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审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03:39:44

责任审计论文

责任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指旨在明确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者离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将经济责任、经济权利、经济利益结合为一体,从经济运行活动的合法性、有效性、公平合理性和发展可持续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在加强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经济责任审计的种类、特点及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要点着手,阐述了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旨在明确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者离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不同于常规审计。常规审计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其出发点是维护被审计单位和国家的经济秩序。而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则是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参考依据。

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目的是要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对于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履行职责的自觉性,增强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将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种类

(一)按照审计的内容,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分为目标经济责任审计和破产经济责任审计

目标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对经济责任人完成其承担的承包目标、租赁目标、任期目标等目标责任情况进行的审计。这类审计主要是根据经济责任人与上级主管部门、发包(或出租)单位或者本级政府部门所签订的承包、租赁合同或目标责任进行审计。审计内容在合同中有明确规定,审计目标、范围明确,重点突出。

破产经济责任审计是根据《企业破产法(试行)》的规定,主要审查和确认企业破产的原因;确定对企业破产应当承担责任的主要责任人;监督破产企业的财产物资,包括破产清算时资产、负债项目的确认,资产价值的评估,破产资财的变卖和分配等。这种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全面地对企业整个破产过程进行审计,确认责任人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保证破产清算的顺利进行。

(二)按照审计时间的不同,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分为事前经济责任审计、事中经济责任审计和事后经济责任审计

事前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在经济责任关系确立之前,对经济责任关系主体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进行审计,以保证经济责任关系各方合法、合理、正确地确定有关方案和合同,以保证经济责任的合理性、有效性,维护有关经济责任关系各方的合法权益。

事中经济责任审计,一般指在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对其进行的审计。在经济责任的履行过程中,审计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对领导干部或经济责任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以检查机关的财务收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存在差错或舞弊行为,督促责任人正确履行经济责任,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事中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例行的年度审计和不定期的临时性审计。

事后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在终止经济责任关系或者领导干部调离所在部门、单位后,对其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的审计。如承包、租赁经营合同期满时,对经济责任关系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经营成果的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确认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以解脱责任人所负的经济责任。

(三)按照被审计单位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分为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指对党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群众团体和事业单位的党政正职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指对国有独资企业、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股份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或总经理)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将经济责任审计分为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从政企分开的改革思路出发,充分考虑到党政机关与国有企业在工作性质、工作内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以便审计机关能够分层次、有重点地对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实施审计。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一)审计工作的特殊性

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项目审计相比,存在如下特点:一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主要是省、地级市、县三级直属的党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群众团体和事业单位的党政正职领导干部,以及乡、镇党委、政府正职领导干部,他们集人、财、物三权于一身,对其经济责任、经济行为及经济关系开展责任审计,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二是审计监督的内容和重点不同。其内容包括财务信息的真实性、经营业绩、资产营运质量、内控管理、执行制度以及个人经济行为和责任等。三是经济责任审计必须遵循干部管理权限,根据党委组织部门或纪检监察部门的委托和要求,具体实施。

(二)审计方案的科学性

审计方案是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操作的基本依据,审计方案制订得是否可行,有无操作性,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能否顺利实施。为了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在制订审计方案之前,要认真进行调查,在了解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之后,再考虑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实施步骤、人员分工、时间安排等,然后拟定方案,经领导批准后正式实施。在审计时,还要注意从实际出发,适时充实原定方案,使其更加切合实际。这样,不仅可少走弯路,也有利于被审单位积极配合。

(三)审计证据的充分性

责任审计不仅领导关心,群众关注,也是矛盾的焦点。工作稍有疏忽,就会造成负面影响。对离任审计和任中审计来说,任职期限相对较长,任期内情况又错综复杂,审计人员一定要认真细致、深入调查、广泛取证,广征博引,不能以偏概全,偏听偏信。在取证时,不仅要从审阅账表凭证入手,检查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性,从清查资产、实物、有价证券入手,检查账实是否相符,而且要通过调查当事人、责任人、知情人,取得一手资料,弄清经济活动的原始面貌和真实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综合分析,把最真实和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作为审计证据。(四)审计结果的公正性

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离任人或任职人的任期经济责任进行恰当的评价,这又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所在。

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必须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事实为根据,进行客观的辩证分析。能用数字说明的问题,要用写真的手法来反映;要尊重事实,尊重历史,既不能夸大成绩,回避问题,又不能脱离实际,妄加评论。总之,在审计评价时要注意适度,恰如其分,不能乱扣帽子,乱打棍子,走向片面和极端。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要点

(一)选好审计的切入点,突出经济责任审计特色

经济责任审计不能和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相混淆。经济责任审计虽然以财政财务审计为基础和主线,但其重点是通过审计来评价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而目前我国一些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财务收支审计味道体现过浓而缺乏经济责任审计特色,其原因主要是财务收支审计轻车熟路、便于操作,而其他方面问题,比如:廉政情况、民主决策、重大损失浪费等问题,由于受多方因素所限,审计、评价起来较为困难,因而在审计中得不到更深入透彻的审查。因此造成最后审计结果成了财务收支审计的翻版,经济责任审计特色体现得不明显,降低了组织部门作为考察干部的参考价值。为此,审计人员审计时应作较为充分的审前调查,根据经济责任人的重点工作,在审计范围和审计权限允许的情况下,选好审计角度和审计重点,并将其贯穿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力求使审计结果与组织部门考察、任免干部工作联系得更加密切。只有突出经济责任审计特色,才能为组织部门考核、任免干部提供更加充分的依据。

(二)提高组织部门对审计结果的重视,从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性

企业领导的主要工作就是决策、领导企业的经济活动。而企业的经济活动在财务核算中体现的较为明显,因而通过审计能够较充分地反映企业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时,既要以财务审计为基础,又要跳出财务的圈子,结合组织部门的重点考核内容,有所侧重地开展审计,客观公正地做出审计评价。提高经济责任人对审计结果的认可程度和组织部门对审计结果的重视,从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性。

(三)加强风险意识,防范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复杂,但从总体上划分主要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审计风险外部因素包括: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有意识的舞弊行为和手法变幻使隐蔽性增强;机关单位和企业经营状况复杂化,含有许多不稳定因素;审计对象和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审计环境的影响等等。审计风险内部因素包括: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因素;审计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查证事实欠深欠细;审计人员独立性差;审计文书表达不规范;引用法规欠准确等等。

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保证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独立性是任何审计的灵魂所在,没有独立性,审计监督也就无从说起,经济责任审计也不例外。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遵守审计回避制度,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审计部门在依法实施审计时,被审计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妨碍,其他部门和个人不得干涉。

2.加强与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快经济责任审计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努力改善和优化经济责任审计环境,使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更完备、更具刚性和权威性,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更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样可以及时有效的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责任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定义及表现,经济责任审计内外因风险的具体表现进行了分析。

0引言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我国在近些年来出现的旨在明确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离任审计。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单位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对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进行的审计。

1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时间跨度长、涉及业务范围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审计风险多的特点,而内部经济责任又不同于国家专职审计机构;国家审计对县以下的党政领导班干部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具有独立性、权威性、严肃性和一定的强制性;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取决于部门单位领导决策与指令,具有被动性、附属性、依赖性和一定的局限性。

2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定义及表现

所谓风险是指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由于审计人员本身的失误或其他客观原因,未能全面了解责任者所在单位的情况而造成的估计和判断,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不实,对被审责任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作出不恰当评价的风险。

2.1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致使审计涉及的效益性和任期责任难以判定。当前,我国有些法律法规出台相对滞后,在审计过程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况,使得有些问题难以认定。再者,一些地方和行业系统的“土政策”与国家法律法规不相一致,甚至出现“撞车”现象。特别是在认定被审计个人经济责任时,将会处于僵持的境地。这些无疑都将加大审计风险。

2.2有意识的舞弊行为和手法变幻使隐蔽性增强,导致审计风险。评价经济责任和廉洁自律表现,必须以真实的会计指标为依据。经济责任审计更注重量化指标,审计评价在很多情况下是靠数据说话的。所以虚假会计信息对审计结果的影响不言而喻,会计资料的可信度差,直接影响审计评价的客观性,甚至造成判断上的错误。

2.3机关单位与三产关系的复杂化,含有许多不稳定因素。有些党政机关在前几年兴办了一些经济实体,至今没有完全脱离机关的管理,在经济上存在一定的牵连或保持着紧密联系。

2.4受审计环境影响带来的风险①法律规定内审部门在一定的程度上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但内审部门在业务上需接受上级审计机关指导,而在行政上受单位行政首长领导,这种双重领导体制使得内审部门在某些方面很难做到独立依法审计监督。②内审部门根据单位内部组织人事部门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任务,若审计期间太短,则必然影响审计任务的完成,从而影响审计质量。③内审部门与单位内部组织人事和其他干部管理部门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协调协作关系。对所属单位领导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是先离任并任命,后审计,使审计工作处于被动局面,甚至造成有些问题无法进行审计。

3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成因

3.1内因风险。即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工作内部存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①组织工作欠完善。如在任务重、工作量大、时间要求紧时,经济责任审计的任务与实际投入审计的力量不相称,技术力量配备有时出现捉襟见肘,常常只能出现“走马观花”式的审计,没能认真地坐下来审好每个出入点、每本账册、每一个内控制度。②实施程序欠条理。由于审计的内容较为复杂,头绪多,工作点分散,问题涉及面广,所以在实际工作的安排中,出现不能合理分配审计力量,抓不住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要害等问题,在使用审计方式和方法的选择上出现了偏差,不能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地域等空间内最大限度去落实和查清实际问题。③问题定性不准确。如任期内,由前任遗留下来的问题在本期内没有进一步得到改进或解决,后任领导又难以认可。④收集证据不充分。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常常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与确定上使用固有模式,也就是经验式的主观臆断,在对问题的知认上出现偏差。其次,对证据收集的筛选不认真,不能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形成证据一大堆,有用的不多,或由于能力的原因,不能从这些证据中找出有实质性的证据,最终对问题的处理不痛不痒缺乏可信度,无形中埋下了审计风险。⑤后续复核不严谨。后续审计工作是前期工作的延续,是对审计结果的自查和二次确认,也是为尽可能减少由于审计工作不完善而带来审计风险而采取的拾遗补缺的重要手段。⑥运用法律不确当。未能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法律的层次性、延续性、时效性之间的关系,导致在处理和评价问题时用法不当,产生风险。⑦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过硬。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承担任务存在相对矛盾。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容很广,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懂得企业财务,又要懂得投资基建的财务,不仅要具备查账技能,还应具备宏观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法规及审计、综合分析能力等,若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就会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3.2外因风险。也就是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背景风险。主要包括:①被审计单位社会关系的复杂性,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社会知名度、社会贡献、社会效应、社会权重等。②先任命后审计,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造成高风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暂行规定》要求: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应当接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央五部委“通知”要求“未经审计,不得办理离任手续。”可现实中,组织人事工作往往衔接不上,“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现象普遍存在,这与《暂行规定》“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加强干部考核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求相违背,给审计工作带来影响。③被审计单位账务处理的隐蔽性。账务处理的技术程度的高低是相对的,任何一种技术上的处理总有一个目的,那就为了隐瞒事实的真相。只要是不合法、不合规的技术处理都会露出一定的破绽,就看审计人员有没有练就一双“火眼金睛”。④被审计单位生产工艺流程的特殊性。人们常说:隔行如隔山。审计人员也不是全能,也有很多知识面缺陷。生产工艺流程的不同对于审计人员而言是个实实在在的问题。⑤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严肃性。如企业是否实行政企分开,企业是否由它的投资者来做出经营决策和实行经营管理,内部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程序是否严格、清晰、有条理,中国加入WTO,对一些外向型的企业,其内部管理上是否按照ISO9001国际管理标准来设置和严格的执行。

责任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都建立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通过搜集被审计单位的有关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的信息和数据,与原有标准进行比较和评价。两者之间的差异表现在绩效审计重在评价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但经济责任审计重在评价被审计单位责任人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

2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现状

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计制度,它是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其内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在不断扩大,其发展经历可以划分为厂长(经理)离任审计、承包经营责任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三个阶段。目前我们国家的经济责任审计指的便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前两个阶段审计的优化和创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于2006年2月28日修订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从法律层面得以确立,为客观公正地评价使用干部提供了重要依据。近几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的反腐斗争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审计力量不限、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审计评价指标的确定不明确等。

3反腐倡廉环境下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3.1经济责任审计机构设置不健全、审计人员综合素

质有待提高在机构设置上,人大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而审计机关是政府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显而易见,从机构设置上来说审计机关在对人大机关相关人员进行审计时底气不足,出现不敢审计、审计走过场的尴尬局面。另外,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如部分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出现了“人情审计”,部分审计人员审计专业知识达不到相应要求等。

3.2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差

在进行审计评价的时候既要大胆披露违规违纪问题,也要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的成绩予以肯定,所以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制定一些考核指标。目前考核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财经纪律的执行情况、重大事项决策情况、个人廉洁自律情况等。指标体系内容相对来说较完整,但是部分指标的可操作性较差,比如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价时多是形式主义,没有起到实质性的预防警示作用。再如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在对该指标进行评价时大部分没有考虑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以及货币的时间价值等因素对资产价值的影响。

3.3经济责任审计的滞后性和审计实施内容不完整

目前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形式主要为任期终结审计,即领导离任后再进行审计。由于领导干部的任期较长,任期终结审计的范围比较宽泛,因而造成审计任务相当繁重。在目前的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大部分都偏向于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状况,忽视了其他方面,因此也就不能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如在案例中,我们经常说某某贪污受贿多少万元,而很少披露其责任的履行情况、任职期间资产的使用效率等。

4反腐倡廉环境下经济责任审计的创新研究

4.1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机构设置,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要想进一步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实效,抓好廉政建设,首先必须给审计人员一定的权力,做到人人可审计,因此我们有必要将审计机关独立出来或者国家通过立法赋予审计机关特殊的执行权力。十以来,加大了反腐力度,仅2013年一年,全国就有超过18万党员干部被处分。因此,反腐不仅要有决心,还要有非常硬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在选用审计人员方面,各级审计机关要选用政治素质好、熟知审计业务的工作人员来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同时还要不断对其进行培训,不管是从业务还是思想上都要进行计划性的培训。

4.2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指标的可操作性

第一,不管从国家层面还从地方层面,均需出台一系列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准则和细则,确保审计工作顺利开展,为经济责任审计各项指标的实施提供法律依据和参考。第二,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将过程和结果结合起来对被审计责任人进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主要有管理责任审计和财务责任审计两个方面,综合考察责任人在任期内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财务责任审计主要针对任期内的财务责任履行情况,管理责任审计主要针对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所以为了提高各项审计指标的可操作性,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不能只考虑结果而忽视了过程。第三,对部分指标进行评价时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如通货膨胀、通货紧缩、货币时间价值等。

4.3提前经济责任审计环节,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内容

为有效避免任期终结审计的缺陷,我们应该将经济责任审计的环节前置,提高对于企事业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审计的重视程度,根据任期中的审计结果来考核被审计对象,加强约束力度,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内容。2014年7月27日,中央经济审计工作部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合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该实施细则对不同类型领导干部的审计内容都作了细化和明确,因此在以后的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我们要以该《实施细则》为指导,不仅要对任职期间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其他的责任履行情况也要进行深入披露。

责任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1.1干部管理部门重视程度不够

在很多企业,干部管理部门没有真正把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贯穿于监督管理之中,存在评价和任用干部时只是委托审计部门走形式的现象。有的在干部已被调离、提升、任用或是已退休后,才通知审计部门对其进行审计。这样无助于对领导经营者做出客观公正的考察、衡量及评价。此外,还容易引起“新官不理旧账”的不良现象,导致企业的各种经济问题日积月累,难于解决。

1.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根据中央五部委的“通知”要求“未经审计,不得办理离任手续。而在实际工作中,组织人事工作往往衔接不上,“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现象普遍存在。“先离后审”,造成事后发现问题,事过境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难以追究当事人的责任。离任者任期内发生的问题,一般都转到接任者负责整改纠正,而接任者出于对本任期工作业绩的考虑,对以上遗留问题的处理往往持消极态度,使有些问题一任转一任,长期得不到处理。

1.3机构设置不合理

审计人员独立性不强,许多企业的审计职能还是在财务部门,或者虽然成了单独的审计部门,但因为没有足够的审计力量,内部审计是临时从财务部门抽调一般的会计人员,独立性不强,发现问题却不好意思深究,审计调查不够深入。

1.4审计人员数量与质量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的审计人员比较缺乏,尤其是内审人员。更没有具有工程技术专业知识的审计人员。审计人员普遍缺乏工程项目的现场管理经验,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审计人员通常只能采信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虽然有时也在审计组中安排工程技术人员,但由于专业等方面的原因各专业审计人员往往不能很好地沟通和配合,很难达到审计的目的,审计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2.加强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措施

加强对部门和单位的管理活动进行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变革的新方向。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审计,可以帮助单位完善管理制度,堵塞管理漏洞。避免损失浪费;可以帮助企业改善管理,明晰资产产权,维护合法权益;可以帮助企业正确决策,防范管理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加强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2.1企业领导人积极转变观念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经济评价和调查研究,及时向企业甚决策层反馈信息,增强决策者的判断、决策的准确性和可执行性。企业的党政领导必须明确企业内部审计是围绕企业经营目标开展工作的,借助内部审计,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保证体系。其次,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重新认识内审职能,内审工作耳标必须与本企业经营耳标协调,打破原有“双向领导”的束缚,内审人员只有单一服务对象即服务于企业的决策层,只有单一的工作目标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2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审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督评价活动,是以内部控制为主线来组织开展的,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既是各公司健康有序运行的基本保证,也是内部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要逐步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审计监督体系,实行科学的程序化管理。其次通过推进企业管理政策和相关配套制度建设,不断规范企业重要事项的管理原则,为企业整体协调有序运作确立行为规范与准则,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制度保障。

2.3企业内审机构的人员应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

首先内审机构要有得力、忠于职责的人员组成,企业领导要提供必要的工作环境,要满足开展审计工作所需经费,使内审人员履其职、行其权、负其责、尽其力。同时内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内审部门应独立于各个职能部门,并对其进行监督;内审人员应与被监督对象无利益关系。这样,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客观、公正。还有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以有关活动的客观事实为基础,事实求是,应辨别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充分性,特别是对一些错综复杂的问题,要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从多方面分析问题,以确保审计证据的质量。

2.4不断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综台性的审计,评价中会涉及到经营管理和国家方针政策等各方面事项,因此要求审计人员除精通财务知识和传统的审计技术外,还应具备生产、技术及管理方面的知识,并有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只有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才能保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质量。

总之,今天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各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不可或缺的手段。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审计工作和专项审计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企业排忧解难,为企业领导经营决策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强.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审计文汇,2005,6:33-34.

[2]秦华.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完善与提高[J].铁路运输与经济,2005,27(6):17-18.

[3]薛雪芳.如何搞好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14(1):29-30.

[4]李晓惠,刘桂年.试述企业集团内部管理审计工作[J].工业会计,2001,9:16-17.

论文关键词: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内部审计

责任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1.1干部管理部门重视程度不够

在很多企业,干部管理部门没有真正把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贯穿于监督管理之中,存在评价和任用干部时只是委托审计部门走形式的现象。有的在干部已被调离、提升、任用或是已退休后,才通知审计部门对其进行审计。这样无助于对领导经营者做出客观公正的考察、衡量及评价。此外,还容易引起“新官不理旧账”的不良现象,导致企业的各种经济问题日积月累,难于解决。

1.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根据中央五部委的“通知”要求“未经审计,不得办理离任手续。而在实际工作中,组织人事工作往往衔接不上,“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现象普遍存在。“先离后审”,造成事后发现问题,事过境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难以追究当事人的责任。离任者任期内发生的问题,一般都转到接任者负责整改纠正,而接任者出于对本任期工作业绩的考虑,对以上遗留问题的处理往往持消极态度,使有些问题一任转一任,长期得不到处理。

1.3机构设置不合理

审计人员独立性不强,许多企业的审计职能还是在财务部门,或者虽然成了单独的审计部门,但因为没有足够的审计力量,内部审计是临时从财务部门抽调一般的会计人员,独立性不强,发现问题却不好意思深究,审计调查不够深入。

1.4审计人员数量与质量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的审计人员比较缺乏,尤其是内审人员。更没有具有工程技术专业知识的审计人员。审计人员普遍缺乏工程项目的现场管理经验,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审计人员通常只能采信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虽然有时也在审计组中安排工程技术人员,但由于专业等方面的原因各专业审计人员往往不能很好地沟通和配合,很难达到审计的目的,审计的风险也随之增加。2.加强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措施

加强对部门和单位的管理活动进行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变革的新方向。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审计,可以帮助单位完善管理制度,堵塞管理漏洞。避免损失浪费;可以帮助企业改善管理,明晰资产产权,维护合法权益;可以帮助企业正确决策,防范管理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加强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2.1企业领导人积极转变观念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经济评价和调查研究,及时向企业甚决策层反馈信息,增强决策者的判断、决策的准确性和可执行性。企业的党政领导必须明确企业内部审计是围绕企业经营目标开展工作的,借助内部审计,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保证体系。其次,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重新认识内审职能,内审工作耳标必须与本企业经营耳标协调,打破原有“双向领导”的束缚,内审人员只有单一服务对象即服务于企业的决策层,只有单一的工作目标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2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审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督评价活动,是以内部控制为主线来组织开展的,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既是各公司健康有序运行的基本保证,也是内部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要逐步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审计监督体系,实行科学的程序化管理。其次通过推进企业管理政策和相关配套制度建设,不断规范企业重要事项的管理原则,为企业整体协调有序运作确立行为规范与准则,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制度保障。

2.3企业内审机构的人员应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

首先内审机构要有得力、忠于职责的人员组成,企业领导要提供必要的工作环境,要满足开展审计工作所需经费,使内审人员履其职、行其权、负其责、尽其力。同时内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内审部门应独立于各个职能部门,并对其进行监督;内审人员应与被监督对象无利益关系。这样,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客观、公正。还有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以有关活动的客观事实为基础,事实求是,应辨别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充分性,特别是对一些错综复杂的问题,要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从多方面分析问题,以确保审计证据的质量。

2.4不断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综台性的审计,评价中会涉及到经营管理和国家方针政策等各方面事项,因此要求审计人员除精通财务知识和传统的审计技术外,还应具备生产、技术及管理方面的知识,并有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只有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才能保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质量。

总之,今天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各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不可或缺的手段。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审计工作和专项审计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企业排忧解难,为企业领导经营决策提供服务。

论文关键词: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内部审计

论文摘要: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单位领导在任职期间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对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责任进行的审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侧重寓于监督、服务,作好企业决策层的参谋,通过开展对企业下属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既能为人事部门管好用好干部提供依据,又能增强领导干部实现任期内目标的责任感,保障企业资本保值增值。如何搞好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思考的问题。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笔者就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开展好此项工作,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参考文献:

[1]张强.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审计文汇,2005,6:33-34.

[2]秦华.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完善与提高[J].铁路运输与经济,2005,27(6):17-18.

[3]薛雪芳.如何搞好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14(1):29-30.

责任审计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监督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治理腐败、促进勤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而经济责任审计同其他任何审计一样存在风险。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既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是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依据风险成因的不同,我们应该采取多项措施来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影响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一般是指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务报表、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本人述职述廉报告没有公允的反映其任职期间财政收支管理的真实情况,而受业务复杂程度、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方案、审计成本、审计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财务收支管理报告中存在的错误和舞弊,造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意见不公正、甚至不正确的可能性。

不能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会导致审计失败。审计失败是指财务报告中存在严重不实,审计人员经审计没有发现这种不实或者隐瞒不报,对财务收支管理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一贯性发表错误的审计意见。众所周知,财务报告在引导经济、政治、组织和个人的决策和行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审计失败会带来不利结果。如果财务报告存在重大不实,而审计未能发现并将之披露出来,信息使用者很可能会因此做出错误判断,甚至造成重大损失。从这一角度来讲,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主要目的也就是防止审计失败。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客观因素

1.现行审计管理体制的局限性。我国国家审计机关是依照1982年通过的宪法设立的。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在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下行使本行政区域的依法审计监督职能。作为地方审计机关,要服从本级政府领导,且审计经费由地方政府供给,审计干部的使用、调动、任免权在地方,而审计业务管理工作属上一级审计机关管理,当审计触及到地方利益或触及到地方主要领导授意、决策的事项时,审计机关会遭受各方面的压力,很难处于公正的立场发表审计意见。由此可见,现行审计管理体制不能保证地方审计机关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这无疑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2.会计环境影响。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法律环境变化快,而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并不健全,会计制假较为普遍,铺张浪费、偷税、漏税、私设“小金库”、贪污盗窃等违法违纪行为较为严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比较广泛,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这种较差的会计环境存在审计对象提供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有一些部门单位为使其离任领导顺利升迁,又在会计资料上大做文章,做假账的事时有发生。会计资料的不全面,内容不真实,严重影响到审计成果的真伪,无形中会给审计机关带来审计风险。

3.审计对象的复杂性、特殊性。经济责任审计是从经济活动入手,通过审计分清领导个人应负有的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从而最终达到对“人”的评价,为组织人事、纪检监察机关任用、考核干部提供参考依据。因此,经济责任审计既不同于财政、财务审计,又不同于经济效益和财经法纪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实质上是对“人”进行审计,它将组织人事部门的部分风险转移到审计部门上来,承担了其他方面审计所没有的责任风险。其次,审计对象任期时间长、情况复杂,导致审计风险的加大。一般领导任职期限达5~8年,最短的也有3年左右,这些单位的会计资料繁多,在确认财务收支或资产负债及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方面的工作量大,再加上财务人员更换频繁,新的财务人员对过去发生的一些经济事项又说不清楚,给审计实施工作带来不少困难。这种情况的审计工作潜在着审计风险。

4.审计成本的制约。一方面,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社会对审计需求量不断扩大,但审计人员、经费增长缓慢。国家审计机关面临审计任务重、时间紧、经费少的现状。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数量大,在每位领导干部换届时或日常工作变动时,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或离任时作出客观评价,难度大,承担的责任、压力大,无形中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另一方面,现代审计注重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评,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审计重点,并主张采用抽样方法,分析性测试技术。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审计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产生一定的审计风险。

5.审计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审计实践中,还没有法定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这给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界定增加了难度,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表现为评价只对单位不对人。审计评价中,有的审计人员害怕承担审计风险,认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财务收支审计,有其特殊性,评价有风险,干脆只对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进行评价,而不对领导干部个人在遵纪守法及履行经济职责方面进行评价;二是表现为超范围进行评价。有的审计人员总想能全面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从而超越被审计者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损益)真实、合法、有效及相关经济责任的范围,把不属于经济责任的评价内容也加到评价之列。诸如精神文明建设、干部的使用等等;三是表现为主观臆断型。有的评价仅凭主观想象而缺少或无相关的取证资料来证明。如有的在审计报告中写着:“内控制度健全”、“固定资产真实相符”,但在查看整个审计案卷并无证明材料;有的不加分析,不加查证,照抄被审计者个人提交的书面材料来评价;四是表现为言词绝对化,即在评价时,审计人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使用绝对化语言表述评价意见的现象。这势必影响经济责任的质量,削弱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增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风险。

(二)主观因素

1.审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国家审计机关是依法设立的,其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由同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行使的是国家赋予的审计监督权,无竞争压力,一般不会引起法律诉讼。对于审计机关及人员出具不恰当或错误的审计意见、报告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现行法律法规未作明确规定。由于无审计法律责任压力和竞争压力,审计风险意识薄弱,往往只求完成审计任务,未能加大审计力度,导致审计质量不高或无效果,因而无法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加大了审计风险。

2.审计方法落后。采取传统的审计方法,只注重实质性测试,对账、证、表检查后出具审计报告。未能采用以内控制度测评为主的现代审计方法,不能确定审计重点、突出审计重点,往往是“抢了芝麻,丢了西瓜”,难以保证审计质量,从而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3.审计人员知识水平有待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属综合性审计,涉及知识面较广,即涉及到审计、会计方面的知识,又涉及到工程、机械、法律、宏观经济、评估方面的知识。因此,审计人员在知识结构上必须具备多方面知识,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正确评价领导经济责任。但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会计人才较多,而工程、机械、法律、评估、宏观经济方面的人才很少,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往往力不从心。加之忙于过重的审计任务,审计干部后续教育未得到重视,专业培训较少,导致审计人员知识单一,不能确保审计质量,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注重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

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是现行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防范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关键点之一。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内部控制制度不存在,不健全或执行乏力的审计对象,作为重点或实施详细审计。同时考虑把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引入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与账目基础审计方式、制度基础审计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二)合理确定审计重点,确保审计质量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要以责任人是否充分履行其受托经济责任为中心围绕其应该承担的财务责任、经营责任、管理责任这三个方面进行,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行业和管理特点有所侧重。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把审计对象进行排队,对有资金分配权、单位资金多,历年违纪违规问题多,社会反映比较差或近期有举报信件的列为重点单位,把这些单位的领导列入重点审计对象,审计机关应整合审计力量,加强重点对象的审计工作,以确保整体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三)改进审计手段,运用科学审计方法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的时间长,内容多,工作量大,组织人事部门对审计结果的要求急。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就是改进审计手段,采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一是通过帐面审计与调查相结合,领导人自查自报与座谈走访相结合,来拓展审计线索来源。领导干部是否廉洁,不但自己可以评说,而且本单位的群众最有发言权,因此,审计人员不但就帐论帐查违纪,还应坚持走群众路线,进点时,实行审计公示制度,采取设立举报信箱、公开举报电话、公开接待来访时间和地点、个别走访和座谈等多种形式,确定审计重点、内容与方法,减少审计风险;二是充分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成果。责任人的廉洁与否,通常都能从财政财务收支上反映出来。调阅以前年度审计档案,了解以前年度存在问题,分析发现问题存在的可能性,选准切入点,对降低审计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是做好几个结合。要针对不廉洁行为隐蔽性强,特别是个别责任人利用职权,搞转移支付或回扣的特点,坚持查一级单位与查二级、三级单位相合,查本级会计单位与查关联单位相结合,查帐与查实结合,内查与外调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结合。这样才能把问题查深,查透,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四)恰当作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

评价要坚持“四个”原则,一要坚持依法审计的原则。在界定评价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时,要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财经法规等规定为依据进行评价,严格规范自己审计评价行为,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审计事项不予评价,以规避无法规依据的风险。二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在界定评价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讲够成绩,说透问题,既不夸大,也不缩小。三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在界定评价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时,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政策背景和客观工作环境,全面地看待被审计对象的功过是非,客观公正地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有关问题进行评价。四要坚持谨慎性原则。审什么就评什么,要有针对性。审计证据不足的事项不做评价,超出审计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评价的措辞要恰当,有分寸。同时评价还要分清“四种”责任:即前任与现任的责任、集体与个人的责任、直接与主管的责任、过失与故意的责任。

(五)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责任审计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监督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治理腐败、促进勤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而经济责任审计同其他任何审计一样存在风险。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既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是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依据风险成因的不同,我们应该采取多项措施来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影响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一般是指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务报表、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本人述职述廉报告没有公允的反映其任职期间财政收支管理的真实情况,而受业务复杂程度、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方案、审计成本、审计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财务收支管理报告中存在的错误和舞弊,造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意见不公正、甚至不正确的可能性。

不能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会导致审计失败。审计失败是指财务报告中存在严重不实,审计人员经审计没有发现这种不实或者隐瞒不报,对财务收支管理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一贯性发表错误的审计意见。众所周知,财务报告在引导经济、政治、组织和个人的决策和行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审计失败会带来不利结果。如果财务报告存在重大不实,而审计未能发现并将之披露出来,信息使用者很可能会因此做出错误判断,甚至造成重大损失。从这一角度来讲,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主要目的也就是防止审计失败。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客观因素

1.现行审计管理体制的局限性。我国国家审计机关是依照1982年通过的宪法设立的。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在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下行使本行政区域的依法审计监督职能。作为地方审计机关,要服从本级政府领导,且审计经费由地方政府供给,审计干部的使用、调动、任免权在地方,而审计业务管理工作属上一级审计机关管理,当审计触及到地方利益或触及到地方主要领导授意、决策的事项时,审计机关会遭受各方面的压力,很难处于公正的立场发表审计意见。由此可见,现行审计管理体制不能保证地方审计机关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这无疑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2.会计环境影响。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法律环境变化快,而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并不健全,会计制假较为普遍,铺张浪费、偷税、漏税、私设“小金库”、贪污盗窃等违法违纪行为较为严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比较广泛,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这种较差的会计环境存在审计对象提供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有一些部门单位为使其离任领导顺利升迁,又在会计资料上大做文章,做假账的事时有发生。会计资料的不全面,内容不真实,严重影响到审计成果的真伪,无形中会给审计机关带来审计风险。

3.审计对象的复杂性、特殊性。经济责任审计是从经济活动入手,通过审计分清领导个人应负有的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从而最终达到对“人”的评价,为组织人事、纪检监察机关任用、考核干部提供参考依据。因此,经济责任审计既不同于财政、财务审计,又不同于经济效益和财经法纪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实质上是对“人”进行审计,它将组织人事部门的部分风险转移到审计部门上来,承担了其他方面审计所没有的责任风险。其次,审计对象任期时间长、情况复杂,导致审计风险的加大。一般领导任职期限达5~8年,最短的也有3年左右,这些单位的会计资料繁多,在确认财务收支或资产负债及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方面的工作量大,再加上财务人员更换频繁,新的财务人员对过去发生的一些经济事项又说不清楚,给审计实施工作带来不少困难。这种情况的审计工作潜在着审计风险。

4.审计成本的制约。一方面,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社会对审计需求量不断扩大,但审计人员、经费增长缓慢。国家审计机关面临审计任务重、时间紧、经费少的现状。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数量大,在每位领导干部换届时或日常工作变动时,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或离任时作出客观评价,难度大,承担的责任、压力大,无形中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另一方面,现代审计注重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评,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审计重点,并主张采用抽样方法,分析性测试技术。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审计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产生一定的审计风险。

5.审计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审计实践中,还没有法定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这给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界定增加了难度,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表现为评价只对单位不对人。审计评价中,有的审计人员害怕承担审计风险,认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财务收支审计,有其特殊性,评价有风险,干脆只对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进行评价,而不对领导干部个人在遵纪守法及履行经济职责方面进行评价;二是表现为超范围进行评价。有的审计人员总想能全面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从而超越被审计者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损益)真实、合法、有效及相关经济责任的范围,把不属于经济责任的评价内容也加到评价之列。诸如精神文明建设、干部的使用等等;三是表现为主观臆断型。有的评价仅凭主观想象而缺少或无相关的取证资料来证明。如有的在审计报告中写着:“内控制度健全”、“固定资产真实相符”,但在查看整个审计案卷并无证明材料;有的不加分析,不加查证,照抄被审计者个人提交的书面材料来评价;四是表现为言词绝对化,即在评价时,审计人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使用绝对化语言表述评价意见的现象。这势必影响经济责任的质量,削弱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增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风险。

(二)主观因素

1.审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国家审计机关是依法设立的,其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由同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行使的是国家赋予的审计监督权,无竞争压力,一般不会引起法律诉讼。对于审计机关及人员出具不恰当或错误的审计意见、报告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现行法律法规未作明确规定。由于无审计法律责任压力和竞争压力,审计风险意识薄弱,往往只求完成审计任务,未能加大审计力度,导致审计质量不高或无效果,因而无法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加大了审计风险。

2.审计方法落后。采取传统的审计方法,只注重实质性测试,对账、证、表检查后出具审计报告。未能采用以内控制度测评为主的现代审计方法,不能确定审计重点、突出审计重点,往往是“抢了芝麻,丢了西瓜”,难以保证审计质量,从而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3.审计人员知识水平有待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属综合性审计,涉及知识面较广,即涉及到审计、会计方面的知识,又涉及到工程、机械、法律、宏观经济、评估方面的知识。因此,审计人员在知识结构上必须具备多方面知识,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正确评价领导经济责任。但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会计人才较多,而工程、机械、法律、评估、宏观经济方面的人才很少,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往往力不从心。加之忙于过重的审计任务,审计干部后续教育未得到重视,专业培训较少,导致审计人员知识单一,不能确保审计质量,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注重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

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是现行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防范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关键点之一。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内部控制制度不存在,不健全或执行乏力的审计对象,作为重点或实施详细审计。同时考虑把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引入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与账目基础审计方式、制度基础审计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二)合理确定审计重点,确保审计质量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要以责任人是否充分履行其受托经济责任为中心围绕其应该承担的财务责任、经营责任、管理责任这三个方面进行,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行业和管理特点有所侧重。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把审计对象进行排队,对有资金分配权、单位资金多,历年违纪违规问题多,社会反映比较差或近期有举报信件的列为重点单位,把这些单位的领导列入重点审计对象,审计机关应整合审计力量,加强重点对象的审计工作,以确保整体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三)改进审计手段,运用科学审计方法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的时间长,内容多,工作量大,组织人事部门对审计结果的要求急。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就是改进审计手段,采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一是通过帐面审计与调查相结合,领导人自查自报与座谈走访相结合,来拓展审计线索来源。领导干部是否廉洁,不但自己可以评说,而且本单位的群众最有发言权,因此,审计人员不但就帐论帐查违纪,还应坚持走群众路线,进点时,实行审计公示制度,采取设立举报信箱、公开举报电话、公开接待来访时间和地点、个别走访和座谈等多种形式,确定审计重点、内容与方法,减少审计风险;二是充分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成果。责任人的廉洁与否,通常都能从财政财务收支上反映出来。调阅以前年度审计档案,了解以前年度存在问题,分析发现问题存在的可能性,选准切入点,对降低审计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是做好几个结合。要针对不廉洁行为隐蔽性强,特别是个别责任人利用职权,搞转移支付或回扣的特点,坚持查一级单位与查二级、三级单位相合,查本级会计单位与查关联单位相结合,查帐与查实结合,内查与外调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结合。这样才能把问题查深,查透,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四)恰当作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

评价要坚持“四个”原则,一要坚持依法审计的原则。在界定评价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时,要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财经法规等规定为依据进行评价,严格规范自己审计评价行为,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审计事项不予评价,以规避无法规依据的风险。二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在界定评价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讲够成绩,说透问题,既不夸大,也不缩小。三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在界定评价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时,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政策背景和客观工作环境,全面地看待被审计对象的功过是非,客观公正地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有关问题进行评价。四要坚持谨慎性原则。审什么就评什么,要有针对性。审计证据不足的事项不做评价,超出审计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评价的措辞要恰当,有分寸。同时评价还要分清“四种”责任:即前任与现任的责任、集体与个人的责任、直接与主管的责任、过失与故意的责任。

(五)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责任审计论文范文第8篇

1、部分领导干部财经法纪意识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抬头。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部分领导干部心理失衡,缺乏奉献精神,贪图安逸,追求享乐,有的单位领导对国家规定的财经法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我行我素;有的单位领导不重视财会工作,内部规章不健全,内部控制不完善,自我约束不得力;有的单位领导擅自开口减收增支,自行提高收费标准,随意扩大开支范围,严重违反财经法纪。

2、现行法规制度滞后。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无章可循。在现行的财经法纪中,有的明显落后和不合实际,有的法规之间相互矛盾,有的制度不完善,存在的漏洞较多。这就使一些违纪违法的单位和个人有可能钻法规制度不严、不全、不细的空子,或明目张胆地损害国家利益,或移花接木、弄虚作假。

3、会计的监督职能难以实现。一方面有的单位领导为谋取私利、小团体利益而违法干预会计工作,指使或强令会计人员处理不实业务,篡改会计数据等。另一方面执法环境对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保障不力,挫伤了会计人员严格执法的积极性,造成会计监督弱化,致使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严重。当前对会计工作中的违规违法问题追究法律责任的比较少,许多问题只是调账或轻微罚款了事,甚至不了了之,严重影响了会计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4、外部经济监督执法不严。一是经济监督体系尚未完善,不够科学,各专业监督部门各自为战,各有侧重,客观上削弱了经济监督的整体效能;二是在经济执法中偏重经济上的处罚,而忽视制度上的健全和督促检查,而监督部门又得罪不起,只好认罚讨平安,花钱求事成;三是社会上存在的“经济要上、监督要让”的错误认识,对经济监督部门冲击较大,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宏观调控的职能,使得监督部门对违纪违规监督不力,查处不严,检查工作不深不透,揭露问题避重就轻,处理违纪问题灵活变通。

5、权利过分集中带来的“一支笔”弊端。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由于规模较小,往往强调“一支笔”的作用,殊不知“一支笔”的危害容易造成腐败的滋生。

二、针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

为遏止这一现象,除了加强法制教育,加强自身的学习以外,开展社会监督、审计监督是必不可少的。有力度、动真格的审计监督,可以说是克制腐败的天敌。作为一种新型审计制度—经济责任审计,有着其他审计无法代替的作用,无论是在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方面,还是在健全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廉政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经济责任审计按时间的不同,分为事前经济责任审计、事中经济责任审计和事后经济责任审计。

以笔者看来,在新的形势下,事中经济责任审计也就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关键。随着离任审计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有必要将监督关口前移,把离任审计的“一次性”监督,变成任中审计的“经常性”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立足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落脚点在于查明个人经济责任,既对事又对人,而且审计涉及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一般较长,往往能够发现年度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不易发现的问题,有利于揭露和惩治腐败分子。另外,经济责任审计着眼于防范,健全了监督制约机制,有利于发现财务管理漏洞,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使领导干部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增强了纪律观念,促进了廉政建设。通过对任期工作业绩的评价,能够达到客观、公证地确认其经济业绩,为正确评价和使用干部提供了依据。同时也有利于干部更好地履行职责,防止短期行为。退一步说,即使有不正确的苗头出现,也能及时将违纪违规的行为遏止在萌芽状态,不至于对本人、对国家造成更大的损失。

三、审计建议和对策

1、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责任意识,加强自我约束机制。

第一,《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从现实情况看,单位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做账外账,私设小金库等行为,多与单位责任人有关,所以明确单位负责人为会计责任主体,也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只有单位责任人认识到了自己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才能正确认识一个单位的会计责任。

责任审计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评价

1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1对经济责任审计认识不够

不同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不同,客观上造成经济责任审计难以开展。从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定位上看,有人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监管中发挥有限的作用,既是经济监督又是行政监督,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行为受多方面行为规范的制约,由此形成道德、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公共责任与控制有机结合的监督体系,各种责任交织一起,很难把握准经济责任审计的地位。但社会大众及有关部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定位过高,而将审计结果的运用简单化、绝对化,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1.2审计时间不足。审计力量有限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时间跨度大、工作量重、时限紧迫的综合性审计工作。由于很难预测组织、人事部门委托审计的时间,不能列入审计工作计划内,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范围较广,而审计时间要求往往比较紧,要准确界定领导干部的责任,实事求是地评价干部的工作业绩,在有限的时间内就很难达到目的。还有一些审计工作是临时交办的,审计时间与会计决算期也不一致,基层审计人员任务繁重,加上目前高素质的审计人员较少,这使审计力量受到限制。

1.3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经济责任审计的高要求、高难度与审计人员素质要求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审计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资料的占有和对宏观经济形势下领导干部行为的判断。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而我们相当审计人员的素质还达不到这个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化知识、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偏低,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巧,但需要审计的项目众多,往往在审计委托书下达后临时组建审计小组,很难保证审计人员的质量。

1.4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难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核心内容是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评价的准确、恰当、公正、客观与否,直接关系到审计质量和风险。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它包含了财务、法纪和绩效等各方面的内容,综合性很强。审计评价的内容、目的、要求不明确,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的随意性和伸缩性,使审计评价难度增加。

1.5审计结果运用较差。重视不够

审计结果运用主要是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部门的工作范围,客观上造成了审计与结果运用的分离。审计机关要应付过多的审计项目,没有运用好审计结果,虽然工作上付出很多,但是收效甚微。经济责任审计在结果运用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审计结果的利用率低,“先离任后审计”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审计结果报告滞后于组织部门选拔、任用干部,用人和审计脱节;党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领导干部对审计结果的态度,多年的审计实践已充分证明,若得不到当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领导干部的重视,审计结果很难以得到有效运用;审计结果的不公开不透明,审计结果运用缺乏标准,对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也会带来不利影响。2改善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2.1提高认识,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

要搞好经济责任审计,提高认识是关键,必须加强法律法规方面的宣传,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经济责任审计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营造一种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氛围,促使各级领导干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中央及各级部门要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相关规章制度的完善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一些新的制度、规定和办法。对审计结果运用中各机关的职责做出了明确规定,建立和完善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运用反馈和检查制度、运用情况督查制度,以有效地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

2.2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和专业性极强的审计工作。实践证明,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前提是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加强对审计人员自身执政能力的培养。各级单位部门要选派那些经验丰富,具备相应的技术资格和业务能力的审计人员充实审计队伍,还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与培训,使审计人员形成一种基本的职业意识,这种职业意识应随着经济责任审计的职业化规范的健全而逐步强化,将审计人员从行为的强化延伸到思想意识上的强化,保证审计的独立性。

2.3合理利用审计力量

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量较大、时间要求紧,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必须合理运用审计力量才能提高工作效率。首先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共同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和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的积极配合,是开展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本保证。其次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计划性,妥善处理工作任务较重与审计力量有限的矛盾,合理安排、统一组织。再次要对审计工作进行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的作用,提高审计质量。

2.4规范审计评价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但要考虑到目前审计机关的工作量,并围绕审计目标、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和不同单位或部门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实施。要做好审计评价工作,必须坚持客观全面、实事求是的原则,重要的是在进行审计时,要遵守党和国家制定的各种法规、经济政策、规章制度等,也要遵循从事经济活动处理经济信息的各种理论上的原则、程序和方法,以及社会公认的一般惯例以及科学上、职业上的规则等。审计评价必须突出重点,结论要恰当、准确,不至于引起误解。

2.5重视审计结果运用

为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能在干部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组织、人事、纪检与审计部门要协调配合,重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使其真正成为考核、管理干部的重要依据。首先,扩大审计结果的公开范围,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这有利于提高审计公告的透明度,有利于保证公众的知情权,让社会公众及时了解审计结果,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的作用。其次,加大对违法违纪问题处罚的力度。审计机关每年审计出大量的违法违纪问题,但是由于处罚力度不够,没有将审计结果落到实处。第三,重视审计成果的转化。为使经济责任审计能取得预期效果,确保不流于形式,应结合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积极探索运用审计结果的方法和途径,逐步建立审计结果运用的监督机制,把审计结果和推进党的廉政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责任审计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在审计准备的阶段存在的风险

这类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之前未能按照规定的审计程序对被审计的人员进行审计而造成的,具体可分为:①没有执行先审计在离任的原则。按照规定应该在离任前进行审计工作,否则会给审计工作带来困难,使得评价不够客观。②没有在审计所规定的时间内通知被审单位。有的只是电话通知,甚至是在审计当天才将审计通知发给被审单位。③无调查,有结论。没有制订一个方案对被审查人员进行调查,或者审前调查不够深入,只注重形式,不能抓住审计的重点所在。

(二)在审计实施阶段存在的风险

这类风险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不够,而导致政策水平时受主观或者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对审计的结果产生偏差,这个主要表现在:①取证的风险。这主要是审计人员在对审计的获取证据时不能符合客观性、相对性和合法性的原则,使得审计与事实不符,形成风险。②在检查时的风险。这主要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由于操作的失误而造成的审计偏差,使其与事实不符。

(三)在出具报告阶段存在的风险

这类风险主要是审计人员在出具审计报告时对要审计的事项不能全面掌握,或者是不能对责任者的经济责任给予准确的评价,还有就是未能征求被审计对象的意见,对责任者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不能按规定征求被审计人员的意见,或者只是在口头上进行询问,不做书面的记录。

(四)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上存在风险

这类风险主要表现在:①目前的审计人员专业知识比较单薄,不具有复合专业的背景,在遇到新的情况时不能及时作出反应。对于经济责任审计来说,设计的方面比较广,这就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有简单的查账能力,还要具有了解有关的管理知识和法律法规的能力,然而现在很多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够全面,严重的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率;②现在的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不够,面对被审计的干部个人,遇到问题时经不住软磨硬泡,使得原本就职业道德薄弱的审计人员妥协,不能公正的处理审计责任。

二、如何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一)要树立防风险的意识

作为审计机构必须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防范意识,要从思想上对审计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做好重视,在审计过程当中严格遵守职业要求,认真实施审计程序,在获取充分证据后做出正确的审计判断。

(二)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要想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可以增加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工作,让工作人员一直能处于不断更新自己专业知识的状态,还可以培养出一批新型的审计人员来满足新的工作需要。还有就是加强各员工之间的交流,在工作当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三)在审计评价时要客观公正

审计人员在审计评价的时候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对评价的结果要有据可循,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公正分析,能透过存在的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在评价过程中要听取被审计人员的意见和辩解,公正客观,在事实的基础上,做出判断,从而保证评价的正确性。

(四)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上要加强

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所以就需要和其他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从而强化审计的实施,还有就是将审计过程责任制,有其他部门实施监督功能,使得审计能在一个公正公开的环境进行,从而降低审计存在的风险。

(五)要善于化解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个涉及面比较广的工作,当遇到本部门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要善于求助于其他部门,比如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了被审计人员存在违法违纪行为时,要及时请纪检监察部门的介入等,也就是说审计人员要学会运用尽可能的方法来化解风险,实现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上一篇:择业心理范文 下一篇:增值税制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