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1-16 11:16:01

支架式教学的定义

支架式教学的定义篇1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高中政治 运用策略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目前传统的中政治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而建构主义理论从西方传入中国,尤其是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引入,为思想政治课程带来了新的教学模式,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新课程发展的需要。支架式教学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蕴含着哲学、教育学及心理学的思想,这一系列重要的观点改变了传统的政治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调动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教师成为了引导者、组织者和指挥者,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和新型人才的需求。

一、形成支架式教学的学习和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在外界环境的剌激下和教师的引导、帮助下,注重并引导学生主动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由注重教师的“教”向注重学生的“学”转变,由教师是课堂的权威者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者转变,学生也应该由被动的接受者向主动的学习者转变,进而形成新型的、良好的师生关系,逐渐地树立起支架式教学的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以促进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二、注重提高政治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新型教师

1.要求政治老师对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深入的研宄

高中政治老师要认真的学习、分析和研究建构主义理论,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理论渊源、新型教学理念、教学派别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从而加深高中政治老师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理解,并且老师要对支架式教学运用到政治课现实教学过程中的实际的经典教案进行认真的分析,用建构主义理念来指导政治教学和学科教研工作,将支架式教学顺利的运用到高中政治教学中,从而达到为社会、国家培养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2.提高高中政治教师的教学水平,计算机水平

支架式教学强调创设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这样以来就对老师的计算机和多媒体水平提出了较高和严格的要求,因此,高中政治老师应该马上树立起计算机多美技术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起到极其重要作用的观念,主动的加强并逐步提高自身的多媒体和计算机水平,学校也应该定期组织针对老师进行完善的、定期的计算机培训,使老师可以比较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常用的教学软件,从而不断提高高中政治老师的计算机水平,达到以比较好的、顺利的将支架式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政治教学中奠定坚定的基础。

3.教学目标、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中,教学的形式比较单调,这也导致学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厌学情绪,教学的方法比较呆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学目标直至考试目标,这也致使学生向单一的方向发展,不少学生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学生应付各类考试的能力比较强,但是缺乏动手、动脑的锻炼,这些都.与支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老师应该切实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法,调整传统的教学形式,根据实际情况重新确定教学目标,充分的应用以建构主义为思想指导的、比较成熟的支架式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逐渐形成适应时展和社会需要的支架式教师,以实现更好的将支架式教学模式运用到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从而推动高中政治教学的改革创新和顺利实施。

三、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教师的积极性

1.老师

在传统的高中政治课的教学中,老师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老师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就是千方百计的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灌输进学生们的头脑中,以达到完成学校规定的各种类型的教学任务、进而达到应付各类考试为目的,而支架式教学注重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这样以来,老师就不单单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且还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支架式教学过程中,政治课堂应该从靠老师的“教”向教师的“导”转变。因此,高中政治课教师应该切实转变传统的观念,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明确自己在政治课堂中的正确位置以及任务,从而充分的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进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老师为主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2.学生

在传统的高中政治课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堂学习上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基本上是处于被忽视状态,目前,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应该切实要树立在政治课堂上处于主体性地位的意识,在老师的组织、帮助和引导下,使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旧有的知识、生活经历和社会经验,主动地实现对所学课本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课堂上要重视和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从而形成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四、合理的借鉴支架式教学模式,因课制宜

在支架式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老师应该根据所学知识来制定具体的教学方式,这些要和教学内容比较适应,应该合理的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这就意味着不是所有的课本理论知识都是适合用支架式教学的,老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因课制宜,这也就要求:老师应该从课本和教材开始,认真、仔细的分析和研究课本教材,并且老师还可以充分的利用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课本教材进行知识点的细化和分解,并不是所有的政治教材内容都适合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因此,这也就对高中政治老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老师必须对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和理解,从而根据课程的内容,合理的、科学的应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使老师能够比较顺利的完成教学的任务,使学生很好的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顺利地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

五、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所以我们要进行教学改革,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在今后的高中政治教学中,要加强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海山.高中政治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宄.2012. 03.下旬刊.128.

支架式教学的定义篇2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小学英语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通过构建支架,把学习任务由指导者逐渐转移给学习者,最后撤掉支架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模式的学习,小学生可以主动地构建自己的语言知识体系。本文基于建构主义下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探讨小学英语教师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的作用,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支架”的注意事项。

一 建构主义下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与支架式教学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最早由瑞士的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的。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认为教学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的知识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同时期的维果茨基创建的社会建构主义学说也认为:学习过程并不单纯是信息的输入过程,而是通过新的信息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及经验,以及学习环境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这个过程即是学生主动地通过知识探索和构建活动,用自己原有的经验对新知识进行认知,构建自己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和外界经验的获得都可以称之为“支架”,对过程起指导辅助的作用(吴曼,2010:102)。在建构主义教学中,为了引起学生持续探索的浓厚兴趣, 建构过程所呈现的问题应具有足够的复杂性, 这可能大大超出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使学生的建构活动面临困难, 因此, 教师的帮助是必要的, 特别是要帮助学生把复杂的任务加以分解, 并设计、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为学生持续的建构奠定基础, 这就是所谓的支架式教学。

Ovando(2003)认为“支架式教学策略是指通过简单的语言、教师的示范、视觉辅助手段与图形、协作学习和动手型学习等方式来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框架支持”。支架式教学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建构性,同时看到成人在儿童学习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需要教师在“教”与“学”中找到平衡点。在儿童英语学习“最近发展区”中,教师作为一位最强有力的支持者,当学生渐渐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教师应逐渐撤掉帮助学生学习的“支架”,直至这一支架被完全撤出,使儿童进入新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最近发展区”不是一个静止的区域,而是随着学习者的进步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当其水平到达一个新的层次,教师就应在其已发展的水平上再予以更高层次的“支架”。在教师的协助下,学生不断增长新的知识水平,使之沿着“支架”不断向上攀登,不断建构一个又一个的“最近发展区”,最终构成自己的语言体系大厦。在小学生外语教学中, 教师在为小学生搭建支架时,首先应考虑其已有的英语水平和学习特点,根据其课堂表现及相关信息,判断他们要完成的语言学习任务与既有水平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确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其学习,培养其兴趣,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构建更高的“最近发展区”。

二 “支架”建立的注意事项

支架式教学模式应当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要求整个教学过程必须保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其起点不应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而应略高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在搭建支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教师角色的转变

Brown等人在1984年就提出过支架式教学的三部曲:教学开始阶段的预热导入,教师辅助学生进行探索,以及最后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从这个三部曲中可以看出,支架式教学与以前所谈的指导发现法相似,都强调在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的发现,但支架式教学则同时强调教师指导成分的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地位,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转移。它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在教学中的动态变化,而不是按某种比例做静态的组合(张建伟, 陈琦, 1996)。这就要求小学英语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传递灌输英语语言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小学生英语学习的辅导者,或者小学生英语学习的伙伴又或者小学生建构语言知识的忠实支持者,而小学生才是语言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英语知识的构建者。

(二) 支架程度的高低需由教师反复斟酌

Schinke-Llano 指出,教师“支架”的过度调节(over-regulation)会阻碍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他们提出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对于教师辅助的合理需求和对于这种辅助的不合理要求加以区分(李丹丽,2012:573)。支架式教学强调以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师的介入时机,因此对于小学生最近发展区内支架搭建的高低,教师需要反复斟酌。教师需要很好地把握小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以及其与小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之间的关系,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根据小学生实际的需要和能力,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干预,随时搭建恰当的“支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小学生就成为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技能。通过观察,教师了解小学生的已有语言水平、经验及其兴趣,这为适宜问题情境的创设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三) 把握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支架式教学的定义篇3

关键词:支架模式;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方法

【分类号】G633.41

前言

写作,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对于学生的语言应用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长期的初中英语教学中,写作教学一直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在教学中存在着重结果与轻过程等教学问题。在素质教育得到全面落实的今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写作教学的实效,促进支架作用的发挥。 支架模式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现状 教师对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识不足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是新课程改革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思想,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以及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要促进支架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落实,教师需要认识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正确性。但是,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一部分教师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理论。在这套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传递英语信息,组织学生生硬地模仿范文进行写作学习。面对教学改革的新需求,部分教师难以快速改变,思想上的转变也稍有迟缓,影响了支架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中支架模式的应用方法较为单一

将支架模式应用到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支架的帮助,进行自我提高,实现共同进步的目的。要促进支架模式的落实,教师需要让学生与其支架进行有效的互动。但课堂教学模式的单一,影响了支架教学模式效果的发挥。教师往往会让学生与同桌进行意见交换,总是与相同的对象进行问题的讨论,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让学生产生学习依赖感,并不利于英语写作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中支架的选择合理性仍有待提高

教学中的支架选择科学性,对于支架教学模式的落实有着直接的影响。只有支架选择得正确了,才能让支架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发挥出来。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并没有针对学生的英语能力发展需求选择有效的支架。像在同桌互助学习过程中,支架选择的随意性较大,如果同桌的英语写作水平都较低,那么在这样的活动中,就不存在支架。正确分析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选择合理的支架,才能促进支架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实效作用的发挥。 支架模式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方法 促进教师互动,强化支架教学理念

要促进支架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落实,需要教师全面地认识与认可支架教学理论。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能够让支架教学模式的意义更加清晰,也可以让教师就支架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方法进行有效讨论。英语写作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初中学生进行正确的审题与文章立意,这是学生写优秀作文的第一步。

像在以“my best friend”为题进行英语写作教学时,教师需要在备课阶段与其它教师进行讨论,商量如何实施课堂教学行为。部分教师提出让学生自主进行文章构思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部分教师则认为引导学生进行作文构思,可以更好地完成作文支架的建立。如此的师师互动,可以促进教学观点与方法的整合,让教师根据自己班级内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进行灵活的选择,促进教学工作选择的丰富。当作文构思完成之后,内容的添加仍然是一个作文教学难点。一些初中学生因为缺少写作素材,没有办法独立完成作文写作。教师可以利用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互动,共同分析学生的写作难题,找到解决的方法。教师做好写作引导,学生互相帮助,是一个良好的支架教学方法,在课前做好充分的互动准备,有利于支架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通过有效的教师互动,英语教师更加明确自己在课堂活动中的地位,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递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支架的建设者。 促进师生互动,强化支架教学内容

在初中英语写作课堂中,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有力的支架,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支架教学模式的落实。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会让支架教学的难度有所降低。学生,是写作学习中的主体,教师要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从而减小学生的写作学习负担,促进学生逐渐明确写作的方法与具体内容。

比如在以“my trip”为主题进行写作时,一些学生具有丰富的旅游经验,觉得有很多内容可以写。一些学生则没有旅游经验,不知道写些什么。这个时候,教师就要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作为支架去解决学生写作学习上的难题。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交谈,让那些具有丰富旅游经验的学生与自己讨论旅游经历,分享旅游趣事,给其它学生提供一些写作思路与灵感,促进学生攻克写作学习难点,让支架教学模式发挥作用。 促进生生互动,实现支架教学目标

学生,是课堂活动中的主体,促进学生互动,让学生互为支架,会让支架教学模式的落实更加彻底。让学生做支架,通过生生互动的形式进行支架教学,是最值得提倡的方法。教师要为学生找到相关平等的学习支架,让学生的交流中都有所收获,促进有效支架的建立。

像在以“my hobby”为题目进行写作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成写作学习小组,促进小组之间的交流。再让小组成员两两交流,总结出可以应用于写作中的词汇与句式。用小组形式给学生更大的互动空间,更多的支架选择,有利于学生的写作学习需求得到满足。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事业改革的过程中,如何从教学现状出发,对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对于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生的个人成才发展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建构主义理论中所提倡的支架教学模式,给予了初中英语教师新的教学启发。引入支架教学模式,在有效的课堂时间与空间内组织更多的互动与合作,能够让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倪娜. 基于建构主义“支架”理论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朱永举. 例谈支架模式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 英语教师,2013,06:2-7.

支架式教学的定义篇4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 最近发展区 生物学教学

论文联盟

1 支架式教学的定义

“支架”原意为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支架式教学法的定义很多,目前,比较有影响的定义源自于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在教学中应当为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建构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生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2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源自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区分了个体发展的两种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里的帮助就是指教学中在最近发展区所做的工作——搭建恰当的支架;潜在的发展水平以外的区域则是完全超出了学生的能力,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也不能达到的知识水平。传统的教学是以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为依据,它定向于儿童思维已经成熟的特征。然而,这只能是教学的最低界限。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念指出,只有当儿童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时,一定的教学才有可能进行。该理论的提出也是为了使人们注意到教学的一个事实,除了最低教学界限外,还存在着最高教学界限,这两个界限之间的期限就是“教学最佳期”,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形象地用图1表示。

3 支架式教学的形式

3.1 范例支架

范例支架是指符合学习目标要求的已有学习成果(或阶段性成果),它包含特定的主题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步骤或典型学习形式。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为学生提供范例,如教师展示前届学生的作品范例或老师的示范操作,其实质就是提供某种有意义的参考和借鉴,让学生受到启发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学习“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和自由组合定律”时,教师先复习“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和分离定律”,然后提出问题:“学习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和自由组合定律甚至更多对的相对性状杂交试验应该从几方面人手?”学生根据这个思路即可进行自由组合定律的学习,分离定律的学习思路就是一个范例支架。

3.2 问题支架

所谓问题是指在一定情境中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或完成某一目标所面临的未知状态。它是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支架,问题支架具有结构性,关注细节与可操作性。当教师预期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时,可以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问题搭建支架,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学生的学习就会逐渐深入。例如在学习“分析光合作用强弱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时,学生要独立回答此类问题,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大部分学生无从下手,教师可在学生学习前根据图2提出下列问题:

①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②此曲线的起点在哪儿?走势如何?③拐点有几个?④此曲线可以分为三段,ab段表示什么?bc段表示什么?cd段表示什么?⑤此曲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可以分为三部分,面积s1表示什么?面积s2表示什么?面积s3表示什么?教师通过这种简明、集中、富有启发性一系列逐层深入的小问题,引导学生从一个台阶走向另一个台阶,顺理成章地弄清了光合作用强弱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3.3 建议支架

所谓建议支架就是当学生在独立探究或合作学习中遇到难题时,教师提供恰当的建议帮助学生走出困境的过程。当把问题支架的设问句改为陈述句时,问题支架就变成了建议支架。与问题支架相比,建议支架的建议可能少了一些系统性和整体性,但它往往能直截了当地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例如在学习实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时,学生要成功地完成此实验,必须注意实验前及实验中的细节部分,在学生实验前教师可提供如下建议:

①培养根尖时要经常换水,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②培养根尖时,应选用旧洋葱,因为新洋葱尚在休眠,不易生根;③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因为此时细胞分裂活跃;④压片时要再加一块载玻片使受力均匀,防止盖玻片被压破;⑤观察时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再换高倍镜下观察。学生弄清了这些建议的含义并付诸操作,就能有效地提高实验成功率。

3.4 工具支架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对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概念的内化和建构,教师所提供的会话、交流、共享、展示、协作的平台等都可以理解为工具支架,例如计算工具、网络系统、电子白板、工具书籍、多媒体技术与网络资源结合等。这种支架可将生物世界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对于学生认知生物世界有很好的帮助。如在学习dna的转录与翻译时,教师将此过程用flash的形式播放出来,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

3.5 图表支架

图表包括各种表格和图式,常用到的图表有表格、流程图、概念图、维恩图、时间线以及统计学里的比较矩阵等。用这种直观方式描述信息,尤其适于支持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如解释、分析、综合、评价等;它可以直观地表达生物概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系统地把握生物概念的脉络。如教师通过表1可让学生完成下面几组实验,从而完成该表格得出结论;最后,教师汇总学生的结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图表支架,但表格中的各项都是精心设计的,最终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有意义建构。

4 支架式教学的环节及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中的第五章第3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一课为例,探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法的基本环节,其教学设计可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4.1 进入情境

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围绕当前学习的主题,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将学生引入到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原有知识与要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进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例如: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可从酵母菌的种类、代谢类型、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馒头和面包松软的原因是酵母菌产生了co2;酵母菌用于酿酒是因为酵母菌产生了酒精。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①co2,酒精是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还是在无氧条件下产生 的?②如何验证酵母菌产生的co2和酒精?③能否设计一个研究该问题的实验?④这个实验的原理是什么?需要什么仪器?⑤具体操作步骤是什么?

4.2 搭脚手架

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在搭建支架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选择支架的难易以及设置的多少,不能简单地认为叙述步骤、指导操作、给出图表就完成了支架的提供工作,要使支架设置的合理且实用需要结合实际。例如上述“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学习,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探究,要马上就得到答案有较大的困难。根据这一分析,在学生有了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之后,教师应先建构概念支架:①根据前面已经学习了实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探究实验的一般操作步骤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②二氧化碳的检测: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酒精的检测:橙色的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③要强调设计实验须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这种建议支架不仅使课堂教学条理更清晰、探究目标更明确,也为生物学实验的探究学习提供了一个范例。

4.3 独立探索

教师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概念框架和解决问题的线索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决定问题的探索方向,选择方法。在学生遇到困难或没有思路时,给予适当的提示、建议,以帮助他们顺利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学习,完成认知的“同化”和“顺应”。当学生的意义建构能力提升时,教师要逐渐地减少帮助。还以“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为例,此过程中,教师先根据学生人数和能力平均分组,再让每组学生根据教师搭建的支架确定各组的实验原理,选择完成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并设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适当的建议,实验完毕后,各组列出能回答实验前提出的所有问题的表格,并得出结论。

4.4 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包括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学生之间的协作。在课堂中,协作学习和小组讨论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可以使小组成员引发认知冲突,便于交流意见、经验,有效地改善课堂气氛并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参与合作竞争。仍以“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为例,学生独立探索设计实验并得出结论后,教师可以让小组间交流各组的实验原理、步骤及结论,并讨论以下问题:①怎样控制有氧和无氧的条件?有没有更好的方法?②如何比较c02产生的多少?最后让小组间互相合作绘出酵母菌在有氧条件和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装置图。

4.5 效果评价

效果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经验,摒弃错误的方法或结果,也能够关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对学生个人的评价和学习小组对学生个人的评价,评价的内容有:①自主学习的能力;②对小组学习所做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例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结束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①是否弄清了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原理;②对“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有何深刻认识;③参与交流和讨论的热情是否高涨;④是否提出了对“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有价值的观点;⑤如何吸收他人有价值的观点。

这五个组成环节贯穿在支架式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中的具体情况设置五个环节的顺序,也可以进行环节上的删减以适应实际的需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5 支架式教学在生物教学运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1 对支架式教学法的理解和应用

支架式教学不是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随便地给出一个图表、一组问题或一组建议,而是提供的这些帮助必须适合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并且教学时还要适合时机。生物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在合适的时间提供给学生恰当的建议,会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形成生物学习的良性循环。

在教学运用中支架式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有时甚至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会用到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如建构主义的另外两种教学方式:抛锚式教学和随即进入式教学,它们之间是相互补充各有所长,所以要根据教学需要创造性地综合运用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2 对最近发展区理论的理解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中的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是指图中椭圆的边界,而不是整个区域,内部两个椭圆之间的区域才是最近发展区。高中生物学是一门探究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很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生物学习和实验能力较低,因此在高中生物支架式教学中,支架的搭建要以学生的现实水平为出发点,基于最近发展区,目标是达到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并不要求一定达到理想的潜在发展水平,但是教学希望在最近发展区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王海珊,教与学的有效互动——简析支架式教学[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140-141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5:75—76

[3]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1-42

支架式教学的定义篇5

[关键词]丹麦;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学习准备性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0 — 0125 — 02

常州工学院自2009年起与丹麦VIA大学学院合作举办学前教育本科教育项目。在四年多的办学过程中,丹麦教师多次来我校授课,引进课程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受益匪浅,也提高了合作教师的教学水平。丹麦幼儿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特点是什么?有哪些值得我国高校教师学习与借鉴?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了调研、观察与思考。

一、丹麦幼儿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引进的专业课程有《学前教育学》、《环境教育学》、《社会教育学》、《交流组织与管理学》等,授课过程中丹麦教师主要采用了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

(一) 支架式教学的特征

“支架”(Scaffolding)又被译作“脚手架”,本是建筑行业术语,指建筑中施予的暂时性支持,伍德(Wood)等人将之类比为给予学习者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暂时性学习支持与帮助〔1〕。学习支架既指一种状态,即教学者提供的各类形式的学习支架;也指一种过程,即教学者根据学习者原有的最近发展区提供学习支架,然后逐步拆除支架,促进学习者实现独立学习,跳出其原有最近发展区的过程。来我校授课的丹麦教师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支架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教师或者同伴支持。支架式教学的最大特征就是教学者或者有能力的同伴给予学习者的学习支持与帮助,例如提供线索提示、提问、比喻、比拟、详述等多种方式,使得学习者很好地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同化新的知识、形成新技能。二是社会互动与协商。支架式教学的另一特征是学习者的新知识学习是其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达成的意义协商和建构过程,这反映了知识学习的社会建构的特性。三是责任转移。支架式教学的第三个特征为教学者通过提供学习支架帮助学习者习得新知识,随着学习者对于新知识的掌握,逐渐减少帮助,将学习的主导权逐步还给学习者,学习者最终由他控转变为自控,顺利实现任务完成的责任转移〔2〕。

学习支架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不能独立进行的意义建构和问题解决,顺利掌握一定的知识,超越其最近发展区,并形成新的最近发展区,学习者在这种不断的超越过程中实现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各全面的发展。

(二)支架的形式

1.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的伯尼·道奇(BemieDodge)博士将学习支架可以分为接收支架、转换支架和产品支架〔3〕。

所谓接收支架是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即引导他们关注重要信息,辅助他们整理信息、筛选有用信息、记录重要信息和组织信息的辅助手段。具体形式包括观察向导、采访向导、词汇表等。我校学前教育合作办学专业的引进课程内容全部是全英文授课,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所限,经常会出现英文教材阅读的困难。丹麦教师遇到学生在阅读教材中接触到的词汇超出他们理解力的时候,就会为学生提供一个包含高级词汇或专业词汇的材料来作为学生学习的补充。所谓转换支架是为学生将阅读到的信息转化为更为清晰、易于理解形式的辅助手段。具体形式包括:维恩图、SCAMPER模板和权重累加表等。例如《环境教育学》的学习中,学生确定了创设“自然幼儿园”的主题时,丹麦教师就会引导学生归类整理不同幼儿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对设计幼儿园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从中寻找到最佳构建自然幼儿园的思路。所谓产品支架是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理解到的、自己创造的东西转化为可见的事物,比如说明文档、演示文稿、模型等的一种辅助手段。例如在《环境教育学》课程学习中丹麦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运用所学习的理论创造性地制作幼儿园的模型,并阐述设计的理念与方法。

2.根据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支架分为认知支架和动机支架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同化要学习的新知识的适当观念;另一方面,学习者应该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学习心向。当适当观念缺乏或不足时,奥苏伯尔提出可通过提供不同类型的先行组织者(advanced organizer)帮助学习者形成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作为认知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本质上属于认知支架。先行组织者又可分为陈述性先行组织者和比较性先行组织者。陈述性先行组织者是在学习者缺乏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时提供,例如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引进课程教学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我国学生对于丹麦幼儿园的某些教育方法感到困惑,丹麦教师就会适时地讲授丹麦的文化与教育。比较性先行组织者是在学习者同化新知识的原有观念不牢固或不清晰时提供,例如在学习《交流组织与管理学》时,丹麦教师就会通过课前布置预习作业的方式,主动唤起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知识,以使他们准确理解课程内容。学习者缺乏学习心向,或者学习心向不足时,卢家楣提出可通过象征性评价、积极性评价、主体性评价、特色性评价、归因诱导等策略激励情感,通过创设氛围、张驰调节、表情调控、灵活分组、良性积累等策略调控情感,帮助学习者逐步形成或者增强其学习心向,这些情感形成和增强策略本质上属于动机支架〔4〕。丹麦教师授课过程中最显著的特色就是教学表情丰富,语言幽默诙谐,善于表扬鼓励学生,经常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表演,这种做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

(四)支架式教学的步骤

支架式教学的定义篇6

关键词: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支架式教学模式 应用形式

支架本来是建筑学的术语,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脚手架。运用到教育学中,顾名思义,支架式教学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学习者提供帮助。研究证明,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实验探究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良好的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分析

1.正确理解和把握支架的含义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在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时,需要对支架的含义有一个正确理解,否则容易出现对支架含义的误解,还可能将支架的含义扩大或缩小,这就是为什么不能正确认识支架的原因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任意地向学生呈现一个图表,给出相应的建议,以及列出一些问题就可以将其看做是教学支架。那么教学中的支架是什么呢?可以用例子进行生动的说明,一个人在完成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时,当其正处于孤立无援或身心疲惫时,给予其相应的引导并帮助其达到最终目标,这一“扶手”就是真正的支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在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情感及态度等多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要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开展支架式教学。此外,教师还要对学习过程设计中的助学与支架教学进行合理区分,以免二者混淆影响教学效果。支架教学中的支架不一定包括助学中的工具、问题、图表及建议等,但是能够对助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理解支架时,有的人觉得很多东西都不能作为支架,其实并不像大家认为的那样,支架并非全部枯燥难懂的理论或工具,有时一个暗示、简单的表格和一段话都是支架,前提是设计的合理、科学和准确。

2.正确认识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如图1所示,图中椭圆的边界是指维果斯基所说的最邻近发展区中的第一水平和第二水平。水平是指人类所学的知识达到了某一高度,并不包括所有知识内容。最邻近发展区是指图中内部两个椭圆之间的区域。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将第一椭圆区域作为搭建支架的出发点,向最邻近发展区迈进,即将第二水平当做教学目标。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并不一定要使学生达到第二水平,而是要将其当做自己前进的动力,尽可能使教学目标向最邻近发展区靠拢。

图1

3.灵活地运用支架教学模式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划分支架类型和教学策略时没有明确的标准,可见二者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个体,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及相互作用的。教师有时在解决化学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化学教学策略,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运用支架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不能为了刻意地追求教学方法的运用选择使用支架式教学模式,要灵活地运用,实现优化学生化学学习效果的目的。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两种形式

1.范例支架教学

范例就是举例子,是学习中包含特定主题的一种比较典型的成果形式,这种学习成果符合学生学习目标的要求。如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先前学生的作品范例,以使学生有效地利用电子档案完成学习任务,当然也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制作出比较适合的范例。教师运用好的范例不仅能够避免解释复杂的问题,还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减轻其学习的压力,使其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除了电子文档等有形的实体可将其作为范例外,教师操作的技巧和过程同样可以作为范例。这种非实体范例的展示有赖于教师语言的指导和说明,并突出重要的内容。

本文列举了高一化学第六章第四节环境保护的教学案例,教学重点是讲解大气污染、居室污染、水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之前,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将其划分成为各个小组,并且让每个小组自己选出一位组长。然后为每个小组布置与化学污染问题相关的任务,每个小组收集一个与化学污染相关的故事,并将故事呈现给班上的其他同学,让其他同学对其进行讨论。教师首先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曾经在某地区的村寨里,连续好几年都没有出生过男孩,当地的人们就比较着急,到底该怎么办呢?不少人祈求神灵的保护,没有什么效果。后找来了风水先生,他说:“曾经有支地质队在该地区寻矿,破坏了当地的风水!”于是人们就向地质队索要当地的“风水”,地质队回到该地区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调查,发现当年探矿时钻井导致含有铍的泉水被引了出来,这一污染源得到了扩散,人们长时期引用含有超高铍含量的饮用水,致使只生女孩而不生男孩的问题。后来,水质问题得到解决之后,该地区开始有男孩出生。

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这个故事时,其实就是在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听了教师的讲课,在收集资料和汇报结果时就有了明确的目标,教学效率逐渐提高。

2.图表支架教学

图表的种类很多,如表格、图式等,能够将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复杂问题的脉络直观地表示出来,其在描述信息时是一种可视化的方式,特别适用于学生解释、分析、综合和评价事物等比较高级的思维活动。图表具有多元化的形式,比较常用的有概念图、表格、时间线和流程图等。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讲解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地认识和了解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教师设计的实验分别比较了镁、铝及酸的反应;钠、镁及铝与水之间的反应;三种元素对应的氯盐与NaOH。

学生经过上述实验,将表格1补充完整。最后得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同周期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

这一图表支架是比较简单的,而表格却是在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的。第一组说明:金属性Na>Mg>Al;第二、三组分别说明:金属性Mg>Al、NaOH>Mg(OH)■>Al(OH)■,从而实现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实践证明,支架式教学模式对优化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对提高学生化学学习效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刘迎.支架式教学:概念、手段及模式[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支架式教学的定义篇7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模式 高中英语 听说教学

一、前言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为核心,采用讲授的模式,学生的学习主要以听为主,很少进行主动的说,因此,学生的相应听说能力较差。在课堂上,教学过程主要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传输,采用灌溉式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缺少教师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只知道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完成任务,很多事情并不懂得来龙去脉,不知道事情的核心所在。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导致我国学生普遍英语听说能力较差,特e是英语口语方面有很大欠缺,学生对语言的应用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改善,对英语学习的综合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因此,英语听说教学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将支架式教学模式更好的应用到英语教学中。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概述

1.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涵义。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很多新的教学模式融入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更新和改进。对于新的教学理念的产生,很多教师采取积极的心态加入其中,开始主动挖掘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保证学生提高自身能力的教学模式。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应用。所谓“支架”最初指建筑行业中普遍使用的脚手架,借此来帮助工人接触到高处的工作,更好的进行建造。支架的作用在于对工人的工作起到一定的支持和协助作用,而非全权的取代人工进行操作。将支架引入教学中,主要是指教师通过支架式教学来为学生构建知识架构,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辅助和协助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自己构建简单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的总结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根据建构主义的思想,深化成支架式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的看法为,学习的主要过程是在社会文化以及学习情境下,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利用,加上周围同学老师的帮助,进一步意义建构,构建出知识体系框架,来帮助提高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明确自身的需要,根据本身具备的认知结构,来筛选外部的知识,并进行相应的加工和处理。以支架式教学模式为核心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核心,教师则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引导,教师的指导极为教学模式中的支架作用。

三、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1.搭脚手架,根据英语听说的学习主题建立相应的概念框架。在英语听说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所讲解的教学主题,按照教学计划和要求建立相应的概念框架,将整个学习任务分为多个小环节,易于学生接受和学习。在练习学生的听力能力时,应循序渐进,先从简单短小的英文听力开始,构建出一个主旨框架,学生可以根据文章的主旨进一步从听力中挖掘文章的核心内容。对于英语口语的训练,也应该在心中构建好一定的框架和结构,根据框架和结构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说明。在课程的传授过程中,教师应创造细致的情景,将知识进行导入,使学生对主题产生兴趣,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和学习,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2.进入情景,将学生引入所设情景。在脚手架搭建完成后,教师可以通过口述或其他方法设置一定的悬念,在设置好情景后,通过教师设置的悬念,一点点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设的问题即概念框架的某一个环节之中。在进行听力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进行听力之前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在听完听力之后正确的回答问题,通过任务的约束,保证学生能够认真倾听,达到锻炼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目的。在进行英语口语教学时,可以根据相关的学习主题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以口头的方式进行回答,保证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3.独立探索,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教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同时对学生也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教师在教学时应进行适当的提示,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概念框架。在进行英语听说教学时,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进行独立探索和思考,避免一味地听取教师的讲授,通过独立探索和教师传授相结合的方式,更好的进行学习。

4.协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通过小组成员间进行讨论,可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改进,取长补短,得到更全面、更为正确的答案,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英语听说教学中,应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英语口语能力,并促进学生的团结意识,使学生在合作中的得到进步。

5.效果评价,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以及教师评价。在课程传授完成后,应该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由此分析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找出不足而进行改进。评价的内容包括任务的完成情况、自主学习能力、小组中做出的贡献等。

四、结语

支架式教学模式融入英语听说教学中,能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利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改变和完善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为学生渗透了更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同学更好的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进而提高英语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支架式教学的定义篇8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特征 支架策略

一、支架式教学的概念

关于什么是支架式教学,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在其性质判断上也存在一些分歧。一些学者从教学策略层面出发对支架式教学进行界定,如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有关文件将支架式教学界定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另一些学者从教学理念层面对支架式教学进行界定,如有学者称,支架式教学是在社会建构主义思想影响下产生的一种以实现儿童认知发展潜能为根本目的、以师生平等交往为基本途径、以教师对儿童发展的准确把握为鲜明特征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是支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仅仅从教学策略层面出发,容易将支架式教学简单等同于教师示范或指导策略,这和支架式教学所依托的理论背景社会――历史互动理论是相违背的,不能达到培养幼儿独立思考能力的效果。对支架性教学的理解不应从课堂教学的微观角度出发,应从系统方法的角度对其进行宏观思考,将支架式教学视为一个独立、有机运行的系统,需要对其本质及价值追求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我更倾向于从教学理念角度出发对支架式教学进行界定。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是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产生的一个重视有能力的他人对学生进行依存性的帮助,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师生互动、共同建构的过程。

二、支架式教学的特征

支架式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那么这个完整的过程应该包含搭建支架、退出支架、教师责任的转移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缺一不可,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不应该将其称为支架式教学。在这三个阶段中,搭建支架是退出支架、实现责任转移的基础。教师退出支架则意味着为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将再一次搭建支架,教师在教学中,反复经历着搭建支架、退出支架的过程;经历着数次搭建、退出支架过程之后,也就意味着学生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直至最终实现教师责任的转移,即学生能力的获得。

与其三个阶段相对应的支架式教学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依存性,退去,责任转移。

(一)依存性

搭建支架是实施支架式教学的第一阶段,其表现出来的显著特征为依存性,即教师设计教学任务,教师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都要时刻依存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一段距离”,通常学者将其解释为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指导下或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他们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指导如何能够时刻做到依存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已有学习、生活经验,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能够及时作出科学诊断。教师首先要进行诊断,如向学生提问引出学生的反应以收集学生目前现有概念及可用策略等方面的信息。学生的反应暗示了学生目前的理解,为教师提供机会了解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的方式了解学习者的困难。其次,教师需要针对自己对学生的理解进行诊断,确定自己是否已经正确地理解了学生,这样的进一步检查有利于帮助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共享的理解。最后,教师通过对所收集信息的分析以及对学生的理解,为学生设计支架策略。在整个设计、实施教学或指导学生过程中,教师所要准备进行的每一次介入、指导、帮助都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回答与理解之上。

(二)退去、责任转移

退去是实施完整支架式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即教师将提供给学生的“帮助”撤出。当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有助于他们进步的支架之后,则应该考虑适时退出。最终实现学生能力的获得需要师生互动过程中数次搭建、退出支架。这表明并不是等到学生完全获得了某种能力之后,教师才停止对于学生的帮助,而是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随时为学生留有探索、学习的空间,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提升能力。因此支架退去的过程同样需要时刻依存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责任转移即在多次搭建、退出支架过程之后,学生真正地获得了某种能力,并能够独立完成某种任务。有研究指出,自主能力水平的提升是支架式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志。

三、支架策略

支架策略指伴随着支架意图的支架工具及其二者的组合。支架意图即搭建支架力求实现的目标,通常可以分为三类,分别为支持学生的元认知活动、支持学生的认知活动及帮助学生保持活动的兴趣。支持学生的元认知活动主要是指帮助学习者保持学习的目标,帮助学习者学会解决任务的一般方法,通过指导、帮助激励他们继续探索,以探究更深层次的目标。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解释当前的任务,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之前是如何完成任务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分别做了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等,促使他们逐步学会自我反思。为了支持学生的认知活动,教师可以针对学习者没有能力执行的任务,将其简化以降低难度,减少挫折;或者教师采用和任务相关的标记方法,强调出任务的某种关键特征,帮助学生识别已经做出来的成果与正确成果之间的差异,以支持学生继续完成任务。为了保持学生对某种活动的兴趣,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回忆和活动相关的生活经验,以唤起他们对活动的兴趣,或者通过适宜的奖惩措施,以促进学习者的表现。

为了实现上述支架意图,教师可以用到的支架工具可以包括:反馈、暗示、指导、解释、示范、提问等。特定的支架工具可用于不同的支架意图。比如当教师采用示范这一支架工具时,教师可以向学生示范解决某项任务时需要用到的关键思想、学习能力、自我调节意识相关内容等以支持学生的元认知活动。然而,当教师为学生示范一个重要的概念或者一个具体的实验过程,则可以达到支持学生认知活动的目的。当教师采用解释以支持学生的学习时,教师解释的对象不同,则达到的意图同样有区别。在一些情形中,采用必要的提示可能要比一味采用解释或反馈产生的作用更大,因为解释或者反馈往往很难促成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所以,在教学指导中,教师首先需要明确为什么要介入指导儿童,也就是其支架意图是什么,其次要快速做出决定将选择什么样的工具完成本次的支架意图。教师对于支架策略的使用要依附于学习者的表现,一个问题之所以会成为问题,是因为学生对其予以回应。另外,支架策略使用时机是否合适,要遵循支架式教学依从性的原则。

参考文献:

[1]赵南,徐利新.对教师支架类型体系的理论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5(7―8).

[2]盛伟,张伟平.从系统方法的视角看支架式教学的实践[J].当代教育科学,2011(20).

[3]麻彦坤.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当代美国教学模式中的应用[J].外国教育研究,2005(9).

[4]J. van de pol. Scaffolding in Teacher student Interaction: A Decade of Research. Education Psychology Rev,2010.

上一篇:混合式学习概念范文 下一篇:体育专业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