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9:14:17

知识教学论文

知识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第二,教学方法也要改革与创新。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课堂中,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而不是演奏技巧的简单重复。其实,在我国古代《礼记•学记》中,就有关于教育方法的论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谓以思,可谓善喻也”。即是说教学不能一味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发现为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禁锢学生的思想,不能让学生的思维收到束缚。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传统的钢琴教学必须注重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并把它看作是钢琴教学的重中之重,虽然学生的基本功的训练十分重要,没有很好地掌握基本功就不能弹奏出美妙的音符,但是由于基本功的训练十分单一和枯燥,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让那个学生发挥出他的潜力,容易让学生在学习中失去兴趣,钢琴学习时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最终会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在钢琴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作曲家的经历、乐曲创作的背景等,这样才能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四,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钢琴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现有的学习技术和艺术风格,对学生对乐曲的不同感悟和理解也要积极地引导和保护。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填鸭模式,要通过情感的交流与对话里实现知识的传授,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钢琴。

第五,注重学生人文知识的培养。当前的艺术生,只注重专业课的学习,重视钢琴演奏技能的学习,但却忽略了文化课的学习,钢琴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曲目所涉及到的,相关的人文知识,积极帮助和尽到学生尽量多地接触和学习人文知识。也可以通过文化讲座、历史讲坛等来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六,教学形式多样化。传统的钢琴教学多采用“一对一”形式,这种教学形式过分注重学生技能技巧的练习,忽略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钢琴教学的需要。因此钢琴课堂教学要建立一种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演奏与实践相结合、教与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程度、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只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钢琴教育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不足,这种不足制约着钢琴教育的发展,当然这也为钢琴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把握机遇,做好钢琴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较高的音乐人才。

知识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1.基于网络的教学反思研究,促进教师教学实践内隐知识的发展

基于网络的教学反思研究,促进教师教学实践内隐知识的发展模式是教师充分合理地利用网络,以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反思研究对象,对自己的教学信念、教学模式、教学行为,以及通过对蕴含在教学实践中的内在理论、教学信念及教学决策进行分析,并以此开展系统的、有目的、批判性的教学反思,然后将其内化,生成教学实践内隐知识的模式。基于网络的教学反思,需要教师充分掌握并利用现代技术科学地进行。如:撰写教学日志、制作教学DV、反思叙事、制作反思档案袋等,并通过网络与其他教师的反思活动相比较或借鉴学习。然后再通过思考、发现、提炼,掌握基于网络的反思规律,然后将此规律用于指导、解决自己在实际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实现其内化成为自己的专业素养,使之能成为指导自己教学活动的内隐知识。首先,要促使基于网络的反思研究习惯的生成和内隐化,提升教学反思能力。通过积极开展网络叙事研究、撰写反思日志、制作教学DV和制作电子反思档案袋,反思自己在内隐化教学过程中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设计和教学管理等各种活动,再对反思的内容、过程进行思考和提炼,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行动方案和思想变化过程写入自己的博客、BBS或微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内隐化自己教学能力。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构建教师网络交流反思平台,然后通过这个平台经常浏览其他教师的教育叙事、教学视频、教师电子档案袋或其他形式来开展自我反思,自我培训。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主要是通过学历进修、访学、聆听专家的讲座或同行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等。但学历进修、访学、聆听专家的讲座对普通教师机会太少。而且,普通的培训主要是理论知识或教学实践过程的描述即显性知识的传授,教师往往只能机械地去理解却很难掌握所讲授的理论知识的精髓,这种通过观察、聆听的有关教学经验与知识都是外显知识,而不是内隐知识。基于网络的教学行动反思研究不仅可以使教师能随时聆听到专家的讲座、其他的相关课程,而且可以不限时地学习,使他们可以深入理解专家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再结合自己以往的实践活动加以对比、验证、发展。通过反思专家的讲座或课程,把握他们的学习感悟、教学经验、研究成果、成长过程,逐步领悟他们教学过程中所隐喻的内隐知识,然后再将这些专家的知识内化为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内隐知识。最后,要逐步扩大基于网络的反思量,提高内隐化能力,增强记忆和领悟能力。

2.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探索养成教学实践知识的内隐化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探索养成教学实践知识的内隐化,已成为一种新的教师专业成长模式。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把分散的、难以结构化的、零散的海量教学实践知识、经验、反思日志和教学叙事等信息进行阅读、筛选、归类、整理、修改、总结,然后再有效地、系统地学习研究,最终达到理解和掌握,实现知识的再创造,使之内化成为自己的教学内隐知识。基于网络的教师自主学习包括:

(1)应以个体或合作学习方式经常浏览大型读书网站、精品课程网站,与其他教师一起交流探讨所阅读书籍的心得、看法、观点。这种学习方式操作方便,充满乐趣,在学习过程中,自身的教学实践知识和理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转变,并促使自己不断反思教学实践活动,从而逐渐促进自己知识的内隐化。

(2)通过对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关资料的收集、学习和整理,再与他人共同学习研讨,对照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以及教案或者课件都进行更深入的总结、反思和内化,将别人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3)利用网络构建自己的学习知识库或“学习空间”“、资料空间”和“模拟实践空间”等。将网络上收集到的资料或其他地方获得的书籍、杂志电子稿放入其中,通过对个人学习知识库的管理和维护,可以将各种信息资源收集在一起并在需要的时候将其快速提取,以实现在线学习。教师还可以将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体会或教学视频、反思日记、工作日志放到博客上或者利用QQ论坛和QQ群,在网上进行即时在线教研和研讨互动。在博客、微博上或者QQ论坛上,在线老师可以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其他教师研讨,通过相互交流,解决彼此的问题,丰富自己的学识,内化经验。在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促使教学实践能力和知识内隐化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生成自主学习的自觉。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但要善于交流与沟通,加强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其次,树立信心,明确学习目标。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必须树立和巩固学习目标,循序渐进,正确地评价和认识自己,抵制各种诱惑。最后,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构建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培养和完善教学实践内隐知识

教师专业发展不但是个人的一种专业成长历程,而且也是合作发展的过程。团体的合作可以使教师的专业发展事半功倍,缩短成才周期。教师教学实践内隐知识的发展同样需要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学习、总结和反思才能在专业自我发展过程中互通有无,快速高效地发展。每一位教师都由于个人经历、能力、学识、学历和视野等原因,在提高教学实践内隐知识时往往受其制约,难以得到充分、协调、快速的发展。而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可以支持教师之间互相支持、相互借鉴、共同学习、共同反思、共同提高。因此,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借助各种网络平台,建构基于网络的新老教师的双向互动学习、研讨、发展共同体是教师和谐发展、共同提高的重要模式。通过借助网络发展团体,教师可以共享团体内其他教师的学习研究成果、教育叙事、博客、反思日志、教学视频等,然后通过交流、观摩、学习,理解、掌握其他教师的经验、优点促使自己生成教学实践内隐知识。

第一,构建一个以教研室为基础的基于网络“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通过QQ群和合作教学实践网站,教师可以参与到这种蕴涵丰富的、真实的,合作发展的网络空间,进行教学经验交流、教学实践的探讨,实现彼此之间教学实践知识的传递与分享,使之内化为自己的教学实践内隐知识。

第二,也可以构建不同学校,不同学科或专题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扩大自己的学术视野和教学经验。以基于一个共同发展目标,相互学习交流,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参考和吸纳别人独到的见解,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第三,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的与专家型教师合作发展的学习共同体的可行性。促进以实践性知识分享为目的的专家型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环境,营造一个向专家学习,平等交流的氛围,拓宽知识的传播渠道和共享平台,使在“团体”中能够找到归属感。

第四,构建基于网络“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内隐实践知识养成的共享激励机制。鼓励年轻教师与其他教师之间共享,充分发挥共同体的互帮互学的功能。

第五、构建基于网络的教研活动共同体,如:开展网上“团队备课”、“团队教学研究”和“教改课题论坛”等在活动,突出教师之间的协作研讨能力和探求对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而进行合理化解决的能力,最终促进教学实践内隐实践知识发展的重要手段。构建在线研讨和专题讨论备课平台,老师可以创造一个得天独厚、和谐进取的备课环境,为教师提供一个有助于教学实践能力提升的精神家园。网络能有效地为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探讨学习和交流研讨提供一种即时和非即时的工具。既节省了教师来回奔波的时间又可以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构建网络备课共同体,联系志同道合者共同参与,协商日程安排的内容,精心备课,制作课件,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课件”或“备课内容”到共同体教学网站上。其他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在线研读,参与网上研讨活动,进行编辑修改,增添补充自己教学设想等内容,相互完善。这样的网络集体备课,较传统集体备课,开阔了参与教师的视野,拓展了大家研究的时间与空间、丰富并充实了教学内容。

二、总结

教师经过这种有组织的在线教研活动,可以将日常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与专业成长真正融为一体,做到在研究状态下内化教学实践能力,实现教学实践内隐知识的发展。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意义在于,这样的生存方式可以实现教师个体的生命意义和作为教师职业人的生存价值。教学实践内隐知识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而又不为教师自己所察觉。教学实践内隐知识理论的确立,意味着教师必须持续发展自己的教学实践,只有生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实践内隐知识并有意识地加以利用和改造,他们的教学能力才能发生真正的转变,并从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化成长。丰富而多样化的网络资源与环境为教师教学实践内隐知识的发展提供了可共享的无限资源和发展平台;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充满个性化的、共享学习交流的、社交型的网络虚拟学习、反思、合作学习和教研的良好环境;也为教师搭建了一个自由、开放、心灵相通的网络合作交流平台,使自己可以与其他教师即时、自由、快捷、方便地共享教学实践经验,交流彼此的教学理念、模式、方法,共同反思,以共同体的形式开展集体备课、集体研讨和共同发展,实现教学实践内隐知识的快速、高效发展。

知识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初中物理力学主要包括了力、密度与浮力、压强等知识.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每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应当与现实生活的现象联系起来,这往往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掌握.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穿插一些经典的小故事或者教学案例来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讲“浮力”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下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时候想到了如何在不损坏国王王冠的情况下检测出王冠是不是纯金的.教师在讲这个故事时,可以让学生先猜想阿基米德是用的什么方法,再在课堂上讲解浮力的知识,将其中的原理在知识中呈现.这不仅能够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一定的空间,学生在经历了积极的思考后也会更容易明白阿基米德是怎么做到的.在力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学导入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良好的教学导入,能够为知识教学提供好的氛围,并且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点的领会.

二、注重启发式教学

在力学知识的学习中,知识应用非常重要,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的引导与启发,让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对于一些知识的理解能够更加透彻.有的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模式十分陈旧,往往只是单一地引出知识,然后和学生就相关问题展开剖析,学生的参与非常局限,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学习兴趣也不高.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中应当有所改善的地方,教师要透过启发式教学活跃学生的思维,增进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例如,在讲“压强”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我们在雪地中行走的时候很容易陷入雪中,但是很宽的滑雪板在雪地上为什么可以自由滑行而不会陷进雪中呢?还有,我们可以实验一下,用自己的大拇指和中指夹住圆珠笔的两端,细细感受一下,两个手指的感受其实是不相同的,这是为什么呢?这两个问题,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猜想,就会考虑到受力面积,从而将课堂教学的重心引入压强的学习中.这种透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是物理教学中很值得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这不仅能够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地位,也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重视力学演示实验

在力学知识的学习中,实验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注重演示实验的呈现,这将会为知识教学提供辅助.力学知识如果单纯地以口头讲述的形式进行阐述,学生不仅在理解上十分浅显,对于重点的领会也会较为缺乏.实验教学能够弥补这种缺陷.透过实验过程,不仅能够直观地将一些物理学现象呈现给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也有促进作用.例如,在讲“浮力”时,教师可以设计这一个实验:把一块橡皮泥丢入水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怎样才能让橡皮不下沉.学生都会积极地思考和动手,有些学生会把橡皮泥放在木板上,有的学生会把橡皮泥捏成片状或者豌豆状让它不下沉.学生在动手的时候,其实就是把浮力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运用,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效果.此外,对于一些不方便在课堂上进行的实验,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来实现实验的演示.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需要做一个托里拆利实验,其中需要运用到水银,但是水银是有毒的,无法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整个实验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大气压强的值是如何得到的.力学部分知识的实验教学,不仅是力学知识教学的重要组成,也能够深化学生对于很多核心知识点的理解与认知,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四、结语

总之,想要深化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的教学,教师要从教学导入着手,要借助多样化的导入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当注重对于学生的引导与启发,要透过启发式教学来深化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认知.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力学演示实验的呈现,这将会为知识教学提供辅助.力学知识是物理学的基础所在,夯实学生的力学基础,能够为今后的知识教学提供有力铺垫.

知识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课程;知识系统;综合实践;感受体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并且取消了在原来语文教学大纲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基础知识”这一专门条目。这在语文教育界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如何看待语文知识问题?要不要廓清语文知识的范围、层次,让师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语文知识如何进行教学?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知识教学。

一、语文知识教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一)语文知识系统本身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的语文教材都是文选型教材,没有形成完整的教材价值体系,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教材价值。呈现在师生面前的教材实际上只是“素材型”的教学用书,而不是具有明确价值体系的语文教材。一篇选文的教学不仅包括文章内容、文体知识、相关语文知识等教学内容,还要进行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听说训练,还要渗透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语文课程体系不是学科性的,整个教学不是引导学生对某个学科对象的认识,所以语文课程不可能像数学、物理等课程那样直接依靠本学科的知识系统来支撑,通常采取的是文选式的安排。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一个相对应的成熟的学科基础之上的,与之相对应的学科为本学科课程的理论建构提供了系统、准确、明晰的基本结构。现在的语文课程主要是偏重于从文献的角度研究语言文字,我们也确实拿不出一套真正为中学语文教学所学的语文系统知识。”[1]

语文是基础学科的基础,任何学科都要凭借语文来学习。因此,学习语文就必须把与语文有关联的其他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一起扯进来,不分彼此,这使得语文教学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就是如何从广义文化活动及其作品中分剥出自己的教学内容。“没有哪一门课程能够在现代教学体系中作为一门课程而存在,却又能离开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展开它的教学过程。”[1]

(二)混淆语言自身规律与语文学习规律的界限

我国针对语文学习的语言学系统研究开始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然而以后语言学所走的道路,尤其是建国以后却越来越往纯学科的方向发展,以至于进入教学的不是针对语文能力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而是简单地把学科性的知识转移到了语文教学中。这种简单地把语言自身规律等同于语言学习的规律,造成了语文知识在教学中的尴尬局面,人们普遍觉得现有的语文知识没有用。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一种以研究语文取代学习语文的倾向。它重理解,轻分析;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自悟自得。不错,从理性上掌握语文规律可以增强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自觉性,但如果没有大量语言材料的积累和反复的语文实践活动,要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是不可能的。

张志公先生说:语法研究的实用意义表现在对人们语言实践的指导上,就是说,语法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正确地使用语言,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切切实实地在训练中学会操纵和使用语文工具,也就是着眼于掌握字、词、句和篇章的运用能力,不容许离开这种训练去空讲大道理,空讲理论知识。周祖谟先生也说:科学研究的成果对于教学应当有极大的实践意义,可是一般只讲语法,只是搬弄术语,没有从使用语言的人思想感情方面着眼是不够的。[2]199

(三)对语文知识概念进行分解性的操作

现有的一些语文知识不能说完全不能在语文教学中起作用,问题在于如何运用它。由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构成涉及一定的文字学、语法学、文章学、文学、文艺学理论,容易把它教成理论课和知识课,为讲知识而讲知识,以致教学过程出现死记硬背概念术语的现象。这种理论脱离实践的单纯知识教学无益于语文能力的训练与养成。

受西方工具理性、分析科学的影响,语文教学以文本为中心,机械地按字词句段语修逻文等理论知识系列进行组装拆解,并把这些知识当作语文教学目标的唯一着眼点,导致语文教育价值定位的片面化和教学操作上的异化现象。语文教学绝不能无视言语作品鲜活的生命力,把一篇篇充满活力的课文用异常冷静的、合乎“科学”的手段一一分解,以理性知识取代直观感受,以训练代替体验。如果这样,语文整体的美以及内外和谐的诗意将荡然无存,活生生的语文也就成了解剖台上的“器官”,有趣的教学就会变成一种无味的操作行为。任何试图通过某个部分的学习或训练来达到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只能是以学生发展的不平衡为代价。语文教学是一个整体,语文知识系统是由许多组成部分构成的。一个个彼此分离、孤立的知识单元难以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识,难以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缺乏整体的教学不可能求得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唯有相关的整体教学才能使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

二、语文教学离不开语文知识教学

(一)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需要一定的科学化手段

语文能力固然有可能在大量的积累和实践中以语感的方式发展起来,但这种内隐式的学习无疑是在黑暗中摸索。内隐式学习本身速度较慢,需要经过反复多次的尝试才能成功。早在一百多年前,《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先生就痛感“蒙子入塾”“终日伊吾”“只是循其当然而不求其所以然”“及稍长,则为之师者”只能“就书衍说”,如果涉及到一些语言文字的规律性现象,不仅塾师“昧然”,连“一二经师”也只能说“此在神而明之矣,未可以言传也”,因而以“十余年力索之功”完成《文通》一书,希望“而后啻蒙入塾能循是而学文焉,其成就之速无逊于西人”。[3]人类语言的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创造积累的语汇和交际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思想文化的积淀也越来越丰厚,科学概念越来越严谨、复杂、系统,只靠一种自发的感性的无明确目的无计划的学习,学习的效果往往是不规范的、低效的。

语文知识就是语文规律的科学概括和语文学习方法的科学总结,对于语文训练和语文能力培养是必不可少的。王力在《谈谈学习古汉语》一文中说:“我们认为学习古代汉语的基本理论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的阶段,单靠大量阅读后的一些零星体会和心得,那是很不够的,还必须继承前人对古代汉语的研究成果。”“一切都靠自己悟出来,而不接受前人的经验,也是不对的。有些理性的认识,是前人学习古代汉语的概括,介绍给学生,也就缩短了他们摸索的过程,缩短了学习的时间。”[4]

(二)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需要语文知识的指导

内隐式的学习是需要的,但外显式的语文知识的获得也是必须的。马建忠先生认为并非任何学问之事都是可以授受的。“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可授受者”即其语法知识,“不可授受者”可以理解为我们今天所说的语感。语感的获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然状态下的言语实践;一种是自觉状态下的言语实践。传统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属于第一种方式,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属于第二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有赖于大量言语材料的积累,直至言语规则在学生身上积淀到一定程度,形成相应的言语结构。第二种方式有赖于对言语材料的自觉感受以及相关语文知识的指导,直至形成相应的言语习惯及言语反应机制。在第一种方式下,语感的获得具有或然性,效率不高。第二种方式可以避免第一种方式的诸多不足。不过学生如果没有对言语的自觉关注,没有可靠而又管用的“可授受者”的传授和指导,没有必要的言语训练和实践,恐怕连潜移默化的低效率也不可得。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个基本结构,即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它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包含了普遍而强有力的适应性。不论教什么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而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各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有学者认为:20世纪语文教学研究的最大贡献,就是建立了一套语文知识体系,这一套知识体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来之不易,轻易否定是不负责的。……问题的关键是应该用语文知识而不是被语文知识所用。语文知识教学并没有错,关键是要教有用的、有效的语文知识。

(三)语文教育需要通过语文知识来沟通和提高

让学生通过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来丰富积累,发展语感,通过更多的语文实践活动来掌握和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是正确的、必要的。但是,它们不可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作为课堂教学,师生之间通过语言来沟通和互动是必要的,必须有语言知识的概括,有必要的概念和术语。如果没有这一切,我们就无法用明晰的语言展开教学活动,无法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无法设定阶段明确的学习环节对教学进行整体控制;经过一定阶段的学习之后,学习者也很难对自己的进步进行总结评价。因为语感本身并不会给学习者什么可以明确掌握的东西,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之中,这将会使施教者、受教者都陷入一种无所适从、无所依凭的心理困惑中。

新课标强调合作性学习,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切磋对话,更突出了课堂教学对语文知识的需要。语言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淡化的结果,必然造成语文课堂教学的平常化。如果没有知识的介入,语文课堂教学就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深刻的感悟将会因为没有必要的概念作媒介而无法表达,睿智的指点也将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变得平庸无奇。我们越是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越是强调学习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也就越需要语文知识的控制。

三、语文课程知识教学

(一)注重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对语文规律的归纳

一门学科的知识总是要阐述概念、规则和规律的。语文也要阐述自己的规律,但语文教材并不是按分解后的知识材料编撰的,而是一篇篇完整的文章。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具有从语文现象中敏锐发现和归纳语文规律的能力。“不断地从言语作品中钩稽出富有规律的语言现象,在现象的多次重复中发现规律,然后再去阐释规律。这和不通过现象就把裸的规律呈现出来,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培养一种随时观察活生生的言语、从中捕捉规律的敏锐性,培养一种‘语言具有规律性’的观念,一种寻求语言规律的意识;后者则只能得到一些别人归纳好了的干巴巴的条文。前者把课文也就是言语作品和言语规律融为一体,后者把课文拆成零星语料,失去了那些积蕴在作品中的完整的思想和丰厚的感情。”[2]327

汉语是非解决形态的语言,没有那些严格的、“不讲道理”的规矩,因而较之其他语言来就更灵活一些。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他学科的科学性强,很多内容只能有一种提法、一种理解,数学、物理、历史、地理等都是如此。语文的规律不同于数理化的规律,数理化的思维主要是逻辑思维,给它一个规律,就可以举一反三,我们平时讲勾股定理,不管以后碰到多大的三角形,都没有问题。而语文虽然也有语法,也有修辞,但要写成文章就不是只靠语法和修辞就可以解决的。常用汉字就是那么几千个,但从秦汉到现在,没有一篇文章重复,它有无穷的排列组合,在这些排列组合中,足够作者尽情地发挥。这无穷的排列里面也有基本规律,这个规律只有在了解基本法则后反复实践才能掌握。儿童在上学之前的口语能力已经很强,具有一定的语感,但却还没有全面掌握基本语法和语言的常规用法。语文课程知识教学就在于把感性的语言活动提升到理性的、自觉的认识。就教育价值来说,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科学认识,对实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当前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出路在于改革,不能轻言“淡化”或取消。

(二)注重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综合应用和感受体验

汉语文化更多具有意会的特点。整体的感悟、体验、熏陶较理性的分析、逻辑的思考更具优势,更能体现汉语文整合性的特点。我国古代语文教育重视的诵读,就暗合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和汉语文的性质。叶圣陶先生说:“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的探讨,单在吟诵上下功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的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少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离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是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不仅理智地理解,而是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到达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5]

语文课程知识教学要着眼于应用,着眼于训练和实践;不能为讲知识而讲知识,不能把学习停留在名词术语定义上,仅仅以掌握一般知识为满足,而要力求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来指导语言实践,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课程所要求的语文能力确实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只能在相应学科知识扎实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因此,在语文学习中要充分利用母语环境的优越性,让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言语材料,凭借记忆的检索功能形成直觉思维,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语感。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离开了知识就谈不上学习。知识积累越丰富,越有利于智力的开发,学法的掌握也就越容易。但是,仅仅谈知识的积累、知识的教学还是不够的。语文课程要摆脱传统教学中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战略转移:变系统知识为有用知识;变知识掌握为知识运用;变知识本身的单维取向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取向。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评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非理性倾向[J].中学语文教学,2006(2):3-9.

[2]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刘大为.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知识问题[J].语文教学通讯,2005(4):4-7.

[4]王力.谈谈学习古代汉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126-143.

知识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一)使学生认识历史规律和历史知识初中的历史教学是离不开史料知识的。但是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史料知识的运用一定要恰到好处。少量的史料知识无法真正达到应有的效果,而史料知识使用得过多则会出现喧宾夺主的可能。只有将史料知识运用得恰到好处,才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历史规律和历史的本质。例如,在对清朝末期出现的一些历史事件进行教学时,教师应恰当地运用史料知识,使学生充分了解到清政府所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体会近代中国逐渐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充分领悟到落后就要挨打的,使学生充分理解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二)培养初中生对历史的学习能力在对初中生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逐渐培养学生的时空概念,让他们熟练地掌握正确的历史年代计算方法以及使用和识别历史图表等一些基本的技能。同时,应使学生初步具备阅读、理解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熟练地进行书面和口头表达,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明白人类的社会是由低级向着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的发展是有自身的规律的,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让学生学会客观地对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评价和认识。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教学的需求作为根据,对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史料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有效信息,并且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归纳以及判断,从而充分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巧。

二、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合理运用的建议

(一)运用史料的过程中应该以教材为主体初中的历史教材内容是丰富多彩的,除了正文之外还包含了图片、阴影文字等一些其他的组成部分,其他辅助材料还包括一些音像制品。教材中的史料知识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对其进行认真解读,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一定的补充。但是不能一味地进行补充,课外史料知识运用得过多极容易淡化教材原有的材料,使教材所提供的材料产生不了应有的作用。课外史料的应用目的是辅助教材的观点,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历史,进一步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二)运用史料时应该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初中时期的学生身体和心理正处在一个发育的阶段,其思维方式正从具体思维向着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转换,但是有一些时候具体思维还是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时,初中生能够很好地进行假设和逻辑推理,可以更好地去判断推理过程本身的逻辑方法和形式上的不同。同时,具体形象也会经常影响到初中生的思维,在对问题进行剖析和了解时还是会习惯性地关注表面的直接关系,或者不能够突破感官经验的限制对现象的本质进行了解。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着他们更加容易接受一些比较直观易懂的内容,例如故事和图片等。因此,在选择史料时,在满足教学内容的情况下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运用史料时应该注意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起着一个引路人的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激发出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设计教学情景和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史料的收集,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合理运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将史料和教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但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知识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一、历史备考中学生的困境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大纲•广东(历史)》可知,高考考查范围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必修模块和改革、民主两个选修模块,共99个考点,涵盖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考试能力要求有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历史观点;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历史观点。可见,历史高考内容上横贯中外,历经千年,人事繁杂,在能力要求上涉及阅读材料与信息提取、文字表达提炼、分析与综合等能力,虽然整体难度比X科有所降低,但要拿高分也不容易,很多学生在复习中有畏困情绪,主要表现有几方面。

1.大量基础知识记了又忘,怎么也记不住。

2.非选择题答题要求言简意赅,层次分明,史论结合,得高分不容易。

3.教材以专题呈现,试题则为“通史”体例,政治、经济、文化三本教材整合,学生常常张冠李戴,掉三漏四,知识十分混乱。面对高考的要求和学生的困惑,拼时间拼精力,一味死记硬背,题海强化的做法已经不合时宜,要寻找新的路径和突破口和更科学有效的方法,运用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识分类、学习策略等理论的指导教学,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复习实效。

二、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理论

“知识”是指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人对自身及自然的认识(学习结果),它包括事实、信息、技能等,它是构成人类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现代心理学家们根据不同的原则把知识进行分类,不同知识(不同的学习结果)的学习过程和有效学习的条件是不同的,必须根据不同类型学习的规律来选择教学策略。

1.认知心理学对知识的分类根据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Anderson,1983)的看法,通过信息加工过程人们获得两类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所谓陈述性知识是指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能够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是回答“是什么”,它是信息输入大脑后形成命题网络,并以命题、形象和线性序列形式来表征。程序性知识则是回答“怎么办”,它是需要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美国著名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家R.M.加涅根据学习生成的不同结果把知识分为五种类型: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其中,前四种属于能力范畴。人的能力有天生成分和后天习得的成分。后天习得的能力是由习得的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和动作技能构成的。这四种成分中前三种属于认知领域,第四种即动作技能,属于心因动作领域。第五种即态度,属于情感领域。无论哪种知识分类方法都让我们清楚认识到,知识有不同类型,不同类型要有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只有对不同知识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事半功倍,否则吃力不讨好。本文对历史知识的分类主要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历史学科大量的知识属于有组织的陈述性知识。

2.认知心理学对知识获得过程的解释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很多,认知心理学把知识获得的过程看成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心理学家安德森用信息加工的激活论来说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陈述性知识的获得,①由环境(包括教师和教材)向学生呈现新知。②学生把知觉到的信息符号转换成命题的表征。③新命题通过激活的扩散,使原有命题网络中与之相关的命题被激活。④新命题和被激活的原有命题同时处于工作记忆中,产生网络联系,新的命题即被习得,或通过精加工过程而生成新命题。⑤所有由外界提供的新命题都同被激活的原有命题形成紧密联系而被贮存于长时记忆中。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首先规则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编入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命题网络,然后陈述性知识在一系列练习中,通过对其适用条件的概括和分化,规则转化为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

3.认知心理学提出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促进学习的内部过程的外部事件,也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手段、方法、媒体等。这些外部事件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学习素材。前者如教师提供的视频音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后者如在教材中附加问题、引文,以便引导学生注意关键的信息。陈述性知识习得的方式通常是记忆,常用的有复述策略和组织策略等,而程序性知识实际上是陈述性知识习得后如何提取和应用的问题,变式训练有效地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三、运用现代认知心理学做好历史备考策略的选择

根据知识分类理论,历史学科大量的知识属于有组织的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的获得一般方式是“记忆”,在这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即应用习得的概念“具体办事”。历史学科的高考备考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按教材体例进行,侧重基础知识的回顾与巩固。第二阶段按“通史”体例进行,强调系统地掌握和巩固知识,而对题目的解答能力培养则贯穿其中,这一复习过程与广义知识学习的习得、巩固、应用和转化的三个阶段完全一致。备考过程中要根据知识分类特点指导学生采取适当的学习策略,对知识进行“精加工”。“精加工”是人们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记住相关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东西作出有意义的添加、构建或者生发。具体说,指能按问题条件,不断改变对问题的看法,重新组织自己的知识、经验,从而能超越学习条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精加工”表现在具体学习方式上,历史学科常用的有复述策略、组织策略、变式训练。

1.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学习过程中一种主要记忆手段,为保持对知识的记忆,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过程和学习材料,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的学习策略,它分为识记过程的复述策略和保持过程中的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有效地促进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而历史学科以事实性知识和陈述性整体知识为主,如人名、地名、事件等,只有经过多次复述,才能在短时间内记住并长期保持。因此,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养成复述的习惯,掌握复述的方法,以巩固对知识的记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增强记忆并尝试背诵,主要使用意义复述、笔记“留白”、“过电影”的方法。意义复述,要求每个学生对教材的目录进行复核,目的是要把学习内容按一定的规则进行记忆。有三种层次的要求,第一层次是能用自己的语言把目录说出来;第二层次是能说出每课书与所在单元的标题之间的关系;第三层次是对每一课中的一级标题能说出来并能说出它与课文标题之间的关系。对于学优生还要求就一个主题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三本教材的相关内容能进行复述,如“民主制度”,学生能连接雅典民主、西方代议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民国的尝试、新中国的民主建设与发展单元的相关内容。笔记“留白”,学生都有做笔记的习惯,研究表明,笔记有助于指引个人的注意,有助于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建立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但很多学生只会把老师的话全部记下来,不经筛选,课上记不下来,课后找同学笔记抄一下,往往费时失事,效果不佳。如何做笔记才更有效,笔记“留白”是笔者从复述原理中得到启发而创造出来的,复述策略中有一种方法是“尝试回忆”,借用一定的线索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提取,做笔记时我们有选择地记,刻意不记全,留下空白,课上就不用担心记不完或忙记笔记而听不到老师讲什么了。课后根据笔记中的线索,尝试回忆,把“留白”的地方进行完善,知识通过复述方式进入记忆的通道获得重新提取和巩固。过“电影”,课堂是师生共同演绎的时光,是知识火炬传递的桥梁,课堂上有声音、动作、视频等,它会通过学生的眼睛和耳朵传入大脑并形成“图像”。复述策略中有两种方法分别是及时复习和试图回忆,过“电影”实际就是应用了相关原理。学生在每天睡觉前放松身体,回忆课堂上老师所说的话,所做的动作,所讲的问题,对相关知识进行及时的“复述”和必要的记忆。

2.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指将分散、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关系的方法。历史学科以历史人和历史事组成,是有组织的陈述性知识。但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是以专题史形式出现,对影响人和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分别在不同课本中陈述,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更需要运用组织策略的原理对知识进行“精加工”处理,特别是在高三复习中更要注意组织策略的运用,把“离散”的知识集中起来,寻找其中的联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把“思维导图”的原理和方法介绍给学生,用点线把知识进行整理归类,组成网络系统,即用思维导图来陈述一个事件,从而形成整体知识网络,强化对知识内在联系的把握与知识的记忆,就好像计算机中根目录下有子目录、子子目录,以延长学生记忆的质量与时效。通过自主构建的知识体系和自主生成知识图式,能比较有效地实现对该知识的巩固和保持。

3.变式训练知识是否真正掌握要看学生能否正确地把知识应用到题目解答,以复述策略和组织策略对大量事实性知识进行记忆和掌握的基础上学生要通过练习把习得的知识进行提取、迁移和应用,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对题目的阅读能力、信息提取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是师生共同努力的内容,通过必要的高考试题的变式训练,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达到复习的效果。历史学科的学习首先是把大量的陈述性事实知识进行记忆,以此为基础转变为程序性知识,即智慧技能,具体在高考中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事实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与观点能力。可见,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是手段,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则是目的,而从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即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技能,练习是一条必经途径。当前只是对知识的记忆,不足以应对高考的能力需要,只有学生能把握一定的方法和原理,把知识应用到不同的情景中,才真正说得上掌握知识,在历史教学上要注意选取适当的练习进行训练,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转化。认清知识的分类,把握不同类型知识学习的基本方法,改变过去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按科学规律办事,提升自我专业素质,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走“优质轻负”的教改之路,引领学生自主建构,从自主中成长,从自主中获益。

知识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学一线的中学物理教师需要迎接更新观念、更新知识等多方面的挑战。新课改理念之一强调了前沿物理知识的重要作用,希望改变传统物理教育知识片面的不足。然而前沿物理知识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一理念是否能在现实教学中得到很好地落实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学生、教师对前沿物理知识的态度;现实讲授情况以及教学方式等几方面编制了问卷并进行了调查研究,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进前沿物理教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前沿物理;调查研究;新课改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越来越广阔的范围展开,给传统的中国基础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教学建议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变化,同时在教学的内容要求上也有了较大的突破,这对处在教学一线的中学物理教师提出了更新观念、更新知识的要求,也对培养中学物理教师后备队伍的师范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般来讲,物理知识分为经典物理和前沿物理(现代物理)两大块,这两块知识有着各自不同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思路。但长期以来,高中只注重经典物理的教学,长期以来对前沿物理教学的较为忽略,这导致了物理教育的“片断化”,物理教育成了物理“断代史”的教育,使学生只知物理学的昨天,不知物理学的今天,也不见物理学的明天;而且造成了学生对物理学的许多错误认识,比如认为物理学对科技的贡献只属于过去,物理学科已经趋于完备、已经没有什么发展的余地等等。

当今各发达国家的科学教育改革都十分重视前沿科学,其重点也正落实在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上。如美国物理教师协会(AAPT)在1988年的《中学物理课程内容》的报告中就指出:“应当让中学生体验到物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是现代前沿科学中最为激励人心的学科之一”。①作为对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积极回应与推动,我国新一轮课改也适当加大了前沿物理知识的比重,在确保基础性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扬弃。新课改的理念之一就是“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②新增内容的教学要求虽不高,却有助于弥补物理教学长期存在的不足。

那么教师在实施前沿物理教学的新课程改革中,将这一理念落实的到底怎么样呢?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呢?学生是不是喜欢学习这些知识呢?为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笔者对河南省郑州市的一些中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通过分析调查结果,为中学物理教师提出了建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问卷主要是从学生是否希望学习前沿物理知识及其原因、当前物理教师的前沿物理知识水平、以及教师对前沿物理知识的重视程度和态度等方面进行编写的,主要采用单项选择题,为更广泛和深刻的了解新课改中的经验和问题,问卷还设了开放性问答题。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式,在河南省郑州市的四所程度不同的高中,每所学校随机抽取30~50名学生进行调查。

调查实施时,笔者亲自到学校,在被调查学校的配合下将问卷交给教师,讲清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注意事项,由学生独立完成,问卷回答完毕后当场收回,共收回有效问卷186份,回收率为93%。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在1~12题涉及如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黑洞理论、超导、核武器等前沿物理知识的问题中,选择A(非常希望)的人次总共达936,选择B(比较希望)的人次总共达539,选择C(无所谓)的人次总共有359,选择D(不希望)的人次有67,选择E(一点也不希望)的人次共有135。各选项选择人次对比图如下:

图1问卷中1~12题各选项选择人次对比图

也就是说共有72.6%的高中生非常希望或比较希望了解当今的前沿物理知识,这说明在高中课堂渗透物理高科技知识是很受学生欢迎的,是完全可行的。

大量学生希望了解高科技知识的现状给了教师专业知识方面的挑战,新课改也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越来越高,那么当前的教师队伍是否可以满足学生这方面的要求呢?

本次调查显示:只有4.3%的学生认为教师所讲授的前沿物理知识已经足够,8%的学生认为比较多,41%的学生认为一般,17.6%的学生认为不够,28.3%的学生认为远远不够。各选项比例图如下:

图2教师讲授前沿物理知识情况图

由此可见,虽然学生很希望了解前沿物理知识,但教师讲授的却不够,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需要,只有仅仅12%左右的学生的学习要求可以满足。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呢?是教师本身素质不够,没有能力讲前沿物理知识?还是因为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教师不愿意讲这些考的不多的内容呢?

笔者首先对第一种猜测做了调查,结果表明4.9%的学生认为教师的前沿物理知识完全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20.5%的学生认为基本可以,34.1%的学生认为一般,25.9%的学生认为不可以,14.6%的学生认为完全不可以。也就是只有不足1/3的学生认为教师的前沿物理知识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说明教师的素质还有待提高,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很快,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只吃老本是不行的,必须要坚持学习,关心科技最新发展动态,具有较好的自学能力。

同时笔者对第二种猜测也做了相应调查,当学生向教师提出有关前沿物理知识的问题时,16.8%的教师的态度为“与考试无关,不予讲解”,29.6%的教师“讲解几句,敷衍了事”,19.0%的教师“虽想讲解但自己也不清楚”,只有24.0%的教师“尽力详细讲解,并查资料补充”,10.6%的教师“马上可以解决问题”。调查结果表明超过1/3的教师对物理前沿知识重视不够,态度不端正,受应试思想影响较大,教学观念跟不上新课改的要求。

看来我们不应盲目乐观,虽然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重视前沿物理的教学,但事实表明,实际教学中教师落实的并不让人满意。当然这和很多因素有关,下面笔者根据调查问卷,为更好的实施前沿物理教学,为物理教师提出了几点建议。

三、思考与建议

1、要从思想上重视前沿物理知识的教学。很多教师认为前沿物理知识考的少,讲多了也没有用;还有一些教师认为经典物理比前沿物理重要。其实这些想法都没有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方面考虑。经典物理与前沿物理有着各自不同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思路。如果说经典物理学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控制逻辑,体现了“知识即工具”这一理念的话,那么前沿科学研究特别是纯科学研究就体现了对前人的质疑与超越,在本质上是一种前喻文化。将前沿物理知识渗透于教学中,让学生多了解物理学日新月异、激动人心的变化,往往能够激发他们的认知兴趣,引起内部的探究欲望,促进“终身学习”,同时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远未达臻完美,尚有许多未知等着他们去发现、去创新。物理学仍然大有可为,物理学是值得他们献身的事业。

2、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时代飞速发展,知识在加速陈旧,新的知识在不断涌现,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我们再也不能奢望十几年的学校学习能给人终身享用的知识和能力。教师是实施教育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者,教师素质是决定教育成功和人才质量的重要因素。作为现代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学习型的教师。据统计,上世纪以来全世界知识总量每七至十年翻一番,同时“知识废旧率”也在加快。加之现代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各种改革、创新活动纷至沓来,教师如不加强学习,势必落伍。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教师职业大门对社会的敞开,有人预言,将会有20%的教师被淘汰出局。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为了使自己不被淘汰,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不断“洗脑”、“充电”,使自己在这场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所以现代教师必须走出一次性教育的误区,不失时机地进行二次教育以及相关培训,多与同事交流,不断充实自己。

3、讲授前沿物理知识时应注意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联系。前沿物理知识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将未知的外部世界与学生已知的内部世界联系起来,将未知融入到已知中。这种联系和融合越清晰,学习就越成功。前沿物理是在经典物理基础上的继承、修正和超越,二者并非绝对对立,在教学上也不能割裂开来。在中学阶段,应当多考虑如何在经典物理教学的整体背景中进行前沿知识的教学,换言之,应当多考虑前沿知识在经典物理教学中的渗透。

4、讲授的前沿物理知识应少而精。很多教师担心前沿物理知识对于高中生过于深奥,不好理解,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因此讲授前沿物理知识应在科普层面上,重在讲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不能增加学生的考试负担。在“量”上应遵循“少而精”的原则,以能体现物理学新思想、新方法的内容为主;在“度”上应以介绍和渗透为主,注重的是思想、方法的熏陶而非繁杂的公式推导。教学中应避免大量新现象、新知识的简单罗列,否则,物理就会变成枯燥无味。

5、应多联系生活实际讲授前沿物理知识。新课程改革加大了物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如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家用电脑的组成”、“了解激光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等,这为现代物理知识在教学中的渗透提供了有意义的活动素材,提示我们前沿知识的教学可以采用更为灵活的方式。并且本次调查显示:当教师讲授前沿物理知识时,选择A“只做口头讲解即可”的有11人次;选择B“最好展示相关图片”的有70人次;选择C“最好展示相关视频”的有133人;选择D“最好联系相关应用”的有100人次。各选项人次对比图如下:

图3问卷第18题各选项选择人次对比图

由此可见,学生非常希望教师在讲授前沿物理知识时展示相关视频、联系应用。这也对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提出了要求,教师应积极搜索有关的材料,关心科技发展,弄懂其应用原理,闲暇时间多阅读课外科技读物,多阅览相关网站,找出自己有用的材料;另一方面,现在出版了许多关于前沿知识的科普读物,如《科学画报》、《从哈勃看宇宙》等,这些读物运用了大量图片,语言生动有趣,在保证科学性的同时,很好地兼顾了可读性,可作为日常教学有益的补充。

四、结语

总之,前沿物理知识在物理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为学生提供了另一种思想、方法和精神,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更全面的认识真实的物理世界。将其渗透于教学中,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它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的发展,这也反映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加强前沿物理的教学。

参考文献:

陈世鸥,王辉前沿物理教学与新课程改革复旦教育论坛2005年第3期

知识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一)理论知识相对繁杂,记忆难度大在教学内容上,《消费者行为学》基本上是按普通心理学结合营销学的框架设计的[3],且大都是按照心理学的逻辑进行编排的。一方面,这种设计与营销课程教学体系设置存在一定的冲突。例如在福州大学,尽管很多学生已先行修过营销与经济学,但基本上都没有接触过心理学。因此当教材中出现诸多心理学术语,且很难直观地与营销建立关联的时候,必然会带来一定的阅读和记忆障碍。另一方面,由于内容非常多,且必须在一个学期内(通常是36-40课时)讲授完毕,因此很难让学生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按照营销的逻辑进行重新组织,从而做到在理解中记忆。在很多时候,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只能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最终虽记住了一些心理学名词,但是很难记住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理论很难严格对应实践,难应用尽管《消费者行为学》有极强的实践诉求[4],然而据之前的学生反馈,课程所涉理论知识存在听上去热闹,但一旦去用却又不知道从何下手的问题。受此影响,有不少同学在实习时经常会对企业人员说“自己学的是理论,一点用都没有”。综合来看,学生不会用理论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既与其年轻且严重缺乏实践经验(感性认识)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营销课程的考核形式有关。在传统的营销教学模式当中,学与用通常是分离的,而理论通常又有其特殊性,无法与实际一一对应,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然而为了考试,学生又必须回答同一个问题,给出相同的答案。这也导致目前的卷面考核始终无法衡量学生在具体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由此严重制约了学生在学科知识方面的应用能力[5]。此外,如果课程教学缺乏必要的互动,也会导致学生对理论应用产生理解不透或一知半解等问题。由此可见,教学生应用《消费者行为学》的理论比单纯地传授更重要。

二、《消费者行为学》知识包的设计过程

综上所述,要破解“理解难、记忆难和应用难”的问题,就必须从实践与互动的视角,结合学生的理解力和既有知识体系,对该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式进行创新。为此,在不改变《消费者行为学》叙述结构的前提下,根据营销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知识要求,我们提出了基于知识包的课程教学和学习记忆模式。这一模式的内容与教学设计有以下一些特色。首先,需要以《消费者行为学》理论作为营销决策理论的基础出发,基于中国本土营销的实践,系统地整理出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和次序;其次,需要根据每一个章节的记忆与关键知识的应用需要,将关键知识点总结成二到三个知识包;最后,需将具体知识包与营销知识体系结合在一起,并结合案例来解决应用的问题。从表1可以看出,尽管该课程内容与一般教材相比,显得较为精简,但是综合来看又很有特点。一方面,知识包是理论的精华和关键部分,是连接心理学理论与营销知识的桥梁。每一个心理学知识都可以归纳成具体的知识包,成为将来或课堂上分析和理解实际营销问题的工具。另一方面,在所有八个章节中,既有心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直觉决策),又有本土问题的探究(中国特色消费行为);既有传统心理学概念(自我概念),又有对应的营销话题(自我概念和商品的社会价值)。因此可以肯定的是,课程设计不仅反映了学科建设的最新进展,而且很好地回应了营销实践的需求。经过4年多的教学验证,按照表1设计的每个章节的知识包,既为模块化教学奠定了基础,又让学生有了掌握理论的关键抓手。更为重要的是,根据上述教学体系所设定的内容非常适合36课时的教学安排。此外,由于知识包的设计是与整个营销专业的知识体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因此不仅可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而且还能使新的知识与旧知识高度粘合在一起。调查发现,知识包既简洁又容易记忆。不仅如此,对学生来说,由于它是一种体系化的知识模型,因此会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系统分析和解决营销问题的习惯。在很大程度上,艰深的理论知识已通过一个一个的知识包,转化成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基本技能,一旦为学生掌握,则极易促进学生角色的转变,使其成为主动学习者、协作学习者与反思学习者[6]。

三、知识包导入及教学案例示范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并记住知识包和具体营销问题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引入了互动式教学模式。互动是改变学生学习态度的重要手段,这个概念被引入课堂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7]。对很多课程来说,一旦缺乏教与学的互动,学习就变成了“被动式”。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教授《消费者行为学》的过程中,借助案例研讨和情境教学等具有高互动要求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刚学到的知识,参与到案例分析和营销决策当中,逐步培养其对关键知识点的应用能力。事实上,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来讲解知识包,不仅印证了知识建构具有互动性、情境性和双向性等特征[6],而且验证了互动式教学对发挥学生积极性,及课堂氛围对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一)知识包的引入流程在教学层面上,如何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引入知识包也是一门学问。考虑到参加学习的学生一般都已经进入大三阶段,有一定的营销实习经验,对解决具体问题非常感兴趣,为此,我们根据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了知识包导入流程,具体如图1所示。在图1中,所有的知识包都和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提出的。其中,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明白理论教学就是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的。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营销问题,都可以找到它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导入课程案例阶段,老师会将实际问题与具体企业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案例分析、情境模拟及角色扮演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在分析视角提示方面,主要是和学生一起想象,用什么样的知识点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将问题解决与具体知识包结合在一起。此时,老师会重点解释知识包在系统解决问题方面的优点。随后,老师会要求所有学生将知识包与各种互动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在研讨中学习和消化具体的理论。对于非常重要的知识包,老师还会根据它的用途,布置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课后思考题,让学生去自学。在具体互动过程中,学生被临时分成多个小组,既有个体参与,也有团队协作,让学习在“启发-听讲-总结-研讨-分享-应用”这六步中逐次完成,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包的妙用。实际教学显示,通过问题导入的方法引入知识包,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改变了教学内容枯燥难懂、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教学困境。该方法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知识包的应用能力,让学生有了“听得懂、记得住、用得来”的自信。

(二)知识包的教学示例为了更好地说明知识包教学在分析问题以及帮助学生记忆方面的优点,以下将用“消费价值模型”(如图2所示)作为例子,对这一工具进行详细的介绍。对老师来说,应按照“消费者价值模型”对应的定价理论,对教学流程进行规划,具体有以下几个关键的环节。第一,先由老师给出一个关于“提高产品定价”的案例,即网络话题,“如何将苹果从5元卖到500元甚至是更高的价格”。第二,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所学的定价理论,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参加分组讨论。第三,由老师导入“消费者价值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深入地解读,指出增加商品价值和增加商品“经济附加值”对价格的影响。第四,让学生运用知识包对苹果定价问题进行再分析,并比对先前的看法,发现自己思考的不足,进而让学生意识到知识包在解决问题上的系统性。第五,让所有学生借助表格的形式,总结“消费者价值模型”对苹果定价的讨论结果,具体如表2所示。借助表2可看出,学生对苹果定价问题的分析还是非常有创意的。对很多学生来说,这不仅是他们第一次这么系统地为一种产品设计各种定价策略,也是他们第一次理解到理论对解决问题的巨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苹果定价案例分析,不仅让学生熟悉了模型的应用方法,而且记住了这种模型所对应的营销问题。为了强化学生记忆,老师又抛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放下笔记并通过记忆回答“依云与农夫山泉矿泉水”的价值区别,为依云高定价寻找理由。表3是学生结合网络搜索,通过头脑风暴后形成的记录。结合表3可看出,学生对不同价值维度的理解已非常到位,基本实现了有效记忆和综合应用这一质的飞跃。通过以上示例可看出,在知识包结合问题的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承担的不再是传话机的角色,学生也不再扮演着复印机角色,而是一次真正的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据学生反映,知识包的确提高了他们分析和记忆理论的能力。

四、知识包教学的实施效果

在与福州大学2010及2011级市场营销近80名学生访谈后得知,知识包教学模式的成效非常显著。首先,据学生反映,在知识包的帮助下,理论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由于可以系统化、模块化地记忆相关知识,因此不仅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接纳者,而且大幅度地提升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应用能力。其次,通过现实问题和案例等互动式教学方式导入的知识包,不仅将教师由传授者变为指引者,而且让学生更有想象力,让教学形式变得更加丰富,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而活跃[8]。最后,据一些大四的学生说,他们在参加工作面试时,也会即兴运用知识包来回答问题,并且获得了招聘单位的好评。然而也应看到,知识包教学在课堂中的推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的高度配合。一方面,知识包教学模式对教师系统总结相关知识与模型、灵活采用高质量案例来引起学生兴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则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互动研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该教学模式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值得进一步探索,从而为市场营销理论教学提供更好的参考。

知识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是指导人类一切活动的最终向导,其中,逻辑思维对人类的影响也是很长远的,它主要体现在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正因为如此,现代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加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过程中还要为学生创造一些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教学中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生活中,并且还要利用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比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更好地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在课堂上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参与的机会,进而再全面地开发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传授一些新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将原有的知识与之相联系起来,进行有效的结合、整改成新的知识体系,这样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去理解这些新学的知识,在使用新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及时地巩固旧知识。这样也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提升学生的数学情感初中数学是一门枯燥而繁琐的学科,又是学生比较畏难的一门学科,因为它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学习起来也比较的枯燥,导致很多学生在数学课上提不起精神来,时间久了,就会影响他们的数学成绩。因此,培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能够帮助学生在主观的思想意识里添加一份对数学的爱好,还能够激发他们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和钻研教材内容。一旦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充满感情,他们就会喜欢上数学课,而且他们还会把数学课堂当成他们发现和创造的舞台。因此,教师要善于用情境教学来烘托出数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来,教师还可以配合教学的内容,结合一定的数学手段,创设出某种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去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境,并且有效地理解学习数学知识的意义。同时,对一些本身不含情感因素的数学知识,数学教师也要尽可能地从外部赋予它以某些情感色彩,让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还是能够感受到某些情感因素,慢慢地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三、鼓励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

提高学生钻研问题的能力在教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我们需要培养一些善于钻研、发现未知的数学定理的人才,因此,这也就决定了数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已有的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钻研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比如,在教会学生某一个定理知识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对这个定理的发现过程和研究方法适当地进行探索,并且教师还要耐心地给学生讲解,教会他们探究知识的方法,因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授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探究钻研教材知识和创新的能力,最终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好基础。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与品质并不与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相冲突,他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当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扎实后,可以更好的培养他们的数学素质;当学生的数学素质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后,又能够反过来辅助他们学习数学基础知识。作为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同时,还需要讲究一个“度”字,就是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和适度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与数学品德,进而才能更好地为他们的学习服务。

知识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只有走进数学世界,置身数学之中自主探究,才能够发现数学的魅力;只有把知识应用于实践生活,才能够发现数学的价值,激发数学的兴趣。

数学的兴趣首先来自师生关系的平等。平等的关系、和谐的氛围,才能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新课堂提倡师生平等,是为了让学生能与教师、同学之间互动起来,互动与自由的空间是学生自主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数学的兴趣还来自快乐成功的教学过程。要让课堂变得自主、变得趣味、变得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思维的成果。要结合学生的生活,把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让学生发现数学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鲜活的生活。如压岁钱存入银行利息如何计算,每月零花钱如何合理使用,家中电话费的交付情况,让学生亲自动手寻找实际问题并构造数学模型进行解决。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神奇,不由自主地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学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后,引导学生跑菜市场,了解各种蔬菜的价格,把自己收集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然后以统计表或统计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又如:学“概率”,可让学生就问题讨论,并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其中奖机会等。

二、用实践性问题引导学生思维探究

问题是激发智慧的工具,问题的价值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的好坏一方面反映教师的水平,反映教师是否能够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也反映课堂教学的深度、广度与效度。所以,学生思维的参与度与活跃度是衡量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解决应用性问题中提升能力。例如:《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1)打出字幕:A、B、C到D家里去玩,来得小D家附近的公园E,几个人玩起了扑克牌,玩着玩着发现几个人的牌总是不一样多,后来发现小A带来的牌少了黑桃K与红桃J。小A突然想起一个问题:我这副牌少了黑桃K与红桃J,那么现在还剩下多少张牌呢?小B小D苦思冥想,小C说:管它N张还是M张呢?干脆咱们再拿掉两张牌,大家不就一样多了吗!……

(2)教师:你们知道这些问题中的字母都表示什么吗?

(3)学生:A、B、C、D表示人,其中的E表示地方,其中的K和J表示扑克牌中的数字,其中的N、M也表示数字。

(4)带领学生做起游戏:四人一组,每组二十根小棒。用小棒搭正方形,讨论、思考一个问题:搭建1个、2个、3个、4个,直至N个这样的正方形各需要多少根小棒?

(5)学生回答n个正方形所需火柴数时答案有3N+1,4+3(N-1),4N-(N-1)等形式,知识在头脑中的形成过程是这样的:一个正方形是4根,两个正方形是4+(4-1),三个正方形是4+(4-1)+(4-1)=4+2(4-1)=34-21,四个正方形是4+(4-1)+(4-1)+(4-1)。那么N个正方形就是N4-(N-1)。

(6)教师对学生的结论组织学生讨论,引出:这里的N表示的是正方形的个数。说明字母表示个数,那么下面的几个问题中,字母又自表示什么呢?你能回答其中的问题吗?

①运动会上,女同学小A用t小时跑完s千米,那么她的速度为________千米/小时。

②你每天的零花钱是N元,你一周共花费多少零花钱呢?

③原来街上的猪肉是X元一斤,现在的价格是原来的85%,现在多少钱一斤?

④某三位数的个位数为a,十位数为b,百位数为c,则此三位数可表示为____

__________.

这个过程把生活问题、体验活动与思维运动结合起来,全面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与应用意识的发展。

三、开拓学生的视野中培养数学思想

数学能力的最高境界体现在数学思想上。只有在实践中引导学生的思维,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够培养数学思想。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与生活背景,从中发掘出走向抽象规律的路径,才能够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通过联想、推理、综合与分析等形成思想。

在思维中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的思维高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才能够在学生这些旧知识基础上提升。例如:在“条形统计图和折现统计图”的教学中,这个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的内容,只不过情境比小学复杂一些。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自己去独立探究,让学生重新感知统计图的画法与要求,在独立思考与互相合作中通过动脑、动手,通过画图、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过程,研究出两种统计图的画法。

亲自动手所学习到的知识与听到的知识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去探究。例如:在“定义与命题(1)”中,设计如下问题:

(1)什么是定义?为什么要下定义?理解定义的关键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2)什么是命题?理解命题的关键在哪里?请举例。

(3)命题的结构是什么?本节课还学了命题的哪些知识?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先自学理解,再进行辩论发言,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理解定义与命题的含义。

从方法上进行思维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积极思考的同时学会科学思考。如:在“证明(2)”中,面对例题的思路分析:如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对于1800?可以这样设置问题:

(1)回顾以前用过的实验的方法验证,是什么方法呢?

(2)提出如何证明此结论?怎样才能够得到1800?怎样把这个三角形凑成一个平角呢?应该添加什么样的辅助线呢?

(3)解决问题后可以提出,要证明1800?除了刚才的方法,还有新的方法吗?

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教师的方法指导循循善诱,在知识构架中实现了方法的指导。

四.重视知识背景与知识提升的联系

知识与经验背景是学习的基础与起点,思维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生活实际出发,从现实情境中归纳数学规律,能够充分利用知识迁移的效应进行触类旁通,提高思维的质量。

情境的创设能够使数学课堂更加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的实际,使学习过程更加有意义、有现实性与趣味性。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过程中,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

(1)请举例说明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步骤有哪一些?这些步骤中含有哪些数学思想与方法?

(2)请你尝试一下,运用这种数学方法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换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题,如果不行可以大家一起讨论协作。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思考中通过知识的迁移过程,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提供各种生活素材。如在学习几何初步的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观察身旁事物的形体特征,提供各种教具与材料;如在“利息”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储蓄的调查,了解存取款和利息的计算方法等;如在“折扣”问题教学后,选择生活中富有挑战性的折扣问题,设计一个符合学生特点的实践活动课,如“我是一名采购员活动”,让学生通过选择、计算、策划与设计等环节,选择一个最佳的采购方案等。这样的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要求。

例如:在“统计图的选择”的教学中,可以先播放一段录像或者提供一份材料(如农民工调查等新闻栏目等),从中间抽取出几个统计图(如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现统计图等),引入对单只统计图的分析与选择。

再如:在“从不同方向看”的几何教学中,呈现学校建筑群的照片,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受从不同的方向看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从而引入教学内容等。这样的情境创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追求,为新知识做好铺垫。

上一篇:任务驱动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电子类课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