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业范文

时间:2023-02-26 01:27:31

哲学专业

哲学专业范文第1篇

非哲学专业大学生哲学通识教育方法探析

拓宽教学思路,打破以往教学过程条条框框的束缚。不要将哲学通识教育限定一本或几本指定教材来进行,教材本身的体例性以及专业性非常强,未必适合非哲学专业学生。教育工作者要学会从哲学原典中抽取学生感兴趣的哲学理论来讲解,原典即为原著与经典,哲学思想在原典中才有深刻体现,在具体教学过程要将教材与原典结合起来讲解。哲学不是智慧本身而是对智慧的爱,所以不要把哲学当成单纯的知识来传授,那样会把哲学教育教条化,会显得生硬与枯燥,学生接受起来更为困难,给学生带来厌学情绪。适当举办哲学论坛,让更多的非专业学生参与进来。论坛可以课上举行,也可课下举行。举办论坛的好处可以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模式,而在论坛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把内心的思维火花撞击出来。论坛主题也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哲学论题,要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哲学。课堂上学习基本理论而论坛里可应用这些理论解释与解决学生切身的现实问题,这样哲学教育便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不会像很多人误解的那样哲学总在“天上”而不在“人间”。引导学生对哲学经典的理论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经典的能力。课堂讲授与论坛的开展往往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理论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从自发的学习状态到自觉的学习状态转换。不能只泛泛讲些哲学理论便完成教育任务,还要将学生引导到独立阅读哲学经典的层面。这个教学层面很少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学生往往完成正常教学要求便放弃对哲学的继续学习,从一定程度上看,如果到此便完结我们哲学通识教育,那证明我们的教育并未成功。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志趣的学生引导他们阅读相关哲学经典著作,比如针对理工类学生可引导其阅读关于经验性及科学性强的哲学经典,针对文史类管理类等学科同学可引导其阅读人文性强的哲学经典。在阅读过程中讲究方法也非常重要,不要走马观花式的阅读,要和自己的切身经历以及对社会对人生的体验结合起来阅读,另外应进行读书笔记的梳理。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对于教育工作者与学生来说都将有益处。

非哲学专业大学生哲学通识教育目标探析

进行哲学通识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不唯书,不唯上,在对现实进行肯定性的理解的同时还要进行否定性的理解。这一点对非哲学专业大学生非常重要,这种批判思维不是培养学生对一切都进行任意批判,而是要学生不局限于已有的思维模式,对现实进行深入的批判性反思。大学生往往接受的是现成的体系化的知识形式,这种知识本身是否真正符合学生成长和成材,是否真正对人生起到有价值的指导作用,另外以何种眼光来看待当前社会的发展以及发展前景,自己在社会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等等很多方面都需要哲学批判性思维来指导。培养学生的哲学品格。这意味着不要使人永远停留在现实的实用主义立场来看待人生和社会发展,要从形而上的高度来反观现实反观人自身的发展,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把目光放在远大的未来,社会是有广大发展空间并大有可为的。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要使自己的生命质量提高和完善,要有对人生理想持之以恒的追求,另外,需要建立起坚定的信仰和有所归依的精神家园。这样就需要依据于哲学自身所具有的反思性、批判性、求索性的品格来支撑学生培养,实现人生目标。要把哲学的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哲学通识教育的目标不是单纯的培养学生具有哲学理论素养,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推进哲学的应用性。这绝不是说要把哲学降至一种实用主义层面,其实哲学本身永远不会脱离它所处的时代,哲学就是思想所把握的它的时代。非哲学专业大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哲学知识地同时应注重自我内在素养的提升,主动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意味着人不但要创造物质财富更要创造精神财富,这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教育是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的。从总体上说,非哲学专业大学生哲学通识教育要“激发理论兴趣、拓宽理论视野、撞击理论思维,其目的与结果都是要提升理论境界。哲学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决定人们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理想、审美情趣和终极关怀,也就是从根本上决定人们想什么和不想什么、怎么想和不怎么想、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怎么做和不怎么做。这意味着,哲学是每个人的‘终生大事’。”[2]作为通识教育形式,哲学通识教育仍然要不断探索新形式和新内容,并且和时代本身发展相关联。

哲学专业范文第2篇

非哲学专业大学生哲学通识教育方法探析

教育工作者要学会从哲学原典中抽取学生感兴趣的哲学理论来讲解,原典即为原着与经典,哲学思想在原典中才有深刻体现,在具体教学过程要将教材与原典结合起来讲解。哲学不是智慧本身而是对智慧的爱,所以不要把哲学当成单纯的知识来传授,那样会把哲学教育教条化,会显得生硬与枯燥,学生接受起来更为困难,给学生带来厌学情绪。适当举办哲学论坛,让更多的非专业学生参与进来。论坛可以课上举行,也可课下举行。举办论坛的好处可以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模式,而在论坛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把内心的思维火花撞击出来。论坛主题也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哲学论题,要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哲学。课堂上学习基本理论而论坛里可应用这些理论解释与解决学生切身的现实问题,这样哲学教育便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不会像很多人误解的那样哲学总在“天上”而不在“人间”。引导学生对哲学经典的理论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经典的能力。课堂讲授与论坛的开展往往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理论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从自发的学习状态到自觉的学习状态转换。不能只泛泛讲些哲学理论便完成教育任务,还要将学生引导到独立阅读哲学经典的层面。这个教学层面很少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学生往往完成正常教学要求便放弃对哲学的继续学习,从一定程度上看,如果到此便完结我们哲学通识教育,那证明我们的教育并未成功。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志趣的学生引导他们阅读相关哲学经典着作,比如针对理工类学生可引导其阅读关于经验性及科学性强的哲学经典,针对文史类管理类等学科同学可引导其阅读人文性强的哲学经典。在阅读过程中讲究方法也非常重要,不要走马观花式的阅读,要和自己的切身经历以及对社会对人生的体验结合起来阅读,另外应进行读书笔记的梳理。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对于教育工作者与学生来说都将有益处。

非哲学专业大学生哲学通识教育目标探析

进行哲学通识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不唯书,不唯上,在对现实进行肯定性的理解的同时还要进行否定性的理解。这一点对非哲学专业大学生非常重要,这种批判思维不是培养学生对一切都进行任意批判,而是要学生不局限于已有的思维模式,对现实进行深入的批判性反思。大学生往往接受的是现成的体系化的知识形式,这种知识本身是否真正符合学生成长和成材,是否真正对人生起到有价值的指导作用,另外以何种眼光来看待当前社会的发展以及发展前景,自己在社会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等等很多方面都需要哲学批判性思维来指导。培养学生的哲学品格。这意味着不要使人永远停留在现实的实用主义立场来看待人生和社会发展,要从形而上的高度来反观现实反观人自身的发展,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把目光放在远大的未来,社会是有广大发展空间并大有可为的。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要使自己的生命质量提高和完善,要有对人生理想持之以恒的追求,另外,需要建立起坚定的信仰和有所归依的精神家园。这样就需要依据于哲学自身所具有的反思性、批判性、求索性的品格来支撑学生培养,实现人生目标。要把哲学的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哲学通识教育的目标不是单纯的培养学生具有哲学理论素养,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推进哲学的应用性。这绝不是说要把哲学降至一种实用主义层面,其实哲学本身永远不会脱离它所处的时代,哲学就是思想所把握的它的时代。非哲学专业大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哲学知识地同时应注重自我内在素养的提升,主动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意味着人不但要创造物质财富更要创造精神财富,这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教育是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的。从总体上说,非哲学专业大学生哲学通识教育要“激发理论兴趣、拓宽理论视野、撞击理论思维,其目的与结果都是要提升理论境界。哲学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决定人们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理想、审美情趣和终极关怀,也就是从根本上决定人们想什么和不想什么、怎么想和不怎么想、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怎么做和不怎么做。这意味着,哲学是每个人的‘终生大事’。”[2]作为通识教育形式,哲学通识教育仍然要不断探索新形式和新内容,并且和时代本身发展相关联。

哲学专业范文第3篇

有礼貌的进行个人简历书写,并且在陈述的语气上多加注意所表达的观点,如此一来,便可以确保个人简历最终递交至招聘方面前后,能够对他们的运用产生更为出色的硬下疳效果。很多求职者正是因为没有koala到这种因素,所以简历才难以发挥出足够的影响效果。

要知道简历的形式代表着求职者收获工作的几率大小,在进行相应的简历创作后,原本对很多人来说比较困难的影响力凸显也随之变得容易很多。因为求职者只需要对个人简历能够凸显出来的内涵多一些了解,简历才可以尽可能的发挥出超乎人们意料的效果与影响,而对此状况,它也是所有的求职者都需着重的主要问题。

个人信息

xx

性别:男/女 出生年月:19xx.xx.xx 民族:xx 政治面貌:xxxx

XX大学 哲学专业 20XX届 XX方向 XX学士

联系方式:

电子邮件:

求职意向及自我评价

期望从事职业:初中教师、高中教师

自我评价:专业基础扎实,对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反应迅速,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纪律性强,工作积极配合;意志坚强,具有较强的无私奉献精神。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出色的人际交往能力,优秀的策划能力。熟悉各类媒体,有丰富的采写经验

教育经历

20xx.9~20xx.7 xx大学 xx学院 哲学专业 xx学士

学分绩点(GPA) x.x (满分x分), 院系/班级排名 第x

连续四年获得校奖学金

所获奖励:

20xx年 获得省级三好学生

20xx年 获得赛一等奖

20xx年 获得国家奖学金

20xx年 获得校级学生团干部

项目/科研经历

20xx年 xx项目 项目负责人

课题:xxxxxx

项目描述:

工作职责:

工作业绩:

20xx年 xxxxxx项目 项目组成员

课题:xxxxxxxx

项目描述:

工作职责;

工作业绩:

实践/工作经历

20xx年 x 月20xx年 x月 xx市团委 志愿者

主要工作:参加市团委组织的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团(根据团市委的相关政策,服务期间身份为2007年应届毕业生),赴市延庆县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进行志愿服务。工作内容为党务工作、综合调研、文字综合等。期间,全程参与党代会、人大换届选举的组织工作,并担任人代会秘书工作。撰写调研报告《寻找新载体探索新思路 努力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服务机关党委关于探索机关党建创新融入业务发展的调研报告》

20xx年 x 月20xx年 x月 xx报社 编辑

主要工作:根据报纸定位及四版原创特色,进行约稿、征稿、组稿,共出版5期报纸,所选文章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独立编写《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读本》第一章、第十章,约3万字。本书已由出版社出版发行

20xx年 x 月20xx年 x月 xx学校 教师

主要工作:根据学生需求认真备课,写好教案,讲授英语知识,指导学生学习。教授初中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模式,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负责普通话的教学,在班级内部积极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带领的班级获得了全校优秀班集体的称号,本身也获得了优秀班主任

个人技能

大学英语四/六级(CET-4/6) 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

快速浏览英语专业文件及书籍,撰写英文文件,用英语与外国人进行交谈

国家计算机一级

熟练使用电脑浏览网页,搜集资料,熟练使用office相关办公软件,熟练使用photoshop

普通话

普通话等级证书一级甲 读写能力精通 优秀的听说能力

本专业证书

哲学专业范文第4篇

根据德国古典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将之划分为五个阶段:康德阶段、费希特阶段、谢林阶段、黑格尔阶段和费尔巴哈阶段[6]36-37。现代西方哲学。人们普遍认为,黑格尔不仅是近代哲学而且也是整个传统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他不仅终结了一个时代,也同时开启了一个时代。黑格尔之后,西方哲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即现代西方哲学阶段[7]6。现代西方哲学从诞生至今已有150年的历史,其间出现了繁多的思想流派。由于各派在关注的问题等方面分歧很大,人们很难对其进行划分和归纳。为了方便起见,学界作出了两种划分:(1)以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作为标准。杨寿堪指出,对于现代西方主要哲学流派、学说,大体上可以作这样分类:“属于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有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分析哲学、结构主义、科学理性批判主义、科学历史主义、科学实在论等;属于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有唯意志主义、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生命哲学、实用主义、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人格主义、哲学人类学和解释学等。”[8]5(2)以时间推进作为标准考察各流派的出现和发展。例如,刘放桐指出,从整个西方哲学由近代到现代的转型过程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西方哲学。主要的流派有:非理性主义、实证主义、马赫主义、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生命哲学、实用主义和实在主义。二是20世纪上半期的西方哲学。主要包括分析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和人格主义。三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西方哲学。主要包括:后分析哲学、科学哲学、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哲学人类学、哲学解释学、宗教哲学和法兰克福学派[9]28。

在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涌现了大批哲学家,他们著书立说,推动了哲学的学科发展。如今,这些哲学家及其代表作已经成为学科常识,为更多的非专业人员所熟知。为了便于梳理,笔者根据上文哲学史发展的四个阶段来考察主要哲学家及其哲学著作。在古希腊罗马哲学时期,主要哲学家及其代表作有: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世纪哲学时期则有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在近代西方哲学阶段,哲学家和著作主要有培根的《新工具》、笛卡尔的《形而上学的沉思》和《谈谈方法》,洛克的《人类理智论》、斯宾诺莎的《伦理学》、莱布尼兹的《人类理智新论》、休谟的《人性论》和《人类理智研究》等;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有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和《历史理性批判文集》,费希特的《全部知识学的基础》、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以及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等。在现代西方哲学阶段,属于科学主义思潮的哲学流派、哲学家及著作主要有:实证主义创始人孔德的《论实证精神》;分析哲学不仅有日常语言学派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和《逻辑哲学论》、赖尔的《心的概念》、奥斯汀的《如何以言行事》,而且有逻辑实用主义者蒯因的《从逻辑的观点看》等;结构主义主要有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野性的思维》。在科学主义思潮中,科学哲学无疑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人物和著作主要有波普《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测与反驳》和《客观知识》,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费耶阿本德的《反对方法》、劳丹的《进步及其问题》等。就人本主义思潮而言,主要哲学流派、哲学家和著作有:唯意志主义代表人物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尼采的《权力意志》;生命哲学代表人物狄尔泰的《精神科学导论》、柏格森的《时间与自由意志》;现象学代表人物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现象学的观念》《纯粹现象学通论》;存在主义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林中路》《面向思的事情》,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哲学人类学代表人物兰德曼的《哲学人类学》,卡西尔的《人论》和《人文科学的逻辑》等;弗洛伊德主义的《精神分析引论》、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法兰克福学派的《启蒙的辩证法》《批判理论》《否定的辩证法》;哲学释义学有其代表人物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等。需要指出的是,在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之外,作为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后现代主义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尤其令人关注。其代表人物和著作主要有: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罗蒂的《哲学与自然之镜》、德里达的《书写与差异》、福柯的《词与物》《规训与惩罚》《癫狂与文明》和《知识考古学》等。后现代主义不仅与人文社会科学有诸多深层联系,而且涉及到许多学科的前沿性问题。因此,相关的知识、理论也是哲学学科馆员所应熟悉并掌握的。总之,西方哲学史、主要哲学流派、著名哲学家及其代表作,是哲学学科的核心,也因此构成了哲学学科馆员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哲学发展史与哲学流派描绘了哲学学科的发展与演变历程,哲学家及哲学著作提供了推进哲学发展的人物和经典代表作。以上两个部分密不可分,是哲学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以上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可以看出,作为哲学学科馆员,必须熟悉并掌握这些方面的专业知识,最终完善个人知识结构。唯有如此,才能利用广泛而扎实的专业知识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加工、综合分析等工作,成为图书馆与各院系、专业、部门配合与协调的桥梁和中介。同时,要变过去“坐等上门”的服务方式为“主动上门”的服务方式,深入到科研、教学活动中,不仅成为学生、教师、科研团队的引导者、学习顾问,而且从学科专业的角度为师生提供信息领航,最终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学科馆员的作用与功能,提升哲学学科馆员在知识和信息方面的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水平。

作者:曲艳华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

哲学专业范文第5篇

大学生活转瞬即逝,转眼之间,作为中国哲学专业的我即将告别大学生活,告别亲爱的同学和敬爱的老师,告别我的母校——×××大学。美好的时光总是太短暂,也走得太匆匆。如今站在临毕业的门坎上,回首在×××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感慨颇多,有过期待,也有过迷茫,有过欢笑,也有过悲伤。

本人在中国哲学专业老师的教诲下,在中国哲学班同学们的帮助下,通过不断地学习中国哲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参与中国哲学专业相关实践活动,本人中国哲学专业素质和个人能力得到了提高,完全符和×××大学对中国哲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

在思想品德方面:在×××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就读期间自觉遵守《×××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学生行为准则》,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集体。通过大学思政课学习,我学会用正确理论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自己成为思想上过硬的中国哲学专业合格毕业生。

在中国哲学专业学习方面:本人认真学习中国哲学专业的每一门功课,积极参加中国哲学专业相关实践活动和中国哲学专业毕业实习,并顺利通过考核。平时,我关注当前中国哲学专业发展,及时掌握中国哲学专业最新科研情况,使自身的中国哲学素养与时俱进。此外,我还参加中国哲学相关资格考试××××(列举自己获得的中国哲学专业证书)。从大一入学时对中国哲学专业的懵懂到如今对整个中国哲学行业发展的了解,我已经完全具备了中国哲学专业毕业应有的条件。

在工作组织方面:我担任过中国哲学专业xx班×××班干部(或中国哲学班宿舍长、中国哲学专业实等)。本人积极主动参与中国哲学班级事务管理,代表中国哲学专业01班参加学院×××活动。在中国哲学专业xx班集体活动和中国哲学班宿舍管理中,我有意识地协调好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做好班级内务工作,为我们中国哲学专业xx班同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中国哲学专业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班级获得×××××××××(列举中国哲学班级和个人荣誉)。

我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作为即将毕业中国哲学专业的大学生,×××大学的四年熏陶,使我拥有深厚的中国哲学专业知识,我将以坚强的信念、蓬勃的热情、高度的自我责任感去迎接人生新的阶段。

【哲学专业大学毕业自我鉴定(二)】

我是一名哲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即将步入社会了,社会这个词对我来说似乎不是很熟悉,有时听了还会觉得身不由己。唯有经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证明社会的一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要我付出了努力,没有什么事情是会做不到的。而且我相信自己行的,我也证明给社会看我是不一般的。

我的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就是很优秀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首先是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其次是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所有的知识都是靠日积月累得来的,大学就是自学能力得到提高的一个过程。再有就是懂得了运用学习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要想学好只埋头苦学是不行的,要学会“方法”,做事情的方法。古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要学会“渔”,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换了好多种方法,做什么都勤于思考,遇有不懂的地方能勤于请教。

我性格开朗,责任心强,善于与人交流,自信,务实,有主见。 有强烈的敬业精神的人!经过大学四年的锻炼,我相信我现在已经能够完成许多社会的工作。加上我做事塌实认真,能吃苦耐劳;学习能力强,可以很快的接受新事物。

在生活上,我渐渐地可以独立自主了,对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就会独立解决。为人处世难,大学也教会了我怎样去待人善物,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一个能融入这个社会的有新人。

在社会能力上,我用课外时间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绝对服从领导的安排和指示。组织性,纪律性强,会很努力的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工

【哲学专业大学毕业自我鉴定(三)】

忙碌而有趣的大学生活,让我成熟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现在的我变的坚强和勇敢.在大学里,我渐渐的变得成熟,在校培养了我的道德情操、养成了我独特的一套学习方法,我严格要求自己,就这样我在多个方面都有了飞跃的进步。

在校期间我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各方面表现优秀。热爱劳动,积极参加校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工作责任心,坚持实事求事的原则。思想端正,能吃苦耐劳,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乐于助人。

在学习方面我深知学习是我的天职,如果不努力学习将不能胜任未来工作的挑战。我初步养成了认真对待学习和工作的好习惯! 我圆满地完成本专业课程。我除努力学习自己的专业哲学外,还积极的拓展知识面,在各阶段考试中,已良好的成绩全都通过,曾获得二等奖学金,除此之外,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新时展的需要,再加上自身的兴趣,参加过系里的计算机培训,掌握了基本操作。

在思想道德方面,思想觉悟上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能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了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根据自身专业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为自己的学习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涉猎了一部分其他课程,开阔视野,对本专业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学习成绩也比较理想。在外语方面,着重加强了阅读的训练,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在生活上,我十分重视锻炼身体,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体育成绩优秀,体锻达标。我兴趣广泛,热爱生活,尤其喜欢唱歌和绘画。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仍有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但我敢于改正自己、完善自己。我坚信:我拥有人生最宝贵的年轻和知识,我会用自己的热情、活力、自信和学识,来应付以后生活和工作中所有可能遇见的困难,创造自己有价值的人生。我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生活的精彩需要自己创造!

我对于毕业后的设想,感觉自己的社会经验还比较欠缺,而对于工作经验更是差距甚远,所以认为当前主要是积累经验工作与社会经验的阶段,在工作的同时不断学习和积累,争取用最短的时间全身心投入到新的工作岗位中。

【哲学专业大学毕业自我鉴定(四)】

这几年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掌握了学习方法,变成了学习的主人,锻炼了自己的毅力,培养了自己吃苦耐劳的品质,为自己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矗经过这几年的学习使我在个人修养方面的素质得到了提高,本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为以后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本专业更深一层次的知识做好了准备。

在学习上,我热爱自己的专业,上课时认真听老师讲课,课余时间通过图书馆 、网络、报纸等途径学习专业和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专业知识、计算机、英语等方面的成绩有了很大进步。除了在专业知识方面精益求精外,平时我还涉猎了大量其他大量相关知识。并且相信在以后理论与实际结合当中,能有更大提高。

在思想道德上,我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关注国家的时势要闻,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使我对我们党有更深刻的认识,并用真诚的热心经常参加社会的志愿者活动,去关心和帮助他人。在性格上,我性格开朗,责任心强,善于与人交流,自信,务实,有主见。 有强烈的敬业精神的人!经过这几年的学习的锻炼,我相信我现在已经能够完成许多社会的工作。加上我做事塌实认真,能吃苦耐劳;学习能力强,可以很快的接受新事物。

哲学专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哲学专业学习;人文学科;思维能力训练;理论素质培养

北京市教委2017年1月4日了《2016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详解了2016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报告》显示,有91所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而在本科及以上就业中,哲学专业的就业率最高。为此,《光明网》特刊发评论员文章《哲学何以成为就业率最高的专业》,文章分析了其中的主要原因:“首先,哲学是非常典型的具有长线学习逻辑的学科,与很多专业不一样,它的精准就业一一‘从事哲学研究’,事实上是以博士教育打底的。所以,选择哲学专业的人会有更长的深造预期,而就业率统计是包含深造率的,即考研和读博同样归类于所在教育阶段的‘已就业’类别。”“二来,哲学是人类文明最早熟的学科之一,几乎是人类一切学科的母体,也表征着众多学科的价值归宿。”文章最后指出:“这两点,可看成‘哲学就业率最高’的解释,换个角度,也是对‘如何选择专业’的回答,甚至可以对‘怎样判断人生选择的得失’有所启发。”这个看似肯定哲学专业的结论却是存在很大疑问的:第一,真的是因为考研和读博归于“己就业”类别而使得哲学专业的就业率提高?第二,选择哲学专业真的与“怎样判断人生选择的得失”有关吗?由于《光明网》的评论员文章流传甚广,看似也回答了人们心目中的“哲学何以成为就业率最高的专业”这个问题,因此这里有必要对此加以澄清。

大学哲学专业的性质定位问题

哲学专业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定位究竟如何?根据即将出台的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哲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5),“哲学类专业属于人文学科,又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密切相关。作为基础性学科,哲学对公民素质培育、民族精神塑造和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哲学类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哲学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和能够运用哲学思维认识、分析理论及现实问题的能力,良好的人文基础和自然科学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宽广的国际视野,良好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力,善于合作的团队意识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的专门型或复合型人才。”这表明,哲学专业属于人文学科,哲学专业培养应当以塑造理论思维能力和良好人文与自然科学基础为主要目标。这样,大学哲学专业的性质定位就很清楚了。

首先,哲学专业是一门人文学科,而不是技术学科。所谓“人文学科”(Humanities),是指不同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人类文明和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主要包括了哲学、历史、文学和艺术,还包括宗教与文化等,总之这些都是与人作为个体的存在所需要回答的问题或必须解决的问题为主要热莸摹R虼耍哲学作为人文学科,首先需要回答的是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问题。这些问题都与现实的经验生活距离较远,也与人作为社会存在所需要的生活条件等现实问题相距甚远。这就意味着,哲学专业培养的目的并非为了职业的需要,也不是为了满足社会上的某些特殊岗位的需要,而是为了培养具有健全思维能力和深厚文化素养的理论人才。哲学专业的毕业生除去哲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以下的基本能力:(1)创造性地学习哲学专业知识的能力,(2)将所学哲学理论和思维方法用于处理具体问题的实践能力,(3)能够以哲学思维方式进行理论研究的创新能力,(4)较强的专业文献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5)较好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

创造性地学习,是指能够融会贯通地理解所学到的哲学史和哲学基本原理,并能够用这些知识去解释哲学上的重要问题,学会从理论上把握哲学基本观点和思想,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辨别和分析一切哲学理论和观点。要做到这些,的确需要超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分析论证能力。这些能力不仅可以用于解释所有的哲学理论,更可以用于解释一切理论观点,因为理论思维和分析论证原本就是锻炼人们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当这些内容被用于解决现实的实践问题,就成为哲学专业培养所需要的实践能力。抽象的理论思维与严密的分析论证,经过哲学专业的严格训练,就可以成为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也是我们能够推进社会进步和思想变革的重要方式。因此,哲学专业训练就是要使学生熟练掌握思维上的抽象能力和论证上的推理能力,能够以哲学的思维方式从事理论创新和观念创新,为新思想的形成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能力锻炼。显然,这些都与学生毕业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无关,而是与他们走入社会、进入工作后所要面对的问题有关,与他们将来要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的事业有关。这才是哲学专业的毕业生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其次,哲学专业虽说是属于人文学科,但与文学、历史以及艺术等人文学科不同,这个专业更多承继的是逻辑的思想训练和理论的概念分析工作,突出对已有哲学思想和理论的剖析考察,强调对逻辑论证的细微入理,提倡对哲学观点的思想阐述。所有这些都需要在哲学专业教学中贯穿始终。或许有人会问,这是否意味着哲学专业完全是一门阳春白雪的学问,或者说是一种纯粹精英培养的方式?其实,细想一下,这不过是哲学专业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并不完全是少数人才能掌握的专业。相反,逻辑思维能力和概念分析的训练恰好是我们从事任何问题研究时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试想,如果我们无法从一个具体的经验现象得到对相近事物的普遍认识,如果我们无法对一个概念的使用形成观念或想法,我们如何能够从中得到教益呢?逻辑思维是帮助我们能够形成正确判断的基本方法,尤其是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形,如何能够通过分析梳理形成对我们所面对的问题的正确理解,这就需要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哲学专业学习正是要培养学生具备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这是我们通常了解的认识活动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概念的形成和理解是我们得到判断和进入推理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这就需要对概念的意义和用法作出清楚的界定,了解概念的内容和出处,并能够恰当地使用概念形成判断和推理等。对概念意义的澄清,始终是学习推理论证的第一步,也是构成推理的重要内容。只有当我们可以正确地理解概念内容,可以恰当地运用概念的时候,我们才能形成合理的判断和有效的推理。例如,对于“人”这个概念的意义和用法,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这个词,就会产生不同的判断和推理。抽象地使用这个词,就意味着不考虑语境和用法,就会导致很不同的结果。这就意味着,任何概念的使用,首先需要对概念所出现的判断或句子有清楚的说明,只有在这些判断或句子中才能真正理解概念的意义。孤立地使用概念或对概念的用法提出问题,都无法真正理解概念的意义。这些都是逻辑思维训练中的基础,但却是我们在日常思维中经常出错的地方。哲学专业学习就是要反复训练这样的推理能力。

哲学专业教育在对这种能力的训练中,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对写作能力的培养,通过论文写作检验逻辑思维能力是否得到了培养。论文写作是哲学训练的综合性考查,其中包括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纳,也包括对重要观点的提炼和分析,特别是对自己观点的逻辑论证和对重要文献的使用。这些都必须通过文字的方式加以表达,辅之以口头陈述和讨论等。由此,哲学专业的培养方式应当包括这样一些重要环节:文献阅读、难点讲述、问题讨论、观点论证、文章写作、文章推敲和修订。由于思想观点的形成必须借助于文献的阅读,而对观点的表达则需要严密的逻辑论证方能成立,这样文献的阅读能力和观点的表达能力是需要着重锻炼和培养的。应当说,这些能力培养并非只有哲学专业的学生所需要的,而是所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都必须具备的。但哲学专业教育更强调把这种能力作为一种专业能力加以锻炼和培养。这如同音乐是人类共同的爱好和朋友,但把音乐表演和创作作为一种专业来培养却是专业的音乐学院所要做的工作。哲学专业就是如同音乐专业一样,是对人类共同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专门培养。

必须特别说明,哲学专业培养的目标并非哲学家,更不是思想家,而是从事哲学专业教学和研究的专门人才,以及具备以上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从严格意义上说,哲学家和思想家从来都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由时代造就的,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大学的哲学专业既不可能也o意培养哲学家或思想家,只能致力于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文献阅读和知识学习,掌握更多以往人类的文明和文化。这就意味着,哲学专业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成“名”成“家”,而只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运用逻辑分析和理论思维能力处理更为复杂多变的情况和问题。因此,哲学学习是一种思维能力训练,也是一种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的方式。

哲学专业学习对未来生活的影响

《光明网》特约评论员在分析“哲学何以成为就业率最高的专业”这个问题的原因时,提及深造率被归为就业率统计的问题。的确,哲学本科专业毕业生的深造率(包括读研、考博和出国等)一直比较高,许多毕业生选择深造,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开更为宽阔的道路。这恰好说明哲学本科专业学习的重要特点,即哲学专业不是为了传授某个特定的知识体系,或者培养某类专门的人才。换言之,哲学专业学习不是一种职业教育,而是一种特殊的素质教育,或者说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通识教育。

这里的“通识教育”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如目前各高校开设的各类通识课程。哲学作为一种通识教育,是指“哲学”的本义就是使人变得更为智慧的学问。我们知道,“哲学”本身并非智慧,而是对智慧的热爱和追问。早在20世纪初,当哲学专业从日本引入中国之后,哲学教育就被当作哲学学习的主要内容。很多大学的哲学系甚至就直接称作“哲学教育系”,如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即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哲学教育被李达、潘光旦、冯友兰等哲学家看作是哲学专业的重要内容。如今,在各师范类院校以及其他大学中设置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最初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为核心内容的。一些师范院校的哲学专业就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出来的。由此可见,哲学教育原来就是哲学专业的本义,哲学专业就是以培养学生掌握能够更好地寻求智慧的方式为目的的。所以,自从哲学专业设置以来,哲学专业本身并无专门的技术和知识需要传授和掌握,而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掌握人类一切知识去做好准备,是为了使学生具备在一切知识中分辨真假对错的能力,是为了使学生武装自己的头脑,以便能够对一切问题提出分析判断和形成理论观点。一句话,就是为了使学生有一颗求真之心和理性大脑。而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总是误解哲学是“无用之学”的问题了。

的确,从功利和实用的角度看,哲学专业属于“无用之学”。不仅如此,一切人文学科都应当属于这样的“无用之学”,因为它们都不能给人直接带来任何实际的好处,也不会传授某些专门的知识或技术。它们只是关乎人的精神世界,关乎人类自身的认知方式,关乎个人的人文素质培养。这样,包括哲学专业在内的人文学科都是仅仅与人的精神世界相关,与人类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相关。进一步说,如果说历史、文学、宗教、艺术等学科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专门领域的知识的话,哲学专业则基本上不提供这样的专门知识,而只是帮助学生训练自己的理论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虽然哲学专业学习也要了解大量哲学史和各种哲学理论观点,但掌握这些内容并不是哲学专业学习的最终目的,它们不过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能力培养的训练手段,类似于数学学习中要做的大量习题一样。所以,死记硬背地掌握哲学史的知识并不是哲学学习的主要目的,甚至不是最好的方式。相反,掌握这些知识是为了从历史中发现规律,通过对各种哲学理论观点的分析,更好地训练理论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这才是哲学专业学习的最终目的。

既然哲学专业学习本身并不是对某个具体学科领域知识的掌握,而是一种思维训练,这样,哲学专业的毕业生就有了更大的空间去选择自己进一步发展的领域,并在自己所选择的领域中更好地运用在哲学专业中所得到的能力训练。所以,哲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中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时,更多会选择非哲学专业,其中既有与哲学专业密切相关的人文和社会科学,也有关系较远的自然科学或实用学科等。而最后选择哲学专业作为自己进一步发展方向,或许更有机会从事哲学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这也说明,为什么哲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有比较高的深造率,而哲学专业毕业生的深造率被纳入就业率也就顺理成章。

另一方面,哲学专业学习是否能够有助于学生未来人生发展?其实这个问题与哲学专业学习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们通常会认为,哲学是一门爱智慧的学问,所以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人生,考察人生,过上更好的生活。的确,苏格拉底说过:“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这似乎是在暗示,只有通过哲学的思考才能了解人生的意义。从广义上来说,哲学的确可以并且总是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但哲学专业学习与此不同。正如我们每个人都会热爱音乐,这是人之常情,但要把音乐作为专业来学习则是另一回事情。严格地说,哲学专业学习不是直接地考察人生的意义,也不是对智慧的追问,而是为更好地考察人生的意义做好准备,是为更好地追问智慧而锻炼自己的能力。所以,正如我们前面指出的,哲学专业本身并不培养哲学家,而是培养哲学研究者,是培养有可能成为哲学家的候选人。

明白了上面的道理,我们就可以肯定地说,哲学专业既不是阳春白雪的“精英专业”,也不是可以普渡众生的“心灵鸡汤”,而是需要扎实地从事抽象理论思维和逻辑论证训练的“魔鬼集中营”,是需要学生付出比学习其他任何专业都更榧杩嗯力的独特专业。进入这个专业学习,就意味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意味着要经受比其他专业学生更多的挑战。国内曾有学者提出,大学中的哲学专业不应当设置本科,因为本科生在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时完全没有任何社会阅历和经验,基本上是按照家长的意愿或社会上的普遍认知来选择专业,而这些选择的标准多半是根据就业率和薪酬多少来考虑的。从这个角度看,哲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社会选择中的确并不占优势,这也是北京市教委关于2016年本科毕业专业就业率调查结果会引起大家关注的主要原因。然而,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由于哲学专业本身要求的是一种特殊的素质教育,是对理论思维能力和逻辑论证能力的培养,因此选择哲学专业本科学习,正是为了将来能够在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这种能力优势,而使得哲学学习的结果变成未来生活的重要根据。这说明,哲学的本科专业还是应该设置的。在哲学专业的本科培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真正具有哲学天赋的学生,未来能够继续从事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而更多的本科学或许可以转向其他专业深造或直接工作,在深造专业或工作中发挥他们的哲学专业训练优势。

哲学专业范文第7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写作;唯物主义;实践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是什么?

马克思哲学专业论文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域内,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是唯物主义的立场,即世界是物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此论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这个物质世界是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形式,按自身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发展。而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它依赖于物质。只有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我们才能正确的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人们从实际出发,真实的认识世界和实事求是的有效的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此外,坚持唯物主义立场也是我们写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正是以实践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解决许多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构成实践的诸要素都是客观实在的,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客体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物质存在;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实践各要素之间的现实的客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并且其相互作用的状况也是受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另外实践的结果也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在实践的基础上,客观事物都在发展变化,因此人们改造自然使之更加适合人们需要的活动——实践,也在历史的发展着,每一代人的实践都以前代人的实践为起点,只要人类延续下去,人们的实践活动就不会停止。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是揭示物质世界运动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方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是一个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包括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完整的科学方法体系。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同时又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普遍联系来把握事物的运动发展,认为物质世界就是新事物不断战胜和代替旧事物的永恒发展过程。唯物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一篇合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必然是一篇包含唯物辩证法的论文。

综上所述,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就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内,或者起码在哲学视阈内。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与一般论文的异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在范畴上属于一般论文,但它由于发展因素、起源因素和趋势的特殊性,故又不同于一般论文,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与一般论文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我们先谈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与一般论文相同的地方:首先,格式要求相同,这包括论文的组成部分、字数等;其次,字数要求相同,一篇合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专业论文和一篇严格意义上的一般论文字数都应该在三千字以上,只有不低于三千字,才能完成一篇标准的论文所提出的要求。最后,写作态度一样,写作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和一般论文一样,都要具有科学的态度,即求真、务实、严谨的态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与一般论文的不同点有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是一门专业性很突出的论文,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与一般论文相比,具有鲜明的独特性:首先,立场、观点、方法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必须坚持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实践这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的也是根本性的方法。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的话语系统和环境与一般论文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使用的话语尤其论文根本性质决定。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所站立的高度与一般论文不同。哲学是时代的精华,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精华里的精华。是系统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高于其他学科,并指导其它学科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俯视众生,俯视整个物质世界,从高度、从大局出发给出人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所站立的位置比其它论文更高。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与一般论文的关系是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与一般论文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深入的科学的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与一般论文的这种关系,我们就能准确的认识两者之间的这种异同。

三 写好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应该具备写好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不然就不是一名合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是不能毕业的。写好本专业论文如此重要。我认为做到这样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坚持运用唯物主义立场、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去确立论文的论点并加以论证和证明。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也是我们做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经常犯错误的问题,犯了这样的弊病,我们所做的论文将失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本质和特色,其将不再是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

2.培养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基础,形成淳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素养和气息,只有这样,我们在做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是才能挥发自如、举重若轻,才能做出一篇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多读、深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品和其他优秀的哲学著作。

3.哲学是时代的精华,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精华里的精华,我们做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一定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与时代同步,研究解决现时代的人们生存发展所遇到的问题,而不是过时的问题。着眼于现在和将来,我们所做的论文才会更有价值,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添砖加瓦。

4.要有严密的思维逻辑,做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是在建筑思维的大楼,是一件极其认真严肃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有负责任的态度,要有缜密的思维逻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圆满的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

以上是个人关于做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的一点看法和探讨。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的写作,我们需要继续深入的学习和思考,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的写作,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立场和方法,我们才有可能写好一篇合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张奎良.哲学的希望之光〔J〕.哲学原理(人大复印资料),1995

[2] 韩秋红、胡长栓.关于哲学发展的时代性沉思〔J〕.哲学原理1997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哲学专业范文第8篇

“我选择哲学系,本来就不是因为钱途或前途。”中山大学10级哲学系研究生李天保的这句话,固然说明他有志于哲学本身,却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成哲学与 “钱途”或“前途”的疏离关系。

在中大1978级本科生杨群生的回忆录里,当年的中大哲学系可谓“同学少年多不贱”:

“当年哲学系在中国是从政的摇篮。因此,班上不少同学都计划于将来投身官场,其中不乏志在问鼎主席、总理、部长之人。当时同学们个个兴奋不己,热血沸腾,公开或私下都在讨论中国向何处去,我们该做些什么。大家都感到中国的前途和未来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和责任,我们今天在中大读书是为明日施展作准备。”

而在2009级本科生江佩蓉的眼里,选择哲学这个曾经在众人眼里“高高在上”的学科,却让她有了曲高和寡的尴尬:“面对别人的不理解,其他人不屑的眼光……我不知是骄傲还是心酸。”

神坛之下,行路多艰

中山大学哲学系创办于1924年,为中山大学创建之初最早培植的学系之一。首任系主任为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冯友兰。辉煌时期的中大哲学系,傅斯年、何思敬、曹汝匡、罗鸿诏、吴康、朱谦之等著名学者相继任教于此。

1977年恢复高考后,中山大学哲学系招收的首届本科生有98人。2010年,分别招收哲学专业本科生64人,逻辑学专业本科生46人,总共为110人。

在这23年里,中山大学历经1999年的高校扩招大潮,屡次扩招,至2010年,每年招生总数达到8000人左右,而哲学系招生人数与23年前相比,只增加了12人。

即便如此,中大哲学系的现状在国内高校哲学系当中已属不易。2007年,首次施行大类招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浙江大学,当年的哲学系只招到了3个人,一时引发热议。此后,虽然招生情况有所回温,却仍然只能保持在10名左右。

为什么哲学系越来越“冷”了?

就业形势低落或是一个重要因素。

翻开中大1960级本科生秦锡清的《求学日记》,在1965年毕业前夕,他写道:“今天,我们系领导向我们公布了1965年度毕业分配方案。其中第三工业机械部3人,第八工业机械部3人,中国人民3人,第一轻工部1人,第二轻工部1人,财政部1人,高等教育部7人,高级党校2人……”

这样“统包统分”、“包当干部”的大学“福利”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还惠及哲学系学子们。对此,中大哲学系81级校友邢益海感触颇深:作为中大这样的名校学子,当年很有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感觉,因为“我们上了大学之后很少担心将来,将来注定是很好的。”1988年研究生毕业的时候,他的生源地是安徽,当时安徽省拼命找中大要人,但他因为想留在广东,赖着不回去报到,最终去了一个“钱最多”的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

然而, 199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打破了哲学的“铁饭碗”,与大部分学科一样,教改后的哲学系,离开了“国家分配”的襁褓,不得不直面市场经济的大潮。在同等竞争条件下,人文学科应用性不强的弱势一下子暴露了出来,当时带来的冲击是国内很多高校哲学系所共同体会过的。

“这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据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唐正东教授回忆,1987年之后的十年里,南大哲学系的招生快速滑落,从之前的每年75个逐年减少到40个左右;到了本世纪初,再度下滑到30人左右,而且70%以上是第二、第三志愿甚至是调剂的,连一些哲学系老师也弃学“下海”了。1993年,复旦哲学系也进入了建系以来的最低谷,本科仅招生6人。

进入新世纪以后,哲学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仍旧不能企及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虽然目前看来,名校哲学系的就业率不低,大部分保持在90%以上的水平,但这是建立在哲学系毕业生基数小、就业方向单一的基础上的。

在中大10级研究生郭海鹰眼中,最理想的工作是留在高校或者研究机构。他有师兄师姐工作找得不错,直接去了社科院。大多数哲学系毕业生却并没有这样幸运,他们有的去了高校做公共课教师或辅导员,也有一些去了中学甚至是小学教书,或者考公务员、进公司做文秘。

然而进高校或研究机构,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说广东省的高校,没有几个有哲学专业。很多人博士毕业之后做老师的话,也是教一些“毛邓三”、马哲之类,找真正对口的很难。本科生就更难了。”

“哲学家”之逝

招生与就业的困境也直接加剧了哲学学科地位的下滑。

2005年复旦大学校庆前夕,原本正为一笔1000万美金的捐助款激动不已的复旦哲学系老师,却接到校方通知,该款项经由校方与捐助人协商,易主给校重点院系法学院了。此举引发有关学科歧视的讨论。

而在2007年浙大招生事件中,不得不屡次回应媒体质疑的浙大哲学系董平教授认为,目前哲学系所遇到的尴尬不能说明是哲学本身不行,而是哲学教育有问题,没有把哲学的生命力发扬出来。

“这是一个没有哲学家的时代。”郭海鹰的语气里有些惆怅,“有的只是哲学工作者。”

上个世纪哲学系的“冯友兰”时期,在今天的中大学子们看来,似乎更像一个传说。

李天保在进入哲学系之后觉得,师生之间交流比较少,老师很多时候都是在做自己的研究。

而在1961级本科生的记忆中,当年的中大哲学系老师们,不仅在课堂上为学生传道授业,而且每天课后的下午或晚上,几乎所有任课老师都到过学生宿舍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也和学生们谈心。这样的人文氛围,在如今的高校中早已十分少见。

“他们关心的是怎么写论文,但是他们研究的东西离现实有多远呢?” 李天保一直力图做一个关心现实、生活和思想上的“实践者”,在他看来,很多学者所研究的现实其实“只是书桌上的一份材料”。

虽然他也认为,教学与真正的实践者是不一样的,但关键是,“是不是教学和论完了之后,哲学也就完了?”

选择读哲学系的人,多少算是有点坚持有些理想的人。在郭海鹰看来,很多人会觉得学哲学的人有些“不可理解”、“不可理喻”。某种层面上,这种姿态还是与社会主流和常识保持着一种张力,有对现实的反思。但是他也承认,“可能当下的哲学没有一种很强的时代意识在里面”。

他对“哲学家”的定义是:“必须能够敏锐地洞察这个时代的精神,为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思想资源。”

但他并没有看到哲学家的存在,当下国内的学者,更多的是一些“哲学工作者”,纯粹将哲学当成一种学术、一门职业来对待。至于原因,他想了想,然后说:“可能是因为当下有很多东西是不可触碰的,哲学变得比较意识形态化了。”

毕业之后,他也许同样会成为这些“哲学工作者”当中的一员。

上层建筑:支点何在?

尽管在功利时代,哲学系的生存处境日渐尴尬,但仍然有很多人为哲学所吸引,他们也从未怀疑过“哲学是有用的”。

中大哲学系教授朱谦之先生,曾在《中大二十年》中回忆起战争年月,哲学系在日寇的轰炸之下几次随校搬迁,而他一边还要在空袭下讨生活、做学问:“我自己生存一日,便须负责维持此研究机关生存一日,我无论如何,不避艰难,决不说‘我不干了’。”

复旦哲学系陷入招生低谷的1993年,当时校内有人提出取消哲学系的方案,但立即被时任校长谢希德否决:“复旦任何系都可以撤,哲学系不能,如果没有哲学系,复旦就不成其为大学了。”

郭海鹰当初选择哲学系,也是因为觉得哲学与他“有一种很契合的关系”,在日用伦行、个人修为诸方面都对自己有着深刻的影响。

而李天保甚至不认可“哲学冷门”的说法。他认为,不能以一种功利主义的看法来看待哲学,虽然哲学与应用并没有“很直接的关系”,但是哲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生活和工作。

“任何学科都会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经济发达,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理工科学生就多。但社会并不能缺少搞上层建筑的人,当我们认清自己的定位之后,无论理工科怎样热,都不能把我们排挤掉。所谓‘冷’、‘热’门的说法,是因为没有看到社会的运动。”

但是在说到很多哲学系尤其是非名校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时,他想了想,还是承认“这是一个没办法解决的问题”。

“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做好自己。这是没办法超越的,这就是现实。”

哲学专业范文第9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 社会文化观 艺术考察 课程

本文运用建构主义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在教育哲学的层面分析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的重要性与前瞻性。建立新的学习观点与理念并用其反思评鉴美术学院艺术考察课程活动式教学实践。

一、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学习理念

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只有通过把个人世界里的经验组织起来以提高个人面对世界的效能,学生才能主动地建构自己学习的求知方式”。①建构主义的情境式学习是通过问题解决而进行的,是一个建构过程。学习者与环境互动并主动地对外在的经验加以筛选、组织和整合,学习者无须依赖一些既定的程序来进行心智活动。社会文化观强调实践活动对学习发展的重要性。把活动与社群文化有组织地联系起来,并强调认知过程从属于社会过程和文化过程。学习活动与社会情境和文化情境有密切关系。学习是因共同参与实践社群文化而产生的。建构主义观与社会文化观相辅相成。在实践中面对特定情境时,寻找有意义的解决方法。学习应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相互撞碰、开放式学习。学习者依据自己的活动,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空间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生成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样的学习是创生式学习,笔者称为“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

二、艺术考察课程中学习者与教师的关系

教学变成考察活动,教学不再是说教,而是协作和帮助,教学成为考察活动的组织和协作式的框架与在具体考察情境中上下求索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变成考察者并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与考察成为主动参与、主动进取,在兴趣与激情的引导下,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与考察。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中碰撞创生出自己的学习考察成果。教师变成考察者的协助者和服务者,与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方法,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与学习者、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成果,当然也是学习者进行学习与考察活动的咨询者和解决问题的协助者。

下面笔者具体列举一些艺术考察课程课例:

1.课程简介

艺术考察是艺术情景式实践教学。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学习者的亲身感知与体验使学习者做到知行合一,自主建构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社会的动态关系,扩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全面艺术素质与文化修养。在国内选取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碑林、专题博物馆、民居、帝王宫殿、帝王陵墓、名山大川等。

2.教学目标

扩展学习者的艺术视野,感知与体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学会对各门类艺术的赏析、考证并能深入研究,提高对艺术的研究能力与审美能力。通过访问民间艺人、著名画家、民俗专家,以画速写、做笔记、记录影像等动态情景式学习方式获取艺术资料,为各门美术专业课搜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的一系列活动,学会欣赏、感知、探究不同时代的艺术品,获取优秀艺术经验与丰富的艺术知识,培养学习者热爱优秀的中国文化,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思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等,探究其与艺术的关系。提高学习者生动准确地感知考察对象艺术特征的能力,掌握快速记录与把握艺术要领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习者举一反三、实事求是、应目会心以及应物象形的艺术思维与实践能力。

4.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专题博物馆、民居、名山大川等。先聘请专业导游或当地专家、学者讲解其文化、艺术、历史价值。教师作为学习者的首席与学习者共同学习。在听完介绍之后教师与学习者讨论、探究、访问并进一步深入考察。在考察的真实情景中教师给学习者传授搜集考察资料的方法。

(1)学习者根据考察的不同地域,自由选择艺术考察的侧重点,如游历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2)学习者访问民间艺人,欣赏民间艺术,感知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方法,获取艺术灵感。

(3)参观考察不同专题博物馆,提高审美欣赏能力,提高艺术视野和艺术感知能力。

(4)学习者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艺术素材,根据自己的特长,认真整理考察记录。

5.考察延伸与艺术考察报告和撰写考察学术论文

(1)学习者通过不同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方式如速写、笔记、影像等,仔细分析并深入细致地整理自己获取的信息资料。

(2)把艺术考察的对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人传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探究,深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

(3)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

(4)艺术考察外出时间为15天,回校整理资料、图书馆查阅资料、完成考察报告和撰写学术论文共15天。

6.考核方式

课堂教学包括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及艺术考察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学生按照课程要求撰写考察报告与学术论文,教师根据文章质量、课堂表现与考察态度情况,给予综合评价,以百分计入成绩。教师根据质性与过程性评价方式,把分数与学生的过程性成绩客观地填入下表。

三、为什么要在美院美教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

美术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学习中国画等专业基本功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美术史,加深对国学包括儒、释、道文化的研究,培养研究型人才。美术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建筑等综合概念。开设艺术考察课程主要是开阔学生艺术审美视野,感知不同地域风土人情,赏析经典艺术品,提高艺术审美能力。通过速写、笔记、影像等记录方式,为专业课收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活动培养学生以优秀的中国文化为底蕴,开拓创作思路。艺术考察课程中,教师以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方式引导学习者参观名胜古迹、洞窟壁画等,培养学习者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作、互动、整合、展示的综合性艺术和文化素养。教师引导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或艺术环境中了解与国画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与能力,鼓励学习者接触多样的文艺形式,丰富文化素养,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见解。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情境与艺术考察活动中提高体验艺术的综合能力,并形成学生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情感、态度等综合人文素养。

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更应该明白自己将来做中小学美术教师或艺术教师,要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美术与艺术史与发展轨迹,这些具体的美术史与艺术史真正的存在方式是生态的存在于地面、地下与民间。所以给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艺术考察课程更显重要。

结语

本文运用建构主义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在教育哲学的层面分析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的重要性与前瞻性。并运用“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理念反思艺术考察课程活动式教学实践。艺术考察课程创设的最大特色与前瞻性就是在整个考察活动中隐去了教师,突出了学习者,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

注释:

①Patrcia Murphy..学习者、学习与评估[M].冯施钰珩,等译.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2003:105.

哲学专业范文第10篇

生命是一次旅行,“与谁相遇”是如此的重要。从教师个人角度出发,在教育哲学视角下审视“相遇”命题,不难发现,教师自主专业发展之路上有三个最重要的“相遇”,那就是与职业的相遇、与学生的相遇、与自我的相遇。也许,我们在漫漫一生之中都在期待与以上三者的“美丽相遇”。

现状:“不遇”、“偶遇”、“陌生”

当下,以自主自觉的状态行走在专业发展之路上的教师,为数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与职业“不遇”:教育信仰缺失

在一些教师心目中,职业是个“饭碗”――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为了拿一份工资,辛辛苦苦工作,业余时间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行。为了生存而工作,为了工作而工作,揭示了教师教育信念缺失,教育信仰出现危机。

教师教育信仰产生危机,一是因功利主义价值观泛滥,使部分教师以金钱、物质作为自己的信仰;二是在当前教育评价体制下,教师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忽视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及人文素养的培养,“教育教学成绩”(通常表现为量化的分数)成为教师追求的目标;三是教师工作紧张,任务繁重,身心俱疲,没有闲暇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被世俗琐事包围,业余爱好贫乏,甚至于有些教师的精神世界近乎苍白。

教师失去了教育信仰,导致其在精神意义上与职业的“不遇”,并直接导致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捕捉不到思想的火花,听不见精神探索的惊雷,见不到人性的伟岸,感受不到教师人格的魅力。

2.与学生“偶遇”:教学智慧缺席

功利性的教育价值取向,阻碍了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让教师失去了宁静的内心世界,在浮躁与忙碌中,有的当起了教参中标准答案的“搬运工”,有的当起了有偿家教的“钟点工”,他们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师生关系朝着异化、淡化的方向发展。

因为教育智慧的缺席,教师与学生必将只是一种“偶遇”,教师不能给予学生应有的人文关怀与心灵启迪,更不要提在学生的一生中有什么精神引领的地位和深远影响了。

3.对自己“陌生”:自我定位迷茫

教师需要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可是不少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找不到自主专业发展的“路线图”,对专业发展的前景和成果没有预期或觉得前景迷茫,看不到前进的目标,失去了努力的方向,自己成了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如此,怎能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工作、学习的内驱力和原动力呢?

回应:安顿、直面、发现

从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现状出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回应:

1.安顿“自由的灵魂”

一位学者曾说,教师有三种不同的境界:职业――事业――志业。三种境界代表了教师对自身职业境界的理解与超越。志业是最高境界,意味着他在职业中寻找到了认同感,找到了激情和信心;怀着对教育的忠诚,对学生的热爱,怀着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追寻自己的教育理想,书写教育人生的生命轨迹,最终达到个体精神世界的升华,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有了这样境界的教师,会把职业当作安顿自己灵魂的所在,在职业生涯中找寻迈向自由王国的理想境界。

有人把职业当作饭碗,但如果仅仅是为了挣钱糊口,从而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作中失去自我,不重视内心的需要,将职业变成了一条流水线,失去了创造性、灵性,那是非常悲哀的事。我们如果不能改变周围的环境,就应改变自己的心态,让教师成为自己理想中的职业。

教师要安顿自己那追求自由的教育灵魂,以下两点至关重要。

(1)坚定教育信念,提高职业认同感。

所谓教育信念,是教育者信奉与坚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教师是否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决定了他是一个人云亦云的教书匠,还是能成长为一名关注“人”的教育专家。教师有了坚定的教育信念,才能拥有教育的胆识与底气,才能拥有教育的自信与从容。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信念――这是学校里最宝贵的东西。”他坚信:“人生下来,并不是为了像无人问津的尘埃那样无影无踪地消失。人生下来是为了自己身后留下痕迹――永久的痕迹。”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留下了一个教育家的独特痕迹。陶行知、魏书生等许多教育专家、优秀教师正是有了坚定的教育信念,才能做到心无旁骛地追求教育理想,不断地超越自我。

(2)提升教育智慧,培育职业幸福力。所谓幸福力,就是感受和创造幸福的能力。有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职业辛苦清贫、单调乏味。这是正常的,因为现实的确如此。但如果因此而叫苦连天、牢骚满腹、消极悲观、整天抱怨,那就活得太痛苦了。我们应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面对教师生涯。如果不能改变大环境,我们就改变自己,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形成较理想的工作小环境,去追寻自己的职业幸福。当然,追求职业幸福并不意味着只为了所谓的教学业绩,而不注重教学艺术,无视学生的生存状态、生命质量。我们应爱生活、爱家人、爱自己、爱学生,学会悦纳,常怀感恩之心,做一个始终在路上的“行者”,在不断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培养出理想的学生,使他们具有善良的人性、独立的人格、自由的心灵和丰盈的精神世界。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教学相长,在与学生共同发展、每天进步一点点的过程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提升自己的职业幸福力。

2.直面“童年的倒影”

教师有幸与自己的学生相遇,陪伴他们的童年,就要干好这个“良心活”。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出自己崇拜的学生,不亦乐乎!心理学上有个词叫“重要他人”,学生就是我们教育人生中的重要他人,善待他们就是善待自己。

学生是弟子,也应是朋友,我们更应将他们看作是自己“童年的倒影”。成年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时刻――真想一梦跌回童年里,然而童年已是一幅再也不能进入的画面。教师的幸运就在于,我们每天面对儿童,面对童年,面对童心。我们在儿童的世界里,完全可以成为其中的一员,从他们身上看见自己的童年――虽然我们已远远地走出童年,但是看着这些正当童年的孩子,他们不就是那时的我们吗?在时光的虹桥上,我们可以天天带着童真与童年的自己再相见。

(1)宽容:生发悲悯情怀。带有悲悯情怀的爱是大爱、博爱,爱生命中一切的因缘际会,爱一切相逢,包括苦难、失败、挫折、烦恼、失意……当你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命运就不再是束缚了,你可以通过热爱自己的命运而超越它。

教师面对学生的淘气、顽皮,要心怀大爱、懂得宽容。西方有谚语说:“年轻人犯错误,上会原谅。”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天真的孩子呢?当教师做到超然豁达,拥有包容之心,也就拥有了人格魅力,也就拥有了快乐的教育人生。

(2)欣赏:寻觅知音情结。卡耐基提醒人们,“要真诚地欣赏与赞美他人”。当我们听到学生们精彩独特的发言,读到他们充满个性的诗文时,应想想,自己像他们这么大时,可曾有这样出色的表现?这些极富灵气的孩子就是我们苦苦寻觅的学生中的知音,他们的出色表现,让我们获得了职业生涯中的“高峰体验”。

(3)敬畏:升华责任意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小小的世界,我们应带着惊奇与敬畏去接近他。

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条件优越,然而和他们交谈起来却发现,有不少孩子觉得精神生活空虚无聊,“没意思”、“烦”是他们的口头禅。我们的孩子到底拥有什么样的童年?若干年后,他们的回忆里有多少笑声,有多少难忘的经历,有多少影响他们成长的人物与书籍……他们理想中的学习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教育才是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他们的一生奠基、为他们的成功人生服务的?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建构完满的“可能生活”,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为他们未来的美好生活打下坚实基础。这其实体现了教师的责任感,对学生的一生负责,对学生作为“人”的关注,对其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关注,对生命的关注。

3.发现“未知的自己”

席慕蓉有一首很有名的诗《一棵开花的树》,开头是“如何让我遇见你,在我最美丽的时刻”。想起这句诗,我总会浮想联翩。这里的“你”,许多人的理解都是指理想的爱人,可我却将其作另一种解读:如何让我遇见你,我心目中最美丽的自己?我理解的这里的“你”,指的是完美的理想状态的自我。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与这个自我的相遇。为了这样的相遇,我义无反顾、一往无前。每个人从出生那天开始就一直走在寻找自我的路上: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我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人生永恒的命题。我将人生视为一次旅行,我不仅在乎旅行中地理距离的位移,更在乎旅行过程中心灵的迁徙,我一直期待着在人生路上与最完满的自我有一个美丽的相遇。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即人的才能的全面发挥。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体力和智力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也许所有的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追求着自我实现和全面自由的发展吧。

每个人表面上的自己,与真实的自己是有差距的。我们现在的自己与理想中的自己是有距离的。我们不知道自己能成为什么样子,因此,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希望“成为真正的自己”成为我们的梦想。“未知的自己”,就是那个在远方的最美丽的自己。我们怎样才能与那个自己相遇,我们怎样做才配与那个美丽的自己相遇?这是一个问题。

(1)美丽之源:成为思想者。作为教师,我们都会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进行反思,如写教学反思、教学后记,教师间讨论教学问题及对作业和试卷进行分析,但是反思的深度和广度都明显存在着不足。

我们应做个思想者,以一种质疑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像苏格拉底那样带着“牛虻精神”,勇敢地剖析自己、批判自己、挑战自己,不仅拥有反思的勇气,更要有反思的策略,让自己的教育人生因为具有思想的深度和力度而美丽。

(2)幸福之源:成为成长者。有人做过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占不小比例的教师感觉“没有幸福感”。其实经济收入与幸福感不成正比,幸福感要靠个人培育,其核心是追求自我成长。其实成长的过程便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不受身外之物限制的幸福……唯有将幸福变成一种成长着的动词,才能够用那些美好的、粲然的、深情的形容词来形容一个人的生命和人生。

我们迷恋学生的成长,其实我们更应迷恋自己的成长,永不自满,但成长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所谓成功,我们更应在人品、学问、能力、智慧等各方面努力修行。

当教师自觉追求精神的充实和心情的愉悦,工作积极、人生态度乐观、自我效能感增强,追求心灵世界的丰富与宁静时,便能在职业生涯中找到幸福感,从而幸福地成长着,在成长中幸福着。

(3)喜悦之源:成为自觉者。我是谁?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许多人都会这样问自己。人生即修炼,我们要不断地在学习中完善自我。一个有生命自觉意识的教师必将收获生命的喜悦,获得生命成长的满足与自由。

喜悦与快乐不同。快乐是由外在事物引发的,一旦那个让你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你的快乐也随之消失。而喜悦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所以一旦你拥有喜悦,外界是夺不走的。

如何获得喜悦?如何才能不失落真实的自我,发现最佳的自我?走向自我实现的人生,寻求自主自由的发展,建构生命整体,做觉醒的人,敏感于对生命的察觉,了解自己,开启身心的探索,活在当下。总之,要做一个具有生命自觉的人,从而拥有从容无憾的人生。

每个人终其一生所追求的,也许一直就在他的前方。带着珍惜、感恩的心坚守职业理想,心态淡定、步履坚定地行走在“相遇”的路上,我们便会在不远的或遥远的某个地方,与理想的教育教学境界相遇,与一个渐趋完满的自我相遇。

上一篇:加工制造业范文 下一篇: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