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专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14:31:05

园艺专科论文

园艺专科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应用本科 3+4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231-01

中职与应用型本科“3+4”衔接培养模式是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高层次化发展需求的一种新型教育,完成从中专到本科的过渡,是完善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我们课题组,初步构建一个应用型本科院校园艺专业“3+4”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出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现总结如下: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组织教师到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企业等单位进行调研,增强学生就业、创新和创业能力。同时教师还可查阅相关研究资料,明确应用型本科园艺专业“3+4”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人才要求、人才特色、人才规格,培养出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优秀专业人才。

二、加强园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完善

“3+4”专业衔接中,要加强园艺课程体系设置的完善。根据宽基础、重实践的总体原则,合理、适度设置课程体系。可设置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课程,注意能力与素质相协调。突出设置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等园艺专业知识课程以及园艺商品学、园艺植物病理及昆虫学等专业选修课程。同时还要增设与就业相关专业知识,例如无土栽培技术学、作物栽培学概论等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三、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一)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

针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人才的要求,需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在理论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内容上,理论与实践教学应各占总课时的50%,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

(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园艺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包括试验设计、调查、管理、科研训练等。学生可通过专业技能训练、实验、实习、职业技能证书、科研小组、毕业论文等形式丰富实践内容。既使学生对园艺专业加深理解和提高,更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适应广”的高素质园艺人才。

四、拓展“3+4”人才培养的途径

(一)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工学交替培养方式,拓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资源的拓展包括了专业实验平台、实践教学基地、重点实验室等,在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时,应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可以直接把企事业单位的高级人才“请进门”来学校开展讲座、授课和亲自指导实践教学。这样的院校与企业联盟办学使学生得到了专业实习与职业体验,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二)利用第二课堂,全面实施素质及创新教育

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即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文体活动以及科技创新活动,利用非课堂途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例如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倡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研究、科技创新等各项竞赛活动,使学生在创新中增进才能、提高素质。

五、健全“3+4”人才培养的保障系统

(一)培养应用型、双师型、兼职型的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具有应用型、双师、兼职型素质的教师队伍,可采取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激励等完善的用人机制。在授课的青年教师中,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教师下场锻炼,并给予适当激励机制,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和专业素质。学校还可外聘请高级水平的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加强深入应用型人才培养。

(二)加大实训基地建设

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还需要不断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只有在实训基地才能掌握最新的实用技术和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以体现应用型人才的特色。所以,学校必须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建立功能较全、运行良好的校外产学研一体化园艺专业实训基地,既提供了良好的实训和教学条件,也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园艺专业人才。

(三)完善教学管理系统

应用型本科园艺专业“3+4”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保障。可建立弹性学制,加强学分制管理,完善学分计算,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建立岗位职责负责人制度,加强教学管理。同时,还需强化学习制度改革,改变以往一考定级的成绩评定方式。完善毕业设计、科研技能训练、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的指导、考核工作,使教学各环节落到实处。

(四)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建立建全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体系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面向市场,适应社会需求的集中体现。通过制定《院系教学工作评估办法》《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办法》《实践教学测评办法》等文件,对课堂教学、实训实习等环节进行质量评价和监控。将教学质量监控结果与教师本人工作量计算及职称评定、职务聘任等挂钩,也利于直接调整培养目标及培养过程。

园艺专科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园艺专业;校外实训;教学组织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019-02

校外实训是解决缺少实训基地的高职学校学生实践能力训练、职业素质养成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全国高职院校园艺专业校外实训很普遍,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不过,校外实训的教学组织管理还存在一些难点,有待突破。

一、校外实训教学组织管理难点

1.院校与企业间紧密合作难。企业与院校合作培养人才可以达到双赢,不过企业与院校间合作存在功利层面,需求旺盛时显示出其“积极”的一面,而需求减弱时又表现出其“被动”的一面。院校与企业间尚未形成教学“双主体”格局。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衔接难。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在校外基地所进行的实训,以田间作业为主,多是简单的体力劳动,按照实践性教学计划所进行的实训难以落实。企业很少从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术和素质方面安排实训内容,甚至有时把实训学生当作了企业的临时劳动力,降低了学生从事实训的积极性,使实训流于形式。

3.组织实施难。园艺专业实训的项目受天气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大,实训的课程计划不同于实际生产,近期效益差,时间也很难吻合;而企业是按照生产实际要求进行的,考虑到企业的实际需求,有时不得不放弃一些必要的实训环节。

二、探究突破难点的思路

懂技术、能操作、会管理、服务一线的复合型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校外实训教学要始终秉持这一目标,从实训教学方案设计到校企合作协议书签定,都要体现这一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制定翔实的、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在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能力、职业技能和素质。

三、校外实训模式

坚持大力改革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灵活实训课时间,保证实践教学顺利进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

1.实践教学“2+2+2”模式。(1)技能实训。第1、2学期在校内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实践主要是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外出到企业进行认知性实习及园艺植物栽培关键技术实训。(2)轮岗综合实训。第3、4学期,参加企业园艺生产管理的关键环节,划分“果、菜、花”三个方向生产小组,利用企业的条件,进行阶段性的生产管理,把握园艺植物产供销关键技术。(3)顶岗实习。第5、6学期,学生顶岗实习,直接与工作岗位对接。同时进行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试验,并在产、学、研生产实践过程中完成毕业论文。根据园艺作物生长季节,学生在校三年分别实施专业认知、季节单项实训、季节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实训项目,实现学生能力由“一般能力专业认知基本技能综合能力职业能力”的阶梯上升,实现教育教学与职业岗位能力的有机统一。

2.实践教学“4+4+2”模式。(1)轮岗综合实训。第1、2、3、4学期+两学年的4个假期(寒暑),学生直接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生产管理,时间和内容先由实训基地提出方案,教师授课计划围绕生产实训进行制定,实施时还可根据生产需要进行调整。(2)顶岗实习。最后2个学期,企业根据学生的意向及前两年考核情况,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训。实训期间完成工作报告或毕业论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不同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校企共同制订实训计划,与“2+2+2”模式不同的是,学生直接全程参加生产实践。

3.“订单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高等院校与企业共同签订培养协议,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培养过程的管理,企业提供实训设备和场地、部分或者全部学费以及奖、助学金,学生毕业以后直接到该企业就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是:确定“订单”合作企业,签订“订单”协议,组织和实施“订单”人才培养。协议签订后,各方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如若违约,就要追究相关的法律责任。

四、校外实训教学组织和管理

学院设有校企合作办公室,成立校企合作专家指导委员会,本着校企互惠、服务企业、统一管理、校企互动的原则,制定一系列管理措施。

1.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开发。(1)专业课程开发的指导原则。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指导原则是,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探索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的一体化,开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2)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组织领导机构。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以系(部)为基础,成立课程开发小组,分管院领导任组长,负责全院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布点、规划、过程管理、验收等工作。(3)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建设方案。在系、部教师申报的基础上,经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建设指导小组审核,立项院级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确定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经费,合作经费纳入学院年度财务预算,实行专款专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与企业共同设计课程、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及实训指导书;邀请企业、行业专家或能工巧匠参与校内外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内容应反映本课程领域内行业、企业最新应用技术或管理成果及反映行业特征。教材由教师与企业专家、能工巧匠一起撰写,应符合课程标准、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并用于该专业课程的教学。邀请专家结合行业发展举办讲座、参与实验、实训部分的授课,共同建立课程试题库。企业专家参与学生成果考核。进行课程评价时,一定要有企业人员的参与,甚至要让企业人员充当课程评价的主角。

2.校企共管校外实训基地。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的高等技术专门人才为目标,人才培养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实用性、技能性和岗位针对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训基地,尤其是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养成不可缺少的教学场所。校企共同制定实训基地管理细则。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必须责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

3.校企联合进行技术开发和推广。高等院校是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不仅拥有众多高层次的人才和完备的实验设施,而且还有了解最新的国际科技动态的优势。高校和企业,学校提供新技术,企业推广新技术,校企联合科研实现互补双赢的局面。校企联合科研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深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的必然趋势。

4.企业专家及技术人员兼课。企业实训由专职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带教,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任教。兼课教师的管理由组织人事部牵头,教务部、各教学单位、组织人事部共同负责。教务处是兼课教师业务指导和管理部门,负责兼课教师聘任条件、工作规范、考核、质量监控等政策的制定和管理;组织人事部负责兼课教师人事信息管理,负责建立兼课教师档案信息库,发放兼课教师酬金;教学单位是兼课教师的日常管理部门,负责安排教学任务、基本信息收集、工作量统计、考核等日常管理工作。兼课教师的聘任期限视课程及授课情况而定,一般以学期为单位。兼课教师须遵守学院相关管理规定,根据教学安排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兼课教师的考核,纳入教务部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统一管理,结果报组织人事部备案。

5.学生企业实践。学生技能实训、轮岗实习、顶岗实习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完成。学校在三方中处于主导的地位,是一切活动的组织者,在整个运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是三方中最关键的一方。学生在实习单位顶岗实习期间是实习单位的准员工,要接受实习单位和学校的共同管理。

在实习过程中,系部要派管理人员到各实习地点进行检查和监督,向实习单位了解实习生的情况,听取实习单位对实习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填写《顶岗实习巡查记录表》。

6.校企合作项目的监督。学院纪检室每年对学院承办的校企合作项目进行监察、审计。对违反规定的按学院的有关规定进行问责。

7.日常管理。各系每年度初应向校企合作委员会上报校企合作工作计划,及时反映校企合作的进展,年度末上报校企合作工作总结,总结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校企合作协议由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备案登记,并按照协议严格管理。

8.资产管理。校企合作项目实施期间,承办项目的系应明确固定资产权属,并分别明列仪器设备清单。合作项目自然终止或违约终止,学校固定资产均收回,不得以任何理由交由合作企业处置。

9.经费管理。校企合作项目中经费的管理,按职业院校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参考文献:

[1]韩继红.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的理性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8,(06).

[2]何红.高职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实践与探索[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9,(03).

[3]熊良伟.高职高专水产养殖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及运行机制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03)

[4]王海军.校内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和培养模式研究[D].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

园艺专科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学分制;园艺植物栽培技术;教学改革

学分制以其灵活的学习制度,独具特色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融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先进的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适应“大众化、国际化”趋势的必然选择,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主动适合经济社会、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在学分制运行模式下,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园艺园林技术系将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的《园艺植物栽培技术》内容体系经重构后设置为“专业核心课程”。

1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园艺学起源于古代的园艺技艺,现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国是世界园艺业发展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虽然我国园艺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但其发展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步,始终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变革息息相通。《园艺植物栽培技术》是高等农业职业院校种子生产与经营、农艺教育和应用生物教育专业重要的专业技术课。对在提高上述专业学生的生产理论知识和毕业后在生产一线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这门课程的前身(蔬菜栽培学和果树栽培学)可追溯到1987年的内蒙古农牧学院分院建院初期,迄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在不同的办学阶段对其内容和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1998年国家教育部将全国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全面的调整,按照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人才的教育改革方向,将原有的果树专业、蔬菜专业和观赏园艺专业合并为大口径的园艺专业。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形势,该院在2006年参照园艺专业课程安排的基础上,制定了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根据新的人材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决定开设融果树、蔬菜和观赏园艺于一体的新的课程——园艺植物栽培技术。

在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被列为必修的专业核心课,从2007年开始开课。迄今已为种子生产与经营专科生开过5轮,听课学生达600多人,教学效果显著。除理论课教学外,还开设4周的《园艺植物栽培技术实训》、园艺栽培教学实习和校外参观实习,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相配套的园艺课程教学体系。目前,学院大力推进学分制改革,园艺园林技术系的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被选为试点专业,《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学时由原来的72学时更改为64学时,实训学时由原来的4周更改为3周,为适应学分制改革,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实训大纲、考核大纲等教学文件做了相应的修改。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已经形成学分制下独特的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选择与编排,实践时间、地点、技能培训方式及考核标准,结合专业课的实训基地建设,实验室的建设与使用,配套实验材料收集、整理与制作,教学方式与考试模式都制定了相应的内容规定与操作保障措施。

2 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师资培养探索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课程是农业种植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目前,在该系讲授该课程的教师有5位,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人。为了不断优化课程的教学队伍,该系通过新教师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委托培养、企业调研和各种教研活动,使各位教师充分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园艺产业人才需求状况及该课程与实践生产的联系;同时通过本专业骨干教师的传、帮、带、和听课、评课,使青年教师了解本专业的特点,掌握教学、科研的方法和技能;在该系新进的年青教师必须在相关企业生产第一线或实训基地进行1年以上的生产实践锻炼,通过参与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园区项目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以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通过外出进修(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学历(在职博士)、参观考察等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工作能力;鼓励专业教师考取相应的岗位证书,加大“双师型”教师比例;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训练贯穿课程建设的全过程之中。

3 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3.1依高职教育特点,精选优化教学内容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把原来的《蔬菜栽培学》、《果树栽培学》和《花卉栽培学》3门课程整合更换为《园艺植物栽培技术》,理论学时数由原来计划的162减少到64学时,占总学时的40%;将实验课学时调整到12学时,占总学时的18.75%;设置实训72学时。新编了《园艺植物栽培技术教学大纲》,在大纲中突出了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园艺生产的基本技能、方法和手段,基本学会园艺现代生产的一些必要的技术,并纳入考查(核)项目之中。目前该课程的理论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园艺植物分类,园艺植物生物学特性,园艺植物繁殖,种植园建设与管理,园艺植物调控技术,设施园艺,园艺产品采后处理;实验部分内容包括:园艺植物种类识别,园艺植物嫁接技术,园艺植物扦插技术,园艺植物育苗技术,常见园艺植物栽培技术,日光温室性能观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概念和理论知识,重点掌握园艺相关技能的实践操作,并且能根据生产实践完成相应的项目制定和实施,最终使学生具备园艺师、花卉工职业技能考核的应知、应会要求。

3.2进行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信息量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课程的教学目前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黑板、粉笔和挂图教学,而是利用集图像、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采用电子课件、电子图片、实物、演示模具等方式形象生动的展示园艺植物形态、操作步骤等内容,这些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而且能将静止的结构通过动画显示,连贯地反映出现代园艺生产技术过程,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3.3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考核的探索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课程考试在考试(核)形式、考试(核)内容、考试(核)标准和成绩的测算方面更加科学合理,更加注重技能和素质的考核。该课程考核分理论考核、实践考核和平时考核三块内容,其中理论占40%,实践占40%,平时占20%;理论考试中90%为课内知识,10%为课外拓展知识,实践考试中学生自评占5%,组内自评占5%,组间自评占15%,教师评价占15%(见表1);平时考核中回答问题占5%,出勤占5%,作业占10%。本考试(核)系统既科学地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进行了考核,也对教师在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客观的反映。

3.4实践教学的探索

在本课程中安排了12学时的实验和3周的实训,实训地点主要为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园区,共有22座日光温室、1座现代化自控温室和上百亩的果园,该园区还是内蒙古的绿色食品基地,学生在该基地可参加园艺植物从种到收的整个环节,有些学生还可承包园区的温室自己经营。在实训过程中主要进行整地、施肥、现代化育苗、嫁接、扦插、播种、定植、园地管理、植株调整、整形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操作。这些实践项目都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并且按照实践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在实训过程中每组学生经过查阅文献,论证等环节确定一个科研小项目,在业余事件完成项目的实验数据统计和分析,在实训结束时形成科研报告,一并计入实训考核成绩中。同时该系和内蒙古绿之源农业有限公司、内蒙古花鹿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作为学生实训的校外基地,在公司生产任务较多的时候或暑假期间,将学生派往公司参加单位的生产实践任务,学生在提高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企业的生产现状,工作要求及今后毕业从事本行业的基本要求。毕业生就业率以及就业层次不断提高,就是有力的证明。

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探索

4.1创设问题情景进行启发式教学

该方法不是简单的提问,而是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认真思考、综合分析,才能获得答案的学习情景,是一种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例如,在教学中提前向学生安排所要提问的题目,学生以分组的形式通过收集资料、总结、分析,在适当的时候,每组之间进行汇报、讨论、修改,由任课教师点评,最终形成可行的调研报告。这种教学方式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鼓励学生深入实践,了解生产第一线的实际情况,避免了学生一味学习,不懂社会,不懂实践的现状。

4.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在本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机会,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不仅掌握实践技能,而且对知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极大的提高,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帮助。

4.3课程论文撰写方法训练

在本课程教学中多次安排相关题目,让学生查阅大量资料,从中获取更多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知识面。例如本地区蔬菜生产现状的调研,设施园艺发展现状,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等。

4.4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在保留传统授课优点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从平面到立体,由单纯文字到图文并茂,拓展教学空间,增加教学信息,极大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率。

5 结语

园艺专科论文范文第4篇

第一条为客观公正地评价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水平、能力和业绩,调动和发挥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多出成果,多出人才,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据《农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条件》。

第二条适用范围:全省各类企、事业单位中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开发、教育培训、研究、生产指导、技术监督等工作的农学、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园艺、农村能源、畜牧、兽医、水产等工作的人员。

第三条农业技术职务包括以下专业:

(一)农学专业包括作物栽培,作物育种,种子生产、加工、经营、质量检验、管理,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农业开发,农业资源区划研究,农业信息等;土壤肥料专业包括土壤质量与土壤监测,土壤改良,土地利用规划,土壤农化分析,肥料质量检测,作物营养与施肥,肥料开发、生产、推广应用、经营和管理等;植物保护专业包括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植物检疫,农药开发、生产、经营、推广应用和管理,农药质量检验、农药残留检测等;园艺专业包括果树、蔬菜、花木、茶叶、蚕桑等的育种、栽培和病虫害防治等;农村能源专业包括农村能源及生态资源管理、开发与利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环境监测等。

(二)畜牧专业包括畜、禽、蜂和其它动物的饲养管理、品种繁育与改良,饲草选育、栽培、保护、推广,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加工、质量检验与监测等。

(三)兽医专业包括动物防疫、检疫,动物产品检疫,动物疾病诊断、治疗、监测及技术推广,动物防疫监督,兽药研制、开发及生产、加工、质量检验,兽药监察与管理,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及养殖环境监测等。

(四)水产专业包括水产养殖和增殖、苗种繁育、品种改良、渔用饲料加工、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病害监测与防治、淡水捕捞、渔业资源监测与保护、渔业环境监测与保护、水产品质量检验、水产品加工与储运、渔业工程、渔船检验等。

第四条任职资格名称:

1、农学、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园艺、农村能源等专业:农艺师、高级农艺师。

2、畜牧专业:畜牧师、高级畜牧师。

3、兽医专业:兽医师、高级兽医师。

4、水产专业:水产工程师、高级水产工程师。

二、基本条件

第五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六条身体健康,能全面履行本岗位职责。

第七条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符合当年国家和贵州省对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的有关规定。

第八条完成规定的本专业继续教育任务。

第九条任现职期间,有下列情况,按以下规定执行:

1、在规定任职年限内考核被确定为“基本合格”的,每次延期一年申报;被确定为“不合格”的,每次延期二年申报。

2、在职称考试中违纪受查处者,从通报之日起延期二年申报;在申报中弄虚作假者(伪造学历、资历、业绩,剽窃他人成果),从认定之日起延期三年申报。

3、受党纪、行政“警告”处分的,从解除处分之日起延期三年申报;受“记过”及以上处分的,从解除处分之日起延期四年申报。触犯法律,受刑事处罚的,从解除处罚之日起延期六年申报。

三、申报条件

第十条申报农业中级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学历、资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硕士学位,取得农业助理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担任农业助理级技术职务三年以上。

2、获双学士学位,取得农业助理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担任农业助理级技术职务三年以上。

3、大学本科毕业,取得农业助理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担任农业助理级技术职务四年以上。

4、大学专科毕业,取得农业助理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担任农业助理级技术职务五年以上。

5、中专毕业,在县(不含市、州、地所在地的县市区)、乡镇农业推广部门工作,取得农业助理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担任农业助理级技术职务七年以上。

第十一条申报农业高级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学历、资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博士后出站人员。

2、获得博士学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二年以上。

3、获硕士学位,取得农业中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担任农业中级技术职务三年以上。

4、获双学士学位,取得农业中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担任农业中级技术职务四年以上。

5、大学本科毕业,取得农业中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担任农业中级技术职务五年以上。

6、大学专科毕业,在县(不含市、州、地所在地的县市区)、乡镇农业推广部门工作,取得农业中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担任农业中级技术职务七年以上。

四、评审条件

第十二条农业中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

(一)专业理论知识:

1、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

2、了解本专业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程、标准。

3、了解相关专业理论知识。

4、了解本专业科技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1、能承担完成生产技术试验示范任务指标,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促进农业增产增效技术有效应用于生产。

2、了解省或所在市(州、地)、县、乡本专业生产发展状况。能应用本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参与完成新品种、新技术和重点实用技术推广并写出相关的技术总结报告。

3、了解与本专业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能进行技术指导与监督。

4、熟悉和运用本专业法规、标准,结合生产实际,制定技术工作计划、规划和方案并组织实施。

5、参与编写本专业技术培训教材或讲义,承担并较好完成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指导工作。

6、具有从事试验研究、推广应用新成果、新技术的能力和经历。

(三)业绩与成果,符合下列条件2项:

1、主持完成本专业行业性或区域性规划、设计、技术标准、规程、规范、统编教材、法规等1项,并被同级或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认可或正式颁布实施(前2名,需有关部门盖章确认)。

2、主持从事技术推广工作,使当地1项农、牧、渔业技术推广应用覆盖面大,增产或增收5%以上(前2名,需提供同级业务主管部门专家验收的证明材料)。

3、主持从事农业开发工作,年创纯利润10万元以上(前2名,需提供有关税务或财务部门材料)。

4、主持农业技术推广、研究或开发项目1个,并通过同级业务主管部门的专家验收鉴定(前2名,需提供专题材料)。

5、参加品种选育或引进优良品种,并通过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证书获得者。

6、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的证书获得者。

7、省农业丰收奖的证书获得者。

8、地(厅)级科技进步奖的证书获得者。

9、省星火计划奖的证书获得者。

10、荣获县级政府或地级业务主管部门先进工作者表彰1次。

11、获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1项。

12、在乡镇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荣获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先进工作者表彰1次。

13、在乡镇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在1-9款中,作为参与者即可(需提供县级以上业务主管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

(四)论文及论著,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在省级以上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

2、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在省级专业学术会上交流学术论文2篇。

3、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在科普读物、报刊发表相关学术文章3篇。

4、参与编写正式出版的本专业或相近专业著作或译著,本人完成五千字以上。

5、写出本专业技术报告、规划、技术方案3篇,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并被县级业务主管部门采纳1篇(前2名)。

6、参与编写本专业技术培训教材、讲义、技术资料,省地、县、乡镇部门工作的申报人分别完成二万、一万、五千字以上。

7、在乡镇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参与写出推广应用项目可行性报告、调查报告、技术总结等2篇,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并被县级业务主管部门采纳1篇。

第十三条农业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

(一)专业理论知识:

1、全面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对本专业某一方面的理论或技术具有较深造诣,对本专业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

2、熟悉与本专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程、标准。

3、熟悉本专业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工艺。

4、了解与本专业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

5、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现阶段新科技现状、新科技信息和发展趋势。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1、主持完成省、地级业务主管部门下达的技术试验、示范、推广、良种繁育、品种改良、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等方面的项目任务,对当地农、牧、渔业生产上的重大疑难问题有组织攻关的经历。

2、提出技术推广等方面的规范、规划、实施方案与管理的建议,参与有关法规、标准的制定工作,有2项被当地业务主管部门采纳实施。

3、曾就当地重大关键性技术问题,进行技术指导、服务与咨询,从理论与技能上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4、熟练地掌握与本专业生产相关的标准、规程、法律、法规与政策,并能正确地解决有关技术争议问题。

5、参与承担市(州、地)以上本专业生产技术方面的研究课题的选题、立项、论证及实施的全过程,能就其中复杂的技术问题进行改进并被采纳认可。

6、具有熟练从事试验研究、推广应用新成果、新技术的能力和经历。

(三)业绩与成果,符合下列条件2项:

1、主持完成本专业行业性或区域性规划、实施方案、设计、标准、规程、规范、统编教材等2项,并被同级或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认可或正式颁布实施(前2名,需有关部门盖章确认)。

2、主持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项目,使当地1项农、牧、渔业技术推广应用覆盖面大,增产或增收10%以上(前2名,需提供同级业务主管部门专家验收的证明材料)。

3、主持从事农业开发工作,年创纯利润20万元以上(前2名,需提供税务或财务部门材料)。

4、主持大、中型技术项目,或重点示范工程项目1项,通过项目验收并经省级专家鉴定(前2名,需提供专题材料)。

5、参与选育良种1个或引进优良品种示范2个,经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省级良种,并得以推广应用(前5名)。

6、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的证书获得者。

7、地(厅)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或二等奖2项的证书获得者。

8、省农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或二等奖2项的完成者(省地部门工作的前5名,县乡部门工作的证书获得者)。

9、省星火计划二等奖1项的完成者(省地部门工作的前5名,县乡部门工作的证书获得者)。

10、荣获地级政府或省级业务主管部门先进工作者表彰1次。

11、获国家授权并实施的发明专利1项。

12、在乡镇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荣获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先进工作者表彰2次。

13、在乡镇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在上述1-9款中,作为参与者即可(需提供县级以上业务主管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

(四)论文及论著,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在省级以上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

2、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在全国学术会上交流学术论文3篇。

3、正式出版本专业著作或译著,本人完成二万字以上。

4、写出大、中型技术项目,或重点示范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或总结3篇,其中通过同级或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论证、批复或2篇(前2名)。

5、编写出水平较高,适用性强的技术培训教材、讲义,省地、县、乡镇部门工作的申报人分别完成五万、三万、一万字以上。

6、在乡镇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参与写出推广应用项目可行性报告、调查报告、技术总结等3篇,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并被县级业务主管部门采纳1篇。

五、破格条件

第十四条不具备规定学历、资历等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任现职两年以上,可破格申报农业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

(一)破格申报农业中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除具备正常晋升的评审条件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的主要完成者(省地部门工作的前2名,县乡部门工作的证书获得者)。

2、地(厅)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的主要完成者(省地部门工作的前2名,县乡部门工作的证书获得者)。

3、省农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的主要完成者(省地部门工作的前2名,县乡部门工作的前5名)。

4、省星火计划奖二等奖1项的主要完成者(省地部门工作的前2名,县乡部门工作的前5名)。

(二)破格申报农业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除具备正常晋升的评审条件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的证书获得者。

2、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的主要完成者(省地部门工作的前2名,县乡部门工作的证书获得者)。

3、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的主要完成者(省地部门工作的前2名,县乡部门工作的证书获得者)。

4、地(厅)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的主要完成者(省地部门工作的前2名,县乡部门工作的前5名)。

5、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的主要完成者(省地部门工作的前2名,县乡部门工作的前5名)。

6、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2项的主要完成者(省地部门工作的前2名,县乡部门工作的前5名)。

7、省农业丰收奖一等奖3项的主要完成者(省地部门工作的前2名,县乡部门工作的前5名)。

8、省星火计划奖一等奖1项的主要完成者(省地部门工作的前2名,县乡部门工作的前5名)。

9、荣获省(部)级先进工作者表彰或劳动模范荣誉称号1次以上。

六、附则

第十五条本《条件》中“公开出版物”是指有国内统一刊号(CN)的学术期刊,“核心期刊”是指北京大学图书馆最新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刊登的学术期刊。

第十六条本《条件》由省人事厅、省农业厅负责解释。

园艺专科论文范文第5篇

9月15日,将由专家评审团对参选人员进行筛选,最终确定20人入围网络投票评选。网络投票评选将在9月15日~10月1日进行。

单继祥

河北省广平县非税收入管理局局长 单位推荐

高级会计师、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在会计继续教育中,带领全县会计人员认真学习财会知识及最新财会制度,帮助企业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先后对宇康集团、金广源集团、昌盛公司、力尔型材有限公司做出了切实具体指导,帮助企业健全财务制度,规范财务行为及堵塞财务漏洞,为企业节约资金数千万元。曾在多家知名刊物上十余篇。由于工作上的努力和突出业绩,被评为“广平县首届十大杰出青年”,并被选为“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三层次人选(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陈治丰

浙江省平阳县财政局资金科总会计 自荐

我1996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政府会计工作,先后担任乡财政总会计、县会计核算中心后台主管和总会计(会计主管)。在各个岗位上都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当好领导参谋,在节约财政开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先后负责制定了核算中心的一系列财经制度和操作规程,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尽心尽职,潜心做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工作,推进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实行远程报账工作,参与“乡财县管乡用”,推进乡镇财政管理改革。

高立法

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 自荐

本人长期从事财务与会计教学研究与实务工作,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曾参加多个大中型企业审计、内部控制建设、企业诊断与治理、改制咨询、资产评估等,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其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在服装总公司及工厂担任主管会计期间,结合企业实际发动职工当家理财,建立“三结合”明细账、资金使用责任制等,克服了资金困难,促进了经济效益提高,被评为北京市崇文区红旗先进财会单位。擅于总结经验,已出版《现代企业成本控制实务》、《新财务报告图解》等二十多部著作,公开发表《企业实施风险管理探讨》等论文三十余篇。

栾庆忠

山东新华会计师事务所莱芜分所客户经理 自荐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财会人,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没有轰轰烈烈的不凡事迹,但继承了父辈人的诚实善良、勤劳朴实的优良品质。在山东农业大学园艺专业(专科)学习时,报名参加了会计专业本科段的自学考试,在当时同学不信任的目光下,完全凭借自己的努力,毅力和信心仅用两年半就由一名会计专业的门外汉成为了会计专业的本科生。大学毕业后,凭着对会计事业的热爱和一颗不断进取的上进之心,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情挥洒着自己辛勤的汗水,在某集团公司任职时,工作中精益求精,业务上刻苦钻研,在事务所工作时,认真完成每一个审计、验资、税务鉴证等项目。

谢兴盛

上海纳尔实业有限公司财务总监 单位推荐

谢兴盛自1998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多家企业担任会计、财务主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等职,从基层的成本核算员一步步成长为一个高级财务管理人员。2004年担任上海纳尔实业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在公司的规范化管理、财务管理、资本运作、法人结构的治理、公司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取得比较突出的业绩,提升了公司的效益。在工作之余,热心帮助指导身边同事、朋友学习提高,他在2006年创建了一个以“水煮财务家园”网络论坛为主,20多个QQ群为辅的网络学习交流平全无偿支持财务人员学习与提升,以帮助他人、快乐自己、成人达已为已任,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为服务理念,秉持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思路,坚持不懈地服务大众,共同成长。

胡浩

新鸿基地产・祥宝投资(成都)有限公司财务经理 自荐

我对会计怀着一份热忱,1995年起开始从事会计工作,1997年起参加西南财经大学的大专、本科自考,2000年取得经济学学士学位,2005年取得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管理学)硕士学位。在14年的财务专业工作中,勇于创新,建议所在公司出台并负责起草了各种财务制度,规范了公司财务管理和财务核算行为,擅于成本控制、预算管理、财务分析,在升达集团工作期间通过成本预算压缩贷款500余万元,通过票据贴现等方式每年节约财务费用50余万元,2008年起,结合新鸿基祥宝投资公司实际情况,作好资金流预计及测算,为公司节约资金或产生资金息达200余万元。

肖杰

深圳博众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 自荐

39岁的我从事会计工作已有19个年头,在普通而又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实现自我与一个会计人的价值。中专毕业后做了三年电工,1994年通过助理会计师考试,1996年通过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考试。2005年到2007年三年间,我似乎变成了考证狂: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企业法律顾问、高级会计师、审计师、经济师。我不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但我绝对是一个十二分勤奋的人,整整三年,没有假日、没有应酬,甚至也没有心情和妻儿一起享受家庭乐趣,只要有一点点时间,就呆在图书馆自修。疯一般的学习和考试,我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财务工作如鱼得水。如今和朋友成立了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倾注了全部心血,虽是小所,却有大志:我渴望成为中国CPA的脊梁!

马琳

江苏长青农化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高级经理 自荐

我大学是食品工程专业,1995年作为国家实行统招包分配的最后一届大学生被分配到某科研所工作,1997年科研所效益直线下降,每天除了做几个试验就是看报纸,生活在机械、无聊中荒废。我还年轻,我选择了会计职业。三年的不懈努力,我拿到了梦寐以求的会计师资格、注册会计师资格与会计学本科学历。2004年,通过全国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并在2007年一次性通过高级会计师评审。从一名食品工程专业大专学历,对会计知识一窍不通的助理工程师成长为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会计师,其间的酸、甜、苦、辣只有我自己才能品味。在会计工作中,我热情高、责任心强,从不刁难客户、吃拿卡要,为企业当好家、把好关,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原则,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我相信:

朝新的方向前进,你会发现新的奶酪。

程立阳

辽宁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政局副调研员 自荐

我工作二十九年,做过一年军工厂的临时工,十年军工厂的工人,先后是陆地雷达仪表装修工、磨工、飞机无线电修理员、飞机雷达修理员兼车间工资员及统计。1991年凭借自己的实力考入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先后在招商局、工商局及财政局工作。是我对知识的不断追求和知识给我带来的力量,让我改变了命运。二十九年的工作之余我合计共熬了二十年的夜,先后学了大连英语自学专科课程、辽宁广播电视大学业余专科外经外贸、大外英语本科段课程、英国MBA金融专业、英国ACCA职业资格课程。在报考ACCA的二千余日子中,学习笔记有半人高,用过的练习纸一人高,书最少学三遍,练习最少做二遍。2008年我这名45岁的财务“白丁”握到了梦寐以求的ACCA资格证书。

陆建祥

审计员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中华会计网校推荐

2007年注册会计师一等奖学金获得者,当年中华会计网校8名一次性通过CPA五科的学员之一(全国共12个)。陆建祥同学在1996年至2000年间就读于重庆市西南工业管理学校(中专)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2000年10月~2005年7月在杭州消防产品检验站当检验员'2005年7月~2007年3月在桐乡市华庭房地产有限公司做司机。推荐陆建祥同学,主要是因为他没有任何财务基础,以司机的身份参加被称为“天下第一考”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在网校的辅导下一次通过。他以无比执着的精神,“跨行业”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值得所有会计工作者学习,据悉,拥有CPA资格的陆建祥同学已成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杭州分所的一名审计员。

陈富

重庆市万植臣丰生态肥业有限公司财务经理单位推荐

陈富有艰辛的求学经历,他先后就读于电视中专、技校,自费完成了电大专科、本科学业,现正自费攻读电子科技大学项目管理专业硕士学位。2006年,他参加了上海国家科技学院和证监会联合举办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任职资格培训,以及中国企业联合会和英国剑桥大学联合举办的财务总监职业资格培训,连续4月每个周末往返于万州与重庆两地之间参加培训。凭着他的好学精神,从普通会计人员做到主办会计、财务科长、财务部经理,并向着财务总监方向发展。十多年的会计生涯中,始终坚持原则,严把财务关,忠实维护单位利益,踏实的工作态度,娴熟的业务技能,管理上的创新思想赢得了公司上下同仁的一致好评。

潘学祥

江苏沙钢集团审计员 自荐

本人曾先后在学校、企业、政府工作,曾任新疆托里县审计师事务所所长,退休后返聘于江苏沙钢集团,继续战斗在财会工作的第一线。在长期学习、工作实践中,总结前人和自己实践经验,探索、上升为理论,并撰写成理论文章,自1988年起,陆续在相关专业刊物上发表并多次获奖,现年届古稀仍笔耕不辍。不怕艰苦与失败。不迷信权威,善于反复实践,孜孜不倦、坚忍不拔地去探求财会领域的新谛。

王保平

资深专业人士 自荐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教授级高级会计师。从30年前怀揣稚嫩心灵的青年学子,到如今驰骋财会领域的管算强手,可谓务实是灵,执著是魂。沐浴改革开放的初春阳光,我踏进了职业会计人的旅程,从此开始了与会计的不解之缘。先后越过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六道会计理论修炼的门槛,前后承载过省级行政机关财务管家、投资公司投资科长、产权交易中心理事长助理、资产评估所副总经理、国有企业财务总监等多个磐石般信念的使命。28年来的持续理论学习与实战历练,积累了丰富的政府机关、公司企业、中介组织、国资监管等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及其相关领域的执业经验,兼有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不同职级的专业知识与运营技能,积淀了精深的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知识。回顾我的会计人生之旅,值得一提的信念就是持续进取、执着务实,专注成就专业,专业赢得成功。

赵刚

华能贵诚信托有限公司信托财务部总经理 自荐

对成功我充满执着希冀,十几年来从未停止追求的脚步,1998年通过全国审计师资格统一考试,1999年通过全国会计师资格统一考试,2001年通过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全球统一资格考试,2002年通过ACCA考试,2003年通过北京市高级会计师统一资格考试,2006年通过国际注册内部控制评估师CCSA考试,2007年通过大陆证券从业资格考试,2008年成为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资深会员FCCA,并先后通过大陆期货从业资格考试与香港证券、期货执业资格考试。在业余时间,不忘将自己的经验与大家分享,曾参与中新国际培训中心创业,并迅速成为明星讲师,同时也是英国牛津职业培训公司金牌讲师。目前已出版《跟巴菲特学炒股》、《买基金、炒股票的12堂必修课》、《炒黄金、外汇、股指期货就这几招》等多部理财著作,公开发表专业文章20余篇。

田清华

湖北省黄冈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总会计师 自荐

园艺专科论文范文第6篇

该文作于1950年,其时作者任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研究员。文分八个部分,主要介绍浙江、江西、华北等三所农业研究机构和中山、金陵、岭南、南京、西北等五所大学之农学院,于各机构之创建始末、发展沿革、隶属变更、研究成果等皆作简明之记述。诸多情形,今多已失记,可视为中国现代农学史和各校校史之材料,因商之于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和胡先骕之哲嗣,得允予以整理刊出。作者未写完之处,在文中注明;其衍文以[]示之。错误之处,恐为难免,恳请读者指正。

一、浙江省农业改进所

浙江省农业向称发达,兼以交通便利,文化水准较高,故以科学改进农业之运动,亦较之他省发生为早,远在前清光绪二十三年,杭州即有蚕学馆之创设,至宣统三年劝业道即在杭郊笕桥设立农事试验场,至一九一五年设立原蚕种制造所,一九一九年设立棉种试验场,一九二四年设立昆虫局与造林场,一九二七年设立蚕业试验场,一九二八年设立水利局,一九二九年设立杭州缫丝场,一九三O年设立稻麦改良场,一九三二年设立化学肥料管理处,一九三六年设立园艺场、家畜保育所与土壤调查所,一九三七年设立茶叶改良场,一九三八年设立农业改进所,将各农业机关合而为一,改进机构,至一九四O年蚕业推广部分复行划出,成立蚕丝管理委员会,一九四二年又划出农田水利部门于建设厅内成立水利处,一九四九年五月杭州解放后本所改组,除一面归并与农业有关各机关外,内部力求简化,只设立农艺、农艺化学、植物病虫害、森林、畜牧兽医、农业推广等系,其后省府加强领导农业生产,扩大各种生产有关的专业机构,本所原有推广、造林、治虫防疫等工作,在实业厅成立专业部门负责进行,农业推广系与森林系取消,西湖林场湘湖繁殖场划归实业厅直接指导,三界茶场划归中茶公司杭州分公司,牟山湖繁殖场划归余姚县人民政府,另接办黄岩园艺场及海宁猪种繁殖场归并入硖石绵羊场,再度改组后本所现有农艺、农艺理化、植物病虫害、及畜牧兽医各系,下设稻麦场、萧山棉场、黄龙洞农场、黄岩柑桔场、硖石种畜场。

农业改进所业务状况

(一)稻麦浙省稻麦改进工[作]开始于一九三O年创设之稻麦改良场,历年以来工作方针,始终一贯,一九三三年以后稻麦改进设备,日趋完善,一九三六年美国育种专家海斯博士来华考察,誉为国内最完备之育种机关。

浙省稻麦育种初以纯系育种为主,继则进行稻与小麦杂交育种,一九三九年起开始举行旱稻及各项杂粮之育种,计育成之早籼、中籼、晚籼、晚粳、晚糯稻十余种,其产量较土种高出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四十九不等,大多均在百分之十五以上,其品质亦不下于市场上等米,改良小麦纯系的,计有十系产量均在二百市斤以上,较之土种有高出一倍者,其由杂交育种而得的有九系,产量高的较之土种高出百分之三十以上,各系皆有抗锈病能力。杂粮之改进除进行纯系育种外,并征集品种举行比较试验,皆能获得优良品种,至今稻作育种工作,品种观察计有八五六个品种,试验设计计有一个品种,小麦及杂粮育种工作今仍继续进行,改良稻种之推广开始于一九三五年战时改良稻之推广,至一九四三年止,累计达三十二万七千亩,改良小麦亦达二十八万二千余亩,约可藉以增产稻十九万六千余担,麦五万六千余担。

栽培方法之改进,亦曾历次举行试验,均已获有结果。

(二)蚕丝浙省蚕丝之改进远肇于前清道光年间,宁波海关税务司西人唐发达曾亲赴日本调查蚕业,归后上条陈与清政府,力主改进,未见采用,唐乃选派宁波养蚕学院工头江生金入法国蒙贝利蚕业学校学养蚕新法,至清光绪二十三年清廷下诏变法,杭州知府林迪臣设立蚕学馆于西湖金沙港,聘江生金主持之,后以江之学识不足,改聘日本教师主持教务,讲授养蚕缫丝新法。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浙省设农事试验场于杭州笕桥,即在场内专设蚕桑科从事实验工作。一九一五年设立浙江省立女子蚕桑讲习所,又在艮小门外设原蚕种制造场。一九一八年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更于嘉兴分设育蚕场,于诸暨分设制种场,一九二五年于杭县、桐乡、嘉兴、海宁、吴兴等县设改良场指导饲育新种,于余杭设制种场,制一代杂种。一九二七将原种制造场扩充为蚕业试验场。一九二八年于浙江大学农学院设蚕业系,并改组蚕业试验场为蚕业改良场,全省蚕桑改进事业均由该场主持,改良种大[多]见推广。私营制种业亦兴起,秋蚕之饲养亦渐盛。一九二九年该场改称为浙江省立蚕桑业改良场,附设女子蚕桑讲习所,并设杭州缫丝厂。一九三三年于[与]十[三]四年设立模范区与改良区,七月又成立管理改良蚕桑事业委员会。一九三四年改良场隶属该会称浙江省蚕桑场,蚕业取缔,所亦并入于该场,杭州缫丝厂亦隶于该会。是年秋间蚕桑改良区域达二十九县,十二月该会称为浙省建设厅蚕桑统制委员会,一九三五年仍改称浙江省蚕桑改良场,同年六月成立浙江省生丝推销委员会,设办事处于上海,并设缫丝委员会。一九三六年蚕丝统制会直属于省政府,并于改良场内增设桑园股,另设蚕种监管所,并设嘉兴蚕种场及余杭蚕种制造改进所。一九三八年浙省农业改进所成立,各蚕业改进机构并入该所,在浙东六县各设蚕业改进区,并在松阳、兰溪设原蚕种繁殖场。一九三九年在丽水设原蚕种繁殖场,在临安设蚕种管理分处。至一九四O年共设十一蚕业改进区,并设蚕种冷藏库。一九四一年蚕丝管理委员会成立,除有关研究试验工作仍由农业改进所专设蚕丝系继续办理外,其他制种管理检验各机构一律移交该会接办。一九四二年农改所育蚕育桑两场及蚕丝系合并为蚕丝试验室。一九四九年杭州解放,农改所改组,内部力求简化,遂不设蚕桑研究部门。

浙省改进蚕业虽发轫于光绪年间,但在选种方面,甚少成绩,至一九四一年农改所始从事家蚕纯系选种与杂交育种,及其他研究,获得优良纯种四种,及杂交种数种。

浙省蚕业因政府历年竭力改进之结果,至一九三七年全省改良蚕种之需要已达三百余万张,但政府制种机关不能供应其全部之需要,自一九三八至一九四O年三年之中,只能配发普通蚕种八十八万余张,故私营制种场甚为发达,如在一九三一年私营制种场多至七十五家,年产九十余万张,以后粗制滥造之风日甚,政府乃设管理取缔机关,制种事业始获合理保障而趋于稳定。至一九三七年浙西沦陷,种场沦陷达十分之九,至一九三八年原种供给及监督收购配发皆由农改所办理,次年种场增至三十余家,分布于十一县,至一九四一年监管事宜归蚕管会接办,以敌窜浙东,浙东蚕区沦陷殆尽,制种场亦逐渐停办。

(三)茶叶浙省茶叶改进始于一九三四年绍兴县政府设茶叶指导人员,以指导茶树栽培、茶叶制造及取缔茶叶之著色掺杂,自是各区皆有开辟茶园或改进之企图。一九三七年成立平水茶叶改良场,一九三八年该场归并于农业改进所,该所即先后在数县设立农业推广区、示范茶场、检验处,以改进种茶、制茶及检验茶叶。一九四一年检验工作移归浙省油茶棉丝管理处办理,解放后农改所不办茶叶改进工作。

茶叶改进之试验研究开始于一九三七年,战事发生后仍继续进行。育种试验有茶树品种观察,达一百二十种之多,栽培试验,亦在各区举行;采制试验包括珠茶、珍眉、红茶、龙井等。其他研究事项包括茶树品种之分类,茶芽之生理,茶树技术,病虫害之防治,世界各地著名茶叶之制法,制茶机械及器具之设计改进,及茶叶之分级等。

各地茶农栽培茶树均极粗放,农改所自一九三九年起乃在各地设示范茶园六处,一九四O年开始整理各地旧式茶园,各区并每年举行制茶示范,自一九三八至一九四一年四年间合计共制红绿茶五万六千斤,出品以品质优异,价格高出寻常茶叶,农改所并利用合作机构,借给制茶机械设备,指导精制技术,以提高精茶品质,自一九三八至一九四一年止,共辅导合作社制成精茶一万余箱。改良制茶用具与器械,自一九三九至一九四一年间共推广六百八十件。

(四)、棉浙省棉产改进始于一九一七年,实业厅设立棉种试验场于余姚。一九二八年改组为省立棉业改良场,并设慈溪、平湖两分场。一九三O年分设杭州、上虞、萧山三育种场。一九三二年更名浙江省农业改良总场棉场,另在各地设育种场,育种区、繁殖区、合作棉场、实施区、推广区。一九三五年棉场一度隶属于浙江省农业推广委员会,次年直隶于建设厅。一九三六年改隶于浙江省农林改良场。一九三七年再改为浙江省棉业改良场。一九三八年并入于农业改进所,由农艺股主持其事,除举行育种及栽培试验外,并于后方各重要县举行棉作地方试验,设改建区、推广区与检验处。

浙省自棉场成立,即注意于棉业技术之改进,在战前,育种方面曾举行品种比较,中美棉标准品种比较,百万棉及长丰棉纯系育种等试验,在栽培法方面亦曾举行各种试验,在战时各种试验于一九三九年继续在各县举行,一九四O年试验区域扩大至二十余县。

推广工作自一九二九年开始,一九三三年起棉业改良实施区成立,藉政治力量指导人民采用良种,在沿江一带推广百万棉,沿海则推广具有抗盐性之驯化美棉,至一九三六年,推广面积达九万四千七百五十亩,产籽棉十四万九千余担。抗战期中,自一九四O年起在温台处属各县增加植棉面积二十六万六千亩,检验出口棉花六十五万三千余包,一九四四、一九四五两年防治害虫达一万三千余亩。

(五)油桐及其他特产浙省桐油产量在全国产油省分中占第四位,仅次于川湘桂三省,年产五十万市担以上,其改进工作自一九三五年开其端,是年二月农业管理委员会成立,推行林垦,在衢县、江山、嵊县等地垦植油桐。一九三八年农改所从事优良桐子之推广与桐子理化性之分析研究,油桐栽培方法及品种之改良。一九四O年在衢县设立油料植物繁殖场,在各县林业改进区,亦分别垦植示范桐林,约二万亩,推广优良桐籽十八万八千余斤,播种桐林十三万余亩,分布区域遍及浙东三十六县,一九四O年防治油桐害虫及病害面积达二千余亩。

烟草育种工作自一九三八年开始在品种观察方面,搜集品种计有一八八种,品种比较试验亦于是年开始,至第三年核计以两种美国烟为最优,栽培法亦于是年开始试验研究,是年开始试验烟草加工,并训练技工制雪茄烟,至一九四O年在松阳设立雪茄烟制造厂,训练大批女工,经营制造,制法推广民间,于是雪茄烟之制造,成为松阳一大家庭工业,商营烟厂及合作社纷纷之设立,成为松阳战时经济上重要企业。

糖蔗在平阳、瑞安栽培素广,战前浙省园艺场曾于平阳设有糖蔗分场,由广东引种爪哇改良蔗种,一九三八年该场并入农改所,该所在平阳设糖蔗繁殖场,一九三九年该场并入平阳农业推广区,爪哇糖蔗之推广年有扩展,遍及温属各县,改良爪哇蔗含糖量较土种高出百分之四十,故农民争求贷种。

(六)园艺浙省年产果蔬可值七十万元,园艺之改进始于一九三六年,设园艺场于黄岩,次年改称浙江省园艺改良场,一九三八年该场并入农改所,该所即于其地设农业推广区,一九四一年改为第七农业推广区,以园艺之改进为主要工作。

浙省果树之改进以柑桔为主,在园艺场时代即征有名品种,以观察风土适应情形,农改所继续观察有名品种十三种,一面举行黄岩柑桔选种工作,蔬菜方面亦举行品种观察与比较,品种比较计甘蓝有十一种,结球白菜有五种,他种试验亦分别举行。

农改所在黄岩繁殖优良果苗,包括梨、桃、枇杷、苹果、花红、杨梅、柚、柑桔、尤以柑桔为多,年有大量推广。邻省亦来大批订购,果苗中以柑桔最为闻名,蔬菜如甘蓝、洋葱、番茄、花椰菜、山东白菜、莴苣等过去在浙南山区甚少栽培,战时则经大量繁殖推广于山区各县。

(七)森林浙省注意林政虽远在一九二一年以前,然仅在杭州、兰溪、临海、永嘉(后迁丽水)设省立苗圃四所,至一九二四年始就建德前省立甲种森林学校原址设省立第一模范造林场。一九二七年北伐告成,政府开始推行造林运动,浙江省政府订颁造林场暂行规程,次年并省立第一模范造林场与省立第二苗圃改组为省立第一造林场,就丽水之省立第四苗圃设第二造林场。一九二九年省府依旧道属分划全省为四大林区,每区各设林场一所,凡育苗造林业务以及全区林业行政,统归林场管辖,十九[一九三O]年成立农矿处,处下设农林局,局内设森林组,次年农矿处归并于建设厅,省政实施紧缩,四林场改隶农业改良总场。一九三五年建[设]厅成立农业管理委员会,下设森林管理处,四林场复隶属该处,温处两属保安林办事处则改称浙江省瓯江保安林青田事务所,另于衢县设立十里荒山垦植办事处。一九三六年农管处裁撤,各林场均复旧观,衢县十里荒山垦植办事处交第五区专员公署接管。七月省农林改良场成立,各林场均隶属之。一九三七年农林改良场裁撤,成立省林场,是年抗日战兴,各林场统归当地县政府保管。一九三八年农改所成立,先于处属各县设中心农场,一九四O年设四林业改进区,一九四一年设常山林业改进区。一九四三年青田林业裁并入丽水林业改进区,一九三九年省公路局与农改所合作在数县设立公路行道树苗圃,一九四O年设立林产制造示范场,各县自一九二八年起即设县立苗圃。

浙省立林场自一九二七年起即开始营造示范林场,截至一九三六年止各林场造林总面积约十万八千亩,植树苗二千八百三十三万株,农改所督导造林之结果截至一九四三年止,并各县地方造林成绩共为三百十三万余株。

育苗工作开始于一九二七以前,一九三五年省立各林场苗圃面积达八百八十余亩,产苗四千六百七十余万株,自一九三八至四五年,各县育苗二千三百六十万余株,推广民间之苗自一九三一至一九四五年止,各区分发苗木一万万余株,公路行道树共栽七十七万余株。

(八)畜牧与兽医浙省畜牧事业开始于农矿处时代,一九三二年农业改良总场设兽医技术室,派员分赴发生兽疫各县防疫,一九三五年会同上海兽疫防治所及东阳县政府合设兽疫防治实验区,一九三六年农林改良场于金华设立家畜保疫所,改良场裁撤后改组为家畜保育所,抗战军兴,该所即结束,原有事业一九三八年归并农改所办理。一九四二年,敌陷松阳,农改所各项设备惨遭破坏,畜牧兽医方面不易迁移之种畜种禽与血清疫苗制造所必需之冷藏库及不能移动之设备同被损毁。

保育所及农改所历年繁殖世界著名之猪、鸡、鸭、兔、种,逐年在省内各地,均有相当数量推广,亦曾以著名外国猪与土种猪进行杂交及进级育种,所得杂种猪推广与农民,普遍受欢迎。以产卵特多之龙游鸡,亦曾经大量孵育推广于第九区各县,每年至少数万羽,又曾以合作饲养办法,贷给山区农民以种牛,农民除享受耕牛之劳力外,并得均分其所产之仔牛,并经常指导农家清除牛舍,改善饲养管理方法及选种配种等工作。又在各县设立耕牛配种站四处,免费配种,历年来统计配种二百八十余次,保育耕牛二千余头,一九四一年该所筹办耕牛保险,数年以来颇着成效。

浙江省之兽疫以猪霍乱与猪肺疫最为重要,农改所首先即着手于该两种疫菌苗与血清之制造,一九三九年以后,血清与菌苗之制造范围逐渐扩大,制造数量亦增多,在数年中曾制成大量之牛出血败血病高度免疫血清,抗牛瘟高度免疫血清,牛出血败血病混合菌苗,炭疽芽胞菌苗,牛瘟脏器苗,牛传染性胸膜肺炎菌苗等,除以供应本省农村之需要外,并供给各方面之需要,除制造菌苗血清外,并努力防治兽疫,历年防治兽疫之种类与区域年有扩大,各地一有兽疫发生,农改所据报告,即派人员驰往防治,一面指导消毒与隔离,设法加以扑灭,统计防治牛疫二千四百七十七头,其他猪之各种传染病用血清治疗者九千二百四十三头,菌苗预防及药物治疗者八千一百二十七头,治疗家禽二千一百O一羽。

(九)植物病虫害浙省治虫事业,始于一九一三年嘉兴府属成立之治螟会,次年即结束。一九一七年,复设除螟研究所,不久又停顿。一九二四年浙江省昆虫局成立于嘉兴,工作注重浙西方面。一九二八年局址迁杭,更名为浙江省昆虫局,扩充内部组织,并在嘉兴设第一防治所,永嘉设第二防治所。一九二九年举办治虫讲习会,为训练治虫人员之发端,同年省会各县设立治虫委员会,在兰溪设第三防治所。一九三O年增设植物病理研究室,药剂室等,同年各县设置治虫专员及督促员,同年八月浙江省农林局成立,昆虫局归其管辖,九月省令改设为浙江省立植物病虫害防治所,全所分为研究、推广与总务三部,嗣以农林局裁撤,防治所改隶建设厅。一九三一年于杭、嘉、湖、宁、绍五县设大规模稻虫防治实施区,以为农民示范,四月裁撤第三区防治所设桑虫研究分所于吴兴,改第一区防治所为稻虫研究分所,第二区防治所为果虫研究分所,并增设防治指导室,材料供给室,机械室,六月与嘉兴县政府合办之寄生蜂保护试验室落成,七月省府开办浙江省治虫人员养成所,以备训练学生充各县治虫人员之用。一九三二年一月召集各县治虫人员举办植物病虫害防治讲习会,三月增设寄生蜂研究室及蚊蝇研究室,果虫研究室由永嘉迁黄岩,六月奉厅令仍为浙江省昆虫局。一九三三年省令各县设置植物病虫害陈列室,四月在杭县七堡设立棉虫研究室。一九三四年浙江省农业管理委员会成立,将各地治虫事业之一部改隶区农场,在旧府属首县置治虫办事处,各设治虫专员三人,担任各区治虫指导之责。一九三六年省府改组,经费紧缩,本所经济虽极度困难,而事业仍继续维持,七月农林改良总场成立,省各场所并入管辖,改称为昆虫研究所,惟对于外仍用浙江省昆虫局原名。一九三七年仍恢复浙江省昆虫局,直隶建设厅,增设森林及仓库害虫研究室,棉虫及蚊蝇两研究室,因与中央合作,暂行结束。一九三八年浙江省农业改进所成立,该局并入该所,于所内设病虫害股。一九四O年改进所扩充组织,病虫害股改为病虫害防治科,下设病害、虫害二股。

二、中山大学农学院

一九O八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广东省劝业道在广州东郊筹设农事试验场,同时在试验场附设讲习所,讲习所在一九一七年改为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一九二六年则改为中山大学农学院,大学农科成立后先设农学系(内分农艺、园艺、畜牧、蚕桑、病虫害、农政各门)林学系,农林化学系(内分土壤肥料与农产制造两门)三学系。一九二五年开辟石牌农场(现本校农林各二场)。一九二八年增设农林植物研究所(现改为植物研究所,隶属理学院)。一九三O年增设稻作试验场及土壤调查所(现改为土壤研究所),白云山模范林场。一九三四年增设乐昌沿溪山演习林场。一九三六年增设蚕桑学系。一九三五年成立农科研究所,内分土壤学部与农林植物学部,招收研究生。一九四O年沿溪山演习林改为乐昌演习林场,移设于细梨坑。一九四一年增设农业经济学系,及畜牧兽医学系。一九四八年增设农艺、园艺、病虫害三学系,至目前止本院计有农艺、园艺、森林、畜牧兽医、病虫害、蚕桑、农业化学、农业经济等八学系,及稻作试验场,土壤学研究所。

历年研究之成绩

(一)农艺方面

1、稻作:农艺系历年对育种、风土化、施肥、病虫害、及栽培方法、均有试验与研究,而对育种尤为注重,在一九三七年以前,即已育成野稻杂交种,栽培稻杂交种,纯系选定种等。早晚造优良稻种七十余品系,抗战期间分在韩江、南路、北江等地区继续工作,所育成品种交广东省农林局推广,颇着成效。复员以后,自一九四七年起,研究重点集中在栽培种系统之分析,中国粳籼糯种之栽培起源及稻种分类,早晚造种光期反应之比较观察,各地带之粳籼稻种之种性异同。[注:此节未完稿,至此而止]

三、江西省农业科学研究所

一九三三年江西省省政府邀请国内著名农学专家商讨设立江西省农业院,以为综持农业行政、农业研究、农业推广、农业教育机关,直隶于省政府,除院长由省政府任命外,并设有理事会,聘国内农学界著名专家为理事,以辅导本院业务之施行,一九三四年三月正式成立,在南昌莲塘建筑办公及研究大厦。一九三九年抗日军兴,南昌撤防,农院随省政府撤退至吉安,旋迁泰和枫山。一九四二年因敌寇窜扰,由枫山迁至泰和县城。一九四四年敌军沿赣江北窜,农院随省政府再迁宁都。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结束,农院迁回南昌莲塘原址。一九四八年与垦务处合并,改为江西省农业改进所,后因行政与业务划分,乃改为江西省农林处试验总场。一九四九年南昌解放,乃改为农业科学研究所。

农业科学研究所计分作物组、园艺组、森林组、农业化学组、虫害组、病害组、畜牧兽医组、血清制造组、防疫组、家畜病院、农具二厂及与静生生物调查所合办森林植物园。一九五O年新设应用植物组。

作物组成立于一九三四年,主持全省作物改进事宜。一九三九年迁泰和,后徙宁都,一九四九年迁回莲塘原址,今仍照原编制进行工作,该组于水稻棉花试验推广有相当之贡献。

园艺组成立于一九三四年,下设果树、蔬菜、花卉及园庭布置四部,从事研究、繁殖、推广、调查工作,并指导三湖、南丰果园工作。

(一)调查为了解本省优良果树蔬菜之分布,品质、重量、栽培方法及运销情形,历年往产区调查南丰蜜桔、许湾金桔、三湖柑桔、上饶梨、临川西瓜、信丰胡萝卜及草菇等。

(二)研究试验

1、蔬菜引种历年均引种有各种蔬菜新品种,一九五O年本组栽培春秋播蔬菜共计一百六十二品种,其中六十品种系由国内外引入。

2、蔬菜育种本组曾作白菜、西瓜、及辣椒品种比较试验,结果以油东白菜、江阴白菜、嘉宝西瓜、枫田辣椒、台湾大狮子柑为最优。

森林组成立于一九三四年,初名为森林部,主办研究试验繁殖推广事宜,兼理行政工作,一九三六年创设吉安、南城、贵溪、赣县、万载五中心苗圃,并接收庐山湖口景德镇三林场。一九四二至一九四五年农业院组织变更,改称森林股,专办行政工作。一九四六至四八年复员来南昌改称森林组,专事试验研究繁殖推广业务。一九四八年三月至一九四九年五月本组划隶总场,解放后名称业务仍旧。

庐山森林植物园成立于一九三五[四]年,系与静生生物调查所合办,位于庐山含鄱口,面积约四千余亩,曾种有各项珍贵苗木二十余万株及各种园艺卉木甚多。历年曾在各省采集各种种子,与世界著名植物研究机关交换,并受国外各学术机关委托购买搜集种子苗木,胜利后积极整理苗圃及采集种子。一九四八、一九四九两年曾育成大批水杉、台湾杉幼苗。解放后与庐山林场合并为森林植物研究所,静生生物调查所改组后,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学研究所仍与江西农业科学研究所合办植物园事业。

农业化学组成立于一九三四年,主要业务为土壤肥料试验研究,蒸制骨粉及推广,农产品分析等项,设备之完善为东南各省农事机关之冠,抗战期中工作陷于停顿,仪器药品损失甚巨,复员后亦无法添补,解放后一切均在整顿补充中。

本组研究试验工作计有:(一)曾在各县分场举办水稻与棉花肥料三要素试验;(二)曾在各场举办水稻、棉花、小麦、甘蔗、烟草等作物化学肥料与农家肥料肥效比较试验;(三)曾引种各地优良绿肥品种如苔子、马豆、猪屎豆等;(四)曾作红土与粘良施肥试验。制造工作:计历年制造骨粉十六万六千余斤,推广于农家者计有十四万九千余斤,并推广紫云英种子五十二万五千余亩。

解放后曾添置酒精制造设备,制造酒精三千六百余斤。一九五O年将制造骨粉十万斤,以增加本省肥料供应为中心任务。

病虫害组成立于一九三四年,其中昆虫部分对于本省各项农业害虫曾经作过初步调查,计稻作害虫有螟虫等三十七种,棉作害虫有棉卷叶虫等二十种,梨树害虫有梨虎等四十五种,蔬菜害虫有猿叶等二十七种,积谷害虫有米象等二十七种。对于土产杀虫药亦曾作有调查,野生有毒植物可以作杀虫药者曾经发现有雷公藤、闹羊花、苦树皮、水莽草、算盘子树等十余种,现拟大量采取分别作药效试验以备利用。

研究试验著重于治螟虫,发现耕作方法与螟害有关,凡经过伏耕秋耕冬耕三耕之地区螟害均轻微,而在晚稻期间以烟草之茎插入田中,可以治螟。

对于棉虫曾以喷雾器一百二十架,喷粉器一百二十架,喷射DDT以治棉虫。

本所病害部分亦成立于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五O年独立成为一组,但人员及设备均不充实,亟待充实与发展。

畜牧兽医部成立于一九三四年,业务有乳牛场、种猪场、种禽场、养蜂场,并在南城、临川、弋阳等县设立推广站。抗战军兴,所有业务迁往吉安泰和,及设立永新安福两个种猪场,及泰和耕牛改良场,复员后将乳牛、种猪、种禽场合并为畜牧场。

江西兽疫防治事业创始于一九三四年秋,至一九三八年夏止,全省家畜防疫处所及附设家畜诊疗所共有四十二,并另设有耕牛保险总会,县耕保单位,牛疫中心区办事处,及十一县牛疫防治事务所,在防疫机构方面颇具规模,自一九三八年秋受抗战影响直至一九四九年,江西兽医业务完全摧毁,南昌解放后乃力图防疫业务之恢复与发展,而在农研所内成立防疫组。

兽医血清制造所成立于一九三六年春,自一九四O至一九四九年工作停顿,至八年之久,南昌解放后,即积极充实,成为农研所血清制造组,已陆续制出牛瘟炭疽等血清疫苗。

家畜病院成立于一九三九年夏,原为兽医专科学校附属家畜病院,自一九五O年农研所成立,此病院遂拨归农研所领导,但仍与兽专密切联系。

应用植物组成立于一九五O年,其业务为加强本省重要经济植物的遗传与育种,和生理生态等各方面的试验研究,同时感觉到我国今后农业改进事业必须走米邱林路线,采取新的方法有前途,故于本年成立此组来担任此种任务。最近积极收集材料,并充实设备,修理温室,拟定研究计划,今年主要试验项目有:(1)水稻春化处理技术研究;(2)全国改良稻种特性调查;(3)水稻杂交育种;(4)籼粳稻品种试验;(5)中美棉嫁接和杂交育种试验;(6)退化美棉品种内杂交试验;(7)棉花种子春化处理技术研究;(8)黄麻杂交育种;(9)黄麻脱胶研究;(10)土壤肥力对于甘蔗遗传性变异研究;(11)甘薯嫁接杂交试验;(12)花生根瘤菌接种试验(与化学组合作);(13)蕃茄嫁接和杂交试验。

四、金陵大学农学院

私立金陵大学原由美国基督教各教会在南京所设汇文书院等校而成,在民国前二年称金陵大学。民国三年裴义理教授举办北方垦殖事宜,承孙中山、伍廷芳、唐绍仪、蔡元培诸先生赞助,鉴于中国农林人才之缺乏,先行创设农科,次年添设林科,至民国五年,合称农林科。十九年遵部令改为农学院。二十五年春创设农科研究所农业经济学部,招收大学毕业生。二十六年,抗战军兴,本校由南京迁成都。二十九年农科研究所增设农艺学部。三十年增设园艺学部。三十二年增设园艺专修科。三十五年迁回南京,农学院有农学馆一座,蚕桑馆两座,农业专修科教室及实习室各一座,乳牛房一所,冷藏室、作物储藏室、温室各一座,另有各地农场甚多。农学院设农业经济学系、农艺学系、森林学系、植物学系、园艺学系、植物病虫害学系(内分植物病理学组及昆虫组)、农业教育学系、蚕桑学系等八系,及农业专修科与园艺专修科及农业推广部,曾设园艺职业师资科五年,今已停办。

农学院自创办之始即重视研究工作,年来全院经费用之于研究者约计百分之五十,所有专任教授均参与研究工作,高年级学生亦以研究工作为其设计实习及编著论文之资料,该院研究生占全校研究生总数之大半。农业经济、农艺、园艺等研究所已毕业之研究生,共达四十二名。

农学院研究工作约分为下列三种:

(一)调查研究:例如农业经济方面之调查,其目的在了解现实而加以改进。

(二)采集研究:例如昆虫与植物标本之采集,其目的在确定农林生物之分布,与品种之鉴定。

(三)试验研究:例如作物品种之改进,其目的在应用育种方法,产生质量兼优之品种。

农业经济研究已完成者计有:

(一)农家经济调查:共调查七省,十七地区,农家二千八百六十六户,已出版中英文中国农家经济各一书,为关于此问题之权威著作。

(二)中国土地利用调查:共调查二十二省,一百六十八地区,已编为本题论文、地图及统计资料三种,中英文皆已出版,曾经全国图书审查委员会特颁奖状。

(三)乡村人口问题之研究:根据我国十一省,二十二处,农家一万二千四百五十六户之调查,刊行中国农村人口之结构及其消长一文。

(四)豫鄂皖赣四省农村经济调查:分农村金融、农产运销、土地分类、农佃制度、信用合作,农事特产及农村组织七项。

(五)四川省土地分类调查研究:按照有机质碳、土壤组织、颜色酸度及钙质鉴定五[四]种,分别绘制各县土壤分级图,及土壤分区图等。

(六)成都市附近七县米谷生产与运销之研究:供政府统制食粮之参考。

(七)四川农产物价及成都市生活费用研究:自二十七年起,按周编制生活指数,公诸社会以供参考。

(八)南京市物价及生活费用研究:自三十六年起,按周编制生活指数,公诸社会以供参考。

植物生产之研究。农学院农艺系素来重视小麦、棉花、水稻及其他农作物之育种,计先后在该院农场及合作农场改良完成之新品种有以下诸种:

(一)小麦——金大二九O五号,金大二六号,金大开封一二四号,金大南宿州六一号,金大南宿州一四一九号,金大燕京白芒标准小麦,金大泾阳蓝芒麦,铭贤一六九号,定县七二号,定县七三九一四号,徐州一四三八号,徐州一四O五号,济南一一九五号。

(二)棉花——金大脱子棉,金大百万棉,金大爱字棉四八一号,金大爱字棉九四九号,斯字棉四号,德字棉五三一号。

(三)水稻——金大一三八六号

(四)粟——金大燕京八一一号,金大南宿州三七三号,金大开封四八号,金大泾宿谷,定县燕京二二号,济南金大植物组八号。

(五)高梁——金大开封二六一二号,金大南宿州二六二四号,定县三三号

(六)大麦——金大九九号裸麦,金大开封三一三号大麦,金大南宿州一九六三号,金大南宿州七一八号裸麦。

(七)玉蜀黍——铭贤金皇后。

(八)土豆——金大三三二号。

农学院之园艺系则著重改良果树与蔬菜品种及改良果品储藏与运销方法等,改良品种计有:

(一)柑桔——江津甜橙二十六号,二十四号,十八号,金堂大形甜橙十七号,江津红桔十一号。

(二)蔬菜-——甘蓝金陵十号,榨菜金陵二号,蕃茄金陵二十号,近年输入栽培新种大蒜(AlliumamperoplasumL.)亦大为成功。农学院植物学系、森林学系、植物病虫害学系,历年采集之植物、昆虫、病菌标本亦极丰富,计有腊叶植物标本三十余万份,约五千余种;经济树木标本四万份,约三千余种;昆虫标本十二万份;真菌标本四千七百号,就中以腊叶植物标本最有价值,盖该院之腊叶标本馆,乃国内成立最早者之一,藏有珍贵之腊叶标本不少。

农学院推广工作已完成者计有:

(一)应四川及陕西二省之请举办新都、温江、仁寿、南郑等县之县单位农业推广区示范工作。

(二)应四川省之请,担任彭县及华阳二示范区之农业推广辅导工作。

(三)受教育部及四川省教育厅委请,担任川西各农业职业学校辅导工作。

(四)兴办新都、仁寿等县之农民基础学校及农民补习学校,研究农民教育实施办法。

(五)推广改良种子及种苗,金大二九O五号改良小麦在川西及川北曾推广种植达三十六县,金大改良柑桔推行种植亦广。

农学院研究设计不下百数十种,已完成者如上所述,未完成者尚多,最初侧重专题研究,最近趋向综合研究,其目的以某种生产事业为研究中心,由有关教授联合研究,以期该项研究事业,得以彻底改进。目前综合研究事项计分稻、麦、棉花、柑桔及烟草五项,举凡选种、栽培、防害、加工、储藏及运销问题,一一研究其如何改进,俾能得完美之结果。

金大农学院三十年来得有如此成绩者,由于该校为私立机关,经费稳固,人事不受政潮之影响,故研究人员得专心致志从事其专门研究工作。

五、岭南大学农学院

岭南大学农学院成立于一九一八年,原只设农艺、园艺、畜牧三系,一九二七年添设植物病理室,一九四O年畜牧系因实际需要扩充为畜牧兽医系,诸系室除授课外,有下列之研究成绩与工作方向:

农艺系过去育成优良早稻三种,晚稻五种,适于食用之甘薯十一种,产量特丰者五种,适于茎叶用者五种,现在正进行陆稻、水稻品种比较试验,螟虫防治试验,甘蔗品种试验,油用亚麻引种试验,甘薯选种杂交试验,纤维作物比较试验,将来工作以推广陆稻及多方面研究甘薯为主。

园艺系过去曾引种及大量推广有加利树多种,外国果树如番木瓜等及蔬菜品种,并在潮属数县进行新法防治柑桔病虫害及柑果包装之推广。现在工作,在果树方面有潮属柑桔抗黄龙病品种之研究,与亚热带果品荔枝、番木瓜、番荔枝之加工试验;在蔬菜方面,有本省抗病蔬菜品种之育种,及输入外来蔬菜之品种试验;将来工作继续在广东潮属各县改进柑桔之栽植,多注意华南抗病蔬菜品种之育种,及亚热带果品及蔬菜之加工。

植物病理研究室过去研究成绩,有广东省果树病害及甘蔗病害汇报,闽赣柑桔病害之调查,柑桔胶肿病之发现,芋疫之防治。现在工作为进行病害调查,柑桔黄枯之病源及防治,一般柑桔病害之防治,及蔬菜抗病育种,将来工作在扩充农作物病害研究范围,以柑桔、甘蔗及蔬菜病害为主,并扩充该室为研究所。

畜牧兽医系过去研究成绩有外国猪与本地猪杂交试验,并畜养纯种乳牛四种,共七十余头。现在工作在兽医方面有广东省家畜传染病之调查,及各种畜禽病之研究,在畜牧方面有猪鸡乳牛之育种及饲养试验,外国牛与黄牛杂交试验,将来工作为防治重要之家畜传染病及繁殖优良家畜家禽以供推广之用。

六、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

早在一九三三年秋,日人即蓄意侵略中国,筹设华北产业科学研究所,一九三四年在胶济路沿线设青岛、张店、辛店、湛山、李村及洛南设立农场。东亚同文会则在天津设立农场,七七事变后寺边部队特务部在北京西郊成立中央农事试验场,上述各地农场一律改为支场,统归其指导,在敌伪时期称为华北农事试验场。本场设耕种、农林化学、病虫、畜产、林业、家畜防疫、农业水利等七科,分场一处设在昌黎,支场五处设在石门、军粮城、济南、青岛、开封,试验地两处设在济宁与徐州,原种圃十五处。各场共用日人三百六十四人,华人二百九十四人,华人皆中下级干部,日人除少数技术较高者外,亦多为二三流人物。

在此时期就试验整个研究工作而言,其优点为有组织,有整个计划,和实际相配合,有完整而灵活的机构,各地有分支场、原种圃与试验地,一改良品种可以尽快推广到农村,计划和实际结合。一九三九年以后,对于华北各主要作物,都制定增产计划,其研究计划即与增产计划相配合。

但因技术人员学术经验均非第一流,故技术方面殊多缺点,取材每之不当,田间设计过于简陋,亦常有不合理处,室内工作亦多欠妥。

但研究成绩殊有不少,已发表之刊物,家畜防疫方面有四册,农业调查报告有二十三册,华北产研汇报十一册,调查资料三十三册,成绩概要十九册,其他十四册。但刊物虽多,品质则非甚高,亦有不少够得专门研究报告水平,调查工作多而较好。本场育成品种不算优良,与农家所有,好得有限,但引入品种如甘薯的冲绳100号与农林四号,小站稻种等却收获实际利益。

一九四五年日寇投降,政府的中央农业实验所中央林业实验所,中央畜牧实验所分别接收了本所的农业林业与畜牧部分,分别成立北平农事试验场,北平林业试验场,华北畜牧兽医工作站。一九四六年又将后者分为华北畜牧工作站与华北兽疫防治处。

北平农事试验场将旧有的耕种科扩充成棉作、麦作、特作及园艺四研究室,及生理细胞二实验室,将农林化学科改为土壤肥料研究室,后又在此研究室附设农业化学部分,农业水利科则改为农业工程研究室。

在此时期以宗派斗争,将一整体机关,任意分割,人才缺乏,无良好工作计划,研究与实际不联系,故殊少良好成绩。在农事试验场因人才方面,有独立研究能力的专家,尚有二三十人,故在技术方面,比日寇时期,尚在[有]局部的改进,如新式田间设计的应用,试验材料的增加,最新式试验项目的增添等。缺点为缺乏全面计划,调查工作做的太少,各研究室各自为政,不能互相配合,致人力物力完全浪费。自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年三年多的时间,除土壤肥料研究室发表过三篇研究报告外,未有任何其他研究结果问世。

在北平林业试验场,畜牧工作站,及华北兽疫防治处,所有研究工作,事实上完全停顿。

一九四九年二月平津解放,各试验场重新整理并与河北省农业改进所合并成为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内设以下各系室:

(一)作物系:下设棉作研究室,麦作研究室,特作研究室,杂粮研究室。

(二)病虫害系:下设病害研究室,虫害研究室,药剂研究室。

(三)理化系:下设土壤肥料研究室,农产制造研究室,农田水利研究室,附设测候站。

(四)园艺系:下设蔬菜研究室,果树研究室,薯类研究室。

(五)应用植物系:下设细胞研究室,生理研究室。

(六)畜牧系:下设家禽研究室,家畜研究室。

(七)家畜防疫系:下设病毒研究室,细菌研究室,附设血清制造场。

(八)森林系:下设造林研究室,林产研究室

改组以后,组织较为严密,业务著重实际,成绩已有显著之增加。一九五O年的工作计划以粮棉增产的试验研究为主要任务,其他一切试验研究工作均环绕目标而进行,此外并开始进行了全所规模的米邱林学说的研究。

在以粮棉增产为主要任务的要求下,特别著重农作物品种的改良,病虫害防治法的研究,土壤肥料的改良。小麦研究著重冬小麦的丰产与抗锈病的育种工作。小米著重在产量高而能抗白髪病的育种工作。玉蜀黍著重用杂交种的生长优势以产生丰产佳质的杂交种,与生长期短的早熟品种。棉花著重优良品种的保纯和新杂交品种的育成。病害研究著重麦类抗锈病和杂粮抗黑穗病与白髪病的研究。虫害研究著重主要害虫蝼蛄、行军虫、蝗虫、蚜虫的防治法研究与“六六六”杀虫药的大量制造。土壤肥料著重华北区地力测定与花生根瘤菌接种的研究。

关于米邱林学说的研究分两部分:(甲)为米邱林学说的基本理论研究,又分(一)关于嫁接杂粮学说者,如茄科植物嫁接研究、旋花科植物嫁接研究、绵葵科植物嫁接研究。所用的材料为蕃茄、茄、马铃薯、甘薯、牵牛花、棉花。(二)关于纯系退化学说者,计有小麦棉花高梁与粟的品种杂交研究。(三)关于获得性状遗传学说者,计有各地环境对小麦与棉花遗传性变异的研究,土壤肥力对于甘薯遗传性变异的研究,春小麦变为冬小麦的研究,春小麦与冬小麦寄种的研究,控制环境条件增进作物抗寒性、抗旱性、抗碱性品质和产量等研究,春小麦区播种冬小麦的研究。(四)关于阶段发育学说者,如(a)李森科春化处理方法的研究。(b)我国“七九”小麦的研究。(c)小麦种子水浸硬化处理的研究。(五)关于选择受粉学说者,计有小麦选择受粉研究,同为米邱林学说的实用研究,又分(1)苹果、葡萄、梨的嫁接育种试验,(2)苹果葡萄的杂交育种试验,(3)甘薯嫁接和杂交育种试验,(4)各种主要作物的计划选种。

在一九四九年八至九月本所六十多位技术干部配合农业部进行了华北五省八十四县二百十二村的普查和其他专业调查,初步调查了华北的农村状况,并与广大的农村接近,因而认识与体验到中国农村所急待解决的是那类问题,使他们彻底检查了以往工作方法的错误与偏向,并且认识了广大农民对作物栽培技术积累下的宝贵经验,要求向农民学习,要求把试验研究的农场与农民的田场打成一片,把经验技术交流。此种新作风,定可期待有重要的收获。

七、南京大学农学院

两江师范学校创设于一九O二年,一九一五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即在两江师范学校原址上创立。一九一七年开办农业专修科,一九二一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为国立东南大学,农业专修科扩充为农科。一九二七年东南大学改为第四中山大学,农科改为农学院,一九二八年改为江苏大学农学院,同年改为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一九四九年改为国立南京大学农学院。

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修科成立之始,邹主任即立定方针,教学与研究并重,在成贤街与大胜关设立农事试验场,开始研究稻麦棉三大作物,其时中国棉产在世界上居于第十余位,南高农业专修科与金陵大学农学院即尽力提倡种植美棉,成效大著,今日中国棉产居全世界第三位,其基础即肇于此时。小麦与水稻之改良与育种亦曾收重大之效果。

一九二一年国立东南大学农科之农艺系正式成立,一九二九年改称为国立中央大学农艺科,一九三二年改科为系,一九四九年解放后改为南京大学农学院农艺学系,分为作物与植物病虫害组,毕业系友前后共三百余人,在校同学一百余人。

在东南大学时代植物病虫害系是独立的,其时正与江苏省政府合作创设江苏省昆虫局,先在南京市内发动大规模之除灭蚊蝇运动,对于公共卫生大有贡献,其后则继续发动治蝗治螟运动。对于江苏省农业有甚大之贡献,浙江省之设立浙江省昆虫局即闻风继起者。

现在该系研究工作准备走米邱林路线,并求理论与实际经验相结合,研究试验与农业增产相结合,开始应用集体研究形式去发现适合于本国农业建设的大众化的新知识。

本校森林系成立于一九二八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森林系已有二十三年之历史,过去对于树木学与森林利用学,研究特别有成绩。最近华东农林部准备在苏北沿海,南自启东北至东海州建立一条防风林带,又准备在黄河故道的沙荒地造林,以防止风沙之侵袭保护农田,此伟大计划之调查设计工作,即由本系造林组师生担任。一九五O年暑假全体师生出发进行调查工作。

本校园艺系成立于一九二一年东南大学时代,迄今有三十年的历史,胜利后自内地迁回,经过四年的努力恢复,已渐具规模向发展前途迈进。

本系现有农场两处,一为果树试验场,一为蔬菜观赏植物试验场,总面积约二百亩。最近南京市人民政府提议和本系合办米邱林园艺育种试验场,已经拟定计划,正在勘定地点,不久即可开办。

本校畜牧学系在南高时代为畜牧组,在一九二一年即改为东南大学农科之畜牧系,一九二八年扩充为畜牧兽医系,一九四四年增设研究所,一九四八年因事实的需要,畜牧与兽医分为两系,有各实验室、畜牧场和养鸡场,课程分饲养、选种、管理和畜产加工四大类。

本校兽医学系发源于一九二一年成立之东大农科之畜牧系,一九二[?]年畜牧系扩大为畜牧兽医系,一九三六年加办畜牧兽医专修科,一九三七年本系随本校西迁成都,一九四六年胜利后复员迁回南京,一九四八年因见畜牧兽医事业日益发展,有分工之必要,于是分为畜牧兽医二系。

本系设有解剖、生理、药理、组织、病理、细菌、寄生虫等实验室,与一家畜诊疗院,设备相当完善。

本校农业化学系发源于一九二七年设立之农产制造门,一九三二年始正式称为农业化学系,共分土壤、农产加工、与农业生物化学三组。

本校之农业经济学系发源于一九二一年东大农科所设立的农政科和十年后中大农艺系内分设的农业经济组,在南高东大时代即曾在江苏省境内举行大规模的乡村调查,甚有成绩。一九四二年农业经济组正式改为农业经济学系,一九四四年成立农业经济学研究所,历届毕业生共有一九五人,研究生十人。数年中曾和外界合作作有四川遂宁县、巴县、重庆近郊、巴东十五县、安徽祁门茶区、南京及附近五县等地区多次的农村农业经济和城乡关系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出版农业经济集刊,编纂农业经济研究所丛书及报告,一九四九年暑假全系师生参加了南京城乡经济调查,一九五O年暑假又参加了山东农业调查,在学期中同学又参加南京市农贷实习,城郊合作社业务实习,八卦洲评产工作,从实际工作中吸取经验。

本院农业工程学系远溯于一九二一年东大农科之有拖拉机及各种新式农具,稍后穆藕初先生捐资在本校成贤街农场内建立农具馆,是为本系之先声,是后对农具研究工作即积极展开,曾改良仿造新式农具多种,推广介绍与农民,颇得农民之信任。抗日战兴,本校西迁,农业机器因过于笨重,未及迁走,全部损失,农具方面之研究亦告中断。一九四五年复在农艺系内设立农业机械组,学校复员后积极添购大量新式农业机械及设备,一九四八年遂将农业机械组扩充,成立农业工程学系。

为与实际配合起见,农业机械及拖机班师生均亲自驾拖拉机犁田、播种、除草、割麦,并参观机械工厂,暑假期内,除大部分同学参加山东农村调查外,并与东北方面国营农场,华北农业机械总厂及苏北东新农场接洽,派同学前往实际参与工作。

本院之畜牧兽医专修科创办于一九三七年,至今有十七年的历史,由本院畜牧兽医两系领导,所以不仅在技术上得各教授的指导,而且每一课程都有实习机会,使理论与实际结合。

八、西北农学院

西北农学院成立于一九三八年,乃由北平大学农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及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而成,校址设在陕西武功,分设农艺、园艺、森林、水利四组,并设农艺、林业、园艺三试验场,实验室,标本室及各研究室。十一月与国立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合组西北植物调查所。一九三七年抗日战兴,北平大学农学院等校迁陕西,组成西北联合大学。一九三八年教部命令联大农学院与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为国立西北农学院。一九三九设农学系(包括农艺组、病虫害组、农业经济组)森林系、园艺系、农业化学系、农业水利系、畜牧兽医系、农业经济专修科及畜牧场,后以师资设备充实,农学系三组均改为系。十月与军政部兵工署合营国防林,设总场于宝鸡黄牛铺。一九四O年与经济部水土实验所合办武功水土试验室,同年畜牧兽医系分设为畜牧组兽医组。一九四一年增设农业水利研究部,一九四二年与陕西防疫处合办血清制造厂,一九四六年添设农产制造系及农业机械系,一九五O年,兰州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合并来院,迄今有农艺系、植物病虫害系、森林系、园艺系、农业经济系、畜牧兽医系(分畜牧组、兽医组)、农业化学系、农业水利系共九系组,及附设高等职业学校(包括初中、小学及幼稚园等单位)。

本院原有土地九千余亩,分散各地,计森林场一三七三余亩,农艺场七七O亩,园艺场五四九余亩,畜牧场四三九余亩,水土试验室一九亩,农艺试验地一二三余亩,武功本场附近租给农民经营负责繁殖本场良种地二一二五余亩,干县林平区租与农民种植一般作物四五三余亩,此两项地亩,解放后一九五O年秋后预备组织合作农场。

本院农事试验场成立于一九四六年,当时称为农林试验总场,下设总务组、技术组,及农林园畜四场,作试验研究与产品贩卖等工作。解放后与本院农业推广处合并改称为农事试验场,下设试验研究组领导农林园畜四场作试验研究工作,生产合作组、推广繁殖组、事物组及水土试验室等部门,其各场研究成绩及历史概况如下:

(一)农场:成立于一九三四年,原归农艺系领导,一九四六年归总场统一领导。其业务为进行育种、繁殖、示范及推广等工作,其中分设麦作、特作、旱农、杂粮、蚕丝五室,收集国内外优良品种,参酌当地农情,除栽培试验外,并育成甚多适合于当地风土之新品种,尤以小麦与棉花最为满意,计共育成优良棉花一种,小麦五种,裸大麦二种,有稃大麦四种,小米二种,玉米一种,高粱一种,大豆四种,马铃薯一种,除各有特殊优良品质外,产量超过标准种百分之九至百分之四九以上,对于作物栽培试验亦有适当成绩,对于家蚕品种,饲料杂交试验亦有满意之结果。

(二)林场:

(1)武功林场:成立于一九三三年,场址设在武功与扶风交接之三道原法禧寺左近,紧接渭河北岸,其业务为育苗繁殖推广,并供学生实习之用。

(2)郿县齐家寨林场:成立于一九三三年冬,业务为提倡山地造林,并研究封山育林方法以恢复秦岭天然林之旧观。场内有苗圃四处,该场设备齐全,条件优良,为陕西关中一带最大林场之一。一九四九年奉陕甘宁边区政府令,全部产物人员划归西北农林部领导。

(3)咸阳林场:成立于一九三四年,场址设在周陵及咸阳县城东门外河滩,为滩地及黄土造林区域,并著重于抗旱、抗水、抗碱等试验,该场年来经营不善,盗伐极为严重,于一九五O年二月奉西北农林部令划归咸阳专署直接领导。

各林场自一九三三年至一九四八年共计育苗五千二百万株,造林一千二百七十五万株,试验研究已有成绩者计有:(a)对西北初期造林中主要树木之研究;(b)陕西黄土高原天然情形之研究及其改进之可能;(c)滩地之适宜造林树种之研究;(d)太白山森林之调查;(e)青峰山森林之调查;(f)楼观台橡树之调查;(g)华山松播种与立地关系;(h)油桐之播种试验;(l)各类木材炭化率比较试验;(j)木材气干试验;(k)湿碱地杨柳类掘渠排水插条造林试验;(r)扦插育苗采条期比较试验。

(三)园艺场:成立于一九三三年,设花卉、蔬菜园于三道原,设葡萄与果园于二道原。一九三七年将花卉原苗圃区迁移二道原,该场除一部分充作试验研究外,余者为经济栽培大量生产,计先后曾育成佳良蕃茄一种、甜萝卜一种、抱心白菜一种、大蒜一种、水蜜桃一种,此外对于苹果、梨、枣、葡萄、白菜、茄子、辣椒、洋葱、醉瓜等亦有调查试验结果发表。

(四)畜牧场:成立于一九三八年,场址原设扶风法禧寺,全场分三部:

(1)武功总场:一九四六年由原址迁设本院西侧,业务为改良土种家畜及推广优良种畜。

(2)西安分场:一九四八年成立,业务为从事鲜乳示范与推广,并辅导西安市之乳场经营科学化。

(3)法禧寺场:为原场址,主要栽培各种饲料作物,供全场家畜食用。

历年以来畜牧场曾输入繁殖杂交瑞士乳羊、洋猪、洋鸡、及改良土产绵羊与鸡种,而得优良之成绩。

本院除由农林园畜四场从事试验研究与示范外,并设农业推广处,将试验研究结果,推广至农村,并介绍各种农业科学知识于普通农民,该处计分农村合作,农村教育,农业生产三组,其业务与成绩有以下诸项:

(一)辅导农村合作:

一九二八年陕西省受天灾最重,本院成立伊始,即设农村事物处农村合作股(即该处合作组之前身),辅导扶风武功农村,成立合作社,以扶助农村之建设。该组工作,除辅导农村合作社之成立外,并介绍贷款,统计业务,贷放优良作物品种等工作,至一九三八年止,已成立信用合作社二八四,生产合作社一六五,共有社员二万九千五百余人,资金六万余元,并介绍贷款五十五万余元。一九三八年将大部合作社移交于县合作指导机关,仅指导八十八生产合作社与乡保社,各社由一九三八至一九四八年曾贷放麦种二千余旧制斗。

(二)推广农村教育

农村教育组曾督促推广处所指导之八十余合作社各附设私立小学一所,强迫社员子弟入学,并以巡回讲演方式授以农业科学知识,又曾举办农民训练班,又曾训练合作社职员四百余人,又曾举办民众夜校,农事讨论会,农产展览,农业展览及农民图书馆等。

(三)促进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组历年来曾以示范繁殖及推广方法以推广各种优良五谷、蚕丝、苗木、果品、蔬菜、家畜等品种于农村,获得优良之成绩。

ThegeneralsituationsofChinaAgriculturalResearch

InstitutionsInRecentCentury

Explainationsofeditor:HuHsen-hsu(1894-1968)wasborninXingJianCounty,JiangxiProvince,whoseassumednameisBu-Zeng,andalternativenameisQian-an.HeisafounderofBotanyresearchfieldinmoderntimesofChina,atthesametimeheisalsoafamousexpertofplanttaxonomy.AlthoughHuHsen-hsuisknownassciences,hehasobtainedgreatattainmentsinSinologytoo.Hecanbeworthyofthenameofoutstandingscientistmasteringunityandcoherenceinwriting.Heisalsocarefultocollecthistoricalmaterialsonhisstudyfieldofplantsubjectbesidesdevotinghimselftoscientificresearch.Hecompiled‘TheAbridgedEditionofPlantTaxonomy’(Technologypublishinghouse,ShangHai,1958),WhichcompriseshisbrillianthistoricalexpositionofresearchworktoChineseplanttaxonomyandseparatelyintroducesthestudyachievementsthatthebotanishesofEurope,AmericaandChinahadobtainedinChineseplanttaxonomy.Therearealsothesamecontentsasitinthisbook–‘CollectedWorksofHuHsen–hsu’(HigherEducationpublishinghouse,Jiangxi),whichwaseditedandpublishedbyhisposterity.IgottheseunfinishedscriptsWhenIcollectedhistoricalmaterialsatInstituteofBotanyCASinspringofthisyear.Inamedit‘TheGeneralsituationofChineseAgriculturalResearchInstitutionsInRecentCentury’accordingtothearticlemeaningbecauseithasn’ttitleatfirst.

园艺专科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农林类高职高专学生 创业能力 培养方法

根据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对我院毕业生就业水平测量与评价工作的调查数据显示,我院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率高于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学生,前者约3.6%,而全国示范高职仅2.2%。但是从创业项目的整体效应看,我院高职学生所经营的创业项目在企业规模、品牌效应、经营形式、赢利能力、技术指标等方面都略有差距。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关键阶段。政府工作报告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对高校人才培养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农林类高职高专院校需要建立健全创业教育机制。那么,如何提高农林类高职高专学生的创业项目、创业能力便是我们尤为关注的议题。

一、农林类高职高专学生创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林类高职高专学生选择创业与否,项目的选择,规模、形式的界定,等等,都是自身创业能力的不断体现和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但是,通过对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等近500名学生,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国家性示范高职院校近300名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多数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一定的创业意识。

通过对农林类高职高专学生的创业意识调查发现,71%的学生没有创业意识,只有5%的学生存在创业的想法或意识,其他学生则选择可以培养。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创业难度预估值过高。没有创业意识或者对创业不感兴趣的同学普遍感觉创业的难度较大,成功率不高,他们没有或缺乏承担创业风险的能力。

2.创业企业的规模定位过低。一部分高职高专学生认为创业是谋生的一种手段和形式,只要能够维持生存即可,不少小商小贩摆地摊都可以做到,他们一定能够做到。

3.创业价值观有偏差。调查中有70%以上的高职高专学生选择自己创业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没有从未来及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大多数创业的学生都或曾有过一次及以上短暂的创业史,说明他们在确定创业项目时具有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二)缺乏一定的创业能力。

农林类高职高专学生的创业能力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创业机会获取、创新思维等方面。

1.创业机会获取能力低。通过创业计划大赛和创业项目选择的情况来看,高职高专学生对创业机会的识别、把握和获取能力相对较低。以2012年“仙林科学城・挑战杯”江苏省第七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奖情况为例,竞赛共评选出227件作品三个级别奖项,其中本科组187件创业计划作品获奖,占获奖总数的82.38%;专科组40件创业计划作品获奖,占获奖总数的17.62%。从江苏省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数量和学生人数比较,两者相对接近,但在获奖比例中存在明显差距。

2.创新思维活跃程度低。创新思维测试比较发现,高职高专学生在分析和思考问题等方面存在不足,无论是其思维能力还是知识结构,都很难将问题分析和思考全面,同时缺乏一定的创新思维。调查中还发现很多学生的创业计划作品没有创意,且含金量不高,根本无法满足创业过程的长远发展需要。

(三)创业资源条件不够充分。

农林类高职高专学生受内、外在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对创业环境的了解不够、资源的获取成效相对较低。

1.创业环境认知不足。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对现有的创业资源认识不够全面,如国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针对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系列培训等,其中只有极少部分学生对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有所了解,一般都是接受过SYB、KAB、GYB等项目培训的学生。多数同学由于对创业环境的不了解和认知的不足,所以对创业根本不感兴趣,而不愿意参与其中,还存在一部分同学担心与工商、税务等部门接触,办理手续等相对比较麻烦,而不考虑自身创业。

2.创业条件准备不足。创业资源中几个要素:人才、技术、资本和信息等都是重要条件,但高职高专学生显然不存在优势,特别是人才和技术的弱势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创业项目的选择。

二、农林类高职高专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内容研究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思维等的观念教育,让他们在知识面、判断力、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能够满足创业的需要,做好创业的思想、心理准备。

(一)创业意识的培养。

创业意识包括创业的需求、动机、理想和信念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毕业生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那么,我们必须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能力培养、引导和辅导,让他们意识到具备创业能力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大势所趋。

(二)创业知识的积累。

创业知识的积累是创业成功的必要因素。高职高专学生不但要掌握相关创业的理论、创业的步骤、创业方法和技巧,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手段,同时,需要关注创业的相关要点和难点,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及财务税收知识,等等。

(三)提升创业实践能力。

学院通过提供平台、场地、资金等不同形式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比如,2009年,学院投入26万元提供了模拟创业的孵化平台,在校内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打造了一支创业预备役,现有应时鲜果、插花等12家模拟型创业社团入驻,锻炼了我院高职高专学生的模拟实体运营能力。

(四)提高创业心理素质。

创业的心理素质不仅包括情感和心理品质,还包括自身评价、风险意识、应变能力、耐挫折力等。高职院校通过邀请相关专家举办系列讲座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率。

三、我院培养创业创新人才模式的探索

提高大学生创业的能力主要围绕创业价值观、创业能力、创业资源三方面进行,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导向,不断改进和改革教学内容和模式,为学生创造形式多样的实践机会和平台,确保人才培养机制有效运行。

(一)以创业教育为抓手,将创业教育融入第一课堂。

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我们尝试将创业教育融入第一课堂。以学生的主要创业岗位为核心,确定创业教育项目,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理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学院围绕主干专业首批选择了专业性强、创业成功率高的园林绿化设计、无公害蔬菜、宠物保健、食品加工等10大创业教育项目,探索项目式教育的经验。在项目式创业教育的实施中,带动创业教育师资团队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48个创业项目,有力地支撑了学院的创业教育发展。

立足长远,学院在“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中已明确提出要以创业项目为核心,重构相关课程体系,着力打造农林特色的强势专业群,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以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核心,保障学生创业实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必须紧紧依托实践平台。近年来,学院形成了校内、校外两大创业孵化平台,实施了“双轮式驱动”。

1.校内平台――“两园一企一街”。“两园”。一是万亩连片的大学生创业实践示范园区――江苏农博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核心区2500亩,辐射区8000亩,拥有宠物犬、食用菌、室内净化植物、设施园艺等15个创业实践全真教学工场和实训中心,相对应的15个学生创业社团全面入驻。二是占地1850亩的江苏茶博园。围绕茶叶、草坪、有机农业等产业进行建设,规划建成拥有“一院、二所、三馆、四园、五场”,集教学实训、科研开发、创业孵化、农业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学生又一个创业实践的摇篮。

“一企”。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种业50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即将成为上市企业。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掌握种业生产和营销技能,创业技能得到显著提升,在公司进行创业实践的学生达1500人次。

“一街”,即大学生创业一条街,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为法人型创业社团提供平台,直接面对市场,实现从“田头”到“街头”的全程对接的创业一条街。目前已有园林规划设计中心、动物医院等5个法人型社团进驻一条街,成为学生创业的对外经营窗口。二是大学生创业园,学院投入资金提供了模拟创业的孵化平台,在校内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三是农博园内展销中心,主要是农、林、牧、生四大专业板块成立的生产实训型创业社团把生产的大学生创业产品直接在里面销售。

2.校外平台――产业示范基地、联姻企业。建立了“草坪草”、“彩叶苗木”、“生猪”、“马铃薯”等5项产业示范基地,依托省政府挂县强农战略,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泗洪、溧阳、句容等地,开展技术和产业推广,在实践中强化了专业能力。校外合作企业,其中有光明乳业、红太阳集团等知名大型企业在内的300家创业实践基地。学生通过在校外创业实践基地锻炼,创业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三)以创业文化为引领,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

学院依托多种形式的校内硬件资源,形成了励志文化、社团文化、活动文化的总体格局,营造了浓郁的校园创业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激励学生提高自身创业素质。

1.励志文化。为培养学生服务农业的志向,在农博园内建成面积2700平方米的农耕文化馆,让学生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近代农业发展历史,感知发展现代农业的历史使命。为充分发挥典型激励作用,学院投入50多万元在校园内开辟了“励志广场”,首批选拔了72位近年来在就业创业、技术服务、管理岗位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典型校友,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

2.社团文化。学生创业社团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现在我院已形成了生产实训型创业社团38个、法人型创业社团5个、模拟型创业社团12个、兴趣型创业社团36个等百花齐放的校园创业文化格局,所有学生都参加了一个创业社团。

3.活动文化。校园内无形的创业活动文化方兴未艾,每年都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业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典型报告会等活动,特别是学院科技产业处、学生工作处、教务处联合举办的“禾木杯”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在校园内产生了轰动效应,充分展示了学生创新创业的风采。创业创新大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业意识,而且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四)以生产性实训社团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延伸第一课堂创业教育链,建成了食用菌、有机大米、畜禽产品加工等生产实训型创业社团38个,依托校内实训基地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开展生产经营创业实践。通过这些创业实践,他们当中有回乡承包荒山创办生态农业园的园艺专业毕业生郭翔;有把学院实践基地当做自己创业的试验田的风景园林专业毕业生陈斌斌;有曾经的学生插花社团会长变成今日花店老板的园林绿化专业毕业生刘华;有立志毕业回家养猪建全省最大养猪基地豪情的创业典型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付伟;有拥有三家凯利蓝宠物连锁店的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丁晓兰;蘑菇大王郁宝锋、养殖能手赵林军、宠物美容创业武智斌、华众传媒创办者杨士航……

(五)以服务“三农”为平台,培养学生亲农爱农情结。

学院紧紧围绕“师生到田头、课堂移村口、成果进农户、论文写大地”的教育理念,在为“三农”服务过程中培养学生亲农爱农情结,巩固学生专业思想,检验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学生创业教育实践。

四、结语

通过创业教育的创新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创业教育必须坚持推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业人才是院校、社会和政府的系统工程,在针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加强院校、社会和政府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构建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模式。因此,随着创业教育创新实践的不断深入,将培养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一大批农场主、牧场主,将揭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吴娜.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0).

[2]杨敏.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探讨――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4).

[3]郝志.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4).

[4]黄兆信,施永川.浙江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

[5]田丽.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6]熊礼杭.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7,(11).

园艺专科论文范文第8篇

农业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三农”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各地农业职业技术学校纷纷重新组合和定位,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水平,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呈现一派新气象。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严重的“趋同化”现象,如“办热门专业”、“争高层次”、“奔综合化”等,导致科类发展畸轻畸重,人才科类失衡;高教重心非正常上移,高、中、初级人才结构失衡;职校“特色化”消退,整体结构失衡[1]。农业学校如何正确定位,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个性?本文以漳州农业学校为例,运用教育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加以分析研究,提出了科学定位的相关原则与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为农业职业学校发展定位提供新视角与新思路。

1教育生态位的基本原理

生态位是一个既抽象,而又内涵丰富的生态学名词。它不仅已经渗透到现代生态学研究的领域,而且其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

1.1教育生态位的基本理论

1.1.1概念与内涵

教育生态位是指在一定生态环境里的某个学校,在特定时期内能动地与环境及其他学校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地位与功能作用。一个学校的生态位既反映该校在特定时期、特定范围、特定环境中所占据的空间位置,也反映该校在该环境中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等学校生态因子所形成的梯度上的位置[2]。学校所占有的资源和环境梯度越多,竞争能力越高,可以说该学校在其生态环境中所具有的生态位适应能力越强,其竞争力越强。教育生态位的内涵主要包括:(1)某个学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相对地位与功能价值。任何一所地方学校都难以完成当地发展的全部需求,往往只承担部分特定的功能。(2)学校所拥有的资源和所处环境的状况。主要是指以下几个方面:学校内部资源,包括学科、师资、科研及教学等;地方产业资源,包括地方资源的规模、强度、类型与特色等。(3)某个学校与本地其他学校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之间的共性与差异、竞争与合作关系。(4)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包括生态位占有能力、生态位适应能力和生态位提升能力[2]。

1.1.2三大基本特征

特征一:社会性。教育生态位的社会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教育生态位的形成和变化主要由教育自身的基础和当地经济发展条件等社会性因素来决定的;另一方面,教育生态位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社会性是人类的本质属性,教育的领导、教学人员、后勤人员及各种管理人员的行为及工作都具有社会性。特征二:时效性。由于其特有的社会性,教育生态位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在特定的阶段和时期,教育要随着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进行定位和调整各项服务。如果教育因大环境的改变不适时做出相应的变化,就会因为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而对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特征三:动态可控性。教育生态位具有动态可调性。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生态位区域往往呈扩大趋势,并且随着教育市场的开发,教育生态位容量还可进一步扩充。

1.2与教育生态位相关的几个概念

1.2.1教育生态位宽度

教育生态位的宽度即教育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所有资源的总和,如教育占有的资源、管理者的管理智慧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等。教育生态位越宽,其泛化程度越深,即占有的环境资源越多;相反,教育生态位越窄,则其特化程度越深,占有的资源环境越少。因此,学校可以通过泛化策略调整其生态位宽度从而达到自身的最优发展。当学校之间出现竞争时,可以通过压缩一个或几个维度的生态位宽度来规避竞争,而当竞争对手被排除时,则可以通过释放一定维度的生态位宽度来扩大自己对资源环境的利用状态[3]。

1.2.2教育生态位态势理论

依据生态位的态势理论,也可以把教育生态位界定为在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下,学校以其拥有的各种资源为支撑,通过学校内部战略管理、创新管理、质量管理等办学过程,能动地与环境及其他教育相互作用而获取学校的生存力、发展力和竞争力[3]。

1.2.3教育生态位扩充

任何生物都有无限地扩充其生态位的潜力,从而试图占据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发挥更大的生态作用,对环境产生更大的影响[3]。教育也是如此,随着教育的迅速发展,如教育资源的优化、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创新等,会逐步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这就是教育生态位的扩充现象。扩充自身的教育生态位必然影响到其他具有相同生态位教育的发展,迫使其对自身生态位宽度进行调整或转移其生态位。因此,可以说教育生态位的扩充是教育多样化发展、演变的动力源泉。

1.3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地方教育问题

(1)生态位过度重叠,导致千校一面。生态位重叠主要表现在办学模式、办学方式、办学途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方面,导致培养出的人才具有相同的知识背景、能力倾向、思维模式,甚至连知识与能力的缺陷都大同小异[2]。

(2)生态位宽度过小,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不足。生态位宽度在教育中可以看成是教育设施和教育资源的完备程度。生态位宽度越大,表明教育资源可利用率越高,学校的竞争力也越强。然而,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所提供的软、硬件条件不能满足需求,导致教育生态位宽度过小,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2]。

(3)环境承载力小,引起教育环境恶化。教育要维持一定质量标准和规模的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教育资源和能支持其发展的办学环境,这就是教育系统能够维持平衡的生态承载力。地方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主力,发展速度和规模已经超过了其本身能够承受的极限。非正常扩张的结果,导致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失调,教育环境恶化[2]。

2漳州农业学校的教育生态位分析

2.1教育生态的环境

2.1.1当地发展农业条件优越

气候资源优势方面,漳州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如春,农业宜种性很广,生物资源丰富,属同纬度中气候最好的地区。区位优势上,漳州处于闽南“金三角”南端,位于厦门、汕头两个经济特区之间,面对台湾,靠近港、澳;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历来较为活跃。农业资源优势上,全市耕地面积20.75万hm2,山坡地82万hm2,海域面积1.85万km2,可直接提供利用的浅海滩涂、内陆水域达12万hm2。漳州市是福建省粮食、甘蔗、水果、水产、蔬菜、花卉、蘑菇、芦笋的主产区。新兴产业发展优势方面,占全市工业产值73%的轻工业,其所需原料74%来自农业;全市出口创汇产品中,属于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占63%。1994年6月,国务院将漳州市列为“国家外向型农业示范区”;1997年7月,国家农业部、外经贸部、国务院台办正式批准漳州市成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

2.1.2教育生态位分析

漳州农业学校创办于1881年,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是著名的百年老校。漳州农业学校现有在校中专生2200多人,50多个教学班,分别就读于20个专业,学制为3年或1年(高中生源),生源来自全省各地。园艺、畜牧兽医和食品加工等3个高职班(与漳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办)面向全省招生。学校占地40.2hm2,校舍建筑面积52000m2(含漳州宿舍区)。教学实验仪器总值700多万元,拥有语音室(60个座位)、电脑室(540台)、组培室及各专业实验室24个。图书馆藏书19.3万册,报纸杂志300多种。拥有2个田径场、1个足球场、7个篮球或排球场。实习农场占地23.3hm2,辟有水稻育种基地、果园、花圃、养猪场、食品加工厂、兽医门诊部等与各专业配套的实习基地。基础设施完备,办学条件良好。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漳州农业学校一方面强化岗前培训,使学生“一专多能”;另一方面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如与省内外近50个大型种业集团、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外资、集体与私营企业建立稳定的就业网点。就业范围已由农业种植类拓宽到经济类、加工类和社会事务类。学校正努力形成以良好的“出口”(就业)拉动“进口”(招生)的良性循环,以实现稳步发展,扩大办学规模。1991年被国家教委评为“科教兴农先进学校”,1992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中专A等二级学校”。2006年被福建省教育厅评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7年再次被评为部级重点中专学校。由此可见,漳州农业学校具有较宽的教育生态位。

2.2教育生态位的扩充为适应漳州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近年来漳州农业学校在扩充教育生态位方面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2.2.1提高办学质量

(1)办学形式多样化。实行校企、校校、城乡联合办学,与中学联合举办中专学历班等,并与漳州师范学院、漳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3+2”高职班。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联合设立函授站,开设一个本科、4个专科的成人学历班。与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福建超大现代农业集团联合举办“花卉蔬菜”班;与厦门、漳州、泉州等地区的近20家大中型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学校设立有生产推广处,专门负责校内生产、实习基地的管理。学校各主干专业均有对应的基地,如畜牧兽医专业有养猪场,园林园艺专业有花圃、果园、标本园,食品加工专业有加工厂,生物技术专业有组培基地、生物切片厂等等。有的专业校内设备不足,则以校外基地弥补。

(2)试行弹性学制管理。采用学分制。对少数已从业农村青年,按照学分制要求,允许其实行“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完成学业并获得中专文凭。对部分先就业的学生,则允许他们保留学籍,待条件许可时返校就读,继续完成学业。

2.2.2建立考核竞争机制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推行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中层干部轮岗制、教职工签到制、老师课时补贴制等,逐步建立量化考核制度,增强了竞争意识,调动了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学校制订了《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报评量化方案》,从参评人员的教龄、校龄,任现职以来编写教材、著作篇数、教学工作量等11个方面进行量化考评,分数高者,择优晋升。

2.2.3提高师资素质通过引进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骨干教师和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年轻教师,充实教师队伍。通过在职学历教育,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校内外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并获得各类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证书,使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不断提高。通过强化教学管理,漳州农校扩充了自身的教育生态位。

2.3教育生态位态势的增强

2.3.1培养与引进人才

近年来,通过培养和引进人才,师资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目前已拥有一支150人的教职工队伍,专任教师98名,其中理论课教师87名(基础课教师27名,专业课教师60名),实习指导教师11名,与课程设置、时数比例相符。专业教师中,本科以上80名,占92%;专科5名,占6%;高级职称教师30名,中级职称教师39名,“双师型”教师37名,占61%;目前,博士1名,硕士3名,在读研究生7名;师生比为1∶22.5,60%以上教师具有独立制作和运用课件的能力。

2.3.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校园占地402206m2,是福建省中专校中面积最大的。学校建筑面积46345m2(不含漳州宿舍区),其中教学用房19680m2,生活用房19492m2,图书活动用房2091m2。校园规划合理,功能明确。教学区、生活区、行政办公区、教学生活区、活动区、实践基地、绿化地等各功能区布局合理,校园环境优美、整洁,为省级花园式单位。近年来,学校投资846万元,添置实验、实习设备,建立了独立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覆盖教学、办公区域并与省农业厅、教育厅联网(“校校通”网络);各学科、处室均配备了计算机;全校教学用计算机450台,学生人均0.203台;拥有6间多媒体教室(共580个座位),教室有教学电视监控系统。图书馆面积1700m2,藏书量总计23.5万册,报纸杂志300多种,拥有34个座位的电子阅览室。此外,校内还建有两个田径运动场、4个篮球场、1个排球场、2个羽毛球场,1幢简易室内训练场(500m2),各项球类、田径类、健身类器材齐全。

2.3.3培育适用人才

早在1997年漳州农业学校就在全省农校系统、全市中职系统率先成立了劳动职业技能鉴定站,把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与就业前的上岗证培训结合起来,规定要取得毕业证书,就必须同时取得一项以上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简称为“双证书”)。这项措施使该校毕业生的“双证书”对口率始终为100%。漳州农业学校以其拥有的各种资源为支撑,通过强化战略管理、创新管理、质量管理等,以及与环境及其他教育互动,从而取得了较强的教育生态位态势。

3漳州农业学校的发展定位

3.1发展定位的原则

(1)以教育生态位理念为指导。中等农业学校要根据自身所处环境,通过与本省同类学校和本地区各职业学校的对比研究,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合理开设专业、决定办学层次,避免生态位重叠现象。同时,以特色扩充教育生态位,不断增强生态位的“态”和“势”[4]。(2)以就业为导向。满足市场需要,特别是服务“三农”发展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使他们出校后既可打工又可创业,在市场上找到发展空间。(3)服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专业设置一定要贴近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办好农业类专业;其次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找到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接的结合点,以“三农”发展需要为依归,适时扩充教育生态位。(4)以现有条件为基础。学校定位时要锁定自身在中等职业教育系统,特别是在同区域职业学校中的优势位置,有所为、有所不为地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5)发展要具有前瞻性。学校发展是一个日积月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自身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所以,要根据自身潜力与社会发展趋势,使学校的发展定位具有前瞻性。

3.2发展定位的具体方案

漳州农业学校的具体定位包括:

(1)人才培养模式定位。根据闽南地区对人才的总体需求,采用双证制(毕业证、技能证)、订单式、产学研一体化3种形式培养人才。使培养和使用紧密挂钩起来。同时落实送学上门政策,把学校办到车间、田间、军营里去,做到学历教育、机能培训、短期培训相结合。

(2)服务面向定位。漳州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迅速,工贸、旅游等新兴产业正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学校应立足闽南,服务全省,面向全国,培养合格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服务对象包括初、高中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者、在职人员及其它社会成员。学校以向农业生产第一线输送合格技术人才为首要目标。重点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适应农业企业的需求,“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

(3)人才标准定位。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对农业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因此除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术、技能培养外,还应增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建设水平定位。必须加强现代办学条件建设,做到“软、硬”件条件兼备,软件建设包括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水平等;硬件建设包括室内、室外建设。校外条件建设是农业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遵循校内、校外建设并重原则,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充分利用社会条件。

园艺专科论文范文第9篇

所谓学院派,开源于十六世纪末的意大利,十七世纪开始在英、法、俄等国流行。学院派创立之初,就注重走正路不走邪路。而如何才能走正道,那就是重视传统,学习传统,致力于题材的规范、技巧的规范、艺术语言的规范、形式美感的规范。所谓学院派艺术家,则是指接受过正规、完整的学校教育和学术训练,在学术研究上有师承的艺术家。

由此可见,那些以全盘否定传统作旗帜,以完全摈弃技艺走邪路的所谓学院派艺术家,只能称之为伪学院派。

笔者个人认为:景德镇学院派陶瓷艺术家,从广义上说,包括历届从各个美术院校(专业)毕业后从事美术创作的老中青陶瓷艺术家。从狭义上说,则主要为在景德镇各所院校任教美术专业并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的教师。他们尊重传统却不因袭传统、学习传统而不拘泥传统,在“严谨”和“规范”的基础上,以各自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探索,力求在继承传统、超越传统上呐喊出自己的声音,绘写出自己的个性。

近年来,景德镇学院四位副教授王强、姜强、汪勇、黄萍,由于志同道合、艺趣相投,他们相约在陶瓷美术创作上开展艺术探讨,在艺术追求的人生旅程中携手同进,以各自的艺术理念、创作风格、画种画艺、创新创意,去开拓属于自己的艺术园地。

王强、汪勇、黄萍,曾在前年7月和笔者一道去采风,对于他们,笔者颇有了解,而姜强先生则是笔者近期结识的艺友。和他们一席长谈后,得知他们近期在陶瓷艺术创作上颇有心得也大有收获。看过他们近期创作的作品后,觉得对他们的艺术成果作一番简要的评述,展示一下他们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用智慧和技艺培育的花花草草、枝枝叶叶,或许能够为百花齐放、万象更新的陶瓷美术园地,增添一抹亮色,开放一道风景。

为此,笔者就他们的艺术创新和创作特色分别做一番概述。

王强的主攻方向和专业特长是现代陶艺创作。在长期从事这种强调随意性、追求原创性、突出民族性、彰显时代性的艺术门类的探幽发微中,他一直坚守着自己的艺术理念。

笔者从他出版的个人作品集中,感觉到他在运用高温色釉创作现代陶艺时,注重淡化绘画性,强化装饰性,特别注重釉彩美感的展示、雕刻技法的应用,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精巧的造型手法,突出了现代陶艺的装饰性、时尚性、原始性、普适性,在泥性和釉色、窑火和手艺的综合展现中,扩展了艺术张力。

从采风回到景德镇后,他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创作出了一组8件具有形式美、釉色美、造型美、意趣美的现代陶艺作品。这组现代陶艺,把“道法自然”的创作原则和“天人合一”的艺术理想,融入到风情的幻化和升华中去,率意而畅快地表达出无拘无束的自由意识,深入而细腻地展现出传情畅神的美学境界。

笔者认为:王强在解读现代陶艺的独立性和自由性时,致力于让性情和才艺、世情和人性、物象和意象、继承与创新,和谐而张扬、理性而率意地交叉展示,寄予了真实的情感,显示出自由的精神。

日前,他在QQ上给我发了一张他近期创作具有风情的现代陶艺作品图片。这件作品通过有意味的形式感、有意蕴的色彩美、有意趣的个性化,把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彩缤纷世界,通过虚、实,动、静,巧、拙,粗、细的不同造型技巧,去凝聚水、土、火的天然亲和力,对比他从回来之初创作的那组现代陶艺,在大气中更显精巧,在率意中更显严谨,远看有大效果,近察见真功力。

他一直在用作品去诠释自己的艺术理念,那就是:读一个人的作品,其实就是读一个人的思想。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通过其作品外在的形式与符号,去表达他内心的情感与思想的。姜强出身科班,就学于美术专业,学有所长,艺有专攻。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长期的技法练习,奠定了扎实的国画山水绘写功底。

来到景德镇学院执教后,他以南派青绿山水为宗,以皖南赣北实地写生为本,所观、所感、所思、所悟,聚于胸中,现于笔端。他勤于笔耕,善于学习,以其娴熟的技法、老到的功力,去涉猎并研习陶瓷艺术,创作出一系列釉上小青绿山水瓷画,开始了继承传统、师法自然、展示个性、探求真谛的艺术实践。

笔者见过他精心创作的几件青绿山水瓷画。其绘画风格取法于宋人的写实造境和元人的笔意墨韵,在构图布局、意境营造上,着力追求远观“山体坚凝、气象万千”,近看“干枯浓淡随之”的艺术效果。在画面构成上,注重突出形式感和视觉美,让人观之赏之,仿佛游历于山水之间,途经树丛和竹丛掩映的茅屋酒肆,行走于丘陵环绕的山间小径,越过木桥,直登峻岭峰顶,示人以身临其境、恍若眼前之感。整体画面主峰挺拔、云雾缭绕,气势壮伟、意境高远。

在绘画语言上,姜强以“再现性语言、表现性语言”为基础,以线条勾勒去造型布势,设色鲜亮明丽,却不离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念与用色原则。他在运用中国画勾、皴、点、染技法的同时,大量融入了西画中“面”和“色彩透视“的表现方式,以增强山石、树木、云水等意象符号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区别于传统陶瓷山水绘画的表达样式,把现代审美情趣和国画艺术精华,融汇于陶瓷山水艺术之中,具有空灵、深邃、平和、清远的唯美意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切入点,潜心于对意象神韵的把握,是姜强创作南派小青绿山水的主线。因此,他在陶瓷山水绘画中,追求视觉上的美感体验、情感上的美感体验、精神上的美感体验,将自然之山水,通过笔墨语言转化为心中之山水,以略为写意的笔法,引领观者暂离浮华与喧嚣,享受宁静和超脱。

正是因为他对传统文化艺术始终保持着敬仰之心,在传承传统山水绘画法度中不断感悟新理,自求新境,才能自得一法,自成一家。

汪勇是一位思索型、创新型的陶艺家。汪勇的瓷画艺术,执着于运用现代主义的语汇去诠释解构艺术的观念。笔者对他瓷艺创作特点的初步印象,是在采风后回到成都近距离、长时间观看他现场作画时形成的。

那次,他即兴创作了两幅釉上新彩瓷画,笔墨畅快而形象诡谲。点、线、面的构成,水、墨、彩的绘写,别具一番格局,那就是在构图上强调打碎、叠加、重组,在绘写中重视细节、个体、部件。通过支离破碎的图形和似断非断的气韵,展示出艺术图景的非理性化、心像世界的不确定感。

笔者久久品味,或许,他正是以富有个性的绘写方式,去追求“无法而有法”,以“乱中不乱”,取“不似之似”。这就是所谓“入乎规矩之中,超乎规矩之外”吧?

他的瓷画艺术以青花为主,这是他陶艺创作的强项,更是他艺术探索的载体。他的青花瓷画,突出抒情性,追求空灵感,特别强调通过“分水”技巧和另类画法,去展示独到的画艺、率真的意趣。

笔者曾经细细品悟他的系列青花瓷艺,总体感觉是:以写代描,平中求奇;以墨代色,虚中求实;在淡妆浓抹中离形得似,在快绘大写中境生象外,抽象中有具象,粗放中见精微,解构了传统青花纹样的形式感,书写出现代水墨艺术的内蕴美。率简的笔意,独具新意,空灵的画趣,活色生香。

汪勇青花艺术的创作特色是:在工艺上以新的分水方式为主,保留了分水的水渍感和晕染感。绘画性与工艺性双修,写实性与写意性并用,注重融入现代民间青花的书写性,以水渍青花的形式美感,去达到现代艺术的视觉美感。在艺术形式上,化用汉砖的团块结构进行巧妙处理,通过青花与釉色的对比,强化了青花艺术创作中的个人情感,丰富了青花的艺术语言,拓展了青花的表现范围。

他曾和笔者在探讨推陈与出新的关系时感言:传承是传统的继承和延续,也是建立新的传统的起点。只有发展才能创新,只有坚持创新,作品的艺术张力才得到扩展,画家的艺术个性才能得以发挥。

黄萍自幼受其父黄周生大师指教走上传统陶瓷花鸟绘画之路,后又师从罗学正教授接受了正规、系统的美学教育。作为融合传统派画技和学院派艺风的女性画家,她的陶瓷美术创作,以融汇传统工艺技法与现代装饰风味见长。她坚持在博采众长时力求创新,用娴熟老到的功力、独辟蹊径的构思,在花鸟瓷画领域里勤奋笔耕,形成了独具个人特色的庭院系列瓷画和高温釉彩瓷艺。

她从小在景德镇老弄堂的旧屋里长大,对陋巷里的砖瓦房、旧屋中的小庭院情有独钟。那一块块窗棂、一片片瓦当、一座座花坛,启迪着她的创作灵感,熏染着她的艺术情怀,成为了一个个凝结于她情怀之中久久挥之不去的艺术符号。为了创作庭院系列瓷画,她对每座古风犹存的院落中的建筑细节和装饰小品细研深究。她把新彩、粉彩、高温色釉、综合装饰多种工艺技法和材质特色交互融合、因材施艺,以庭院系列瓷画为载体,所创作的现代花鸟瓷画,巧妙地融合了陶瓷装饰与绘画写实的综合性,注入了既立足传统技法又发挥装饰意趣的现代感,注重工艺美的展示、材质美的发掘、意境美的开拓,具有细腻、传神、灵动、秀美的艺术特色。

她的高温釉彩艺术瓷,多为镶器和瓶画,这在工艺运用和绘画装饰上具有相对的难度。高温釉彩是陶瓷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土与火的艺术,通过釉下绘写与釉上装饰的结合,通过可控的材质选择与不可控的窑变效果,才造就了这颗明珠的极致美。为了追寻这种极致美,她创作出每一件高温釉彩瓷,都要经过多道工艺、多次烧成。一个细节的忽略,一次操作的失误,就会造成前功尽弃。

纵观黄萍的高温釉彩艺术瓷,不仅有釉下绘画的写意性,而且有釉上装饰的写实性,从而把传统斗彩艺术与现代综合装饰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综上所述,王强、汪勇、姜强、黄萍,均是植根于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沃土上成长起来的陶瓷艺术家,在系统、全面、规范、严格地接受美术教育和绘画训练前后,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均有各自的创作成果和审美追求。他们以学习传统为起点,以艺术探索为引领,以求新求变为手段,以自我超越为目标,从而展现出当代景德镇陶瓷艺术百花齐放、春色满园的一派生机。

笔者感言:景德镇陶瓷艺术家数以千计,高手如林,要在一片森林中开放出属于自己的那一片绿叶,长成参天大树,就得寻门而入,破门而出,在学习和探求中,找到区别于他人、不同于时风的艺术个性。而因循守旧、欺世媚俗之辈,将如岁岁枯荣的野草,一匝又一匝地枯萎在丛林法则的阴影里。

王强陶瓷艺术赏析

WANGQIANGTAOCIYISHUSHANGXI

读一个人的作品,其实就是读一个人的思想。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通过其作品外在的形式与符号来表达他内心的情感与思想。

从采风回来,我创作了一些高原风景的作品。

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地方。这里的山离天最近,这里的气温很低,甚至有些雪山是常年不化的!白色的雪象征着纯洁,在藏民的心里,天上是有神的!因而洁白的雪山便成了通往仙界的天路。所以作品中的雪山不仅仅是美丽的风景,它还是人们精神向往的追求!有精神、有追求,人才活得充实、安定。在雪山的滋润下,孕育着大片肥沃的草地、繁衍着成群的牛羊,这里的牛羊代表着生命……

当你再次凝视作品的时候,就会产生一股圣意——这,正是我所要表达的意境。

——王强

我喜欢青花瓷绘,在长期的青花实践和探索中不断的吸取经验和教训,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一条路。它结合了工艺和绘画,在工艺上以新的分水方式为主,拓宽了传统青花对材质的认知,保留了分水过程中的水渍感,打破传统青花分水的一贯平整视觉,融入了民间青花的书写性,使其流畅并富于变化,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带入其中,形成新的视觉美感。在创作上以绘画的理念为指导,体现作者对艺术,绘画和陶瓷的理解,抒发个人的思想,情感,在艺术形式上融入汉砖的团块处理,加强青花和釉色的对比,加以自然的水渍肌理,从而强化了青花材质的美感。因而区别于传统青花,水渍的痕迹丰富了青花的语言,富有现代艺术美感,故而称为“水渍青花”。

——汪勇

张 硕 号无耶居士,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1966年生于安徽歙县,自幼深受徽文化的熏陶,酷爱绘画,十几岁便师从书画砚雕大师方见尘。在二十余年的砚雕生涯中,心灵性笃,孜孜以求。其砚雕艺术融工笔与写意于一炉,去繁琐求雅洁,去陈俗求清新,去浮华求浑朴,刀法细腻,又雄健刚劲,构图磅礡大气,融诗书一体,形成了既含蓄沉蕴,又潇洒奔放的独有风格,其作品在《徽州报》、《香港报》、《江苏画刊》、《德阳日报》、《北京日报》、《东方画刊》、《攀枝花史记》、《国际电视节会》等几十家刊物介绍。成都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其艺术人生,攀枝花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电视台相继播出。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家”。作品“凤求凰对砚”誉为中国对砚第一,并多次在全国大赛上荣获金奖。2003年,作品入选《中国当代名家砚集》,2004年作品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大型史册《祥和中国》,2009年作品入选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四宝精粹》,参加《歙砚新考》的编辑插图、歙砚地方标准的起草修改。同年作品入选四川美术出版社的《裂谷石韵》。2006年获四川省攀枝花市石文化最高特殊贡献奖,获四川省德阳市最杰出人才奖,作品“龙腾盛世”,被四川张大千纪念馆收藏。2011年获第一届安徽省传统工艺美术产品大赛一等奖。2012年首届中国歙砚大展金奖。

刘文斌 江西鄱阳人,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7年评为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艺术系,2012年10月结业于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民革景德镇中山画院副院长兼副秘书长,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学会副秘书长,江西省旅游商贸学院客座教授,景德镇高专艺术设计系兼职教授,景德镇市珠山区政协常委(连续二届),景德镇市政协委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客座教授及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并被该校评为2008年1月—2009年12月青年学科带头人。

陈葆棣陶瓷艺术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王雪涛艺术研究会理事、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艺术顾问

余自幼痴迷绘画,十二岁入北京少年宫国画组,十九岁问道瓦壶斋,拜在中国近代花鸟画大师王雪涛先生门下,几十年花鸟画的研习与创作略有成就,在中国美协举办的国展中屡获大奖;多次在国内外举办画展;十余部个人画集、专著由各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流传于世。有多幅作品收藏陈列于国家政要部门和驻外使领馆,有作品曾做为国礼赠予外国元首。

2006年应友人之邀来景德镇,与瓷结缘,2007年于景德镇美术馆举办个展,同时展出国画与陶瓷作品,观者如云,备受好评,初试成功,余信心倍增,兴趣日浓。于是在景德镇设立工作室,在此学习创作陶瓷已七年矣。近现陶瓷各种装饰手段各有所长各呈其善。书画家长于笔墨有较高素养,当掌握了工艺便如鱼得水,这其中只是工具与载体的转换而已。陶瓷是泥与火的艺术,艺术家高超的技艺与泥与火的天成,才能产生完美之作,这里还需运气的因素。几年来,深感尽善尽美之作难得。正因如此才吸引余不断探索。

今选陶瓷近作刊出, 希望这些作品在给自己带来快乐的同时,也能愉悦他人。

联系电话:景德镇工作室:18979823351北 京工作室:18610241151网址:Http://

陈葆棣早年与恩师王雪涛先生的合影

83年陈葆棣(右一)与著名画家董寿平、陶一清先生等合作巨幅国画

陈葆棣与著名画家孙奇峰先生

孙其峰先生为陈葆棣题字笔墨精妙形神倍赅

陈葆棣陈然父子向王锡良大师虚心请教画瓷技艺

陶艺大师陆如先生在陈葆棣工作室欣赏其作品

赵兰涛 山东安丘人,2003年获景德镇陶瓷学院陶艺专业硕士学位。现为景德镇陶瓷学院陶艺系副教授,陶艺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现主要从事现代陶艺雕塑和青花人物作品的创作。青花罗汉人物作品闲适淡然,富有生活化和文人意趣,在继承传统人物绘画创作的基础上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现代意识。近年参加国内外展览100余次,获得部级奖励10余次,省部级奖励30余次,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家大剧院,韩国工艺美术协会,佛山现代陶艺馆等国内外机构收藏。

电话:13879808426 邮箱:

刘乐君 美术学硕士,景德镇陶瓷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陶瓷设计教研室主任,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女陶艺家协会理事,挪威卑尔根国立艺术学院(Bergen National Academy Of The Arts)授课教师。

刘乐君作品中流露出传统陶瓷美学的精神意境,作品的创作主题在陶瓷器物造型上完美体现,能够从形式美的角度诠释传统陶瓷古彩装饰绘画的根本性语言,而在精神意象上契合出一种悠远、清逸之境,作品散发出纯净而永恒的景象。王锡良先生给予了“新五彩”的高度评价,可以说是对古彩艺术当代性的新传承和新发展。

彭 松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湖南攸县人,1968年4月出生于江西景德镇,从小随父彭竞强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学艺,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系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高岭协会会员。在陶瓷艺术创作中,擅长釉上彩装饰和色釉装饰,作品创作锐意求新、大胆采用不同的装饰方法,从而使整个作品动中有静、和谐统一、层次分明,画面与器型结合稳妥,多采用肌理效果,充分表现釉下材质,青花斗彩细腻、层次丰富、淡雅秀丽。

简 丹 1968年生于江西景德镇。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生。曾任教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江西师范大学景德镇美术大专部。2001年七月赴台湾花莲高级工艺学校进行传统釉彩讲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江西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景德镇陶瓷名家协会会员、景德镇陶瓷艺术名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女陶艺家协会会员。陶瓷作品多次荣获部级、省级“金、银、铜”等奖项,学术性论文也多次在各核心刊物上发表。其作品风格主要以追求创意与工艺相得益彰完美匹配,色调天然雅致,蕴含着清新秀逸的独特韵味。

王 青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丰城人,1969年出生于陶瓷世家。毕业于景德镇市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专职从事陶瓷美术创作。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学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他自幼酷爱陶瓷艺术,深受家学遗风的艺术熏陶(祖父王步系著名青花艺术大师,父亲王恩怀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博采众长、刻苦专研。主攻釉下青花汾水、釉上粉彩、青花斗彩等,特别是在青花汾水更是受家学嫡传,料分五色,淋漓清澈,他立意创新、深入吸收运用家传技法并具现代审美思维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个人风格。

1994年王青代表王氏家族第四代传承人向景德镇市人民政府申请陶瓷世家,并获得了市政府授于的“陶瓷世家”称号。王青的作品发表在《景德镇陶瓷全集》、《瓷都传人》、《青花情韵》等多册陶瓷美术专业图书上。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与其父合作的500件青花汾水斗彩《国色天香》瓶,现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

彭松陶瓷艺术

简丹陶瓷艺术

王青柴窑青花

王霁轩 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10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岩彩画高级研修班主修中国岩彩画专业,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国际高岭陶艺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学院岩彩画研究所研究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师从著名陶瓷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赖德全先生。他在学习创作的道路上,深受导师恩泽。

方 毅 生于江西乐平,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本科学历。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先生。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师,景德镇高级工艺美术师,景德镇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特聘画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书法家协会理事。作品曾获全国、省、市级奖三十余项。作品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江西省工艺美术馆等馆藏机构收藏,论文在《景德镇陶瓷》《江西画报》发表数篇。

其书法各体皆善,尤以楷书见长,在二十余年的陶瓷书画的学习探索中,其作品注重吸收中国文人画的理论,并尝试继承和发展文人画出尘脱俗的画风和直抒胸臆的意境。同时,其作品也注重利用陶瓷的肌理效果和装饰手法去表现独特的陶瓷书画韵味,使其作品逐渐形成清逸、古朴、淡雅的艺术风格。

虹系列·《忆江南》

刘竟芳 九三学社社员、景德镇市政协委员,中央九三学社书画院画家,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一级/高级技师,文学硕士、创意总监、职业陶艺家,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景德镇陶瓷艺术中心副院长(法人)、策划总监,九三学社江西省书画院秘书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李冬明 中国农工党员,景德镇市政协委员,任职于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景德镇陶瓷艺术中心院长,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客座教授,部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一级/高级技师,景德镇市第六批“技术拔尖人才”,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市鹏飞建陶有限公司总工艺师,陶瓷作品获得国际、国内及省级金银铜奖三十多项,论文八篇分别发表于部级刊物,其作品及论文深得业内人士广泛好评。

电话:13879807138原创作品 翻版必究

邓和平 艺名:麦子,职业画家,1962年出生于景德镇市。1988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美术系,学士学位。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省设计协会会员。受聘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驻院画家、艺术顾问。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美展并被艺术馆及外宾收藏。

电话:15079824481

地址:景德镇高新民营二期302艺术工作室

尚 卿 原名黄斌,1959年出生于江西吉安市,祖籍江西九江庐山。早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咕咕艺术网书画艺术鉴赏总监,职业画家。

地址:景德镇高新区新都民营陶瓷园一期106栋6C号

电话:13879839866

尚 卿 ——综合装饰荷塘写意系列

胡伟平 生于1963年,江西南昌人。号悟一堂,融金堂主人,署石浑,唯品。国画家,陶瓷艺术家,中国书画院江西分院副院长,国家二级美术师。胡献雅大师后人。毕业于美术专业,进修于浙江美院,先后在江西省展览馆、庐山画院、白鹿洞书院进行美术实践活动,并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近年在中国画山水、人物、花鸟和陶瓷粉彩、青花、高温颜色釉等方面用功甚多,又能不囿传统取法,现代之技。作品颇受国内外收藏家关注。

观伟平画展

寥寥墨痕斗转移,

山青荷彩蕴天机,

简约高趣文人意,

美人淡施亦娇滴。

2012.11.25

友胡金平观画展有感

我市青花虾再获金奖并被国家馆收藏

2012年岁末,我市著名陶艺家吴小华创作的受江西省版权保护的青花半刀泥《长须漫舞灵性钳财》瓷板,荣获大连茶博览会暨紫砂陶瓷工艺品博览会“星海杯”评比金奖,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据悉,“星海杯”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举办,是一个全国性的艺术评比活动。评委中有许多位来自北京和宜兴的艺术大师,在业内有很高的权威性。许多评委专家在点评作品时交口称赞吴小华的青花虾画得活灵活现。

吴小华多次荣获全国工艺美术评比大奖。他画的虾形神兼备,深得齐白石大师的神韵,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表现方式,用水已臻化境,虾身透明质感,永远是湿淋淋的,虾须直中有曲、乱中有序、似柔实刚、似断实连、似动非动,好象真的生活在水中;看似容易,实则极难。特别是与传统半刀泥雕刻技法相结合,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立体效果和鲜明的时代感。半刀泥刀法灵动,精巧细腻,釉色纯正,瓷白如玉,釉面莹润,达到了“如冰似玉”的艺术效果。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较高的收藏价值。

(中国网记者 杨玫)

许飞岩

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

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

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艺术设计本科,学士学位。

师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教授宁钢先生。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江西省陶瓷协会常务理事。

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景德镇市陶瓷协会常务理事。

刘 威 江西宜春人。2005年景德镇陶瓷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师从李林洪教授。副教授,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瓷画研究院特聘画师。

曹明亮 1969年出生于江西景德镇,景德镇高专副教授、硕士,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1993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艺术学院,200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2006年取得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1993年7月至今在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任教,现任景德镇高专电脑美术教研室主任 。

作品《知音》荣获2010年迎世博纪念品全球华人设计大赛金奖,作品《风微影自摇》在2012大连春季紫砂艺术品 工艺品博览会上荣获“星海杯优秀作品”金奖。还有多篇论文在部级核心刊物上发表及完成多项省级课题。

电话:13979886129

马 涌 著名陶瓷艺术家,1970年出生于景德镇。师从“中国陶艺泰斗”周国桢教授,同时受教于李菊生教授。其人具有较高的国学修养与艺术品味。观其陶瓷美术作品,构图气势恢宏,用笔潇洒豪放,涉取东方文化精髓,借鉴西方传统和现代美术技法,风格古朴而新颖,雄劲而壮美。现为中国陶瓷艺术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家协会江南陶艺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景德镇诗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电话:13907982125

马涌粉彩艺术欣赏

黄山陶瓷艺术作品

黄 山 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景德镇学院客座教授,景德镇陶瓷学院硕士研究生,曾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班。先后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卖九、余少石、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宁钢、刘昇辉。其作品在国家、省级评比中获奖10余项,并被博物馆和艺术机构收藏。

电话:13807984263

欧阳劲松原创孤品瓷雕艺术

电话:13970393987

网址:

欧阳劲松 号力公,藏艺轩轩主,1971年出生于工艺之乡福建莆田,毕业于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系。曾赴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等学府深造、职业雕塑家,现系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古陶瓷研究协会理事。

融石刻、木雕、泥塑、瓷雕于一体,充分发挥景德镇瓷土温润细腻,白洁透明的材质特点,立意淳朴高洁,造型新颖别致,技法精致娴熟,形成了形神兼备、肃穆大方、格调典雅、意境深远的独到风格,在当代中国瓷坛别树一帜。近年来,颇受瓷都众多大家的认可,尤其是受到当代著名陶瓷艺术大家黄秀乾的赏识和肯定,并被其收为弟子,被誉为瓷都最具潜力的实力派陶瓷艺术家之一。作品不仅被国家博物馆及多家省级艺术馆指定收藏,且屡屡在全国专业工艺品评展中披金戴银。

王 群 1975年生,江西婺源人。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陶瓷手工彩绘高级技师。系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陶瓷商会会员,景德镇珠山书画研究院特聘高级书画师。

在上海举办的第十一届朵云轩拍卖会上作品《思》成功拍卖。作品“冬趣”荣获第九届全国工艺品旅游品、礼品博览会、“中艺杯”优秀作品评比“金奖”。作品《香远溢清》被江西省工艺美术馆收藏。

电话:13517989521 0798-8229678

地址:景德镇市群英街东路3号

QQ:1070292459

网址:

万德杨 号胜德斋主,1963年生于江西景德镇,祖籍江西临川,江西省高级技师(国家一级),景德镇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陶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书法遍访诸家,其作品构图新颖、格调高雅,吸取传统绘画艺术精华,借鉴西画之优点,融合成独具风格的绘画技能。

电话:13979800005 http:// http://

英胜香(香丫),江西鄱阳人,胜德斋艺术总监。毕业于陶瓷学院,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四川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陶瓷专业人才协会主席,景德镇美术家学会副主席。历代古瓷研究所创办人,理事长。御窑珐琅彩研究院院长。作品《辉煌》曾在2011年第六届中国北京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电话:13979897031 http:// http://

邓爱英 1963年出生于景德镇,祖籍江西余干,高级工艺美术师,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陶瓷协会会员、景德镇民间文化艺术家协会理事,景德镇市文联昌南瓷画院特聘画师。邓爱英出生于陶瓷世家,曾祖父邓碧珊(“珠山八友”之一,以画鱼著名,素有“鱼王之称”),1977年邓爱英随父邓肖禹(著名陶瓷美术家)进入艺术瓷厂美研所学艺,在父亲的精心传授下,尽得花鸟、鱼澡、虫蝶瓷画真传,其间还和许多老艺人学习画山水、人物、图案等综合装饰艺术技巧。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种展评并获奖。作品分别入编《珠山八友及其传人》《当代名人名作精品陶瓷选集》《千年瓷韵》《中国现代陶瓷全集》《景德镇艺术陶瓷名人索引》《瓷都旅游博览》《景德镇陶瓷全集》《景德镇当代陶瓷美术百家》《陶瓷研究》《景德镇百事通》等刊物。其经典作品《大吉大利》荣获中国书画家协会和平万岁大赛(08年)金奖,《三公图》荣获第四届长春奇石古玩艺术品交易会金奖,《大吉利》荣获江西艺术博览会(09年)“山人杯”银奖。1994年10月景德镇置镇九百九十周年庆典中,邓爱英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授予“陶瓷世家”终身荣誉称号。

地址:景德镇市陶瓷大世界玉亭轩 电话:13517986709

情真意切 质朴清纯

《母子情》作品是以真实生活情景为基本表现特征,以农村妇女与儿童相依相处相拥为基本表现内容,把母与子这一世间最伟大的情感,体现在拥抱、背负之间,情真意切,质朴清纯,寄寓于永恒人性之美。该作品可感觉到艺术家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和中华民族独特的“色彩”的理解和感悟;看到了把景德镇传统粉彩技术与传统绘画的工笔技巧大胆综合地运用;看到了对东方女性人物形象超凡脱俗的情态表述,典雅端庄、雍容含蓄之美以及活泼可爱的小孩发挥得淋漓尽致。

采用粉彩和珐琅彩的表现手法,以工笔重彩手法入画,线条流畅细密,人物刻画精细、传神,极见功力,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了童心童趣的天真无邪一面。

余国锋 学士学位,江西省高级技师、珠山陶瓷艺术家、江西省高级陶瓷美术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陶瓷商会常委。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驻深圳销售部总经理.

电话:18607980136

珐琅彩人物

程晓红 “古雅彩”传人,1977年起随父程元璋(“古雅彩”创始人)从艺至今,深受父亲言传身教,攻花鸟、山水、人物。作品刻画细腻,画面古朴、高雅、清新。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特色,深受海内外藏家喜爱。

电话:13667982193 QQ:1002094358

吴国红陶瓷艺术

江西省工艺美术师

江西省工艺美术家

江西省高级技师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1968年生于江西丰城,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从事陶瓷艺术创作近三十年,从仿古瓷到艺术瓷,艺术的相辅相承,从中打下了扎实的功底,开拓了视野。所创作的作品源于生活,注重情趣,擅长青花分水及综合装饰,作品格调高雅,气韵流畅,画面清新爽目,被公认为最具潜力的新一代艺术人才。

05年《巫山神女》获杭州西湖博览会“百花杯”银奖,2011年《油坊听香》获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第十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2012年《馨香》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2012年《天师送福》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2012年茶器《情系龙虎山》获2012年第七届中国海峡工艺品博览会金奖。

电话:13155772098

网址:

地址:景德镇瓷城F-17号惠红轩

陈厚卿陶瓷艺术

陈厚卿 江西南昌人,生于1962年。本科学历。我省知名国画家,陶瓷美术家,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省陶瓷研究所特聘画师。

早年从事绘画创作,师从全国著名画家丁世弼先生,在学习绘画过程中,时常得益于江西省美协主席,江西画院院长,杨金星的亲身指导。后在景德镇潜心从事陶瓷绘画创作。其间深得王锡良大师的教诲。作品多以人物为主,尤擅长于颜色釉和其他釉上彩相结合的手法,画面人物配景融和一体,巧妙自然,意境妙趣天成,色彩光泽夺目,格调高雅,既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作品《印度舞印象》在第十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铜奖,作品《西施浣纱》在2012年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奖赛中获金奖。2013年江西工艺美术馆迎新春优秀作品展高温色釉《清夏》瓷板荣获金奖、并被江西省工艺美术馆收藏。其作品深受各界陶瓷爱好者青睐与收藏。

电话:13870096583

15079897098

网址:

操 霞

1966年出生于景德镇

江西省工艺美术师

世界陶瓷艺术大师

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电话:13907985721

网址:

博客:http:///hxzl

陈齐园艺术作品鉴赏

电话:13979873031

13979871353

江东海 高级工艺美术师,1963年出生于景德镇,毕业于景德镇陶瓷专业学校,擅长粉彩工笔花鸟,受中国著名画家于非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先生画风影响,并集中国工笔花鸟画及《牡丹》重彩的启迪,运用于现代景德镇陈设瓷装饰,开拓了一条富丽典雅的艺术风格,其作品深受海内外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1994年秋由北京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推荐,朝鲜驻中国大使馆向国家元首金日成80寿辰祝寿,收藏了二支150件珊瑚红地《松鹤图富贵》《梅兰竹菊》仿古宝光瓶。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参加中国北京美术馆“景德镇现代艺术陶瓷大展作品展”,二米长的大型瓷板画《百鸟回归图》深受首都各界人士的好评。参展期间《景德镇日报》、《北京文化报》、中央电视台都相继报道了他的业绩,展品被拍卖。精品《百鸟回归图》大型瓷板由江苏省陶瓷进出口公司收购陈列于省人大展厅。

电话:13707986317

张中君 号博陶斋主,1966年生于瓷都景德镇,江西省工艺美术师,师承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张中闻先生。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

其擅长粉彩人物、花鸟、山水创作了即自然洒脱、又端重大方;既古拙雅致,又细腻精微的陶瓷精品,为陶瓷世界、收藏界所注目。作品曾获部级奖二项金奖、省级金奖银奖五项,作品被部级、省级博物馆收藏。

电话:13879885249

宋水源陶瓷艺术

电话:18079813390 13319370681

地址:景德镇市华阳二楼精品陶瓷C座29号

QQ:695673121

张银香 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江西省美术家,景德镇市高级工艺美术师,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景德镇市美协、市青年美协会员、中国国画院江西分院院士。擅长釉上粉彩,油画花鸟、人物、墨彩描金,工笔细腻,色彩柔和典雅,陶瓷作品风格清新,动静相宜,给人以清新爽朗的精神享受。作品《钓鱼乐》荣获2012年江西省第二届“御窑杯”艺术陶瓷创新大赛金奖;作品《佛缘》荣获2012年景德镇陶瓷美术家学会陶瓷专业人才艺术大奖赛金奖;2012年7月作品《清凉一夏》被江西省博物馆收藏,2012年8月作品《母子情深》被江西省工艺美术馆收藏,其作品深受海内外收藏家的喜爱。

电话:13979802156

陈 春 江苏淮安人,2005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取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研究生,攻读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比较研究方向,2008年毕业,并获硕士学位。现任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美术系讲师,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市女陶艺家协会会员。

毕业留校任教以来,致力于陶瓷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在《美术与设计》《文艺争鸣》等专业期刊上多篇;在《中国艺苑》《荣宝斋》《艺术前沿》和《中国陶瓷》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几十幅。作品曾多次参加相关专业展览并获奖。其中:作品《秋来花独艳》获江西省第六届青年美术家作品展一等奖;作品《罗裙荷叶一色裁》获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银奖。部分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收藏。

吴云霞 江西省工艺美术师,1972年出生于瓷都景德镇,毕业于陶瓷学院艺术设计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理事。

其擅长陶瓷古彩装饰与综合装饰的创作和研究,既有民族传统风韵又具现代审美气息,二十多年长期的努力和不懈的探索,其作品在全国,省内外工艺美展,陶瓷文化展,陶艺评比中多次获奖。作品受到陶艺界、收藏界的瞩目和青睐。个人从艺传略入编《景德镇陶瓷》、《景德镇陶瓷艺术家精品选》《瓷都传人》等多部大型书籍。

电话:13879829129

陈 然 字子逸,号云心居士。1974年生于北京,高级工艺美术师、设计师,国画家、陶瓷艺术家。自幼酷爱绘画、书法,秉承家学攻读诗书,习练书法绘画。得意于著名画家陈葆棣言传身教,为其奠定扎实的国学和传统书画基础。作品传承齐白石、王雪涛、陈葆棣的绘画风格,并汲取各名家之长,在坚守传统绘画艺术的同时于景德镇从事陶瓷绘画。他潜心研究、独创釉下青花新画法,使国画的水墨韵味酣畅淋漓地展现在陶瓷作品上,充分表达了中国画的笔情墨趣。令釉下青花更显细腻、莹润、色彩丰富。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李菊生大师说:这种画法以前没有过,这是对景德镇陶瓷的一大贡献。他的独特画法和不断探索精神得到了专业人士大力肯定和藏家的好评。

联系电话:景德镇 18979823351

北 京 13811561158

网址:Http:// qq:78052279

瓷上丹青—陈然青花瓷作品赏析

2012年12月 首届“中国瓷再引世界风”

中国收藏——“我最喜爱的陶瓷艺术品” 金奖

2011年5月 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 银奖

2011年7月 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 银奖

2008年4月 第43届全国工艺品旅游纪念品交易会 金奖

2008年8月 首届香港“紫荆花杯”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 金奖

“重建汶川爱心大师”荣誉称号。

http://

电话:15879992134

高寒陶瓷艺术欣赏

朱振洪——釉画赏析

电话:13507983617

新浪微博:朱振洪2012

上海经纪人:王女士

电话:15902107989

电话:13507983617 新浪微博:朱振洪2012

上海经纪人:王女士 电话:15902107989

旷军民高温色釉艺术陶瓷作品

旷军民 生于湖南衡阳,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职业画家;2010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09年到景德镇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师从著名油画家曲湘建教授;景德镇陶瓷学院李磊颖教授。

电话:18279885712

况 毅 生于景德镇市,毕业于江西科技大学美术系,后进修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绘画花鸟、人物等装饰技法,其作品构图简洁独特、文雅意深、耐人寻味。

2004年作品《长眉罗汉》获得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2006年作品《峰恋秀色》获得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铜奖”;2007年作品《野华啼鸣亦欣然》获得中国(深圳)第三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铜奖”;2007年作品《秋韵》获得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2008年作品《鸟来花果香》被江西省博物馆永久收藏;2008年作品《云江晓泛》获得第四十三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奖赛“金奖”;2009年作品《醉爱》获得中国(深圳)第五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金奖”。

于晓明 江西省丰城市人,200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江西省工艺美术师,景德镇高级陶瓷美术师。自幼学习陶瓷青花绘画,对民间青花有独特的见解和追求。毕业后一直从事陶瓷设计工作,多年来的陶瓷设计对现在的青花水平有着很深的影响和提高,其民间青花主要特点是画面简洁,线条流畅,留白恰倒好处。以虚求实,疏淡空灵,就是其追求的意境空间美,而以实求虚,青中求白,密中求疏,又是其追求的另一种“黑墨团中天地宽”的艺术意境的空间美。作品“吟春图”2011年被江西省博物馆收藏;作品“早春”2012年被江西工艺美术馆收藏;作品“醉里得真如”2012年被江西工艺美术馆收藏;作品“醉里得真如”获2012年江西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展“金奖”;作品多次刊登于《景德镇陶瓷》《江西画报》等刊物。

电话:13807983159

园艺专科论文范文第10篇

我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是保证本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先后在绿色食品、制药技术、旅游管理等专业中开展了产学合作教育,在培养特色高职人才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形成了“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实训就业相关联、岗位就业零距离”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专业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院现设有管理、财经、计算机、养殖、绿色食品、制药、机电等7大专业群体,现有部级教改试点专业一个,省级教试点专业两个。

一、发挥优势,面向“三农”,服务地方,设置农科类专业,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学院领导首先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了面向“三农”、服务地方,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根据省委省政府“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和黑龙江农业主辅换位的发展战略,依托自身的科技优势和教育优势,设置了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园林花卉、园艺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畜牧兽医、绿色食品加工技术等专业,既培养了高职学生,也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和培训,形成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的新“三农”特色。

(一)依托农业科技优势,建立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训练学生技能,示范给农民看

以产业化经营方式建立校内农科专业实训基地,依托科技优势在基地建立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展示现代农业技术,使教学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同步提高。学院先后投入近300万元建立起了集良种繁育区、设施农业区、农科教综合实训楼、畜牧养殖基地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示范区。美国提子及蟠桃在我院温室栽培引种成功,棚室无公害蔬菜、新奇特蔬菜生产吸引了周边农民前来学习参观。花卉、园林绿化苗木、果树苗生产等除为学院绿化提供苗木外,每年还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绿化苗木。农科教综合实训楼,内有保鲜库,可进行各种果蔬的贮藏保鲜,进行反季节销售,可显著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经济效益。组织培养室,进行马铃薯脱毒薯生产和草莓、蝴蝶兰组织培养等生产项目,每年可向社会提供马铃薯脱毒薯10万公斤,并为周边提供大量的草莓脱毒苗。畜牧养殖基地,包括奶牛场、种蜂场、畜牧兽医指导站。奶牛场有奶牛40头,每天提供鲜奶500公斤。种蜂场除满足教学需要外,在牡丹江市地区还起到了养蜂技术示范作用,提高了牡丹江市400多养蜂户共4万多箱蜂的管理技术,使经济效益每年增加20多万元。畜牧兽医指导站除为教学提供实训基地外,更多地为社会提供养殖及疫病防治技术服务,使周边10多个大型养殖场和近百家养殖户提高经济效益近20万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各项生产技术水平完全适应目前农村的现实,农民学得来、用得上,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二)送科技下乡,传授实用技术,带领农民干,吸引农村生源

坚持为农业、农民、农村服务的宗旨,组织教师采取科技承包、技术合作、咨询指导等形式送科技下乡,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先后对我省东南部地区六个县(市)的30个乡镇中的200多个村屯进行科技服务,同时也吸引了农村生源进入我校。

1.科技承包。以水稻专家李钟学老师为组长的水稻组从1991年起在宁安、穆棱等地连续10年承担了省丰收计划集团承包任务。在基层连续举办了67期培训班,培训农民技术员6370多人,并坚持经常下乡指导水稻生产。水稻组在指导农民生产的同时,选育适于本地区栽培的优质稻新品种,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终于获得成功,适合高寒地区栽培的早熟优质水稻新品种“农粳1号”于2003年初通过品种审定。承包组获集团承包一等奖五次、三等奖一次,获农业丰收计划一等奖一次、二等奖八次、三等奖一次。

养殖系在宁安、海林、东宁、密山等市县及851农场举办养牛、养猪及养蜂技术培训班15期,共培训1000多人。养殖系还以技术合作方式参加饶河县创办的部级东北黑蜂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以黑龙江省养蜂协会温春咨询服务站的身份为当地进行养蜂技术咨询服务,每年召开协会年会,以会代训近百人。畜牧兽医站负责周边地区养牛、养猪、养羊户的技术指导和疫病防治,辐射面为学院周边三县11个乡镇近百个饲养户、10个饲养场。

2.技术指导。绿色农业系还组织成立了咨询指导组,每年确定10个乡镇为技术服务点,从整地到秋收,按季节定期到现场进行查看指导,并设立了咨询服务电话。同时也分期分批的组织学生到服务点进行实习。

3.科技三下乡。连续多年参加当地市委市政府和省农委组织的科技三下乡活动,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内容包括大田农作物丰产技术、马铃薯及草莓等脱毒苗组织培养技术、新菜特菜种植技术、高寒地区提高养蜂效益技术、绿色食品生产规程、农村政策法规咨询、蔬菜保鲜技术、优良树种繁育技术、家畜饲养防疫技术等。多次被省市有关部门评为科技三下乡先进集体。

4.参与地方共建活动。积极参与牡丹江市温春镇党委开展的“建、争、带”活动:建立和延伸农村服务区;争当为“三农”服务先进党委;带动农村加快奔小康的进程。学院参与此项活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指导,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科技明白人、流通领域的经济人。帮扶对象是温春镇的新立村、共荣村。通过参与活动,已使两村在经济建设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也为学院进行职业教育建立了实训基地。

(三)为农民搞经营咨询,帮助农民赚

以经济贸易系和财务管理系为主导,深入农村,开展农业经营、法律咨询、经济核算等方面的服务,指导农民开展经营活动,帮助农民理财赚钱。

(四)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培养农村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

为了落实黑教高[2003]309号文件和黑教联[2004]3号文件精神,搞好“村村大学生”培养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科层次乡土人才,我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大胆改革,基本形成了以实用技术和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

1.针对“村村大学生”的特点,构建具有“村大”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农村生产实际,组织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农业科研专家、农业行政管理专家和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组成相关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农村实用人才需求调研和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调研,确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达到培养的学生在农村真正能够“用得上,留得住”。

2.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实行两年六学期弹性教学制度。在制订村村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时,我们对农村各季节情况进行了调查,按学生的要求制订了两年六学期弹性教学制度。每年分三个学期授课,在农忙季节学生到农村进行实践和社会调查,其余时间回学院学习。

3.优选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授课,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我们采取了与牡丹江农业科研所横向联合、资源共享,发挥技术和教学的双重优势。经过整合壮大了师资队伍。专业教师由20人增加到40人,本年牡丹江农科所有五位副研究员承但“村村大学生”班的专业课教学任务,把先进实用技术直接带入课程,深受农民大学生的欢迎。

4.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调整专业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村村大学生专业课教学内容的特色是以实用技术为主体,采取纵横交错的教学体系,建立了以实用技术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如果树栽培分为仁果类、核果类、浆果类,各类内容每周2学时平行教学,每类内容作为一项技术实行纵向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果树课程先概论、后各论的课程体系;作物栽培技术、经济作物和蔬菜栽培技术在授课过程中也打破了传统的课程体系,按生产季节安排课程内容,使学生学得会、用得上,在学生回家实训期间即可指导生产。在专业课教学方法上采用实践操作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学模式。如蔬菜育苗、定植、管理等都是在田间授课。

5.建立专业师生合作课题组,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在村村大学生培养中的作用。针对农村大学生的特点,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绿色农业系和养殖系利用学院高科技示范区,在村村大学生中建立了十三个专业教师与学生合作课题组,如元葱栽培技术组、棚室蔬菜生产技术组、马铃薯脱毒技术组、良种繁育技术组、花卉养护技术组、蔬菜保鲜技术组、家畜繁育改良技术组、奶牛生产技术组、家畜饲料配方及加工技术组、家畜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组等。

6.跟踪服务。跟踪服务是我院一惯的做法,对村村大学生的跟踪服务在入学后就开始了。部分学员家里或村里正在养猪、禽、牛、羊等。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利用双休日的时间,专业教师就亲自到现场解决问题进行指导。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二是培养了学生服务农村、扶持农民的意识。

二、产学研互动,灵活设置专业,培养“零适应期”高职人才

(一)对准市场,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只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和企业需求为参照基准,经过不断优化和完善,才能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为了搞好专业设置与开发,我院首先成立了由专业所属的行业专家、企业实际工作人员和专业课程教师组成的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学校新专业设置和老专业改造出谋划策。在专业设置中,必须始终坚持专业设置的组织方式固定、能力构成明确、有特定的职业入门资格和较强的社会职业组织性、系统化的职业知识、能提供独立的服务、具有专门的职业道德等标准。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为了保证培养“零适应期”人才,从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开始就要深入研究如何设计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验实训模式等问题,保证“零适应期”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广泛而深入的人才需求调研和岗位工作调研,了解企业对岗位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确定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构建各专业人才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使二者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进而形成“零适应期”人才培养方案。

(二)产教结合,创办制药类专业,培养特色药业人才

学院按着产教结合、实业兴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大力发展校办制药产业,促进药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特色道路。

1、围绕专业办产业

依靠专业优势来发展校办产业,以校办产业创造的经济实力和实践教学条件支持学院教育事业发展,是我院对产教结合、依托专业兴办产业的一贯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院从60年代末,依托畜牧兽医专业,利用药理实验室创建大输液药品制剂室起步,到2000年与北京双鹤药业强强联合,组建牡丹江温春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春鹤药业),开创了以校办企业——春鹤药业为主体,以印刷厂和纸箱厂为辅助的校办产业群。作为校办产业主体的春鹤药业,现已发展成为拥有资产近亿万元、占地4万平方米、厂房2万平方米、员工700名、药品生产线8条的中型企业。

2、办好产业促专业

(1)依托校办制药产业兴办制药类专业

我院依托校办产业群体的技术和实训条件优势,创办制药类专业,成为学院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从1998年创建化学制药工艺专业开始,到2004年为止先后创建了制药技术、生物制药、中药制药、中草药资源、执业药师、药品营销等6个专业9个专门化方向。现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300人,中职在校生260人。制药类专业已经成为我院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热门专业。

(2)依托产业优势,安排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学校依靠校办产业的技术优势和实训条件,组织制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采取了前校后厂、岗位试就业与岗前实训一体化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培养社会紧缺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

制药类专业实行“双元制教学”。制药类专业的学生,通过在校办企业实习、顶岗实训,可以受到制药技术所有环节的规范化操作训练,全方位提高应职能力。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能以企业员工的身份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营销活动。他们与技术员一起深入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以师傅带徒弟方式进行指导,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了制药生产技术和操作规程,完全达到上岗工作的要求。

为非药类专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实践教学条件。我校的校办产业,从建立之日起,一直承担着接纳相关专业实践教学的任务。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通过在校办企业实习,可以受到经营管理工作所有环节的规范化操作训练,全方位提高应职能力。例如,1999年初,校办药厂接纳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学生以业务员的身份直接参加企业的营销活动,他们与老业务员一起深入目标市场,在其指导下,独立承办产品营销业务。既使学生掌握了推销技能技巧,又促进了企业销售。在为时四个月的实习中,该班学生共为企业实现销售额50多万元。每名学生实习结束时都结合实际写出了具有较高水平的毕业论文,并得到了一定数量销售提成奖金,创造了产教结合、经济效益和教学效果同步提高的范例。

为中青年教师提供了实践锻炼基地。学校30岁以上的制药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几乎都有直接或间接参与校办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的经历。这种参与,一方面有益于教师参加实践,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有益于校办企业借助教师们的知识优势,较好地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复杂问题,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产教之间相得益彰。

(3)依托产业拓宽办学思路。结合产业办专业,利用产业安排学生就业,以出口拉动入口,是我院办学的又一重要举措。学院已于北京双鹤集团总部签订了共建制药类高职专业协议。双鹤集团总部投资1000万元,与学校共建制药类高职专业,为遍布大江南北的双鹤药业集团子公司和集团总部培养高质量的高等应用性制药技术、企业管理和药品营销人才,使我院制药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双鹤集团所属的23个子公司中选择就业岗位。以该种模式推动职业学院建设,既能够满足我省北药开发战略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紧迫需要,又可以为我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闯出一条新路子。

实践证明,产教结合、实业兴学,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我院产教结合的成功,昭示了一个能为人们普遍接受的道理:一所能办出知名企业的学校,一定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三)紧密结合行业需要,开展“订单式”教育,灵活设置社会急需的专业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学校与企业结合是保证办学特色的又一重要条件,因此,不断加强合作,先后在制药技术、旅游管理、绿色食品等专业中开展了产学合作教育,形成了特殊的“产学合作、实训与就业相结合”的实训基地体系。学院与北京双鹤药业集团、多多集团晨星药业公司、牡丹江三阳药业公司、牡丹江市友博药业集团、黑宝药业集团、桂林阳朔山水旅游公司、桂林旅游总公司、上岛咖啡集团、黑龙江省响水米业集团等多家企业密切合作培养特色人才。学院以企业专家和管理专家为主体,在校内外基地,针对实际工作岗位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与实际顶岗训练,使学生在没有出校的时候就掌握了较强的岗位操作技能和管理能力,也了解了企业情况、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实现了“零适应期”教学和“零距离”就业。学院与多家旅游公司开展了“订单式”合作教育,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四)以“双证书”为有效载体,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同时也是增强我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有效手段。因而,学校自1998年开始着手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经过多方努力,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我院设立了“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152站”、电子商务师全国统一培训考试站、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15025站,国家质量认证培训中心批准我院设立ISO内审员考试站及黑龙江省“高等学校职业技能鉴定办公室”等,可以面向学生和社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考试工作。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通过技能鉴定和考试,取得国家颁发的相关职业证书。同时,学校的每个专业都至少开设了一门相关的岗位资格证书课程,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必须拿到1个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了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和岗位工作的适应性。

三、完善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培养特色高职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逐步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观念转变是否到位的问题,也有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既有教学条件投入相对不足问题,也有产学合作没有进入到更高层次合作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面对,采取措施加以认真解决。

(一)转变观念,走全方位的产学合作教育道路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若仅仅停留在企业提供实训场所、参与指导实训等层面上,不能深化产学结合内涵,就很难实现办出特色的目标。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管理人员和教师深入研究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规律,在更深层次上去理解产教结合、产学合作的意义,不断拓宽合作的领域,使培养的人才更具特色。学校要通过产学结合这个重要途径,大力吸收社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增强办学活力,积极开拓教育服务市场。使产学结合渗透到教育全过程,校企合作在教育各方面得到全方位的体现。要建立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体,即力争通过合作,实现学校、企业与社会的“多赢”。

(二)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企业抓就业

从社会、行业、学院三个层面,构建招生、专业培养、就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产销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要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广泛的调研和岗位分析,科学构建岗位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针对岗位工作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安排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就业培训机构,构建就业网络体系。就业指导人员要经常深入研究地区、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和职业岗位要求,以敏锐的市场意识捕捉就业信息,并对毕业生就业进行全面指导。

(三)加大投入,建设特色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设施和校内外实训基地

学校要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大投入的力度,建设功能更加完善的校内实验体系和校内外实训基地体系,以保证各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紧密结合“零适应期”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

为保证“零适应期”人才培养,学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考试方法等方面也进行了配套改革。

1.跟踪企业,编写适合专业需要的特色教材。学校应根据各专业高职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吸收企业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参与教材的编写,编写的教材能反映岗位实际工作特点,能力培养针对性强,实用性强,在教材使用上缩短学生与企业的距离。

2.进行教学内容改革。高职人才要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就必须随着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企业需要什么,教师传授什么,学生就练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岗位针对性、技术先进性、职业技能性、素质综合性的特点。

3.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采用企业培训模式,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采取仿真模拟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技能在对话、交流中得以提高,使学校和企业实现了“无缝连接”。

上一篇:景观论文范文 下一篇:园艺学论文范文