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教育范文

时间:2023-02-27 09:59:35

责任教育

责任教育范文第1篇

1.认识责任。简单地说,责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社会责任感对提升道德品质、伦理修养、时代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人立事之根、做人之本。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黄金期是小学阶段的教育,它不仅为学生打开学习知识的窗口,更主要的是为学生今后健康发展奠定稳固基础。“认识责任”就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责任以及初步知道责任对人对己的重大意义。这就要求责任教育目标要具体明确,学生能看懂,可接受,能熟记。为此,学校把“为自己负责、为别人负责、为集体负责、为社会负责”作为第一级目标,下一级目标以歌谣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如自己事,自己做,穿衣服,铺床铺;爱生命,学自救,保安全,躲危险;见垃圾,主动拾,废弃物,不乱扔……这样在琅琅的诵读中,学生就能逐渐悟出责任的含义。

学生对责任有了初步认识,为进一步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产生责任行为提供了可能,这是有教育学规律为依据的。学生在正确认识指导下,容易接受新思想和健康的情感,并能避免行为的盲目性。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在“为自己负责,为他人负责,为集体负责,为社会负责”的目标中,在形式上是层级结构,但并没有强度的意义,即并不是“后一个比前一个更重要”。其实,为自己负责也是很重要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为自己负责和为社会负责本来就是统一的,为自己负责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对社会负责也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人为地把为自己负责与为社会负责对立起来,对开展责任教育很不利。我们的德育工作效果欠佳的一个原因,就是只讲贡献不讲索取,忽视了个人利益的存在,把人当做没有个性、没有需求的对象来塑造、培养,这不仅是教育思想的偏颇,也与“以人为本”的思想格格不入。

2.体验责任。体验责任就是通过体验责任形成过程和责任的社会价值,巩固和发展在认识责任阶段初步形成的社会责任感。体验类似认知心理学的“内省”,即自己观察自己的经验和心理变化。利用重大节日体验责任是我校的传统做法。为了避免流于形式,在重大节日开展体验责任活动之前,先布置思考题。如在“学雷锋日”时曾布置了:(1)你了解雷锋哪些优秀事迹?(2)雷锋是怎样对待战友、群众的?(3)你与雷锋的主要差距是什么?这样的思考题,一能唤起学生对以往经历的回忆,促进学生理清雷锋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过程;二能促进学生开启思维过程。

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首先确定活动主题,然后围绕主题组织资料、扩大资源,并确定一段时间体验责任,而不是用一下午走过场。如到伪皇宫参观活动,活动主题是“不忘历史,维护国家利益,我有责任”。先让学生阅读“南京大屠杀”有关资料,以班队会形式学习时事,了解动态,在此基础上到伪皇宫参观,补充资料,召开座谈会、誓师会,同学们不仅在形式上群情激昂,而且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对中华民族振兴、实现中国梦的责任感。最后,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写这次活动的“心理总结”。

体验民族风情与文化是长春市回族小学责任教育特色。回族小学地理位置优越,北临伪皇宫,东近清真寺,学区内回民较多。体验民族风情文化首先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大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需要。在有关人员和部门的协助下,我们编写了《民族风情和文化》校本教材,开设了阿拉伯语课,还宣传了回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抵御侵略,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团结和在改革开放中的重大贡献,以此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实践责任。实践责任就是把学生的责任意识、责任感转变为责任行为,这是责任教育的重点所在。培养学生的责任行为,需要制度约束。学生刚一入学,就向学生宣读讲解《小学生守则》,并且制定班规。教育少不了灌输,但不能把灌输绝对化。要求学生做到的,一定要反复强调,该批评的,必须批评。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培养责任行为需要训练。我校首先对学生进行模拟训练,即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做出反应,对应该肯定的责任行为,给予强化。采取了如下措施:(1)经常化。经常化的前提是制度化,每学期都要把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和教师的教学计划;(2)保持与家长的联系。通过“家校联系卡”以及其他方式,了解学生在家在社会的表现;(3)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乐趣。这一点很重要。贴小红花是常用的简单易行鼓励方式,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到自己行为的社会价值,也就是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功感,这是保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坚持责任行为的重要保障。

需要强调的是,培养学生责任行为的最佳选择是激发学生以自信、自觉、自律的积极心态去实践责任,也就是经常说的调动学生去自主地学习、自主地实践,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我校从2006年就探索了实践责任的“自主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实践责任行为的良好习惯。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常见的责任行为分年段以韵语的形式写入“存储卡”,学期初学生把自己要实践的行为“存入银行”。每周由本人、同学“审核”,老师“复核”,计算出“利息”,以分数的形式记入“存储卡”。一月一小结,一学期一大结。每学期学生都以极高的热情投入这项活动,不仅学生积累了好习惯,学校的整体风貌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就是“好习惯存储行”活动,曾被多家媒体报道,并在长春市南关区推广。

4.评价责任。教育是离不开评价

的。评价责任,就是评价责任教育工作,或者说责任教育评价。因此评价的内容不要局限于学生的评价,要评价责任教育的全部工作。我校开展责任教育之初,曾发现对教材中的责任教育资源利用不够,学校立刻成立由不同学科老师组成的科研小组,研究“责任教育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点”,很快学校的责任教育就出现了新局面。在期末总结时,对在责任教育工作中成绩突出的老师和班级都给予肯定,但这种肯定不是干巴巴的分数,而是具体地、充分地指出他们的成绩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及是如何取得的,对学校责任教育工作中的不足也实事求是地指出,这样学校今后工作的方向就明确了。

对学生的评价重点应放在责任行为的评价上,而评价信息要坚持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来搜集。尽管小学生年龄小,但其行为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对搜集来的信息要进行筛选甄别。如有的同学学习很努力,但学习成绩却总不好,因为原因复杂,所以不能以此为据认为该学生对自己不负责,或者对学习不负责。有的同学经常丢东西,虽然也有很多原因,但基本上是责任心不强的结果。

认识责任,提高了学生对参与责任教育的认识,熟悉了教育目标;体验责任,通过一些教育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责任,侧重于用具体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责任行为习惯;评价责任,为责任教育健康发展、落实责任教育目标提供了保障。认识、体验、实践、评价四者紧密相关,互相配合,为我校责任教育取得进一步成绩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长春市南关区回族小学)

责任教育范文第2篇

1.找准切入点,提升责任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心理和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等实际因素,做到有的放矢。在对个人的责任、他人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教育侧重在对“智”与“学”、“克己”与“宽容”、“孝”与“慈”的理解,引导学生对自我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责任意识以及养成尊重、理解他人的品格和能力;在对集体、社会、自然的责任重点放在“协作”与“和谐”、“诚”与“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理解和认同。提升学生责任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是要确定目标,塑造学生高尚的品性。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日渐多元化,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是塑造力、模仿力强的时期,培养责任感必须提高个人的鉴别力,防御不良影响,把“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之一,把“责任感”作为最美好的品性去追求,不断完善自我。二是要注重养成教育。责行是责任感的外化,是责任感的最终归缩。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必须重视个人的实践活动和养成教育,严格遵守“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只有这样才能把“责知、责情、责意”变为客观现实的“责行”,不至于沦为“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养成教育必须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履行行为规范,尽职尽责去完成自己的职责。

2.以知识积累为载体,培养责任感。通过课堂教学,以知识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国情教育,使学生了解、明确社会赋予每个人的神圣使命,并将其内化为自我体验,增强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

3.寓责任感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教材中富含深刻的道德思想内涵,要善于开发其培育人的功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壮志雄心,“为中华的富强而孜孜以求”的不息精神,都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最优秀的教材。用教材中伟人的事迹,科学家的故事来唤起学生为中国的富强而奋发的责任感。同时,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近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接近适当的哲学、历史作品,培养他们开阔的胸襟和敏感的心性,以优秀的文化来培养学生,通过自身感知、觉悟的拓展与升华,取得实效。

4.强化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教育,培养责任心。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教师尽量给他们安排为集体服务的活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学习、生活、工作的主人,让他们能感到“英雄有用武之地”。这样,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管自己,学会各司其职,恪尽职守。在学生履行职责时,难免出现差错,教师要及时分析原因,及时找他们谈心,适时提醒他们,使学生逐渐学会自己控制自己,自己约束自己,促使学生的责任感日益增强。

另一方面,使学生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社会的责任心。作为社会成员之一,每个人都在享受其它社会成员所提供的服务。反过来,个人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别人贡献自己的力量,要对社会尽义务、尽责任。

5.运用好榜样示范作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作用在个体性格形成过程中影响极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过渡期,是非观念还不够明确,往往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情况。因此,应当重视运用榜样的经验作用,卓有成效的帮助学生。在教育中注意发挥三种榜样的示范作用:一是古今中外的伟人和楷模的榜样学习;二是学生群体中先进分子的辐射作用;三是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

6.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合力强化责任意识。健康的舆论是培养人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对集体中每个成员的言行能及时作出褒或贬,肯定或否定,倡导或抑制的评价,对所有成员进行直接的监督和调节。集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他们的成长需要集体生活,特别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得到集体舆论的认可,他们就会更热爱集体,更愿意为集体贡献力量。健康的舆论使学生更信任集体,更依赖集体,从而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责任感。

7.完善考核评估,推进责任感提高。责任感的培养要落实到实处还需要有一套完整的评估机制。有了评价的标准,学生在管理和被管理中认识到责任,学会履行职责。要建立学生个人评估、班级评估和班主任评估、家长评估多个层次的考核机制,在评估方式上采取自评、互评、家长评、领导评等多种形式,形成公平、公正、积极向上的评估机制。张榜公布考核结果,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三好学生、优秀干部评选、班团先进评定、奖学金的评定、优先推荐就业等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尽责者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失职者以舆论谴责、行政处罚,必要时给予制裁,扬善抑恶,真正形成尽责者光荣,失职者可悲的环境,以推进责任感素质的提高。

责任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江苏省泰州中学;责任教育;教育责任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5-0044-02

收稿日期:2014-03-18

作者简介:蒋建华,江苏省泰州中学(江苏泰州,225300)校长,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

“责任”一词由来已久,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是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一般而言,责任由责任情感(责任意识、态度等)、责任能力和责任行为三个方面构成。

“负责任”是一个好公民的人生底色、精神气质与道德品格。责任是道德建设的基本要素,责任是成就事业的可靠保障,“负责任”说到底就是要勇于担当。

“负责任的教育”(以下简称“责任教育”),其内涵简而言之就是要办对学生、对教师、对学校、对社会、对未来负责任的教育;其根本宗旨是造就人的责任情怀、担当精神,以及履行责任的本领[1];其目标就是要让“说负责任的话、做负责任的事、当负责任的人”成为每个人的立人之本。

“负责任的教育”是引领人生、成就人生的基石,是健全人格、完善自我、实现梦想的翅膀,关系民族素质与国家命运。尤其在这个功利化的时代,教育往往封闭了通向灵魂的大门,对生命的异化和遮蔽使其迷失了方向,越来越远离生命的原点,演变成为呆滞、僵化、不负责任的教育。正因为此,我们怀着对教育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负责任的教育”,并引导教育的实践:将责任融于生命,将责任融于教育,让责任融于生活,让责任及“负责任的教育”的理念入耳、入脑、入心、入行,让“负责任的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让办好“负责任的教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让营造“负责任的教育”生态环境成为政府、教育部门、学校、社会的共同追求,以携手办好“负责任的教育”,进一步提升教育的品位。

宋代教育家、我校精神鼻祖胡瑗有这样的名言:“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充分揭示了政府、学校、教师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责任担当。2005年,我担任江苏省泰州中学校长后,在深入研究我校千秋文脉及胡瑗教育思想、关注中外教育发展趋势、反思国内教育现状、联系学校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率先提出“负责任的教育”的理念,通过全校师生的反复讨论,最终确立以“倡导负责任的教育”作为我校的办学理念。因而可以说,这一理念的提出基于学校千秋文脉、基于责任、基于国情、基于时代。

近年来,我校坚守“责任教育”理念,将爱与责任融入教学与管理之中,努力为学生的成才精心营造负责任的教育环境,着力推进以“责任教育”为显著特色的特色高中建设,以教育部重点课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课题“发掘‘三名文化’,推进‘责任教育’实践研究”为平台,积极探索“责任教育”途径、构建“责任育人”体系,努力将“责任教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通过制定《江苏省泰州中学责任教育行动指南》、增强“责任意识”、造就“责任团队”、打造“责任课堂”、提升“责任本领”、营造“责任文化”、铸塑“责任校魂”等途径,将“责任教育”具体化、生活化,让每位师生将“说负责任的话,做负责任的事,当负责任的人”作为自身的立人之本;让每位师生多一些“责任情怀”“家校情怀”“家国情怀”;让每位师生懂得好教师、好学生、好公民、好干部,都应当以责任感做事;让每位师生对自己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

我们在自身践行与坚守“负责任的教育”理念的同时,还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各种机遇、各种平台、各种形式不失时机地呼吁全社会共同营造负责任的教育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育人导向、科学的评价机制与健康的舆论氛围,携手办好“负责任的教育”教育。[2]

随着“责任教育”的不断推进,这一理念已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领导、专家、学者、校友、家长分别给予关注与好评。例如,2013年8月,在全省普通高中校长暑期学习会上,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时任副厅长胡金波在讲话中分别称赞我校“负责任的教育”理念。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我校1976届校友袁振国寄语:“责任是人的立身之本,责任教育是育人的灵魂。”《人民教育》原总编辑傅国亮寄语:“责任教育是教育的责任。泰州中学的责任教育是探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成功经验,为基础教育内涵发展贡献了宝贵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策略。”[3]著名教育专家傅东缨来泰州中学讲学时寄语“责任教育”――“兴于泰州中学的‘负责任教育’文脉渊远,意旨博大,自下理接地气,至上大道通天。其境大气,根为大爱,魂为大任,核为大智”。江苏教育学会会长、江苏省教科院原副院长杨九俊寄语:“泰州中学所倡导的‘责任教育’要义可概括为:天职意识、挚爱情怀、科学精神、大家品位。”著名语文教育家、我校原副校长洪宗礼寄语:“教会学生做人是教师最大的责任,学会做人之道是学子最重要的责任,关注教师、学生的发展是校长应尽的责任。一句话:泰中办学的主题词就是两个字:责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江苏教育》《江苏教育报》、人民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媒体相继宣传报道“责任教育”理念内涵、实践探索与初步成效。2011年6月,“打造‘责任教育’品牌”实践活动被教育部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表彰为全国中小学创先争优活动优秀载体特别推荐奖。

参考文献:

[1]蒋建华.践行负责任的教育[N].光明日报,2013-04-01.

[2]蒋建华.以“千秋文脉”引领“责任育人”[J].教育发展研究,2014(2).

[3]蒋建华.着力内涵发展 提升办学品位[J].人民教育,2013(8).

Promoting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and Fulfilling Educational Responsibility

JIANG Jian-hua

(Taizhou High School, Taizhou 225300, China)

Abstract: Responsibility is composed of responsibility emotion, competence and behavior. Responsible education indicates education 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students, teachers, schools, society and the future; its fundamental objective is to cultivate human’s responsible emotions and spirit; and its goal is to develop everyone’s character of responsible remarks, actions and humans. Schools should stick to the idea of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incorporate love and duties into teaching and administration, and construct the responsibl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growth, so that we could great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with characteristics. Eventually the idea of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could be internalized into one’s heart and externalized into one’s action.

责任教育范文第4篇

责任教育,德育的基础

反思现今的德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主义、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教育。我们进行教育的并不少,但学生道德品质怎么样呢?效果如何?很多学生把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当成一种活动而己,既是活动,我可参加可不参加,我爱参加也好,不爱参与也罢。没有约束力,没有找到一次心灵的碰撞和共鸣。所以你教育你的,活动过后仍是我行我素,沉然依旧。

“培养一个人的心智,忽略道德。无异于给社会树适敌”。(西奥多・罗斯福语)。没错,要重视德育,但如果德育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那与没有进行德育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要让德育真正进入人的意识,乃至灵魂,那就必须找到一个共鸣点,能引起重视和反省的切入点。我想,那就是责任教育所能赋予的任务了。

我不敢说,责任教育应该放在一切思想教育的前面。但我敢说,责任教育是德育的灵魂。很多时候,我们在进行德育时,只注重活动,只注重灌输,忽略了体验与共鸣。只有经过亲身体验,或是深有体会而产生共鸣,找到心灵碰撞而悟醒的教育,才是真正富有实效的德育。然而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这又是进行责任教育所应担负的任务了。

没有责任教育,那些德育变成了事不关己的烦事;没有责任教育,那些德育活动,变成了一种讨厌的游戏。没有责任教育,那些所谓的德育,变成了一种应付,一种形式,一种浪费。

责任教育是什么?简单说,就是为什么要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对家庭、对家长、对亲人、对朋友、对同学、对他人、对自己负责任的一种教育。概括地说,责任教育是为什么要对社会中一切的人、事、物负责任的教育,同样,如果不负责任就会产生或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或后果的教育。

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一些事情:在学校时会讲道德,步入社会后,反而不讲了;小学时讲,到了长大后又不讲了。这都说明,我们的德育是不稳定的,如漂浮物,没有牢固的根基。所以,只有进行责任教育,才会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到进行德育的目的,认识到进行德育的益处,意识到进行德育的迫切需求。

责任教育,时代的呼唤

美国托马斯・里克纳提出:教育的两个伟大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聪慧,使受教育者高尚。而在我们国家里,目前学校面临的核心问题应该就是道德问题,所有其他的问题都源于此,甚至连教学改革也必须把品格问题放在首位。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聪慧又能如何呢?由此,我们又要提到责任教育了,只有责任教育为先,道德教育才能得到有效实施。

现代社会,安全讲责任,卫生讲责任,事事讲责任,责任制已成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发展的保证。一个没有责任的国家,怎能取信于世界呢?一个没有责任的民族,怎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呢?一个家庭,一个人没有责任,谁敢与他共话,与他共事呢?

责任不是一种制度,但却比制度更重要。任何制度的确立,首先要建立在责任的基础上。而任何制度最终能否得到贯彻执行,也是与责任分不开的。没有责任的制度不是制度,它因最终得不到约束性的落实,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成为一纸空文。所以,责任教育非常重要,是一种新的教育,需要我们从全盘的基点上来考虑与权衡。

责任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政府重视了,却不见得人人都重视。被官位约束住的人重视了,无官一身轻的人仍不重视。所以这种不平衡的责任体系,最终使一些制度、法律、法规、道德、理想、信念没有很好得到落实。当前,我们的国家,仍有许多责任心不强,责任感不强的人。没把责任当成是一种品质,是一种使命。而是把它当成一种负担,甚至把不负责作为一种可以炫耀的,成为人们讥讽的谈资。

两位小孩子,坐跷跷板,其中一位孩子,等另一位孩子翘到高空时,突然抽身离开,致使那小孩摔下。认真反思这种行为,是一种道德问题?还是法律问题?是教育问题,还是责任问题?我们不妨做一下分析:抽身离去,没有告知,这肯定是不道德的,应是道德问题。如果造成伤害,那就涉及到法律问题。但,细想为什么会抽身离去?是无知,还是故意。如果是无知,那就是教育问题了,如果是故意,那是责任教育与道德问题了。另外,如果教育问题,那教育孩子什么呢?当然是教育责任与道德问题了。那么,道德问题怎么教育,具体教育些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道德是一种规范,是理性的,最根本的教育便是责任教育了,所以要进行责任教育。正如上例,应教育孩子,对自己和他人都要负责任,不受到伤害是双方共有的责任。从这个角度来看是属于对他人应负责任的教育了。另外,还有对家人、对国家应负责任的教育等。

从上可以得知,我们只单纯地进行德育,显得有些空洞,应重视进行责任教育,把责任教育作为德育的起点和核心,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这是时代对德育提出的呼唤和要求。

责任教育,历史的重负

从古到今,我们就不乏进行德育了,政治思想与道德品质教育无处不在,也进行了许许多多新的尝试,进行着不断的改革。但是,历史告诉我们,我们所进行的德育,存在着空与虚的问题,这就是实效性问题。所谓空,就是没有什么具体内容、没有可指向性的教育方法。所谓虚,没有很有实效性的内容,没有能应用并给予改错的具体举措。当前我们的德育,基本上是以说教或简单的教育活动为主,如能再加以实践性的体验活动,已经是很难得的了。这就是我们开展德育的一大难点。其次,缺乏德育的连续性和目标性。没有一系列的教育方案和具体的过程,没有很明显的目标,使很多德育工作显得重视不足,方向不明确,没有形成一个体系,零敲细打,各自为战,出现了没有一种管理与管制的现象。

责任教育,从责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解决德育的问题,让我们有了德育基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责任教育,仍然是德育的一种,但却是德育的起源和先行者。如,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和如何进行文明礼仪等。那首先要进行责任教育,为什么要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呢?学习文明礼仪有什么意义?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责任等等,而不仅是一种活动,一种游戏而已。只有让学生明确了负有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时,他的学习行为和实践行为才能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责任教育,我们的责任

责任教育是我们的责任。做好责任教育,培养一代有责任心的公民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我们没有理由推脱,更没有理由不负起这种责任。我们教育者应以身作则,应身先士卒。

同样,只有具有了这些责任后,才能进行爱心教育,进行品格教育,进行价值观教育,再进行法律教育,进行素质教育,进行理想教育等。当然,这些教育是相互相融的,互相联系的,并没有很明确的先后。不过,这些教育的基础就是责任教育,因为凡事,我们都要先问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一项什么样的责任在驱使我们,接着再怎么做?这样才能做好,最后,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才能真正承担应有的责任。总之,进行德育,责任教育应先行,要做好这些,就是我们的责任了。

责任教育范文第5篇

(一)、在培养责任感认识上下功夫,把加强责任教育纳入德育教育的范畴中。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各种报刊媒体,对人们的思想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绚丽多彩的世界对学生的成长既有利、也有弊。由于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还很有限,对一些事物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极容易混淆真、善、美与假、恶、丑,从而导致对责任感正确认知的缺失。责任感是以是非认知为前提的。如果没有是非的标准,责任感就是空谈。应该通过主题班会、早操晨会、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教师课堂教学渗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己应当担负的相关责任。在提高学生责任感的认知过程中,要认真地科学地对待和矫正学生的认知偏差,让学生明辨是非,知晓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义务。

(二)在培养集体荣誉感上下功夫,把加强责任教育融入到塑造团队精神的实际行动中。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不会干枯,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才会更有力量。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教育,无论是时间、空间还是获取信息的渠道毕竟是有限的,然而学生了解社会获取知识的要求则是无限的,他们之间相互影响和教育也是无限的甚至是终身的。因此,实施责任教育一定要拓宽学生视野,把增强责任感融入到相互关心、团结向上的集体中,融入到兴趣浓厚、提升思想境界的活动中,融入到塑造团队精神的教育实践中。人一旦被赋予责任,就会马上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开始变的崇高和神圣起来,并严于律己。结果调皮的深沉了许多,学习成绩差些的,总是花费别的同学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甚至于变得主动去向老师和同学请教。通过具体实践,他们深切体察到父母、师长和其他同学的负责精神,感知、感受和领悟到对自己负责,彼此负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内化为驱动力,使自己逐渐做到,在作出满足个人需要和愿望的决定时,要更富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责任心,互相尊重才能双赢,相互关心才能和谐,个人责任和集体荣誉是密不可分的。这样班级也就有了凝聚力和向心力,班级也会不断进步。

(三)、在培育良好行为习惯上下功夫,把加强责任教育渗透到体现自身价值的具体小事和实践活动中。

1、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在小事里体现自身价值。

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责任感也来源于生活习惯,并体现于一点一滴的具体小事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不同层次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体现自身的价值。“九重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就需要教育和引导学生着眼于他们年年月月,甚至天天看得见,碰得到的日常生活小事,从具体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以此来寻找和体现自身的价值。比如,作为家庭一员,要对家庭负责,理解家人,学会孝敬;作为班级一员,要对同学和集体负责,团结合作,学会关心;作为学生,要对学业和自己负责,刻苦学习,学会求知;作为社会一员,要对社会和未来负责,健全心志,学会报答。实践证明,开展责任教育能够使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律意识得到提高,学生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能力也会显著增强,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通过实践体验,形成良好的责任行为 。

教师应当因势利导,加强正面教育。促使学生责任行为的形成,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可忽视,那就是教师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要用自己每时每刻的履责形象,感染和熏陶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如: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首先自己不迟到;要求学生遵守的纪律自己先要遵守;要求学生奉献爱心时自己先要带头等等,总之,要起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教师的责任情感、责任行为,内化为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的责任行为倾向优化。

3、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不断强化学生责任意志。

学生有了对责任的正确认知,才能指导自己的责任行为。要使学生的责任行为,养成一种习惯,还必须强化学生的责任意志。责任意志又经过无数次的责任感知、责任理解、责任体验、责任反思、责任实践,来得以强化。强化学生自我发展、自我负责的精神。

责任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责任教育;生活化;责任意识

[中图分类号] G41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6-0004-04

责任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然而,责任教育实效性差却是长期困扰教育者的一个难题。长期以来,学校的责任教育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远离生活,是其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回归生活成为责任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

一、责任教育现状及其弊端

当前,学校的责任教育大多与学生生活相脱离。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脱离,可以说是学校责任教育的普遍现象,也是最大的失误。这种脱离使得责任教育一方面不能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内容;另一方面,使得责任教育逐渐失去生命力和发展动力。

1.内容:脱离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是人们日常所感觉到的、身处其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以直接的生活经验面对世界、面对自身。责任来源于生活世界,因而不可能离开生活抽象地进行责任教育。而我国现行的责任教育,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隔离,使教育内容变成了缺乏生活色彩的抽象说教,学生很难从所接受的责任教育中找到与自身生活贴近的契合点,无法内化为自己的责任意识,外化为责任行为。面对这样的责任教育内容,学生仅仅是一个学习知识的人,而不是具有完整精神世界和独立个性的人。

2.方法:灌输式教育

在学校的责任教育中,灌输仍然是被广泛采用的方法,教师通过规劝、说服、强迫、奖惩或榜样等方式将责任规范传授给学生,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接受并形成特定社会所要求的责任意识,并落实到自身行为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灌输式教育实质上是采用一种封闭的、强制的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试图以片面的责任灌输作为促进学生责任意识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无视学生主体性在责任教育中的作用。

二、责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责任是社会成员对社会任务的自觉确认与承诺,具体而言,是社会成员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和个人能力,经过理性思考和自由选择,自觉自愿地承担与履行社会的任务和要求。责任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是社会赋予其成员的任务,是社会对其成员的期望和要求,是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是社会成员在个人能力基础上对社会客观要求的自由选择和自觉认同。责任产生于同他人有关的行为中,只要存在人与人的交往,只要有选择行为的自由,就会产生责任。责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责任教育是教师通过合理方式使学生养成积极履行责任的态度特征和行为倾向。责任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层次的要求,按照对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类负责和对自然负责等。

责任教育生活化,是指以生活为根基,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途径,旨在构建学生良好的责任意识,提高生活质量的责任理念。责任的产生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活,对自己、对生活负责。所以,它要求尊重生活、创造生活。从本体论角度而言,生活高于责任,因为生活或生命在逻辑上的独立自存性,无论是责任、还是责任教育,都是为人的生活而存在,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责任教育才能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责任教育的科学化和人性化才能获得真正的统一,正是在生活中人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责任作为一种实践智慧,只能在生活中习得,一个人是否具有责任意识,也只能在生活实践中检验。所以,责任教育的目的在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之在日常生活的为人处事中身体力行。生活是责任教育的源头,也是责任教育的目的。人无时无刻不处于生活的浸染之中,人的德性的发展与他的生活一脉相承。责任教育使人的德性日趋完善,而良好的德性无疑是学生进入社会生活的保障。当前的责任教育主要是进行理论教育,既没有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更未能让学生走进生活,参与社会实践。这不仅割裂了学校教育与生活世界的链接,也不能促进学生顺利地从学校生活向社会生活过渡。因此,提倡在生活中实施责任教育,促进责任教育生活化成为当前责任教育的重要趋势之一。

三、责任教育生活化的意义

责任教育生活化有利于改变当前学校责任教育事倍功半的尴尬境地,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责任教育实效,实现责任教育的价值追求。

1.责任教育生活化夯实了责任教育存在的基础

责任教育源于生活的需要,渗透于生活的各个领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学生的生活,责任教育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缺乏责任和责任意识的教育,人的生活将与禽兽无异,便不再是人的生活,生活也将不复存在。责任教育生活化站在生活的维度上认识责任,把生活作为责任教育的中心――责任教育的进行围绕生活展开,责任教育的过程与学生个体生活的过程同步进行,但又不是简单重复学生的日常生活。责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生活,是师生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探索。责任教育生活化让师生认识到责任教育与生活浑然一体的紧密联系。生活是真实的、具体的、完整的,不能把生活的某个部分割裂出来单独进行。责任教育作为人的一种道德活动,同样不能从生活中剥离出来。只有在生活中,师生才发现、理解并受益于责任教育对于生活真切的贡献,责任教育才能找到发展的基点,确定应有的位置。

2.责任教育生活化提高了学生践行责任的能力

当前学校的责任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情感体验,忽视学生作为责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育方式造成学生的知行脱节,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不能相互转化,部分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履行自己的责任时常常态度消极、力不从心,有的学生甚至养成“双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责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责任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生活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舞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责任教育资源。责任教育生活化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活中的资源,让学生在生活的日积月累中,认识责任的重要性、理解生活的质朴性,从而确立稳定的责任感。其次,五彩缤纷的生活能激发学生的责任情感,磨练学生的责任意志。再次,责任教育生活化意味着责任教育突破并跨出学校教育系统而向社会生活回归,使责任教育不仅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而且是家庭、社会、大众传媒乃至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使命。因此,责任教育生活化为学生提供了履行责任的平台,有助于学生坚定责任信念和提高责任实践能力。

3.责任教育生活化有利于现实责任教育的价值追求

法国思想家蒙田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人去过幸福而愉快的生活。他格外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统一,因为,生活里到处都有教材,到处都是课堂,一所房子、一座花园,独处或与亲友在一起,早上、晚上,所有的时间,所有的地点,都可以学习。实际上,责任教育的终极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履行责任,更在于使他们获得幸福和欢乐。德国哲人费希特说过,人的生命目的就是自我的提升,在现实中向那个最高最美的“无限”和“绝对”靠近,这一切都不能离开现实的生活世界。责任教育生活化就是在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向那个最高最美的“无限”和“绝对”靠近,从而实现责任教育的价值追求。

四、责任教育生活化的途径

如前所述,责任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塑造学生责任行为的活动。学生是在生活中学习,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贯穿于他们的生活,渗透于生活的全过程。所以,责任教育要立足于生活,以生活为中心展开,即责任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这是责任教育的基本途径。

1.责任教育生活化以生活为起点

责任教育不应是外部力量强加于学生的,而是生活内在逻辑的必然要求,正是在生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真实的生活体验养成责任意识并通过生活过程履行自己的责任,这是责任教育生活化的逻辑起点。由于责任在生活中存在的内在逻辑规律,责任教育生活化要求责任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

责任教育从生活出发就意味着责任教育不能从抽象的责任概念或理性规范要求入手。从责任概念或理性规范要求出发的责任教育,尽管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关于责任的认知,树立一定的责任意识,但由于不是在切身体验中获得,忽视了学生情感和意识在责任教育中的作用,因此,这些道德认知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责任信念,也就不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实效。从生活出发的责任教育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责任教育的起点。生活的经验不仅具有个体性,也具有社会性,其本身包含了许多关于责任的内容。生活经验是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识、责任信念和责任行为的有机结合。在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的责任教育中,学生所获得的责任意识是学生在所生活的群体及环境的互动中体验到的,符合学生当下的道德发展要求,是学生成长所必需的素养,与学生的内在德性相一致。责任教育的目标应该根据生活世界对人提出的最基本的责任要求加以制定,其定位在于:践行责任,就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逃避责任,学生就难以适应生活世界的需要。从生活出发的责任教育以生活为依托,因为学生要生活,必然会在生活中遭遇、体验各种社会性和责任性的事情,责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求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责任问题入手,从生活走向责任教育。

2.责任教育生活化在生活中进行

以生活作为出发点的责任教育不能离开生活,必须在生活中进行,以生活为坚实的依托。生活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整体存在,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中含有丰富的教育意义。在生活中开展的责任教育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挖掘丰富的责任教育资源,从生活的不断变化中吸取生动、直观、本真的责任教育素材,这些素材主要是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责任问题。这样的责任教育,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实践、环境和人物切入,尽量避免强制性的灌输方式和外在训导。重视学生自身的责任体验,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自觉地接受和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对于责任的心理和情感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生活实践为教学资源的责任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理解、构建和创造性接受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责任教育的学习,并自觉在日常实践中履行自己的责任。

学生是生活中的学生,责任教育存在于学生生活历程之中,是他们人生的一部分,在生活中开展责任教育要能够关照学生的真实生活,使其感受到责任教育的进行对他们生活的改观和对生命的充实,尤其是让学生通过与生活密切相连的各种实践活动树立和发展责任意识与责任信念,从而自觉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屏弃缺乏责任感的生活。对教师而言,要积极营造责任教育生活化的环境和氛围,使教育过程融入学生的生活过程。杜威认为,学校应建立一个净化的活动环境,学校有责任从环境中排除它所提供的那些坏东西,从而尽其所能抵制它们在日常社会环境中的影响。良好的教育环境能潜移默化地促成学生的责任意识。营造生活化的责任教育环境要从优化学校的人文氛围、创造和谐的自然环境、形成富有朝气的生活和学习气氛入手。通过创设一个既有校园特色又有社会生活气息的责任教育氛围,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获得责任体验,自主地履行责任。

3.责任教育生活化最终回到生活

生活是责任教育开始的地方,也是责任教育最终回归的地方。责任教育回到生活不是离开生活的责任教育重新回到生活。责任教育生活化立足于生活,是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的责任教育。所谓“回到生活”是指在生活中展开的责任教育通过人的意义建构上升到理性的高度――高于生活,是站在理性高度上指导生活,引导人们过更美的生活、更真的生活、更善的生活。这里提到的“理性”不是纯理论的道德说教,而是个体在生活中经历真实的责任体验的结果,是以生活作为坚实根基的道德理性,而非漂浮在空中的抽象理性。

此外,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的责任教育,决不意味责任教育可以简单地等同于生活、在生活中消融,即所谓的责任虚无主义,也不是无条件地迎合生活、迎合学生一时的兴趣,而是在生活的过程中引导生活。回到生活的责任教育是用美好的生活引导一般的生活,使人过上真善美的生活。回到生活是责任教育的目的,责任教育不是为了责任本身,也不是通过有关责任的说教培养精通责任理论的学者,而在于生活。责任并非目的本身,而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途径。责任教育目的就体现在生活本身,引导学生去选择具有责任感的生活,在有责任意识的生活中感受人生的幸福和高尚。所以,生活是责任教育出发的地方,也是责任教育最终的回归之处。

参考文献

[1][古罗马]西塞罗著.西塞罗三论[M].徐奕春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

[2]程东峰.责任论:关于当代中国责任理论与实践的思考[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3][美]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金生.德行与教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5]郭元祥.生活与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教育范文第7篇

张德超:党的十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迫切需要,是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也是徐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自身需求。徐州市教育局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结合市情全面推进“责任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管理的全过程。从培养中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入手,提出“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对祖国负责”的教育主题。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以“五个注重”为原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首先,“重结合”,把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与学校教育实际相结合,把素质教育与“责任教育”相结合,把学生成才与健康成长相结合;其次,“重科研”,确立省、市、校级德育研究课题,建立校本德育课程体系,用科研引领学校各项德育工作;再次,“重实践”,以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为载体推进“责任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履行责任行为的自觉性;第四,“重务实”,确立评价体系、完善工作方案,坚持把“求实效”作为“责任教育”的重要评价标准;第五,“重创新”,不断创新思路理念、方法手段、机制体制,为“责任教育”注入新活力、新动力。

:徐州市掀起“责任教育”的热潮,将“责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的切入点,请您谈谈“责任教育”的内涵。

张德超:责任感是一个人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是民族兴衰、国家富强的精神动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个人优良品质的养成,与早期的教育密切相关。2012年,徐州市教育局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开展“责任意识”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不容乐观,我们深刻意识到加强“责任教育”迫在眉睫。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该阶段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徐州市教育局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提出“从责任的角度出发,解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理念,并结合学生实际,用“看得见、摸得到、够得着”的标准细化“责任教育”目标,把责任意识内化为常态下的责任行为,增强学生责任感。其内涵主要包括:

第一,教学生学会自律自强,对自己的行为、品德、学习和前途负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把学生培养成对自己负责的人;

第二,教学生学会感恩,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孝敬父母,把学生培养成对家庭负责的人;

第三,教学生学会沟通合作,增强对学校的感恩之心、对集体的维护之心、对同学的关爱之心,把学生培养成为对他人、对集体负责的人;

第四,教学生学会忠诚与奉献,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遵纪守法的意识,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祖国负责的人。

:徐州市教育局是如何将“责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的?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张德超:2013年11月,徐州市教育局召开了以“责任教育”为主题的“中小学第七届德育论坛”,论坛就“如何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责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等问题进行了思考、探索和研究,明确指出“责任教育”要融入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德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要充分利用校本课程、课堂渗透、班团队活动、业余党(团)校、亲子沟通、入学仪式、成人仪式、重大节日、纪念日等教育形式,要作为学校常规管理考核和评先评优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以校本德育课程为切入点,以基础文明养成教育为载体,依托心理健康教育、国防教育、仪式教育、社团活动、家庭教育、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充分利用学校主阵地,全面推进“责任教育”主题活动。

校园文化既具有社会文化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个性,是一所学校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徐州市教育局开展“校园文化提升工程”建设,指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重视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创设,校训、校标、校歌、校刊和网站等文化标识的设计,更要重视对办学思想、育人理念等精神文化的挖掘、梳理、凝练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善于把学校的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认知,将“硬制度”与“软文化”有机结合,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一种精神力量的感染,引导学生行为、陶冶学生情操,真正建设富有“徐州特色、学校个性”的校园文化。

“责任教育”不再是一个口号和学习任务,而是以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责任教育”不仅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也唤起他们对未来的思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渠道,徐州市教育局是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门课程中,实现课程育人、课程育德的?

张德超:德育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是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首要任务。学科教学是推进学校德育工作最常见、最有效的途径,具有其它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们通过生动的案例挖掘课程中的隐性内涵,找准切入点,选择教学的某一环节、某一知识点或训练点作为突破口,巧妙地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做到学科教学与德育水融。此外,教育局还适时组织德育精品课程比赛,以评促建,实现课程育人、课程德育。

德育教材是推进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徐州市教育局组织专家和一线教师先后编写了《国防教育》《中(小)学生心理成长自助读本》《礼行天下》《徐州好人》等教材,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学校依托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开展主题教育,有的放矢地培养责任意识。

社会实践是行之有效的德育课程。徐州市教育局充分利用校外丰富的德育资源,组织学生到各实践基地实习。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良好思想品质和健康生活情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伴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加快,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已经成为教育的责任。徐州市教育局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做了哪些工作?

张德超: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养,师德为先。教师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和人生导师。教师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教师只有以自身强烈的工作责任心,才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多年来,我市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涌现出了大批先进个人和模范典型,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新形势下,师德师风建设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已经成为我市教育系统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徐州市教育局先后开展了“师德师风大讨论”“校园先锋行”“三问教师”等活动,落实教师从教“十条禁令”,引导教师远离庸俗、远离浮躁、远离职业倦怠。2014年,市教育局专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师德规范工程”“师能提升工程”“师爱传播工程”“师心温暖工程”“师风弘扬工程”五项师德师风建设工程,以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增强学校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意识,提高全市教育教学质量,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如果把家庭、学校和社会比喻成雕琢良才的“综合加工坊”,家庭教育就是“人之初”的第一道工序,那么徐州市教育局是如何引导广大家庭配合学校教育,携手为孩子们的将来打好底色的?

张德超:近年来,为了使学校、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徐州大力推行“千校万师进家庭”,老师走进学生家庭和家长沟通交流。在家访主题活动中,教育局提出确保做到“两个百分之百”:百分之百的教师都要参加家访活动;百分之百的学生家庭都要家访到位。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已有86000余名教师参与到家访工作中,50余万名学生接受了家访。

家长走进校园,形成教育合力。徐州市教育局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以“校园开放日”为契机,开门办学,请家长主动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和孩子一起亲历教育,让教师、家长、学生成为教育的共同体,凝聚各方智慧,进一步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此外,每月一期的“家教大讲堂”公益活动及时为家长普及科学教育观念,深受家长欢迎。家校教育行动一致、信念一致、志同道合的局面已经全面形成。

:据了解,徐州市教育局启动为民办事“零障碍”工程,让群众看到徐州教育改革的决心和力度,请您谈谈“零障碍”工程启动后,都推出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张德超:“效能建设”是教育民生的重要保障。我市教育局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着眼解决制约教育改革发展、社会反映强烈和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等突出问题,大力实施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以“作风大转变、效能大提升”为重点,把实施“零障碍”工程与“效能建设”“创先争优”和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不断提高机关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做到针对工作实际、解决突出问题。

针对基础教育规模大、底子薄的实际,我们以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为抓手,推动基础教育快速发展。全市新(改扩)建幼儿园218所,新增优质学位3.2万个,建成省优质幼儿园274所,数量居全省前列;新建、改建中小学121所,加固、重建校舍306万平方米;建成四星级高中13所、三星级高中36所、省课程基地9个,总量居全省首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所有县(市)、区在苏北率先完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创建任务。

责任教育范文第8篇

一、课堂体悟责任

课堂是主战场,更是实施责任教育的主阵地,构建“生态化责任课堂”是实施责任教育的关键。为此,我校构建了“双责三维四环多态”的生态化责任课堂教学模式(简称“234X”模式)。“双责”是指课堂上师生的责任。“三维”指三个维度,即优化学习时间、拓宽学习空间、拓展学习内容。“四环”是指导、学、展、评四个核心环节。“多态”是指学科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班级)不同、老师不同,课堂结构也应不同。在这种新的课堂模式下,老师们利用课程资源渗透责任教育,使学生体悟责任、感悟责任、醒悟责任、觉悟责任,认识到学习是学生应尽的责任,主动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二、活动体验责任

多年来,学校通过“节日系列活动”这一形式,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节日系列教育,即以一年之内的节日、纪念日为契机,通过开发、挖掘各类节日、纪念日中所蕴涵的积极进步因素,寓“责任教育”于系列化节庆活动中。利用节日、纪念日特有的意义,特有的情景氛围,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不断增强“责任意识”。通过创设责任情境,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和大自然中主动寻找自我责任角色,通过切身的实践和情境体验,比较完整地体验责任感的形成过程,认识负责对成才、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自觉、主动地参与责任实践活动,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会负责。现在学校已出版《节日教育与责任意识养成》一书,作为德育校本教材。另外,学校还组织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军体节、合唱节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不断丰富责任教育的内涵,提升责任教育境界,把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家庭负责落实到行动之中。

三、生活体会责任

责任教育是现实社会的需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责任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切美德的基础,是人类理想与良知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石。随着中国大多数家庭进入“421”(祖父母、外祖父母4位老人,父母2人、1个小孩)模式时代,独生子女安于享受、责任感流失的现象令人不安,尤其是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的犯罪呈上升趋势并趋于低龄化,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责任心的缺失、责任感的弱化、责任意识的淡化,会造成多么可怕的后果!而未来社会发展对公民责任的要求又越来越高。因此,对青少年实施责任教育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我校有住校生近400人。为了使这些独生子女在集体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饮食、行为、节约等习惯,并在养成良好的习惯过程中学会承担责任,他们在学生中开展了“三心”(孝心、爱心、热心)、“四节”(节水、节电、节粮、节钱)、“三爱”(爱环境、爱设施、爱老师)、“三讲”(讲卫生、讲安全、讲团结)的“3433”活动。在低年段和高年段学生之间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每天早上大同学到小同学宿舍,教小学生穿衣、叠被、整理床铺,定期帮厨做饭,既培养了高年级学生的责任意识又提高了小学生的自理能力,还融洽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弥补了独生子女家庭所缺失的亲情。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体会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同时,也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在家中做一个好孩子”活动,意在让学生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去体会做一个子女应尽的责任。

四、环境体味责任

责任教育是生态文明校园构建的重要内容。2009年7月,我区文教体局申报的课题“中小学生态文明校园的构建策略研究”正式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根据总课题组的要求,学校确立了“责任教育生态化途径与方法研究”子课题,意在通过责任教育,让每一个走出学校的人都能够深深打上责任烙印,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让每一个走出学校的人,在生活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创设“责任环境”,营造“责任文化”氛围,是强化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围绕“责任”这一主题,在校园内新建了“责任承载希望”的主题不锈钢雕塑;在正对校门的教学楼的墙面上镶嵌了刚劲有力的“责任”两字,在楼顶上安装了“做负责任的事,当负责任的人”的校训;还修建了“你我说责任”的责任墙和橱窗;举办以“我与责任”为主题的黑板报比赛和手抄报比赛活动。我们要使学校的每一寸土地成为生长责任的沃土,每一块黑板成为承载责任的平台,每一间教室成为生产责任的空间。让学生在责任的环境中体味,在责任的校园中提升,让责任定格在师生的心里,渐渐变成与责任相系的行动。

五、管理体现责任

谭焱心博士于1985年在探寻情商源头时发现“责商”,并创建了“责商理论”。他指出:责商比智商、情商都更重要。如果说,智商更多地被用来预测一个人的智力高低,情商是发掘情感潜能、掌控情绪的能力;那么责商则是决定智商、情商转化或提升为现实能力的关键要素。因此,提高学生“责商”有助于青少年能力的提高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学校依据谭焱心博士“责商理论”中的“1+2”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即一个信念,两个管理方式。一个信念,指师生的信念与学校责任文化相契合;两个管理方式,即软管理和硬管理。软管理分为内激励与内约束,而硬管理则分为外激励与外约束。内激励与内约束是师生自身要求自己这样做,而外激励与外约束则是规章制度要求员工这样做。一个高责商的人,才会感到内在的激励而不会因为规章的存在而感到不适应,正如谭焱心博士所说:“真正的责任者,主动承担责任时往往是快乐的。”为此,学校每年初都要制定本年度的工作目标责任状,并把工作目标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部门和每个职工,在每一个责任目标里,职工对环境卫生、纪律安全、教育教学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责任,做到事事、处处、时时、人人都有责任,“我的责任我承担!”

以上是我校在“责任教育”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究,两年多来,通过构建和实施学校责任教育的“五体”模式,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责任”已深深根植于全校师生中,校园里充满着“责任”的气息,“我的责任我承担”已成为师生的共识。

责任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学校德育 责任教育 内容 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是核心、是首位”,这是教育界一直都在呐喊、都在实践的问题。因此,人人都知道德育的重要性,校校都在践行首位德育。可是多年奉为首位、视为核心的德育实践效果如何呢?放眼社会:昨天的学生,今天的社会人,因取消了强制性婚检后,自愿婚检的人数直线下降,导致了成千上万缺陷婴儿的出生,给家庭、社会、国家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和负担。又如,某些地方因取消了外来务工人员的暂住证制度,导致了犯罪率的急剧上升,使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严重的压力。这些也许可以归咎为学校德育缺乏长效性。可是回望学校,学生团伙敲车抢劫、校内外勾结群斗群殴、弃学甚至弃命等事件令人触目惊心。让我们在惊叹当代人责任感缺失的同时,也深刻反思当前学校德育的本源问题:为什么学校教育重中之重的德育既没有了长期效应,也失去了即时效应?学校德育的纲到底在哪里?

学校德育有底线和上限之分,初中学校的德育应先保底线再求上限。以上种种现象的发生是因为学生和成年人中有许多人缺“心”:缺孝心、缺爱心、缺上进心、缺责任心等,其中最致命的是缺责任心。“道德能弥补智慧的缺陷,智慧却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道德的源头在于责任”。当一个人对自己都不负责任时,那么他就不可能会有对父母的孝心、对他人的爱心和对事业的进取心。因此,责任教育是底线教育,是当前初中学校德育的原点和基点,是初中学校德育的纲。抓住了责任教育这个纲,就能提起初中学校德育整张网。

二、教育实践

1.初中学校责任教育的内容。

(1)“我的责任我明白”系列教育。常言说:“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知情意行,知是基础。因此,学校责任教育应从明责任开始,通过征集、讨论、汇编成以下初中生基本责任,再通过板报、宣传画廊、班队课、故事会、辩论会、演讲比赛等形式把这基本责任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和道德结构中,使每个学生都明了自己的基本职责。

我因自己而更阳光自信――珍爱生命、勤奋好学、刻苦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家庭因我而更温馨和睦――孝敬、体谅父母,懂感恩,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同学因我而更友好互助――不欺辱同学,待人诚实、有礼、友善,乐于助人。

班级因我而更团结上进――团结同学,积极进取,弘扬正气,维护集体荣誉。

校园因我而更文明有序――风纪礼仪规范,集会守纪律,课间不出校,不滋事、不打架,不做违纪、违法的事。

道路因我而更畅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不骑车带人,不闯红灯,走斑马线。

环境因我而更洁净明亮――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物,不攀折花木,不践踏草坪,不涂抹刻画。

社会因我而更安定和谐――遵守社会公德,不干扰他人正常活动,遇事多说“对不起、没关系”,不进网吧,拒绝。

(2)“我的责任我承担”系列教育。知情意行,行是目的。责任教育的本质在于促使每个受教育者行使责任行为。无论是孝敬父母这样的基本责任,还是造福人类这样的伟大责任,都不能停留在知道要做、想要做、能够做的层次上。实施责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行动中负起责任、负好责任,并把做事负责任变成一种习惯。

通过责任教育小故事、责任教育案例和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以“四点四会”活动:“以对家庭负责为起始点,学会孝敬;以对自己负责为基本点,学会求知;以对集体负责为凝聚点,学会关心;以对社会负责为制高点,学会报答”为载体说服学生承担责任,引导学生敢于承担责任,促使学生学会承担责任。特别要让他们不仅学会承担义务类责任(由学生应尽的义务而生成的责任,比如为学校争光的责任、孝敬父母的责任、按时完成作业的责任等),更要 学会承担过错类责任(由学生的过错而生成的责任,如损坏公物应该赔偿的责任、违反校纪应该接受批评教育和相应处罚的责任等)。因为如果在学校做学生时出了问题不用承担过错责任,而在社会做公民犯了错误却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那么,我们的学校教育就与社会的要求完全脱节了。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做到“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2.初中学校责任教育的策略。

(1)激发需求,培养责任意识。“四二一”家庭模式引发的家庭教育问题以及学校道德教育过于“假、大、空”,偏离学生的生活体验等是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外部因素,但学生的思想成长与责任意识没有“交集”肯定存在内在的原因。

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性动物,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其中被人需要也是一种需要。当做一件事情能给他人或集体带来利益时,比仅能给个人带来利益更能激发人的热情和斗志。作为儿女,能够孝敬父母,被父母需要,是一种幸福;作为妻子,能够扶持夫君,被丈夫需要,是一种快乐;作为母亲,能够照顾子女,被孩子需要,是一种享受;作为教师,能够传播知识,被学生需要,是一种满足。正是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让我们油生一份责任,让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扮演好生活中每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色!作为教师,我们努力工作,承担自己的责任,多数时候并没有想到升职加薪那么遥远的目标,一种很普通的成就感、一种被需要的感觉才是我们努力工作的直接动力。学生一个求知的眼神,领导一句无意的夸奖,同事一个简单的肯定……都会让我们感觉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孩子同样有被周围人需要的愿望。但生活中,有的父母在家里永远表现得足够坚强,从不在子女面前暴露自己软弱的一面,尽管他们的初衷是疼爱、呵护自己的子女,却走入了一个家庭教育的误区。古人云:“家贫出孝子”,贫困通常会让子女从小就强烈地感觉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家庭需要自己的臂膀来支撑,早早地背负起家庭的责任,所以不会一味地索取。学校也是一样,如果一个孩子在班级里永远感觉自己可有可无,老师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同学们总是忽略自己的存在,那么他们如何树立一种集体荣誉感,以主人翁的心态去对班集体负责呢?所以,要给孩子一个承担责任的机会,让他们从心底感觉到家庭需要他们,老师需要他们,班级需要他们,学校需要他们。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让他们感觉家庭、学校、社会时时处处都需要他们,使他们不漠视责任、淡化责任、推卸责任、转移责任,从而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意识。

(2)四方联动,提高责任能力。我们常说教育有三股力量:学校、家庭和社会,其实更大的力量是第四股力量,即学生本人的力量。责任教育的主角是学生,责任教育的核心不是学校的教育行为,而是学生的内化和外显行为。因此,学校开展责任教育不能受“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样外因重于内因的中国传统的责任教育观念的影响,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开大会、办栏目、照相片、出书刊上,使责任教育流于“学校唱戏、学生看戏”的形式。而应去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责任体系的构建,去追踪和评估学生的具体发展状况,去真正检验学生的责任能力。在初中生的责任教育中,学校要开拓资源让学生去认识责任,创设情境让学生去体验责任,常态教育让学生去强化责任,实践操作让学生去履行责任,家庭、社会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科学的教育环境,学生本人应自主自律,四方联动才能提高学生的责任能力。

带着对自己、家庭、社会沉甸甸的责任感走向社会的学生,日后即使不能为社会作出重大的贡献,也肯定不会成为祸害社会的人,什么时候他都会尽力去做最好的自己。因此,责任教育是初中学校德育的原点和基点。

参考文献:

[1]张少华,白春芝.责任教育的基本做法与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2008,(10).

[2]胡冬梅.“责任教育”校园文化的一朵奇葩[EB/OL].www.gx.省略, 2007-11-26.

责任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军校学员 责任教育

一、现状

军校大学生作为思维活跃、富于创新、善于学习、崇尚荣誉的高智力群体,被国家、社会、人民寄予着厚望。当代军校大学生中也涌现出了许多令人敬佩的光辉形象,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今社会进步的同时,一些有违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思潮也确实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责任意识的形成和巩固,主要可归纳为三点:

1.自我意识明显增强

目前军校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成长在我国经济领域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改革开放的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每个人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在发生变化。部分军校学员对个人利益的过度敏感和个人喜好的偏执,使得他们的自我责任感呈现呈现出明显的情绪化、功利化倾向。

2.家庭责任意识有待提升

所谓家庭责任意识,就是要爱家人,爱家庭。当代军校大学生由于经历了激烈的升学竞争,大部分学生都能感受到来自家里的爱,能把这些呵护和关爱变为努力的动力。然而,作为部队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仍有一部分军校大学生对于父母的关爱熟视无睹,不知道感激,任性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责任意识的欠缺。

3.社会责任意识亟待加强

社会责任要求个体正确处理个人、集体与国家的利益关系,自觉维护他人利益,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祖国的责任意识。但是,近年来不少年轻干部刚刚毕业就要求转业,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价值取向的扭曲,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的缺失。

二、 责任教育目标与意义

责任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为使主体在自主选择基础上养成基本的责任品格而对其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实施教育引导,包含责任情感、责任意志、责任能力等一系列内容的教育活动。军校大学生是推动部队未来发展的骨干力量,这一特殊社会角色要求他们不但要对自己负好责,同时也要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负好责。由于当前社会大环境的复杂性、军校教育的偏颇以及家庭教育的缺陷等种种原因,部分军校学员的责任意识比较淡薄,履行责任能力差,因而教育和引导他们养成自觉的责任感和责任能力,领悟人类传统道德精神,影响和辐射社会公众,是军校责无旁贷的使命。

三、责任教育的实践方略

责任意识的形成和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遵循学生主体原则、环境熏陶原则、实践锻炼原则、层次渐进原则,有条有理地循环进行。可以说,这是一个由近及远,由低到高的过程。期间教育者应做到,建立和完善适合责任教育的运行机制,将责任教育面向全体,使学生普遍得到发展。具体实践方法总结如下三点:

1.灌输责任知识,培养正确的责任知识

在课堂上进行责任理论知识的教育是一种最基本的方法,虽然比较机械生硬,但至少给予了学员一个接触责任的氛围,为更好更深入的责任教育提供了可能。其次,还可以通过媒介进行责任意识培养,有时更有利于他们接受和理解。

2.优化责任教育环境,陶冶高尚的责任教育感

责任教育环境又分为学校人文责任环境、家庭责任环境、社会责任环境。只有这三方共同完善,才能有效促进责任的教育。

首先构建学校人文责任教育环境。教育的最基本目标应该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怎样做一个有益于自己、他人、社会的人,在这个基础上才是强化他们献身国防的教育。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建构完善的诚信教育体系,创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建立监督机制,强化军校学员诚信意识和规则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讲究诚信,并逐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其次改善家庭责任教育环境。许多孩子从小就是家庭的希望,家里对他们几乎是有求必应,呵护备至。中国传统的父母都是只讲奉献,不求回报,这使军校学员从小就淡化了责任意识。父母要让孩子意识到,别人帮助他、关心他,他就应该表示感谢,并且在别人需要时也要给予别人帮助关怀。父母是孩子责任意识教育的启蒙老师,只有在家中建立起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爱关系,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同时又学习到怎么样去爱别人。

再次净化社会责任教育环境。当前社会正处于激烈动荡的转型期,转型社会中的“不适应者”在急剧的社会变迁面前,就感到突然失去了理想支柱和干劲,因而表现出一种对什么都“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消极倾向;有的人却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找到了理论依据,出现了关心自我,追求实惠,只要权利,不尽义务的“极端功利化”倾向。因此,当代军校学员社会责任感的淡化甚至缺失与转型社会的剧烈冲击有很大关系。净化社会风气,消除不正之风,弘扬健康向上的社会气氛才是加强军校学员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3.锻炼坚定意志,促进责任行为的养成

军校首先还是应该构建一个完善的责任管理机制,对学员的行为有一个基本的约束;其次,引导学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切身体会到被需要的感觉,这不仅十分有利于他们站在更高的角度体验关心、感悟责任,也使得他们感受到对社会、对他人负责本身就是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达到统一、获得实现的过程,从而指导自我责任的行为修养,产生责任认识和责任行为相结合的需要,进而内化为责任意识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主编漆邦林:《大学健康教育》・图书出版社;

上一篇:草原文化范文 下一篇:造林技术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