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范文

时间:2023-02-26 04:40:08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范文第1篇

【关键词】引导名著课外阅读活动有效性

一、 课外阅读活动的现状分析

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约占30%,得之于课外阅读的约占70%。语文学科功在平时,功在课外,需要日积月累,细水长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初中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然而,如今在现实的社会背景下,各种流行阅读正在迅速兴起,阅读的通俗性、功利性、休闲性和大众化,使学生的阅读重心发生了转移,也使名著阅读面临着巨大的障碍和危机。最近,我们对初一级497名学生进行了一次课外阅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课余时学生比较倾向于篇幅短小的消遣性的书刊的阅读而非中外名著。有53.9%的学生选择周六日看消遣式的书刊,有17.5%的学生在吃饭前后、睡前看消遣式的书刊,有6.1%的学生在自修看消遣式的书刊。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引导。

二、有效引导,精读名著

名著是人类思想、智慧、情感的结晶,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语言知识的积淀。它具有永恒的价值,经过岁月的洗礼而历久弥新,以其深厚的思想,丰富的内容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因此,课堂上开展名著推荐与阅读的活动,采取有关策略,有效地引导学生精读名著,吸收营养。下面,以《朝花夕拾》名著推荐与阅读为例,谈谈如何有效引导,精读名著。

(一)了解作者背景

在阅读名著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于你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朝花夕拾》的小引部分,结合鲁迅的写作背景去阅读;阅读《父亲的病》《藤野先生》等篇目,就要知道鲁迅的生平经历。

(二)了解内容概要

我们对教材规定的课外书目采用阅读考级法来评价:在班内设立读书俱乐部,每个学生都是俱乐部的会员。会长由语文老师任命,负责考查同学课外阅读的开展情况。同学们看完某一本名著,就必须到会长处考级,概述名著内容概要。会长根据作品主题提出5至10条问题,会员能回答正确的就可以顺利通过名著考级,获得加分奖励。

考级以后,将优秀的读书活动成果展示在班级里或在校园网站的书香校园网页里。把奖励的机会给每一个学生,充分的奖励每一个学生,使课外阅读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还要搭建学生交流的平台,确保学生有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在适当的时候安排时间开展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精彩片段朗诵会、书评展示、编辑手抄报、组织文学社团活动等多种课外活动,让学生与他人分享阅读的乐趣。这有利于激发全体同学持久的阅读兴趣,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和效果。

(三)阅读专题指导

正如叶圣陶所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在精读中明规律,在略读中练本领,得法于精读,得力于略读。”教师可安排时间着重对略读、浏览、速读和扫读进行训练指导,以提高阅读的效率。鼓励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学生自主读书,动笔勾画、批注,写读书笔记,交流感受,培养了自主读书的能力。进行阅读专题指导,七年级侧重于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真切感受作者的情感,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书心得;八年级侧重于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深入体会文章的内涵;九年级侧重于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细心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做好简要评点。

(四)结合课内阅读有意延伸拓展。

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首先,应在课内训练精读、细读和跳读等阅读方法。其次,教师应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课文的思想意义,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进而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伸到对作者其他作品的阅读兴趣上。例如,在《朝花夕拾》名著推荐与阅读课上,本人引导学生温故知新,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中学习对修辞句的批注、人物描写句作批注的方法。然后精读《五猖会》,让学生学以致用,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作者的情感等某一方面,对人物描写的句子作批注,完成阅读题。课后,学生阅读《父亲的病》,巩固对人物描写的句子作批注的方法。

(五)积累名言警句。

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所谓笔记摘要交流法就是在充分自主的阅读基础上,认真作读书笔记或摘录内容提要,或摘抄优美语句,或摘抄原文题目及文章出处,或撰写心得体会,然后互相交流,向大家推荐自己阅读过的最佳段落或文章。名著中都有不少名言警句,记住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利于解答试题,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指导学生对精彩处圈点勾画写批注;写摘录笔记,做好积累工作;写读书心得。这是使学生读就要有感悟,有收获的好办法,能启发学生读书认真思考,用心感悟。

(六)制定计划定期检查。

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加强管理,常抓不懈。首先,要求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阅读的书籍、阅读的时间和阅读的数量。教师要舍得从每周拿出一节课作为课外阅读课。寒暑假适当增加阅读时间和阅读量。其次,要定期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如检查书上是否有圈点勾画,是否写了读书笔记,是否能说出书籍的大致内容等等。通过检查来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范文第2篇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热情,是促使学生有效阅读的关键。为了把学生引进文学名著的殿堂,教师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做法。第一,要将节选自名著的课文讲得精彩生动,利用它们吊起学生阅读原著的胃口。例如,教师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发现学生对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充满向往之情,对能讲美女蛇故事的阿长产生极大的好奇,因此可以顺势对学生说“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要想知道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要想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原著。”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反之,强行摊派阅读任务,会令学生感到沉重,从而对名著敬而远之;第二,给学生们讲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的成长故事,说明与青少年时期爱读名著的密切关系。比如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冰心的文章和诗,可是他们并不知道,冰心在七岁时就开始苦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等;第三,运用新型资源有效地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读书时间”等节目、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都可以用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易中天讲三国,将曹操说成是可爱的奸雄,就引起了学生的热议,同学们各执一词,教师借此引导学生到《三国演义》中为自己的观点找根据。这样,学生怀着积极的心态到作品中去,阅读的效果当然会更好。

二、善于积累,写好笔记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促进学生阅读,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得法于课内,利益于课外”的道理就是如此。因此,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他们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这是传统的、良好的读书方法,很多成功人士都用这种方法读书。笔记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让学生边读书边摘抄,以写促读、扩展阅读、深化阅读;可以让学生仿写名著中的优美片段;可以让学生模仿名著中精彩的场面描写;可以让学生缩写或扩写某个名著中的某个章节;可以给某名著写后续;可以让学生把名著在课堂上读,读到动情处还可以抒发感想,写点随笔。读书笔记写多了就等于自己也写了一本书,收获会很大。读写结合的阅读是真正的阅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才能逐步提高语文能力。

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对于名著,教师仅利用课上的时间去引导还不够,教师必须把阅读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这样不仅可以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名著阅读要求,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爱好去自主阅读。当然对于课外阅读的指导,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并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将自己在课外阅读名著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老师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以此来促进学生进行课外名著阅读。

在名著导读的教学过程中,仅仅阅读教材上的一些名著远远不够,或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或不合学生的口味。教师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找寻属于自己的阅读领域,达到自己的阅读期待。在名著导读的教学过程中,当名篇佳作的推介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当学生的阅读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为了使课内外阅读更为有效,可以把推介工作让给学生,规定学生课内外自主阅读时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在语文晚自习时作为“美文”向同学们推介。作品推介活动初期进行的只是诵读。有些学生准备得相当充分。但有些只是轮到自己上讲台时才临时拿起一篇文章进行朗诵。为了改变某些学生不认真、不自觉阅读的状况,可以要求学生推介作品时不仅仅是朗诵,还要说明推介理由或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悟。

这样,不仅促使学生真正深入阅读,而且训练了他们诵读技巧,更提升了他们的理解分析和综合概括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抓住时机,在课外组织编排课本剧、名著戏剧、名著人物对话表演等,以及朗诵比赛和艺术节等活动,使学生在动态的、开放的、多元的氛围中,轻松、快乐、主动、积极地学习。

四、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名著世界就像一个万花筒,作品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典的、有现代的,无论是哪类作品,都展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及人们当时的生存状态和文化精神追求,对青少年人文素质的提高都有极大的作用。在初中一年级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本中推荐的名著目录,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学生列一份推荐书目,让学生按自己的眼光去判断,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不管选择什么名著,只要乐于阅读,善于阅读,都能从中摄取丰富的精神营养。阅读本身是一种个体行为,同样的书,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悟,同样的学生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体会。

为了使学生保持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教师要经常指导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交流活动。

例如,读书笔记展览。指导并帮助学生在年级内或学校范围内展览好的读书笔记,供学生观摩、参考;征文活动。针对初中必读名著,组织开展“读书一得”征文,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奖励;读书演讲。把读书活动和演讲活动结合起来,确定主题开展演讲;开故事会。定期举办课外阅读故事会,弘扬正气,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知识竞赛。利用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竞赛,采用抢答方式,回答著作或文章的作者、书中的成语、典故、名句、格言、播放对话录音辨认作品人物、分析人物性格等形式,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风,丰富知识,拓宽视野。

名著世界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名著阅读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广大语文教师把学生引进名著世界的大门,激发他们无穷的阅读兴趣。总之,在新课程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多元化的阅读方法来增加阅读量,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强情感体验,切实提高文学素养。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语文 课外阅读 指明方向

作为从事十年语文教学的我,回忆刚参加工作时每周一节阅读课的阅读情景,总觉不堪回首。当时图书阅读开发不到位,甚至畏首畏尾,总担心学生破坏图书,结果每节课学生能看到的就那么几本旧杂志,收效甚微。结果语文老师们只好想办法给学生“加餐”。让学生自主借阅,可是每天开放的时间段较少,达不到普及标准。再加之学生对图书室藏书情况不了解,图书管理员不具备专业素质,还是很难借到适合自己的有价值的课外书。导致课外阅读出现“贫乏”症。师生陷入了困惑与迷茫。[1]

直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的出台,给我校的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带来了空间和希望。从而给广大师生指明了方向。《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2]

近两三年在语文新课标的指引下我校课外阅读情况大为改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不断引导图书管理员科学的开列数目

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各类书籍浩如烟海,中学生的学业负担又很重,时间精力都有限,因此课外读物的选择显得非常重要。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其实开卷并非都有益,有些内容不健康的书报杂志确实会把人引向歧途,对涉世未深的中学生肯定会有影响。至于一些中学生沉迷于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不能自拔,因此荒废了学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令人忧虑。因此,推荐课外书是使课外阅读逐渐走向有序和高效的基础。[3]

推荐课外书目要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认知水平、心理特点作出安排。针对中学生则应着重给他们推荐名家名篇。其次应将《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书目作为中学生课外必读书目,而将除此之外的与语文课文有关的中外名著或优秀作品作为选读书目。还应该推荐精彩的时文和自然科学类书籍,使学生阅读的视野更加开阔,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广泛涉猎、及时了解最新的书报信息,并及时推荐给学生阅读。由此我们语文组针对我校学生情况作出的上学期语文课外阅读必读书目:初一:《感恩教育》、《好学生好学法》《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三字经》《弟子规》;初二:《中华成语故事》《爱的教育》《感恩社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朝花夕拾》;初三:《朝花夕拾》《名人传》《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同时作出相应的要求:1.教师要做读前指导(展示阅读目标)2.学生要养成静心看书的习惯。3.学生要做好阅读笔记(包括作者简介、故事情节的归纳、人物评析、好句美句的摘抄评析……)。4.学生要撰写好读书心得。5.要求初一学生背诵《三字经》和《弟子规》。

二、我们语文组经研究制定出了一套科学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课外阅读不能书单一开就万事大吉,要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就一定要做课外阅读指导,尤其对那些有一定深度的课外读物更应如此。对有些读物,教师事先点一点,指导一下,学生阅读起来就省力得多,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对有些读物,如果教师在学生阅读后做些分析评价,学生会豁然开朗。就辅导形式而言可以多种多样,如作文竞赛、出黑板报、墙报等等。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这不但有益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我校课外阅读采取的方法有:

1.速读和精读。速读篇目主要是教会学生采用直读和跳读方法快速阅读,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做好读书笔记即可。而需要精读的书目,老师就要事先做好课外阅读教案的编写。并且要在学生阅读之前就要提供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阅读目标一项一项的完成。其实精读就是细致读,圈点读,吟诵读,研究读。不仅了解作品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还应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深刻哲理。[4]

2.做读书笔记。这是常见的一种读书方法,它的写法有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⑴摘录式,把自己认为重要、有实用价值的历史典故、名言警句、新鲜的词语或生动精彩的片断等分类抄录下来。摘录时要做到少而精,还要尊重原文,不能断章取义,并在末尾注明出处。⑵提要式,要求经过分析、归纳,用自己的话写出内容提要。注意语言简洁,力求多保留原句。⑶心得体会式,也就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仔细地回味一下。写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两个字,一个是“读”,就是要把文章读懂,另一个就是“感”,可就阅读中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感想。

3.语文教师利用晚自习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交流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化,在我所教的班级主要是引导学生举行读书报告会、设计专题墙报和征文比赛。并由各小组自主选择。这三项实际操作性比较强,能够展示学生各方面的才能如画画、设计、书写、语言表达等。让每位同学都有计献有事做。由此深受学生的喜爱。对其中的优秀个人或小组给予奖励,以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

在语文新课标的指引下学生课外阅读势在必行,又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靠一时的热情就可以取得效果的,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必须长期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下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提高。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书,犹如一座座灯塔,会点燃孩子们的心,照亮他们的眼睛,让我们的孩子都跃进书的海洋中吧!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黎红明 1997年第11期

[3]《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范文第4篇

1、用课本做引线,引发学生阅读原著兴趣

首先利用课文抛砖引玉。《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以及“课外读物建议”中对名著阅读教学都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苏教版初中阶段“名著推荐与阅读”要求学生阅读的名著有:《汤姆・索亚历险记》《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等,体裁涉及童话、小说、散文。因此,教师首先要围绕《课标》,善于利用课本资源,把其中的章节作为切入点,只要找准了切入点,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可以调动起来的。

其次,课本后面的“名著导读”,也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途径。在“名著导读”中,首先是对每本著作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背景的介绍,然后有“阅读建议”,最后是“精彩片断”和“点评”。读了“精彩片断”,再看主要内容的简介,许多学生都会产生一些探究的想法。如引导学生读《水浒》时,就是利用课后的精彩片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让学生了解了鲁达路见不平,帮助金氏父女逃过卖肉屠户镇关西的欺侮,三拳打死了镇关西的故事,认识了鲁达豪爽仗义的性格特点。这时教师可以就此进行拓展,告诉学生这只是《水浒传》中关于鲁达的一个故事,他还有“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故事,也都非常精彩,这样学生就会自己在课外去找原著来看。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喜欢展示自己的时候。所以,我们可以组织朗读比赛、读书笔记展评、佳作推荐、人物评论、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从中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提高各种技能。如我曾经开展过阅读名著的“专题性读书活动”。每月拟一个专题供学生自由选择书目。可以按照作家的风格,也可以按作品的特点或时代特征拟专题,如“走进鲁迅”“我了解的文化名人与名著”“我喜欢的外国名著推荐”等,专题学习小组中的同学分工合作,读书、查阅资料、积累,最后,全班在探究中交流读书成果。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老师在此过程中适时作出点评,用中肯的评价、鼓励的话语去激发他们发表见解的热情。还可通过名著阅读知识竞赛、讲名著故事接力比赛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3、利用好图书馆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学校的图书馆,是一个不容错过的资料宝库。我们可以给学生借阅“名著解读”等书籍,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阅读名著。现在改编自名著的电影、电视剧也越来越多,我们可以让学生观看这些音像资料,了解名著内容,同时告诉他们,这些经过改编的东西,有些内容已经和原著不相同了,难道你不想看看原著还写了什么吗々这样,学生怀着积极的心态到作品中去,阅读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现在对习惯于阅读漫画等“文化快餐”的学生来说,较长篇幅的作品使他们望而生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摘录法、提纲法、写心得体会法等。我在上名著导读课时,常常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写、抄、评,评介鉴赏,让学生逐渐掌握阅读名著的门道。当学生习惯用某种正确的方法解读文本时,学生就拥有一把打开名著大门的钥匙,能够自由地进进出出,将里面的风景看个究竟。

2、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摘抄名言警句、精彩语段是写读书笔记的基本要求,我们要求学生把阅读中感受最深、启发最大的内容写成简评或读后感,使学生养成读书动笔的良好习惯。

三、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名著世界就像一个万花筒,里面的作品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典的,有现代的,无论是哪类作品,都展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及人们当时的生存状态和文化精神追求,对青少年人文素质的提高都有极大的作用。在学生初一入学时,我根据苏教版推荐的名著目录,有目的、有计划给学生列一份推荐书目,让学生按自己的眼光去判断,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不管选择什么名著,只要乐于阅读,善于阅读,都能从中摄取丰富的精神营养。

阅读本身是一种个体行为,同样的书,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悟,同样的学生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体会。我们要允许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思考,自主发现,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们。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范文第5篇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兴趣是点燃学生写作欲望的第一朵火花。”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怕写作文就是因为对写作文缺乏兴趣,所以激发兴趣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关键,而拉近作文和生活的距离又是激发兴趣的关键。叶圣陶曾经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是为了他们今后能更好地工作、生活。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教师要减少对他们的束缚,充分地给其自由空间,让他们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物,写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写作文是一件非常简单容易的事情了,兴趣自然就会被激发起来了。记得一次家长会,我让每个学生将自己平时想对家长说而没有说出口的话以书信的形式表达出来,提前放在桌子上,等待家长到来读孩子的信。家长到来后静静地读着孩子的心里话,有些家长读着读着竟然哭出声音来,几位家长走到我跟前拉住我的手说:“真是感谢老师的良苦用心啊!我们以前从不知道孩子心里想的什么,也不明白我们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这封信拉近了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以后我们做家长的真应该和孩子多沟通交流。”听了家长的话,我感到无比欣慰,这样的结果不正是我们教师所期待的吗?我们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是为了让他们以后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树立学生写作的信心

1.多表扬、鼓励。 常听许多语文教师抱怨学生的写作能力差,其实,如果教师一味地埋怨学生,并且将这种情绪带到课堂上,那么学生就会觉得自己不是写作文的料,写作能力就不会提高。记得我上初一的时候,有一次写描写秋天的作文,作文中我这样写道:“秋叶像被镀上了一层金子,缓缓地落下来。”我还清晰地记得教师把这一句下面画上了红色的破折线,并在一旁做了批注。我至今想起还能感受到当时的激动。所以要想树立学生写作的信心,教师就要多找出学生作文中的优点,进行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品尝到写作成功带来的喜悦,增强其写好作文的信心。

2.打开学生写作的思路。七年级新生刚入校时,有一次上作文课快下课时,我让一名学生站起来念自己的作文,他就是不肯出声,等下课后我找他谈话,了解到他不敢念的原因是因为自己一时思路打不开还没有写好,越着急就越写不出来。知道这种情况后,我每次上作文课之前,先把作文题目告诉学生,让他们提前准备作文材料,提前构思,到上作文课时再将自己所选的材料和构思说一说,让大家评一评,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可以各抒己见。等作文写好后,学生很乐意站起来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一来,既打开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又增强了他们写作的信心。

3.让学生拥有自己的作品集。我们都知道鲁迅唯一的一部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里面共收入十篇散文,鲁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学生进入初中,语文第一课学的就是《朝花夕拾》里边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于是,我就适时给学生介绍《朝花夕拾》的来历,然后告诉他们只要有信心,善于留意身边的人、事、物,每个学生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作品集。每个学期,我让学生的作文本和周记本的第一页都空出来,上面写上自己作品集的名字,然后写上目录索引。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分别展开思维的想象,给自己的作品集起了许多名字,如《成长故事》《记忆的小河》《少年心事》等等。学生一个个都成了小作家,写作信心高涨,这时师生都会觉得写作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三、让学生学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句子都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要想有丰富的积累,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材料的积累。阅读积累和作文能力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大量阅读才能拓宽视野,积累材料。我要求学生每人备一本作文选、一本名著、一本课外读物。平时一有时间就拿出来读,读完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再继续读,这样就保证了学生的阅读量。我还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读书时要作批注,读完后要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也可以摘抄好字词好句子进行背诵。

2.生活的积累。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情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到什么文字。”因此,我鼓励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多参加班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每天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时间长了,积累的材料丰富了,写作文就不觉得难了。

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上的一切,推动着知识的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因此,要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常利用课文资源进行训练。如学完《渔夫的故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段训练:假如渔夫在第三个世纪救了魔鬼,请设计一段对话。学生的想象力超出了我的意料,其中一个学生这样写道:“魔鬼满足了渔夫的前两个要求后,想知道渔夫的第三个心愿是什么,谁知渔夫的第三个愿望是让魔鬼再满足他三个愿望。”虽然这样的想象和原文中渔夫的形象相反,但该生通过渔夫的第三个愿望揭露了人类的贪婪。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写作的欲望明显增强,写作的想象力也超乎寻常。

五、改革作文评改方法,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是教师评改,结果教师累得头晕眼花,评语是套话连篇,学生对教师的评语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于是,广大一线教师呼吁:“让教师从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那么批改权就自然属于学生了。首先,让学生明白修改作文的重要意义,我给学生讲了列宁小时候修改作文的事例:列宁写作文时,把稿纸折成两半,在左半边起草稿,右半边先空着,草稿起好后,就在右半边作补充、修改,或者写一些必要的说明。等他交作文时,他的文章已经认真细致地修改了几遍,自然充实又有条理。学生听完列宁的事迹后感叹不已。其次,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让学生先自评,然后小组内互评,找出好中差三个档次的作文在班内展示,这样做是为了吸取别人作文中的优点,避免犯和别人同样的错误。最后,教师点评。教师的评语要多一些鼓励和表扬,少一些批评和职责,让学生在赞扬中接受缺点,在愉快中增长知识,在快乐中体验成功,在喜悦中完成新作。

总之,对于写作教学,教师要努力钻研,不断探索,从激发兴趣,树立信心入手,引导学生养成日常积累素材的习惯,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不断摸索评改的方法,实现他们写作的成就感。这样慢慢地,师生不再为写作而犯愁,都会觉得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 语文水平 重要渠道

目前,迫于升学的压力,有些教师只让学生投身于题海战术之中,不但不支持学生的课外阅读,反而斥之为“歪门邪道”“不务正业”而横加干涉,公开宣称不准学生看课外书,对那些“以身试法”者,若被抓了现行,不是没收批评,就是撕书毁坏。久而久之,学生也因学业负担过重,加之课外阅读既耗时又不能立竿见影地产生效果,便对此不屑一顾了。特别在初中阶段,许多学校对课外阅读也是既不指导又不要求,完全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视野狭隘,对许多本应了解的名著知之甚少,语文水平更是令人担忧。其实,课外阅读是对语文课堂的补充和延伸,不仅能为学生开辟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增大语文信息量,也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又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德育、智育与美育教育,而且还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给学生指明阅读的基本途径

依照《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从课文的教学实际出发,在课外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扩大阅读的活动。这项活动能大大增加学生的见识,具体操作如下:

1.由学习节选的课文,拓展到整部著作。

2.由学习短篇课文,拓展到阅读文集。如学习《阿长与山海经》,去阅读散文集《朝花夕拾》;学习《纸船》,去阅读冰心的诗集;学习《皇帝的新装》,去阅读安徒生童话集。

3.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其他文章。如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去阅读的《回忆我的母亲》;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去阅读《后出师表》、《三国演义》。

4.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的传记。如学习了鲁迅、朱自清、冰心等作家的作品,去阅读《中国现代作家传略》等。

5.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评论、鉴赏课文的文章。如学习了一些唐诗、宋词后,去读《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中的相关赏析文章。

6.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题材、写法同类的其他文章。比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魏苏的《台阶》,去读《父亲的爱》、《奇迹的名字叫父亲》等表现亲情的文章。

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读书欲望,尽最大限度地使人人参与到读书活动中,首先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容易带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教师应在教学中利用一切适当的机会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武松打虎》一课时,我发现学生对机智勇敢,武艺高强的武松非常佩服,就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借阅《水浒传》。这样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既能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课外阅读的质量。

此外,还可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这一特点,教师或用几句精练贴切,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激发其求知欲,或用扣人心弦的解说为学生当好“导游”,把他们引入一个无比瑰丽的书的世界。也可以开展读书笔记评展、精彩诗篇朗诵会等活动,这都是营造阅读氛围的好办法,都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性、有渴求欲的自我行为。

三、选择恰当的阅读内容

选择恰当的内容是课外阅读的关键,否则既浪费了时间,又可能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侵蚀。别林斯基曾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伟大文学家鲁迅也说:“读书如蜜蜂采蜜,不能只采一种,要采多种花,酿出的蜜才更好。”所以,阅读的内容不可单一,越广泛越好,获取的知识才会更加广泛丰富,眼界才会更开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更有益。为此,我把教育部规定的名著,根据不同年龄特征一一推荐给学生。七年级:《鲁宾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八年级:《朝花夕拾》《繁星》《春水》《骆驼祥子》。九年级:《名人传》《西游记》《水浒传》。还有近两年的畅销书,如《生命的留言》《三重门》《雨衣》等。

在推荐好书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科学的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效果的保证。有了科学的方法,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时一般根据篇幅长短与精美程度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仿效,如浏览、精读、摘记、跳读、旁注等,让学生真正地走进阅读的殿堂。

四、检查阅读的效果

课外阅读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丰富学生的想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必须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如让学生以阅读中获得的内容为素材进行演讲,形式不限,或检查学生的摘抄笔记,并让学生互相传阅,还可以介绍他们各自的阅读经验,也可以互相出题竞赛等。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作家肖复兴也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人真是最大的财富。”是的,一本书就是一艘船,能带人到达远方。老师和家长带学生到达不了的地方,书可以带他们到达。如果我们想把学生教育好,让他们能学到真正的学问,我们需要并且能够做到的,就是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帮助他们从学习热爱读书和怎样读书开始,让每一位学生藉读书拓宽视野、完善观念、涵养性情、成长人性、增长能力。

总之,课外阅读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学会积累,处理信息的主渠道,是语文教学的课外延伸。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这条教学道路上,我们将不断探索、改进,争取让学生收益多多,让他们那美丽的少年生活因为读书而放射出更加动人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叶澜,郑金洲.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8. [2]柳海民.教育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2.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范文第7篇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了解更多有益的课外读物,并产生兴趣,他们才会产生阅读的渴望。然而,由于时代的隔阂,学生普遍对名著缺乏了解,缺乏亲近感。面对大部头作品,他们往往产生畏惧心理,难以长期坚持下去,而当今文化信息来源渠道多且快捷,多数学生沉迷于网络、电视,倾向于文化快餐,即便为了考试,他们也乐于接受各类“名著速读本”,对原著没胃口,因而我们的阅读目标也往往难以实现。怎么办呢?

为把学生引进文学名著的殿堂,我尝试了以下三种做法。第一,造氛围。每堂课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走进名著”,形式多样,进行个性化创作,学生或朗诵、或表演、或讲故事……但内容必须是名著。第二,吊胃口。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很强的年龄段,利用其喜欢探究问题的特点,在介绍课外书籍的时候可以故意不把精彩的内容讲透,留一些悬念让学生课下解决。在讲读《范进中举》一文时,我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范进中举以后还发生了一件好笑的事,你们可以到《儒林外史》这本书中找来读读……”结果很多学生不但很快找到了“范进不顾母丧去打秋风”的闹剧,还有兴趣地读起了全书。又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发现学生对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充满向往之情,对能讲美女蛇故事的阿长产生极大的好奇,我顺势对学生说:“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要想知道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要想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原著。”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反之,强行摊派阅读任务,常会令学生感到沉重的负担,从而对名著敬而远之。第三,分小组。有些名著比较短,学生可以挤时间细致地读完,而对于长篇名著,学生想细细品读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这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分段承包,共同完成阅读名著。

二、传授方法

文学名著,是经过读者反复筛选,经严格检验的艺海明珠。读名著不同于浏览浅显易懂的通俗读物,要读出成效来,就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教会学生静下心来,深入到作品的内部,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读名著就是在发现,所以我们要求学生阅读时心态要平和。现在有很多学生仅仅为了考试而阅读作品,阅读时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心里想着了解大概内容即可,头脑中猜测着会考什么样的题目。这样带着杂念,是读不出原著的味道的。我们要求学生阅读时集中精力,就像听柔美悠扬的古典音乐一样,让自己的心灵沉浸在宁静和谐的状态之中,去联想,去想像,去感受,去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陶冶精神,增进智慧,提高语言感受能力,达到阅读作品的真正目的。

2.教会学生不求甚解。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提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是不必拘泥于咬文嚼字而重在领会要旨,求其真谛。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名著中某些内容,学生无法做到求甚解。因此,读任何一部作品,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哪些内容浏览,哪些内容精读。

3.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如默读、朗读、浏览、赏析、圈点、批注,等等。我在上名著导读课时,常常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写、抄、评,让学生逐渐掌握阅读名著的门道。“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法,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当学生习惯用某种正确的方法解读文本时,学生就拥有一把打开名著大门的钥匙,能够自由地进进出出,将里面的风景看个究竟。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仅为阅读而阅读并不是好的读书习惯,因此,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尽可能做到“读书三到”,即“眼到、手到、心到”。通过良好习惯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质量可以得到提高。还要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学习在于积累,写作更离不开素材的收集。因此读书要做笔记,否则收效甚微。写读书笔记,内容多样,摘抄名句名段名篇、写读后感,等等。这样,日积月累,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

总之,名著是人类文学的精华,内容博大精深,经久耐读,具有无穷的魅力。教师恰当的引导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即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正如鲁讯先生所讲:“只有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那就让我们的学生多采撷文学之蕊,那甘甜可口的蜜汁自然也就酿出来了。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范文第8篇

一、让学生走进文学世界,激发阅读兴趣,感受美

1. 每周开设读书活动课。将名著阅读内容以特殊课型引进课堂,让孩子们自由徜徉在文学的海洋,感受美。课堂与课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教育平台,“语文教育”大于“语文教学”,所以我们可以突破语文课程内容的常规设置――将课外内容以特殊课型引进课堂中。学期初我们就制定详细的课程内容计划,制定周密的课时安排,将名著阅读有计划引进课堂。以每周7节语文课为例,课内课设置为5节,2节为课外阅读课。这个时间必须是固定的,固定的钟点固定的时长。保证“持续默读”时间,教会孩子“持续默读”。意在培养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这就意味着每周都有一天下午有课外名著的阅读课,每次90分钟孩子们自由的徜徉在书的海洋。不同于课内阅读课和阅读讲解,是师生同室单纯地读书,捧着自己喜欢的名著,默默地品读,静静地思考,名著阅读课便成为语文的特色课型,成为孩子们的最爱。名著阅读课,书香袅袅,其意浓浓,将大语文观贯穿于今天的语文教育。

2. 开设影视活动课。利用电视,数控一体机等媒体来观看影视作品,激发学生品赏名著的情趣,这是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有效途径。初中的孩子年龄小,他们对影视作品十分感兴趣,我们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将名著阅读和影视作品巧妙相连。我尝试从初一进校后就给学生们开设影视活动课,把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电影《草房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影视作品搬进课堂,利用午休和自习课时间,让学生对作品中人物先有直观形象的感受和大体的了解,吸引孩子,消除他们对作品的陌生感,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然后再适时的引导孩子们同步阅读名著,边读边思考,比较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异同,深入文本体会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3. 专家评论、名家杂谈,“引”读名著。百家讲坛,文思飞扬,精彩的讲解,深邃的思想都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初一时我们学了孔子的《论语》为了能让孩子们走进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我便将于丹的《论语心得》引进课堂。经过于丹教授的解读,许多孩子迫不及待地拿起了《论语》,很快他们便成了《论语》的忠实读者;初二我们计划读的名著是《三国演义》,我又将风靡全国的百家讲坛易中天的《品三国》,请进教室,学生们便饶有兴趣地读起了《三国演义》;当刘心武讲《红楼梦》时,班级便又掀起了“红楼热”……百家讲坛”为“引”读名著提供了契机,让学生通过直接聆听作家以及一些专业学者的论述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使孩子们乐读名著。

4. 开展“听我说书”、“我是小小说书人”等语文课活动来激发读书兴趣,分享读书心得,形成好的读书习惯。每天的课前演讲,班级都会有一个小小说书人,以铿锵的语调,精彩的情节,绘声绘色的表演吸引着下面的小听众。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更使他们深深地喜欢上阅读,形成好的阅读习惯,爱上语文。

开设读书活动课、影视活动课程、专家讲坛、“我是小小说书人”等特殊课型,在培养初中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引导学生有效阅读名著方面确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引导和实践,学生们开始体验到了读书的乐趣,在学校里逐步形成阅读课外名著的良好风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已感受到语文世界多姿多彩。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品味美

1. 引――课文引路,导读名著。我们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中外著名的篇章,要把课内节选自名著的课文讲得精彩、生动,自然会给孩子以很大的震撼与洗礼。老师在讲解时巧妙的点拨,激情的点染,使课内的讲解和课外的衍生阅读有机相连,教给孩子们阅读名著,解读名著的方法,教给孩子们打开名著大门的钥匙。

课文是名著的节选,可把它们作为引子,引导学生进入名著神圣的殿堂,教给他们赏读的方法。如,《水浒》中的《智取生辰纲》、《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骆驼祥子》中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它们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文笔深得学生喜欢,教师可以此为例教给孩子们如何阅读文章,如何结合作者、背景整体把握文章;让孩子们学会抓住重点情节,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简析思想,更要懂得怎样采撷优美的语言,交流心得。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以一篇课文、一本书为例,交流自己的读书过程,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2. 批――勾画圈点写个性批注。批注式阅读就是在阅读时把文章要旨、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不仅精读文章,读懂作者,更读出自我。

同学们在阅读名著时要注重对名著进行个性化的多元解读,要有自己的独特之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是由于读者各自的阅读惯性和思维定势的不同,对同一部书就有了不同的解读。在孩子们进行评注前教师可自己先示范,在讲《麦琪的礼物》时,我就曾要求孩子们先做评注,再将自己的评注印发给学生。还曾印发金圣叹批点的《水浒》,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其灵心妙舌,开后人无限眼界,无限文心。孩子们慢慢地也学会了有个性的赏读。

小到字词、句段,大到文章的布局谋篇,手法特色,都可在书上画线或做上各种符号圈点;稍纵即逝的零思碎想,亦可记在书的“天头”、“地脚”或其他空白处成为眉批、脚注或旁批,以备参考。一本名著数万言,书间笔痕,洋洋洒洒数千言。

总之,批注式阅读,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只有在阅读名著中实施多元解读,才能有效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3. 写――读写结合,不拘一格记读书笔记。在平时的学习中,我就常常鼓励孩子们把自己阅读书籍的心得体会和精彩内容整理记录在笔记本上。并支持他们配以插图,书写自己的心情和思想。作读书笔记可以引导孩子读得认真,想得深入,有效提高读书效率;做读书笔记锻炼了孩子的思考能力,有利于研究新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还可以积累资料,预备以后使用;可以进行练笔,提高写作水平。记读书笔记也有许多方法,如概括故事内容、理清故事情节、分析后列出结构提纲、分析人物性格、思想内容简析、艺术特点简析;也可以摘抄重要的句子段落,标画精美的词语,写出自己阅读心得,写读后体会感受等。

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记读书笔记,鼓励他们多记读书笔记。引导他们在名著阅读中养成自觉做摘录,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只要记了,不管怎么写,也不管写得是详或是略,总会有益处的。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所读文章的实际,写下自己想说的话。三年的锻炼和培养,孩子们由一开始的只言片语,稚嫩心语到后来的下笔千言,才如泉涌。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 阅读方法

送走了一届毕业生,又迎来了一届新学生,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对往届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颇有感触,所以决定在这一届新生――七年级学生身上认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以读促学,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它的许多能力因素不能单靠知识的直接传播和简单的模仿而获得,它必须在长期的语文实践中一点点感悟,一点点积累,这是一个不明显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课本内所选的篇目尽管很精彩,但不管是面还是量都是有限的,并不能真正满足现代中学生应具备的知识需求,这就需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如果不这样,学生的知识面太窄,必定会“营养不良”,语文素养必定不会提高,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重视的问题。

书的世界浩如烟海,据说一个人即使不吃不喝,心无旁骛,白天黑夜,也不能读完世上所有的书。所以对学生来说,“课外”的量太宽,,面太广,许多因素教师难以预测,如果不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只一味的让他们去读,很容易使课外阅读变成无目的的“放羊式”阅读,使课外阅读徒有虚名,因为不是所有的学生都知道应该读怎样的书才真正适合自己。中学生有广泛而浓厚的阅读兴趣,再加上是非分辨能力不强,如果没有科学的阅读指导,他们很容易陷入抓什么、读什么,读什么、学什么的误区,开卷恐怕未必有益,我们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许多学生沉迷于言情武侠小说和虚拟的网络作品中不能自拔,他们不分课内外,不分昼夜的沉迷其中,看似勤奋读书却恰恰贻误了学习,甚至误入歧途,令人遗憾,如此读书,不如不读,正如别林斯基所言:“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可见科学阅读的重要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何才能让中学生在快乐阅读中健康成长呢?以下有几个方面可供参考。

1 有选择的读书。中学阶段学习任务比较重,可供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不多,所以可以科学的选择一些针对性强的,文质兼备的,趣味性浓的书去读,如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阅读选自《朝花夕拾》中的其他几篇文章,学舒婷的《童年絮味》时,可以另外读一读舒婷优美的诗歌作品……除了这种方法,还可以有计划的列出中学生应该读的书目,分批分阶段的,以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读,由少到多,由短到长,由简到难,使他们由被动去读,逐渐养成到自觉去读,到非读不可的阅读习惯,这样既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学带读,以读促学,不失为一种双管齐下,一箭双雕的好方法,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只有读营养丰富的书,才能真正陶冶性情,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才能“怡情、博采、长才”,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2 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上面已经谈到了中学生课外阅读应该有选择,即使这样,可供选择的内容还是很多,比如一个作家的作品就有很多,著名作家更不用说,再加上作品的种类,篇幅的长短,内容的深浅等问题,该怎样去读,就需要一个科学的方法,好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读前要指导学生该读什么样的文章,明确为什么要读,要从中获取什么,哪些篇目目前需要精读,哪些要略读,哪些只需要知道目录梗概,待日后再去细细品读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博采众长,日积月累。终有所

3 扩大阅读面。课外阅读的“读”不能仅限于著作类读物,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电脑上网等都蕴藏着丰富的阅读资源,学生只要在指导下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防止产生“偏食”和“猎奇”心理,不但会大大丰富语文知识,还能在阅读中学会进行自我评判、自我剖析,越读越感到自己的孤陋寡闻,越评判越能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与时代共脉搏、共呼吸,可以更好的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把课内所学和课外所悟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是学习语文的思想高度,

4 做好读书笔记。学做读书笔记,是指导学生阅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人的记忆不是恒定的,读过的东西总有一些会遗失在记忆的荒漠里,“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除了没有涉猎到的内容外,也包括读后模糊或忘却的东西。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边读边记,是弥补这种遗憾的最好的方法。做读书笔记时要注意分门别类,可以多准备几个本子,摘抄时注意内容要准确,还要注明出处和时间,以便日后用时方便查找。需要强调的是提醒学生积累的东西要经常回顾,时常翻一翻,读一读,归纳归纳,这样既避免了重复摘抄,又提醒了记忆,用时能迅速准确的查找,还能温故而知新,不断有新的收获。另外还可以通过同学互相传阅的方式,取长补短,提高自己,切不可为记而记,束之高阁。

5 写好读书心得。语文强调读写结合,有读就有感,有感就有悟,有悟就有必要写出来,这样才能强化所读的内容,提升对原作的理解深度,更能促进写作水平。不要以为写读书心得就一定是长篇大论式的,一般来说,刚开始时有多少感悟就写多少,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都可以把它们捕捉下来,这些都是智慧的灵感,思想的火花,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由句成段,由段成文,由浅入深,由情入理,并最终成为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时常提醒学生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阅读水平的提高,语文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有序的过程,不可急功近利,不管是读,还是摘、写,只有坚持,才会有收获,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叶圣陶先生曾说:“好习惯养成,一辈子受用”,好的读书习惯一旦养成,定会使一个人终身受益无穷。

当然,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不能轻视课内基本篇目的阅读训练,要把它们作为初级的、首选的训练材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审美感知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课内得法,课外得益,才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断丰富和提高。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范文第10篇

1、结合教材单元话题,进行练笔指导

初中语文新课课标教材中,每一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围绕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所选,每一篇课文都是习作例文,而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写作方法、技巧都可以成为学生词汇积累和作文构思的宝库。如在学完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后,我结合本单元“人生”这一话题,让学生写关于人生憧憬、体验和思考这方面的作文。给学生拟写一定的训练题目如“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如何克服的?怎样处理的?从中得到了什么经验教训?”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练笔。再如学完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后,结合本单元“家乡风俗”这一话题,让学生搜集自己家乡有关中秋、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的诗词、对联以及有关这些节日的传说、故事起源等,先在班上交流,然后再布置以“我家乡的一一节”为题,表现家乡过节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抒发对家乡的热爱。由于素材来自于身边,因此学生在写作时得心应手,也乐于表达,可以借鉴课文中一些优美词汇,这样学生在进行写作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从而达到了对写作能力的培养。

2、结合课本资源,进行写作引导

在平常教学中,每学完一课,结合文章内容特点,布置一些相关的练笔设计。如学完《看云识天气》,让学生根据自然现象写一段话,注重学生的生活积累,从生活中去获得一定得真切认识。再如学完《列夫,托尔斯泰》一文后,在课堂中当堂进行练笔,让学生借鉴文中传神的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肖像描写,用上夸张和比喻手法,组织学生练笔,提高对人物描写的水平。还可以举行“猜一猜”游戏活动。如描写本班同学的眼睛(眼光)、头发、耳朵、鼻子,让大家猜猜是谁,看是否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学生在快乐中学到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3、利用课文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广泛开展课外阅读,坚持练笔

阅读是写作的重要条件,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体现。读万卷书须行万里路,写作能力的提高更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中学生来说,不可能要求他们“破万卷书”,但教师应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使他们通过更多的阅读来广泛汲取精华,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直指导学生读好课外书,并结合所学课文,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有益身心发展的书籍,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在阅读中积累词汇,在借鉴中进步。当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后,往往有很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去了解本课以外的知识。这时教师就要趁热打铁,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书籍,这样就会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了《阿长与》后,向学生推荐名著《朝花夕拾》,学习了《列夫托尔斯泰》,向学生推荐《名人传》等,通过课内外结合,逐渐使学生形成“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从而广泛汲取精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读是为了写,读与写是分不开的。因此我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写好读书笔记,当然形式有各种各样,如写感受体会,写从书中人物的身上得到的启发、教育,从故事中感受到的生活哲理,还可以摘抄好的词汇、优美的句子,只有让学生多读、多练习写作,才能使学生读有收获、有内容可写,正如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4、培养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在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后,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创造的机会。要求学生要仔细领会,看别人是怎样把一件事写清楚且产生感染效果;同时还要求学生拓宽思维,鼓励学生别人没有写的自己要大胆的写,别人已经写过的自己要创新。如学完《我的第一本书》之后,可让学生来写自己小时候的第一本书的故事,学完胡适《我的母亲》后,让学生写一篇文章歌颂自己的母亲,学了《蜡烛》后,要求学生设想老妇人心里会想些什么?尽管有些故事学生写得不太合理,有些牵强附会,但却是他们创造的开始,是写作欲望的萌发。

5、开展活动,提高阅读质量

学生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作为老师还要督促检查,向学生提出坚持写读书笔记的要求。办读书卡,读书小报。要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在班上开展读书经验交流会,同时举办“我爱读什么样的书”、“向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名著”的主题班会,开展读书小报评比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认识上和表达技巧上都得到进步。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

上一篇:多彩的活动作文六年级范文 下一篇:猜猜他是谁三年级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