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摘抄范文

时间:2023-02-21 21:31:57

朝花夕拾摘抄范文第1篇

1 向学生讲解开展名著阅读的意义

名著的最大特点,是丰富的情感内涵。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投入了深沉炽热的情感,文学故事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最普遍的情感,那至死不渝的忠贞,热情似火的浪漫,纯洁无瑕的童真,舐犊情深的母爱,山盟海誓的爱情,使读者的心灵受到震动,受到洗礼,受到启迪,从而激发出内在的激情,增强对世界、对人生对情感的感受力。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以真善美为目的的理想的艺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启迪人生,熏陶品德,塑造和净化心灵。名著则更讲究以情动人,寓教于乐,通过形象的故事与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情感和人格的陶冶。

2 开设阅读指导课

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方面。课外阅读也是如此,学生阅读同样的阅读材料,也会由于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对材料产生不同的理解,有的贴近原文,有的对原文加以了升华,有的却与原文风马牛不相及。这时,如果没有教师有效指导,就可能会使学生缺乏发展的平台,影响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质量。因此,不同类型的名著,应该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如《汤姆?索亚历险记》《格列佛游记》等小说,学生最易为其中曲折的故事所吸引,但不能就此止步。可以先让他们理出小说的情节线索,掌握故事的大概,然后引导他们关注其中的人物性格和小说的深层内涵,以及小说艺术上的突出特色,这样才能在多方面受益,提高文学欣赏能力。阅读时,学生大都只关注情节,把故事看完就算完事。其实,情节之外,学生阅读名著时更要关注人物、欣赏人物、品味人物、评析人物,将人物作为名著阅读的突破口。因为人物是构成情节的重要因素,小说中的情节是以人物为中心开展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构成了名著的主体。人物的喜怒哀乐、一言一行、性格命运揭示了作品深刻的主题,也往往深深地抓住了读者的心,吸引读者深入其中,与人物同命运共呼吸。抓住了人物,就抓住了名著的关键。关注名著实际上也必然会关注塑造人物所运用的的一系列方法,与之相关的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阅读方式上,教师也不应强求统一,而应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默读、朗读、浏览式、圈点式、摘录式、批注式……不拘一格。要让读写抄评、听说论辩、评价鉴赏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多样的方法中获得丰富的知识。

3 教给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

3.1 “精读与略读”的方法。精读,即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研读,掌握重点,吸取精华,可给学生提出阅读的具体要求,使之读书有方向,一旦触动心灵,便提笔谈杂感,写简析,吐露心声。

略读方法不一,可选读,可浏览,可摘读,其中“内容提要”是小说浓缩的精华,可透过其了解文章中心,故重视“提要”,相机引导,效果也事半功倍。

3.2 教给品读方法。品读,即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在整体感知基础上,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作用,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4 立足课本,推荐名著书目

熟悉的才是感兴趣的。学生对所学的课文大都比较熟悉,而课本中有不少文章是从某些名著中节选的,教师可选准时机,适时推荐:例如:初一学了《绿色的蝈蝈》后可向学生推荐《昆虫记》;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推荐《朝花夕拾》;学了《出师表》《杨修之死》后,推荐《三国演义》等等,教师可以给学生说说推荐理由,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例如以《昆虫记》和《朝花夕拾》为例向学生讲解推荐理由:

《昆虫记》推荐理由如下:法布尔所写的《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它既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盎然的情趣。这本书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它告诉我们:人与动物需要友谊,人与自然需要和谐。

《朝花夕拾》推荐理由:《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本散文集,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写的虽是个人的生活,却具体生动地凸现了当时中国的风气和社会情状;不仅洞察人情世故,而且时时发表卓异的见解。作者把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时弊的议论结合得自然恰当,天衣无缝。

5 读写结合,巩固提高阅读名著的效果

摘抄是一种根据个人的阅读喜好,将精美难得的资料摘抄分类保存下来,以供阅读、品味、引用,这是资料积累方法,是对阅读的理解巩固。不定期检查摘抄,无疑是对名著阅读的一个有效的检查方法。

摘抄的形式:语录式摘抄。摘录名人警句、精彩词句等。

内容提要式摘抄:概括主要情节,给短小的文章列提纲。

此外,文学功底深的可以谈谈自己对作品的感悟、人物的评价、主题的理解。当然,光靠耍嘴皮子不行,老师还得拿出自己的东西来,写点文学评论、读后感之类的东西,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

朝花夕拾摘抄范文第2篇

一、引之以趣,帮学生捧起书

1. 巧用名著自身资源来激趣

很多名著,其自身就有很多经典的内容,若能把这些经典的内容整合得当,我们往往就能巧用名著自身的资源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我给学生上《西游记》导读课,课前我就了解到,由于很多学生看过相关的影视作品,再加上《西游记》页数较多,不少学生提不起阅读兴趣。根据这一学情,我把《西游记》中很多与“三”有关的内容进行了整合。现将部分课堂实录摘抄如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孙悟空头上的箍是怎么来的吗?

生:观音菩萨给唐僧的。

师:那你们知道观音菩萨的箍又是怎么来的吗?他一共又有几个这样的箍呢?

(大部分学生面面相觑)

师:一共有三个,一个戴在了孙悟空的头上,那还有两个去哪儿了呢?你们想知道吗?

(学生点头)

师:那我们先一起来阅读《西游记》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的后半部分。

(学生快速翻到指定内容进行阅读)

师:现在知道第二个箍去哪儿了吗?

生:(齐声)戴在熊罴怪头上了。

师:那第三个箍又去哪儿了呢?我们一起再来阅读《西游记》第四十二回“大圣殷勤拜南海,观音慈善缚红儿”的后半部分。

师:现在知道第三个箍去哪儿了吗?

生:(齐声)戴在红孩儿身上了。

师:其实,《西游记》中与“三”有关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三根猴毛”“三借芭蕉扇”等等。这堂课,我们就来读《西游记》中与“三”有关的故事。

(学生很有兴趣地按要求翻阅《西游记》中与“三”有关的故事)

通过整合和巧用《西游记》中与“三”有关的故事,学生阅读《西游记》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所以,只要能把名著中相关内容整合得当并加以巧用,我们就能利用名著自身的资源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引用名家阅读点评来激趣

作为经典名著,其在流传的过程中必定被无数次地捧读过,特别是历代名家对其品读而留下的点评,更是对我们有指导和启示意义。在名著导读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完全可以引用名家的阅读点评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比如,在进行《水浒传》中期推进导读教学设计时,我先引用了金圣叹点评《水浒》的名句“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然后引导学生品读《水浒传》中的“奇人”和“奇事”。接着,我又引用了鲍鹏山点评《水浒》的语句“鲁达登场,作者描写的是他的品性,鲁达是圣人;林冲登场,作者描写的是他的性格,林冲是凡人;武松登场,作者描写的是他的武艺,武松是神人”,然后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体悟为什么说鲁达是圣人,林冲是凡人,武松是神人。

这节《水浒传》导读课,我通过引用名家对《水浒传》的点评资源,既激发了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又提升了学生对《水浒传》的理解。因此,引用名家阅读点评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这是完全可行的。

当然,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只有让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可能自觉地捧起书,才能感兴趣地捧起书,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也才算开始。

二、以法导之,助学生会看书

当学生对名著有了阅读的兴趣,是不是就能顺利地阅读名著了呢?当然不是。因为诸多原因,名著与学生之间往往会有“代沟”。所以,老师不仅要考虑到这种“隔代”或“代沟”,而且还要想办法弱化因这种“代沟”给学生阅读带来的负面影响。那么,如何才能尽量弱化这种负面影响呢?这就需要老师在导读课上能根据阅读文本本身的特点,对学生阅读该文本的相关读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在进行《朝花夕拾》导读课教学设计时,在读书方法上,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指导:

第一个方面,因为《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并且10篇文章大多是叙事散文,所以,我进行了如何阅读叙事散文的方法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应重点体悟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各种情感。

第二个方面,因为《朝花夕拾》的创作时间离现在较远,学生又对那段历史知之甚少,所以,这是学生阅读的困难所在。针对这一学情,我指导学生“知人论世”,帮助学生了解1925年、1926年和1927年发生的主要社会事件以及鲁迅先生在这三年里的境遇,并且指导学生多运用文后注释来进行阅读和理解。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指导,既最大限度弱化了因“隔代”或“代沟”而给学生阅读带来的负面影响,又教给了学生读叙事散文要把握情感和“知人论世”这两种读书方法,从而使阅读效益尽量最大化。因此,在导读课上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消除阅读障碍,让学生做到会读书。

以上就是我对名著导读课教学的思考和探索。引之以趣,导之以法,不失为教师上好名著导读课,提升学生阅读质量和效益的一种有效策略。

朝花夕拾摘抄范文第3篇

【关键词】引导名著课外阅读活动有效性

一、 课外阅读活动的现状分析

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约占30%,得之于课外阅读的约占70%。语文学科功在平时,功在课外,需要日积月累,细水长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初中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然而,如今在现实的社会背景下,各种流行阅读正在迅速兴起,阅读的通俗性、功利性、休闲性和大众化,使学生的阅读重心发生了转移,也使名著阅读面临着巨大的障碍和危机。最近,我们对初一级497名学生进行了一次课外阅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课余时学生比较倾向于篇幅短小的消遣性的书刊的阅读而非中外名著。有53.9%的学生选择周六日看消遣式的书刊,有17.5%的学生在吃饭前后、睡前看消遣式的书刊,有6.1%的学生在自修看消遣式的书刊。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引导。

二、有效引导,精读名著

名著是人类思想、智慧、情感的结晶,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语言知识的积淀。它具有永恒的价值,经过岁月的洗礼而历久弥新,以其深厚的思想,丰富的内容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因此,课堂上开展名著推荐与阅读的活动,采取有关策略,有效地引导学生精读名著,吸收营养。下面,以《朝花夕拾》名著推荐与阅读为例,谈谈如何有效引导,精读名著。

(一)了解作者背景

在阅读名著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于你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朝花夕拾》的小引部分,结合鲁迅的写作背景去阅读;阅读《父亲的病》《藤野先生》等篇目,就要知道鲁迅的生平经历。

(二)了解内容概要

我们对教材规定的课外书目采用阅读考级法来评价:在班内设立读书俱乐部,每个学生都是俱乐部的会员。会长由语文老师任命,负责考查同学课外阅读的开展情况。同学们看完某一本名著,就必须到会长处考级,概述名著内容概要。会长根据作品主题提出5至10条问题,会员能回答正确的就可以顺利通过名著考级,获得加分奖励。

考级以后,将优秀的读书活动成果展示在班级里或在校园网站的书香校园网页里。把奖励的机会给每一个学生,充分的奖励每一个学生,使课外阅读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还要搭建学生交流的平台,确保学生有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在适当的时候安排时间开展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精彩片段朗诵会、书评展示、编辑手抄报、组织文学社团活动等多种课外活动,让学生与他人分享阅读的乐趣。这有利于激发全体同学持久的阅读兴趣,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和效果。

(三)阅读专题指导

正如叶圣陶所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在精读中明规律,在略读中练本领,得法于精读,得力于略读。”教师可安排时间着重对略读、浏览、速读和扫读进行训练指导,以提高阅读的效率。鼓励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学生自主读书,动笔勾画、批注,写读书笔记,交流感受,培养了自主读书的能力。进行阅读专题指导,七年级侧重于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真切感受作者的情感,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书心得;八年级侧重于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深入体会文章的内涵;九年级侧重于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细心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做好简要评点。

(四)结合课内阅读有意延伸拓展。

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首先,应在课内训练精读、细读和跳读等阅读方法。其次,教师应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课文的思想意义,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进而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伸到对作者其他作品的阅读兴趣上。例如,在《朝花夕拾》名著推荐与阅读课上,本人引导学生温故知新,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中学习对修辞句的批注、人物描写句作批注的方法。然后精读《五猖会》,让学生学以致用,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作者的情感等某一方面,对人物描写的句子作批注,完成阅读题。课后,学生阅读《父亲的病》,巩固对人物描写的句子作批注的方法。

(五)积累名言警句。

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所谓笔记摘要交流法就是在充分自主的阅读基础上,认真作读书笔记或摘录内容提要,或摘抄优美语句,或摘抄原文题目及文章出处,或撰写心得体会,然后互相交流,向大家推荐自己阅读过的最佳段落或文章。名著中都有不少名言警句,记住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利于解答试题,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指导学生对精彩处圈点勾画写批注;写摘录笔记,做好积累工作;写读书心得。这是使学生读就要有感悟,有收获的好办法,能启发学生读书认真思考,用心感悟。

(六)制定计划定期检查。

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加强管理,常抓不懈。首先,要求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阅读的书籍、阅读的时间和阅读的数量。教师要舍得从每周拿出一节课作为课外阅读课。寒暑假适当增加阅读时间和阅读量。其次,要定期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如检查书上是否有圈点勾画,是否写了读书笔记,是否能说出书籍的大致内容等等。通过检查来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朝花夕拾摘抄范文第4篇

一、引领阅读方向

1.指导学生选择阅读书目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名著导读设计,对阶段性推荐读物进行指导,紧跟教材进度,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名著,循序渐进,避免学生盲目无序阅读。如七年级要求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八年级阅读《朝花夕拾》、九年级阅读《水浒传》等。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为此,教师应按照教材的要求与教学的进度,把课堂与课外有机衔接起来,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的同时,注重进行引导点拨,并适时导向课外,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向学生推荐课外名著阅读篇目,使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提高名著阅读的效果。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推荐阅读《朝花夕拾》;学习了《音乐巨人贝多芬》,推荐阅读《名人传》;学习了《傅雷家书两则》,推荐阅读《傅雷家书》……这样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拓展阅读的容量与空间。正如一位学生所说:我读了老师推荐的《朝花夕拾》后,才知道课文之外鲁迅先生还写了《五猖会》和“黑白无常”这么丰富有趣的内容。我对鲁迅儿童时期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也有了更多了解。

2.引导学生选择喜爱的书籍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课外阅读是学生自由的阅读,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个性发展需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自主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阅读中得到精神满足和情感快乐。为此,教师在给学生做好课外阅读材料推荐和指导的基础上,应把自由选择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阅读书籍,让他们享受自由探索、独立思考、开启心智、感悟人生的乐趣。但是,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选择思想健康,有文学价值的书籍。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实际推荐读物,初一时可向学生推荐童话、寓言故事、科幻小说等学生容易读懂又满足其好奇心的读物,如《伊索寓言》、《海底两万里》等。初二开始可向学生推荐有较强的人生价值取向,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备的名篇佳作,如《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感受阅读的无穷乐趣。同时学会思考,学会做人。一位学生说:我平时遇到点困难就想打退堂鼓,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深深地被保尔勇敢顽强的意志所折服,以后我也要像他一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

3.利用影视作品提高阅读名著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为此,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关键在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影视作品是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表现形式,其强烈的视觉听觉效果和生动直观的画面形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致,而许多经典影视作品往往都是改编自文学名著。充分利用影视作品与文学名著之间的渊源关系,通过对比影视作品与文学名著的异同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原著文本的愿望。如在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水浒传》前,可组织学生观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精彩片段,激发学生对水浒世界的向往,增强他们阅读文本的兴趣。诸如此类,在学生阅读《简爱》、《骆驼祥子》、《西游记》等名著之前,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在这里,老师利用影视作品作为导引,然后再布置学生看原著,这样学生积极性会更高,课外阅读的要求也容易得到较好地落实。

二、引领阅读方法

1.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学生阅读方法大体有三类:一是基本的阅读方法,如速读、泛读、精读、圈点批注等;二是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摘抄优美的词语、摘录精彩语句、佳句点评、内容概括、主要情节、人物特征、感悟联想、问题探究等;三是不同类型的名著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如阅读《水浒》等小说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掌握跌宕起伏的故事梗概,然后让学生梳理出小说的情节脉络,最后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性格特征以及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又如阅读《朝花夕拾》等散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叙述与抒情的方法,体味作品在平易近人中所富有的深长韵味,让学生更好地去认识生活,感受人生。再如阅读《海底两万里》这类科普作品,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中,领会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之一。叶圣陶先生曾有过精辟的论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可见,培养初中生自觉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初中生实际出发,应着重培养以下两种习惯:一是养成每天阅读佳作的习惯。除了要督促学生完成教学大纲推荐阅读的名著外,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读者文摘》等杂志中一些千字美文,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二是养成经常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通过读书笔记、读书卡片等形式,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摘抄优美词句,归纳内容梗概,抒发感悟联想,提出探究问题等,在不断积累与体验中,提高阅读欣赏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同时,还可以借此形成自我约束,使学生名著阅读落到实处。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阅读中的积累与收获转化为写作的素材和能力。如一位学生在写作之后与我的交流中谈到:老舍作品《骆驼祥子》细腻传神的心理描写,具体生动的环境描写,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这次写作文我就学习这种写法。

3.组织学生开展同伴互助阅读活动

《学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伴互助交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而且有利于互相启发,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在名著阅读中采用同伴互助交流的方法,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教师应积极创设互助交流的平台,通过开展班级讨论、小组交流等读书交流形式,让学生在互助交流中实现信息交换、知识增长、思想碰撞,促进学生对名著思想内涵的挖掘,铸就学生的思想深度。

同时,通过阅读心得的交流,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倾听与表达能力,发展合作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笔记展评、名著诵读、讲故事、知识竞赛、话剧表演等活动,使学生善读、会读,读得更多,懂得更透。一位学生交流体会中说到:原先自己阅读只了解到作品某一方面内容,通过和同学们交流,我能够比原来认识得更多更全面。

朝花夕拾摘抄范文第5篇

一、明确阅读的意义

研究表明,每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余秋雨先生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青少年正处在认知世界形成、人文素质养成的重要时期,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名著,对他们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于是我便利用班会课、家长会、飞信平台等一切可能的方式向学生、家长宣传读书对人健康的巨大作用,力求形成教师鼓励、家长支持、学生感兴趣的局面。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由于时代的隔阂,学生普遍对名著缺乏了解,缺乏亲近感。当今文化信息来源渠道多且快捷,多数学生沉迷于网络、电视,倾向于文化快餐,即便为了考试,他们也乐于接受各类“名著速读本”,对原著没胃口,因此,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热情,是促使学生搞好阅读的关键。我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

第一,将节选自名著的课文讲得精彩生动,利用它们吊起学生阅读原著的胃口。例如,笔者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发现学生对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充满向往之情,对能讲美女蛇故事的阿长产生极大的好奇,我顺势对学生说:“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要想知道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要想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原著。”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

第二,要善于营造阅读名著的氛围。比如,我开展了语文课前三分钟“推荐活动”,每堂语文课前,由一名同学向全班推荐名著的经典片段或一位名作家,并写出百字左右的推荐语参与评比,每周组织学生选出一名优胜者的文章,贴在班级宣传栏供全班阅读。

第三,运用新型资源有效地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读书时间”等节目,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都可以用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制定阅读计划

(一)阅读书目的确定

第一学期我要求学生在阅读《朝花夕拾》、《繁星 春水》的基础上,再阅读《少年维特的烦恼》和一部自己选择的名著;第二学期我让他们先阅读《童年》、《昆虫记》,然后阅读《在人间》、《小王子》,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自行安排其他书目。

(二)阅读时间的安排

1、每早10分钟

我给同学们提出要求:每天7点至7点10分诵读名著经典,这不仅保障了课前纪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每天初始即享受一顿文学美餐,既陶冶了情操,也净化了心灵。

2、每周一节课

我们初一的语文课较多,我于学期初始明确每周三的下午第一节课为阅读课,规定学生必须准备好课本推荐名著或其他课外名著,在课堂上集中阅读。

3、每晚一刻钟

学生从完成作业到正式入睡总有一个时间过程,我便给学生讲古人读书“三上”的故事,鼓励并要求学生要读“枕上书”,能够充分利用睡前一刻钟培养读书习惯,增长见识,扩大视野。

四、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读名著就是在发现。钱理群先生说过“对作品所描绘的已知未知世界在于发现和开掘”。为了提高阅读质量,切实让读书起到丰富见识、扩大视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他们予以指导:

1、诵读

名著中有优美的描写,精彩的对话,睿智的思辨,我要求学生划出这些片段,每天早上利用课前10分钟大声朗读,对于特别感兴趣的语段最好能够背诵,在诵读中品味语言的魅力,感受情感的美好,领悟到深刻的道理,丰富了语言的积累,提升了文学的素养。

2、批注

读一本好书如同和一个心灵高尚的人“对话”,如果读书总是泛泛而看,这一对话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因之我便在阅读课时要求学生手不离笔,对于书中精彩的语言,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人生哲理随时在旁边写些点评、感悟。也可对书中相关内容提些疑问,以使这一对话过程更深入,更有成效。

3、摘抄

我鼓励学生读书养成摘抄的习惯,每个人准备一个摘抄本,只要条件允许就随时把书中精彩的句段,相关的知识等摘抄下来并定期回读,整理,形成一定的体系,对于部分内容还可做成读书卡片。

五、成果展示,享受读书的快乐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阅读兴趣,让他们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一年来,我集中安排了以下成果展示活动:

1、背诵比赛

我常组织诵读比赛,让每自然小组推荐三名同学,精选平时诵读的语段参加比赛,并邀请相关任课老师做评委。参赛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诵打动了老师,更感染了每一位同学,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向他们学习,更多更好地背诵那些优美的、感人的、启迪人生的文字。

2、“读书伴我成长”交流会

我让同学买回顾自己半年来都读了哪些书,这些书对自己的情操,品质,意志都产生了那些有益的影响,然后每位同学准备一个两分半钟的发言,交流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书对于自己成长的巨大作用,这既是对自己读书活动阶段性小结,也是对其他同学一次深刻的启示。

3、成绩展览

我借用了学校的橱窗,精选了同学们较好的读书摘录,批注,读书卡片在校园把学生的读书成果对全年级同学展示,让我们的同学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自豪感,为下面的读书活动注入了无穷的动力。

4、开展“我来品说书中的人物”活动

我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确定了一批名著中的人物:阿寥沙,外祖父,外祖母,鲁滨逊,孙悟空,猪八戒等,让同学们自由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加以评说,并要求评说一定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同学们的发言虽然稚嫩,认识虽然肤浅,但我觉得活动还是有巨大的收获,那就是:培养孩子从小就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我想:这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将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朝花夕拾摘抄范文第6篇

一、率先垂范,做好榜样

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把书捧起来,博览群书,广收天下,不仅要潜心于经典著作,也要及时了解或阅读新进出版的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籍,能追随经典,把握流行,只有教师带头阅读,才能有效的带动我们的学生走进课外阅读,有效的跟他们进行阅读体验的交流,同时更好地把握学生的阅读动态,做一个课外阅读的向导。

二、巧用课内外超链接,一石激起千层浪

1、巧借课文,以点带面

叶老曾说过,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阅读的《水浒传》《三国演义》《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童年》等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挖掘兴趣点,适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名著。如教学《杨修之死》时,我不仅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品析了杨修锋芒毕露、恃才放旷的性格,曹操心胸狭窄、阴险奸诈的本性,杨修之死的原因。还向学生提出“曹操真是个小人吗?为什么他能够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军阀呢?请同学们到《三国演义》中去寻找答案吧!”以此激发学生探索三国历史、认识三国人物、阅读《三国演义》的浓厚兴趣。课后,学生中很快掀起了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潮。

2、名著导读课,抛砖为引玉

课外读物良莠不齐,初中生因心智尚未成熟,课外阅读时在读物选择时容易误入歧途,亟需老师的正确引导。我在教学实践中专门开设了名著导读课,形式上可以由教师介绍名著精彩片段,也可以请学生来谈读经典名著的心得,还可借用多媒体抛砖引玉。目的只有一个:向学生推荐名著,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如在教学《十则》后,在名著导读课上,我先播放了百家讲坛中《于丹心得》之《人生百年,孰能无憾》,学生们顿时被其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我抓住时机对同学们说:《论语》这一经典博大而精深,富含生活的哲理,能给人智慧和启迪。同学们不妨课外去读一读《于丹心得》这本书,肯定会获益匪浅。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看书。”针对学生贪便求速、囫囵吞枣的阅读习惯,教师要指导他们勤于动手。掌握阅读的方法:“精读、略读、浏览”对于需要“精读”的作品,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能“勤批注”,“勤摘录”,“勤练笔”。

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环境造就人,耳濡目染的力量是巨大的,班级中浓浓的书香氛围毫无疑问会对每一位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产生很强的感染激发作用。我每接手一个班级,都会从以下几方面去营造阅读的氛围。

1、精心打造教室图书角

课余饭后,图书角往往是人气最旺之地。假以时日,那些原来不爱看书的学生也慢慢成为图书角的常客。另外,本学期我又给班级奉献了我的一些藏书,如适宜青少年必读的课外丛书《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家》《童年》《朝花夕拾》《名人名言》《国人必知的2300个外国名人》《外国人必知的23000个中国名人》等。

2、组建班级网络读书沙龙

班级网络读书沙龙是一个课外阅读发烧友的协会。鉴于现在的中学生都喜欢上QQ,我班在网络上建立一个阅读QQ群,推选出群主,负责日常事务。课余时间,班上热衷课外阅读的发烧友们都可利用这一平台进行课外阅读交流:畅谈读书的收获与感受,提出读书的疑问与困惑,相互推荐好书。班级网络读书沙龙的组建,为班上学生提供了长期坚持课外阅读的精神动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学生中打网络游戏者锐减,课外阅读之风盛行。

四、教师要组织并开展系列竞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竞赛是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之一,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经常在班上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1、开展箴言积累竞赛

在教室后的班级文化墙上开设一个专栏,每天由值日生推荐板书自己认为最好的经典箴言,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爱人者人恒爱之,恨人者人恒恨之”、“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等,同时,要求全班学生人手一本箴言积累册,每天都将张贴栏中的箴言摘抄下来。当一轮展示完毕,由全班学生打分。取其平均分作为学生语文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这种竞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也促使他们在阅读中要用心品读,提高阅读的品质。此外,全班学生每天都能摘抄一条箴言,日积月累,这也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2、开展读书征文比赛

读写结合,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也能很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在比赛中获奖,获得了课外阅读的成就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便更为浓厚。

朝花夕拾摘抄范文第7篇

关键词:美文;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103-02

写作水平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但目前作文正悄悄地退出课堂,学生把作文课、写作文当成了一个被迫完成的任务,作文教学现状令人担忧。现实提醒语文老师要对作文教学进行变革。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读写结合能充分发挥经典课文对写作的引领,通过情境的创设、情感的诱发、素材的推敲,让学生在提升言语能力的同时,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个性的张扬。

阅读对写作的影响方式,可以潜移默化,也可以有的放矢,而后者经常被语文老师只运用在寥寥无几的几堂写作指导课上,无法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中,这使学生无法充分认识到学习课文对写作的意义。这种弊端的造成与教材编写体例也大有关系,早有论者指出"现行教材更多的是将阅读和作文分开设置,通常是每单元之后进行作文教学。作文教学往往与阅读部分无甚关联,读与写处于分裂状态。"所以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弥合这种分裂,充分发挥阅读对写作的哺育作用.这样做很有必要。

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和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电脑游戏"、"影视文化"、"快餐文化"使学生浮躁,难以静心入境阅读,故难以体会到文字的魅力,自然难以形成有效的语感,写起文章来表达不尽人意。

文本资源异常丰富。有些文章可谓"文美",主要靠文采取胜,语言如锦似绣;有些文章可谓"智美",主要靠严谨的构思和深刻的思想取胜;有些文章可谓"例美",靠丰富恰切的材料取胜;有些文章可谓"质美",靠个性的语言和独特的观点成就自我;有些作品可谓"境美",体现了作者崇高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这样,利用文本资源,可以亲近经典,最终使写作有起点,努力引导学生写好作文。

"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着和开发者。"

余秋雨:"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通过阅读你可以视通四海,思接干古,与智者交谈,与伟人对话。对于一个生命有限的人来说,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不由自主地谦逊和聚精会神。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拍案叫绝……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沿袭洗耳倾听的姿态。而倾听,是让人神采倍添的绝好方式。所有的人都渴望被重视,而每一个生命也都不应被忽视。你重视了他人,魅力就降临在你双眸。

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须展颜。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装点,微笑可以传达比所有语言更丰富的善意与温暖。有人觉得微笑很困难,以为是一个如何掌控面容的技术性问题,其实不然。不会笑的人,我总疑心是因为读书的不够广博和投入。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当你静夜抚卷的时候,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腾,迷住了你的双眼,你眉飞色舞,中了蛊似的笑起来,独享其乐。也许有人说,我读书的时候,时有哭泣呢!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因为灵魂在这一个瞬间舒展,尽情宣泄。

读书让我们知道了天地间很多奥秘,而且知道还有更多的奥秘,不曾被人揭露,我们就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读书其实很多时候是和死人打交道,图书馆堆积的基本上都是思索者的木乃伊,新华书店里出售的大部分也是亡灵的墓志铭。你在书籍里看到了无休无止的时间流淌,你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出狂言。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

1.而课内美文大可利用

"三昧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曾几何时,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之中,纷纷挠挠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时还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学会评点美文,我并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或从内容,或从写法,或从语言,甚至从某个段落、某个句子,从一个方面来理解突破。如《人,又少了一个》从三次肖像描写的变化来理解,《古井》从其以井喻人的写法入手。曾有位学生推荐《军犬黑子》,讲的是一个让人有些酸楚的故事,一条在军犬界原来可以目光如电、笑傲江湖的黑子,却因偶像崇拜,自己把自己废了。其理由就是认为内容震撼人心。围绕文章内容她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黑子为什么不坚持自己正确的做法呢?(2)黑子的泪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它与训导员的泪有什么不同?我组织学生积极参与阅读这篇文章,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并体验它,学生的情绪被激活,从而认真思考问题的正确性及问题的答案,各抒己见,教师作简要的评点;并不以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的理解。

激发想象鉴赏美文文学创作离不开想象,而创造性火花的"喷发"无疑是对阅读、对生活的厚实的积淀。在阅读美文时,通过分析形象,激发学生的想象,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鉴赏,获得审美体验。

2.以美文激励学生作文

"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没有求知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标志,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是创造,是超越。"阅读的目的是创造。美文鉴赏不仪提高了学生的品位,也不断引导、激励学生感受生活,创作美文。学生平时准备了摘抄本、随笔本,摘抄精美文句,叙写读书心得,他们逐渐有意识地从他人的文章中吸取营养,积累写作素材,再也不会为素材而犯愁,从而养成了积累的良好习惯。

我鼓励学生去探索、领悟美文的行文方法,引导学生对同一事物进行多角度的观察与思考,从而写出深刻又有创意的

作文。同是写教学大楼前的爬山虎,有的人歌颂它努力向上的精神,有的人则对其总是依附别人才能向上爬的现象写出了自己的看法,同写"牵手",有的通过母亲牵着自己的手,写出母爱;有的则由牵手写到挣脱他去的手,写了自己的成长……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此外让学生多关注家庭、社会生活,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写出来。在他们笔下,"一枝一叶总关情",由于倾注了真实感情,笔下的人物、事物变得鲜活起来,学生与它们同喜同悲,从而引发了写作的兴趣及冲动,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用美文来激励学生作文,优秀作文不断产生。"当我提起笔,想为爸妈写点什么的时候,我才发觉,在多如牛毛的词句中,竞找不出合适的词来表达这份感情!父亲将对我的爱藏进了严厉的目光中,母亲把对我的爱溶进了浓浓的牛奶中,我能闻见他们的香,我能品到他们的甜,可我又如何能找到合适的文字来形容呢?任何一个词汇都显得苍白无力。""直到有一天,我猛然发现母亲老了,俏丽的容颜己变得黯淡,眼角的鱼尾纹像一张网网住了所有的真情,两鬓的白发更醒目地昭示着母亲青春己逝。刹时,一种从未有过的柔情从心中涌起,于是我对母亲轻轻笑笑,母亲也对我笑笑,眼中满是慈爱,我却觉得还少了些什么――少了母亲的唠叨。"美文不但走进了学生的生活,走进了学生的文章,而且教会了学生去理解爱与恨。读因写而深化,写因读而丰富,读与写形成了良性循环,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莫定了坚实的基础。

朝花夕拾摘抄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 语文水平 重要渠道

目前,迫于升学的压力,有些教师只让学生投身于题海战术之中,不但不支持学生的课外阅读,反而斥之为“歪门邪道”“不务正业”而横加干涉,公开宣称不准学生看课外书,对那些“以身试法”者,若被抓了现行,不是没收批评,就是撕书毁坏。久而久之,学生也因学业负担过重,加之课外阅读既耗时又不能立竿见影地产生效果,便对此不屑一顾了。特别在初中阶段,许多学校对课外阅读也是既不指导又不要求,完全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视野狭隘,对许多本应了解的名著知之甚少,语文水平更是令人担忧。其实,课外阅读是对语文课堂的补充和延伸,不仅能为学生开辟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增大语文信息量,也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又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德育、智育与美育教育,而且还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给学生指明阅读的基本途径

依照《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从课文的教学实际出发,在课外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扩大阅读的活动。这项活动能大大增加学生的见识,具体操作如下:

1.由学习节选的课文,拓展到整部著作。

2.由学习短篇课文,拓展到阅读文集。如学习《阿长与山海经》,去阅读散文集《朝花夕拾》;学习《纸船》,去阅读冰心的诗集;学习《皇帝的新装》,去阅读安徒生童话集。

3.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其他文章。如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去阅读的《回忆我的母亲》;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去阅读《后出师表》、《三国演义》。

4.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的传记。如学习了鲁迅、朱自清、冰心等作家的作品,去阅读《中国现代作家传略》等。

5.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评论、鉴赏课文的文章。如学习了一些唐诗、宋词后,去读《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中的相关赏析文章。

6.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题材、写法同类的其他文章。比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魏苏的《台阶》,去读《父亲的爱》、《奇迹的名字叫父亲》等表现亲情的文章。

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读书欲望,尽最大限度地使人人参与到读书活动中,首先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容易带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教师应在教学中利用一切适当的机会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武松打虎》一课时,我发现学生对机智勇敢,武艺高强的武松非常佩服,就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借阅《水浒传》。这样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既能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课外阅读的质量。

此外,还可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这一特点,教师或用几句精练贴切,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激发其求知欲,或用扣人心弦的解说为学生当好“导游”,把他们引入一个无比瑰丽的书的世界。也可以开展读书笔记评展、精彩诗篇朗诵会等活动,这都是营造阅读氛围的好办法,都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性、有渴求欲的自我行为。

三、选择恰当的阅读内容

选择恰当的内容是课外阅读的关键,否则既浪费了时间,又可能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侵蚀。别林斯基曾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伟大文学家鲁迅也说:“读书如蜜蜂采蜜,不能只采一种,要采多种花,酿出的蜜才更好。”所以,阅读的内容不可单一,越广泛越好,获取的知识才会更加广泛丰富,眼界才会更开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更有益。为此,我把教育部规定的名著,根据不同年龄特征一一推荐给学生。七年级:《鲁宾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八年级:《朝花夕拾》《繁星》《春水》《骆驼祥子》。九年级:《名人传》《西游记》《水浒传》。还有近两年的畅销书,如《生命的留言》《三重门》《雨衣》等。

在推荐好书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科学的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效果的保证。有了科学的方法,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时一般根据篇幅长短与精美程度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仿效,如浏览、精读、摘记、跳读、旁注等,让学生真正地走进阅读的殿堂。

四、检查阅读的效果

课外阅读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丰富学生的想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必须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如让学生以阅读中获得的内容为素材进行演讲,形式不限,或检查学生的摘抄笔记,并让学生互相传阅,还可以介绍他们各自的阅读经验,也可以互相出题竞赛等。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作家肖复兴也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人真是最大的财富。”是的,一本书就是一艘船,能带人到达远方。老师和家长带学生到达不了的地方,书可以带他们到达。如果我们想把学生教育好,让他们能学到真正的学问,我们需要并且能够做到的,就是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帮助他们从学习热爱读书和怎样读书开始,让每一位学生藉读书拓宽视野、完善观念、涵养性情、成长人性、增长能力。

总之,课外阅读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学会积累,处理信息的主渠道,是语文教学的课外延伸。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这条教学道路上,我们将不断探索、改进,争取让学生收益多多,让他们那美丽的少年生活因为读书而放射出更加动人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叶澜,郑金洲.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8. [2]柳海民.教育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2.

朝花夕拾摘抄范文第9篇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热情,是促使学生有效阅读的关键。为了把学生引进文学名著的殿堂,教师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做法。第一,要将节选自名著的课文讲得精彩生动,利用它们吊起学生阅读原著的胃口。例如,教师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发现学生对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充满向往之情,对能讲美女蛇故事的阿长产生极大的好奇,因此可以顺势对学生说“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要想知道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要想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原著。”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反之,强行摊派阅读任务,会令学生感到沉重,从而对名著敬而远之;第二,给学生们讲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的成长故事,说明与青少年时期爱读名著的密切关系。比如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冰心的文章和诗,可是他们并不知道,冰心在七岁时就开始苦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等;第三,运用新型资源有效地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读书时间”等节目、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都可以用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易中天讲三国,将曹操说成是可爱的奸雄,就引起了学生的热议,同学们各执一词,教师借此引导学生到《三国演义》中为自己的观点找根据。这样,学生怀着积极的心态到作品中去,阅读的效果当然会更好。

二、善于积累,写好笔记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促进学生阅读,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得法于课内,利益于课外”的道理就是如此。因此,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他们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这是传统的、良好的读书方法,很多成功人士都用这种方法读书。笔记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让学生边读书边摘抄,以写促读、扩展阅读、深化阅读;可以让学生仿写名著中的优美片段;可以让学生模仿名著中精彩的场面描写;可以让学生缩写或扩写某个名著中的某个章节;可以给某名著写后续;可以让学生把名著在课堂上读,读到动情处还可以抒发感想,写点随笔。读书笔记写多了就等于自己也写了一本书,收获会很大。读写结合的阅读是真正的阅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才能逐步提高语文能力。

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对于名著,教师仅利用课上的时间去引导还不够,教师必须把阅读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这样不仅可以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名著阅读要求,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爱好去自主阅读。当然对于课外阅读的指导,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并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将自己在课外阅读名著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老师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以此来促进学生进行课外名著阅读。

在名著导读的教学过程中,仅仅阅读教材上的一些名著远远不够,或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或不合学生的口味。教师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找寻属于自己的阅读领域,达到自己的阅读期待。在名著导读的教学过程中,当名篇佳作的推介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当学生的阅读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为了使课内外阅读更为有效,可以把推介工作让给学生,规定学生课内外自主阅读时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在语文晚自习时作为“美文”向同学们推介。作品推介活动初期进行的只是诵读。有些学生准备得相当充分。但有些只是轮到自己上讲台时才临时拿起一篇文章进行朗诵。为了改变某些学生不认真、不自觉阅读的状况,可以要求学生推介作品时不仅仅是朗诵,还要说明推介理由或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悟。

这样,不仅促使学生真正深入阅读,而且训练了他们诵读技巧,更提升了他们的理解分析和综合概括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抓住时机,在课外组织编排课本剧、名著戏剧、名著人物对话表演等,以及朗诵比赛和艺术节等活动,使学生在动态的、开放的、多元的氛围中,轻松、快乐、主动、积极地学习。

四、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名著世界就像一个万花筒,作品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典的、有现代的,无论是哪类作品,都展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及人们当时的生存状态和文化精神追求,对青少年人文素质的提高都有极大的作用。在初中一年级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本中推荐的名著目录,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学生列一份推荐书目,让学生按自己的眼光去判断,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不管选择什么名著,只要乐于阅读,善于阅读,都能从中摄取丰富的精神营养。阅读本身是一种个体行为,同样的书,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悟,同样的学生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体会。

为了使学生保持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教师要经常指导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交流活动。

例如,读书笔记展览。指导并帮助学生在年级内或学校范围内展览好的读书笔记,供学生观摩、参考;征文活动。针对初中必读名著,组织开展“读书一得”征文,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奖励;读书演讲。把读书活动和演讲活动结合起来,确定主题开展演讲;开故事会。定期举办课外阅读故事会,弘扬正气,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知识竞赛。利用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竞赛,采用抢答方式,回答著作或文章的作者、书中的成语、典故、名句、格言、播放对话录音辨认作品人物、分析人物性格等形式,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风,丰富知识,拓宽视野。

名著世界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名著阅读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广大语文教师把学生引进名著世界的大门,激发他们无穷的阅读兴趣。总之,在新课程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多元化的阅读方法来增加阅读量,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强情感体验,切实提高文学素养。

朝花夕拾摘抄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名著 兴趣

大量的阅读赋予学生的,不仅会有正确的表述能力、良好的语感,还会有良好的文笔、睿智的头脑。大量地进行名著阅读还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塑造完美的人格。正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么老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就应该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对阅读的兴趣。

如何在课堂培养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尤其是名著阅读的兴趣,我认为可以尝试如下方法:

第一,奖励法。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很难能静下心来手捧书本,更别提那些浮躁不安的学生们了。所以我们老师看到学生们的状态往往是早读时的漫不经心,上课时的知识面狭窄,课外的网络游戏等等。面对此种情况,我曾尝试着奖励:如果早读时间同学们声音嘹亮、感情充沛的话,老师将奖励全班同学一个故事。顿时,学生们的嗓音嘹亮了。当然我也兑现诺言:程颐每次阅读《论语》时,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陶醉其中达到了忘我的境界。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等等。并且适时告诉他们:只要你愿意,你们同样可以了解到很多这样的故事,体会到同样的阅读快乐。

第二,课堂激趣法。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一大批经典的文学名著。阅读这样的著作,必须要有扎实的文言基础。学生进行课外古文阅读的兴趣除了作品本身的魅力之外,我认为一部分动力还来源于课堂。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们等待的是老师为他们表演。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适时转换角色,成为能指挥学生表演的导演。在《核舟记》一文中学到对船头三人的神态动作等进行细致描写的一段时,我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合作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之后又请学生结伴上台根据同学们的提示作即兴表演,在角色转换中理解古文语言。愿意学习古文那么就愿意在课外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因此每次学完一篇文言文,我就会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古代名著,如:《诗经》、《楚辞》、《论语》、《战国策》、《史记》、《淮南子》等等。

记得上里根的《真正的英雄》一课时,我用简单的英文作开场白来导入课文,学生们在短暂的惊奇之后马上就兴致盎然。对语文课有了兴趣,自然也就愿意进行课外阅读。当然,阅读的作品还是需要精心选择的。我在课上告诉学生,外国文学中也有很多经典的作品值得阅读,诸如《巴黎圣母院》、《哈姆雷特》、《简·爱》、《安娜·卡列尼娜》、《茶花女》、《基督山伯爵》等等。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还经常结合教学,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文章或书籍,如教《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推荐他们阅读《名人传》;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就让学生看鲁迅的《朝花夕拾》;上《孙权劝学》就推荐学生们阅读《三国演义》等等。这样学生从这些书中扩大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尝到了课外阅读的甜头,就主动找书阅读了。

第三,自由交流法。当学生小读了几本书后,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言说的欲望。在这时候,老师就需要为学生们创设平台让他们自由地交流。为此,我安排学生们开展“我为大家介绍一本好书”活动。为了打消他们羞涩、胆怯的心理,开始时,我向同学们推荐《史记》一书,以此来给同学们做示范。因为每个学生的喜好都不同,所以看书的类型也有很大差异。有介绍《三国演义》、《呐喊》、《平凡的世界》的,也有介绍《悲惨世界》、《老人与海》的。通过互相介绍自己喜爱的书,学生看书时就多了一份思考:这是本好书,我得想想如何介绍给我们班同学。

第四,摘抄展示法。在阅读过程中,那些引起心灵触动的火花可建议学生记录下来以便积累。书读得越多,摘抄也越多。同时,对于部分学习不够主动的学生来说,作定量的硬性规定的摘抄,虽然是一种强制性的行为,也还是能起到一定的检测监督作用的。

据说,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里常常放有书本。说是在夜深人静时,死人会出来看书的。当然这种做法有它的象征意义:生命有结束的时候,求知却永无止境。所以教学生爱读书,让学生知道书是甜的,阅读是美的,这是我们教师应该做的事情。经典作品更是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历经了时间和读者的检验,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所以教学生爱上经典更是我们教师要做的至关重要的事情。

上一篇:好词好句好段摘抄范文 下一篇:好段落摘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