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课堂范文

时间:2023-09-12 10:33:42

智慧教育课堂

智慧教育课堂范文第1篇

一、为听障生创设“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境

在特殊教育界,聋、聋哑、听力障碍、听力残疾的概念内涵基本一致,经常通用,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觉障碍,听不到或听不真周围环境的声音,使得患者难以与一般人进行正常语言交往活动。另外,听障学生由于“听不见”,早期听力障碍使之无法听到和辨别语言,以致失去了模仿学习的可能性,错过了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最终失去了“说”的能力,所以民间素有“十聋九哑”的说法。因而,如何让听障学生深入体验“有声有色”的课堂教学情境,是特校教师要研究的问题。钱钟书在《通感》一文中指出:“用‘闹’字,是想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成好像有声音,表示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受钱钟书通感(移觉)理论的启发,一位教师在为听障学生执教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练习2》一课时,利用信息技术,将春雷“轰隆隆”、春雨“哗啦啦”、小鸟“啾啾啾”、青蛙“呱呱呱”、小朋友“哈哈哈”等视频剪辑成一段“默片”,营造“春在身边,春在眼前”的情境,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春雨在伞面上跳动、柳枝在春风中摆动、蜜蜂的翅膀振动、小鸟的尖喙翕动、青蛙的声囊鼓动等动感细节,将听障学生视觉的体验转换成听觉的想象,从而获得了对“春天”这一意境的生动感知和丰富体验。

二、为视障生营造“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情境

由于各种原因,视障学生的视力损失或视野缩小,导致他们对事物的整体形象把握存在天生的缺陷,只能根据感受和体验进行自我理解与解读,难免会犯“盲人摸象,各言其是”的错误。从大家所熟悉的案例———沙利文老师教海伦•凯勒拼写“水”这一简单单词的艰辛过程,可以想见,对于视障学生特别是先天全盲的学生来说,色彩、明暗、光泽、状态、品质等概念都是比较抽象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养,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彩的敏感性,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诗词,形象地说,学生应该成为词的‘音乐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那么,如何培养视障学生的语言素养、提高语言敏感度,让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呢?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结合视障学生身心结构中的已有经验,通过经验的重组和改造,让学生从“近”(贴近生活的情境)走向“亲”(亲身经历的经验),从“真”(真实的内心情感体验)走向“正”(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是盲人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一位教师在为视障学生执教台湾作家林清玄的名作《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时,为了让视障学生理解“洁白、晶莹、秀挺、深沉、艰辛、坚定、自信”等词语,把孩子们从课堂中带到了学校的假山旁,让他们触摸假山的岩石和从岩石缝隙里生长出来的花草和小树。在孩子们触摸的同时,老师深情地朗读:“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孩子们在这样的情境中,欣赏、感受、体验、品味和领悟,虽然不一定能“说得出”这些词语的具体含义,但他们“体验到”并“意会到”这些词语的情感、温度、色彩和分量,进入了马克思所说的“艺术地把握世界”的境界和状态。

三、为智障生提供“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境

近些年,培智学校学生的残障程度越来越严重,残障类型也呈现多样化,包括了智障、脑瘫、自闭症、多重障碍等。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较低,认知能力较差,教学效果往往不令人满意。基于“场论”理念的情境是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一个多向折射的心理场。情境的创设可以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对儿童的知识、能力、智慧、情感、意志全面地产生影响。在培智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亲、助、和”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智、趣”的学习情境来缩短学生与教师、与同伴、与教材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启迪者、激励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补偿功能缺陷,开发潜在技能,促使残障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自动参与、主动投入,获得自我的发展。在培智课堂教学中,一位老师在执教《快乐生活•生活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0和10》一课时,在个别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针对智障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了一个“小猫钓鱼”的游戏情境。具体做法是,教师将课桌围成一个“口”字框作为“池塘”,学生在扮演“小猫”。教师根据学生的动作协调性和肢体功能发展情况,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了不同长短、粗细的钓竿,设计了磁铁、钓钩等不同形式的“鱼钩”,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钓鱼”比赛,最后通过填写一张统计表,看看谁钓的“鱼”多。为了确保其中一名学生钓不到鱼,从而引出“0”这一新知,教师在这名学生的钓竿上做了一番手脚,将这位学生钓竿上的磁铁“鱼钩”换成了没有磁性的塑料积木。可想而知,任凭这位同学如何努力,他也不会钓上任何一条鱼来,从而顺理成章地“生成”(其实质是一种预设)了教师的教学资源(失败的活动经历与情感体验也是一种教学资源)。这种充满挑战与趣味性的情境,既是对学生“认识1~9的数字”这一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是“统计”这一数学思想的渗透与濡染,更是对学习新知的铺垫与导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活动等形式,可以帮助智障学生进行粗大动作与精细动作相结合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实现意志与毅力等心理品质培养和数理知识与方法的习得,让他们在趣味激励、情感驱动下,在“践行”中“善思”,从“乐学”中“多识”。

四、最后的思考

在特殊教育领域内,虽然学生的残障类型和程度为教学情境的创设带来了诸多不便与缺憾,但是只要教师善于创设与学生身心特点相适切的教学情境,并巧妙规避残障儿童的身心缺陷,让特殊儿童自觉、主动地进入富有美感的、充满智慧的、洋溢童趣的情境时,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这些孩子已经无意识地、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向教育目标无限接近的正能量与诱发力,进而在顿悟中改变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他们尽管不甚完美,却个性鲜明、自由成长、充满生命的活力。

智慧教育课堂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智慧课堂 微课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开始应用到教育中,智慧课堂的出现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当前,虽然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但是信息技术和教学之间还不能很好地融合,它们之间尚存在很多问题。对此,现针对微课发展基础上初中数学教学,尝试建构这种条件下的智慧课堂,为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参考意见。

一、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

目前学科教学的课程教授一般分为三个环节:(1)教授新的知识点。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及课程教学目标,向学生教授新的知识内容。(2)通过练习掌握知识点。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做一些相关题目进行巩固练习,对新的知识点进行梳理。(3)通过复习巩固知识点。学生在听取教师的详细讲解及进行巩固练习掌握知识点后,对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复习。而学生学习的方式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学生通过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获取教材的知识内容;一种是学生通过阅读教师提供的教材或者资料,自主学习自主消化知识;一种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进行探究性学习,积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归纳知识。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智慧型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的具体表现。教师应根据教材知识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式进行教学。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则需要具备基本的投影仪、电视、白板等基础设备。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微课的方法

1.导入新课

虽说微课能够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极大作用,但是因为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出现的时间不长,有些教师的教学水平较低,不能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联系教学实际的基础上促进微课的合理应用,我们可以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选择利用微课进行导入,这样能够丰富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导入新课“统计与概率的基础认知”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微视频,如开奖视频等,让学生根据视频内容做出统计并进行分析,从而导入统计和概率的相关内容。以这样的形式导入新课,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2.开展概念性教学

教师可以在进行概念性教学时合理应用微课,并结合几何画板等工具,让学生通过视频及实物更直观、具体地理解概念,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及学习效率。比如在教授“多边形内角和”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应用微课的形式,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回顾前几节学过的有关图形角度计算的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三角形、长方形的内角和计算公式,进而引导学生对多边形的内角和进行探究并总结规律,让学生尝试推测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多边形内角和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展示典型例题

数学的教学不仅需要对理论知识进行详细讲解,还要通过典型的例题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例题,并进行详细讲解及分析,帮助学生积累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拓展学生解题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比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章节时,教师需要通过“线段图”表示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结合线段图上提供的信息以及题意,列出方程求出速度。这时,利用微课可以直观生动地展示出这个例题的内容、线段图的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解答题目。

4.数学复习的指导

课堂复习是课程教学的三大环节之一,课堂复习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前面所学到的知识。在这个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微课,提高课堂复习效率。比如,在复习三角函数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演示运用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计算教学楼高度的过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计算原理及计算过程。在这个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测量方法到校园内进行实地测量,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三角函数的认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结语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合理地应用微课辅助教学不仅可以增强上课内容的趣味性,还可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提高上课效率。微课在课堂教学的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初中数学教师应结合教材及教学目标,积极将微课应用到教学课堂中,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构建智慧教育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热情,促使初中数学课堂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张静静.运用微课资源扮靓数学课堂[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7).

智慧教育课堂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智慧课堂 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3-0065-0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使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使教学过程成为积极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针对北京市延庆县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滞后于课程改革进程的现实问题,重点围绕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 实施措施

第一,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转变干部教师的观念,提升素养。笔者所在总课题组组织干部参观学习、市县拉手、县域内拉手活动;邀请专家对干部教师就智慧课堂的评价标准、课堂教学如何设计、如何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等专题进行培训。转变干部教师观念,提升干部教师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二,通过干部教师的组班培训,干部教师跟上改革步伐。借助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北京市“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开展组班集中培训,使干部教师在教育理念、管理方式、课堂指导、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能力紧紧跟上教育改革新步伐;使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能够及时跟上现代教育改革的步伐,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第三,通过集体备课有效引导教师在中高考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解决好办学规模小的学校教师集体备课、集体教研难以有效开展的问题,切实做好为基层教师成长的服务工作。

第四,通过协作区开展走进学校活动,加强沟通交流,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实现资源共享。

第五,以课标、教学指导意见和中高考考试说明为指导,深入课堂教学研究,形成具有延庆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六,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结合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对各学科课程内容的分析,形成针对不同课型、内容、学生的教与学方式,并使之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学课堂教学改革。

二 研究成效

1.研究成果

第一,初步形成了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我们研究出的教学模式属于归纳范畴,是从课堂教学实践中提炼出来的。

如延庆体校总结归纳出“126”式智慧课堂教学模式。“1”即一个中心,以课堂教学目标为中心。活动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活动,不能仅仅为了追求热闹的形式而活动。教学目标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脱离目标去组织活动将是无根之木。“2”即两种操练方式:基础操练与拓展训练。基础操练是及时巩固基础知识不可或缺的方式,可以集中教授,让学生明晰本课的重难点。主要通过机械、半机械、自由操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明晰了本课的重难点后,进入学习时更容易在设定的情境中再次巩固重难点,为拓展训练做好知识储备。拓展训练是知识在运用中的一个总结巩固拓展过程,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6”即实施步骤共分六步:一是创设情景,唤醒智慧;二是呈现新知,启迪智慧;三是基础操练,分享智慧;四是课堂教学,领悟智慧;五是练习设计,内化智慧;六是拓展训练,深化智慧。

第二,不同的教学方式,展现了教师的智慧和能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多样,无拘风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自己的教学风格等,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方法,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如香营学校的英语老师吴××根据学生喜欢唱歌和爱好音乐这一特点,将英语知识编成歌曲,引导学生爱上英语,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教师通过英语歌曲法进行英语课堂教学,学生爱上了英语课,学习积极性也高了。物理老师耿××在习题课教学中教学生用圈点批注法解物理习题,学生能够抓住题干重点和运用知识,提高了做题速度,大大调动了学生做习题的积极性。再如延庆七中的老师采取研究性、探究性教学法,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培养了探究思维能力。

第三,多种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兴趣、积极性和学习成绩的原因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设计和选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八达岭中学、刘斌堡中学、第三中学、第一中学都在学生学习方式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收效显著。八达岭中学、刘斌堡中学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第一中学采取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等方式。各校有各校的办法和高招,如刘斌堡中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先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合作强调的是小组成员的整体协作,共同完成老师设置的教学任务;在小组合作之前,要让每个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鼓励每个学生在组内积极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2.研究效果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归纳总结意识逐渐增强,教学成绩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变得浓厚了。

第一,教师成长。

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变化。通过文本分析、课堂观察、访谈等方法,了解到教师在备课、上课、课下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变化。(1)备课组课前充分研究,体现了教学预设的智慧。各备课组都能把集体备课工作放在首位,在集体备课中教师基于对教材的深刻解读和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深入分析,进而预设完成有效的教学设计。(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发学生思考,启迪学生的智慧。在新课导入时,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如延庆四中鲁××老师在其“化学让世界更美好”的县级研究课中,充分运用一瓶可乐创设了一系列化学问题,引发学生对化学研究内容的思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展示了教师的教学智慧。(3)及时捕捉信息,在课堂上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学生的各种信息会不间断地并且不经意地传递给老师和同学,这些来自于学生的信息,有些是教师事先在备课中预设到的,但更多的是教师无法预设的,关键是教师要及时捕捉到这些来自学生的信息,并且利用好这些信息,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恰当的措施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课堂中生成的有效资源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在逐渐推进过程中教师能善于捕捉发生在课堂情境中的每一次稍纵即逝的契机,加以引导、点拨,抓住问题的实质,采取适当的措施化解问题,体现了课堂生成中教师的教学智慧。(4)在课堂小结处再现教师的教学智慧,一堂课的结束,并不代表问题的终结,而是用新知识再去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开始,利用课尾总结,加以引导、点化,更能显示出小结在拓展延伸上的巨大功效。课堂小结是一堂课的画龙点睛处,它能使一堂课所讲的知识体现出学科的思想、学科的方法,初步形成认知结构。如延庆四中生物组在每节课小结时,教师都会引导学生概括本课内容、重点、关键,或利用提纲、图表、思维导图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网络,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5)在反思中积累智慧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每节课后教师首先要反思教学目标,其次要反思教学方法,再次要反思教学价值。如第四中学初三数学组每天做解题方法的积累,并由组内年轻教师王×负责组内课后反思记录。反思中不仅积累了很多解题技巧,而且记录了许多教学方法。组内每位教师都能受到启发,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是转变了教师的观念。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能够将学生放在首位,为学生的发展考虑,首先制订目标能够根据课标、教材、考纲、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可操作,改变了大而空的形式;其次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也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在课堂教学中,转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由原来的教师讲授式或提问式向启发式、研究式转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是初中教师和实验教师基本功成绩突出。我县参加北京市第二届初中教师和实验教师基本功比赛,成绩突出。4人获得市级一等奖、20人获得二等奖、3人获得三等奖,实现了中考学科一等奖零的突破,成绩处于郊区县前列。

第二,学生的变化。

一是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变化。课堂上参与学习活动的学生多了,改变了以往课堂只是少数几个尖子生表现的局面。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思维方法得到丰富,思维水平得到提高。无论是2人一组还是4人一组,小组的凝聚力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得到加强,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提高。课堂上的自信、活跃、合作能力迁移到课外,促使他们积极参加各项课外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提高。在智慧课堂构建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诊断自身的教学,立足于学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三是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上,教师采取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设计问题时紧密结合各知识点,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的热情。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

[2]曾建胜、苏文木.做有智慧的教师[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智慧教育课堂范文第4篇

【关键词】竞争; 合作学习; 教育梦; 思想精髓; 风范; 智慧

如今,人们常在说:“小康的生活有奔头!”是的,“奔”的竞争,引发的挑战,无地不存,无所不在。教师,犹如一面镜子,整衣正人,亮丽生活,精彩人生,传递着社会发展的正能量。在教育的大课堂里,怎样率先垂范?当好“敢于竞争,善于合作”的人之学习楷模?!怎能在学生中广泛地开展“敢于竞争,善于合作”的教育活动?这些,并非是一节课、两节课就能为,达人所望的“科教更加进步”。为此,只有,也只有在教学上多倡导,学业上多鼓励能有“千帆竞渡”的壮丽,争先创优地去学习现代技术,去工作,共筑发展全民教育梦的新课堂。人人“合作学习”之取长,秀足真功夫,这样的学习、教育的课堂,才会有活力,才能吐故,才能纳新,也才会美!

1 同课异构,灵秀课堂教育的“合作学习”之精髓

“同课异构”的课堂,源起于我校2012年金秋十月的“同课议构”的教育活动,触动我思想的突发奇效应。因是“同课”的连在一起,我们积极地去探讨,认真地去思索着“合作”教学的根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备课”的这一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从“备课”做起,集众人之智慧,倾尽全力,弘发“合作学习”的思想精髓,要心相通,意相合,情相投,排忧解困的,觅人间的“真经”,得世界珍宝。合作共赢、求发展的创新“同”时,但也允许有不同的教学“异”之产生,存在。生命世界如此多彩,神奇!其奥秘就是在于多了些事物的“异”在美。同课异构,诞生好学案。科学执教,这样才能“灵”秀出一个个“合作学习”的新课堂,美的课堂。教育实践证明,课的成功与否,是与备课息息相关的。

信息技术的引入课堂,开启了教学平台的“博大”之广阔,可用资源的物产“富饶”又优越。我们有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平。”如此丰富的想象,为那“同课异构”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智力的支撑。同课,异构。这是教育实践里的一个完整的、复杂的过程。它,包含有备课、上课、学习指导等方面。教师,要把“合作学习”的思想之精髓,融会贯通于这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之中,求得科学的发展。因此,从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出发,备好每一节课的内容,吃透教材,精心地筛选素材,认真的考究。提出的构想,才合理,可行。如此由“厚”到“薄”的备课,就会“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科学谋划。刻画而能入木三分,“活”现教育之“精品”于舞台中。展示在学习者面前的,是创造性的在使用教材,留给人美的记忆。回味无穷,影响深远。比如使用有关“文化的落后,也会挨打”的材料,施行“阅读与感悟”的体验教学。我巧施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历史发展过程‘碰撞’中擦亮的‘火花’,以及悬念”的话题,激起共鸣展开合作性的讨论,进行创造性学习。勾画了“中国发展道路,中国梦”的许许多多遐想,向往未来的祖国“文化更加繁荣”,做好人生规划。找回“实现伟大的文化创新”的文化强国梦!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这样的教育“异构”有创新,好!新颖,有趣,广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创设“合作学习”的成功课堂,往往是那些深思熟虑、富有创新的教师。这些教师,“用活教材,教活课堂。”常谋划在心,逐渐地淀积成好的导教、导学方案。“成竹”在胸,运筹帷幄,怎会有不成功的?!的确,今日的“台上三分钟”的成功,来之不易。那是昨天的有了“台下十年功”的磨砺之最好奖赏!教学上,每每的一课中,我们在议“异构”时都会有诱导学生要参与“合作学习”的奢想。事实上,同课,要有“异构”,要能够“异构”。因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同课的“异构”之举,迎合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的需求,能有助于萌生学习者进行创新学习的“合作”动机,获得创新的正能量。可见,多发展“合作”学习的教育新课堂,确立“合作学习”的创造性教育方向,深入心田,要永不偏离,持久而不迷失。

2 异曲同工,秀映“合作学习”教育课堂的新风范

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不同学科的独特性、层次性,亦是十分清晰的。如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其特性,体现的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等。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重视课堂建设,注视方法的映“秀”之美。“孟母三迁”教子的成功,缘在哪?择取了一个民风和好的学习环境。所以,坚持“德为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异曲同工”的课堂秀气,要映红了“合作者”学习的雄心,“特别能吃苦”的壮志,踏着前人的肩膀,奋勇前行,勇攀高峰。这样的教育课堂,才能迈得更高,更远,也才能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育人成果!

教学,且又是一门艺术!进入艺术的殿堂,教师要握准时代的脉搏,定好学习的“主旋律”,才可能有教育的“异曲同工”之美妙,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众人中才能映现“合作学习”那长长的和谐画卷。思想品德课,“异曲”的导学,褒扬的“天之丽质”,就是要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有的放矢。“同工”的巧夺,如有一股强劲的向心力,引擎在驱动,在促动着“勤能补拙” 的弥补之不足,就是进行合作学习的配合,默契地践行。教学相长是也!比如在“人因目标而伟大”的课堂演说教学中,求“异”创新,“一人一讲,轮番上阵”的老传统却无新异,常人所为。多人合作远比一个人在台上的“单调独斗”的效果,要强要好得多。于是,我和学生们一道设想了分小组进行,提出了这样的要求:(1)把“人因目标而伟大”的主题演讲,要能以情动人,感肺腑,栩栩如生。(2)把“毛毛虫实验”的过程,以及“‘你在干什么?’砌砖工人”的故事之情景,能够真实的再“现”于舞台。为的就是考验每一个小组所在团队的合作水平,团队中的凝聚力。台上,主讲和高超的表演艺人,默契配合,如鱼得水,精彩了课堂,又增添了活力。也有了至深的合作体验。而台下席坐的同学,又分享到学习合作所带给的快乐。那些合作学习、相互帮助的同学,直根在教育的土壤之中,犹如雨后春笋般的破土,拔地茁壮。课堂教育之造化“合作学习”的行为,好的习惯,才能在每一个班级里蔚然成风,传承并发扬光大,煜煜生辉。无数的合作学习者成功的范例,印证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魅力之所在。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异曲同工”的教学,在实施尽有“八仙过海”的找准门道,“漂洋”过程中大有“各显神通”的韵味。不同的人,不同的方法,但课堂同是那样的精彩。课堂教学上的教师,是合作课“剧本”的编导,一出“好戏”的总策划人。教师,又诚如“乐工”的音乐人,或填词或谱曲,妙笔生花。或以优美的旋律,或以动人的歌声,震撼人,激情飞扬。站到舞台中央,鹤立鸡群,是合唱团的指挥家,手巧灵敏。坐在舞台的台前幕后,为人伴奏,引领未来,曲调的昂扬向上,完美。有时,又催人泪下,使人悯香在惜玉,要君多珍重!课堂,怎会有如此反响强烈的“同工”效力?这就是在那“合作”的力量之伟大,那“合作学习”的鬼斧神工的结果!合作学习,应该成为今后人们的时尚追求,现代教育课堂的新风范。因为,只有合作,才能成就美好的现在,也只有合作,才能创造奇迹的未来!“合作学习”的彩虹高挂映天边,华丽,异彩纷呈的美。

3 同梦异想,秀长“擅能合作”的智慧课堂

优化课堂结构,引入信息技术教学,为上好每一节课,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这又是我们教师所期盼的教育梦!为梦之同美。我们,将在科研或是在教研活动中共圆这一教育梦,秀长“合作”之精湛的技艺,多长智慧。“智是谋之本,有智才有谋,所以智比谋更重要。”大兴“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评教活动,使“擅长合作”的智慧之花,朵朵绽开,让教学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让教育课堂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评课,说教的这些活动,可以有“异想”的疑问,独到的见解。可以为促进教学研究,丰富实践经验,提升人的能力,更好地开展教育科研作出贡献。的确,教育的科研不仅要给人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能给人智慧。“智能、勤劳和天才,高于显贵和富有。”人生有了智慧,照亮着天空的一大片。放光芒,闪烁的是希望。

腾飞的中国,教育的发展未来,有好多的梦。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教育科研或是教学研究所必备的好品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现代教育学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必须要有“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的课题研究。“信息技术,可作为合作工具。”在国外,有许多先进、发达国家的教育,利用Mud、E-mail、BBS等网络通讯工具,达成“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参加各种类型的对话、协商、讨论等活动……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教育。在Internet网络的合作学习过程中,促发学习者开展良性竞争活动,训练协同能力,争当好伙伴和学习相关的角色扮演。网上合作研讨,在主题讨论区内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进行评论,或以发电子邮件列表进行交流。甚有用QQ聊天,展开实时的交流讨论。在互联网上有很多为学生设计的合作研讨站点,通过互联网对“课题”进行研讨,评价等等。国外现代教育的发展成就,在唤醒人们,教育发展的将来趋势。只有善学习新知识,擅长新技术,善于接受新事物的教师,才能拥有教育课堂的美好将来。比如教学上,组织学生学习有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围绕“我们身边的环境”的问题网上参与合作研究项目,在互联网上进行讨论。虚心讨教,秀好有智慧“协作学习”的课堂,组织学生开展必要的实践锻炼,“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学习心得,古已有之。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彰显课堂的就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会合作学习的智慧。“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好课堂,应该是师生默契,良性互动好,方法得当,教与学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寓教于乐,能获取好的教育教学课堂效果。“不同类型的合作学习对技术的要求程度不同。”在教育的评价实践,我们要能博众人之所长,善为我所用。比如“信息技术作为合作工具在课堂中的合作研讨活动中,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表达工具。”尝试学生个人或者学生小组对研讨问题的思考做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训练“表达的更清楚、更条理”的习惯养成。“信息技术还可以作为信息记录和整理的工具,交互式电子白板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使用投影和交互式的电子白板,在“将学生的发言要点记录在白板上,绘制成一定的示意图来表现讨论的思路和进展过程,借助这样的外部记录手段……进行发散思维,促进讨论的深度和广度。”等等的教育选择,更是要帮助学生开启学习的智慧之门。然而,“‘难’字压头,寸步难行;‘闯’字当头,随意纵横。”惟敢为人先,精秀“擅能合作”的道德给予升华,集课堂于“天时”、“地利”、“人和”之好,才可称得上是智慧。

参考文献

[1]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

智慧教育课堂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高效课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近年来,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以“教与学方式转变”为课程改革突破口,努力构建“智慧高效课堂”,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注重管理,健全机制

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是落实新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为保障智慧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教科室具体负责推进智慧高效课堂教学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同时建立理论学习、课题研究、校本教研和激励机制等制度,明确教研组、教师个人的职责,积极投入教研和培训所要需的经费,才能确保教与学方式转变工作的顺利开展。

完善硬件设施,添置现代化教学设备是构建智慧高效课堂的必要物质基础。学校筹措资金为所有教室安装多媒体、投影仪,为学生创建科学、便捷的展示交流互动平台。

加强班级文化和小组文化的建设,是构建智慧高效课堂的前提。撤销讲台,让教师走下讲台,成为名副其实的参与者、合作者。学生座位由秧田式变为小组式,面对而坐。全校每个班都有班名、班徽、班规,小组有组名、组徽、组训。各学习小组分有助教、学科组长、纪律组长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职责,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体、学习的主体,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做,让每件事都有学生做。

二、理念引领,转变行为

新的教学观,教学从本质上成了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新课标下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新的教育教学方式要求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主,新课程理念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充分的参与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是一种莫大的乐趣。教学提倡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机会和权利,使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新课程中,教师要有新的角色定位。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习者、研究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催化者、促进者;是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反思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开发者。

新课程下的课堂是对话、沟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课堂是新认识的生长点,新激情的鼓动器,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更多的疑问出课堂。课堂还是一个基于共同目标的学习共同体,从“以讲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从以个体学习为主转变为以合作学习为主,从讲授型课堂转变为学习型课堂。

三、深化教研,促进发展

深化教研是课堂转变的关键。组织全体教师参加课堂教学改革培训,掌握智慧高效课堂模式的实施与操作是重要措施之一。此外,还应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管理:一是教师要重视课前预习提纲的设计和小组展示活动的设计。以同学科同年级资源共享的方式,做好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根据各班学生情况进行调整。二是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如对学生的预习、讨论交流、合作展示等进行方法指导及时纠正,避免出现“活”而无序、“活”而无效的课堂现象。

加强对教研活动的管理,加强教研组建设,深化教学研究制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举措。坚持每学期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年级组长上示范课,全体教师上一节“智慧高效课堂”达标汇报课,加强教研活动的开展,切实转变教与学方式,构建智慧高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四、典型引路,探索模式

为了促进教师群体的快速成长,我们可以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整体推进。想方设法给骨干老师“压担子”,研讨课、推门听课、家长开放课……一次次磨课,一次次研讨,一次次碰撞,一次次提升。让学校教科室的成员和学校各科组的骨干教师先后分别接受教科院、教育局领导、兄弟学校同仁、全校家长的听课,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学校还可以举办旨在促进年轻教师发展的“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这既是舞台,也是鞭策,年轻教师在这项活动中学以致用,教学能力将得到锻炼。随着“智慧高效课堂”不断深化,一批探索型、实践型、智慧型的“非传统名师”将迅速成长,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也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尊重首创精神,鼓励教师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形成个人教学风格。一次次研讨课后,可以在每个学科、每个年级树立教学改革的典型,成立骨干研究小组,推广先进经验,让他们以点带面,带动全员参与。

学校可以组织语文、数学等文字课(含科学、思想品德、英语等课程)教师编写《智慧导学案》,对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进行指导,同时也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提供借鉴。

经过探索与实践,初步构建“智慧导学”高效课堂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学―合作―探究―展示”,教师适时点拨、启发、引导。我校总结出的新课程下“六环互动导学”课堂基本流程也趋于成熟:“点燃智慧准备学――开启智慧自主学――发挥智慧合作学――展示智慧交流学――智慧达标创练学――智慧成长互相学。”

五、评价激励,促进成长

加强智慧高效课堂的督导评估和管理,建立评价奖励机制是构建智慧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

(1)应进行教学教研评价。制定“智慧高效课堂评价标准”,评价内容为:①学生学习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持续状态、生成状态;②知识的形态:基础性、迁移性、过程性、策略性、实践性;③教师的导学策略: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来完成目标、学习目标逐项落实情况。

(2)应进行教师和教研组评价。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可以制定“教师教育教学评价细则”“校本教研教师个人评价量化表”“管理人员评价量化表”“教研组评价量化表”“年级组评价量化表”。

(3)还应进行学生评价。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进行全面、客观、鼓励性评价,结合“学生素质报告册”,制定“智慧学习成长评价”:实行评语、等级、星级的发展性评价。

转变教与学方式,构建智慧高效课堂,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作为教育管理者,应倾力于课堂教学改革,从教育科研的管理到经费安排到人员配备都应全方位支持,切实带领广大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行为,高效实现教学目标,为深化课程改革推波助澜。

智慧教育课堂范文第6篇

验证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的基本功能。实践出真知。传统的师范生职前培养所学习的教师教育课程多是在教室的课堂上进行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多是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封闭式环境下进行的,考评环节也往往是教师出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教育理论知识的笔试题、学生死记硬背后用文字做答。这样的教学致使师范生对诸如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信息观等的观念学习陷入囫囵吞枣、机械识记的层面,至于理论知识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在实践操作层面应该怎样实施很难触及。如《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设置中“教育信念与责任”领域所要求的多项理解性目标,只是理论讲授,其效果很是糟糕。就“具有正确的教师观和相应的行为”的该项要求来看,如何在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中启发学生真正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相信教师工作的意义在于创造条件帮助学生主动发展,是个大难题。如果只是依靠教师灌输理论知识的方式,理论知识没有附着点、抛锚处,学生只能隔靴搔痒、无动于衷。就“教师与学生”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来说,其学习目标的要求是形成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和师生关系观及其实践运用能力。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局限于从理论到理论的课堂讲授,仅仅停留于理论上的应然状态,难以指导具体的师生沟通实践。因此,仅凭理论教学是达不到教师教育课程实践取向理念要求的,也培养不出运用教育理论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好老师。又如,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里教师所应具有的良好的职业道德不只是理论层面应该具有的,重在师范生既要知道教师应该具有哪些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什么要具有这些良好的职业道德,又要知道在实践层面上如何表现出来这些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些目标也不只是理论教学所能承担和实现的。正如朱小蔓所说:“教师提升职业道德最根本的还是在职场中进行……首先,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提升与养成的,认识到这一点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非常重要。……其次,教师的职业道德提高还需要在与学生的相处中进行。……再次,教师也要向同事学习。……总之,教师职业道德的提高要在教育职业生涯中,通过不断地反躬自问、不断地总结、不断地调整去实现。实践和反思是教师道德修养实现的关键。”同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所要求的教师应具有的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必须达到的“掌握”地步,也需要实践教学支撑。因为,所谓“掌握”,就是把握、控制,就是领会、熟知并能够运用。美国学者布鲁姆将学习分为三个基本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认知领域的目标包括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类别。亦即,真正的掌握需要达到六个子目标,需要学习者既要能理解学习材料的内涵和意义,又要能够对比、分析、区别、转换、解释、推断、迁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从理论到理论的机械学习无论怎样讲授都达不到这样的掌握高度。正因为如此,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才要求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教师的“严格的培养与培训”需要“实践取向”理念贯穿教师教育课程始终,需要在课程实施中重视实践教学,需要教育实践课程“不少于一个学期。……保证新入职教师基本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需要。”从另一个角度讲,所有的理论知识都是抽象的、规范性的、静态的、体系化的,也是间接的、他人的、定论的、走捷径的。如何让职前师范生理解、领会和信奉这些别人的、书本的、现成的、普适性的教育理论知识,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的学习是肤浅的。正像歌德在《浮士德》中所说:“理论全是灰色的,只有生命的金树常青。”这两句诗在《浮士德》乃至整个歌德的作品里最为脍炙人口。尽管不同版本翻译不同,但关键处的译文是相同的,即“理论是灰色的,生活或生命之树常青。”什么是灰色的、什么是常青,为什么理论是灰色的,为什么生活之树常青,教师教育课程如何设置和实施才能让教师教育理论不是灰色的,教育理论至多只能告诉我们一些基本的、一般的、普遍的、静态的、昨天的教育知识或教育原理,只能大体上涵盖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即使这样,有些教师也未必能讲授出真谛来。而生活实践是生动的、鲜活的、现实的、流动的、个案的、富有挑战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因此,理论这一静态之树是凭借实践赋予活力的,是由实践来修正检验的。在实践的验证下,理论之树不断修正改造,不断抽出新的枝条、发出新的叶芽,不断富有新的魅力,不断施展新的作用,不断跟上实践又指导实践。

二、培养教师专业能力

良师必学者,学者未必是良师。无论是幼儿园还是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都包含并强调丰富的教师专业能力维度。以《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例,在四大基本理念中有“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在专业能力维度,又专门陈述了四个领域的要求:“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如师范生要有合理制定教育教学计划、合理利用和挖掘教学资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恰当指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好使用各种语言表达、规范书写、妥善应对突发事件等能力。这些要求都离不开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习得。师范生只能在与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实地接触中获得真体验,在与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交流学习中获得真能力,在具体的书写中练习钢笔字、粉笔字和毛笔字,在具体的登台、观摩、参与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练习教育教学能力,在与幼儿、中小学生的沟通中丰富教育故事、了解其心理活动特点和思想动向,在错误与正确的反复矫正中学会调动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方法,掌握和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方式。概言之,离开了实践教学环节,离开了与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实地接触,教师专业能力的真功夫就难以培养。钢铁是炼成的,高超的教育教学专业能力是实践中培养的。基于此,《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专业能力上提出的具体要求,各项都需要实践教学落实。如要求小学教师具有“对小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观察与判断”的能力,就需要职前教师培养时深入引导师范生到小学与小学生接触;要求小学教师具有“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给予小学生恰当的评价和指导”的能力,就需要职前教师培养时激发师范生在小学课堂上面对小学生实践教师教育课程理论教学中所讲授的教学评价方式;要求小学教师具有“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就需要职前培养教师时督促师范生深入小学,了解小学生的特点,将发展心理学课堂讲授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转换成自己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真体验,然后再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一言以蔽之,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教育课程制定者认真严肃地设计实践教学,践行实践教学。也只有在实践教学中使师范生深入教育教学现场进行多方面的练习才能培养和提升师范生的教师专业能力。

三、生成教师实践智慧

实践生智慧。理论知识往往是纸上谈兵,技能往往是局部应用,智慧是综合的、融会贯通的。师范生在传统的“基于学校”或“基于大学”的教师教育职前培养模式的“理论取向教学”或“理论之应用取向教学”下,往往获得的要么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要么是局部的技能培训,要么是简单的理论之应用。“所培养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一个‘教学技术员’或是‘半技术工人’。”事实是,无论是教师资格考试还是招教考试,越来越重视诸如试讲、说课、面试、答辩等实践应用环节。师范毕业生有没有教学经验,有没有处理不确定性教学情境的教学问题的能力越来越成为应聘就业的重要指标,这其实是倒逼着教师教育课程实施要重视实践智慧的养成。有些师范院校已将培养师范生的“实践智慧”作为职前实践教学的根本目标,教师教育课程重视实践教学促进师范生实践智慧的生成,越来越被重视。智慧既属于认识范畴,也属于情感范畴,更属于实践范畴。所谓智慧,简言之,就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它是对事物迅速、灵活、正确地做出理解和处理的能力。……是由智力体系、知识体系、方法与技能体系、非智力体系、观念与思想体系、审美与评价体系等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人有智慧就能在完整的认知系统下做出明智的选择和决策,就会有正确的行动和实施。其实,行动和实施的方法和技术也是智慧的一部分,“实施需要方法和技术,大多数的方法、技术都需要学习,但有时智慧也可以直接产生方法技术,没有方法技术就没有实效。虽然表面看起来智慧与实效较远,但智慧总归是根基。”智慧是怎么来的,一是生活的历练,二是主动的修炼。学者高伟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对智慧、教育智慧、实践智慧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社会生活中,智慧是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教师的教育智慧主要表现在“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是什么才能够唤醒师范生大脑中的一切“知识储备”并融会贯通?是什么才能够让师范生体会到教育理论知识充满活力?没有教育实践运用,没有教育实践过程中解决难题的卡阻、探究、假设、反思、破题等,就没有理论知识之间的交相云集,也就没有破疑解难后的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也就没有教育智慧可言。教育智慧包括知性智慧、理性智慧、情感智慧和实践智慧。教育智慧主要通过实践生成并在实践中展现。尤其是基于个性经验积累、实践感悟、教学反思形成的实践智慧,本身就是实践的产物、经验的逐步累积和不断改造。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如何促进师范生生成实践智慧?实践智慧的重要因子有哪些?其生成肌理何在?这些是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必须解决的难题。实践智慧是在个体经验的感悟和教学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不仅强调“实践取向”的课程设计理念,也同时强调培养学生“教育实践与体验”的课程目标,包括“观摩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参与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和“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职前培养重视实践智慧的生成,打破惯有的“理论教学取向”或“理论之应用教学取向”的传统模式,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既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实践教学的贯穿,又要将“教育实践课程不少于一个学期”真正落在实处。教师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纸上谈兵式的理论教学既不利于师范生理论的扎实领悟,更不利于增长其实践智慧,空对空的理论讲授,只能造成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久而久之,教师教育课程形同虚设,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低效,教师教育质量下降。

四、涵养教师专业气质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注重未来教师气质的培养,营造良好教育文化氛围,激发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兴趣,树立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信念。邀请优秀中小学校长、教师对师范生言传身教,感受名师人生追求和教师职业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师范生素质培养和竞赛活动,重视塑造未来教师人格魅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列为教师教育必修课程。”教师是专业人员。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皆强调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是为了培养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所认为的好老师的形象,但是,一些共同的、普遍的特质是所有人必须遵守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2014年9月9日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对好老师提出了共同的四项特质———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教师或师范生自己心目中的教师角色期盼是什么样子?社会上、学生心中所希冀的教师形象又是什么样子?据笔者访谈调研发现,人们所希望的教师气质综合考量表现为:忠诚守信、富有爱心、高雅自信、渊博睿智、热情温和、亲切耐心、思维正面、责任感强。总之,教师得有教师的样子,那些冷漠无情、粗话连篇、不学无术、两眼凶光、满腹牢骚、无动于衷、思维负面、不负责任的人不配教师称号。教师气质的涵养不只是理论层面上的应然,而是实际中的践行表现,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体验、感受、反思运用。就师生之爱而言,在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师范生可以在幼儿园或中小学校的真实教育文化情境下,通过师生的亲密接触,通过师爱生、生爱师的互动,真切感受和体验师生真诚沟通下的细腻的师生之爱。没有与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切实接触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之爱、师生之爱。内尔•诺丁斯说:“我提醒大家记住,关心基本上是一种接触,一种交流。……成熟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在交流和接触的过程中,双方交换位置和角色。关心者可以同时变成被关心者,而被关心者也可以变成关心者。……关心是处于关系之中的一种生命状态,而不是一套具体的行为方式。”师生之爱也正是在师生真情互动的生命相依的关系中,教师真心关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爱的信赖和报答;又由于具体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爱的故事,才让教师更加忠诚于教育事业,更加热爱和关心学生。慢慢地,教育事业成为这位教师的钟爱,学生成为类似自己孩子一样的亲人,教育事业也就成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所,所教的学生也就成为自己实现教育理想信念的协同者、支撑者,师生之间也就形成了真正的共同发展进步的学习共同体,优秀教师的人生就是这样开启和延续的;同样,渊博睿智的教师气质也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学习养成的。传统的搬运工式的以灌输为主的理论教学只是将静态的理论知识从教科书、参考书上搬到教案上或PPT上,教师讲或念给学生,学生再搬到考试卷子上。至此,一个教学流程、一门课程的教学就算完成。这样的教学轻则只能让学生不加思考地死记硬背,所背的知识要么无用,要么不知何用,甚至究竟背记的对不对自己也不得而知;这样的教学重则只能让学生心存厌恶、严重逆反、背离学业、绝缘阅读,更不会有怦然心动、心存感恩、一心向学的情感。师范生一旦厌恶阅读学习,其渊博睿智培养就会落空。在教育实习试讲或说课比赛中,有的师范生出现写字的笔顺错误,有的师范生对某一概念的解释信口开河,指导老师或其他同学给指出来,而该同学还很不以为然。事实证明,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经过不断地遇到现实问题,使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受挫,再停步反省,查漏补缺,求助研讨,才能具有扎实学识,才能机智灵活,才能睿智渊博,才能涵养教师气质、提升教师魅力。正像杨国荣所说:“人既因‘行’而‘在’,又与‘行’同‘在’。”教师教育课程重视实践教学既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又符合学习心理特点和人的成长发展规律。优质高效的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也充分证明,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功能本身就是多维的,既能验证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培养教师专业能力,也能生成实践智慧、涵养教师专业气质。当然,验证教育理论知识是基础,培养教育专业能力、生成实践智慧是主体,涵养教师气质是综合。多维功能统一于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之中。但是,需要指明的是,也不是什么样的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都能达成此功能。那种走过场式的、虚设的或混工作量式的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无论如何设计也是实现不了这些功能的。只有真正在思想上重视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同时又在教育教学行动中践行好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落在实处,才能真正达成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功能。亦即,认识到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的多维功能无形中会自觉主动地重视其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开发,理论的自觉会增强行动的自觉性。而真正重视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开发,又有利于其实践教学功能的达成,真正提升教师教育质量。这也正是本文的研发意图所在。

智慧教育课堂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教学实践智慧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主要是两种形式:一是以提高在职教师学历水平为目的的教育。如:小学教师的学历要求逐渐向大学专科、本科发展, 中学教师则开始追求本科、研究生学历。从对我国目前教师队伍学历达标情况的调查研究来看,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还比较低,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类教育还将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任务。二是短期的、不同层次的在职教师的培训。如:骨干教师培训、青年教师培训、校长培训、教师岗前培训、新课程实施之前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教师培训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快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然而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并未得到显著改进,中小学管理者和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对此很不满意,究其原因,是因为在继续教育中缺乏教学实践智慧的培育。

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条件,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所具有的教学实践智慧的多少及其运用情况。本文试图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在继续教育中培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以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中小学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的原因

1.教学实践智慧形成的“基础”不实。教学实践智慧形成的基础是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然而,从目前看,表现为教师教育的课程门类少,实践训练的时间短。教师教育课程多为《教育学》、《心理学》,而且学时少,如许多高校《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为54 学时(每周3 学时) ,少的只有36 学时(每周2 学时),教育见习、实习等实践课程的学时也很少,一般仅为8周。这么少的学时怎能使未来的教师具备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实际应用的能力呢?而在教师教育较为完善的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是非常重视的。如美国,心理学一般都在9个学分(162 课时) 左右,师资培训课程中有大约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用于教学实践,而且平常也有很多走进课堂、与学生相处的机会。我国教师教育课程门类少,教学实践训练时间短,课程教学理论性过强。可以想象,这样的课程设置及实施对后续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形成难以起到应有的指导和支撑作用,更谈不上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2.教学实践智慧形成的“引领”偏差。教学实践智慧形成的“引领”是教师入职培训。入职培训是教师任教前的职前培训,是一种初步的师范性质的适应性培训。它对新教师转变角色,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完善综合素质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第一步”,因此许多国家对新教师的入职培训把关很严,美国新教师的培训要求:增加新教师对教学神圣职责的认识;探究和发展新教师的知识技能、表现和操作能力、研究能力;通过他们对职业的奉献,挖掘科研潜力;体现对所奉献职业的快乐和追求。从我国目前的培训看:培训内容不全面,培训过程缺少实践性,而且培训人数多,培训内容不能结合各专业具体教学的要求,教师也不进行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因此对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提高作用不大。

3.教学实践智慧形成的“催化”不力。学校是教师教学成长和专业发展的场所,对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因为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是在具体的学校情境中进行的。学校的政策导向、帮扶措施、激励手段和学校文化等,是提高教师教学实践智慧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外部原因。经常性的课堂行动研究让教师采取自省的计划、实施、观察和再思考这一螺旋循环方式,运用设计、行动、观察、反思、再设计、再实施、再观察和反思的程序,利于教学实践智慧的形成。然而现在许多学校教师业务学习,共性的要求多,结合教师具体的实际情况的少,结合学科的研究少,分析课堂情境的更少。许多学校专门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不多,忽视课堂行动研究,教师对自己的“课堂问题”不确定,因而也没有改进的策略和方法。

4.教学实践智慧形成的“动力”缺乏。教学实践智慧形成的“动力”是教师自身的主体意识。教师的主体意识是建立在教师的自我认识、职业认同程度、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基础上的综合反映,它对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导向、激励、规划、维持、调节与监督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教师职业具有明显的稳定性,教师可以“一劳永逸”;由于教师被当作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其个人需要和专业发展受到漠视,许多青年教师开始工作就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工具意识,失去了专业发展的愿望和动力;由于教学时间短,教学经验缺乏,教学成就感不高;参与重大课题研究或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不多,没有形成自己相对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等,因而表现为专业发展动机和信心不足,专业发展意识比较薄弱。由于主体意识不强,进取心减弱,教学能力提高较慢,根本谈不上教学实践智慧的形成。

二、中小学继续教育中培育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对策

1.确立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宗旨的继续教育观念。教师的继续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教师教育的主导潮流,成为一切教师职业者的必然选择。教师继续教育不应以取得学历、学位或晋升为主要目的。教师职业标准要求教师既需要有深厚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又需要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教什么和怎么教,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同时具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对学生负责的品质,成为开发学生智慧、发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创造性、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导师。中小学继续教育应以此为基准,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宗旨。而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特性的提升,是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赫伯斯特在总结美国师范教育发展历史时认为:“我们已经犯下的最大错误是一味追求公共教育中教师地位的专业化,而忽视了培养我们课堂教师教学实践的专业化。现在需要的是把两者协调起来,使我们的教师像真正的专业人员一样发挥作用。”很显然,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被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了。

2.变革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课程体系,形成教师课堂管理技巧。目前承担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任务的,主要是培训实施单位的学科专家和课程研究人员。整个课程开发――实施过程基本上是遵循着自上而下的思路展开的。中小学教师基本上是被排斥在课程开发过程之外的。这样开发出来的课程很难保证能够满足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理论课程偏多,不实在、不实用。而参加继续教育的在职教师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他们迫切需要能够对其实践给予切实指导的理论知识,如果能够恰当地利用他们的经验,并且将培训过程中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合理搭配,有机结合,将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目前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并没有在该问题上做出突破。很多中小学教师在继续教育中最大的感受是,理论和实践在培训过程中明显地成为“两张皮”。

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尤其注重培养教师的课堂管理技巧,能为教师形成教学实践智慧打好基础。如在英国,教学法课有“教学材料的准备”、“教科书的使用”、“教学材料的使用”、“教案的制订”、“评价方法”、“小队教学”、“低能儿童教学”、“课堂提问的技巧”、“课堂的管理和组织”、“黑板的利用”、“视听教具的利用”等,教学技能课有“学校与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学生个别差异的成因与因材施教”、“学习环境”、“表达技巧”等,这反映了教师继续教育的趋势。

3.改革“讲课―听课―考试”的培训模式,加强交流与反思。现在的教学基本上是“讲课―听课―考试”,受训教师顺利通过了课程考试, 便认为是完成了继续教育的任务,把短暂的面授学习作为获取学历的唯一途径。在这种“唯学历化”的追求中, 在学历提高的表面现象之下, 掩盖了学力不足的事实。

尼利(A.M.Needy)1986年对新教师备课时的认知进行了训练,结果发现受过训练的教师在教学上优于未训练的教师。这表明教学常规和教学策略是可教的。教师经常进行交流,观摩专家教师的课堂教学,一起研讨、分析,学习、研究专家教师驾驭专业知识、有效教学监控、调动学习积极性以及良好的教育机智等的本领,这样可大大缩短教学的适应期,从而加快教学成长的进程,促进教学实践智慧的形成。经常性、有针对性的甚至是系统性的反思能形成教师的创造精神,增强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如: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如何学习及何时学习等,这样不断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对自己的教学发展作出诊断,并寻求新的更好的发展策略。教师以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回顾、分析、评价,评判教学活动的得失,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以积极的心态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促进教学的成长与发展。

教师形成教学实践智慧的过程是内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其中,核心因素是教师自身。教师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之中,必须满腔热情和充满激情地关爱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发展与进步,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每一个方面。这样就会培养起自己对所从事的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厚情感,就能深深地领悟教学活动的本质内涵,并把这种领悟逐步转化为责任感、工作热情和对教学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就能形成一种自尊、自信和较为强烈的主体意识,促使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作为对生命意义的一种追求。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 Day: Developing Teachers : the Challenges of Life -long Learning [R].Promising Practices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2000.

[2]陈永明:《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智慧教育课堂范文第8篇

本文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比较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的区别,旨在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

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区别

当现代工业化进程在全球推进之时,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承担起为社会和经济发展输送专业化人才的任务。因此,专业化教育(specializededucation)成为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它成功推动了西方经济社会的工业化发展进程。19世纪初,有识之士指出专业化教育单一化、狭窄性的缺点,并提出了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的思想。20世纪中叶以来,通识教育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不断实践与发展,影响着全球教育思想的变革。建国之后,我国建立的是高度专业化的教育模式,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专业化人才。但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际、国内经济与政治环境的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日益彰显。高校开始了“淡化专业,加强基础”的教学改革,把通识教育作为了培养完整人的教育模式,但在通识教育推广的实践过程中,受到诸多约束甚至面临困境,致使高校的通识教育流于形式。

一、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

1.通识教育课程地位认识的偏差。目前从事国内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很多教师缺乏对通识精神的理解,大多数学生把通识教育课程仅当成专业课程的补充,以课程通过难易作为选课标准,与通识教育促使学生了解、甄别多元价值观,形成开放灵活的思维方式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无论授课者还是学习者,其功利性动机使得通识教育课程沦为“次等课程”。

2.通识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受到诸多约束。目前我国通识教育课程被直接纳入专业课程的管理体系中,从教学管理、授课方式,到评价体系,都沿用传统模式,很难体现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精神。大多数高校把通识教育课程安排在本科教育的前两年,之后再进入专业学习。因此,在进入本科高年级阶段,出于就业和考研的压力,很少有学生再涉足通识课程。这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分段而治的模式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

3.通识教育课程师资力量匮乏。在高校中讲授通识课程的教师大都来自各专业课程,很多教师并不真正理解通识教育的理念,甚至在授课过程中仅把原有的专业课程放松要求直接搬到通识教育的课堂上,这无疑使学生从一个狭窄的专业领域转向另一个狭窄的专业领域,无法达到通融知识与智慧的目的。也有学者提出广纳学有专长、研有心得的社会人士形成一支“自由职业”教师队伍开展通识教育课程。但这种模式是否能与传统的讲座、研讨相区别,还有待在教学实践中检验。

二、从教学设计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的区别

专业教育课程聚焦某一狭窄的、单一的具体领域,旨在培养具有专精知识或熟练技能的专门人才。而通识教育课程涉及跨学科的多个领域,旨在培养既“广”又“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1.教学目标的区别。专业教育课程聚焦单一领域,强调“专”与“精”,其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该专业知识或具备相应专业技能,为学生未来继续学习或具体工作打下专业的基础。而通识教育担负的任务至少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让学生了解并尊重多元价值观,并能通过甄别与选择做出独立评判。二是实现多种知识的通融,即能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以开阔的视野提取知识,并具备可迁移的能力,从而达到知识的互通。三是培养学生开放灵活的思维模式,避免“专精”带来的局限性。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设定应强调思维方式多过知识本身,强调智慧而非技能。

2.教学内容的区别。鉴于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目

的在于知识或技能的获取,其教学内容的设定有以下特点:首先,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课程框架与内在逻辑;其次,根据不同的学科,强调内容的专业性或实用性,注重知识“量”的获取,为未来同学们的工作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最后,在研究性大学中,授课教师在专业课程中往往会把专业前沿或相应研究引入课堂,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通识教育课程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具备通融知识、博雅精神和健康情感的完整的人。因此,其教学内容的设定必须把握以下两点:一是不强调知识“量”的获取,宜用减法而非加法。选取课程当中最有价值的知识,通过知识体系内在的逻辑传递给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既要避免过于“专精”,又不能破坏知识的完整性。其次,很多教师在通识课程的讲解中点到为止,走马观花似的教学。这让学生只了解到肤浅的学科知识,对培养学生开放灵活的思维毫无益处。因而,在教学中必须透彻讲解原理内容、把握知识体系内在逻辑,在学科内部首先做到知识的通融,才能推进学生做到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3.教学手段的区别。由于专业教育课程对知识

“量”的要求,其主要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传统课堂的讲授。通识课程要求以开阔的视野、跨学科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因而其教学手段也应是多元的。主要可采取的教学手段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课堂讲授。和专业课程的讲授不同,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更注重以提问、辨析等方式诱发学生主动思考。教师应把握的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逻辑,穿针引线,把知识背后的智慧传递给学生。二是课堂研讨。教学可以通过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课堂陈述与讨论的方式得以开展。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合作中进行思想的碰撞,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跨学科知识的通融。三是对经典著作的阅读与讨论。经典著作不仅是知识的源泉,也是智慧的结晶。因此对经典的阅读与讨论势必成为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手段。四是讲座。来自高校系统以外的人才讲座也是通识教育课程的手段之一。它不仅符合通识教育“广”而“通”的要求,也能有效拓展学生的眼界,促使学生建立开放灵活的思维模式。

4.评价体系的区别。课程评价以教学目标与教学

内容为依据,评价教学方法是否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的手段,具体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与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两个方面。(1)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通识教育强调知识背后蕴藏的智慧,注重学习过程而非结果,因此专业课程的学生评价方法并不能直接运用于通识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中,教师应该动态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借助课堂表现、研讨参与等多种渠道,观其是否能自觉尊重多元价值观,采用评判性、开放性的思维灵活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进而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2)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学质量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的活动。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该专业知识或具备相应专业技能,它关注单一、狭窄的领域。因此,其教学质量的评价也主要通过学生主观评价与客观学习成绩来共同反应。目前针对通识教育课程,大多数高校都沿用专业课程教学的评价指标,这并不符合通识教育的目标与要求。对于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应该灵活多元,甚至采用开放式的评价标准。其中需要把握的要点在于:第一,教师是否能够透彻讲解原理逻辑,教学过程注重知识背后的智慧;第二,教师是否能够把学科思维模式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传递给学生;第三,教师是否能够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判断与解决问题。在通识教育课程中,教师更多扮演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原理逻辑的引领者。

三、总结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教育的理念,是培养不同人才的模式。而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是实施教育理念过程中可供选择的具体内容。两者之间既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又不能简单地等同。本文基于教学设计的角度,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系统论述了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区别。希望对已经或者即将开展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作者:梁媛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向明.从北大元培计划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

[2]王义遒.推进通识教育,催生一种新的教师模式[J].北京大学学报,2005,(5).

[3]蒋红斌,梁婷.通识精神的彰显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12,(1).

[4]蒋红斌,梁婷.通识精神的彰显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12,(1).

[5]杨春梅.英国大学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融合的实践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11,(2).

智慧教育课堂范文第9篇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区别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228-02

当现代工业化进程在全球推进之时,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承担起为社会和经济发展输送专业化人才的任务。因此,专业化教育(specialized education)成为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它成功推动了西方经济社会的工业化发展进程。19世纪初,有识之士指出专业化教育单一化、狭窄性的缺点,并提出了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思想。20世纪中叶以来,通识教育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不断实践与发展,影响着全球教育思想的变革。建国之后,我国建立的是高度专业化的教育模式,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专业化人才。但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际、国内经济与政治环境的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日益彰显。高校开始了“淡化专业,加强基础”的教学改革,把通识教育作为了培养完整人的教育模式,但在通识教育推广的实践过程中,受到诸多约束甚至面临困境,致使高校的通识教育流于形式。

一、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

1.通识教育课程地位认识的偏差。目前从事国内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很多教师缺乏对通识精神的理解,大多数学生把通识教育课程仅当成专业课程的补充,以课程通过难易作为选课标准,与通识教育促使学生了解、甄别多元价值观,形成开放灵活的思维方式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无论授课者还是学习者,其功利性动机使得通识教育课程沦为“次等课程”。

2.通识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受到诸多约束。目前我国通识教育课程被直接纳入专业课程的管理体系中,从教学管理、授n方式,到评价体系,都沿用传统模式,很难体现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精神。大多数高校把通识教育课程安排在本科教育的前两年,之后再进入专业学习。因此,在进入本科高年级阶段,出于就业和考研的压力,很少有学生再涉足通识课程。这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分段而治的模式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

3.通识教育课程师资力量匮乏。在高校中讲授通识课程的教师大都来自各专业课程,很多教师并不真正理解通识教育的理念,甚至在授课过程中仅把原有的专业课程放松要求直接搬到通识教育的课堂上,这无疑使学生从一个狭窄的专业领域转向另一个狭窄的专业领域,无法达到通融知识与智慧的目的。也有学者提出广纳学有专长、研有心得的社会人士形成一支“自由职业”教师队伍开展通识教育课程。但这种模式是否能与传统的讲座、研讨相区别,还有待在教学实践中检验。

二、从教学设计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的区别

专业教育课程聚焦某一狭窄的、单一的具体领域,旨在培养具有专精知识或熟练技能的专门人才。而通识教育课程涉及跨学科的多个领域,旨在培养既“广”又“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1.教学目标的区别。专业教育课程聚焦单一领域,强调“专”与“精”,其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该专业知识或具备相应专业技能,为学生未来继续学习或具体工作打下专业的基础。而通识教育担负的任务至少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让学生了解并尊重多元价值观,并能通过甄别与选择做出独立评判。二是实现多种知识的通融,即能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以开阔的视野提取知识,并具备可迁移的能力,从而达到知识的互通。三是培养学生开放灵活的思维模式,避免“专精”带来的局限性。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设定应强调思维方式多过知识本身,强调智慧而非技能。

2.教学内容的区别。鉴于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知识或技能的获取,其教学内容的设定有以下特点:首先,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课程框架与内在逻辑;其次,根据不同的学科,强调内容的专业性或实用性,注重知识“量”的获取,为未来同学们的工作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最后,在研究性大学中,授课教师在专业课程中往往会把专业前沿或相应研究引入课堂,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通识教育课程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具备通融知识、博雅精神和健康情感的完整的人。因此,其教学内容的设定必须把握以下两点:一是不强调知识“量”的获取,宜用减法而非加法。选取课程当中最有价值的知识,通过知识体系内在的逻辑传递给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既要避免过于“专精”,又不能破坏知识的完整性。其次,很多教师在通识课程的讲解中点到为止,走马观花似的教学。这让学生只了解到肤浅的学科知识,对培养学生开放灵活的思维毫无益处。因而,在教学中必须透彻讲解原理内容、把握知识体系内在逻辑,在学科内部首先做到知识的通融,才能推进学生做到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3.教学手段的区别。由于专业教育课程对知识“量”的要求,其主要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传统课堂的讲授。通识课程要求以开阔的视野、跨学科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因而其教学手段也应是多元的。主要可采取的教学手段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课堂讲授。和专业课程的讲授不同,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更注重以提问、辨析等方式诱发学生主动思考。教师应把握的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逻辑,穿针引线,把知识背后的智慧传递给学生。二是课堂研讨。教学可以通过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课堂陈述与讨论的方式得以开展。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合作中进行思想的碰撞,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跨学科知识的通融。三是对经典著作的阅读与讨论。经典著作不仅是知识的源泉,也是智慧的结晶。因此对经典的阅读与讨论势必成为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手段。四是讲座。来自高校系统以外的人才讲座也是通识教育课程的手段之一。它不仅符合通识教育“广”而“通”的要求,也能有效拓展学生的眼界,促使学生建立开放灵活的思维模式。

4.评价体系的区别。课程评价以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为依据,评价教学方法是否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的手段,具体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与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两个方面。(1)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通识教育强调知识背后蕴藏的智慧,注重学习过程而非结果,因此专业课程的学生评价方法并不能直接运用于通识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中,教师应该动态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借助课堂表现、研讨参与等多种渠道,观其是否能自觉尊重多元价值观,采用评判性、开放性的思维灵活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进而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2)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学质量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的活动。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该专业知识或具备相应专业技能,它关注单一、狭窄的领域。因此,其教学质量的评价也主要通过学生主观评价与客观学习成绩来共同反应。目前针对通识教育课程,大多数高校都沿用专业课程教学的评价指标,这并不符合通识教育的目标与要求。对于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应该灵活多元,甚至采用开放式的评价标准。其中需要把握的要点在于:第一,教师是否能够透彻讲解原理逻辑,教学过程注重知识背后的智慧;第二,教师是否能够把学科思维模式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传递给学生;第三,教师是否能够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判断与解决问题。在通识教育课程中,教师更多扮演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原理逻辑的引领者。

三、结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教育的理念,是培养不同人才的模式。而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是实施教育理念过程中可供选择的具体内容。两者之间既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又不能简单地等同。本文基于教学设计的角度,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系统论述了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区别。希望对已经或者即将开展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向明.从北大元培计划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

[2]王义遒.推进通识教育,催生一种新的教师模式[J].北京大学学报,2005,(5).

[3]蒋红斌,梁婷.通识精神的彰显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12,(1).

[4]蒋红斌,梁婷.通识精神的彰显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12,(1).

[5]杨春梅.英国大学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融合的实践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11,(2).

[6]冯惠敏,黄明东,左甜.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指标设计[J].教育研究,2012,(11).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ructional design,comparison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the teaching target,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s,different aspects and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aiming to provide useful suggestion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智慧教育课堂范文第10篇

>> 职教课堂教学之体会 以生为本,创新职教课堂教学新文化 浅谈现代职教课堂教学 加拿大职教课堂教学模式及启示 改革创新教学法――提高职教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职教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职教课堂的教学互动 项目教学如何融入职教课堂 提高职教课堂教学效果的实践与思考 “小组展示”在职教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 教育传播视野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优化研究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课堂教学公平研究 教育生态视野下的课堂教学策略 主体教育视野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竞合模式”课堂教学研究 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技术研究 职教课堂也精彩 “轻负高效,智慧课堂”理念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苏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3(7):10-14.

[3]程胜,许欢欢.社会性软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2010(5):30-32.

[4]杨现民,等.我国智慧教育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技术,2014(1):12-19.

[5]张志增,房启娇.县级职教中心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的现状分析与研究[J].职教论坛,2014(27):14-22.

上一篇:古代文学史范文 下一篇:财政决算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