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化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15 17:10:54

专题化教学

专题化教学范文第1篇

造成以上弊病的原因应该是比较复杂的,但以下两点不容忽视:

1、作文教学不受重视,领导评价作文教学常用数理化作业的要求来要求作文,只看是否“精批细改”满纸红,课程设置从没有排过专门的作文课。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一些与提高作文能力有关的课外活动如文学社团等,也常无法开展。教师也往往满足于写一写、改一改而视课文教学为当然重心所在,甚而占用作文时间以弥补课文讲读课时的不足。

2、作文教学缺乏完善的科学的训练体系,目前统编教材一直没有专门的作文教材,大纲对作文教学有总的目标要求,但训练的具体内容,每项具体内容所应达到的具体标准,训练的先后步骤等,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并没有得到认真的思考与研究。

笔者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摸索改进以上通病的有效途径。从*年下半年即开始在我校语文科组进行了作文教学专项化训练的有益探索,从而选择了作文教改的课题,提出了“构筑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开辟语文课外‘小天地’”这一专题教改实验。自觉作文专题训练计划性强,可操作性强,训练扎实,能较大发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全面展开,只在一1班、二1班、三8班三个快班进行了作文教学专项化训练的有益探索,这种训练的基本构想与基本的训练过程如下:

一、制订整体训练目标计划。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按照文体制订各年级作文训练的目标计划。初一阶段以进行记叙、描写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初二阶段以抒情、说明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初三阶段以议论表达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为主。

二、进行专题集中式训练。

1、划分专题。在以上计划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划出详细的训练点,如记叙文就可以划分构思、选材、描写、线索、场面、结构等等。这些训练点也就是专题化训练中的专题内容。

2、训练步骤。训练点亦即专题确定之后,具体训练分五步完成:

(1)知识示范:教师按训练点即专题精心备课,用至少一节课给学生讲清该专题的知识要点,基本要求,基本技巧。并通过一定数量的范文分析,或者教师当场作文围绕该专题作比较具体的示范。讲清系统知识,学生作文有章可循,教师做好示范,学生训练有“法”可依,避免了写作的盲目性。学生的写作实际上就是仿写,因此知识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2)分层训练:与一般的训练不同的是,分层训练是教师拟出从一般性的基础题到有一定深度的提高题,使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弱的学生量力而行,分别选择不同的题作文,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别差异,避免全班“齐步走”以达到因材施教逐步提高的目的。

(3)自评互评:传统的作文“精批细改”的弊端已是有目共睹,教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且效率低下,学生并不领情常是一塞了之,正所谓“作文一笔糊涂帐,改与不改一个样”。而把批改权交给学生,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互相借鉴间接增强学生作文能力。当然,在交给学生自批互批之前,教师应做好示范,先教给学生评改方法,规定修改符号,明确修改程序。学生可交换互批,也可结成评改小组讨论批改,可固定批改对象,也可经常变换。

(4)快速批阅:这一步主要由教师来完成。经过学生的互批互评。一篇文章的格式、书写、用语、中心、选材、结构等基本内容的好坏优劣已基本清楚,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围绕目标看学生的作文是否达到了要求,同时也酌情处理一下互批互评中的不当之处。

(5)讲评再练:同批阅目标的相对单纯一样,讲评也集中在本专题训练的情况上。其它方面的内容已无须罗嗦。最好是把优秀的文章与代表倾向性问题的文章印发给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教师点拨以让学生明确好在何处及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专题化训练中,讲评绝不是一次作文的结束,除一部分确实已掌握该专题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者外,余下的学生将再次认真审视自己的作文,直到教师认可自己满意为止,这大大有别于传统的作文训练写完改完讲完一塞了事的简单重复。

2、课程设置。

与训练步骤相应,设置四种课型:示范课(即进行第一步——知识示范),训练课(即第二步——分层训练),讲评课(即进行自评互评及教师重点讲评),反刍课(即再写再练)。

三、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

(1)按专题要求写周记,一周一篇,可以成文,也可以只写片段,以使专题训练的训练量有足够的保障。

(2)利用教室后的黑板办黑板报,要求学生在报刊杂志上寻找摘录与正在训练的专题有关的知识予以刊载,注重趣味性、实用性,以使学生专题知识的掌握得到强化。

(3)开展每日一写(每日至少写300字的日记)、每旬一抄(每半月抄1000字的精彩文段,即把自己课外所读到的最精彩的文字抄录下来)的课外活动。

(4)开展每课一讲(每节课课前三分钟演讲)、每日一读(每天读1000字左右的文章)的课外活动。这一阶段主要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5)开展每周一练(每周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每月一改(每月对作文进行一次自改、互改、集体改)的课外活动。

专题化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教学改革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2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074-04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切实承担起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担负起高举旗帜、坚守阵地、筑牢防线的重要使命,这是当前高校的极端重要工作,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中心工作。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以教育部信息化试点专题为契机,积极探索基础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新模式。混合式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是将传统的优势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结合,二者优势互补,从而使得教学效果更佳。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使得混合式教学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f作性、自主性等基本特征。学院采用清华教育在线综合教学平台积极推广混合式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思政课的教学有幸成为学院首批信息化试点的课程,因此,教学改革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程度,在教学实践中也取得颇为丰富的效果。

一、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学现状

(一)思想政治课程的重复教育,使得学生对该课程毫无兴趣

笔者曾针对思政课的教学在全学院范围内展开调查。学生的普遍反映是,自小学教育依始,中学、高中的思想教育课程自始至终贯通,思政课程教育对学生来说已经是毫无新鲜感,而青春期的思想教育如果琐碎而重复,会使得这些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孩子们失去兴趣。在他们的眼中,思想道德修养课无非是对他们的说服教育,做人要诚实、要爱国、要有道德等等;而政治课程就更加不感兴趣,他们认为的政治课无非是历史、党史、革命、改革等词汇的堆积。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认识也基本停留在这个层次。

(二)学生普遍对理论学习水平有限、能力不高

高职高专的学生们有着大概类似的学情:他们的高考成绩可能不太理想,所以对于一些理论学习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会有些欠缺。学生们对于一些专业的动手能力的课程、实践类的课程会更有兴趣。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学生就无法接受思想政治这样的理论课程的学习。相反,在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对课程做出适当的调整,来配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才会增加学生的对课程的接受程度,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传统授课形式单一枯燥

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往往是“灌输式”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呈现形式也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偶尔有教学实践课程也停留在“学雷锋活动”、“慈善捐赠”等活动。但现在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加之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每日的信息量,资讯量呈爆炸式增长,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化的工具成为学生生活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时代在发展,学生作为年轻一代又活跃在时展的前端,教育的方式方法也不应该停留在原地,“教”与“学”本相长,“学”需求变,则“教”随之变。

二、信息化背景下专题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一)贴近生活的“九大专题”教学设计

大学生朝气蓬勃,富于创新,批判性思维强烈。要真正使教学成为学生喜欢的活动,必须结合大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和他们内在的需求来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此,“专题教学式”理论讲授“混合式”教学模式,并搭载信息化教学平台,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和研讨的热情,变“灌输”为“主动热情地参与教学”。让大学生在愉快和富有成就感的氛围中得到提升。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按照教育部制定教材的教学内容,将原有的三大板块七大章节的内容打乱、整理、揉碎、整合成新的九大专题,分别是:“我的大学”“致我们的理想”“祖国,我想对您说……”“我和电影有个约会”“丑陋的中国人?”“相信奋斗的力量”“团队与个人”“爱工作、爱生活”和“法在我身边”。

专题一“我的大学”,结合大学生刚刚进人大学生活的新状态,调整和适应大学生活为目的,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大学与专业、了解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就业前景,对大学生活充满信心。专题二“致我们的理想”,该专题名称取自致青春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本专题旨在理解理想也会终将逝去,但大学的时期却是恰逢理想的最佳时期。专题三“祖国,我想对您说”,结合大学生的爱国现状,讨论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如何将爱国情感转化为效国之行。专题四“我和电影有个约会”,该专题看似轻松实则沉重,因为本专题实则讨论大学生的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比起教师的说教,一部积极向上的电影更有说服力。本专题通过大学生喜爱的电影的推荐与介绍,传递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正能力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专题五“丑陋的中国人?”开展一场读书活动,学生阅读台湾作家柏杨颇受争议的著作《丑陋的中国人》,以此分析丑陋背后的个人道德原因与社会公德问题的反思。专题六“相信奋斗的力量”,结合当前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缺乏动力和目标,存在自我放弃和懒惰情绪,介绍俞敏洪、马云等名人的奋斗过程,结合本校优秀毕业生的奋斗案例,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专题七“团队与个人”通过一个团队建设游戏,让大学生理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游戏中感悟与学习,是大学生愿意接受的一种形式。专题八“爱工作、爱生活”将讨论学生们的职业生活和感情生活,旨在让学生们有一种正确的择业就业观以及婚姻爱情观。专题九“法在我身边”讲授我国基本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知识,了解我国依法治国的方略,增强大学生的法治理念,形成正确的法治观。

(二)信息化课程的网络课程设计

思想政治课具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功能,承担着传播主流价值观和先进文化的使命,必须适应社会变化,运用互联网彰显和强化的功能。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意识形态表达和角逐的重要平台,各种参与网络信息平台构建和运用的主体都致力于将自身的“意识形态”――特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信念等“物化”于网络上。

结合清华教育在线的教学平台,使得前述九大专题的设计有了支撑和依托。结合在线教学平台设计每一个细节的教学过程,则是教师需要付出时间、耐心与智慧的过程。

课程设计的模板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混合学习设计工作单元”,一是“二级栏目设置”。混合学习设计单元主要就是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评估目标的方法、学习支持、资源准备。首先是学习目标的设定,这个目标不是教材规定的一种模式化的东西,而应该是教师通过几轮教学之后比较务实的一种规划,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这个专题的哪些内容是课程讲完之后,学生需要掌握的。这样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才更有针对性。学习活动分为线上与线下两个部分,有的内容并不适合线上进行,那就没有必要一定要设计线上的部分。也有的内容可能学生通过线上就已经解决了,那也没有必要在课上占用时间。评估目标的方法,也要根据目标的设定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操作。之后,就是学习支持与资源准备。然后就是二级目录的设计,二级目录的设计有的是各个专题都有的内容,也有依据专题的具体情况设计的特殊内容。在具体上课的过程中,一些内容还会微调。

经过一学期的网站建设和教学实践,教学平台的网站已初具特色。主要的一级栏目有“课程介绍”“课程教学”“优秀作业”“你说我说”“资源库”“胸怀天下”“问卷调查”等板块。上课主要用的教学课件、教学资料、音频视频、案例分析等教学资源主要在“课程教学”的二级栏目中体现,每一个专题下都有“专题导人”“教学课件”“案例分析”“拓展资源”“视频分享”“作业提交”“问卷调查”等栏目,根据每个专题的设计会或多或少有所不同。

课程颇具特色的是每个专题下设有专门的“你说我说”讨论区,使得学生和老师之间有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根据课程的进展,会有不同的讨论话题,而且讨论室以每个班级为单位做区分,既条理有序,又能掌握每个班级学生不同的思想动态。

三、信息化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特点

(一)课程颇具特色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学平台的构建可以根据每门课程的不同特点来创造个性独特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丰富课程的形式,避免了传统课堂上枯燥的语言讲授,通过案例、视频、讨论等多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所学习知识的内容,引发更多的思考,在教学讨论区可以有师生更充分的交流,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沟通和讲解,学生对在线课程的满意度达到了80%以上。

(二)教师教案丰富

信息化的时代,教师的备课教案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纸质教案和文字上。课堂上的学生,对于聆听式的教学已经厌倦,相对于聆听,大学生们更倾向于感知和思考,电子教案是提供丰富感知的一个途径。网络教学平台是提供电子教案的完美的载体,它可以承载文字、声音、视频、动画、测试、讨论等多种形式。当一个立体的教案出现必然带来一个立体的课堂,大学生在课堂上可听、可看、可读、可操作、可感受、可反馈。电子教案资源可持续利用,并随时更新,相比较于纸质教案更加环保、丰富、持久、方便和立体。

(三)学生参与程度高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按照课程设计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分散在各个专题中,知识的学习紧扣专题要求并在专题实施过程中进行,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与学习,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教学平台还可以吸引和督促学生参与。教学平台上可承载海量丰富的教学资源――除了电子课件、讲义之外,教师还可以上传各种相关的视频,其中包括教师的授课录像、相关纪录片、电影、网络视频片段等,这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样,平台可以实现教学过程实施多样的激励措施,课程定期展开评选“在线之星”和“精彩回复”的活动,并占最终考核成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为督促学生平时的课程学习,课程采用全方位的过程考核;利用网络平台的统计功能,每月定期所有学生的在线学习统计,营造学习竞争的氛围。

(四)碎片式学习方式

知识点的碎片化是混合式课堂的另一个特点。在传统课堂里,老师在45分钟或者90分钟内讲完一个章节的所有内容。而在混合式教学课堂,一个章节的内容被“切碎”为符合人们阅读习惯的若干个知识点,每一个知识点可以应对一条7~15分钟的独立微视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视频反复观看。你可以选择不看,但你所投入的每一分钟都希望能够收获知识。把分散的知识点再在课堂上进行归纳个总结,既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又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多元的评价标准

混合式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一考定成绩的模式,学生也无法实现在考前临时突击来通过考试。混合式教学模式更注重教学参与的过程与表现、注重实践灵活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而适当降低期末卷面考评的比重,具体见表1。

四、结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直是大学教育里的公共基础课程。它既重要,因为这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两课之一,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建设是全国意义上重要的思想阵地;但它又难讲难学,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老师也难以讲出新意。所以,思政课的教学专题化改革是很有必要的,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引起大学生的兴趣与共鸣,才能真正实现这门课程的教学意义。

在专题化内容设计里也是尽量多的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包括学生制定自己的规划、讨论自己曾经的故事、小组合作完成演讲、参加情景游戏等等。在教学手段的应用中,更是混合了多种实现的可能,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参与也是一个很好的结合。

信息化的教学平台是对“专题化教学”的有力支撑。可以有更多的载体,丰富课程的形式,避免了传统课堂上枯燥的语言讲授。它可以通过案例、视频、讨论等多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所学习知识的内容,引发更多的思考。在教学讨论区可以有师生更充分的交流,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及r沟通和讲解。在随堂测试区,又可以很便捷地实现小测试,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教师需要在网络上体现出良好的亲和力。教师的个人魅力来自于网络教学体现出的敬业精神、渊博学识、高尚师德、教学风采和个性魅力,也来自于网络互动交流中体现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以至于“敬而受教”。

专题化教学范文第3篇

大学生群体是建设发展的后备军,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应用型合格人才的需要。大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大学语文课程。目前专题化教学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趋势,专题化教学改革应与时俱进,结合“一带一路”等国家建设发展的战略背景,更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题,推进专题化教学的深化。

关键词:

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实践与反思

一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的必要性

大学语文教学目的天然地带有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这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这三个特性,因其授课内容是以汉语言(古今汉语)为载体的优秀言语作品及历史上具有深厚人格魅力的“人”为对象,不管是读言语作品本身还是读“人”都是兼具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因为言语作品和“人”是历史上的,而读者的“读”这一行为又是当下的。大学语文绝不仅仅是语言学、文学、文字学或文化学,而是兼具这些内容的一门综合性课程,过分强调某一方面都可能造成偏颇,但面面俱到也不现实,所以选取的专题内容最好是某几个方面兼佳的精品。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语言即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即民族语言。两者的统一程度超过人们的任何想象。”[1]语言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相通才能谈及经贸往来、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就如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会开幕式上讲的——“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当前,我国许多企业拟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经贸合作和投资,但无语言沟通障碍的企业少之又少。开展“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和语言人才培养工程,非常重要,也非常迫切。但是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发动各大高校开设所有语言专业,一是培养的成本和时间跨度太大,二是小语种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并不容乐观。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实力摆在这里,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我们更多扮演着走出去的角色,为此,我们既要保持开放的对全球一体化的语言文化的认同态度,与此同时我们也更有理由将汉语言文化作为我们的民族精神贡献于人类的精神文明。因此当代大学生绝不能忽视本民族的语言修养。我们应该从人类精神文明的共同性及本民族精神特殊的、最内在、最核心的存在样式来理解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因此大学语文的课程改革应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相结合,即在一门课程内充分让学生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让大学生们感受到中国的语言文字是系统化的,且有蓬勃的生命力,将汉民族的精神文化展现给受教育者。同时,我们对他民族的文化、新时代的新文化现象又是开放的、包容的。

(二)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的可行性

基于以上论述,福外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是应充分考虑当前所处的时代大背景,帮助大学生建立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共同努力建构文化强国,因为青年强,国才强。大学语文不应是一枝温室的花朵,或空谷幽兰,与世隔绝,作为人文类课程,如果不关注当下,不联系现实实际,那就是对人的最大的漠视,因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是生活在当下的,都需要面临现实的各种问题。而当前的最大现实就是经济全球化,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也应与时俱进。大学语文的专题化教学就是一种可以很好地体现与时俱进这一特点的形式,从越来越多的高校认可并采用这种教学形式的趋势上来看,它是可行的。面对各大高校提倡的众多的专题形式,可以说各有所长,其实什么样的专题形式不那么重要,关键是教师如何处理教学内容,想传递给学生什么,能解决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什么问题,想传递什么样的民族精神。其次,专题内容除文学作品外还可以包括涉及政治、哲学、历史等内容的优秀文章,人文素养本就是多面的。最后,专题内容可依据学生专业特点进行适当组合和改变。福外目前所选取的几个专题从名称上看是比较基础的,是选取了最有中国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的文学形式和文学家,这种考虑主要是基于福外的生源质量和专业特色,同时在学进度、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给任课老师更多的可操作空间。比如在中国现当代诗歌专题,笔者在课程的开始设置了一个环节——听歌说诗词,先后播放了庞龙的《两只蝴蝶》、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屠洪纲的《精忠报国》,听完一首就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由听到的这首歌想到的古代诗歌,学生对这种形式颇为惊喜,反应非常热烈,所能联想到的古代诗歌一句又一句地冒出来,(当然不同专业和班级的反应还是有区别的,从中也可以看到他们在古代诗歌积累上的差距。)然后选取学生联想到的最多的诗句,总结出诗歌常用的几个意象。比如播放完庞龙的《两只蝴蝶》,同学们讲到的有关蝴蝶的诗句最多,点出蝴蝶是古代诗歌的一个意象,再引出胡适的新诗《蝴蝶》,再回到当代的很多歌曲里也有蝴蝶这个意象,说明从古至今,蝴蝶是诗歌常用的一个意象,接着就问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从蝴蝶的生活习性,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这四个阶段,雄性雌性成虫后一个月左右就都死去,可以自由飞翔等方面去思考,最后总结出在诗歌中蝴蝶这一意象有美丽、香、自由、对爱情的坚贞、执着等内涵。这样一方面对上一次课程的中国古代诗歌专题有所回顾补充和拓展,又引出现当代诗歌对古代诗歌的继承与打破。福外2014级本科生已经按照新的专题开始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实践,我们将持续关注教学实际效果,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到期末进行教学总结与反思。

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历史与反思

(一)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历史

“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在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史上经历了些波折,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函,建议各地教委、部属高校“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此后,北大、南开、清华、北航、华东师大等学校马上采取行动,把大学语文列为除中文系以外的学生必修课。但到了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在此前后,陆续有高校将大学语文改成选修课。2013年年初,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公布的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显示,在全国91所高校参与的调查中,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仅有34.8%,课时也在逐渐减少,超过八成任课教师对大学语文的前景表示担忧。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是,至今,大学语文在学科设置上还未单独设科,2007年南开大学有了首个“语文高等教育”博士点,但两年后即停止招生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围绕教材框架研究、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等做了很多探索。如教材编写方面,专家们尝试了很多思路,呈现出文学史、体裁、主题编写方法更替与并存的现象,其中“主题”“专题”成为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教学设计思路上专题化教学也逐渐成了一种主流,教学方法上使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时下新鲜的“翻转课堂”也走入了大学语文课堂[2]。大学语文在福外自建校伊始(2004年)就以校级公共选修课形式开设,而自2013年9月起将大学语文课程由校级公共选修课转为校公共基础必修课,全校各本科专业学生均需修读一个学期,32个学时。福外自2011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故2013年9月开始对2011级本科专业学生补上大学语文,因这个历史问题,目前福外本科生都是到大三才修读大学语文。由选修课变为必修课,是给大学语文任课教师吃了一颗定心丸,但“变则立,不变则废”也已成为福外大学语文课程一线教师的共识。在福外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了不同形式的教学模式,有传统的文体分类教学模式、经典范文选讲模式、文学加应用写作模式等,直到2015年9月前选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也一直在更换[3]。从2015年开始,我们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了改革,采取了专题化模块教学模式。在陈庆元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教材,根据课时选取了16个专题:1、先秦文学之《论语•宪问》(节选);2、先秦文学之《左传•隐公元年》(节选);3、秦汉文学专题;4、魏晋南北朝文学之魏晋风度与竹林七贤专题(王粲《登楼赋》、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5、隋唐文学之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专题;6、隋唐文学之李白专题;7、隋唐文学之杜甫专题;8、隋唐文学之李贺、李商隐、李煜专题(李贺《金桐仙人辞汉歌》(并序)、李煜《破阵子》);9、宋代文学之柳永与词的发展专题(《望海潮》);10、宋代文学之苏轼专题;11、宋代文学之李清照专题;12、宋代文学之辛弃疾专题;13、宋代文学之陆游专题;14、元、明、清文学之戏剧专题(孔尚任《桃花扇•却奁》);15、元、明、清文学之小说专题(杜光庭《虬髯客传》);16、近、现、当代文学概述(海子《亚洲铜》)。尝试以弘扬人文精神、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专题教学模式。

(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我们还是发现了较多问题:一是内容过多,课时不足,尤其有些专业因节假日放假等原因,实际上课课时只有26学时,16个专题没有办法全部完成;二是在讲述作家专题时,学生的兴趣会比较高,而在进行概述类专题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就降低了;三是因为限定了讲述的篇目,主讲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也受到了限制等等。虽然说第一次的专题化教学尝试总体上来说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教学效果,但此次教学改革实践也为接下去的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经验。福外大学语文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三学生,他们对自己的学业和将来的职业选择、未来的人生方向会比大一时有更多的思考,不再是大一时的新鲜、好奇,大学语文课程天然具有的人文性是他们所喜欢的,很多同学课后反馈对这个课程很有亲切感。专题化授课可以较好地解决授课内容多与课时少的先天矛盾,避免单篇讲授的零散性与单调感,减少上课的套路感,增加课程的新鲜度与现场生成性。当然要实现这些教学效果,对所选专题及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选的专题数量不宜过多,以32课时为例,9个专题为上限。若实际上课课时少于32课时,在专题数量上也应适当减少。至于专题内容,目前实行的专题式授课有以人文为专题,如湖北经济学院,该校的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专题分别是“课程导学——大学•人文•语文”、“《道德经》与道家思想”、“《论语》与儒家文化”、“文化融合与文明冲突”、“现代进程与乡土情结”、“艺术精神与美的历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感悟生命与敬畏生命”、“青春意识与爱情赞歌”、“博襟与理想情怀”和“大众文化与网络文学”。[4]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大学语文课程选取的为“大学之魂”、“青春之歌”、“仁爱之美”、“爱是难的”、“寻找良知”、“向往自由”、“星空让人敬畏”、“审视自我”、“回归自然”等九个专题。[5]有以作家为中心设置专题化教学的,如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大学语文专题选取为“李白与盛唐诗”,“诗圣杜甫”,“苏轼与《前赤壁赋》”,司马迁与《史记》”等[6]。滨州学院则以问题为导向,将大学语文专题设计为讲读专题、创意写作专题、课堂实训专题三大模块。可以说,专题化教学给了一线教师更多的可操作空间,教师的导向性作用和组织作用比传统的篇章式讲解方式更为突出。也正是因为这样,专题化教学是可以给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注入新鲜血液,让该课程的独特性和必要性得以凸显。因此,福外在此后仍坚持专题化教学,对原有的专题进行了整合和优化,目前选取的专题为:1中国古代诗歌专题,2中国现当代诗歌专题,3中国词专题,4中国古代文赋专题,5中国戏曲文化专题6.中国小说专题7.李白专题8.杜甫专题9.苏轼专题。专题底下各任课老师可以加小标题,结合任课教师的专长、兴趣点及所教专业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具体化教学。

三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实际操作应注意的问题

(一)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实际操作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专题式教学任务,实际上对学生和老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方面,首先,教师需要在上该专题前准备好相关资料,如文本、课件、影音资料等,并至少在一个星期前传递到每个学生手里,在福外,这一点可以通过空中课堂平台实现。其次,要求教师对该专题相关内容要吃透,了然于胸,才可以游刃有余地应对课堂过程中的各种突况。第三,教师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在课堂上能围绕所讲专题抛出3个左右的学生感兴趣,且可以经由思考解决部分的问题,由问题串起课堂,教师要努力构建一个积极活跃、轻松开放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深入思考,相互质疑,将教学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灌输转变成现代意义的认知互动,最好能设置一些环环相扣的小问题,不断抛出来,就像故事中一个个小高潮一样,既串联了不同内容,又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听课的兴趣,最后再由教师做提升性总结。这样课堂可以打破教师一言堂,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更多地起到主持者、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二)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应形成评价体系,尤其重视过程性评价

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在教师提出的若干问题的引导下,在课前阅读多元化的文学范本,并通过图书馆、网络为学习平台等资源查阅相关资料、阅读文献,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提炼观点,形成自己的认识,以备在课堂上和同学进行讨论交流。课后要把讨论交流的心得或想法以言语作品的形式,如练笔习作、论文、专题报告、学结等书面形式,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这样又可以把普及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要求纳入学生基本功训练,同时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不无裨益。不过,这样的教学设计需要学生在课外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大学语文的过程性学习过程中,因此除了对学生的发言和习作等作及时反馈,肯定他们的努力的同时,课程综合成绩中过程性考核成绩的比例要占至少50%以上,将课堂表现、课外实践与课程考试成绩实现有效的对接,让学生“学有所思”和“学有所用”,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感和成就感,而不是觉得做的都是无用功,做不做,做得好做不好没什么两样的无所谓感。因此专题化教学评价要形成一个体系,要有持续性和时效性,除了考勤情况外,课前的预习准备,课堂进行中的表现,课后的习作、练笔等都应纳入进来,成绩公开、透明,做到有案可查,这无疑会增加一线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同时若安排的不妥,也可能反而会引起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不满,觉得是额外给他们增加学习负担,一线教师如何权衡处理其中的利弊,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关于这一点,笔者的处理方法是比较多元化的,有些习作是全部批改,有些是抽改,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自己的作品,由同学来点评,老师来总结。但不管怎么样,不要让学生有应付心态,觉得我写完拉倒,或者直接上网复制粘贴一份。

作者:游容华 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明扬.西方语言学著作选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39.

[2]陈世杰.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的课堂翻转探索——以《屈原》专题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3):109-112.

[3]游容华.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和改革——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5):104-109.

[4]李艳.大学语文主题式专题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文学教育(上旬刊),2010,(8):44-46.

[5]吕雅清,张春颖.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初探[J].大家,2010,(23):145.

专题化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082-04

大学语文课程属于母语的高等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核心课程之一。它的目的是使修课学生在中小学教育阶段语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提升语文素养及人文素质,为其人格和知识能力结构的全面发展、为深化其专业学习创造必要条件。大学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也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1]

基于此,大学语文的教学就要始终围绕着大学生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目标进行。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这一教学旨归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当今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其中自然存在诸多原因。如果单从课堂教学来看,笔者认为这和大学语文仍然沿袭中学语文教学模式不无关系。

高校里的大学语文课程基本上是开设一个学期,课时较少,任课教师大多是选择其中的一些经典篇章分篇讲授,一次课一篇课文,一个学期大致能讲16篇左右,剩下大部分文章都涉及不到,学生接受的仍是零星、分散的知识点,难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一些重要的文化现象得不到拓展和延伸,自然也难以有效完成大学语文所承担的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及综合素质的使命。

再者,大学语文课程基本是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这些学生刚刚结束了压抑、紧张的中学时代,结束了中学时期语文课那种支离破碎的分析方法。进入大学,教师采取的仍是单篇讲授、就事论事的思路,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也难怪部分学生把大学语文讥为“高四语文”。

显然,大学语文课程沿袭中学语文的教学模式是不可取的,很多教师也都认识到这一点,并从教材编排、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笔者结合所在院校的实际情况和所使用的教材,尝试专题化教学方法,并辅以第二课堂作为延伸,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相对于单篇单讲的教学模式,专题化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有益的教学策略。

一、整合教材,设置个性化专题

专题化教学“是一种以专题为中心的合作探索型教学模式。从具体实施来讲,就是从教材中抽取某一知识点或寻找一个角度,从中引申提炼成一个专题,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并以这个专题作为研究的载体,授课内容围绕专题展开。”[2]这种方法打破教材编排的固有顺序,有利于将知识系统化,由点到面,窥一斑知全貌,能有效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充实学生的知识储备,对于沟通课堂内外、扩大教学内容的外延也大有裨益。

笔者所在院校使用的教材是高教出版社出版、陈洪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一共选编了65篇课文,每一篇都有着丰厚的人文涵养,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之作。但在有限的课时里,要讲完65篇课文是不可能的。这样,就可以打乱原有课文顺序,按专题重新整合,进行教学。

专题的整合,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思路,整合标准不同,得到的专题也不尽相同。笔者在整合课文时,并没有按照单一的标准,而是结合课文内容,或按照文化现象,或按照生活、情感,或按照好文章标准重新编排,一共设置了十个专题:①大学之魂;②西南联大的人文风景;③魏晋风流与与人的自觉;④天才的寂寞与喧闹;⑤思想者的天空;⑥进退之间的人生选择;⑦儒道思想的融通与互补;⑧爱情・家庭・生活;⑨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⑩古典诗词格律与欣赏。这些专题分别由具代表性的文章组成。例如,“魏晋风流与人的自觉”这一专题主要包含了三篇文章: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任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既有文人的兴会雅事,又有任性率真的生活佚事,还有文畅理顺的文学评论,三篇文章表达的内容并不相同,但它们却从不同角度阐释了魏晋文人崇尚自然、风流自赏的生活方式及独特的审美追求。教师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以延伸拓展,联系李白、坡,到明代“三袁”,乃至一些现代文人如林语堂等,进一步阐释魏晋文人风范对后世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系统了解魏晋风流这一重要的文化现象,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其对中国文人文化品格的塑造和养成作用。

专题化教学主要遵循以下两点原则:

1.精讲与泛读相结合

每个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都是对于整个人类精神文明的梳理和精选。古今、中外,涉及面非常广泛,即使是同一专题,要求教师面面俱到地去讲授所有知识点也是不可取的。这需要教师既具有整合专题的清晰思路,更需要具有围绕专题选择典型文章的智慧。

在设置专题的时候,相关文章都是围绕一个核心组织在一起的,这个核心是本专题授课过程中始终遵循的灵魂和线索,教师要围绕这一核心,选择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文章加以重点解读,其它文章则作为泛读,布置学生课前或者课后进行相关阅读,课堂上对这些文章进行串讲,把与核心相关联的要素提取出来,带领学生一起梳理,无需面面俱到,点到为止即可。

例如,在“大学之魂”这一专题下,笔者组织了《礼记・大学》、《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专家与通人》、《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我有一个梦想》、《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演说》、《给青年的忠告》这7篇文章的学习,有古代典籍,有现代文章,有大学教育旨归的阐述,也有为学与为人方面的感悟,有长者对于大学生的谆谆告诫,也有名人关于梦想、自由和信仰的演讲。对于初入大学校门的学子来说,这些文章都有各自的启发性。围绕大学的育人与大学生的自我成长这一核心,笔者选择了两篇文章进行精讲,首先,解读《礼记・大学》篇,通过典籍的学习,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儒家关于教育的宗旨、步骤及作用,理解“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闪烁着人文理想的教育智慧,引导学生把道德的完善、自我修养的提升作为最高目标。然后,学习雷海宗先生的《专家与通人》,引导学生思考治学与人生的关系,明白一个人除学好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除作专家外,也要作‘人’,并且必须作‘人’”,这样才“不至于害精神偏枯病”,才能成为一个身心俱全、健康发展的人。在此基础上,把其它相关文章的思想以串珠的形式串联起来,引导学生思考大学四年应该如何度过?启发他们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2.专题与生活相联系

大学生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一个人的品格、风趣、涵养,大半要在此时来做最后的决定。二十岁左右的年龄,思维最活跃,精力最旺盛,是最渴求新知的时候,也是思想最变动不居的时候,所以,大学阶段也是最需要人生引领的阶段。大学生不仅仅要学得各门课程的专业知识,更重要地是要学会应对复杂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学会做一个全面发展、心智健全的人。因而专题的设置和讲授也要始终围绕学生的自我成长、围绕现实生活来进行。前文所述“大学之魂”专题中,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大学生活、思考专业学习和素养提升的关系,即是出于此种考虑,并遵循了这一原则。

在讲授“进退之间的人生选择”这一专题时,笔者选了三篇文章:屈原《楚辞・渔父》,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苏轼《临江仙・夜归林皋》。三位作者都经历过人生的曲折沉浮,怀抱理想在现实困境中做出了不同的选择,由此引申,笔者举出了2010年3月份的一则有关大学生掏粪工的网络新闻,[3]联系当下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引导学生自由讨论,发表看法,启发学生思考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或者理想的失落时,自己又当作何抉择?这些都是学生身边所见所闻的实际事例,也是学生亲身感受到的时代气息,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能够帮助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面临问题时做出理性的选择。

大学语文课堂不仅应该浸润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更应该紧紧依托于火热的现实社会生活中,大学语文所提倡的人文素养不简单是一种知识、谈吐的修习,甚至涵养和品格的冶炼,更是一种面对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时所体现出来的独立思考、积极应对的态度和能力,能让学生由人观己,由文思己,即人们常说的“生活处处皆语文”的教学理念。

二、课内外相结合,开辟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能把课堂上的内容扩展到学生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丰富生活,充实心灵,培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文素养提升的目标。

第二课堂的开辟可从三个方面着手:

1.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高教出版社的大学语文教材在每篇课文的后面都已经设置了一些相关的平行阅读,依据专题进行重新整合之后,每个专题下也都有一系列文章,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学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阅读量,大致能够形成关于某个专题的整体风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围绕专题,推荐一些课外的阅读书目,或者与本专题内容相关,或者与作者相关,或者与专题相平行,由学生在课下自由阅读。这一方面弥补了课堂时间有限、知识得不到有效深化和拓展的缺憾,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萌生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也是极有效的引导。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寻找、发现,形成小论文,以作业的形式计入结课成绩。

笔者在讲授“大学之魂”这一专题时,依据本校馆藏资源,推荐了《西方教育思想的轨迹》、[4]《大学的逻辑》、[5]《大学何为》[6]等系列书目,并结合学校正在酝酿开设辅修专业的情况,设置了这样的思考题:如何看待在校大学生学习第二专业?这一问题既引导学生广泛涉猎教材以外的文章,主动阅读,主动思考大学何为以及自己的大学生活,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各企事业单位越来越注重对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引进,第二专业教育能够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增强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适应性。通过这一专题及相关阅读,能够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思考,对于他们的四年大学学习有着指导意义。

2.开设系列选修课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拓展及教学的延续性,形成相关的选修课程,指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当然,选修课的开设并不是一己之力所能完成的,讲授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及相关专业的教师都可以开设,关键是课程的开设要从全局把握,不能各开各的,互不相干,教师之间要相互协调,结合课程特色和各自的专业背景,开设系列选修课程,力求课程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例如,笔者所在院校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讲座、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中外文学名著导读、影视文学欣赏,等等,这些课程都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深化和拓展,都是面向全校开设的公选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适当选修,做进一步的阅读和讨论,某些选修课还有可能激发学生持续的兴趣,甚至形成自己一生的学习习惯。

3.丰富校园文化

课堂学习也好,课下阅读也好,甚至选修课的延伸和拓展也好,一系列的学习和浸润终须从课堂、书本走向生活,走向学生自己的成长。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完善,更重要的是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坚实的锻炼平台,有效完成大学语文所承担的培育学生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的使命。

大学生本身就思维活跃,热心活动,学校可以提供场地、协调时间,支持学生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如文学社、演讲协会、摄影协会等各种社团,学校也可以出面请一些专家、学者定期来学校举行讲座,或者开展演讲比赛、诗歌朗诵、国学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实践证明,“校园文化的内容、方式以及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深深地影响着每个学生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态度”。[7]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往往有一些社团或者活动是由学生自发组织,因缺少有效的指导或活动经费而得不到持续发展,有些甚至流于形式,不了了之,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难点所在。对此,学校可以尽可能地提供少量经费支持,也可以由学校牵头,联系校园内外的社会实践机会或者勤工助学岗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平台。同时,任课教师也可以参与到校园文化中来,直接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给学生提供长期指导,推动其持续性发展。

三、关于专题化教学的反思

专题化教学打通课内课外,构成立体化、网络式的教学体系,其主要优势在于优化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内容,突出了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不过,精心构想的教学理念还需要学生和教师之间很好的配合,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

1.专题所涉课文较多,挑战教师的驾驭能力

采取专题讲授,每个专题都至少涉及三篇课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要讲通讲透几篇文章,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不仅需要具有较强的驾驭文本的能力,而且要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不仅要熟悉课文,熟悉推荐给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做到了熟于胸,了解阅读的重点所在,还要能够恰当提炼主题,用一根红线把不同文章串珠一般联系起来,这样,在讲授过程中,才不至于跑题,也才能纵横捭阖,举例精辟,具有说服力。讲课过程中还要能分清轻重和主次,有些点到为止,有些则须深度挖掘。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采用这种方法讲授,比起单篇课文讲授来说,教师会面临更大的压力,但若能变压力为动力,认真备课,精心准备,也必能有所收获。

2.大班授课,挑战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

大学语文一般是大班上课,多在百人以上,在课堂上若想要就某些话题展开讨论不太现实,这就易使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同时,课堂容易混乱,影响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学习有效的课堂管理艺术,加强自己的课堂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还要通过精心组织教学环节,设计讲课节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使授课紧凑、有序进行。例如,可以设置一些环环相扣的小问题,不断抛出来,就像故事中一个个小高潮一样,既串联了不同文章,又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听课兴趣。

参考文献:

[1]林跃鑫.《大学语文》引言[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

[2]龚贤武.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模式探索[J].文学教育,2012,(10).

[3]大学生掏粪工济南上岗[EB/OL].http:///2010-03-03.

[4]黄志成.西方教育思想的轨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陈平原.大学何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专题化教学范文第5篇

一、小班化与小班化教学

2012年9月南京开始在七所普通高中开展小班化教育改革实验,并要求每个班不超过40人,在制度上确定高中进入小班化时代,那么何为小班化呢?小班化教育的优势是什么呢?

“小班”是相对于大班而言,班级学生数的缩小,是一种个别化、个性化教育理念追求的教育活动的空间形式。通常高中每班学生约50人,而“小班”的高中每班不到40人。

小班化教育指的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小班化教育过程的重心由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

二、高一学生身心特点与认知水平

1. 身心特点

由于经过了初三的复习应考,到高中后,学生心理上会有所放松,学习缺乏紧迫感;坚持已有的学习习惯,过多地依赖老师,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有待提高;同时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逐渐开始形成个人社会定位,大多数在课堂上表现得较腼腆,不像小学、初中那样踊跃参与,如何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教师不断地尝试与学生逐步地适应。

2. 认知水平

首先,初中化学学习的特点。学习时间短,学生往往主要接受的是知识的灌输,自身能力的培养不足;而化学常识性介绍不够,造成知识缺陷;初中教材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其次,高中教材在深广度上明显加深,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更加要求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推进。

三、教材的编排特点

按照《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下简称“课程标准”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化学1与化学2,分别在高一上下学期完成教学任务,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制的教材(下简称“人教版” )化学1为例进行论述。

化学1中对于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编排是:将钠、铝、铁等金属的单质性质放在第一节,钠、铝、铁等金属的氧化物的性质、氢氧化物的性质和盐的性质放在第二节,金属材料放在第三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编排的立意是对不同金属的单质与化合物的性质进行横向的呈现与比较,从而让学生自我总结出金属单质与化合物的共性。

四、具体教学策略

笔者按照教材的立意进行横向的比较复习,针对小班化教学的特点,设计了“分组讨论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例题讲解变式练习”的教学过程,在其中前两个环节比较能够体现小班化的特色。

1. 分组讨论

结合教材,笔者将本专题分为“金属单质的比较”、 “金属氧化物的比较”、“ 金属氢氧化物的比较”三个主题组织同学们讨论,将同学们按照讨论主题分成三大组,每大组按3~4人为一组分成3个小组,同时分发了本节课的学案。

笔者布置好各组的任务后,同学们就开始忙开了,先在课本和上课笔记等资料中搜寻各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化学原理,然后进行分工合作,填写表格,张同学负责金属钠、李同学负责金属铝……记录归类后,各个小组就展开激烈的讨论,总结本主题物质性质的特点与规律。

2. 学生互评

①知识梳理

待各组充分讨论后,各大组选派代表利用教室中的多个小黑板,分别将附录表中的化学性质与原理展示给其他同学;然后笔者请不同组的同学对展示的内容进行点评,通过展示与互评,同学们中一些化学用语与性质描述的细节错误得到了及时的纠正,同学们对于相应化学原理的掌握得到了加强。

②规律总结

各大组选派两位代表将本组总结的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的性质规律与特点告诉同学们,师生充分交流与讨论后,总结出规律:

主题一:金属单质

(1)金属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有金属光泽;

(2)金属的还原性:R - ne-Rn+;

(3)变价金属与氯气反应生成高价氯化物;

(4)铝既能与强酸也能与强碱反应置换出氢气(铝的还原性);

(5)很活泼金属不能从盐溶液中置换出其它金属。

主题二:金属氧化物的比较

(1)大多数金属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

(2)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

(3)Al2O3 是两性氧化物。

主题三:金属氢氧化物的比较

(1)难溶性金属氢氧化物受热分解为相应的氧化物和水;

(2)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

(3)可溶性盐与碱反应可制备难溶性氢氧化物。

在此过程中对于同学中的不准确的地方,笔者进行了及时的说明,比如:有同学提出铝单质的“两性”的结论,笔者立即引导同学们分析铝与盐酸或氢氧化钠的反应的氧化还原过程,同学们很快认识到,两个反应的实质都是铝原子失去电子被氧化,与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是不同的。

五、经验总结

对于学生而言,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提高了复习效率与效益,逐步养成自我总结知识的学习习惯;同时,通过小组的讨论与交流,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得到培养,化学学习的兴趣得到增强,自身的科学素质得到提高。

对于教师而言,复习课进行“小班化”教学。在教学前,教师需要对学生有长期的合作学习的引导,养成学生合作讨论的学习习惯;同时根据复习内容,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分配,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组织,授课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学生讨论与性质描述需要足够的时间,教师的点评要及时充分,否则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的混乱,因此对于教师时间的控制与教学应变能力有较高要求,教师的语言需要精炼,例题和变式练习需要精选。教学后,教师还需要与各组学生进行沟通,及时反馈,及时总结。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有效结合,才能真正达到“小班化”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潘慧芳. 直面中小学小班化教育实验的“瓶颈”[J]. 思想理论教育,2009,(2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专题化教学范文第6篇

1.1调查对象

使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新疆医科大学2011级29个本科班级中抽取13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抽样覆盖了临床医学、医学工程技术、护理学、公共卫生4个主要专业类型,抽取的样本中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的比例为1.04∶1.00。共发放问卷610份,回收610份,其中有效问卷603份,问卷有效率为98.8%。调查的学生中男性224人(37.1%),女性379人(62.9%);汉族学生295人(48.9%),少数民族学生308人(51.1%);临床医学专业288人(47.8%),医学工程技术专业154人(25.5%),护理学专业63人(10.4%),公共卫生专业98人(16.3%)。

1.2调查工具

调查使用自行编制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专题化教学效果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学生对专题化教学方式的认知;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点和课堂表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化教学的评价。

1.3调查方法

2013年1月在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分别对抽选出的2011级13个班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限内填写并回收,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有效。调查问卷回收后,数据通过MicrosoftExcel2003录入电脑,并随机抽取10%的问卷进行了复核,复核正确率为100%。

2结果

2.1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化教学过程中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在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专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调查结果:有83.4%(503/603)的同学选择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需要引导;有11.1%(67/603)的同学认为应该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仅仅是被动的听课;有5.5%(33/603)的同学则认为完全不需要老师的讲授,自己可以自学。

2.2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上同学们的课堂表现调查显示,有33.5%的同学表示会“专心听讲,并认真做笔记”;有40.8%的同学“大部分时间在听课,偶尔会走神或发呆”;有21.2%的同学“自己做自己的事,听到有用的会认真听一下”;有2.5%的同学“专心做自己的事情”;2.0%的同学“完全不听课,甚至逃课”。在问及平时是否会主动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时,有26.2%的同学表示会主动学习了解,有31.8%的同学则表示不会主动学习了解,有42.0%的同学表示偶尔会主动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我们通过访谈了解到,表示会主动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同学多为中共党员、班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他们想通过学习更加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表示偶尔会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同学,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还会通过政治学习和集体活动等途径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

2.3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的兴趣点和学习需求

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专题内容的兴趣调查结果为:37.0%的学生喜欢哲学思维和方法;32.7%的学生对经济学知识更感兴趣;6.6%的学生对政治学理论感兴趣;23.7%的学生喜欢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在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专题设计中,既要保证马克思主义原理内容的完整讲授,同时兼顾学生对一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使学生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学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专题化教学中,师生间交流互动方式的选择结果:有57.2%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问题自由发言;有22.6%的学生更喜欢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讨论;有20.2%的学生选择让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向学生提问。

2.4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化教学效果

有18.2%(110/603)的同学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很有帮助;62.9%(379/603)的同学认为有一定帮助;6.0%(36/603)的同学认为对自己没有帮助;12.9%(78/603)的同学表示说不清楚。2.5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方面:14.4%的同学认为“老师的授课方式不能吸引学生”,4.6%的同学认为“老师讲解不够透彻,学生理解不彻底”;学生方面:42.1%的同学认为“纯理论的东西本来就枯燥无味”,17.6%的同学认为“学生对于这门课的认识态度不端正,认为学或不学都无关紧要”;教学过程方面:54.4%的同学认为“内容过于繁杂,不易理解”;53.9%同学认为“考试内容过多,不易把握重点”;36.7%的同学认为“实践教学少,不能让学生参与进来”。反映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专题化教学中的问题存在于教学主体和客体上,但更多是产生于教学过程。

3讨论

专题化教学的优势在于,有利于学生将听课和课外自学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内容上体现时代感和针对性,提高教学实效性和课堂吸引力[2]。专题教学还有助于做到重点突出和提高教学的理论深度。本调查结果部分反映了新疆高等院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专题化教学的认识及存在问题、专题化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促进及马克思主义原理教育是否深入学生思想实际3个方面。通过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化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考试靠笔记”[3]的陈旧观念,使马克思主义原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1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专题化教学首先要认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调查对于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专题化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认识主要从3个方面着手,一是教师方面,二是学生方面,三是教学过程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专题化教学中的问题在教师方面和学生方面都有所体现,但更多的问题是产生于教学过程,如“教学内容过于繁杂,不易理解”、“考试内容过多,不易把握重点”、“实践教学太少,不能让学生充分参与”等。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4]。提示我们今后要进一步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思路。3.2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化教学可促进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批判思考能力专题化教学中,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难度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难度较大或非常大的同学占59.1%;有37.8%的同学认为难度一般,有3.2%的同学认为简单。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在专题化教学方式下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的难度主要表现在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主动查阅资料、主动发言、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等教学环节中;但是同学们也反映这种主动性的学习增强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解和掌握,锻炼了自己的文献检索、语言表达、文字写作能力。这恰恰是专题化教学所提倡的,培养大学生的思想独立性和批判性,帮助他们以批判性的思维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5]。

3.3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化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相长、师生互动,使马克思主义原理教育深入学生的思想实际[6]。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专题化教学方法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同学认为应该“由老师和学生一起确定专题,老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讨论发言各半”,应该“由老师确定专题,大多数是老师讲,少部分学生会参与讨论”;还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应该“由学生确定专题,老师发起话题,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讨论,最后老师小结”。所以,学生与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专题化教学如何开展这一问题的认识基本一致,体现了同学们对专题教学“以学生为主体”[7]、“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8]等主旨的理解和接纳。只是在一些具体的教学组织方式上有所不同,比如专题应由谁来确定、老师的讲课和同学的发言所占的比例等,表明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专题化教学方法实施中如何确定专题、如何组织教学还是有着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大多数同学(约占80%)能够围绕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体系的专题划分去学习,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专题的设计还可以更宽泛、更自由一些。因此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专题设计的时候,在保证课程的完整性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愿望,可以结合专题设计一些分主题,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化教学获得了学生的认可,但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总之,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中既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思想性,也就是保证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又要保证教学过程的现实感、针对性和趣味性,也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9]。同时,发挥教师专业知识的专长,使学生和老师在教学中相互增益、共同成长,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保持长效性和针对性的动因所在。新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专题化教学,应当把握区情特点,注意社会大环境和学生思想动态的背景,因势利导、因才施教地进行教学专题设计和课堂教学组织。学习借鉴其他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的先进经验,是我们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有效途径[10]。通过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化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把握理论的精髓,进而能够学以致用,能运用理论对发生在身边的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正确地分析,或者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得。

专题化教学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依据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精神,目前实验区实施的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所选的文本比传统教材丰富了许多,也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个性化发展。但是,面对文本丰富的语文教材,与有限的教学课时数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我们如何处理教材呢?我认为,设计“小专题”教学,使之具有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和性,在“乐”、“行”、“活”、“思”中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依据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精神,目前实验区实施的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所选的文本比传统教材丰富了许多,也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个性化发展。但是,面对文本丰富的语文教材,与有限的教学课时数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我们如何处理教材呢?众所周知,丰富的教材内容不等于丰富的教学内容,“课文只是例子”,我们不能用教教材的眼光去处理教学内容,而应该用教材教,以“小专题”的创新设计理念处理教学内容,尤其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所谓“小专题”,就是指依据课程目标,结合自身情况和学生实际,“灵活适度”地处理教学内容,并通过反复阅读理解文意,再对课程内容采取增、删、改、合、立等手段设计专题,利用二、三个课时进行探讨,使学习走向深入,最后对研究成果进行交流评价。这种“小专题”教学,探究角度要新,论题开口要小。中学生因视野、经验和能力所限,不宜探究那种大而泛之的论题。在“小专题”教学设计过程中,既要促使学生动口、动眼,也要促使其动手、动脑,让多种感官协同“作战”;既要促使学生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又要促使其实践操作、亲身体验。总之,“小专题”教学设计要有利于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小专题”教学,“设计”而有所得呢?笔者认为,关键是“小专题”教学的设计必须具有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和教育性,使之对教学内容不断创新。

一、“小专题”设计讲究趣味性——“乐”中求发展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性,是促进个性化发展的“剂”。因此,“小专题”的设计首先要有趣味性,“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一看专题的论题内容就有兴趣,就跃跃欲试。这样才能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不愿”为“情愿”。如学习《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时,在学完苏轼和辛弃疾词后,我与学生们讨论出一个共同探究的问题:“在宋词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如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请课外阅读他们的其他作品,收集相关资料,以‘我看苏辛词’为小专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将探究成果与其他同学交流。”然后学生根据任务分组活动,最后用一节课进行交流。

又如,教学《祝福》一文,应整合《孔乙己》、《故乡》、《药》、《狂人日记》等小说,抓住情节的曲折变化及深刻意蕴,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唤起学生的人生思考,感受其独特的魅力。我设计“谁杀死了祥林嫂”小专题探究,指导学生将人物分析指向其悲剧的人生及悲剧产生的原因。这种着眼于情节和主题的“小专题”设计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引发学生对人物性格、人生经历、祥林嫂与周围人的关系,以及鲁镇的文化背景进行整体透析。学生在对诸多细节描写的解读中可以发现,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某个具体的人杀死了祥林嫂,也不能完全将悲剧归罪于封建礼教,应从鲁镇的“多神教”文化背景中挖掘“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传统文化是如何互相配合,把这样一个善良、勤劳的无辜女人逼上绝境的。小说超越了《狂人日记》对封建礼教的单维度的批判,从多维度对传统文化中的违背人性的因素进行反思。另外,还可以从“看”与“被看”的人际关系角度,透视人的深层文化心理,从具体语言中品味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人性中残忍的一面,唤起学生的悲悯心,呼唤人性的回归。

这种“小专题”教学中的问题探究,不必过分重视学生探究的结果,而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快乐学习中求得个性化发展。

二、“小专题”设计注意实践性——“行”中求发展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确,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其实用性、价值性,才能转化为实际的能力。因此,“小专题”教学的设计也要注意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的经验,取得第一手材料,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实现认知的第二次飞跃,即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如走进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文本,通过增、删等手段设计以诗译改诗(词)实践活动“小专题”教学。

1.走进文本,感受以诗译改诗(词)实践活动。

(1)默读“古为今用、学写歌词”知识短文(听《涛声依旧》歌)

问题:与张继的《枫桥夜泊》相比,歌词保留了哪些意象?韵脚怎样?

(2)感受李煜《虞美人》译改成的诗。

问题:揣摩哪些意象,展开了适当的想象?

(3)明确译改诗词的要求(见幻灯片略)

焦点:①用现代语言再现古诗词优美的意境和优雅的语言;②关注译改诗作韵律的和谐、语言的精练。

(4)《青玉案·元夕》释题

①辛弃疾简介;②元夕——元宵节。

2.品读文本,指导以诗译改诗(词)实践活动。

(1)诵读《青玉案·元夕》,把握其主旨。

1)读后感受是什么风格的词?

丽词:宝、雕、香等;细节:蛾儿、雪柳、黄金缕(婉约)

2)有人说,此首词从内容上属豪放派,那么,豪放的按纽在哪里呢?并说明理由。(探究问题)

:①揣摩艺术形象。如苏轼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中的“白头翁”,《定风波》中的诗人的形象;②知人论世: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的主张。

(2)示范译改“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译改现代诗句(见幻灯片略)

2)译改现代诗句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见幻灯片略)。

(3)品读译改“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1)点化“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揣摩“花”“树”意象,展开想象。

①“花”“树”——焰火

②“没有吹开……吹放……吹落了……”句式说话。(改)

(4)仿译改“宝马雕车香满路”

1)宝、雕——华贵(换)香——胭脂香(添)

2)学生参与译改(见幻灯片略)。

(5)学生互相译改“凤箫声动……”“蛾儿雪柳黄金缕……”(见幻灯片略)

3.拓展文本,开展以诗译改诗(词)实践活动,把你最喜爱的唐诗(或宋词)译改成现代诗。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译写诗词。此时学生胸中涌动的必定是实践中所得的真知实情,笔下流淌的必然是实践后的欢快与欣慰。学生在完成这一专题教学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感觉器官,也锻炼了思维器官,而且培养了与人合作、收集信息、学以致用等多种综合能力。

三、“小专题”设计重视开放性——“活”中求发展

1.“小专题”教学如何开放?

专题化教学范文第8篇

造成以上弊病的原因应该是比较复杂的,但以下两点不容忽视:

1、作文教学不受重视,领导评价作文教学常用数理化作业的要求来要求作文,只看是否“精批细改”满纸红,课程设置从没有排过专门的作文课。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一些与提高作文能力有关的课外活动如文学社团等,也常无法开展。教师也往往满足于写一写、改一改而视课文教学为当然重心所在,甚而占用作文时间以弥补课文讲读课时的不足。

2、作文教学缺乏完善的科学的训练体系,目前统编教材一直没有专门的作文教材,大纲对作文教学有总的目标要求,但训练的具体内容,每项具体内容所应达到的具体标准,训练的先后步骤等,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并没有得到认真的思考与研究。

笔者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摸索改进以上通病的有效途径。从2002年下半年即开始在我校语文科组进行了作文教学专项化训练的有益探索,从而选择了作文教改的课题,提出了“构筑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开辟语文课外‘小天地’”这一专题教改实验。自觉作文专题训练计划性强,可操作性强,训练扎实,能较大发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全面展开,只在一1班、二1班、三8班三个快班进行了作文教学专项化训练的有益探索,这种训练的基本构想与基本的训练过程如下:

一、制订整体训练目标计划。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按照文体制订各年级作文训练的目标计划。初一阶段以进行记叙、描写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初二阶段以抒情、说明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初三阶段以议论表达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为主。

二、进行专题集中式训练。

1、划分专题。在以上计划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划出详细的训练点,如记叙文就可以划分构思、选材、描写、线索、场面、结构等等。这些训练点也就是专题化训练中的专题内容。

2、训练步骤。训练点亦即专题确定之后,具体训练分五步完成:

(1)知识示范:教师按训练点即专题精心备课,用至少一节课给学生讲清该专题的知识要点,基本要求,基本技巧。并通过一定数量的范文分析,或者教师当场作文围绕该专题作比较具体的示范。讲清系统知识,学生作文有章可循,教师做好示范,学生训练有“法”可依,避免了写作的盲目性。学生的写作实际上就是仿写,因此知识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2)分层训练:与一般的训练不同的是,分层训练是教师拟出从一般性的基础题到有一定深度的提高题,使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弱的学生量力而行,分别选择不同的题作文,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别差异,避免全班“齐步走”以达到因材施教逐步提高的目的。

(3)自评互评:传统的作文“精批细改”的弊端已是有目共睹,教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且效率低下,学生并不领情常是一塞了之,正所谓“作文一笔糊涂帐,改与不改一个样”。而把批改权交给学生,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互相借鉴间接增强学生作文能力。当然,在交给学生自批互批之前,教师应做好示范,先教给学生评改方法,规定修改符号,明确修改程序。学生可交换互批,也可结成评改小组讨论批改,可固定批改对象,也可经常变换。

(4)快速批阅:这一步主要由教师来完成。经过学生的互批互评。一篇文章的格式、书写、用语、中心、选材、结构等基本内容的好坏优劣已基本清楚,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围绕目标看学生的作文是否达到了要求,同时也酌情处理一下互批互评中的不当之处。

(5)讲评再练:同批阅目标的相对单纯一样,讲评也集中在本专题训练的情况上。其它方面的内容已无须罗嗦。最好是把优秀的文章与代表倾向性问题的文章印发给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教师点拨以让学生明确好在何处及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专题化训练中,讲评绝不是一次作文的结束,除一部分确实已掌握该专题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者外,余下的学生将再次认真审视自己的作文,直到教师认可自己满意为止,这大大有别于传统的作文训练写完改完讲完一塞了事的简单重复。

2、课程设置。

与训练步骤相应,设置四种课型:示范课(即进行第一步——知识示范),训练课(即第二步——分层训练),讲评课(即进行自评互评及教师重点讲评),反刍课(即再写再练)。

三、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

(1)按专题要求写周记,一周一篇,可以成文,也可以只写片段,以使专题训练的训练量有足够的保障。

(2)利用教室后的黑板办黑板报,要求学生在报刊杂志上寻找摘录与正在训练的专题有关的知识予以刊载,注重趣味性、实用性,以使学生专题知识的掌握得到强化。

(3)开展每日一写(每日至少写300字的日记)、每旬一抄(每半月抄1000字的精彩文段,即把自己课外所读到的最精彩的文字抄录下来)的课外活动。

(4)开展每课一讲(每节课课前三分钟演讲)、每日一读(每天读1000字左右的文章)的课外活动。这一阶段主要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5)开展每周一练(每周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每月一改(每月对作文进行一次自改、互改、集体改)的课外活动。

专题化教学范文第9篇

造成以上弊病的原因应该是比较复杂的,但以下两点不容忽视: 1.作文教学不受重视,领导评价作文教学常用数理化作业的要求来要求作文,只看是否“精批细改”满纸红,课程设置从没有排过专门的作文课。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一些与提高作文能力有关的课外活动如文学社团等,也常无法开展。教师也往往满足于写一写、改一改而视课文教学为当然重心所在,甚而占用作文时间以弥补课文讲读课时的不足。2.作文教学缺乏完善的科学的训练体系,目前统编教材一直没有专门的作文教材,大纲对作文教学有总的目标要求,但训练的具体内容,每项具体内容所应达到的具体标准,训练的先后步骤等,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并没有得到认真的思考与研究。

笔者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摸索改进以上通病的有效途径。几年前就开始在我校语文科组进行了作文教学专项化训练的有益探索,从而选择了作文教改的课题,提出了“构筑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开辟语文课外‘小天地’”这一专题教改实验。自觉作文专题训练计划性强,可操作性强,训练扎实,能较大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全面展开,只在各年级的一个快班进行了作文教学专项化训练的有益探索,这种训练的基本构想与基本的训练过程如下:

1 制订整体训练目标计划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按照文体制订各年级作文训练的目标计划。初一阶段以进行记叙、描写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初二阶段以抒情、说明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初三阶段以议论表达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为主。

2 进行专题集中式训练

2.1 划分专题。 在以上计划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划出详细的训练点,如记叙文就可以划分构思、选材、描写、线索、场面、结构等等。这些训练点也就是专题化训练中的专题内容。

2.2 训练步骤。 训练点即专题确定之后,具体训练分五步完成:

2.2.1知识示范:教师按训练点即专题精心备课,用至少一节课给学生讲清该专题的知识要点,基本要求,基本技巧。并通过一定数量的范文分析,或者教师当场作文围绕该专题作比较具体的示范。讲清系统知识,学生作文有章可循,教师做好示范,学生训练有“法”可依,避免了写作的盲目性。学生的写作实际上就是仿写,因此知识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2.2.2分层训练:与一般的训练不同的是,分层训练是教师拟出从一般性的基础题到有一定深度的提高题,使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弱的学生量力而行,分别选择不同的题作文,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别差异,避免全班“齐步走”以达到因材施教逐步提高的目的。

2.2.3自评互评:传统的作文“精批细改”的弊端已是有目共睹,教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且效率低下,学生并不领情常是一塞了之,正所谓“作文一笔糊涂帐,改与不改一个样”。而把批改权交给学生,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互相借鉴间接增强学生作文能力。当然,在交给学生自批互批之前,教师应做好示范,先教给学生评改方法,规定修改符号,明确修改程序。学生可交换互批,也可结成评改小组讨论批改,可固定批改对象,也可经常变换。

2.2.4快速批阅:这一步主要由教师来完成。经过学生的互批互评。一篇文章的格式、书写、用语、中心、选材、结构等基本内容的好坏优劣已基本清楚,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围绕目标看学生的作文是否达到了要求,同时也酌情处理一下互批互评中的不当之处。

2.2.5讲评再练:同批阅目标的相对单纯一样,讲评也集中在本专题训练的情况上。其它方面的内容已无须罗嗦。最好是把优秀的文章与代表倾向性问题的文章印发给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教师点拨以让学生明确好在何处及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专题化训练中,讲评绝不是一次作文的结束,除一部分确实已掌握该专题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者外,余下的学生将再次认真审视自己的作文,直到教师认可自己满意为止,这大大有别于传统的作文训练写完改完讲完一塞了事的简单重复。

2.3课程设置

与训练步骤相应,设置四种课型:示范课(即进行第一步——知识示范),训练课(即第二步——分层训练),讲评课(即进行自评互评及教师重点讲评),反刍课(即再写再练)。

3 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

3.1按专题要求写周记,一周一篇,可以成文,也可以只写片段,以使专题训练的训练量有足够的保障。

3.2利用教室后的黑板办黑板报,要求学生在报刊杂志上寻找摘录与正在训练的专题有关的知识予以刊载,注重趣味性、实用性,以使学生专题知识的掌握得到强化。

3.3开展每日一写(每日至少写300字的日记)、每旬一抄(每半月抄1000字的精彩文段,即把自己课外所读到的最精彩的文字抄录下来)的课外活动。

3.4开展每课一讲(每节课课前三分钟演讲)、每日一读(每天读1000字左右的文章)的课外活动。这一阶段主要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3.5开展每周一练(每周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每月一改(每月对作文进行一次自改、互改、集体改)的课外活动。

专题化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初中作文 专题化 教学实验

从事语文教学,我深感初中作文教学存在诸多弊病,诸如:①随意性大,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要求、检验手段等,整体目标大都清楚,但各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并不十分明了。②效率低下。学生积极性差,常是完成任务了事;目的不明确,就文写文,就文改文,没有解决问题;重改不重写前指导,写后讲评,改时不是就某个明确的训陈目标集中笔墨,讲评也不是围绕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讲评,常是胡子眉毛、芝麻绿豆一把抓。③效果不佳。由于训练程序僵化呆板,训练手段陈旧单调,训练周期长,且没有检验效果的阶段性标志,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又反过来加重了前两个问题的严重性。

造成以上弊病的原因应该是比较复杂的,但以下两点不容忽视:①作文教学不受重视,领导评价作文教学常用数理化作业的要求来要求作文,只看是否“精批细改”满纸红,课程设置从没有排过专门的作文课。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一些与提高作文能力有关的课外活动如文学社团等,也常无法开展。教师也往往满足于写一写、改一改而视课文教学为当然重心所在,甚而占用作文时间以弥补课文讲读课时的不足。②作文教学缺乏完善的科学的训练体系,目前统编教材一直没有专门的作文教材,课标对作文教学有总的目标要求,但训练的具体内容,每项具体内容所应达到的具体标准,训练的先后步骤等,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并没有得到认真的思考与研究。

本人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摸索改进以上通病的有效途径。从2002年下半年即开始在我校语文组进行作文教学专项化训练的有益探索,这种训练的基本构想与基本的训练过程如下:

一、制订整体训练目标计划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按照文体制订各年级作文训I练的目标计划。初一阶段以进行记叙、描写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初二阶段以抒情、说明表达专项训陈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初三阶段以议论表达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为主。

二、进行专题集中式训练

1、划分专题。在以上计划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划出详细的训练点,如记叙文就可以划分构思、选材、描写、线索、场面、结构等等。这些训练点也就是专题化训练中的内容。

2、训练步骤。训练点亦即专题确定之后,具体训练分五步完成:(1)知识示范:教师按训练点即专题精心备课,用至少一节课给学生讲清该专题的知识要点、基本要求、基本技巧。并通过一定数量的范文分析,或者教师当场作文,围绕该专题作比较具体的示范。讲清系统知识,学生作文有章可循,教师做好示范,学生训练有“法”可依,避免了写作的盲目性。学生的写作实际上就是仿写,因此知识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2)分层训陈:与一般的训练不同的是,分层训练是教师拟出从一般性的基础题到有一定深度的提高题,使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弱的学生量力而行,分别选择不同的题作文,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别差异,避免全班“齐步走”以达到因材施教逐步提高的目的。(3)自评互评:传统的作文“精批细改”的弊端已是有目共睹,教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且效率低下,学生并不领情常是一塞了之,正所谓“作文一笔糊涂账,改与不改一个样”。而把批改权交给学生,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互相借鉴间接增强学生作文能力。当然,在交给学生自批互批之前,教师应做好示范,先教给学生评改方法,规定修改符号,明确修改程序。学生可交换互批,也可结成评改小组讨论评改,可固定批改对象,也可经常变换。(4)快速批阅-这一步主要由教师来完成。经过学生的互批互评。一篇文章的格式、书写、用语、中心、选材、结构等基本内容的好坏优劣已基本清楚,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围绕目标看学生的作文是否达到了要求,同时也酌情处理一下互批互评中的不当之处。(5)讲评再练:同批阅目标的相对单纯一样,讲评也集中在本专题训练的情况上。其他方面的内容已无须唆。最好是把优秀的文章与代表倾向性问题的文章印发给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教师点拨以让学生明确好在何处及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专题化训练中,讲评绝不是一次作文的结束,除一部分确实已掌握该专题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者外,余下的学生将再次认真审视自己的作文,直到教师认可自己满意为止,这大大有别于传统的作文训练写完改完讲完一塞了事的简单重复。

3、课程设置。与训练步骤相应,设置四种课型:示范课(即进行第一步――知识示范),训练课(即第二步――分层训练),讲评课(即进行自评互评及教师重点讲评),反刍课(即再写再练)。

三、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

1、按专题要求写周记,一周一篇,可以成文,也可以只写片段,以使专题训练的训练量有足够的保障。

2、利用教室后的黑板办黑板报,要求学生在报章杂志上寻找摘录与正在训练的专题有关的知识予以刊载,注重趣味性、实用性,以使学生专题知识的掌握得到强化。

3、开展每日一写(每日至少写300字的日记)、每旬一抄(每十天抄1000字的精彩文段,即把自己课外所读到的最精彩的文字抄录下来)的课外活动。

4、开展每课一讲(每节课课前三分钟演讲)、每日一读(每天读1 000字左右的文章)的课外活动。这一阶段主要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5、开展每周一练(每周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每月一改(每月对作文进行一次自改、互改、集体改)的课外活动。

上一篇:海洋科学研究范文 下一篇:考古学理论研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