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范文

时间:2023-02-27 23:09:59

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特征 支架策略

一、支架式教学的概念

关于什么是支架式教学,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在其性质判断上也存在一些分歧。一些学者从教学策略层面出发对支架式教学进行界定,如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有关文件将支架式教学界定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另一些学者从教学理念层面对支架式教学进行界定,如有学者称,支架式教学是在社会建构主义思想影响下产生的一种以实现儿童认知发展潜能为根本目的、以师生平等交往为基本途径、以教师对儿童发展的准确把握为鲜明特征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是支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仅仅从教学策略层面出发,容易将支架式教学简单等同于教师示范或指导策略,这和支架式教学所依托的理论背景社会――历史互动理论是相违背的,不能达到培养幼儿独立思考能力的效果。对支架性教学的理解不应从课堂教学的微观角度出发,应从系统方法的角度对其进行宏观思考,将支架式教学视为一个独立、有机运行的系统,需要对其本质及价值追求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我更倾向于从教学理念角度出发对支架式教学进行界定。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是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产生的一个重视有能力的他人对学生进行依存性的帮助,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师生互动、共同建构的过程。

二、支架式教学的特征

支架式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那么这个完整的过程应该包含搭建支架、退出支架、教师责任的转移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缺一不可,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不应该将其称为支架式教学。在这三个阶段中,搭建支架是退出支架、实现责任转移的基础。教师退出支架则意味着为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将再一次搭建支架,教师在教学中,反复经历着搭建支架、退出支架的过程;经历着数次搭建、退出支架过程之后,也就意味着学生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直至最终实现教师责任的转移,即学生能力的获得。

与其三个阶段相对应的支架式教学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依存性,退去,责任转移。

(一)依存性

搭建支架是实施支架式教学的第一阶段,其表现出来的显著特征为依存性,即教师设计教学任务,教师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都要时刻依存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一段距离”,通常学者将其解释为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指导下或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他们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指导如何能够时刻做到依存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已有学习、生活经验,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能够及时作出科学诊断。教师首先要进行诊断,如向学生提问引出学生的反应以收集学生目前现有概念及可用策略等方面的信息。学生的反应暗示了学生目前的理解,为教师提供机会了解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的方式了解学习者的困难。其次,教师需要针对自己对学生的理解进行诊断,确定自己是否已经正确地理解了学生,这样的进一步检查有利于帮助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共享的理解。最后,教师通过对所收集信息的分析以及对学生的理解,为学生设计支架策略。在整个设计、实施教学或指导学生过程中,教师所要准备进行的每一次介入、指导、帮助都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回答与理解之上。

(二)退去、责任转移

退去是实施完整支架式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即教师将提供给学生的“帮助”撤出。当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有助于他们进步的支架之后,则应该考虑适时退出。最终实现学生能力的获得需要师生互动过程中数次搭建、退出支架。这表明并不是等到学生完全获得了某种能力之后,教师才停止对于学生的帮助,而是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随时为学生留有探索、学习的空间,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提升能力。因此支架退去的过程同样需要时刻依存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责任转移即在多次搭建、退出支架过程之后,学生真正地获得了某种能力,并能够独立完成某种任务。有研究指出,自主能力水平的提升是支架式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志。

三、支架策略

支架策略指伴随着支架意图的支架工具及其二者的组合。支架意图即搭建支架力求实现的目标,通常可以分为三类,分别为支持学生的元认知活动、支持学生的认知活动及帮助学生保持活动的兴趣。支持学生的元认知活动主要是指帮助学习者保持学习的目标,帮助学习者学会解决任务的一般方法,通过指导、帮助激励他们继续探索,以探究更深层次的目标。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解释当前的任务,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之前是如何完成任务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分别做了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等,促使他们逐步学会自我反思。为了支持学生的认知活动,教师可以针对学习者没有能力执行的任务,将其简化以降低难度,减少挫折;或者教师采用和任务相关的标记方法,强调出任务的某种关键特征,帮助学生识别已经做出来的成果与正确成果之间的差异,以支持学生继续完成任务。为了保持学生对某种活动的兴趣,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回忆和活动相关的生活经验,以唤起他们对活动的兴趣,或者通过适宜的奖惩措施,以促进学习者的表现。

为了实现上述支架意图,教师可以用到的支架工具可以包括:反馈、暗示、指导、解释、示范、提问等。特定的支架工具可用于不同的支架意图。比如当教师采用示范这一支架工具时,教师可以向学生示范解决某项任务时需要用到的关键思想、学习能力、自我调节意识相关内容等以支持学生的元认知活动。然而,当教师为学生示范一个重要的概念或者一个具体的实验过程,则可以达到支持学生认知活动的目的。当教师采用解释以支持学生的学习时,教师解释的对象不同,则达到的意图同样有区别。在一些情形中,采用必要的提示可能要比一味采用解释或反馈产生的作用更大,因为解释或者反馈往往很难促成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所以,在教学指导中,教师首先需要明确为什么要介入指导儿童,也就是其支架意图是什么,其次要快速做出决定将选择什么样的工具完成本次的支架意图。教师对于支架策略的使用要依附于学习者的表现,一个问题之所以会成为问题,是因为学生对其予以回应。另外,支架策略使用时机是否合适,要遵循支架式教学依从性的原则。

参考文献:

[1]赵南,徐利新.对教师支架类型体系的理论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5(7―8).

[2]盛伟,张伟平.从系统方法的视角看支架式教学的实践[J].当代教育科学,2011(20).

[3]麻彦坤.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当代美国教学模式中的应用[J].外国教育研究,2005(9).

[4]J. van de pol. Scaffolding in Teacher student Interaction: A Decade of Research. Education Psychology Rev,2010.

支架式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教育 地理教学 支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047-02

1 初中地理教学与建构主义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初中地理教学遇到了多重困难与挑战。首先是课堂,传统教学模式缺乏生气和活力,难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个别学生甚至会破坏良好的课堂秩序。其次是教师,年复一年,重复着同样的教学内容和同样的工作,难免会产生厌烦心理,给教师造成较大的压力。第三是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活泼好动,但程序化毫无活力的教学使他们感到没有兴趣,由此产生厌学心理,不能掌握课堂教学中应该学到的知识。要重新构建地理课堂教学,首先要确立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即地理教师的责任不是仅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充实的地理知识素材;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的能力,鼓励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教会学生通过更多的方法和途径把知识学到手,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把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智慧传授给学生,实现学习好会终生受用。近年来,随着多媒体和互联网教育应用的快速发展,建构主义理论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其核心概括地说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发现问题和对所学知识主动建构。地理课的很多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是有联系的,这点非常有利于情景性教学。教师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支架式教学,可以按照以下5步程序设计地理课教学的主要环节。

2 初中地理支架式教学环节

2.1 搭建支架

这是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研究的一个教学环节。在具体的教学中,每节课前用两分钟时间帮助学生确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分析、思考和认识现实问题。目标的确定为学生的自主探究确定了方向。然后,围绕当前学习的主题,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要求,根据教师的预设,建立新知识的框架。由于课堂内容复杂繁多,教师课前要将内容进行梳理,形成一个大致的概念框架,以幻灯片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掌握学习的思路。例如“澳大利亚”这节课,按照支架式教学设计的目的性原则,帮助学生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读图了解澳大利亚的概况;能分析和说明澳大利亚生物古老的原因;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的手段,表达自己学习澳大利亚的体会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2.2 教师示范支架

这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的一个教学环节。支架搭建好后,教师需要进行必要的支架示范,把学生的心境引入预设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的心境始终处于教学支架的某个节点上。然后给出教材和生活实际问题等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沿着支架的脉络进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理论到现实的不断延伸,不断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在这一环节,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和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内容,并以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例如,对于澳大利亚基本概况的教学,教师首先分别展示我们脑海中经典的冬季圣诞节及澳大利亚“仲夏圣诞节”风光,教师要说明澳大利亚的圣诞节是在夏季。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季节与我国沈阳恰好相反呢?澳大利亚的基本概况又是如何呢?支架搭建好后,教师需要进行必要的示范,把学生的心境引入到预设的教学情境中。联系身边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感觉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的疑问能在地理学习中找到答案,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好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学生独立探索

这是使学生学会学习,侧重于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支架的帮助下自主寻求问题的答案并独立探索。学生探究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认知、创新、独立解决问题,并提高自身多方面能力的过程。而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应由大到小,从有到无,直至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即要逐步消解概念框架的支撑作用,使学生学会学习、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要结合所学的知识,由浅入深地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环环相扣,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并探索解决问题的答案。教师首先进行必要的支架示范,使学生的学习心境自始至终处于教学的某个连接点上,通过搭建问题支架,逐渐由浅入难,引导学生进行逐步地探索,使学生顺利跨越“最近发展区”,从“实际发展水平”进入到了“潜在发展水平”,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各种图片和地球卫星图像实际上提供了直观的支架,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读图的能力,体现了学生在直观支架的帮助下自我探究,使用地图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合作学习

这是学生之间协作学习、共同探讨,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教学环节。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因此,在地理课堂上,提倡组织成若干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的组成可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通常每组均由地理成绩优秀、学习中等及学习困难的同学组成。各组同学围坐在一起,类似于圆桌会议,必要时进行小组讨论协商、合作交流。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和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一环节可以营造出小组讨论问题的氛围,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通过讨论来拓展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例如,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自我探究结束后,教师提问:中国属于哪个洲?俄罗斯是地跨亚欧两洲的国家,那么亚欧两洲的分界线是哪里?其他洲之间的分界线是什么呢?按方位说出各大洲、大洋的相互位置,如亚洲位于欧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学生可分成4个小组合作探究,通过一系列问题将学生的思路引入到另外一个节点。

2.5 效果评价

这是师评、自评和互评,发现自身及彼此之间存在的不足,加以改进,实现共同进步的一个教学环节。教师针对学生协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点拨和正确的释疑,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合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进步给予肯定。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可以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等。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取得共同进步。通过师评、自评和互评,促进学生不断反思,不断提升学习思路,有利于学生不断进步。

3 初中地理支架式教学效果

支架式教学方式实施一年来,作为实施教师的我深深体会到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快乐。这一年来,我们经历了原来地理教学课堂气氛的死气沉沉,到后来课堂气氛的活跃,学生课上积极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按每节课45分钟计算,每节课我只给自己留15分钟,用于前两个环节。然后给学生20分钟进行独立探究与合作学习,剩余10分钟进入第5个环节即效果评价,告别了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究。通过合作交流掌握了更多学习地理的方法,期末成绩也有了显著提高。令人安慰的是,通过实际教学发现:课堂上需要给学生提供的支架越来越少,有时甚至无需提供,学生探究的也很顺利,这让我感到一丝成功的喜悦。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地理教师师资有限,每位教师的课时量比较大,许多老师抱怨“只有上课的时间,没有备课的时间”。而且支架式教学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已有的知识水平,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都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的支架。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足够程度地了解和理解。同时,教师还要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和相关资料,了解地理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了解对于争议问题不同专家学者的各自看法等,使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与时俱进,多看书开拓视野,使课堂更加具有时代性的鲜明特征。

参考文献

[1] 谢元丽.“第一堂课”搭建学生学习的支架[J].文教资料,2011(22):159~160.

[2] 张霞,吕宜平.巧用“支架”探索中学地理课堂教学[J].地理教育,2011(10):54~55.

支架式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 课程设计 检验结果

引言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建构教学意境,使学生自主开发,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本文通过分组实验对比研究,以求证单手肩上投篮支架式教学对学生掌握技术、巩固技术动作和技术动作的熟练性所达到的教学效果进行论证。

1.关于支架式教学

1.1支架式教学的起源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一个部分,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1.2支架式教学的概念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很显然,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Vygotsky 1978)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1.3支架式教学的组成环节

1.3.1学习支架的作用

1.3.1.1学习支架使得学习情境以保留复杂性和真实性的形态被展示、被体验。离开学习支架,一味强调真实情境的学习是不现实、低效率的。

1.3.1.2学习支架让学生经历一些更有经验的学习者(如教师)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体悟与理解。学生通过内化支架,可以获得独立完成任务的技能。

1.3.1.3保证学生在不能独立完成任务时获得成功,提高学生先前的能力水平,帮助他们认识到潜在的发展空间。

1.3.1.4对学生日后的独立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他们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或构建支架支持自己的学习。

1.3.2支架式教学的组成环节

1.3.2.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1.3.2.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1.3.2.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须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1.3.2.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1.3.2.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支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

2.1传统教学思路

传统课堂教学指的是由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创立的,后经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模式,在形式上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所谓“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及其变式。在我国学校课堂教学中,传统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2.2支架式教学设计

我在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间,主要负责2014级共9个班的教学任务,试验主要针对14级数控班(24人)和2014级楼宇智能班(19人),2014级数控班使用支架式教学,2014级楼宇智能班使用传统教学,最终对比试验结果。

2.2.1单手肩上投篮支架式教学设计步骤

2.2.2第一阶段:教学导入阶段

教学目标:通过贯穿整个阶段教学过程的设计,使学生掌握本课程主要基础知识点,并掌握单手肩上投篮方法。

导入项目:单手肩上投篮。

授课重点:单手肩上投篮身体协调性的控制,手指手腕对球体的感觉和各项技术动作的掌握。

设计思路:单手肩上投篮具备简单、易学但涵盖本课程模块所有知识点的特点,因此是作为课程导入的最佳项目。通过让学生直接具体实践第一个项目,使得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发现需求和问题――即关于项目过程中遇到的知识点、分析问题――学习知识点及它们的使用场合和特点、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刚学到的知识点立即解决遇到的设计问题并进一步总结和提升。

考核评价:单手肩上投篮在一分钟之内做出的结果。

成绩处理:单手肩上投篮在一分钟之内投进4个球的学生进入第二阶段学习,并由考核成绩高的同学组织项目组(每组10人);考核成绩4个球以下的继续第一阶段学习,直到满足第一阶段教学目标方可进入第二阶段学习。

2.2.3第二阶段:教学提高阶段

教学目标:通过贯穿整个阶段的项目开发与研讨活动,使学生扎实地掌握本课程能力并有所提高,锻炼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积累一定的项目开发经验。

导入项目:采用项目讨论方式,由教师有关的资料,学生以项目组为单位根据教学情况解决困难的问题,教师加以引导。

兴趣项目:作为本课程教学目标达成的必要补充,引出学生兴趣点,积极鼓励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基本知识,在课余时间观看视频短片,分析在课堂中部分学生出现的动作错误,并由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

授课重点:对照教师上课时的动作示范,通过各项目组的讨论,在实践中进一步掌握本课程核心知识点,积累实践经验,并注重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后通过查资料、研讨等构建的持续学习能力。

设计思路:教师提供相关资料.短片等,学生结合在项目开发中的实践经验、发现的问题通过项目组研讨、交流等方式,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本课程能力,并不断总结和提炼。

考核方式:提交项目组分析资料,发现问题,集体讨论。

2.2.4第三阶段:教学综合实践阶段

教学目标:通过贯穿整个阶段的项目综合实践――单手肩上投篮的课程设计,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本课程能力并有所提高。

授课重点:分析技术动作错误,在各项目组结合自身掌握知识点和实践开发经验的基础上,在实践中进一步掌握本课程核心知识点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后通过查资料、研讨等构建的持续学习能力。

设计思路:进入本阶段,学生应该已经具备比较扎实的基本功、对课程涉及的知识点能够比较清楚地理解和运用、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本阶段重点是教师和学生围绕技术动作分析的积极互动、探讨活动。

2.2.5第四阶段:课程综合考核阶段

所有通过以上三个阶段学习的同学,才能参加本课程综合考核。

考核方式:分组测试,一分钟定点投篮,重点考察对于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动作的理解和融会贯通的运用能力。

2.3试验结果

两个2014级教学班,教授单手肩上投篮,2014级数控班运用支架式教学(A组),2014级楼宇智能班使用传统教学(B组),共授课2周,每周一节课,每节课90分钟。第三周测试。测试内容:一分钟定点投篮,罚篮线前一米处。

最终测试结果:

2.4试验结论

A组柱状图分布均匀,A组学生投篮进球数为7时产生峰值;B组柱状图分布分散,B组学生投篮进球数为6时产生峰值。A组整体进球数高于B组。A组单手肩上投篮的技术动作完成程度较高,投篮命中率高于B组,符合这一教学进度的要求,A组学生上课积极性较高,主观能动性较强。B组有一部分学生的技术动作达不到课程进度要求,投篮命中率较低,投篮动作的连接性较差,B组学生上课积极性较差,需要教师督促。

结语

通过单手肩上投篮技术试验得出,支架式教学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支架式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思路紧贴学生心理发展方向,支架式教学这种重视实践、重视过程、重视感性认识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自主开发能力是一种锻炼,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有利的。传统教学以书本、教师、教案为本位,只重视理论认识、结论成果的教学理念只会被新的教学模式代替。

参考文献:

[1]Linda Campbell,Bruce Campbell,Dee Dickinson著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发现每个孩子的天赋[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9:3.

[2]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3:3-9.

[4]盛群力,李志强,编著.现代教学设计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第一版).

支架式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1-0045-02

一、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重新分析人类发展、不断学习、知识传授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应该通过分析,掌握和预测学生的两个层面的发展水平,在掌握学生目前所具备的发展水平的同时,要对学生在学习之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有一定的预判,可以用“最近发展区”这一描述空间来确定学生的发展水平。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启发下,教学活动中涌现出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模式,比如支架式教学、交互式教学、认知学徒教学、情境式教学等等[1]。

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支架式教学”是根据建构主义基本思想开发出来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这种策略的设计关键在于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建立问题支架,并要求这种支架要按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把学习者的认知内容和水平逐步引向深入,从而不断地把学生从一个认知水平提上另一个更高的认知水平[2]。从教学理念的角度,支架式教学是对教学过程、师生角色关系的一种定义和设计,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与地位随着学生能力的成长而不断变化。

二、对应用型课程教学设计的反思

维果茨基认为,教学活动与学生能力发展是相互依赖的,但绝不是同一过程,在教学活动与学生发展间存在着多元复杂的关系。只有当教学活动走在学生发展前面时,这种教学活动才会行之有效[3],教学活动要依赖学生成熟的发展程度,学生能否发展取决于教学能否激发、启动那些正待成熟的心理机能――“最近发展区”。我们用这一理论来反思一下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困惑和困难。

传统教学中,一方面在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设计上往往注重理论讲解,知识原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耦合度不高,实验项目一般是对相应技术单元的验证性实验,知识考核主要是对抽象原理知识的考核;教学设计中知识原理与现实问题的引导性关联设计较少,多数学生无法独立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中。教师的教学用语常常是这样的:“之前我们学习了路由交换技术课程的某某知识!本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路由交换技术的某某知识!该知识分为这样几方面的重点内容!”

此类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不免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存在感、价值感和成就感。教师是否可以参考“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教学设计的调整,在教学中采用“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遇到过某某问题(或现象)?”“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呢?”“其实之前的课程知识都告诉我们解决办法了!”“其实这个问题要分解成这样几个问题去考虑!”“开动你们的记忆,我们来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吧!”“我们平时解决此类问题就是这么考虑的吧?”等教学用语,来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实施我们的教学策略,是否会更好一些呢?

三、支架式教学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要正确把握教学与发展的关系,调整好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教学设计就要从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学内容的翻转三方面入手来设计。要想实现三个转变,就要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贯彻始终,那么教学策略应更多关注学生的知识探究过程。教学设计要弱化教师把知识从外界搬到学生记忆中的职责,不第一时间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或知识概念及模型定义,而是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究的时间与机会,导师在忍耐、观察中,引导学生成长,这是一个过程。基于“最近发展区”的支架式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教学设计思路。自我寻找问题答案是学习过程中最为有效的支架。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的问题支架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知识与能力基础,要兼顾知识技术本身的发展过程和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与水平。学生只有依据熟知的知识经验和惯性思维习惯来建构知识关系体系,其掌握的知识技能才是稳固与完整的。对于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的调整,支架式教学在教学设计中的设计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教学角色互换,构建师生一体导学关系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以往的知识与经验认识不成熟,面对某类特定的新知识,多数学生无法独立依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完成对特定新知识技术的建构,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身存在的“知识只能主动构建的绝对性认识倾向”的不足。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还离不开导师的帮助,导与学是一个相互推动的过程,导师的角色定位当然不会是知识的简单、机械的传授者,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角色转换,导师必须变成为学生知识建构、问题解决等提供引导与帮助的人,并在引导学生建构特定新知识的同时,要不断吸纳、讨论、分享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成果。导师在引导过程中还要适当示弱,甚至有意抛出一些错误的问题解决办法供学生分析发现,进而引导学生努力改变、优化,甚至、拓展导师和教材的论断,并把这些成果作为学生水平考核的重要观测点,从而在师生共同成长的导学关系中孕育学生的“存在感、价值感和成就感”,培养其独立认识、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问题支架为支撑,开展“问题式”教学

“苏格拉底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尽可能地拉长学生的知识,把学习作为一个积极的建构的过程。那么支架式教学的设计重点在于知识与问题关系的设计,要针对各个特定知识点,进行剖析后的“问题碎片化”设计。“问题碎片化”要以学生“现有发展区”为基础,把课程教学大纲的知识点有机分割成梯状小问题,并形成分级、分类问题支架群。

该教学模式中导师要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为第一要务,当然教师在为学生提供支架时一定要把“IN

SPIRE”七种教师特质运用完整,本文仅对“苏格拉底式提问”做详细设计,其他不做赘述。教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首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与内化现有发展水平的知识,并引导其逐步建构、理解“最近发展区”的知识,进而能自主构建相关知识的内涵联系,并为潜在发展水平的知识构建打下基础,从而形成潜在发展水平知识内化为现有发展水平知识的循环构建知识过程。在支架式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中,导师会不断抛出集趣味性、认知性、专业性、连续性、实用性、科学性为一体的系列问题,学生在导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乐此不疲地不断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进行“知”与“识”分类设计

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构建需要充足的探究时间与资源空间,支架式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究的时间与机会,导师要在忍耐、观察中,提供资源,引导、帮助学生成长,这同时要求我们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裁剪,把一部分教学内容与问题翻转到课外,从而扩大教学的时间与空间。

哪些教学内容与问题要翻转到课外,哪些要保留在课上呢?我们不妨把知识分为“知”和“识”两个部分。“知”是课程某单元的部分教材内容,可以把此类内容以教材和教学微视频的形式翻转于课外,学生自主完成;

“识”可分为课程某单元的内涵分析、与其他知识单元的内涵联系和实际领域应用等方面,此类内容因学生受知识背景所限,是无法独立完成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以问题支架为支撑,引导其循序渐进地认识、运用和探究。

(四)问题支架式的设计与实现

最近发展区是定义性知识(由教师教学提供的)和个体经验性知识(个体自己拥有的)之间的差距。支架式教学策略的问题支架如果按照最近发展区进行分类,体系脉络就会很清晰,其由三类关键问题支架构成,即专业背景所提供的文化知识和个体的日常经历之间的问题支架(A类)、定义性知识和个体经验性知识之间的问题支架(B类)、个体经验性知识和潜在知识之间的问题支架(C类)。三类问题支架逻辑结构关系图如图1所示。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当代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教学和发展是一种复杂的动力制约关系, 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正确组织的教学能引起并激发教学以外的思考和探究,实现教学与育人的高度统一。支架式教学是学生利用教师预设的低起点、阶梯式的问题支架,运用以往知识、经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此过程来自我构建和内化知识,才能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融合起来,从而形成个性化的、相对完整与稳固的知识、能力、素质体系,才有可能从事更高的认知活动和实现自我的正确认知,才会具备把知识准确运用于生产实践的潜能,才有可能探究到进一步挖掘知识的机会和渠道。基于支架式教学的课程设计是与“知识建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三者并重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的。

参考文献:

[1]曾智,丁家永.维果茨基教学与发展思想述评[J].外国 教育研究,2002,(11).

[2]赵南,徐利新.对教师支架类型体系的理论探索[J].理 论建设,2005,(7-8).

支架式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建构主义 支架式教学 高中英语阅读课

一、“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运用的主要目的

“支架式教学”这一创新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运用的主要目的是针对我校高中生源相对基础较薄弱的现状,尤其是学生英语学习能力较差、英语学习困难大、学业成绩提高难的问题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提高学生的成绩激发学生的兴趣就需要教师在阅读课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学生搭建适宜的“支架”,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英语学习的策略与技巧,在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听、说、读、写等技能方面获得一定的提高。

二、对“支架式教学”的认识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LAGET)提出。他经过研究认为:儿童自身知识的习得是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以后又经多位科学家、心理学家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现在的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即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这之中,意义大致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事物间的联系等。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就被认为是建构主义学习过程的四大要素。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口头的和书面的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而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四大要素缺一不可。

2.“支架”的内涵。

在建构主义的课堂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建构主义者用“支架”这个词来形容教师的作用。支架(scaffolding)本意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此处用来形象地说明: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着教学,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支架式教学一方面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发现、探索,另一方面强调教师指导成分的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探索的地位。

“支架”理论在课堂教学的运用中,通过呈现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如比较、类比、归纳、概括、演绎和分类等,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使学生能够进行知识的迁移性学习;告诉学生怎样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效率,等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支架式教学”内涵解析。

支架式教学模式来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及“辅助学习”思想。支架式教学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使用的“脚手架”作为基础知识概念框架的形象化,其实质是利用基本知识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折中框架中的概念上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即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治理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学习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只是学生构件知识的辅助者,学生必须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其他人无法代替他的自主学习。建构主义提出的支架式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就是搭建一个学习的脚手架,便于学生一步步攀升,随着学生的进步,支架也逐渐减少。教学知识的呈现顺序和结构不是便于教,而是便于学。教师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自,学习的自主性是创造的基础。

三、“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

下面就以牛津英语M6 Unit 3 Rea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Period 1)这一课来谈谈“支架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运用的基本环节。

1.引入问题情境,提供解决途经。

此节课老师首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录像,大致内容为一个外国人参加中国式的宴会。因为不同的文化差异,如:不会用筷子等而闹出的一些笑话。看完录像后所有的学生都很开心,而当老师问出“What are we going to talk about?”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cultural differences。学生自然而然地被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为下面的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搭建支架,引导探索。

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老师首先给学生看了一张很诱人的火鸡照片,由此引出感恩节的话题,并通过what,when,in which country,history,what feeling等关键词对课文进行进一步分析。其次同时给出weddings,similarity,differences等关键词让学生进行讨论找出文化差异。然后用“Where do men and women sit in a wedding reception in Brunei?What can’t we drink at a wedding in Brunei?What should we adjust to doing in Brunei?”等问题进行了第二个话题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如表格、图片、填词让学生熟悉课文。所有的话题讨论后再给出表格进行总结。从这节课我们可以总结出在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目标,为学生探索问题情境提供方向。

其次,教师要围绕当前学习的内容,为学生提供探索该学习内容所需要的概念框架,该概念框架应置于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

再次,教师可以通过做演示、提供问题解决的原形、为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提供反馈等形式,引导探索问题情境,教师的引导应随着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而逐步减少。由此可以看出“支架”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和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的作用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那也就是说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一个引导者,不断地给学生“支架”又不断地减少“支架”。

从支架的内容上来看,教师为学生搭建的支架应包括:

(1)目标支架

教学好比旅游,在出发的时候就应该知道目的地是哪里,这样才有前进的方向、努力的目标。教师作为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的长者,能较全面地、恰当地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就必须让他们知道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所以在阅读课的开始,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使课堂节奏有张有弛,教学有输入有输出,才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和习惯。提问要注意问题的有效性,换句话说就是提出的问题要有教学价值,并适当控制难度,巧设坡度,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目的。

当然,教师所预设的目标并非一尘不变、不可更改,随着教―学过程的开展,学生可能会提出新的问题、疑惑或要求、建议,教师也可能会尝试新的想法。所以,目标支架应是一个动态的支架,教师对目标支架的适时调整会使目标支架趋于完善,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辅助架梯。

(2)动机与情感支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主动、积极的学习心向是产生学习的前提。所以,激发学习热情、调动学习动机就是教师为学生搭建的第二个支架。动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是许多心理学家的共识,积极的情感也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而且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本身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只有这样才会有良性循环。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导入过程中应尽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尽量让学生把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我们可以通过借助文章的标题、插图等,通过提问或讨论介绍阅读文章的主题,鼓励学生预测所要阅读的内容,明确阅读任务,讲解必要词汇。还可以就阅读材料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发其阅读兴趣,并鼓励学生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让学生在这类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情感,首先,教师要投入情感:对学生的情感、对学科知识的情感、对教育活动的情感,教师情感的投入在学生周围形成一个强大的情感场域,在这个情感场中沐浴学生的情感。其次,增加教育的审美情趣。美是一种最原始的力量,也是一种最无穷的力量,美对情感、性情、人格的感召力是巨大的。如在牛津英语M6 Unit 3 Rea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period 1)这一课最后的讨论阶段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What is the right attitudes towards cultural differences?通过讨论,学生给出了这些词respect,appreciate,understand,从而得出了“入乡随俗(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这样的结论。

(3)认知结构支架

关于学生认知结构的重要性,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非常强调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的作用。有时学生头脑中储存了一些知识,可是不知道在什么场合该提取什么,当需要某一知识时也不知道到哪里去提取,这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这都是因为学生的知识没有形成有效的结构,所以帮助学生构建、巩固认知结构,为学生新的学习提供清晰的观念固着点是非常重要的。如在牛津英语M6 Unit 3 Rea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Period 1)这一课所有的话题讨论后教师再给出表格对这节课进行总结,让学生对这节课有一个总结性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4)认知策略支架

当代教育心理学提出了认知策略这一概念,指人对大脑内部的有意识的调控。由于有效的认知策略是很难自发生成的,需要从外部输入,所以在建构主义的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帮助也体现在对认知策略的指导上。

认知策略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成分――反省能力,反省能力影响到学生对整个认知策略的应用,所以对认知策略的指导应注意提高学生的反省能力。

因此,阅读后的活动可以要求学生口头或书面表达阅读体会,或就某一话题联系实际进行小组讨论,在这个用英语积极思维的过程中学生发展了英语思维的能力和文章的谋篇布局能力,这些能力不但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有利于学生抓住文章要领,培养了解文章组织结构的能力及对篇章的推理能力。我们很多时候让学生通过增加阅读量来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但如果在阅读中只注意追求篇幅数量,泛泛而读之后并没记录下什么,更不用说再花时间巩固消化相关的读后收获的内容,时间一长,大脑一片空白,即使遇到本已读过的内容也是似曾相识或形同陌路。所以在读后的活动中应该特别强调写,或改写,或复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反省能力。

3.放心学生能力,鼓励独立探索。

本阶段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决定探索的问题和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进行探索。这时,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探索不同的问题。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是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所以在学生阅读文章时,教师应根据文章内容设计任务,注重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提高他们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利用上下文的同义关系猜测词义,利用上下文中的反义关系猜测词义,或者根据整个句子的意义猜测词义,以及利用语法知识、构词法知识等猜词的方法。还可以通过从段落中找主题句。因为每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段落和段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的关系。一般来说,一个段落只有一个主题思想,每个段落都有一个表达这个段落的主题思想的主题句,其他句子则围绕主题句进行说明或阐述。整篇文章的主题就是通过这些主题句表现出来的。同时预测也是重要的阅读策略之一。在阅读过程中预测活动总是在进行着。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所读文章进行预测的能力,如通过文章的标题预测文章内容、根据首句预测段落、根据开头预测结尾等。这些都是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索的方法,也是在给学生支架。

综上所述,教师应通过挖掘知识内涵,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学支架,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活动与讨论,合理运用师生之间的互动,依靠学生的学习经验,相信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不断地缩短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如何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教学支架,值得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汪凤炎,燕良轼主编.教育心理学新编.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2]高学林.支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照下的中学生物教学.2004.

[3]薛云霞.建构主义理论在生物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教学与管理,2003,(15).

支架式教学范文第6篇

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新型教学策略,在幼儿思维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幼儿教师可以利用构建民主、开放的教学评价、提供图示支架、运用经验支架、搭建情境支架的策略来有效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帮助幼儿自主思维,从而实现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迁移。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 思维力 经验支架 创造性思维

一、 问题提出

“支架式教学”是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等人在吸取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支架式教学是基于“最近发展区”建立,是一种以实现幼儿认知发展潜能为根本目的、以师生平等交往为基本途径、以教师对幼儿发展的准确把握为鲜明特征的教学理念。

支架式教学认为,幼儿的学习既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有教师适时适当介入,提供支持和帮助的过程。幼儿的学则是他们在教师的支持、协助、引导下不断构建自身。而知识学习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认知过程,而思维是认识过程的核心。因为思维力是幼儿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思维力自然成为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其实幼儿在出生之时就在接受各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思维训练,进入正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为指导,提供必要地支架来发展幼儿的思维技能。

二、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支架策略

(一) 提供给幼儿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构建民主、开放的教学评价

有研究表明,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效率产生明显的影响,不同的情感倾向常常使人产生较高或者较低的行为效率。如果幼儿园教育中采用“一言堂”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注重幼儿知识的灌输,只有一种标准的答案,那么对幼儿的思维发展百害无一利。事实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必须依赖讨论式、开放式的教学,才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可以说,在任何课堂活动中,肯定与表扬是最好的情感支架。对幼儿来说,教师亲切的微笑、赞扬、积极地反馈都是一些有力的情感支架,可以使他们获得情感支持,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幼儿优秀的思维品质。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张扬儿童的个性,提供开放式的评价体系,不断拓展幼儿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并尽可能的让幼儿自主思维。如绘本教学中,一般而言,绘本要先出示图片,请幼儿自己欣赏,然后教师通过提问幼儿,帮助幼儿理解图中的内容。往往幼儿的回答是天马行空,五花八门,有时甚至和书本上的文字完全不搭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评价就要多元化,因为在请幼儿的观察和回答过程中,就是幼儿思维训练的过程,也是幼儿自主思维的过程。教师如果能够坚持多元的教学评价,必将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自主思维的发展。

(二) 提供图示支架,促进幼儿形成清晰的思维程序

一个线索就好似一个提醒物,可以提醒下一步将做什么,因此可以利用线索式思维训练帮助幼儿处理各种学习问题,而当幼儿通过线索获得一种有效的技能使用过程时,线索式思维能够使其进一步内化和丰富自身的思维策略和技能,从而对其思维能力的发展产生有益的帮助。“图示支架”往往能够让幼儿把直觉和思维结合起来,因为图片类的资料是直观性的,可以起到提示物的作用,又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和思考,幼儿通过图片给予的线索,仔细观察,展开想象,最后“串成”平面或者立体的“画面”,就能实现思维能力得有序扩展和多维发展。图示支架的教学方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帮助幼儿形成清晰地思维程序,使其思维活动方向更明确、思路更清晰。表1展示了图示支架在小班语言教学活动《小路》中的价值。

(三) 运用经验支架,促进幼儿自主性思维的发展

幼儿的知识经验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思维程序,即一系列的思考问题的步骤,通过这些程序,思维有效地进行。所谓“经验支架”就是当幼儿开始着手完成任务时,教师会尽量鼓励幼儿去完成其中他能独立完成的部分,而对任务超出儿童现有能力范围的部分,教师直接帮助程度最低的支架类型。总之,经验支架在于帮助幼儿建立新问题和旧经验之间的联系,从而尽可能的发挥幼儿自己的力量,比如小班的音乐游戏《网小鱼》,教师采用提问、讨论、交流的方式,帮助幼儿将已有的经验,如小鱼游动的样子,小鱼吃食的样子等,运用到游戏动作中。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在于最大程度的帮助幼儿自主思维,使得幼儿完成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即根据生活中已有经验创编动作。这样的学习过程,既有利于自主思维的发展,也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搭建情境支架,实现创造性思维能力得迁移

教学情境是指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气氛和情感氛围的总称,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幼儿在一个自然、轻松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结果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价值性的思维。创造性的活动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要和创造性思维紧密相连的,不存在离开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活动。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考虑如何通过搭建情境支架情来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即开展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一般而言,可以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和问题情境来实现情境支架的搭建。

首先,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一种主要方式,一般只要是能够让幼儿自主选择的活动,幼儿都会以游戏的态度对待它,从而出现更多创造性的内容。如在小班音乐《苹果》,教师创设幼儿边走边摘边唱的游戏情境,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非常自然地创编出各种水果名称,替换歌词,在这个游戏的过程中,幼儿轻松地进行了创造活动,发展了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往往,轻松的,自主的游戏情境,能让幼儿有很多创造性的想法,从而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支架式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最近发展区

高中化学相对来说难度较大,如何提升教学质量,转变学生地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有很多种教学方法都在理论上可以达到这些目的,其中支架式教学法便是一种尤为有效的方法,它有利于我们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支架式教学法的内涵

要想了解支架式教学法的内涵,就必须要从支架的概念入手。单纯地讲,“支架”这个词是建筑中使用的脚手架,它是为了高空安装构件用的。在化学教学中运用“支架式”的方法,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脚手架,使其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化学知识结构,使学生在脚手架的帮助下学会自主学习,等到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候,教师再撤掉“脚手架”,完全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调节。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法的几个环节

1.严格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支架式教学法的根基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以,实施支架式教学,首要的就是要按照理论基础――“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来建立概念框架,搭建“脚手架”,只有搭建好了“脚手架”,才能在此基础上顺利落实支架式教学。如在教学“摩尔质量”一节内容的时候,我就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基础,提出了几个问题:(1)相对原子量的定义是什么?(2)摩尔又是怎样定义的?(3)1mol32S原子和1mol12C原子的数量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它们的质量之比怎样?各为多少?这三个小问题,从学生最熟悉的问题开始,逐层深入,越搭越高,搭建了一个平台,使学生从一个台阶迈向另一个更高的台阶,直到学生得出关于“摩尔质量”的结论,教师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2.发挥概念框架中某个节点的作用

在帮助学生建立支架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无法很好地解决,这个时候,教师要做的就是发挥其中某个节点的作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又不至于增强学生的依赖性。比如:在“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这一个实验中,很多学生都无法按照一定物质的量的浓度来配置溶液,不是偏高就是偏低。有好几位学生都很好奇,跑来问我原因。于是,我带领学生对该实验的操作步骤进行了回顾,并总结出了一些容易引起溶液浓度偏差的原因,如有的是因为称量药品不准确,有的是因为室温的高低不同,也有的是因为没有洗涤,或没有将洗涤液转移至容量瓶,还有的是因为视角所引发的浓度偏差。所以,总结出了这些原因,我让学生对号入座,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溶液浓度偏差的原因,并予以纠正。在这个环节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为何会产生误差,而是带他们总结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他们就对实验条件和实验要求加深了印象,同时会根据这些条件来回顾自己的实验,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在我们搭建支架的过程中,要对每一个细节都从容面对,发挥每一个细节的作用,真正帮助学生走向成功的顶峰。

3.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支架式教学法的根基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而其借鉴的又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思想,强调学生的自我建构、自我发展。教师在其中扮演的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自主建构,在所谓的“支架”内继续攀升。为此,教师可以有选择、有层次地引导学生,由一开始手把手地引导,到后来逐渐放手,到最后完全放手,学生依然能够进行自我建构。

4.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共享集体思维成果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多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因为学生在自学某部分知识与内容时,通常会有一个相对确定的前概念,我们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组内进行讨论,合作中的小组成员在任务驱动下,对概念进行比较与分析,不断地有更新、更全面的认识,从而可以抓住事物本质。同时,讨论也会使不同学生的不同概念得到交锋,学生对自身的知识构成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同的认识,因此他们在独自学习、独立观察的基础之上,参与小组合作讨论,与小组内成员汇报交流情况,获得丰富的信息,从而共享集体思维,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变得简单、直观。

切记,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扮演的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只需抛出问题让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待学生讨论过后进行总结与点评,切不可过多干涉学生的小组合作活动。当然,在这个环节,教师的作用还在微弱地发挥,支架依然没有撤掉。

5.科学地进行效果评价

教学评价一般来说包括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对学生“学”的评价。支架式教学实施以后,教师究竟有没有把学生引领到科学的境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有没有得到培养,支架式教学模式有没有发挥作用,都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价。这也是支架式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本环节,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学习习惯的改变、自学能力的提升与否等方面来观察,结合学生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并反思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更好地应用到今后的教学中。

在这一系列的环节完成之后,支架式教学也就得以完成。教师放手,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只有放手,才能最终完成支架式教学。

三、结语

支架式教学范文第8篇

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关键。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将课文内容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使用图片来展现课文中句型相同的短语的不同之处。例如学习NuclearFamily和ExtendedFamily类型的时候,教师可以使用图片进行解释,然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家庭的特点来进行判断。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时候普遍都有焦急的心态,他们进行口语表达的时候都比较紧张,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进行表达,教师先给学生做示范,接着在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教师给学生创设较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培养学生大胆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从而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得到普遍提高。

二、搭建学习平台

教师对教学内容有了充足的掌控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了,此时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保证教师搭建的学习平台更加的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刚刚迈进中职大门的学生,他们都想尽快结交新朋友,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此时教师就可以借此机会来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更好的学习英语词汇、短语和句型。将学生头脑中已知知识与当前话题有效结合起来,在固化学生已学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对所学英语知识的建构。

三、勇于开拓创新

要想使学生学习的热情被带动起来就要有引起学生关注的题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勇于开拓创新。法律法规常识表面上看和现实生活距离较远,然而日常生活中,许多的现象都类属于法律法规的范畴。例如酒驾(drunkdriving)或者是乱扔垃圾(droppinglitter)等等。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刻意的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中发现法律现象,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的热情。学生在大胆发言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做好引导工作,将一些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法律范畴内的知识引导学生表达出来,例如闯红灯(runningtheredlight)、公共场合大声喧哗(swearinginpublic)。这些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师只要做好引导工作,学生就会较好的掌握。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勇于开拓创新,将新的教学模式引入到日常教学中,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四、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更好的将英语口语锻炼好,学生小组学习时,教师要在教室里来回走动,随时给学生排忧解难。在学习的过程中,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可以学习到许多的知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比较高,所有的学生争先恐后的对新学会的词汇进行阐述,学生们学习的热情被带动起来,许多热点性词汇学生掌握起来也游刃有余,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结束以后,做总结性发言,将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统一处理。通过小组讨论学习,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带动起来,学生学习的热情非常高,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使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被激发,有利于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

五、评价教学效果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合作学习中贡献以及能否构建全新的知识结构是评价的主要内容。英语口语教学的时候,采取的方式比较多,可以使用小组互评的方式,每个小组阐述完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以后,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并给出相应的分数,评价出表现最佳的小组。小组内可以根据团队的整体表现,成员之间进行讨论,并总结出经验和教训,及时反馈给组员;这两种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监控和管理,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例如问卷调查、学习任务评分等等。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管,这样能够比较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随时的处理学生学习遇到的难题,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师可以随时发现随时处理,依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教师可以及时的修改教学策略,使学生获得的学习效果最佳。

六、总结

综上所述,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支架式的教学模式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支架式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创设教学环境,教师适时的搭建和淡出支架,将教师的组织者身份得以充分的体现,给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将以往沉默的英语课堂变得更加活跃,让学生们乐于积极的表现自己,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有清楚的了解。

支架式教学范文第9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具有实际意义。在新课改的影响下,该方式是实现初中数学教学创新的一种比较常见的教学模式。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上着手,让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与掌握的过程中,实现多方面的发展。基于此本文针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模式;支架式;应用分析

前言

在初中教学中,数学作为一门比较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学知识的应用领域也在逐渐扩宽,这样也就使数学在初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要求也在逐渐增多,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时代的发展了。在这种情势的影响下“支架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势

(一)内涵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提出是建立在维果茨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上被提出来的,其观点在于:学生在发展时,教育一直占据重要位置,且教学要与最近发展区相匹配,保证教育的主体作用。在其理论中,将学生的水平定义为:首先是学生目前的水平。其次是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学生可能实现的发展水平。在这两种水平中所存在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因此对于初中教学活动来说,要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基础,保证教学内容要具备一定的难度。其目的在于要调动学生的注定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以此来越过“最新发展区”提高学生的发展水平。从上述可以看出,“支架式”教学模式就是通过教师的介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支持,以此来推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让学生可以实现自主性的学习[1]。

(二)优势

首先,“支架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师生之间的友好互动。因此教师在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以前,先要详细了解好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就可以更好的进行教学设计。在构建脚手架的过程中,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还有助于避免出现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问题。其次,是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开展是要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上的。通过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坚持以培养学生独立能力与探索能力为目标。在考虑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基础上,解决师生之间存在的矛盾。同时还可以带动课堂教学的效果,实现教学任务。再次,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以为学生创建出良好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帮助,以此来促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另外,在教学支架的介入与完成中学生也实现了自主探索,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中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热情。最后,要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要认识到让学生独立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通过适当的引导,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教学情境中去,通过有效的支撑,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进行自主探究。并在合作学习的影响下,激发学生的思维,挖掘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潜能,以此来提高学习的效果与质量[2]。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支架式”教学方法的措施

在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要让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刻的了解,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做好指导工作。因此在前期阶段,教师要进行适当地指导,这样学生才能深入分析好问题。且在教学中,教师将问题进行分解,实现从简单到复杂,并通过创建出相应的教学情境来让学生实现自主探究与相互合作,这样也就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最终也就实现了教学的目的。

(一)创建出相应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情境中常常会掺杂许多因素,这些因素可以是生活上的,也可以是课本上的,但是其教学目的却是统一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出学习的积极性。现如今,很多人都在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时,常常会产生出莫大的自信心,并相信自己可以做好这件事。但是与之相反,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动力与耐心,则会产生出相反的效果。因此这也成为了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创建情境教学的作用。对于数学这一门学科来说,可以激发起人的思维反应,启发学生的智力。但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会认为数学是一门比较难学的科目,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出比较费力的现象,这样也就使得学生不在愿意学习数学知识。因此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可以采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弥补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产生出主动学习的意愿,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3]。

(二)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

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并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实例。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出现掌握的内容随着时间的变化下,开始慢慢变淡,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针对其理论知识或是公式等进行详细的研究,因此在学习完以后也就不会产生出太过深刻的印象。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就必须要创建出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而这也成为了“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在此种教学模式中,教师还要注重采用正确的引导方式,将学生更好的引入到学习中去。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之间实现取长补短,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4]。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激发每一个学生得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者:庞玲 单位: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万福中学

参考文献:

[1]符宁娟.试论“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4):129-129.

[2]刘然.张玲.陈晓艳.支架式教学的优势和挑战——“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关系新探[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11):846-847.

支架式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网络型支架式教学;评价维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8-0049-03

Evaluation of Scaffolding Instruction with Network

Zhao Xiwu Han Jiyi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age, 010022)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etwork teaching as a new form of teaching has been growing concern, put the scaffolding instruction into the appropriate mode of teaching is the teaching of research-an important direction. This paper will give the evaluation of scaffolding instruction with network from the curriculum, instructional design, technical design three-dimensional.

Keywords:Scaffolding instruction;Evaluation dimensions

1网络型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目前建构主义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之一,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这种教学思想是按照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提升到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学习支架”对学生学习知识能起到准备、调节和引导的作用,并对学生学习知识起到点拨、解释、示范的作用。学习支架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以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通过支架的帮助,使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学习过程被内化),最后撤去支架。学习支架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下列类型:范例、问题、建议、指南/向导、表格、图表、其他(解释、对话、合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得到了日益关注,为了有效实施信息化教学,教师在设计教学(学习)过程时,必须要考虑从多方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通过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真正地实现素质教育。将建构主义中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恰当地融入到网络教学中是当前有关支架式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开展基于网络的支架式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网络型支架式教学就是将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模式融入进网络课程的设计及实施之中,以Web为平台建构支架式教学模块,从而通过所提供的“支架”逐渐实现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利于学习者主动参与和个性发展。

2评价维度

若将支架式教学模式融入到网络教学中,我们需要知道哪些“支架”能够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学习,而哪些“支架”不能,甚至会“引入歧途”。所以在将相关的学习支架提供给学习者之前,我们要进行选择,进行“优胜劣汰”,而对这些学习支架是否有效的度量就是要对融入到网络教学中的支架进行评价。本文将从课程内容、教学设计、技术设计这三个维度对网络型支架式教学进行评价(见图1)。

2.1课程内容的评价

课程内容是指课程内容本身组织结构,这是决定网络教学课程质量的核心要素,居于评价的中心位置。在网络型支架式教学中,课程内容是组织和发出信息的源头,引导了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流动,因此它必须符合网络课程目标的要求,课程结构的组织和编排要合理,并具有开放性和可拓展性。课程内容维度包括课程说明、学习目标一致性、科学性、内容划分等四个方面:

(1)课程说明:说明整个课程的目标、课程所属领域范围、所针对的学习群体、典型学习时间以及有关的教学建议等。

(2)学习目标一致性:课程内容与课程的学习目标相一致,符合学习者的知识水平,能够符合学习者“最近发展区”;课程内容能涵盖课程的各项学习目标;课程内容的深度与课程的学习目标相适应;课程重点突出;主次详略得当。

(3)科学性:课程内容科学严谨;具有思想性、学术性、表述性;资料来源可靠;且能够适当反映、渗透该领域的最新进展。

(4)内容划分:按主题把内容逐级划分为合适的学习单元或模块,根据学习者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支架式教学表现形式来展示相关学习单元或模块,每个学习单元或模块主题明确,符合学习者“最近发展区”。

2.2 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是指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教学测评方法的合理设计,这是决定网络教学课程质量的关键,是网络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特色性维度。在网络型支架式教学中,教学设计对教学信息的流动进行着有方向、有目的的组织, “淘汰”大量无效信息,形成的最佳信息流。同时,教学设计中应该包含对信息和信息的流动进行管理,对信息的反馈和评价,并通过对信息的分析统计检查教学质量。在该维度中必须充分体现现代教学理论、教学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教学设计维度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者控制、内容交互性、媒体选用、实例与演示、练习、练习反馈等七个方面:

(1)学习目标:各学习单元或模块都有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各学习单元都应该有学习目标说明;对学习目标的描述准确、具体。

(2)学习者控制: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能按照自己的需要对学习环境进行个性化定制,控制学习进程,选择和组织学习内容。学习者控制包括:

a) 内容控制:学习者可以选择学习内容,决定学习内容的顺序,但是必须按照所学习的内容选择,不能跨越相关知识,盲目的学习。

b) 顺序控制:学习者控制从一个主题到另一个主题或从一页到另一页的运动,或者控制学习的时间。

c) 显示控制:学习者可以选择某些显示内容(不同的支架式教学表现形式),选择反馈方式。

d) 环境控制:学习者可以选择背景及其他环境要素。

(3)内容交互性:提供了充分的交互机会,引发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积极投入和思考。促进内容交互性的方式包括:经常提出问题,促使学习者深入加工信息;提供及时、具体、有启发意义的支架;提供模拟、交互性活动;提供笔记工具,以便可以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做标注;时常要求学习者做出某些操作,而不只是观看屏幕。

(4)多种媒体形式选用:适当运用文本、图表、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形式与支架式教学的形式相结合来表现课程内容。各种媒体有各自的优势,使用不同的媒体进行优势互补,更好地表现课程内容。

(5)实例与演示:针对主要课程内容提供有关的支架的实例和演示,在需要时提供多种支架变形,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需要学习者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上,教授者应该尽可能地在网络上提供多种不同的支架的实例或演示,通过多种支架变形反映知识在不同情境中的变化。比如:对Windows系统文件操作这个内容可以提供不同的支架表现形式,而且表格与概念图可以互相转换(见图2)。对于较复杂的支架实例和演示,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通过不断提问、任务分解等策略来帮助学习者理解问题的各个侧面。

(6)练习:网络型支架式教学应提供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习者应用新获得的知识技能。选择多种支架式表现形式的练习可以促使学习者对知识加以灵活变通,以解决新的问题或完成真实任务。综合练习要求学习者利用支架式教学中的形式对不同课程模块的知识和技能加以综合应用。

(7)练习反馈:学习者在练习中能得到有意义的反馈,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我学习的过程。提供反馈的方式如:在学习者回答后提供关于回答正确或错误的判断信息;无法判断对错时,提供可供选择的答案或解法;提供答案列表,让学习者自己判断;提供典型的答案或解决方案;针对学习者的错误操作,显示这种错误将导致的后果;提供帮的解释、提示、建议;提供再练习的机会;辅导教师通过同步或异步网络交互来提供和查看反馈意见。

2.3技术设计的评价

技术设计是网络教学课程质量的前提和基本保障,也是网络教学课程的一个最大特点。在网络型支架式教学中,技术设计既是一种传输方式,也是承载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育方法和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还是教学过程中信息管理的唯一有效的手段。网络型支架式课程中的技术设计必须注意技术设计与教学内容的符合程度,即必须避免为技术而技术,应该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文化价值观等采用技术的手段渗入到网络教学中。技术设计维度包括界面设计、易识别性、导航与定位、操作帮助、运行环境说明、可靠运行、多媒体技术、兼容性等八个方面:

(1)界面设计:首先要求风格统一,即课程在格式、风格、语言上具有内在一致性,避免给学习者造成不必要的分心或认知负担。例如:屏幕功能分区(如页面标题区、基本功能按钮区、页面信息区等);按钮、图标、热键的风格;背景以及各类文字、插图等可视元素的色彩;各类文字(如各级标题、正文、重点内容、插入性文字、反馈等)的大小、格式;整体的语言风格。

其次是界面布局,要求界面设计简洁美观,文本、图形等可视元素搭配协调得当。

(2)易识别性:网络型支架式课程中的文字、图形等对象的大小合适,颜色对比适当,在适当的分辨率下清晰易辨。

(3)导航与定位:学习者无需特殊帮助就可轻松地操作导航路径,自如地访问网络型支架式课程的各个模块,并能确认自己当前的位置。导航装置可以有:

a) 资源管理器:通过管理方式直观地说明课程的各个部分,学习者点击自己想访问的位置就可以直接进入该内容。

b) 导航框架:显示课程的各个模块,指引学习者穿行于各模块之间,进行访问和浏览。

c) 内容框架:指引学习者访问课程的各部分内容。

为了帮助学习者更方便地访问网络型支架式课程的各个部分,应尽可能提供一种以上的导航方式,以便于转换视角;无论当前在什么位置,学习者都应可以很方便地回到刚才访问的位置,回到课程的首页,或者退出课程,即有明确的定位标记,标明学习者在整个课程中的位置。

(4)运行环境说明:向用户完整、具体地说明网络型支架式课程运行所需的基本硬件要求、网络配置及软件名称和版本。说明运行环境要求的方式包括:在网络课程中有专门的页面说明运行环境要求;在产品使用手册或说明书上列出所有要求。

(5)操作帮助:针对网络型支架式课程的操作使用方法提供明确完整的指导说明。针对较复杂的功能可以提供专门的交互性培训程序。

(6)可靠运行:教学能正常、可靠运行;能可靠地启动和退出,各功能按钮能正常工作,没有链接中断或错误,没有明显的技术故障。

(7)多媒体技术:支架式教学中所采用的媒体格式符合有关技术标准,适合网络传输要求。

(8)兼容性:各种支架能够适应不同的系统平台,特别是不同的学习管理系统(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具有移植性,符合关于网络课程的互操作性的规范。

3 小结

支架式教学的操作过程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从表面上看,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大大增加了,但同时也对教师构成了更大的挑战。因此保证每个实施环节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关于网络型支架式教学的评价维度还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随着网络技术和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改进和完善,其评价维度也会随着改进和完善,当然,所有理论性的结论还有待进一步实践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支架研究[M] 2002.

[2] 王景英.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黎友缘.网络课程设计及评价标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3.

[4] 何克抗.建构主义一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学科教育,1998, (3).

[5] 张京彬、余胜泉、何克抗.网络教学的非量化评价[J].中国远程教育,2000,(10).

[6] 曹梅.网络学习中学习评价的要求及实施[J].中国远程教育,2002,(1).

[7] 张倩苇.网络环境下学习评价新模式的探索[J].中国远程教育,2002,(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462001)

上一篇:微格教学范文 下一篇:商业地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