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21 09:23:57

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篇1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

在新课改的指导方针下,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教学的重点。建构主义理论符合新课改的大纲要求,因此,在英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下主要形成了三种教学方式: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式教学。其中,支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更满足新课改的需求,愈发成为教师及学者的研究焦点。

一、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最早的提出者是瑞士心里学家皮亚杰(1955)。在此基础上,布鲁纳、维果茨基等人对其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教学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促进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建构主义的理念把握了学习的过程性特征,因此成为现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鲁子问,2010)。在维果茨基社会建构理论的基础上,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于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提出了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的概念。建构主义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学生自己建构起新知识框架,老师的作用是帮助建立“脚手架”,让学生在互动中自主学习。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ZPD)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二个水平。一是学生目前所处的水平,即能够依靠自己独立完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二是学生所具有的潜在水平,即经过学生的不懈努力理论上可以到达的水平。这二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活动并不是盲目的教,教师应该以最近发展区为基础,在教学中教授学生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但不能超过上文中提到的第二个水平。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积极思考,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行。这样,通过与老师和同伴的讨论以及教师必要时的帮助,学生会顺利的度过“最近发展区”。

并且不断朝着下一个更高的水平努力。因此,恰当的把握最近发展区是成功运用支架式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英语课堂的关键。

二、支架式教学理论

“支架式教学”的概念是1976年由布鲁纳提出的。布鲁纳是一位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支架”(scaffolding)最初用于建筑,是一个建筑用语,即“脚手架”。在教学中的“支架”是其引申含义,指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中起到辅助作用的“桥梁”。“支架式教学”也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迪克森(1993)认为,支架式教学并非杂序无章的,而是内部具有给予解释和暗示性的内容、要求和教师的相关的必要帮助的有序系统。罗森赛恩(1992)提出,支架式教学模式是能为学习者提供帮助的任何处于更高水平的人,可以是老师、同伴。斯南文(1994),支架式教学是为了学生能够掌握知识与技能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进行的教学活动,目的使学生达到更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

可见,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建构主义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它是以学生目前所处的水平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提供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建构他们自己的支架,并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索的方式,一步步逐渐向下一个水平努力。教师在适当时撤掉支架,让学生自己到达下一水平。

三、支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基本包括一下几个步骤:搭建脚手架、进入问题情景、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整个过程都围绕“支架”展开,因此正确的选择支架,搭建支架,并在适当时撤出支架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支架的种类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支架的分类方式很多,但没有统一的划分方式。众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划分标准,例如:根据课堂的互动方式,分为单向型支架和双向型支架(艾跟,1997);根据教学情景划分为偶然型支架和策略型支架(彭尼,1991)也可以按照教学内容分为:抽象型和具体性。这种划分方式通常应用于日常的教学中,更容易把握和运用。

无论如何划分支架的种类,教师都应该首先围绕当前的学习内容,如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这个知识点是学生已经掌握的,那么教师应该就这个知识点提出一个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这个知识点就是支架上重要的一点,接下来的脚手架应以此为基点进行建构。

(二)支架的具体操作

徐学福等多位教授都曾提出,教学模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加涅也曾把学习分为五种不同的类型。可见,在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时候,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适合所学习知识的类型最为重要。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它是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一个分支,并不是孤立的个体而且是整个整个建构主义系统下的一部分。因为,在运用支架式教学策略时,可以结合其它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式教学方法等。

四、结论

在新教学改革的步伐下,支架式教学模式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不在是教师的“填鸭式”。学生真正的融入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无疑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模式势必会为新课改提供帮助。(作者单位:北华大学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 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 张兴.维果茨基关于教学与发展关系的研究,外国教育资料,1998(6).

支架式教学篇2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学生应试教育作为核心指导思想的,故表现出许多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缺点和弊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绝对的灵魂,教师拥有绝对的教学主导权,“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弊端”。而支架式教学观念是素质教育理念的衍生和发展,它能很好地体现素质教育核心价值。

(一)支架式数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发展

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数学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为学生传承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正确转换和处理数学知识能力的过程,并且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能力。数学课本既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也是教学素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体,所以教师和学生一定要善于利用课本。教师也要仔细钻研课本,通过对课本教材的研究可以有艺术性地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支架积极主动地建构自我学习的框架,如果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这个过程,学生就可以将这个“知识的载体”较为深刻地理解,再通过对理解内容的归纳总结、消化积淀,就可以将其彻底内化吸收,最终使自身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建构能力、实践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为重要参考点

实践证明,传统的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还违背人类认知新事物的发展规律。所以教师教学要特别注意学生的知识基础,因为原有的知识基础是新知识的出发点也是生长点。故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知识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通过知识构建的方式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思维、经验、和方法。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充当主体性角色,教师的任务就是仔细地观察学生的每一个过程,在观察中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设置支架启发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维、完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弥补学生的空白。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非常注意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沟通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利用数学知识支架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建构,所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就成了影响建构有效程度的重要因素[3]。经验的收获最主要的来源方式是实践的付出,实践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集体活动,而在集体活动中的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个体要积极地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在良好的沟通中阐述各自己对知识板块的理解、在良好的沟通中启发自己的思维、在良好的沟通中交换各自的意见。教师有意识培养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让学生敢于同他人沟通、善于同他人沟通。

(四)教师在创设教学情景时一定要把握其真实度

教学情景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非常重要的人文环境,故一个优秀真实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提高是非常显著的。教师在创设教学情景不仅要使其优秀还要使其逼真,因为数学是一门十分贴近生活的科学,我们生活中许多现象都与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三角形的稳定性、数字显示、楼层建筑等都是必须精确计量的等。因为学生所面对的问题都是真实存在的,故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时应该认真考虑教学情景的逼真程度。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一般步骤

支架式教学模式一般是由创建教学情景、搭建教学支架、独立探索研究、合作互助学习、评估学习效果等相关步骤组成。具体程序如下表所示:

(一)创建教学情景

创建教学情景就是教师先要设置一个教学主题,这个教学主题中要包含有学生所要学习的主要知识和要求学生解决的全部主要问题。

(二)搭建教学支架

教师要以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为主要发展区,以提出相关问题和理解一些数学课本中重要的知识概念为基本点搭建数学教学支架,为学生的独立探索研究和互助学习讨论奠定基础。

(三)独立探索研究

独立探索研究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最佳手段。学生探究的项目主要有:确定数学概念的涵义、分析数学概念的属性、剖析数学知识的重点、迷宫、明了数学知识的结构。学生在研究探索问题前,应该先了解知识和问题产生的背景,因为这样有利于学生熟悉知识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学习知识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在研究探索过程中,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分析问题、特别是利用数学知识支架拓展相关概念的深层次涵义,使自己沿着数学知识支架的脉络循序渐进地探索。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担当一个学习顾问的角色,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向老师咨询和求助。

(四)合作互助学习

教师可以按照学生不同风格类型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各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互助学习的方式钻研相关的课本内容。学生可以在学习小组中积极发言,一方面表达自己对该学习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不同意见和不同理解在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中得到统一,使学生对调研问题纷繁复杂的态度在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中渐渐清晰明朗。最终学生通过合作互助学习可以有效地集中集体的智慧对学习内容进行合理的建构,从而使知识的深层次涵义逐步浮出水面。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数学的基础、学习能力水平、性格特征等角度入手考虑。

(五)评估学习效果

评估学习效果是支架式教学模式极为重要的一个步骤。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估应该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小组整体的学习评估,二是对学生在小组中的综合表现加以评估。在评估的具体实施中,应从以下几个不同的侧重点加以准确评估。在评估时,教师应该遵循“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第一,教师要对学生设计的数学知识的框架的合理及优秀程度加以评估。第二,教师要对学生数学知识框架设计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合作的紧密程度加以评估。第三,教师要对各小组独立探究的进程和效用程度加以评估。第四,在完善和矫正数学知识框架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小组的最终效果和综合表现加以评估。第五,对各合作互助学习小组中各位同学的整体表现加以评估。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数学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在具体实施支架式教学模式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师生要准确地理解支架的含义

教师在实施支架式教学时,要准确理解支架的含义,不能肤浅更不能片面甚至错误地理解支架的含义。不同的学生因为知识基础不同,所以支架的选取自然也不一样。学生选取的支架必须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匹配,并且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学习思路和解题思维。所以教师在选取数学支架时一定要合理、慎重,支架好似攀岩运动员在攀岩的过程中感到无路选择、迷茫徘徊时给予运动员一定的帮助使其顺利前进中的那个“帮助”。但是选取支架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它可以是一份设计方案也可以是一种说明或一个简单的提示,只要能够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浅层次的水准过渡到深层次的境界,我们就可以将之选取为一个较好的支架。

(二)教师要根据学生真实能力合理设置教学支架

支架的作用就是较好地帮助学生渡过困难、加深知识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智力水平、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使之成为创新品质和独立人格的社会主义人才是教师设置支架的最终目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的充分了解是教师设置好的教学支架的前提条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学习的及时反馈等信息作为出发点为学生合理设置良好的学习支架。

(三)教师设置的支架必须是渐撤的也必须是动态的

教师设置教学支架的范围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水平,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每天都在波浪式的前进螺旋式的上升,再加上外界环境在不断地变化,所以教师所设置的数学能力发展的支架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而必须是依据学生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渐学渐撤、渐学渐支,使设置的支架处于一个动态撤支的过程。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应用时要适时地调研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数学内部结构的理解程度和数学能力的实际水平,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给学生设置教学支架,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每天都有新感悟、每天掌握新方法,思维发散程度和能力创新水平都“更上一层楼”。

支架式教学篇3

关键词:支架;教学;原则;应用

支架式”教学模式实施的基础是现在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采用多种措施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使之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推动自身更高层次的发展。“支架式”教学由问题情境、搭脚手架、单独探究、合作学习、效果评估等五个环节组成。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反思问题的能力。进而改善高中化学教学现状,提升教学效果。

一、“支架式”教学设计的原则

(一)以问题为中心的原则

在进行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支架式”教学要求具有问题意识,只有对教学内容产生了问题,才有可能进行下一步的思考,继而才会涉及思维的创新。所以,提出疑问是开展教学的前提,是新知识、新方法、新思维的根本来源所在。在该教学模式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方法是问题支架,即对学习实施转变,使之变化为支架问题。进而对支架问题进行分解,分为若干小问题,紧接着学生依靠自身的探究依次将问题解开,按照支架顺序逐步处理下一个问题,开展下一步的学习,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自身的知识架构。

(二)教学设计“情境化”原则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可以利用之前在支架中获得的学习经验进行应用、模仿,进而组织学习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授课老师首先创设一个学习情境,同时保障学习氛围的轻松、愉悦和民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其学习兴趣。在情境教学中,逐渐学习新的知识,发展创新思维。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切实遵守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原则,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过去陈旧的教学观念,清楚认识到教学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在设计化学教学时,要求教师明确化学教学的切入点,对于班级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需要做到清楚的了解,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教学,脱离学生的教学是没有意义。比如明确哪部分只要学生进行了解,哪部分知识要求着重解释,哪部分要求学生充分吸收掌握。由此组织的教学设计才是科学有效的。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设计内容必须很好适合学生的认知情况,有利于开发创新思维,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要求设计内容可以满足学习需要,教师必须保持充沛的教学热情,使学生同样饱含学习热情,具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可以自主自觉的进行学习。

(四)教学设计观念化原则

树立化学为核心的设计观念。学生必须清楚的了解化学的重要性,树立化学核心意识,奠定了化学学习坚实的心理基础。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包含五个大环节,分别是问题情境、搭脚手架、单独探究、合作学习、效果评估。文章根据具体的教学实例,从以上五个环节入手对“支架式”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策略进行详细的分析,进而帮助学生提升化学问题处理技能,实现学生化学水平的提升。

1.设问题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对于“支架式”教学来说至关重要。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使学生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完成相关任务,因此,授课老师应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情境的创设。比如进行一项效果显著的实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趣的视频,也可以进行实物展示,或者使用形象的教学语言等。例如:在学习《化学家眼中的世界》,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准备与该节课程相关的视频,组织学生观看,通过视频给学生一定的震撼,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对化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学生知道化学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化学很神奇而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我们身边的什么东西是和化学相关,我们周围还在发生着什么的化学变化,我们又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过哪些化学反应。因为这些化学切切实实发生在学生的生活中,有很强的亲切感,所以这样的开始方式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了化学虽然神奇但是并不神秘、不可知,让学生对化学的恐惧心理得到了一定的安抚,为化学的学习开了个好头。

2.搭脚手架

进入情境之后开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授课老师开始搭建脚手架。这部分主要是以学习主题为中心,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分析探究,构建一个学习框架,在这一环节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利用支架式模式开展教学实验,进而对乙醇化学性质进行研究,构建框架可以有利于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包含实验提纲、设计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在后续的独立探索以及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一旦学生遭遇困难,老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提示,推动学生开展进一步探究。例如:经过对化学的初步了解,在学习《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时候,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实验,让学生探究化学物质的形式。在本课程中,教师首先分别对氯、溴、碘进行实验,组织学生观察实验,分组讨论在实验中学生分别看到的现象及所能说明的问题,借此我们可以了解这些化合物都有哪些化学性质。因为学生初步接触实验反应,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在过程中进行积极引导和鼓励,确保学生保持充沛的热情。

3.自主探究

在这一阶段,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和思考,采用理性的方式对问题进行解决。这一环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可以采用任何方式独立去完成学习要求。在乙醇一课中学生必须在课程开始之前独立收集乙醇的相关信息,实现对乙醇的相关特点的初步了解。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提出疑问,活跃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②搭建球棍模型,对微观分子进行模型化处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③学习小组自主组织实验,在此过程中,可以很好的锻炼其操作能力、事物观察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有助于操作、观察、协调能力的提升。④归纳实验结果并进行汇报,在此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锻炼其迁移能力。

4.合作学习

在开展合作学习时,高中化学学习最基本的合作学习形式小组协作。特别是在组织试验的时候,要求组员之间互帮互助、合理协调、科学分工,积极进行讨论。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要求授课老师也要积极参与,进行实时指导,及时纠正其不足之处,在此过程中,增进师生交流,共同实现学习目标。以《乙醇》这一教学内容为例,首先教师要将学生分组,让各小组讲出自己知道的乙醇性质和用途,组员之间相互讨论,促进协作能力的提升。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组织小组进行球棍模型的组装,同时在课堂上展示,进而推测乙醇的断键部位。最后,学习乙醇化学性质的过程中,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开展自主探究实验,和教师、学生密切沟通交流。清晰掌握乙醇化学性质之后,组织学生探究典型例题。再如:《氯、溴、碘及其化合物》一课学习完结之后,需要学生进行知识的应用,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解决,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小组的优势,集思广益,在合作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方法。

5.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在组织高中化学教学时属于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必须依据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教学标准,审查自己的化学教学过程是否符合标准。在评价的过程中,要采取什么方法进行评价,谁是评价的对象,在此过程中需要关注哪些地方等等都是必须非常清楚。在进行评价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开展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小组内部评价、授课教师评价等。同时将定性和定量评价有机融合,过程性和归纳性评价有机融合。效果评价的内容主要涉及:①学生自主学习情况②学生之间协调合作的参与程度,沟通表达能力,问题处理能力,是否能够听取他人建议,在小组中作出多少贡献。③学生是否可以利用原有知识进行新知识结构的构建,实施总结性评价,组织课后检测以及试卷考试,通过检测结果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其是否有效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例如,在课程开始,教师可以进行随堂检测,通过检测来了解到学生自学情况;也可以采用从旁观察式评价,在学生实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从旁观察学生之间的合作、协调情况,及时作出评价。教师可以根据考核评价的结果直观的分析学生对某一章节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使得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开展接下来的教学工作。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施行“支架式”教学模式,改善高中生化学学习现状,能帮助我们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作者:吴为益 单位:兰溪市第五中学

参考文献:

[1]娄进,刘晓敏.探究多彩的化学实验与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支架式教学篇4

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Bruner)认为,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使学生对教材能有直觉的理解,并达到学会如何学习和促进智力的发展。 他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了螺旋式教学模式,指出教学过程应该像一条螺旋上升的楼梯,通过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安排,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能力由浅入深, 由小范围至广范围呈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形式。 螺旋式教学模式是将知识进行重新整合,针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供与之适应的学习内容,培养适合该阶段的思维方式,从而降低了知识入门时的难度系数。此教学模式很适合当前高职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以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为例,该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较被动、对纯理论知识的讲授不感兴趣、欠缺抽象思维能力等问题,加之以财务会计为核心的理论课程又存在理论知识强、知识点多等特点,使得该课程的讲授一直无法走出平淡、枯燥的局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学习主动性。 虽然各高校教师都尝试运用工学结合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受会计行业自身保密性的限制,实践教学一直成为亟待突破的瓶颈。 因此,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结合学生的认知、情感、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特点,将教学内容通过螺旋式教学模式降低知识难度,再配合现代的教学方法,就可以发挥学生的最大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从而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2 支架式教学法

现代的教学方法的目的, 是培养具有自我更新知识能力的终身学习者,它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学方法重教轻学的观念,动摇了教师满堂灌控制练考法宝的教学方法体系,出现了教法与学法的整合统一。 其中, 建构主义理论发展出的支架式教学法,作为近二三十年来国外流行的教学方法,在处理教与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方面,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支架式教学的概念灵感来自于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 通过在学生智力的最 邻近发展区 来建立 脚手架,利用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即支架作用),不断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支架式教学法是以支架问题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师生合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进入自主探索的过程,使其能够获取直接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支架式教学方法下教学, 教师对学生的需求要能够及时地给予支持,即搭建支架,若没有必要时就及时隐退,即撤掉支架。 搭建支架作为基础,要时刻依存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进行设计教学任务、实施教学以及对学生进行指导。

因此,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以及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做出诊断, 发现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一段距离,即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前者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 后者由成人指导下或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其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决定。 最近发展区会在学生解决支架问题过程中显现出来,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来搭设支架,运用材料、规划、直接干预、介入等方式来调整教学支架, 使学生的学习保持在其最近发展区内。支架式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搭建支架。 支架的搭建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展开, 将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支架问题中,形成一级支架基地。 该支架基地的提出应该是能够覆盖到课程的主题,然后再对支架基地中每一支架问题进行分解,形成若干子问题;进入情境。 先将学生引入支架中的最末级子问题的情境中,然后通过教师的演示或介绍类似概念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中;独立探索。 教师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要不断地重新搭建新的问题支架,帮助学生在概念的框架中逐步攀升。 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逐步放手,尽可能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索, 最后达到使学生能够脱离教师的引导,而自己在概念框架中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当学生讨论的问题出现多种意见相互矛盾时,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协商、讨论。 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学生会对当前所学概念有一个比较全面、 正确的理解, 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效果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进行评价。

3 支架式教学法在螺旋式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在螺旋式教育模式下, 不是将课程仅仅作为一个个孤立的知识去教学的,而是每个知识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学生需要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整体结构,理解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 而这层关系则需要通过支架式教学,由简至难、由点到面循环上升的连接。 因此,在螺旋式教学模式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法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3.1 如何选取支架点搭建支架的关键点在于寻找最近发展区。但问题支架的选择不应该建立在现有的发展区内容上, 否则会阻碍教学的进行,使支架式教学流于形式;同时也不应该超越发展区,否则会使学生无从下手,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导致放弃学习。

3.2 如何设置情境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包括问题难度、呈现方式、提出时机。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创设的情境也不同,主要分为理论性情境和实践性情境两种:理论性情境是以概念为主的新知识或以研究为主的知识, 如财务会计课程中概念的介绍及科目的设置。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节目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师充当主持人的角色,将教材中的内容通俗化,通过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创设教学情境,进行类比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形成学生思考的动力。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反馈、暗示、指导、解释、示范、提问等工具,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实践性情境是以应用知识或实习、实训为主的知识。 教师要根据实践内容搭建问题支架,问题支架要使难度由低到高逐层加深,全面、细致地进行综合教学。 教师可借助于现代教学媒体(如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等途径,尽可能地创设仿真的实训环境,使学生能够以职场人的心理进行学习。 如财务会计课程中,业务处理可以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未来教室(StarC 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等,将理论知识与实训相结合,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在螺旋式教学模式中,重点在知识的重复性和延伸性,因此在情境的设置时,要注意知识在跨越式的螺旋上升过程中情境的转换与连接。

3.3 何时拆除支架当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有助于他们进步的支架后,就要考虑适时退出,即拆除支架。拆除支架的目的不是停止对学生的帮助,而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为学生留有自己探索、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去思考,从而发挥其主动性来提升能力。 对于理论性的知识,教师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缓慢拆除支架;而对于实践性知识,只要学生一上手,教师就可以尝试撤出指导,让学生自己探索发展。

支架式教学篇5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初中生;初中生物;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232-01

初中生物教学主要从两个方面提升初中学生的生物能力,第一个方面是初中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提升;第二个方面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帮助提升初中生的解答能力。然而在这两个方面之间的需要一个过度,也就是在两者之间建立合适的支架。基于此,教师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便应用用支架式的教学方法,以此推动初中生物教学的发展。

一、支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表现形式

1、问题模式的支架式教学

为了激发初中生对生物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生物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通过设置一系列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进行生物教学。在课堂中采用问题模式的支架式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彼此之间的竞争力,还能达到转移学生注意力的作用,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听取教师教学内容的讲授。例如,在初中生物的《生物和细胞》显微镜使用步骤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提问几个问题如当用低倍镜观察自制装片,若发现视野中有异物,移动装片后异物并没有动,转换高倍镜后异物还在那该异物可能哪里?学生根据这一问题,在操作显微镜使操作中就会格外的留意该问题,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异物可能再目镜当中。此外,问题模式的支架式教学具有很轻的结构性,可以将初中生所学习的生物知识进行重点突出化,为学生建立一个清晰的生物知识架构图,也借此让学生学会有重点的生物学习[1]。

2、建议模式的支架式教学

初中生物教学很多是一些实验性的课程教学,在这些实验探查中需要学生重视细节上的研究,而在实际生物学习中,学生很容易忽略一些实验细节上的问题。基于此,教师可以在学生自主研究时,给学生一些研究上的建议或提示,让学生有目的性的进行生物研究。例如在初中生物《细菌》的教学中,学生需要观察和了解细菌的形态及其内部的结构特点。教师在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先播放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下细菌的形态变化图,让学生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知,然后教师在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注重细菌的荚膜以及芽孢的观察。

二、支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生物教学主要是研究一些简单的生物现象以及一些生命体的结构和形态特点,这一类的生物科目需要大量的生物实验。因此,支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应根据初中生物的教学特点分成以下四个模块学习。

1、搭建支架

搭建初中生物教学支架的目的是为学生在初中生物的探索、研究做好基础准备。支架教学应用初期,教师要先确立学生的基础能力以及学生的课堂任务,然后按照最近阶段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搭建教学框架。例如在初中生物《细胞生活》中教师应该先带领学生复习一下之前学习的《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动物细胞》让学生对细胞有一个基础的概念认知,其次,再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带领学生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细胞生活中所需的相关物质和能量以及细胞的生活方式和细胞在分裂形式下产生的新细胞[2]。

2、进入情境下的生物学习

情境学习是支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生物教师采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能更快的让学生投入到生物学习当中,并逐渐的形成浓郁的学习气氛。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对生物难题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探究,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此外,情境下的生物学习还能够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让学生在一片愉快的氛围中认真听取教师所讲述的生物内容[4]。

3、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

在新课标的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将学生放置在教学的主置,也就是说生物教师在生物课堂中只是其辅助作用。此外,新课标下还要求师生之间互助合作。鉴于此,教师在生物课堂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互助形式的生物教学,将学生分成6-7个小组,然后对教师所讲述的内容和提问的问题进行交流和研究,最后安排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提问的问题或是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3]。其次,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习的乐趣,教师也要参与到学生的谈论中,并为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减少学生研究问题中的阻碍。

综上所述,支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的应用,不仅仅能推动生物教学工作的开展还能帮助教师更高校的达成其学习目的,取得更佳的效果。因此初中的生物教师应该熟练的掌握支架式教学的教学流程将其更好的应用到生物教学中,从而促进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支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应用中比较注重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所以教师在今后的生物教学中要注重这一方面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舒特青.例谈以“学生为主体”的支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11):207-207.

[2] 曹 冲.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的应用剖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32):247-247.

[3] 黄 玮.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学研究,2013,(10):52-54.

支架式教学篇6

2005年国家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从此步入发展快轨,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湖南常德师范学校近6年的就业面试情况表明,90%以上的招聘单位把“具备良好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作为录用员工的必要条件。2008年,教育部启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呼唤“有智慧的”教育方式。

2010年秋季起,常德师范学校职业教育部英语教研组经过多方调研,借鉴国内外有关语言教学的先进理念,提出改革中职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假设。课题“支架式教学模式在中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于2010年10月正式通过国家中心课题组的认可。2010年12月由英语组洪佳萍老师上了研究初期的第一堂以支架式教学模式为研究方向,面向全校师生的中职英语口语教研课。

课后,各专业都有老师询问,什么是支架模式?因此,作为教研课的执教者,作为研究团队的一份子,笔者觉得有责任、也有义务对支架理论和以支架理论为指导的口语教学模式做一个解析。

2.支架理论

笔者认为支架理论的核心是:一方面通过有效的师生交互式会话,帮助学习者完成其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既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另一方面,通过课堂上生生交互式的会话,既取长补短、提高学习者运用语言的能力,又自然生成活泼有趣的动态口语教学模式,使学习者乐于语言学习与实践。

3.流程分析

步骤一:情境导入,引出支架。学习者学习新知最好源于已有经验,为完成学习任务,学习者需要借助教师为其搭起口语交际的支架。为了实现帮助学习者“跳一跳,摘到桃”的语言教学目标,教师巧妙地利用搭配练习,引导学习者复习与饮食有关的词汇和表达法;为了帮助学习者从现有知识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转化,教师又设置了谈话内容:你通常早餐吃什么?(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breakfast?)你通常在哪里吃晚饭?(Where do you usually have dinner?)很好地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带领他们饶有兴致地进入口语学习内容,顺利导入口语交际的初始支架:询问与就餐有关的内容。

步骤二:自主探究,建构支架教师先提出任务,学习者开始着手自主探究,以便独立完成任务。教师提出任务,指导学习者先自主抓听主题,再通过多种形式的自读(朗读与诵读)探究交际要点与词汇要点,最后利用挖空对话的形式,分角色对支架进行有条件的复述:侍者方顾客方双方。学习者的认知在口语支架的帮助下被进一步编码,并逐层深入。

步骤三:合作学习,完善支架教师帮助学习者将现有知识能力水平与获得的新经验进行融合。教师直接介入学习者认知过程的信息处理阶段,即向学习者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如:点餐的多种表达法,有礼貌地展开和结束一段对话的多种表达法),并有意识地把这种策略传递给学习者,帮助学习者解决当前任务,促使他们逐渐完善口语支架。

步骤四:效果呈现,淡出支架。教师将学习者分组,给每个组分别提供情景。学习者按组准备口语任务,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在学习者分组展示口语学习效果的时候,已经彻底淡出了支架,实现了离开支架后的输出。

步骤五:评价反思,回顾支架。呈现效果之后,师生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个人、同伴、小组、集体评价),激励各层次的学生,完成德育任务,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小结,学习者回顾支架之后,老师再布置课外作业。

4.特点和优势

支架式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倡导情景教学,重视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体现互动性三个方面。

4.1 倡导情景教学

通过给学习者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创设相似的情景,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习者主动、自觉的行为,拓展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英语学习。

4.2 重视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

支架式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是是一个“以教导学”的内化模式。如果说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是“要他学”,那么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方式就是“他要学”。如果说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是“帮他学”,那么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方式就是“他会学”。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方式尊重每一位学习者的独特性,帮助每一位学习者创造富有个性的语言发展空间。

4.3 体现互动性

在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中,学习者单向地从教师那儿获取知识,这种方式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支架式口语教学模式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者在与他人的合作、探究中学会倾听与采纳、宽容与沟通、协作与分享。

5.结语

在支架式英语口语课堂中,教师从创设情境开始,引导学习者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一步步呈现效果,评价反思口语学习情况,逐步完成口语支架的建构、淡出与回顾,教学效果非常好。虽然以支架理论为指导的中职英语口语五步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但该模式的操作过程与传统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发挥学习者自主性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课前要精心准备,了解学习者的心理状况、学习水平,课中要创设轻松的情景,引导学习者成为互动的主体,变书本知识为交流内容,唤起学习者的求知欲,发掘他们的学习潜能。

参考文献

[1] 郭普.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和中专英语教学[J]

[2] 李娟.基于英语口语支架式教学法的探讨[J]

课题项目

支架式教学篇7

1 预热

这是各学科都有的教学环节,也是教学的开始环节,教师使用一定的教学工具,如幻灯片,影片,事件等,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在教授阅读课文时,有的放矢地利用与阅读有关的图片,教学光盘,向学生介绍背景知识,逐步引入课文话题,让学生产生通过阅读以了解更多信息的愿望,为下一步教学做好铺垫。通过情景的导入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多样,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为教学内容的展开创造条件,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知兴趣,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多媒体技术为我们生动地展现或导入背景知识提供了便利。

如在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五单元,Warming-up中的8幅图画给了8种不同的音乐风格,这时需要提出一些理解性的问题,例如:“After listening to the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can you guess which music matches which picture?”“Do you know any musical instruments?”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学生不知不觉中放松了心情,既复习了有关音乐和乐器,同时又自然引出了新的单词。在讲授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就如同建筑上所用的支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以及一些比较难的语言现象,同时也自然进入了新课,让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发展语言能力。

2 探索

宁夏是新课程改革的试验区,我们采用的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新教材里多彩的图画、各种情景下的模拟对话、听力,以及课文中涉及天文、地理、科学等许多领域的阅读题材,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来创设认知的情境,从而构建教学的环境,使教师和学生们眼前一亮。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就想到怎样让学生知道的更多,要知道学生对本课的理解有多少,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提问,让学生进行探索尝试,但教师会对探索的方向有很大影响。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以启发引导,可以做演示,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讲解课文中的疑难点,对于比较长的句子就要认真分析句子结构,直到学生完全掌握,但要逐渐增加问题的探索性的成分,逐步让位于学生自己的探索。教师就课文内容设置不同类型的细节性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中的一些语段进行认真阅读、观察并提取相关的事实与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在人教版新课标高二英语Healthy eating(健康饮食)这一课中,教师介绍自己每天的饮食之后,向全班学生提问:“Do you think that I have a good diet? How about you?”这个话题非常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学生熟悉每天吃的食物,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热情高涨,个个都争相发言自己对健康饮食的态度,自己的饮食习惯是否是健康的,也很想知道到底什么才是健康的饮食,这样可以顺利的进入下一环节。

3 独立探索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独自探索,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让学生选择自己的方法进行探索。这时,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探索不同的问题,学生还可以根据需要,进入相关网站进行查找、筛选信息,得出结论。利用多媒体进行英语阅读教学,就要让多媒体向学生呈现一个逼真的语言学习环境,再根据学生水平进行引导,利用教师提供的支架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促使学生争先发言。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生兴趣,尤其对打破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基础不一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选择,满足不同兴趣、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真正体现了支架式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总之,支架式教学则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成分逐渐减少,教师仅仅是辅的,帮助学生自主探索,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地位,将探索的责任由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转移。完成了支架式教学理论中教师为学生设置支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理论体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我们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运用这一支架优势,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用课本里新的单词、句子作为支架,用学生所熟悉的句子作为载体或铺垫,帮助学生猜测其意,自主学习的能力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变苦学为乐学,使学生在支架情境中自然地运用英语来完成任务,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支架式教学篇8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 小学英语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19-01

一、“支架式教学”理论

“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学习者获得新的语言结构的一种学习方式。支架式教学的思想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这个理论指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在这种水平下儿童能独立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解决问题的水平。两种水平的差异叫“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也为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即我们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为其提供学习支架和学习支持以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内化新的知识,实现学生主动发展。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虽然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是不同学生在知识水平、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方面存在差异。据此,我们适时恰当为其在阅读过程中搭建“支架”是非常必要的,可使学生积累阅读策略,发展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支架建构是指教师在语篇意识的主导下,在教学中通过铺设关键词、关键句的方法,由易到难、层层铺垫;从而使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逻辑严密。并以主要的语言点为主干,带动旧知等相关语言的滚动运用,逐步形成丰满的树状形支架,促进学生良好的英语思维品质的形成。

“支架”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随任务的不同、支架目的的不同而变化。从支架的表现形式来看,学习支架可以分为范例、问题、板书、概念图、体态语、对话、合作等。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支架式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对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灵活地分解复杂的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为学生搭建支架,巧妙的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协商合作,随后及时地淡出支架,在“从有到无”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过程。

下面我以PEP8 Unit3 Last weekend这个单元的A let’s read为例,谈谈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听、说、会读let’s read部分的内容,并完成相应活动。

(2)能初步运用last weekend、visited grandmother、watched TV等词来描述自己或他人的周末活动。

2.能力目标:能用一般过去时描述自己或他人的活动。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和巩固一般过去时的表达方式。

4.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尊老爱幼,多关心和帮助别人与家人,同时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一)搭建支架――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建立新旧知识的链接点

经验(第一个发展水平)是建构主义学习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他们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开始学习新的材料之前,大脑中已经存在许多先前的概念,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课前确定学生对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了解了多少,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工作。在学习任何新知识之前,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与新内容相关的先前知识,调动起学生的英语思维,用欢快的方式让学生放下学习紧张的包袱,以一种更容易的姿态进入到学习过程中。这是搭建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桥梁基础。

【教学片段 1】:课前准备

利用chant来复习旧知,并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动词的过去式来改编Chant,鼓励其尽可能多地说出相关词组,或者在原有框架上自行创作。

接着从上面的chant引出句型“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让学生根据自己上周末的实际活动进行自由对话。这个环节通过谈论已学习过的相关话题,调动了学生相关的知识储备,为进入阅读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 进入情境――创设整体真实的语境,挖掘教材与生活的契合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知识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才有意义。脱离情景的教学必然是枯燥乏味的,而且这种抽象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只有把学习者置于真实的情景中,并尽可能在实际任务中获取经验和建构知识,才能使学习者掌握并学会运用知识。

三、提供学习支架的原则

(一)准确定位最近发展区

支架式教学奉行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学习任务中,凡是学生能独立完成的部分,教师都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凡是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部分,教师都要予以控制,并给予积极主动的帮助。因此教师提供何种类型、何种程度的支持,将取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能过多地包办代替,也不能旁观放任。可见,对教师来说,把握这种支持的“度”至关重要,同时也十分不易。这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敏感地知觉到学生当前的学习需要,而且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评价能力,准确地把握学生现在的“最近发展区”。如在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学生的情绪等变化来断定教学内容是否适中。或通过可以量化的试卷成绩等来断定某个班的学习程度。

(二)以学生为中心

学习过程中应当把学生当成知识和能力大厦的建设者,教师只是支架的提供者,而且教师只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对其进行帮助。支架的提供要给学生留有恰当的发展空间。学生站在支架上,必须经过自己的奋力一跳,才能达到目标。同时教师还应考虑每个学生的差异性,给不同水平的学生搭建不同程度的学习支架。

总之,“支架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是一种以学习者当前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系统有序的、可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技能并向更高发展水平迈进的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策略运用得当,能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逐步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找到一个适宜的“支点”,从而有效地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笃勤.教学设计中如何搭建支架[J].英语教师,2009(2)

[2]谢慧萍.支架理论在英语合作学习中的运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8(3)

上一篇:商业地产范文 下一篇:微格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