累的过程就需要尽可能多的采用丰富的形式,为学生搭建全面的学习平台。一方面,这样的平台既包括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活动,又包括专门的集中实践环节。另一方面实践类型上应涵盖观摩、模拟、亲身参与和科学研究等多元化形式。观摩(参观与旁听)能够使学生感受法律职业的魅力,加深对这个专业的理解,提升学习的兴趣;模拟(模拟法庭或者模拟法律诊所)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设计好的场景,初步体会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标准流程;亲身参与则使学生直面社会,这个过程能够弥补理论教学与法律实践之间割裂的部分,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伦理性原则

在法律职业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环节就是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法律职业者如果缺失伦理,不仅会损害其个人利益和形象,更是对法律职业群体形象的抹黑。法律职业伦理道德是灵魂,法律知识和技能是工具。因而,在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的过程中,必须贯穿法律职业伦理道德教育。

三、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本科阶段的法学实践教学在不同学期可以选择以下形式:

(一)观摩类实习与直接参与的实习

实习类环节是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可以分为观摩类和直接参与两种。观摩类实习包括旁听法庭审判、参观司法机构、监狱等场所。这类实习具有直观性,适合刚刚接触法学专业不久的学生,既能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了解法律职业,同时又能给他们冲击性和新鲜感,初步培养对法学的学习兴趣。但是观摩类实习获得的多为间接经验,学生要想获得第一手的直接经验,则需要亲身去接触实务工作。因而在观摩实习之后,需要将学生安排到各种法律机构和部门,如法院、检察院、仲裁机构、法律援助机构和律所等,增加面向社会的机会,参与一些较为简单的法律工作。

按照系统性规则,两类实习循序渐进,观摩类的安排在第三学期较为合适,直接参与类因为需要更全面的法学知识,适宜安排在第五至第七学期。

(二)模拟法庭与模拟法律诊所

模拟法庭是目前法学院常用的实践教学手段,而模拟法律诊所则是今年来新兴起的源自于美国诊所教育的教学手段。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通过模拟一个案件的解决过程(这一过程涉及的法学知识既包括实体法,又包括程序法),使学生得到较为系统的法律实务训练。区别则主要是模拟法庭更注重法庭审判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集中锻炼在出庭过程中需要具备的能力;而模拟法律诊所则使学生经历从接受案件到审理案件最后得到判决结果的全部过程,从如何接受客户委托开始,到研究案件过程,确定诉讼策略,搜集证据,最后准备法律文书以及开庭表现等,甚至包括如何调解与请求执行。除此以外,模拟法律诊所是以律师身份为视角,所锻炼的能力为律师事务技能,并且在整个过程中贯穿法律职业伦理的教育。

模拟法庭与模拟法律诊所都非常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思辨能力、表达能力的锻炼,并适宜同时展开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学生要求较高,适宜在学生学完基础性的程序法和实体法以及文书写作课程之后开设,建议设置在第五学期以后。

(三)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既是竞赛,又是教学方法,其之于法学教育的意义今年来不断受到重视。法学学科竞赛常见的有专业辩论赛、模拟法庭大赛、公诉人(或者律师)辩论赛等。上述竞赛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临场反应能力,同时在专业技能上,学生需要进行法律分析和研究,以专业知识论证自己的主张,因而能够起到巩固和扩展知识的作用;此外,法学学科竞赛一般采用团队合作的形式,在比赛过程中学生还需注意自己的沟通、协作和交流能力。通过一个完整的竞赛过程,既检验了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又锻炼了写作、表达、反应能力和处理法律事务的技巧,对于提升人才整体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科竞赛能够全方位的锻炼学生,因而从进入大二开始,采用不同形式进行连续训练,可以将其设立为集中实践环节,也可以围绕比赛设立课程或者围绕课程设置比赛内容,使学生习惯于竞赛的氛围,提升自己整体素质。

(四)论文写作

法学教育面临大变革的今天,很多人认为论文写作培养的是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与“应用型”人才主要培养 “实践能力”的目标相悖。事实上,法学论文写作通过对一个论题的研究,首先锻炼的就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不再被动的去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去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对资料搜集、整理、筛选;进而培养学生需要以所学知识结合资料,进行深度延展,以充分的论据说明问题,阐述解决问题的建议,同时锻炼了逻辑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而,论文写作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实践教学设置上,论文写作可以包括课程小论文、学年论文以及毕业论文。学年论文在整个教学环节设置中位居“承上启下”位置,通过“课程小论文”的前期训练,使得学生积累一定的研究意识,再通过“学年论文”的撰写平稳过渡到毕业论文的撰写。

四、实践教学的实施保障

实践教学作为一个系统的过程,除了围绕学生能力培养设置各个环节外,对于实施过程中的保障措施也不能忽略。

第一,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前者如法院、检察院、仲裁机构、法援机构、律所等实务部门,是锻炼学生直面社会和运用法律知识的最佳场所。加强与实务部门的交流与联系,除定期将学生派往实习基地外,还可邀请实务部门的高级人才担任实践课程的指导工作,从而实现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后者则主要指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对于实训基地的使用,一是不断完善设施设备;二是制定实训基地的规章制度,防止使用的随意性;三是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特别是可以对一些非诉讼法律行为进行演练。

第二,同时,实践教学要想得到预期效果,必须加强过程管理,设置科学可行的评价标准。在实践教学中,除以学生为主体外,教师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时,对实践过程加以管理,使教学运作更加流畅和具备实效。在环节结束后,通过考核学生参与程度、水平、对实践过程的提炼总结,综合评价学生表现和教学效果,既能刺激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又能为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完善提供经验积累。

总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作为地方型本科院校,需要寻找适宜自己客观情况的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并完善各个环节的设置、运行、考核评价等工作,提升所培养人才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走出法学教育的困境。

〔参 考 文 献〕

〔1〕史卫民.比较视角下我国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完善〔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4).

〔2〕欧阳爱辉,马柳颖,罗万里.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法学实践教学基本原则.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1).

〔3〕管华,何晓琴.法学本科生学年论文写作调查〔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5,(03).

〔4〕包玉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专业知识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中学体育教学体育教师必备素质

知识储备、智力及专业能力,是体育教师素质的基础,而体育教师的性格、亲和力及对待体育课的态度则是教师的内在表现,二者对教师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特点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是学生模仿的重点。教师的理念也会通过学生的表现反映出来。所以,教师主导将深深地影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才会朝着我们设计的方向发展,然而影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则是由教师自己的素质决定的。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成都高新区体育教师100名。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广泛查阅了有关体育教师必备素质的研究成果,了解国内外的研究水平、研究方法及研究现状。同时登录中国知网,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了1986—2013年关于体育教师必备素质的论文50余篇;在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题目数据库中,检索了1999—2013年相关博硕士论文6篇。

1.2.2对比观察法

将150名学生分为三组,分别为两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然后让三个素质高低不一的教师分别对三组的学生进行三个月的教学。在此过程中对其进行观察。

1.2.3理论分析法

通过对收集的资料及对比试验的观察进行理论分析。

2.结果与分析

全面实行素质教育实际上对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没有良好素质的体育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体育人才。由于体育教师自身职业的特殊性,他们的思想境界及道德修养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教学能力、高尚的道德素质、多元的知识结构、优良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及综合能力。

2.1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应该被认为是第一位的,教师应对学习目标进行分析,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课程,运用各种教学策略,通过自身的讲解示范,让学生对新的知识有自己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通过不断学习、总结、思考、尝试得到培养的。过去,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通过体育课堂表现出来的,而新课改下的教学能力是应该反映在学生身上的。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更加提倡一专多能,体育教师通过再培训、再学习,巩固自身能力,大大促进了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

2.2高尚的道德素质

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行为表现对学生思想及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干一行、爱一行”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具有牢固的专业思想,热爱本职工作,是体育教师的重要素质。体育教师要热爱学生、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时刻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懂得和学生谈心。关爱学生、爱校如家是教师的一项准则,也是教师的道德素质的体现。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才能够促使教师去关心、爱护学生,才可能谈得上爱岗和敬业。

2.3多元的知识结构

2.3.1精湛的体育专业知识

体育教师应该精通体育专业的理论知识,并且熟练运用,即对于课堂所涉及的内容,能够做到举一反三,为正常的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最有效、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经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教育科学理论、科学知识论方面有较深的造诣。

2.3.2多元的知识结构

教师要具有渊博的其他学科知识。素质教育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教师不但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当今的青少年,好奇心极大,凡是未知的东西都可能感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以帮助学生正确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要成为知识渊博的人,就要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适合素质教育下的合格体育教师。

2.4优良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一切运动的前提和保障,而很多运动项目的运动水平高低往往身体素质起决定性因素。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全面发展的体能,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耐力素质良好。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良好,具有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精力充沛,能坚持长时间工作,疲劳消除快,生命力旺盛,这对激发学生体育的兴趣具有积极的诱导作用。

2.5良好的心理素质

由于工作的需要,职业的特点,体育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教师的情感及意志。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也是师生之间相互了解、熟悉的必要过程,更是课堂上师生默契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师应该和蔼、善于沟通、富有感染力。而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是体育教师的另一个重要心理素质。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坚强的意志品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目标的执著与坚毅,对运动宗旨的坚持与坚定。

2.6较强的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对于体育教师来说,非常重要。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具有自己学科独特的性质。在当今教学改革的热潮中,综合能力被视为一个教师能否成为一个出色的体育教师的前提条件,根据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他们具备运动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组织能力、科研能力、训练及带队比赛能力及其他方面的能力,如社会活动能力,独立而有创造性的能力、自学能力、适应能力等。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体育教师素质是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良好素质的体育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体育人才。

3.1.2体育教师自身职业的特殊性,他们的思想作用、思想境界及道德修养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3.1.3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教师必须具备教学能力、高尚的道德素质、多元的知识结构、优良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及综合能力等素质。

3.2建议

3.2.1要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3.2.2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及考核。

参考文献:

[1]傅正泰.我们要对学生的一生负责[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9(03).

[2]李广.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个性特长[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06).

[3]郭华恬,金熙佳.高校体育的目标与改革思路[J].体育与科学,2003(1).

上一篇:住房改建论文范文 下一篇:专业培训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