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施工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3 20:50:54

装配式施工总结

装配式施工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研究

建筑施工过程中,涉及非常多的施工技术,其中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后,已经形成成熟的施工方式,可以说是传统施工方式进步后的产物,在实际的住宅施工中,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混凝土装配式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混凝土装配式施工虽然具有自身的多方面优势,但在实际的应用中由于一些原因,仍然存在一些施工方面的问题。具体可以将问题分为以下四点:

(一)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能力不足

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对于施工人员的技术能力要求是较高的,因为施工过程中要涉及材料的应用、施工细节的把握等多方面内容。但是当前我国混凝土装配式施工中,施工人员普遍存在施工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原因主要是因为: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被我国建筑行业接受的时间较短,因此在建筑行业中混凝土装配式施工技术人员比较缺乏;对混凝土装配式施工人员缺乏系统的技术技能培训,导致混凝土装配式施工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施工单位没有正确认识到施工人员的技术技能水平在混凝土装配式施工中的重要性,对于施工人员的培养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能力不足的情况,应当引起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视,采取合理的措施对施工人员的技术进行提升。

(二)对施工材料的保护能力不足

施工材料的质量高低,决定了混凝土装配式施工的综合质量高低。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工程管理人员往往缺乏对于混凝土装配式施工所用到的材料的有效保护。对于施工材料的保护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从材料的采购到材料的运输,再到材料的保管,最后到材料的使用,都需要对材料进行严格的保护,保证最终应用到施工中的材料具有足够的质量。但目前,施工企业往往对材料的保护问题认识不足,也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导致材料在使用之前就遭到破坏,质量降低,或者在采购的过程中就买的是劣质材料,这些不能保证施工材料质量的做法,都大大降低了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的效果,无法保证最终完成后的建筑具有足够的质量。

(三)施工验收标准没有得到确定

作为一个成熟的施工技术,一定会有相应的施工完成后的验收标准与之相配套,但混凝土装配式施工的验收标准却一直没有得到完善和统一。在我国,装配式住宅属于新型建筑的范畴,因而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因而验收标准也无法得到确定。而验收标准不确定,会导致最终完成的建筑工程没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指标,无法对其进行评价,无法说明合格与否。在这方面,国外的装配式住宅已经应用比较广泛,并且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施工验收标准体系。我国应当积极向国外学习。

(四)施工管理粗放化

当前,我国的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管理能力有待提升,在管理中,材料浪费、人员素质地下、环境污染等问题凸显,给管理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并且,我国的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管理体系尚未成熟,管理方式仍然停留在粗放化的阶段,没有将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方式充分应用起来,是管理工作更加趋于形式化、趋于走过场,难以发挥管理真正的作用。相比于国外先进的施工管理体系,我国的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管理工作仍然需要长期的改进,从而最终达到管理的高效化和现代化,充分体现出管理应有的作用。

二、提升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的可行策略

对当前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再根据问题原因积极制定科学的对策,可以有效提升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的应用能力,发挥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的优势为我国建筑业服务。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一些提升策略着手:

(一)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

国外的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的发展时间相比于我国更长,因而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也更加成熟,在这个方面,我国应当认清现实,积极分析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为我所用,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建筑施工情况做出合理的改进和优化,从而达到提升我国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能力的目的。对于国外的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管理,也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我国同样应当科学分析,积极学习,在我国建筑行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形成适合我国的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管理体系,让我国的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管理工作更加成熟,更加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

(二)企业之间充分交流、整合技术资源

目前,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在各个建筑企业中的应用和发展参差不齐。一些企业已经达到了对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的较好应用,而一些企业对于这项技术的应用仍然处在起步阶段。针对这样的情况,企业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和合作,对于各自掌握的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多交流、多探讨,取长补短,努力形成完善的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做到技术资源共享。不同建筑企业的技术人员也应当加强合作,加强技术研发,根据现行的技术缺点,对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根据施工条件进行优化设计和改进,努力提升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的施工效果和可行性。

(三)增加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的资金投入

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在国外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说明其具有非常好的施工效果和可行性,对于这一点,国内的施工企业应当正确认识到位。通过增加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的投入,是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可以更好的应用起来,更好地发展起来。足够的资金投入,可以保证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所应用的材料具有足够的质量,保证施工过程中各种技术设备的配备完善,进而保证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的最终效果和质量。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在我国建筑业中的发展同样如此,相关建筑企业应当正确看待这个问题。

三、总结

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使各种新型的施工技术不断被开发出来,并被应用到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是很长,对于其优点,建筑企业应当认识到,对于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筑企业也应当科学分析、合理决策。任何一项新的施工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一代代建筑人对其的长期应用和开发研究。当前,对于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通过研究分析可以对其在我国的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了解了问题所在再针对性地制定提升策略,才能实现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能力的提升,帮助我国建筑行业的施工水平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召新.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

[2]储竹龙.浅议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的运用[J].民营科技,2014,05:125.

[3]王永奇.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分析与研究[J].电子制作,2014,09:226.

[4]陈虹坤,郭F.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探析[J].现代装饰(理论),2013,07:244.

装配式施工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装配式住宅;绿色建筑;四节一保

绿色建筑具有能耗低、污染少、保护环境等特点,可为建筑用户提供自然、高效、安全、舒适的建筑空间。装配式住宅是绿色住宅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核心技术,可降低绿色建筑建设成本,与绿色建筑的“四节一保”(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环境保护)发展要求相符,建筑企业应在绿色建筑中推广应用装配式住宅。

1装配式住宅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优势

在绿色建筑工程建设中,装配式住宅的优势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①节能。装配式住宅在施工过程中,可减少人力、物力,在使用过程中,构件性能优于传统建筑结构,可减少建筑运行能耗,节能效果显著;②节材。装配式住宅建筑使用的施工材料可循环使用,材料浪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材料使用率显著提升;③节水。装配式住宅统一生产构件,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装配,施工现场配置的施工人员、施工材料都较少,生活用水与生产用水大大减少,节约水资源;④节地。装配式住宅在工厂生产建筑结构构件,无须单独设置场地进行混凝土生产,可节约土地资源;⑤环保。在装配式住宅建筑中,施工现场以装配施工为主,无须运输水泥、砂石等材料,施工现场粉尘污染大大减少,且无需进行夜间施工,不会产生光污染、噪声污染,不会影响施工现场周边居民正常生活。

2装配式住宅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策略

基于装配式住宅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优势,建筑企业应根据住宅建筑特点,选择合适施工技术,开展装配式住宅建设工作,做到“四节一保”,实现绿色建筑建设目标。以某建筑企业的小区工程项目为例,总结装配式住宅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策略。该小区工程项目用地面积约8万m2,住宅可建设用地面积69858.88m2,均为装配式住宅,要求预制率超过30%,其中装配式住宅中“三板”占比超过60%。设计人员根据该小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地理条件与工程建设要求,进行装配式住宅建筑、结构等专业方案设计,通过设计施工一体化工作,为装配式住宅施工提供详细指导,切实发挥装配式住宅优势。

2.1预制结构设计

在装配式住宅施工中,预制结构部件是基础环节,建筑企业应结合建筑工程的结构特点,将建筑划分为预制柱、预制桩、预制剪力墙、内外墙板、楼板、屋面板、楼梯、阳台等结构构件,在工厂完成各个结构构件的制作,将其与施工现场浇筑的部分柱与梁进行拼接,或到现场拼接各种预制构件,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建设目标。为此,为保障装配式住宅建设质量,设计人员应按照规范流程与要求实施预制结构设计工作。

2.1.1方案设计

在装配式住宅的方案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应对装配式住宅的平面布局、立面、结构、建筑空间等模块进行设计。结合装配式住宅的平面布局与立面结构,选择合适的预制构件类型,在满足建筑工程对建筑空间要求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预制构件连接技术,再结合预制构件类型与连接技术,完成预制结构方案设计。在该小区工程项目中,设计人员引进BIM技术,基于BIM软件的模拟功能,将装配式住宅进行结构拆分,计算装配式住宅的预制率,明确预制的建筑构件及相关参数要求。结合参数要求,在BIM软件中构建各个预制构件族库,遵循“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将重复利用率偏低的结构从预制构件族库内删除,改为现场浇筑施工,以此明确工程项目中预制结构的范围。在确保建筑工程预制率符合要求的基础上,协调预制构件与现场浇筑施工,避免二者占比不合理,加大工程建设能耗,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目标。

2.1.2初步设计

首先,结合方案设计成果,设计人员依托于BIM协同设计平台,整合各项工程项目数据信息,计算方案设计后的预制装配率等指标,准确拆分装配式住宅的预制构件,实施标准化设计,确保预制构件符合工程项目建设要求,为后续预制构件生产提供详细指导;其次,结合预制构件的设计成果,计算装配式住宅建设成本,优化改进装配式住宅的预制构件规格,提高装配式住宅建设效益;最后,明确设备管线的预留预埋要求,完成装配式住宅结构方案设计。在该小区工程项目中,设计人员的设计方案为:25个单体预制叠合板、13个预制剪力墙与3个预制空调板;通过初步设计的成本分析,调整预制构件的规格,转变为19个单体预制叠合板、9个预制剪力墙与1个预制空调板,减少了种类数量,节约预制构件施工所用的模板、人工等,提高了制作运输安装效率,每平方米节约成本近30元,并显著提高了装配式住宅建设的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

2.1.3施工图设计

在完成初步设计后,设计人员开展施工图设计,绘制装配式住宅的结构施工图,明确装配式住宅的装配构件拼接要点,为装配式住宅的施工提供依据。为保障施工图的准确性与指导性,设计人员利用BIM技术的碰撞检查功能,对预制构件拼接的空间实施管线碰撞检测,分析机电管线是否存在交叉、重叠等问题,重新调整管线布局,通过翻弯、改道等措施,优化改进装配式住宅的空间布局,确保预制构件的装配更为科学合理,避免施工设计不合理导致返工,避免进一步影响绿色建筑建设目标的达成。

2.1.4深化设计

在装配式住宅深化设计中,设计工作分为土建与机电两个部分:第一,在土建深化设计中,主要对预制构件和装配式建筑的现浇部分进行结合设计,保障装配式建筑的整体性。设计工作涵盖结构设计、参数检测、参数统计三部分。在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要结合预制构件拆分结果,计算预制构件与现浇结合点,完成构造节点设计,并明确预留、预埋要求;在参数检测中,从装配式住宅建筑整体(即预制构件与现浇结构)入手,分析预制构件之间是否存在碰撞问题、预制构件与现浇结构是否存在碰撞问题;在参数统计中,设计人员须要计算预制构件生产所需的混凝土体积与重量,明确预制构件的生产工程量,并统计预埋钢筋的规格要求与所需长度,为工厂原材料采购提供参考,避免出现材料浪费现象。结合上述深化设计成果,设计人员利用BIM软件自动输出预制构件拆分图、预制构件装配图及深化设计图等图纸。第二,在机电深化设计中,设计人员根据装配式住宅的土建设计成果、图纸等,选择合适的机电设备类型,综合部署机电设备管线,实施净空控制、支架吊架设计及荷载验算等工作,明确土建工程中应预留的机电管线孔洞,并通过BIM软件自动输出机电深化设计图。

2.2施工方案设计

在完成装配式住宅的预制结构设计后,根据预制构件生产要求、建筑工程设计要求,实施预制构件施工方案与建筑施工方案设计,指导装配式住宅施工,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建设,提高装配式住宅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率。

2.2.1预制构件施工设计

在该小区工程项目中,建筑企业根椐设计好的装配式施工图纸设计预制构件生产方案,确保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在质量、规格等方面符合建设要求。预制构件均采用装配整体式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通过工厂定制的钢模板,完成各个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浇筑完成后,通过浇水与蒸汽进行养护,确保预制结构构件的质量与精度符合工程建设要求。同时,设计人员考虑装配式住宅的可持续性,将外墙结构与面砖的施工工艺设计为一次浇筑成型工艺,避免外墙面砖脱落,以提高外墙结构的密实性,预防出现开裂渗水等质量问题。在该小区工程项目中,设计人员应严格遵循工程精度要求,设计规范的施工流程,将预制结构构件的精度控制在5mm内。以外墙板为例,设计的预制施工流程为:①制作钢模,根据小区住宅的外墙板大小,选择钢材制作模板,可循环利用约200次,且钢模板报废后可回炉重制,节约材料;②绑扎钢筋,根据设计方案要求进行钢筋绑扎;③铺贴面砖,选择节能环保性能优异的面砖材料,按照反打工艺的规范要求及流程铺贴;④安装窗框与预埋件,选择隔热性能优异的窗框材料,按照设计方案规定的位置安装窗框与预埋件;⑤浇筑混凝土,一次性浇筑成型;⑥养护脱模,选择蒸汽养护方案,循环利用养护用水,节约水资源,待混凝土结构强度符合要求后,再进行脱模;⑦全面清洗钢模板,以便后续重复利用;⑧将制作完成的外墙板运输至施工现场。

2.2.2装配式住宅施工设计

就目前的建筑施工技术而言,装配式住宅常用的施工技术包括单元吊装组拼技术、BIM技术与产品保护技术等。在预制剪力墙施工流程设计中,设计人员考虑到剪力墙为装配式住宅的核心承重结构,在剪力墙内部设置钢筋大网片,以此提高结构强度;将预制剪力墙板运输到施工现场后,要求施工人员以剪力墙内部的定位件作为吊装设备的附着点,指导施工人员规范操作预制构件的拼装施工,保障装配式住宅施工质量。在上述施工流程设计中,装配式住宅施工配置的人员较少,且无需进行水泥砂石运输或搅拌等操作,可节约资源,降低施工现场噪声,减少环境污染。在该小区工程项目中,设计方案中的施工流程为:预制剪力墙吊装→预制柱吊装→预制梁、预制楼梯吊装→预制楼板吊装→预制外墙、预制阳台板吊装→楼板上部钢筋绑扎→楼板上部混凝土浇筑。

2.3内部装修设计

在装配式住宅的结构施工方案设计完成后,建筑企业可遵循绿色建筑的建设特点,将装配式住宅的建设理念应用于内部装修中,优化改进内部装修设计,进一步提升绿色建筑的“四节一保”效果,提高装配式住宅的环保效益。在装配式住宅建筑工程中,内部装修通常采用工业化装修技术,并遵循装配式住宅的建设理念。在工厂进行装配式住宅装修材料及所需物品的生产,再运输至施工现场,通过集成化装配完成内部装修。具体来说,工业化装修分为菜单式设计、工厂化生产和集成化供应三个环节,这符合装配式住宅的设计施工一体化建设理念。在装配式住宅的内部装修中,工业化装修落实的重点在于建筑内部分隔、厨卫系统、给排水系统等模块的技术材料创新。因此,在装配式住宅的内部装修设计中,设计人员应注重绿色建材的应用,以落实绿色建筑建设目标。例如在分隔墙系统中,设计人员可通过绿色建材的选择与合理应用,发挥装配式住宅的优势。在该小区工程项目中,设计人员设计的内部装修方案为:在吊顶体系设计中,选用薄型轻钢龙骨材料,减轻吊顶结构重量,延长使用寿命;在卧室装修设计中,选用双面双层轻钢龙骨石膏板隔墙,并在墙体内配置隔音材料,以提高卧室的隔音效果,为用户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在浴室装修设计中,选用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隔墙板(ALC)预制板作为墙体材料,可减轻墙体重量,且该材料具有较强的保温性能、防火性能与抗渗性能,具有减少建筑物能耗、提高建筑安全性的作用;在架空地板设计中,将地板设计为干式隔音双层架空地板系统,提高地板稳定性,减少噪声;在厨卫系统设计中,设计人员实施整体厨房与卫生间设计。在整体厨房设计中,设计人员整合建筑空间模数、厨房空间模数与厨房内各个构件的模数,如橱柜尺寸系数、配套设施(如电冰箱、烤箱等)尺寸系数,利用BIM软件构建建筑空间与厨房空间的模型,设计厨房开间与进深,再根据确定的厨房空间模型,部署橱柜与配套设施。在整体厨房施工时,按照设计方案逐一安装橱柜与配套设施,这能够最大限度利用建筑空间来建设绿色建筑。在整体卫生间设计中,设计人员将卫生间划分为防水盘、壁板、顶板及支撑龙骨等部分,在工厂进行构件生产,与卫生间配置的洁具共同拼装,完成卫生间模块的设计与施工,现场无须进行湿作业,且构件标准化生产,提高材料利用率,节能环保。

2.4工程建设成效

在该小区工程项目中,设计人员结合绿色建筑建设特点与要求,优化设计装配式住宅的预制结构、施工方案以及内部装修,发挥装配式住宅的优势,显著提升建筑工程的性能,提高绿色建筑施工的效率。具体来说,该小区工程项目的装配式住宅应用效果如下:①在材料方面,从环保性、经济性与耐久性三个角度评估该小区工程项目应用的材料。其评估结果显示,施工材料的环保性评级与经济性评级均为b级,说明该装配式住宅所用材料属于绿色建材,碳排量相对较少,部分材料可降解,且材料生产成本相对较低;耐久性评级为c级,该装配式住宅所用材料可用年限为20年。②在生产方面,该小区工程项目使用装配式住宅施工,人工成本投入较少,施工人员培训工作简单,施工工艺简洁高效,生产性能优异,被评为b级。③在施工管理运维方面,装配式住宅可通过预制、吊装、组拼、连接等方式施工,施工效率与质量有保障,施工性能评级为a级;施工工艺流程简单,集成施工与精益施工管理有序,管理性能评级为a级;在装配式住宅投入使用后,结构构件质量有保障,内部装修材料技术先进,运维工作成本相对较少,运维性能评级为b级。④在综合性能方面,装配式住宅的适用性、安全性及耐久性相对较高,被评为b级。综合上述评级结果,根据《工业化住宅建筑性能综合等级评定表》,该小区工程项目的评级为Ⅱ级,整体水平较高,值得其他建筑企业借鉴学习。

3结语

综上所述,装配式住宅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有助于绿色建筑行业发展。通过以上分析,设计人员应做好装配式住宅的预制结构设计、施工方案设计与内部装修设计,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建设,提高绿色建筑建造效率与质量,提升建筑环保效益。

参考文献:

[1]赵青.装配式住宅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J].居业,2020(4).

[2]杨赟.绿色建筑发展为视角的装配式住宅探讨[J].城市建筑,2019,16(36).

装配式施工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问题,质量控制

1引言

在装配式建筑当中,对于传统钢筋混凝土建筑不具备的特点进行了有效地改善,使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我国的建筑行业当中,装配式建筑施工的研究还需要不断地分析和更新,实现进一步的提升,对于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改正,在现阶段的施工工艺和现场管理体系方面实现不断地完善,最终实现其质量控制的提升。

2装配式建筑简述

装配式建筑,主要是施工单位在施工建设之前,生产施工配件,进行施工场地的组装,成为装配式建筑。相较于传统的建筑,在人力和物力方面不需要太多,需要在施工模板的生成过程当中控制,对现场的施工步骤实现良好的管理。在装配式建筑当中,在大量配件模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组装,在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不同风格的模板建造和构建,从而设计构建出建筑的别样性,实现建筑类型的多样化。在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过程当中,在流水线当中进行材料配件的大批量生产,在起重机的作用下组装成为新的建筑结构。装配式建筑生产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在其施工质量的能力方面还需要提升。

3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施工准备方面存在着内容不充分的现象,施工配件的损失现象常有发生。在施工现场当中对材料进行组装,因此在施工当中包含施工准备、现场施工以及竣工检测这三个方面,在施工准备环节,没有受到重视,因此在进行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时候,由于施工人员的管理失职,导致施工材料的质量问题频繁出现。在准备的过程中,配件内容的不合理,以及施工人员本身的技术问题,也会导致施工质量和施工预期目标出现差距。第二,施工人员的专业能力,对于装配式建筑的质量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施工人员的能力,在操作方面的问题凸显较多,因此对于房屋的建筑质量问题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比如对灌浆环节来说,在不恰当操作的基础上,形成了施工环节的不合理现象,造成了建筑的安全隐患。在装配式建筑当中主要是由于大量的配件组成的,每一个配件所对应的配件需要保证正确的匹配程度,防止出现拼缝较大的现象,对于标准误差来说也会有所缓解。工人施工的问题方面,对竣工周期造成拖延的同时,还会对建筑整体的结构产生影响,最终导致房屋质量产生隐患。第三,在施工单位方面,对材料的监管力度相对较弱,施工监测可以对建筑质量做出检测的同时,还可以监测工人施工的技能。很多的施工单位对施工材料的把控处于不合理的状态当中,对于检验部门来说,由于对施工配件出厂的监督力度有所欠缺造成了装配式建筑的质量问题,对于我国装配式建筑的态势不是特别好,减弱了施工质量。

4影响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的因素

4.1工程概述

在本文中,以某个地区的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在该工程当中,高45m,地上和地下的占地面积分别为123462m2、21423m2,属于商住一体式的建筑。在进行建设的过程当中,充分的利用装配式施工的方式。相较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效率有很大提升。

4.2影响因素

第一,在构件的专业供应工厂所生产出的结构配件成为工厂材料的主力,对于建筑施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现阶段的构配件生产当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装配式构件生产工厂规模的不足,经验方面也严重不足,因此在质量方面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对于运输施工现场之后,对于构配件的科学放置和养护方面,由于存储不当造成的影响建筑质量的现象发生概率偏高。如果对构配件材料的出厂的时候没有进行严格的技术检验,使用不达标的配构建建设当中会影响整个的施工质量。第二,施工准备环节,对整体的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的质量都会存在制约现象,施工的准备工作对于识别和控制工作质量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这个阶段当中,施工方需要对其质量检验做好规划,以此来增加其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对于构配件堆放需要利用科学合理性的方式,在施工机械的质量和人员的专业方面,对于基础设备的建设都会存在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还需要完整的土质审核和施工策划以及质量规划方案。第三,人员和机械操作方面,装配式施工和其他工程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技术部分相对要求较强,在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人们以及工程试验到的机械设备在不断地更新换代过程当中。对于新环境下的装配式施工效益需要进行不断地提升,效益主要取决于施工人员的技术手段。也就是说在进行装配式施工的过程当中,熟练的工人和施工机械对于装配式施工可以带来极大的效益,如果施工人员不按照规定操作,比如违规运输设备、违规吊装设备等,对于施工质量和机械性能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第四,在管理协调方面,对于构配件进行施工的时候,需要对关键部位的施工进行施工,出现的小细节对于损失会造成相对严重的影响。对于施工方当中,需要租到协调,和构配件的厂家协调好构配件的质量,和设计单位需要进行技术的交流和协调,还要保证和业主市民的良好协调。在工程的劳务分包方面也需要实现各司其职的现象,最终保证工程看恶意高效有序的完成。在施工当中需要进行设置技术专员,来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对于施工质量进行跟踪和反馈。

5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原则与措施

5.1质量控制原则

首先需要做到统筹兼顾,对于施工的全程进行控制,对于施工之前需要保持高度的重视。施工准备期间需要对影响装配式施工的因素做出研究分析,针对其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对应的对策和分析,实现对施工进度和质量的有效控制,以免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现象,从而产生严重的影响后果。在施工过程当中,需要作出严格的控制,实现对各个环节过程的有效监督,其中包括配件运输、检验和安装等多个过程。利用专业的设备来进行施工,对各个施工工序的检验工作也要同步实时。实现装配式建筑的高质量完成。对于事后的总结工作,也需要进行问题的及时发现和解决,对于之后的工作进行改进和完善。在我国现阶段当中,对于装配式的建筑来说,需要保证在成熟的管理、技术人员方面进行实时的施工和记录,进行可靠数据的记录。在系统的施工过程当中实现对全过程资料数据的记录,从而对影响施工质量的原因进行掌握和分析了解,针对问题来进行应对方案的制定,最终提升施工质量的水平,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其次,对于内外的不可控的因素需要进行及时的解决,在装配式施工的过程当中,存在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比如施工方和企业方对于构配件的材料和设计变更等,对于不可控的因素需要做好应对的准备,利用合同的方式来实现权利和义务的界定。同时,对于自身的义务进行积极履行的同时,还要不断地监督其施工控制质量。施工方需要对责任的人员和机械操作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不断地加强内部的精细化管理。另外,在施工企业当中需要树立良好的观念,施工企业作为项目建设方来说,为项目建设系统当中的子系统,在子系统的配合和协调下实现项目的总体完成。在施工方当中,需要最大限度的保障其施工质量,利用科学的系统观念来实现对施工效率的提升,高效有序地完成施工。最后还要不断地持续改进,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处于试验阶段,在施工水平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施工的经验也相对偏少一些。施工方应该及时总结汲取他人的施工经验,对自身的经验不足现象进行改进。对于核心工序来说,比如构建的吊搭等,保证和设计方和监理方的协调交流,对施工质量进行提升,最终提高施工效率。

5.2其他因素

除此之外,对于构配件的材料供应方面,需要对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以及构配件进行及时的处理,进行合同的定力,利用合理的运输方式保证构配件的完整。对施工技术人员来说,需要加强培训来实现水平的提升。对于图纸的审核也需要技术人员保持高度的重视,根据技术实际情况所产生的差异现象来实现施工方案的分析制定。与此同时,还要预留出构配件的场地,以此来实现吊装施工。

5.3具体措施

在具体措施方面,需要对辅助工具加强使用,比如在对转角板“L型”吊具的使用方面,主要是针对运输管理吊装过程当中容易发生弯折和损害的现象进行避免,在转角板吊具的基础上,实现张拉力可以有效地转移到吊具当中,对转角板可以起到一个保护作用。在平板护角使用的过程当中,根据其构件的实际情况来制作出对应型号和种类的橡胶护角,转角板在护角套的保护下,实现损坏率的有效减少。同时,也可以实现二次或者多次利用。在对辅助工具进行应用的过程当中,利用叠合板进行跨度的减少,从而保障在吊装的过程当中可以减少叠合板的损坏率。针对吊装预埋的过程当中出现叠合板的脱落问题,可以利用吊装叠合板桁架筋的方法来实现对叠合板的吊装保护,在实际施工的过程当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更改吊装点的角度和位置。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领域对于人们多样化的生活需求进行了满足,在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下,传统的建筑方式已经逐渐被装配式施工取代,其施工效率快且多样化能耗低的特点,对于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和处理,进行质量控制的有效展开,最终提升建筑质量,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胜.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常见质量问题与对策[J].建筑•建材•装饰,2021(1):143~144.

[2]王建民,郭安扩,何克国.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常见质量问题与防范措施[J].写真地理,2020(13):125.

[3]杨光亮,杨守梅.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常见的质量问题及防范措施[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8):1470~1471.

[4]宗维.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质量问题及防范措施[J].缔客世界,2020(12):145.

装配式施工总结范文第4篇

《意见》提出了发展装配式建筑的三项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适应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作用,形成有利的体制机制和市场环境,促进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协同配合,有序发展装配式建筑。

2.坚持分区推进、逐步推广。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产业技术条件,划分重点推进地区、积极推进地区和鼓励推进地区,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以点带面、试点先行,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局部带动整体的工作格局。

3.坚持顶层设计、协调发展。把协同推进标准、设计、生产、施工、使用维护等作为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有效抓手,推动各个环节有机结合,以建造方式变革促进工程建设全过程提质增效,带动建筑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意见》提出了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工作目标:

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重点推进地区,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其他城市为积极推进地区,其余城市为鼓励推进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等装配式建筑。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同时,逐步完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监管体系,推动形成一批设计、施工、部品部件规模化生产企业,具有现代装配建造水平的工程总承包企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化技能队伍。

《意见》提出了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八项重点任务:

1.健全标准规范体系。加快编制装配式建筑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支持企业编制标准、加强技术创新,鼓励社会组织编制团体标准,促进关键技术和成套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标准规范。强化建筑材料标准、部品部件标准、工程标准之间的衔接。制修订装配式建筑工程定额等计价依据。完善装配式建筑防火抗震防灾标准。研究建立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和方法。逐步建立完善覆盖设计、生产、施工和使用维护全过程的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体系。

2.创新装配式建筑设计。统筹建筑结构、机电设备、部品部件、装配施工、装饰装修,推行装配式建筑一体化集成设计。推广通用化、模数化、标准化设计方式,积极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提高建筑领域各专业协同设计能力,加强对装配式建筑建设全过程的指导和服务。鼓励设计单位与科研院所、高校等联合开发装配式建筑设计技术和通用设计软件。

3.优化部品部件生产。引导建筑行业部品部件生产企业合理布局,提高产业聚集度,培育一批技术先进、专业配套、管理规范的骨干企业和生产基地。支持部品部件生产企业完善产品品种和规格,促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信息化生产,优化物流管理,合理组织配送。积极引导设备制造企业研发部品部件生产装备机具,提高自动化和柔性加工技术水平。建立部品部件质量验收机制,确保产品质量。

4.提升装配施工水平。引导企业研发应用与装配式施工相适应的技术、设备和机具,提高部品部件的装配施工连接质量和建筑安全性能。鼓励企业创新施工组织方式,推行绿色施工,应用结构工程与分部分项工程协同施工新模式。支持施工企业总结编制施工工法,提高装配施工技能,实现技术工艺、组织管理、技能队伍的转变,打造一批具有较高装配施工技术水平的骨干企业。

5.推进建筑全装修。实行装配式建筑装饰装修与主体结构、机电设备协同施工。积极推广标准化、集成化、模块化的装修模式,促进整体厨卫、轻质隔墙等材料、产品和设备管线集成化技术的应用,提高装配化装修水平。倡导菜单式全装修,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6.推广绿色建材。提高绿色建材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比例。开发应用品质优良、节能环保、功能良好的新型建筑材料,并加快推进绿色建材评价。鼓励装饰与保温隔热材料一体化应用。推广应用高性能节能门窗。强制淘汰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质量性能差的建筑材料,确保安全、绿色、环保。

7.推行工程总承包。装配式建筑原则上应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可按照技术复杂类工程项目招投标。工程总承包企业要对工程质量、安全、进度、造价负总责。要健全与装配式建筑总承包相适应的发包承包、施工许可、分包管理、工程造价、质量安全监管、竣工验收等制度,实现工程设计、部品部件生产、施工及采购的统一管理和深度融合,优化项目管理方式。鼓励建立装配式建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创新能力。支持大型设计、施工和部品部件生产企业通过调整组织架构、健全管理体系,向具有工程管理、设计、施工、生产、采购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转型。

8.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完善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健全质量安全责任体系,落实各方主体质量安全责任。加强全过程监管,建设和监理等相关方可采用驻厂监造等方式加强部品部件生产质量管控;施工企业要加强施工过程质量安全控制和检验检测,完善装配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在建筑物明显部位设置永久性标牌,公示质量安全责任主体和主要责任人。加强行业监管,明确符合装配式建筑特点的施工图审查要求,建立全过程质量追溯制度,加大抽查抽测力度,严肃查处质量安全违法违规行为。

《意见》提出了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四项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要因地制宜研究提出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目标和任务,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政策,组织具体实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有关部门要加大指导、协调和支持力度,将发展装配式建筑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工作,列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监督考核指标体系,定期通报考核结果。

2.加大政策支持。建立健全装配式建筑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结合节能减排、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污染防治等方面政策,加大对装配式建筑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企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符合新型墙体材料目录的部品部件生产企业,可按规定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政策。在土地供应中,可将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相关要求纳入供地方案,并落实到土地使用合同中。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出台支持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规划审批、土地供应、基础设施配套、财政金融等相关政策措施。政府投资工程要带头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装配式建筑“走出去”。在中国人居环境奖评选、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评估、绿色建筑评价等工作中增加装配式建筑方面的指标要求。

3.强化队伍建设。大力培养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管理等专业人才。鼓励高等学校、职业学校设置装配式建筑相关课程,推动装配式建筑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建筑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增加装配式建筑相关内容。加大职业技能培训资金投入,建立培训基地,加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促进建筑业农民工向技术工人转型。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引进海外专业人才参与装配式建筑的研发、生产和管理。

4.做好宣传引导。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经济社会效益,广泛宣传装配式建筑基本知识,提高社会认知度,营造各方共同关注、支持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装配式建筑相关产业和市场发展。

装配式施工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当前房屋建筑中的一种新型施工技术,相对于传统建筑模式,其关键在于将钢混预制构件从传统模式下的施工现场制作转移到工厂制作,实现了建筑构建的批量化生产。通过工厂化、批量化完成建筑构建后,再将其运输至建筑现场完成装配。运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能够显著提升建筑施工的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同时还能够更好地保障建筑质量。工厂化生产建筑构建,无论是效率还是质量控制都更为有效。另外,钢混预制件在工厂生产,也大幅减少了施工现场的作业内容,缩短了工期也降低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更符合绿色节能的要求[1]。

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建造技术

1.1PC技术

PC技术(precastconcrete),就是一种较为常用的预制混凝土技术,万科集团在这方面的应用较为突出。通常是用于处理房屋内部的剪力墙、电梯井等特殊部位。如果施工过程中是针对建筑外部装饰层、窗框、房屋墙体、保温层等来安装预制件,PC技术同样可以发挥很好的效果。通过采用上述的施工技术以后,能够最大程度地确保房屋密闭性,并且能够极大地提升房屋整体结构的施工效率。所以当前,该技术的应用正在不断推广。

1.2NPC技术

NPC技术(newprecastconcrete)是一种新型水泥预制技术,中南集团是这种技术研发和使用的代表性企业。该技术是基于PC技术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技术,主要同样在建筑物剪力墙结构方面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其主要优势体现在节能性和环保性方面更加突出。NPC技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还在需要一定程度上考虑现浇需求,从而将现浇与预制综合。所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更加慎重的选择实际,保证现浇技术应用从而确保整体的质量[2]。

1.3PCF技术

PCF技术(precastconcreteform),该技术与其他装配式结构相比,其应用的范围更广,更能够满足多种建筑需求。PCF技术最突出的特点在于现浇技术与预制技术的同步应用。在实际工程建设中,一些工程内容,诸如内部隔墙、电梯井等因为其预制具有较高的难度,所以这些部分采用现浇作业。就PCF技术的实际应用状况来看,虽然该技术依然存在一定的限制,但是在研发和施工能力有限的条件下,采用这种技术依然是一种很好的选择。相对于传统现浇施工,在效率和环保方面的优势还是相当显著的。当然比起PC技术、NPC技术,其改进程度有限,预制构件形式有限,同时在实际施工中对吊装设备有较高要求[3]。

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的常见问题

尽管在房屋建筑过程中采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具有效率、环保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就当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实际应用状况来看,依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首先是结构设计问题。如果要充分保证房屋建筑具备良好的性能,更好地满足住户的需求,就必须要针对房屋整体构造展开优化设计;同时还需要设计人员结合装配式房屋的相关特点来对房屋结构设计展开优化。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很多设计人员依然采用的是传统施工模式下的结构设计方法,并没有考虑装配式施工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建筑的施工质量。甚至在影响严重的情况下,还会造成严重的质量缺陷[4]。其次是预制构件本身的质量。尽管从理论上来说,预制构件采用工厂化模式生产,其质量控制手段会更加有效,所以理应在质量方面更好,也能够更好地保障房屋的坚固性与安全性。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因为预制构件本身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其实施一定的前期施工处理;而工程生产人员对这些处理并不熟悉,导致预制构件容易出现问题。另外预制构件在工厂生产完成以后需要运输至施工现场,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对构建造成碰撞、挤压等进而造成质量缺陷,也会对实际施工造成影响[5]。最后是预制构件的连接施工问题。对于装配式建筑来说,预制构件的连接是最关键的操作,构建的连接质量直接决定了整个房屋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但是一些施工企业对于预制构件的连接施工重视程度不足,同时因为装配式施工才刚刚应用不久,在经验方面有些不足,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这不但会对建筑本身造成质量隐患,也会导致质量成本因此而增加。当前对于装配式建筑还必须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

3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问题的解决对策

3.1优化结构设计工作

建筑房屋的结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的质量,所以要想真正解决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问题,必须要针对设计工作展开持续优化。对于工程设计人员来说,务必要对装配式建筑结构的结构设计给予高度重视,同时设计人员必须要对装配式建筑的特点有充分了解,从而能够结合装配式施工来展开设计优化。要保证设计的建筑结构一方面能够充分满足建筑的性能需求,另一方面能够全面发挥装配式建筑的优势,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地规避潜在的结构设计问题[6]。

3.2强化预制构件质量

房屋建筑采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就必须要高度重视预制构件的质量,这也是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基础。建筑工程中需要预制的构建很多,不同构建有不同的生产方法、质量标准,所以在工厂生产预制构件的时候,务必要根据不同的预制构件设置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从而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能够最大程度保证质量。产品出厂前务必要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测,并且对预制构件的运输方法要不断优化和改善,避免出现预制构件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损坏。施工现场在接收预制构件的时候,同样需要严格做好质量检测,另外在安装过程中,务必要严谨认真,避免发生预制构件的质量损坏,确保用于房屋建筑的预制构件均满足相关的质量标准。

3.3合理连接预制构件

质量合格的预制构件还必须要对其实施高质量的连接,才能够完成工程房屋建筑的整体架构,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务必要保证预制构件的连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要严格依据预制构件连接的相关作业程序和步骤展开施工,决不能随意增减施工步骤或内容;同时必须要确保预制构件连接与设计图片相符,避免出现错连接和漏连接。如果施工中为严格依据标准流程和图纸完成构建连接施工,必然会导致建筑的牢固程度受到影响,也无法最大程度地发挥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并且在施工过程中要带着高度责任心小心操作,避免对预制构件造成损坏,破坏了预制构件的完整性和牢固性。

3.4使用先浇筑预制装配技术

当前在使用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采用改良型的先浇筑的施工技术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推广。采用这样的先浇筑预制装配技术,能够达到有效简化操作环节,提升建筑施工效益的目的。要采用这样的先浇筑预制装配技术,需要对相关技术手段实施一定的改良,这样能够为房屋提供更有效的质量保证,从而达到提升建筑稳定性,延长建筑寿命的效果。近年来在建筑设计领域中,基本上已经实现了房屋建筑设计的标准化与一体化,其一体化的主要体现就是房屋围护、房屋主体以及房屋装饰的一体化。采用改良型的先浇筑预制装配式房屋的关键施工为水平后浇带的设置,另外要特别注意连接与搭接锚固等作业内容。采用这种施工技术完成的房屋,能够保证纵向连接配筋结构。

3.5运用BIM技术

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技术,国内一般将其称之为“建筑信息模型”。这是一种建筑设计技术,将该技术引用于装配式建筑中,能够极大地提升施工的效率和管理的精度,从而更好地保证施工的质量。通过BIM技术能够构建设计、加工、装配、施工的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这样一来各个方面、各阶段就能够实现信息的全面共享和系统控制。在设计时能够最大程度地考虑施工的需求,从而实现最右的预制装配式结构设计,最大程度地满足预制柱、预制板等要求,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在生产阶段BIM可以实现机械加工集成管理,确保生产与施工的信息共享,强化生产质量。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各种物联网技术,可以对相关构建实施动态控制。

4小结

综上所述,预制混凝土结构作为一种新型施工技术,当前已经在我国建筑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并且表现出了显著的效果。未来该技术必然还会进一步发展,这对于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斌,胡江海.房屋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造技术创新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0,5(05):147-148.

[2]马雪晴,焦亚军.房屋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造技术探讨[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5(02):20-23.

[3],徐马成.房屋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关键技术分析[J].中国标准化,2019(08):67-68.

[4]万里霜.房屋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0,330(12):25-26.

[5]马世丁.房屋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分析[J].江西建材,2017,000(023):69.

[6]王寅.房屋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关键技术分析[J].四川建材,2020,46,237(05):88-90.

装配式施工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 现状分析 趋势预测

中图分类号:TU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a)-0162-02

装配式建筑又称工业化建筑,是一种新型的建筑体系。较之于传统工业的施工方法,具有“安全环保”“快捷高效”等优点。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引起人们的兴趣,并迅速在世界各地推广开来。但目前我国的装配式建筑仍存在诸多问题,仍需进一步提高建筑化水平,完善相应标准,提高整体建设能力。

1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史

我的装配式建筑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其构件的生产也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开始研究到快速发展到投入使用再到发展停滞等。2014年麦俊明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现状及展望》中指出:20世纪初,北京多部门联合了《关于推进本市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京建发(2010)125号)和《关于产业化住宅项目实施面积奖励等优惠措施的暂行办法》(京建发(2010)141号),并采用2年的时间为试点期和推广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北京万科中粮假日风景B3#、B4#、D1#楼,长阳半岛11-4#、11-5#、11-6#就是初步成果。尽管目前PC住宅的建造不会带来太大的利润,但综合来看,装配式建筑确实能够有效地节约能源,提高效率,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长久的利益[1]。

2 装配式建筑现状分析以及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装配式建筑现状分析

2.1.1 国内分析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在国内发展态势良好,成功解决了现场施工效率低下、成本过高、环境污染等问题,并且拥有施工成本低、施工速度快、施工受气候影响小等优点。2014年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顾泰昌在《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中提到了首都北京、东北沈阳、上海、合肥等城市发展较好且走在了前列。但同时也提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比如国内的建筑发展体系不完备,装配式建筑的基础性研究不足等[2]。2016年薛明凯在《浅谈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状况》中谈到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方式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但就当前的国内建筑业发展态势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就是国家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使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不能得到有力的扶持;其次是该方式所需的预制构件缺乏规范化;最后,生产预制构件的技术问题也是抑制装配式建筑在国内发展的一个方面[3]。

2.1.2 国外分析

对于国外的装配式建筑发展,2012年王茜在《浅谈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中阐述,英、法、苏联等国首先对装配式建筑做了尝试,其中包括有砌块建筑、大板建筑、盒子结构等,主要工程如下:前苏联是重视预制装配式的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有预制构件厂4 500多家,目前其硅预制构件的总产量占世界第一位;美国在丹佛市曾用砌块建造了一座17层的公寓,该墙体做法是采用了双层粘土实心砖,每层厚8.3 cm,并采用了纵横配筋做法[4]。

2014年顾泰昌也在《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中给出了全面的总结,美国的配件化施工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的,其城市发展部给出了严格的规范标准。法国从1891年开始实施装配式混凝土的构建,并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的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使其效率得到大大提高。而日本则是从1968年提出了装配式住宅的概念,到20世纪末期时已采用了工厂化的生产方式,其体系完全符合了日本的住宅市场需要。新加坡也开发出多层单元化装配式住宅,通过平面布局及重复安装节点实现了较高的装配率[1]。

2.2 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发展遇到瓶颈,就拿我国的技术研究来说就远少于国外,技术研究不完备,且在框架结构、剪力墙住宅及其他房屋类型方面发展均不平衡。2016年赵广军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发展现状分析》中表示,抑制当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因素是预制构件的设计及施工等没有得到完善,现场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5]。2016年吴昊在《装配式建筑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情况》中提到目前国内部分预制构件不能保证在生产、运输及使用的过程中规范操作,从而导致建筑质量的不达标,施工方与管理方不能协调一致,导致问题重重[6]。

3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

装配式建筑根据建筑的需求不断完善建筑需求,充分发挥建筑的功能特点,达到提升施工效率的作用。随着世界建筑工业化的需求,如今的发达国家都把建筑部件工厂化预制和装配化施工作为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则是世界建筑行业的一大重要体现[7]。装配式建筑的推行及应用是建筑行业的一次改革,推动了当今建筑行业的发展与创新。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使得建筑物本身的功能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建筑模式低碳环保,提升建筑的抗震减压效果,其环保节能的高效式生产施工模式符合当今社会所倡导的节能概念,在这种高效的建筑体制下,人们可更加易于接受这种新型的装配式建筑模式[8]。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参与、产业化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3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6号)要求,有关单位研究编制了《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明确了相关规定,即申请评价的工程项目应符合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制作、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的工业化建筑基本特征,明确了参评项目的预制率不应低于20%、装配率不应低于50%的基本要求[9]。所以,我国装配式建筑正逐步向标准化发展。目前,中国的建筑领域不断引进国际上通用的建筑施工技能,但是要想创造出更好的效果,就必须要在造价控价方面、技术体系方面、模式管理方面进行突破改进,只有整个领域的整体改动,才能使创新效果更明显、更准确。综上所述,装配式建筑是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10]。

4 结语

笔者认为受传统住宅建造模式和传统的手工生产模式、现场施工模式的限制,效率不高、功能单一、布局不合理等缺点是当今建筑行业的共性。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革当今固有的建筑装修模式,立足于技术创新,建立新型住宅建造模式――装配式建筑建造,并加大该模式建造的技术研究力度,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完善相关的检测标准,对预制构件的生产企业进行合理布局,让生产更安全、质量更可靠。

参考文献

[1] 麦俊明,杨豹.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现状及展望[J].广东建材,2014,30(1):72-73.

[2] 顾泰昌.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4(8):48-51.

[3] 薛明凯.浅谈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状况[D].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2016.

[4] 王茜,毛晓峰.浅谈装配式建筑的发展[J].科技信息,2012(21):354.

[5] 赵广军.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发展现状分析[J].工程质量,2016,34(7):16-18.

[6] 吴昊.装配式建筑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情况[J].江西建材.建筑与规划设计,2016(10):45.

[7] 马军庆.装配式建筑综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8):271.

[8] 张静怡.建国以来北京市PC装配式住宅建筑设计[D].北京建筑大学,2016.

[9] 李治,任艺璇,戴倩东.浅析国家推广装配式建筑的问题和前景[J].中国住宅设施,2016(2):19-21.

装配式施工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装配式住宅;安全风险

管理建筑装配式住宅是在施工现场将预制的构配件组合、装配而成的一种建筑结构。建造速度快;施工过程不受气候的制约;大幅降低人力成本;显著提高建筑整体质量是其突出的特点。但建筑装配式住宅施工也面临诸多安全隐患,怎样强化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有效降低施工安全风险,这是相关单位务必要认真思考并深入探究的课题。

一、建筑装配式住宅施工安全隐患

和一般的住宅建筑相比,装配式住宅具备自身的特殊性,包括高空作业多、以吊装作业为主等,因而导致施工安全隐患较多[1]。现场安装预制混凝土结构是建筑装配式住宅工程施工的核心难点,因为施工现场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加之构件种类繁多,有效管理施工现场,尤其是加强核心技术管理,将对结构总体施工工期及效益产生直接影响。这里以公司一体化模式施工的上海松江区佘山21丘大型居住社区39A项目的1、2号装配式建筑住宅楼作为参考,该项目由公司自主设计、研发、生产和施工,装配率可达到80%以上,但现场安全风险管理难度较大,主要体现在构件安装现场临时支撑风险较大、构件吊装作业风险较大等方面。所以加强安全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二、建筑装配式住宅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原则

(一)事前控制安全风险

在建筑装配式住宅项目施工的安全风险管理中,公司严格遵循兼顾事前、事中以及事后控制的原则。所谓事前控制就是在施工之前要细致分析建筑装配式住宅施工安全的风险因素,针对一些常见安全问题提出相应的方案,保证工程施工安全。如果事前安全风险控制工作做得不充分,一旦施工环节发生安全隐患,将需花费大量物力、人力才能弥补,后果难以估量。

(二)事中控制施工风险

公司对施工风险进行事中控制的重点在于控制施工过程的安全风险。建筑装配式住宅施工是以构配件的运输、堆放、检验以及安装等过程为主线的,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并充分配备起重吊装设备,严格执行各项安全施工规范、规程,以保证建筑装配式住宅结构的施工安全及质量。

(三)事后及时总结经验

事后及时总结经验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施工实践[2]。建筑装配式住宅的发展尚不成熟,很少有可以参考的数据,因而公司在施工中为获得可靠的、稳定的一手资料,专门委派专业人员实时记录施工现场的情况,通过分析施工资料准确掌握施工安全影响因素,从而为确保安全施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为今后开展同类型施工作业提供依据。

三、建筑装配式住宅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一)严格执行施工现场安全措施

公司制定了完善的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管理措施,并致力于将其全部落到实处。主要包括:所有人员进入施工现场都必须带好安全帽,操作人员务必持证上岗,严格遵守行业标准;临时拆除安全设施(洞口保护网、洞口水平防护)时必须取得项目安全负责人的许可,离开操作场所时需要对安全设施进行复位,禁止工人在吊装范围下方穿越;吊装梁板之前在梁、板上提前到位安装安全立杆、安全维护绳,为吊装工人提供佩戴安全带的连接点;吊装前严格检查吊具、钢丝绳、葫芦等起重用品的性能是否完好;吊装构件时,由专业的起重工负责操作、吊装工负责安装;严禁在施工现场吸烟,并配备好消防、灭火设备,按现场实际情况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严禁使用塔吊进行斜吊、斜拉,严禁起吊埋设在地下或地面上凝结的重物,必须全部松动施工现场的混凝土构件或模板之后才能起吊

(二)健全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一是实行安全施工管理机制,即公司努力完善制定岗位安全施工标准,按照国家颁布的安全规程,结合建筑装配式住宅的施工特征及实际情况,编制可行性高的岗位安全施工规程手册,并颁发给各个部门、施工小组。同时,完善各项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如建立安全施工会议制度、安全施工岗位责任制度,尤其是必须在危险源作业点挂牌,明确责任人等。二是增强施工人员防范安全风险的意识,因为施工人员是建设装配式住宅的主体,只有提高他们的安全风险防范意识,才能更有效地杜绝安全事故。如公司针对施工人员开展日常的安全生产教育工作,定期、不定期组织所有施工人员学习分析和处理安全事故的典型案例,促使他们及时树立安全第一的施工作业意识,拒绝违章作业;设置由专人负责的安全电箱标准化管理制度,加强用电安全管理。同时,施工安全风险监管人员也要注意增强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在施工之前务必要检查机械设备维护工作,监督施工;每一天都要认真巡视各个施工作业面,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做好建筑施工临边防护工作

为避免建筑装配式住宅施工环节发生临边坠物风险,公司采用的都是定型化的工具维护,但随着每个施工场地等条件的不同,定型化工具维护还不能全部实施,对脚手架的使用显得相当重要。公司使用脚手架在临边口搭设好护栏,并利用安全网围挡,选用颜色醒目的油漆涂刷,让施工人员清楚看到[3]。在基坑工程施工中,也可选用脚手架搭设临边围护结构,并使其至少能防1000kN的外冲击力;该围护结构可选用黄黑双色油漆涂刷。对于工具化的围护栏杆,其底部可选择混凝土浇筑挡土墙,并把围护栏杆固定到挡土墙上。另外,任何一个登高通道的两侧都必须设置好安全护栏,且搭设时要严格依据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通道可选择有足够宽度的脚手板,将其固定牢靠;楼梯防护则要符合安全防护标准及要求,可选择用脚手管搭设;楼梯坡度务必要符合规定的要求,禁止搭设太过陡峭的上下楼梯

(四)吊装作业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为做好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公司专门成立了安全工作小组,专门针对装配式建筑施工制定适用的安全管理流程、规章制度,保证安全施工。同时,针对吊装作业配备了几名专职安全员,完全依据安全管理制度开展吊装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重点监控施工重点区域、难点区域,发现问题务必第一时间上报。且在设置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吊点时,施工方要积极参与讨论,完成设计图之后依托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落实施工模拟仿真工作,同时优化预制混凝土构件吊点方案,向预制混凝土构件制作工厂反馈结果,确保工厂一次性到位生产吊点预埋件,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吊运。针对吊装作业,还要落实现场检查工作,该工作的内容要和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管理保持同步,重点检查落实安全风险管理措施的情况以及现场施工人员配备装备的情况,检查防火设备、安全警示标志等情况。最后还有超载吊运问题,应借助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布置施工平面图,依据预制混凝土构件的重量合理确定塔吊的型号,严禁在施工期间超载吊运预制混凝土构件、其他施工材料,保证塔吊设置与设计、施工要求等相符。

四、结束语

建筑装配式住宅施工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作,其中涉及诸多吊装工序,施工安全隐患有所增大。鉴于此,公司在施工环节中严格遵循安全风险管理原则,采取合理的、行之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措施,杜绝了安全事故发生,有效保证了装配式建筑住宅楼项目施工作业的有序安全进行,同时保证了装配式住宅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迪.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安全施工管理[J].建筑施工,2016(07):991-992.

[2]杨闯,刘香.我国装配式住宅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J].建筑技术,2016(04):301-304.

[3]刘帅,刘小奇.BIM在装配式住宅设计-施工过程中风险管理实践应用[J].辽宁经济,2015(10):61-63.

装配式施工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物 优点 设计原则应用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通过这些年的应用实践,装配式建筑物在浓江农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浓江农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配套建筑物的总数为1046 座,其中装配式建筑物170 座,装配式建筑物占16.6 %。小型农田水利配套建筑物工程规模虽小,但因其点多、面广、战线长、量大,而且造价和质量直接关系着群众利益和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因此,在农场水利建设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型农田水利配套建筑物工程多采用现浇混凝土与浆砌石混凝土结构,由于施工时间短与施工任务重的矛盾,以及受其他因素的限制,工程质量往往难以保证。为顺利完成农田水利配套工程设计施工规范化,浓江农场自1999年开始,进行了装配式建筑物的研究和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到2006年底,这七年来浓江农场装配式建筑物普及率占全场配套建筑物的50%。装配式建筑物的推广应用,已经成为浓江农场水利工程建设的一大特色。实践证明,装配式建筑物施工、管理、使用维护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点,值得大力推广。结合对装配式建筑物研究和应用,谈点体会:

一、装配式建筑物的优越性

1、自重轻,结构精巧,工程造价低。特别适合东北低温、寒冷地区。在安装时所需劳动力也较少,一般需4-6人。集中预制还可减少由于工地分散而造成的原材料损耗,且便于利用零星物品加工构件。因此可以降低工程造价。便于施工、缩短工期。同尺寸的装配式涵洞与浆砌石涵洞相比能降低40%造价左右 。

2、装配式建筑物的尺寸、重量和形式均可根据当地条件进行选择设计。构件外形简单、重量较轻,便于人工安装,且安装简便,工期较砌石工程短。

3、保证工程质量。由于集中预制,对混凝土配合比、砂石料的级配和冲洗、钢筋的数量等都好控制。在预制中,单个构件的模板、钢筋及混凝土浇筑等工艺过程都较现场浇筑施工方便,故可使单个构件的质量提高,因而,可以提高整个工程的质量。

4、使用性能和整体性能好。装配式建筑物主要构件均为钢筋混凝土,联接时采用刚柔结合的原则。因此整个构件对物体的热胀冷缩适应能力强,冬季抗冻胀能力较砌石工程大有提高,可以增加使用寿命。

5、便于维修装配式建筑物。装配式建筑物由许多预制件装配而成的,哪一部分构件损坏就换哪个构件。

6、节约材料。装配式建筑物所需材料除钢筋外,砂、石料及水泥的用量都较砌石工程的少。

二、装配式建筑物的设计原则

在装配式建筑物设计中,结合农场具体情况,充分考虑建筑物冻胀破坏问题,并从建筑物美观、结实、耐用、强度稳定、水利条件及应用方式等方面综合考虑其设计。

1、造型要合理 。根据施工条件,地基土壤情况及运行要求。选择合理的上、下部结构形式,在选择结构时,还必须注意力求组合构件数量少,接头紧密牢靠,适当地注意外形美观。

2、构件要力求标准化、定型化、外形力求简单,以便于预制。

3、尽量减轻重量 为了便于运输和安装,在施工的可能条件下,尽量减小构件断面尺寸。

4、荷载标准及强度设计 。在设计上,考虑建筑物的设计标准应符合经济发展,保证道路长期正常运行。

5、校核施工运输,搬移和安装的强度 。设计要依据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搬移、运输及吊装情况,对构件进行强度校核,按校核结果布置必要数量的钢筋。

6、正确估计施工预制和安装的误差 。设计中应根据施工预制及安装的工艺水平,在构件的接头设计中留有恰当的接缝尺寸,既保证接头紧密,也避免给施工造成困难。

7、钢模设计 。模具的设计制作是装配式建筑物研制的主要环节,为防止模板变形,采用钢制模板,模具制作严格控制尺寸,有效地防止了模具变形。

8、建筑物回填土设计中,如有通车要求必须回填压实厚度超过60厘米,以防破坏涵管。

9、设计范围主要以支、斗、农级沟渠配套工程为主。

三、浓江农场推广应用的装配式建筑物

1、装配式涵洞。 是由挡土墙、涵管、拉筋等组成,长短根据过路情况增加涵管即可。接头处采用水泥砂浆填缝。

2、装配式涵闸 。主要以沟道配套为主,由启闭机、涵管、挡土墙、闸门槽等构件组成。

3、钢制装配式涵闸。是由钢制挡土墙、钢制涵管、闸门、启闭机等构件组成。可根据过路路面宽度的要求增加涵管节数。

4、装配式一字闸。是由混凝土基础、闸门槽、闸门及启闭机等部件组成。

四、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物注意事项

装配式建筑物制作、安装、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技术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在推广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1、装配式建筑物布局必须合理。应根据规划区建筑物的要求,要因地制宜地选用与其相适应的建筑物,当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变更设计,并相应修正工程量,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建筑物破坏。

2、钢筋按设计要求配置。浇筑时要边捣边加料,保证各部位密实,无蜂窝麻面,使预制出的构件强度达到设计标准,表面光洁平滑美观。

装配式施工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安全隐患

1引言

对于建筑施工来说,安全事故影响经济损失数额庞大,不仅会消耗大量资源,还会影响建筑业的未来盈利和发展,由此施工安全管理和监督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近几年,我国在推行装配式建筑施工方面投入了一定的技术、人力和资金,并陆续出台了大量关于装配式建筑方面的规范,但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面却缺乏成熟的理论支持,严重影响了装配式建筑的市场发展。因此,有必要加强和重视装配式施工安全管理的研究,引导装配式建筑的健康积极发展。

2装配式建筑施工特点

与传统现浇浇筑相比,装配式建筑的节能降耗水平如表1所示。(1)施工人员数量少。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地点为工厂,施工现场吊装机械化程度较高,能够大量减少施工人员数量,更便于管理,降低发生安全事故可能;(2)建筑外立面工作量少。装配式建筑一般使用PC混凝土预制外墙构件,无需进行砌体抹灰,工厂生产构件时已经完成涂刷、保温层、门窗安装等外立面工作,施工安全更有保证;(3)垂直运输机械标准高需求大。预制构件单件质量大且预制构件数量多,选用的垂直运输机械性能要有保证,选择起重机的主要依据是构件的重量和安装高度;(4)施工现场堆放构件量大。工程所需预制构件量大件多,现场堆放地点需经过仔细认真规划,保证堆放的安全性,不影响正常施工材料的运输;(5)施工中预制构件连接固定精度要求高。严格保证构件连接的施工工艺,外墙构件临时支撑设备(即斜向支撑钢管、三角定位件)的质量及使用方法需有指导说明,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对每个连接处都要进行细致的检查。

3装配式建筑施工隐患分析

3.1预制构件吊装

①连接部位失效。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用塔吊将预制构件进行吊装,这一过程中塔吊的吊钩与钢筋直连,或与起吊点连接。实际施工过程中,预埋钢筋长度不足和构件脱钩对作业人员构成安全威胁;②吊装设备问题。塔吊出现问题会导致预制构件长期滞空,从而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3.2预制构件现场存放

材料堆放是装配式建筑施工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其涉及到材料运输、塔吊旋转直径、堆放地固定等问题,要尽量避免构件在现场的二次转运。预制构件的存放区要尽量保证场地平整、排水通畅,且地基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3.3构件间碰撞

由于传统的2D平面图不够直观,技术人员无法根据2D平面图来判断构件间的碰撞。预制装配结构对节点的要求较高,若预制构件的连接发生极小位移,可能会导致其他预制构件无法准确定位,影响施工进度;预制构件若采用吊装运输,可能会导致构件开裂、吊点破坏,若构件发生碰撞会引发安全事故,如遭遇扰动等导致墙板倾覆造成人体挤压伤害。

3.4吊装作业的机械设备

吊装作业中机械设备是必备不可少的,机械设备的性能直接关系到装配式施工的质量,比如起重机选择不当,会对吊装安全产生影响,若起重机能力小于要吊装的构件,则会造成构件滑落,进而造成伤人、碰撞的现象。

4装配式建筑危险源辨识的范围和方法

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范围,可依据目前的国家标准、执行规范、设备使用要求及典型的事故,结合项目施工现场的情况、特点以及施工工艺、方法而辨识。应在正常工作状态、异常及紧急状态分别考察,具体为施工现场可能会影响的全部人员、活动和场所。(1)现场观察询问。对装配式建筑施工的项目作业环境仔细观察,与熟悉项目现场的员工进行沟通,能够大概识别出项目中各种有隐患的危险源;(2)查获资料及外部信息。查阅施工企业的事故、职业病记录,从相似项目、文件资料、专家问询等得到危险源的存在信息;(3)工作任务分析。对组织成员工作内容相关的伤害进行分析,能够辨识存在的危险源;(4)安全检查表。检查前先编制安全检查表,按表对项目施工现场的各个问题进行核对,可辨识能导致事故的危险;(5)事故树分析(ETA)。从初始原因起分析每一步骤发展过程结果,对项目所有工序进行分析,辨识出危险源;(6)故障树分享(FTA)。以能够发送或己发送事故后果为依据,分析引发事故的人、事、物、环境,识别出导致事故的危险源。

5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5.1加强BIM技术的应用

(1)吊装安全。Tekla软件是一个先进的钢结构设计软件。使用Tekla的吊装模拟插件,可以根据工况实现在Tekla选择特定的起重机模型,并对吊车进行控制,可以在Tekla中模拟预制构件的吊装过程,从而避免连接部位失效和吊装设备问题,防止塔吊不正当使用造成的安全隐患;(2)现场存放安全。通过BIM建立整个场地模型,根据模型来进行分析施工计划与现场施工信息。将预制构件运输到现场后同运输架一起堆置在塔吊的工作范围内,根据施工横道图和计划节点,对预制构件、建材等使用情况盘点,用来统计材料实际用量与计划用量的差别,有效保证施工各环节顺利进行,避免由于现场堆放不合理导造成的安全隐患;(3)碰撞检测。使用REVIT导入图纸建立三维模型后,在各个预制构件之间模拟安装(见图1),通过云对各种建筑进行静态分析。BIM技术的可视化优点,可以放大展示施工各节点,并结合结构分析软件,能够简便计算出模型在流程早期的不同变体,并参考分析结果为设计决策阶段提供帮助,达到了优化施工方案、减少后期安全隐患的目的。

5.2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施工单位应结合项目实际制定具体的安全管理责任制,以调动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将安全管理责任制全面落实到项目施工中,合理处理施工安全事故,并不断总结施工经验教训,依据实际的施工环境,提高安全制度的合理性,确保整个施工过程能够有制度可依。另外,在安全施工中应提高各部门协调合作的凝聚力,使得各部门能够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各项管理制度彻底落实到实际中。

5.3综合措施的落实

(1)施工单位及分包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其资质等级进行相匹配的建筑施工活动,具备国家规定的专业技术人员、注册资本等条件,装配式建筑施工经验丰富的分包商,能够较好的控制施工过程,保证施工安全。所有参与施工过程的从业人员也应该具备一定的资质,并定期进行技术考核,进一步保证工程质量;(2)在施工过程中也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测,加强维护与日常保养,由专人管理并建立相应的资料档案,着重对垂直运输设备进行检查,提高检查养护频率,降低因机械设备导致的安全事故的发生;(3)根据施工安全检查计划,安全领导小组及安全员对施工设备、人员及现场定期进行安全检查,运用安全检查表发检查安全技术交底以及操作规章的执行程度及状况,衡量己检查出问题是否需要整改,消除不安全因素,达到防止事故和控制安全生产的目的。

6结语

在建筑施工领域,安全永远是重点内容,本文主要对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进行研究,从BIM技术的运用、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等方面,提出了目前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安全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与装配式建筑的系统原理相符合。另外,应注意BIM技术的运用,该技术能够从项目整体和独立的角度对预制构件施工中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全面考虑,在对施工前期规划进行连续调整的同时,保障了施工安全。

参考文献

[1]陈伟,付杰,熊付刚,等.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灰色聚类测评模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26(11):70~75.

[2]李颖,李峰,邹宇,等.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安全和质量评估[J].建筑技术,2016,47(4):305~309.

[3]黄桂林,胡明路.基于可拓学理论的装配式住宅施工过程安全风险评价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7,43(2):33~38.

装配式施工总结范文第10篇

相较传统建筑,装配式建筑有着突出优势。(1)保证工程质量。传统的现场施工受限于工人素质参差不齐,质量事故时有发生。而装配式建筑构件在预制工厂生产,生产过程中可对温度、湿度等条件进行控制,构件的质量更容易得到保证。(2)降低安全隐患。传统施工大部分是在露天作业、高空作业,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装配式建筑的构件运输到现场后,由专业安装队伍严格遵循流程进行装配,大大提高了工程质量并降低了安全隐患。(3)提高生产效率。装配式建筑的构件由预制工厂批量采用钢模生产,减少脚手架和模板数量,因此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尤其是生产形式较复杂的构件时,优势更为明显;同时省掉了相应的施工流程,大大提高了时间利用率。(4)降低人力成本。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劳动力不足、技术人员缺乏、工人整体年龄偏大、成本攀升,导致传统施工方式难以为继。装配式建筑由于采用预制工厂施工,现场装配施工,机械化程度高,减少现场施工及管理人员数量近10倍。节省了可观的人工费,提高了劳动生产率。(5)节能环保,减少污染。装配式建筑循环经济特征显著,由于采用的钢模板可循环使用,节省了大量脚手架和模板作业,节约了木材资源。此外,由于构件在工厂生产,现场湿作业少,大大减少了噪音和烟尘,对环境影响较小。(6)模数化设计,延长建筑寿命。装配式建筑进行建筑设计时,首先对户型进行优选,在选定户型的基础上进行模数化设计和生产。这种设计方式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对大规模标准化建设尤为适合。此外,由于采用灵活的结构形式,住宅内部空间可进一步改造,延长了住宅使用寿命。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标准、规范研究进展

国外全面和系统的研究了预制混凝土结构。在工程设计中,制定了相关的设计规范。如日本的JASS14《混凝土幕墙》和JASS10《预制混凝土工程》,欧洲的《预制混凝土工程标准和应用手册》以及北美的《预制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1]。国内也制定了部分关于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规范[2]:《CL结构设计规程》(2006年)、《预制混凝土外墙挂板》(2008年);《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技术规范》(2009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2010年)、《装配混凝土住宅体系设计规程》(2010年)、《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2011年)。2014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于2014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规程》是在全面总结我国预制混凝土结构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并参考借鉴了外国的先进技术,涵盖了设计、施工、预制构件生产、验收等环节,主要技术指标设置合理,能满足当前工程建设的需要,实施后将结束我国在装配式混凝土领域没有国家标准遵循的局面,在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家部委正在起草的文件还包括《建筑产业化标准体系》、《“十三五”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指导意见》等。与此同时,另一个重要的国家行业标准《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正处于草案阶段,正向多方征求意见。同时,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在研究完善建筑产业化的建设标准体系和实施机制。标准体系针对现有的标准进行梳理;实施机制致力于研究传统设计和工业化设计的差异、图纸表达和审批制度的变化以及设计工作转移到施工现场后的转变。综上可知,我国装配式建筑正逐步向标准化建设发展。

2.2国内外研究现状

上世纪90年代美国联合日本开展了PRESSS(PrecastSeismicStructuralSystem)[3]项目的研究。PRESSS项目对预制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目的是建立计算模型,为相关规范的制定提供依据,研究、开发预制混凝土结构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概念,为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提供系统科学的设计方案,以满足不同地震设防区的要求。2003年,欧洲ELSA实验室开展了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拟动力试验研究。ELSA实验室对单跨双榀、双跨双榀及不同楼板铺设方向的预制框架结构进行了拟动力试验研究。梁柱节点采用螺栓连接节点,部分节点的梁柱间放有橡胶垫。动力试验显示:预制框架结构的抗震能力与现浇结构相当;橡胶垫缓冲作用强,有利于节点保持完整。2004年,同济大学对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拟动力试验研究[4]。2005年,同济大学课题组对三跨三层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1/5缩尺模型进行振动台试验研究。东南大学对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榫式接头进行了试验[5]。天津大学对足尺节点试件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和分析[6]。清华大学的钱稼茹等对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试件进行了拟静力试验[7]。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对新型生态复合墙结构体系进行了开发研究[8]。上海大学参与成立了城建集团预制装配式建筑研发中心。上海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积极开展了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研究。

3国内应用情况

上海城建集团于2011年成立了预制装配式建筑研发中心。城建集团以高预制率的”框剪结构”及”剪力墙结构”为主,拥有“预制装配住宅设计与建造技术体系”、“全生命周期虚拟仿真建造与信息化管理体系”和“预制装配式住宅检测及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三大核心技术体系。城建集团建立国内首个“装配式建筑标准化部件库”。城建集团实行BlM信息化集成管理,已实现了利用RFID芯片,以PC构件为主线的预制装配式建筑BIM应用构架的建设工作,并在构件生产制造环节进行了全面的应用实施。目前企业已制定的标准有:《上海城建PC工程技术体系手册》(设计篇、构件制造篇、施工篇)、上海市《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体系施工、质量验收规程》、上海市《预制装配式保障房标准户型》。中南NPC成立了部级“可装配式关键部品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生产基地,NPC技术(全预制装配楼宇技术)是一种新型混凝土结构预制装配技术。该技术用于解决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上下层竖向预制构件之间的钢筋连接。即将颁布实施的JGJ1-2014《国家行业标准》将之定义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筋浆锚连接技术。在已完工程中经院士专家鉴定测算,整体预制装配率达到90%以上,每平方米木模板使用量减少87%,耗水量减少63%,垃圾产生量减少91%并避免了传统施工产生的噪音,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以“住宅工业”行业类别核准成立的新型住宅制造企业,是我国唯一一家综合性的“住宅整体解决方案”制造商。远大住工PC(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全生命周期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具有节水、节能、节时、节材、节地、环保的五节一环保特点。2012年推出第五代集成住宅(BH5),先进的第五代集成建筑体系,运用当今世界最前沿的PC(预制混凝土构件)、应用开放的BIM技术平台,建立健全并丰富和发展了工业化研发体系、设计体系、制造体系、施工体系、材料体系与产品体系,具有质量可控、成本可控、进度可控等多项技术优势。

4未来发展和重点研究方向

4.1基于BIM的一体化项目实施(IPD)应用研究

2007年,加州委员会和美国建筑师学会联合的IPD(IntegratedProjectDelivery———一体化项目实施)指南,对IPD进行了定义:通过协作平台,对体系、人力、实践和企业结构进行整合,充分利用所有参与方的见解和才能,通过设计、建造以及运营各阶段的共同努力,使建设项目达到最大效益,减少不必要的浪费。IPD模式贯穿项目建设的全部阶段,包括规划设计阶段和施工建造阶段,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设计院等各方高度协调合作,保证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IPD模式适用于大规模项目,有利于项目成本的节约。因此,尽管当前建设项目的交付模式种类繁多,IPD却已经在行业内得到大力推广。当前国外实践IPD与BIM协同管理的项目越来越多。利用BIM软件建立的建筑模型可视性强,交互性高,数字化程度高,同时具备开放的数据标准,有利于信息及数据的共享。在IPD模式下的项目,BIM的应用主要集中于设计协同、可视化、估价、施工重难点模拟、碰撞检测、设备管理、场地分析等方面[9]。目前由于受国内建筑发展模式的制约,建筑业在IPD模式下缺乏相关法律体系及合同范本,应用环境也还处于培养期,BIM技术全面推广还有待政府和企业的努力。

4.2预制构件的模数化及标准化研究

模数化及标准化研究包含两个方向:第一要对全产业链资源进行整合,全产业内推行模数协调;第二要实现统一价值导向,建立技术标准。住宅模数协调准则是建设者、施工方、设计者在装配式建筑的建设中共同遵循的统一准则,是建筑标准化的依据,因此要大力推行住宅模数协调准则研究,要加强构配件尺寸与建筑的配合、协调、定位。目前我国已制定GBT50100-2001《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同时要进一步加强部品模数与建筑协调体系的完善,加强预制构件尺寸统一协调,开展构件通用性及接口技术研究。目前,装配式建筑标准化研究已有了重要进展,中国第一个“装配式建筑标准化部件库”已由上海城建集团初步完成建设。第一批标准化预制构件数据库共90余个,目前已应用于万科、保利等项目。为全面覆盖市场现有房屋类型,今后应加强标准化部件多样化组合的研究。

4.3装配式建筑抗震性能研究

与传统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抗震研究的研究仍较少。目前国内装配式建筑抗震研究的重点在节点,装配式建筑节点的抗震性能与现浇节点存在差异,其力学特性对建筑整体抗震性能影响较大,因此对装配式建筑节点抗震性能仍需进一步研究。同时,要加强各类型装配式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研究,应及时依据最新且成熟的装配式建筑抗震性能研究成果,对现有预制混凝土结构体系的设计规范及设计条文应及时更新。

5结语

装配式建筑有许多传统建筑无法比拟的优点,但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的成本仍高于传统住宅的成本;设计存在局限性,缺乏结构体系优化研究;施工技术研发水平落后,复杂构件的安装很难满足精度要求。受限于这些因素,装配式建筑在我国仍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及推广。为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国家必须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国家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定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进行指导并做好制度保证;应进一步推动行业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装配式建筑各类结构体系规范。各科研机构应加强建筑设计及施工技术的开发研究,对装配式建筑的力学性能进行深入研究,加强体系优化研究,制定适合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工法;针对装配式建筑特点,应结合BIM等最新技术利用工业化管理的方式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推动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发展。

上一篇:施工锻炼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智能化施工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